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6|回复: 12

西周铜器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3 08: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3 09:42 编辑

西周铜器起源
摘自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


西周早期 武王至昭王


周初的青铜器,以器形和纹饰而言,因袭商人遗风,非常明显,而在青铜器铸铭方面,周人形成了自己的习尚,与商人全然不同。周初铭文,有丰富的政*治内容。这固然体现了朝代更换的背景,同时也说明了周初文化的着眼点。

但是,传世和出土的周初青铜器,情形比较复杂,这中间混杂有相当一部分商器,有的甚至是商中期的青铜器。周克商后,把商奴隶主及其所占有的奴隶分赐给周人自己的大贵族,商人的许多宝器亦被分赐给周奴隶主贵族,而通过征服战争,还可以有种种掠夺。因而有大量商人青铜器,落到周人手中。至今周初墓中仍可发现一部分商器,其原因即在此。例如传宝鸡斗鸡台出土的柉禁上的—组礼器,其铭文非只一个族氏,而至少有三个族氏之多,其中大部分可能是商末之器。灵台白草坡西周早期墓出土青铜礼器二十三件,所铸族氏之名有九种之多,如果不是掠夺品,不可能以九族之器来凑全一套礼器。陕西关中周原等地周人旧居的墓葬中,出土的商器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在克商之前周人没有大规模的青铜工业,至今还未发现可以构成时间发展程序的先周青铜器体系。在克商之后,周人接收了青铜铸造工业和工艺奴隶,这些转而为周人服务的手工业产品,至少在一个时期内还是原来的模式,因此出现了一批商制周铭的青铜器。如果不铸铭文,就难以区别是商或周,因而讨论周初的青铜器特征,必需与铸有周初铭文的器物结合起来。对于时代界限模糊的器物,有些著作称之为“殷周式”,或定为商末周初。
   
可以确定为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很多,如武王时代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代的小臣单觯、何尊、保卣、保尊、盥方鼎、德方鼎、献侯鼎、康侯鼎。康王时代的有盂鼎、小盂鼎、宜侯矢簋、旅鼎。昭王时代的有旅尊、旅觥、旅方彝、令簋、令方彝、召尊、召卣、小臣宅簋等。

西周早期墓葬重要的发掘,有陕西宝鸡竹园沟和纸坊、澧西马王村、泾阳尚家堡、河南睿县辛村、洛阳砖瓦厂、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燕国墓地、河北昌平白浮、元氏西张村、湖北江陵万城、山东滕县滕侯墓地等等。西周早期几乎没有新出的器形,但在沿用的器物中,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变化。

在鼎类器中,流行的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口圈呈圆角三角形,腹部庞大而下垂的兽蹄足鼎,如德鼎、大盂鼎、外叔鼎等都是这种式样,中、小型鼎中也很普遍,它的流行直至西周中期。另一种是鬲鼎,即所谓“分裆鼎”,比商晚期更为流行,但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分裆愈来愈浅,鼎做成袋足原是为的扩大受火面积,鬲鼎到了西周早期,以其特点来说多是徒存形式,袋足几乎成了残痕,如成王时的献侯鼎是其退化的典型式样。方鼎仍然是长方槽式,多数形体无大变化,有少数敛口垂腹四角圆浑的有盖方鼎开始出现,较早的为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圉方鼎。西周早期鼎足的做法,也有某些变化,在商代晚期,除小鼎而外,多是短粗的柱足,西周早期鼎的柱足,趋向于长而较细。

鬲类器中深袋足的束颈鬲逐渐减少,分化出形体较低而阔的几种式样。

甗类器多为甑鬲连铸式,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主要是甑的高低阔狭有些不同的做法,下部的鬲足也有作兽蹄形的。 但西周早期的数量比商代晚期多。

簋类器的变化比较显著。方座簋的出现最为突出。簋这种器形周初完全是因袭商末的式样,但是有些簋的圈足下连铸一方座。周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成玉时的叔德簋、伯矩簋、德簋,昭王时的令簋和过伯簋,以及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几具方座簋等等,都表明方座簋是始于周初的特有形式,在殷墟或相当于殷墟时代的墓中或传世器物中,从未有方座簋出现。

