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3|回复: 0

略论牵牛、织女由星变神、由神变人的历史演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9 19: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源自上古二十八星宿的北方玄武七宿,因与北天极三恒系统方位一致,尤为引人注目。其第一斗宿有星六颗,指向南方,又称南斗六星;第二牛宿有牛星六颗,河鼓三星(中星为牛郎),位于河西;第三女宿有织女星四颗,位于河东。
     关于牵牛、织女星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七襄”谓以手织布七次。上文大意是:天有河汉,光鉴有照;织女星手脚并用拼命织布,旦暮七襄不止,仍是织不成章;织女星心目放之河岸的牵牛星,眷念不已,再也无心驾车织布。
     西汉中期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破天荒点明了织女身份:“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张守节《正义》注:“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宝。”,笔者分析,“织女,天女孙也。”可能是从北方玄武七宿中,织女星位靠南斗星引伸而来,南斗星代表天府宰相为首的外朝组织,后世逐渐确定织女为天帝外孙女地位。
     西汉时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对。班固《西都赋》云:“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二者明确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两侧分别塑有牵牛、织女像。此时的织女、牵牛已从天神演变为人间仙人。而被远隔在湖的两边,则是印证天河两岸的身份。
     东汉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见《岁华纪丽》),这是首次以天河架鹊桥为联想题材,并且首提“七夕”之说,当从《诗经•小雅•大东》的“七襄”引伸而来。
     东汉末《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吟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里的织女弄机织布,思念流泪,承受着爱情隔绝之苦。诗中虽然没有直言牵牛、织女是夫妻,但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节则是织女与牵牛故事的写照。
     三国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在当时牵牛、织女为夫妻、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在民间已广为流传。
     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
     到了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至此,位列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首的牵牛织女传说已经顺理成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