西周簋的设计趋向于加高圈足,方座簋的出现必定包含了提高器体成分,其它圈足簋的设计,也有类似的情形。有的双耳下有长珥,为了解决支撑的问题,在相应的两侧又接上垂长珥的两耳,成为四耳簋,用四根柱状的珥把鼎体悬托起来,也有四耳做成兽腿的形状。小臣速簋在圈足下另加三柱足,有的簋在圈足上做成四条很长的兽腿。乙公簋双耳垂珥做成象的长鼻以为支柱,另在圈足的相应位置又置有两象耳。攸簋圈足下有三个立虎悬托簋体。也有的加高圈足,在圈足下缘再加一圈宽阔的边条。凡此种种做法,都在于升高簋体,用意是和方座簋的设计相同,是西周早期簋形制的值得注意的现象。

卣类器在西周早期一度相当流行,现存的青铜卣中,属于这一时期的不在少数,卣和尊是周初两类最主要的酒器。形体大别为两类,一是各种椭扁体卣,一是直筒形卣。据现有的发掘资料,这两类卣存在着同样的组合关系,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墓地中出土的这两类卣都为—大一小的两器组合,这两器的容量比值约为32。甘肃灵台西周早期墓的漯伯筒形卣,也为大小两器组合,两卣大小组合的情形,最早的见于宝鸡斗鸡台出土的“柉禁”上的鼎卣,此卣大者一器、小的另有一方座,其容量亦约为32。这一情况也许在商晚期后段出土的卣已有成对的资料,但大小相配成组合的资料甚少。在周初两卣大小相配成组是固定的现象。

椭扁体卣这种器物的流行,本来是在帝乙帝辛时代,邲其卣就是帝辛时的产物。但是筒状形自传世的商器并不多,先是在灵台西周早期墓,后是在宝鸡竹园沟成组的发现了多起。

西周早期椭扁体卣比较普遍的是器腹下垂的很多,在铸有周人铭文的卣中,没有发现如商代晚期器腹最宽处在器体中线的较早形式的卣。垂腹形卣分为较高的和稍低的两类,但西周卣的发展趋向是器体偏低。

大约在成、康之际,有一种截面为椭方形的卣出现,即把扁体垂腹作成椭方体垂腹,如士上卣、庚赢卣等少量的截面为圆形垂腹卣,也出现于此时,如宗宝彝卣。

壶类器中主要是截面为椭圆形或椭方形的阔颈提梁壶,它是远承商代晚期前段同类扁壶而经过变化的式样。它的形体小于前者,颈阔也不如前者,但都有盖和提梁,前者提梁和盖或有或无。这种壶整个的数量甚少,它大约是卣的补充,有的著录中统称为卣,但以形体而言,实属于壶类而不是属于卣类。

尊类器中,盛行无肩觚形尊。成、康时期有一类器体比例较高,圈足下常有宽阔的边圈用以增高气势,例如成王五年的何尊。也有不加边圈作寻常高度的,是商晚期形式所沿用。以上两种器腹都不显著臌出。另一种觚形尊腹部呈圆弧状臌出,是为新的变化。昭王时期的几件标准器如瞏尊、召尊等形体较低而宽,是这类尊的较晚式样。
   
西周早期爵也有某些特点,形体高低各有不同,但流部两侧前端高于后端,是多数器的共同特点。具有刀形足的爵,也是此时的特点之一。觚因袭商晚期,可以确知为周人所得的臣辰觚,与商觚在形式上没有区别,但周原扶风家族器群中的青铜觚,中腰极细,不似一般商觚可以看得出器腹,纹饰只施于圈足上,是周初觚发展的唯一新式样。西周觚的数量远比爵的数量少,但爵、觚是成套最基本的酒器,当必有一定数量的漆、木觚相配,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漆觚、漆罍、漆簠,说明西周早期一些酒器和食器,是用漆、木器替代的。 至于觥、罍、觯等酒器,基本上是商代的因袭,但前两种方形器较多,尤其是方觥,为晚商所罕见。

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绝大多数是商晚期的式样。兽面纹没有什么变化,但角型中多内卷角、牛角,其它的角型也有,但很少。有一种长垂角的兽面纹,为晚商所未见,周初具有时代特征性的纹饰是蜗体或卷体有触角的兽纹,武王时代的天亡簋,泾阳高家堡周初墓出土的一组青铜礼器都有这样奇异的纹饰。但是天亡簋上这一纹饰的图形已相当成熟,不能排除先周或商晚期出现这类纹饰的可能。

风鸟纹有所发展,盥方鼎、仲子觥、等等,都有西周早期典型的凤鸟纹饰。商代晚期已有一定数量的大鸷鸟或凤纹为装饰,但西周早期的风纹显得更为华丽,数量更多些。其它鸟纹的种类,也比商代的鸟纹多。

西周早期青铜器最有特色的发展,是大量的长篇青铜器铭文的出现。天亡簋、何尊、盂鼎、小盂鼎、宜侯矢簋、麦尊、令尊等等都是铸有长篇铭文的重器。一般铸有数十字铭文的青铜器则属于常见,远远超过了商代晚期,从而体现了商周两代文化差别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商人宗教意识很浓,把青铜器作为单纯的祭器或礼器,只是到了商末,才出现了几篇载有锡命或记事体裁的铭释。周人则不同,他们也以青铜器作为庙堂的宝器,但是很突出的是他们凭借青铜器铭文来宣传作器者个人或家族的荣誉和地位,而这种荣誉和地位常常与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西用早期许多青铜器铭文内容多以克商建邦,平乱,分封、方国征伐,巩固统治种种政*治事件或政务活动为背景。这一类内容在西周早期的铭文中最为突出,铭文的格式也比较活泼。西周早期一般地记载作器祭祀祖考的铭文也不少,这是商代习俗的遗留。周初青铜器中非周族所铸的器也不少,非周同姓的诸侯国所保存的还是原来的文化和礼俗。


西周中期 穆王至夷王


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纹饰和形制基本上是晚商的体制,除了铭文以外,整体面貌改变不多。到了穆王时代,青铜器各个方面出现了急速的变化,和西周早期形成了明显的分界。有的著作中将穆王时期的青铜器划入西周前期,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这—时期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出现了许多新的式样,而原有的传统式样也顽强地保留着。

这一时期产生了形制很新颖的青铜器,也出现了传统的老样子或其残留。在穆王、恭王二世,这个过渡的特点,尤其明显。懿王、孝王以后青铜器的传统式样虽然渐渐地淡化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一些旧时的痕迹。

可以确定为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很多。但各家对于王世的推断并不完全相同,同一件器,有的置于恭王,有的置于懿王。而许多器的铭文中有关的人名都是彼此有联系的,虽然部分青铜器推定的世次不同,但主要是在中期的范围之内,作为这—时期的一般特征,是很明确的。穆王时的重要青铜器有:长由盉、刺鼎、斑簋、静簋、丰尊、丰卣等等。恭王、懿王时的重要青铜器有三年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墙盘、九年乖伯簋、十二年永盂、廿年休盘、效卣、元年师虎簋、二年王臣簋、二祀吴方彝、望簋、史免器群等等。孝王、夷王时有:师晨簋、师兑簋、师俞簋、五年刺簋、大克鼎、小克鼎、克盨等等。

墓葬的发掘资料,扶风庄白出有伯冬戈诸器的墓、长安普渡村出有长由盉的墓,是穆王时期或穆王之后的墓。宝鸡茹家庄弓鱼伯墓,也属于这一时期,青铜器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征。然西周中期的墓葬发掘有一定数量,但是陪葬青铜器中型以上的墓则很少发现。西周中期青铜器的大量发现主要来自当时的窖藏,所埋藏的青铜器群有时是同一世家祖孙几代人的器物,因而对于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断代和分期研究很有价值。重要的有扶风强家出土的即簋、师臾钟等器的窑藏,歧山董家出土有裘卫器群的窖藏,扶风庄白出土有微氏世家103件青铜器群的大窖藏。这些窖藏青铜器的时代经过分析,绝大部分是西周中期器,少数的也可能略晚。规模较小的窖藏时有发现,其时代也不一定相同。如齐家村东发现出有日已方彝和日己觥的窖藏中,也有几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
   
鼎类器的器形出较复杂,存在着新旧两种形制。如恭王时代的两具曹鼎,其中铭十五年的是器腹低垂的柱足鼎,这种鼎西周前期常见,昭王时代的师旅鼎,就是这一形式;铭七年的是器体宽大而浅的垂腹附耳鼎,则是新的形式。此时柱足或兽蹄足的垂腹鼎,无论是大器或小器,和西周早期相比,体宽而器腹较浅,这种情形大约是昭穆之际出现的,而以后成为盛行的式样,宝鸡茹家庄2号墓所出的井姬鼎是合口鼓腹,有盖附耳和短柱足,儿鼎是扁圆腹合口立耳短足,都是常见的式样。还有一种鼎腹扁圆臌出,上段收束成一道宽的器壁,有柱足和兽蹄足,也是前所未见的。又如方鼎,穆王时吕方鼎是西周早期方鼎的典型式样,而冬戈鼎两器深垂腹短足圆角,一为立耳有盖,一附耳无盖,是为这时新的形制。至于那种形如锅状大敞口圜底兽蹄足鼎,特称为盂鼎,是这时期较晚才出现的。
   
簋类器中,迢簋作合口扁圆体、环耳、圈足下又有三柱状足,全器作平行横条纹,是新式样。合口平行沟条纹的环耳簋,此后就相当流行,如乖伯簋、豆闭簋和师虎簋等器体。都由迢簋这个基本形状发展而来。伯冬戈器群的簋,一种是西周前期的双耳簋,一种是敛口簋,盖的周缘和器口有纹饰,而盖的内圈和器腹,亦为凹凸的同心圆和凹凸的横道沟纹,即所谓瓦纹。这类器以前都断得很晚,而冬戈簋的出土,证明它出现于穆王时代。又如师簋和辅师簋是同—人所作之器。师簋是西周早期双耳垂珥簋格式,辅师簋敛口有盖,下承三短足的凹凸横道沟纹格,是典型的西周中期式样。其它如仲竞簋、师旅簋等等,都是各种变异的式样。茹家庄弓鱼伯墓的簋敛口狭唇环耳,圈足上有三兽形足,更为前所未见,长方形圆角新的食器盨,首次在西周中期发现。兴盨是盨类中较早的形式,山东曲阜鲁城西周中期墓发现盨簠用组合,故簠这类器也是西周中期出现的。同时出现的还有莆,字也作铺,这是一种大高圈足的豆形器,西周中期簋的形制显示了新旧交替,新的式样最终完全取代传统式样的过程。

酒器中筒形长颈兽头环耳的大腹壶,是懿、孝时期出现的,十三年兴壶和三年兴壶都是这类器形,现存这类中最早的式样设计已非常成熟,它的出现也许有略为提早一点的可能。按这类圆壶基本形体设计的方壶,也在此时出现。这两类壶在以后很长的时间一直保持盛行。另有一种宽颈、垂腹的圆角方壶也偶有发现。

方彝类在穆、恭、懿时期仍然行用,日己方彝、师遂方彝、吴方彝盖都属于这一时期。日己方彝直壁、师遂方彝皆曲壁。后二器形体较小,但有很显著的变化,内部有隔分为两室,盖上有相应的两孔,并且两侧各有一象鼻形的耳,这种有耳可执的方彝也是前所未有的,大约也是方彝的最后形式。
   
尊类器的形制基本也是旧式的,敞口深袋腹低圈足的尊,主要流行于这一时期的前半段,效尊、丰尊、启尊、免尊等都属于这一类形式。日己尊和彖尊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尊,后者如方彝一般,也有双耳。兽类有双耳可能不是始于穆王而稍早,次数出现较多的则是在西周中期。

饮酒器中爵的遗存甚少,痪爵和孟爵仍然保持西周早期式样。但是这时出现了三种饮酒器,一是形如无提梁的小卣形器,一是其圆似杯的小觯形器,另一是深垂腹小尊形器,均铭为饮壶。

没有基本的改变,只是形体略为偏低,不论是方罍或圆罍都如此,如长由墓出土的繁罍、陵罍等。由罍演变的醽,也在此时出现。仲义父醽与克鼎、小克鼎共同出土,说明这种器形初见于西周中期。水器中的盥器西周早期以盘盉组合。盉大约可水、酒兼用,发现恭王时代始有匜这种水器出现,但铭称“旅盉”,所以有一部分盉的作用同于匜。鲁故城西周中期墓发现有仲齐盘匜组合之例,但另有一梨形大壶,小口有盖,体部上下亦有系,铭曰戎壶,实为汲水的大壶。

乐器有很大发展。扶风竹园沟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三枚甬钟成编,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编钟,西周普渡村出土长由盉墓,同出的亦有编钟三枚,但是懿王和孝王时的几组痪钟,成编者五组,钟数虽不全,其规模可以想像。传世克钟五枚,为甬钟,另一纽钟平口似镈,铭文相同,但只发现一枚。甬钟能产生双音,而平口的纽钟只能奏出单音。春秋时代行用的这两类钟,西周中期已形成制度。经实测,现存的西周钟都没有商音,这是当时音律的特点。
   
西周中期青铜器纹饰变化很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删繁就简,陆续淘汰了不少西周早期的纹饰。二,保留下来的传统纹饰,在此时发生剧烈的变形,如兽面纹,兽体变形纹之类。三,是产生了一些新的纹饰,如波曲纹之类。西周晚期所行用的纹饰,在西周中期都已出现,区别在于西周中期纹饰带有过渡的特点,是传统纹饰的变化,消失和新纹饰产生的并行时期,西周晚期的纹饰,从整体来看已经没有或甚少有旧的痕迹了。

兽面纹逐渐衰退,班簋、廿七年卫簋、日已方彝、师邃方彝、弭伯簋、蔡姬尊和守宫觥等等,都以兽面纹作为主纹,班簋这类兽面纹,虽然已经开始简单化,但基本上仍属于西周早期的式样;卫簋、日己方彝、蔡姬尊等是比较粗疏的和多少有些变形的大卷角兽面纹,这类纹饰多不施雷纹地,师邃方彝和碉生簋属于变形的兽面纹,即除兽目尚可辨别之外,其余部分都以勾曲的粗线条组成,不求形似,兽面纹的进一步变形是更简略的

对称构图,这时目纹也已蜕化,可有可无了,如甘七年卫簋、弭伯簋及克鼎等等。以上的四种兽面纹或其变形是在同一时期内出现的,并不表示演变的过程,但最后一种变形兽面纹流行最广。凤纹是西周中期具有特征性的纹饰,虽然西周早期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风纹,但在穆、恭时代似乎达到了高峰。冬戈簋、效卣、丰卣、静簋、孟簋等许多重要青铜器,都是西周中期最为流行的大风纹,通常都呈对称回顾形排列,有长而华丽的冠或分冠,喙大部作卷曲形。此类大凤纹至懿、孝时期的青铜器上,已不易见到。

长尾鸟纹也是西周中期鸟纹中较多的一类,鸟尾逶迤的长度常为鸟体的二倍至三倍,而且其延长的部分多与鸟体分离,如、县改簋、录簋等等,都用这种分尾的长尾鸟纹作为母题,而且线条愈益粗犷简单。
  
长冠或花冠的回顾龙纹,也是这时期的主要纹饰之一,这类纹饰较为具体的形象见于西周早期的匽侯盂,兽头有长的花冠、分尾、体似鸟而非鸟。西周中期这类纹饰以甚粗的线条构成,亦为兽头长冠或长花冠,体弯曲成~~形、或<__> 形,这~~形与鸟尾的~~形容易相混,故有的竟做成分离形的鸟尾状。这是变形过程中的错位。典型的如师奎父鼎及裘卫簋等。

变形是西周中期纹饰发展极主要的特点,一类是波曲纹,一类是~~形和<__>形结构的动物纹,一类是鳞带纹。波曲纹的发展可能在穆王之后,目前发现的恭王后期的埔孟、懿王时代的兴壶和孝王时代的克鼎等,都以大波曲纹作为母题。动物的~~形和<__>形的变形纹饰,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恭王时代,并普遍地作为器物的主题装饰。鳞纹,这类高度象征的纹饰,在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的龙纹体躯,或盘的纹饰中偶一可见,在西周中期发展成为主纹,如师酉簋、师兑簋、大簋等都施有这样的纹饰。

西周中期铭文,除穆王时代一些作战纪功的铭文以外,多为册命的记录,具有固定的格式,内容为封官、世袭等事。贵族社会的一些现象,如换田的批准,讼诉的胜利,乃至祖考的追孝等都有反映各种铭辞的形式,也已经有一定规范,记录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有固定程序,这一时期纪年铭青铜器比西周早期丰富得多。

西周晚期 厉王至幽王


  经过了西周中期新旧交替和转变的过程,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无论形制和纹饰都比较简单,它是中期的延续,但是已经没有中期那样交错复杂的情形了。出现少量新的器形,但整体的变化不大。

这一时期大体上是厉王和宣王的器比较多,没有发现可以确定为幽王时的标准器。重要的器有厉王时代的麸簋、麸钟、郑季盨、此鼎、散盘、禹鼎、鄂侯题方鼎、南公柳鼎、虢仲盨、公臣簋等等。宣王时代的有颂鼎、兮甲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南宫乎钟、师寰簋等。

西周晚期墓葬的发掘,重要的为郟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但此墓的下限在灭虢之年,因此包含着相当一部分春秋早期的遗存,陕西澧河西岸的客省庄和张家坡等地,发掘了许多座西周时期的墓葬,有一部分是西周晚期墓,其中一墓出土郑季盨,推算纪年为厉王时器。同墓中也有较早的器物。但一般情况是,关中地区和周原及洛阳地区西周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较少,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形,如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发掘西周晚期和

西周末墓葬约十四座,其中仅两座有个别的青铜礼器,在山西地区也有零星的发现,具有规模者甚少。目前对西周晚期青铜器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传世西周晚期铸铭的标难器。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较多的出于周原地区的窖藏。如扶风齐家村南发现三十九器一窖,其中有部分是西周晚期器;扶风召陈村发现十九器一窑;歧山董家发现三十七器一窖,其中少量的也有西周晚期器。扶风齐村发现的厉王麸簋,可能也是窖藏。

西周晚期的鼎,流行最多的有两种,一是沿用中期的垂腹鼎,如禹鼎、史颂鼎之类,其形制同于大、小克鼎;一种是盂鼎,即器腹似半球形的鼎以上两种都是兽蹄鼎足。从遗存的一般数量来看,盂鼎在这一时期内发展较快,鼎腹可分深、中等、浅三类,深的如南宫柳鼎,中等的比较多,如颂鼎,浅的如卫盂鼎,这些鼎有立耳,也有附耳。孟鼎这种形制在西周中期之末已有出现,如大鼎即是,但是作为时代特征性的器形,则盛行于西周晚期。方鼎已不再出现。

西周晚期甗,仍是圆体和方体两种,前者甑部较低而宽大,方甗逐渐流行,如伯硕父甗、叔硕父甗等都是方甗。
  
簋的形式比较单调,大都沿用中期的合口盖簋、颂簋、师寰簋等属于这类器中盖沿浑圆的一种,郑虢仲簋、白家父簋等属于这类器中盖沿垂直的一种。另有一类合口有盖的环耳簋,也仍行用,但遗存的数量不多,如散伯簋和公臣簋等。方座簋偶而可见,式样也是沿用西周中期的,麸簋的器体同于兴簋,只是双耳特别壮伟。西周中期和晚期簋的区分与鼎及其它礼器一样,需更多地借助于铭文的考订。

盨、簠在西周晚期很流行,两者相比,前者遗存的数量较多于后者,簠、豆等食器发现不多,当为漆木所制,朽坏不易保存。

酒器壶仍如中期的长颈垂腹壶和方壶,方壶似有一定发展,如颂壶、梁其壶等,梁其壶壶盖为莲瓣形,则是西周晚期出现的新式样,在春秋时代甚为流行。另有一类款足盉,足肥而短,小口有盖而宽肩,有鋬可执,或自铭为莹。

水器仍为盘、匜组合,形制无变化,形体巨大的虢季子白盘成长方形,是唯一的特殊形制。总的来看,西周晚期的青铜礼器、形制没有突出的发展,品种也少,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纹饰绝大部分是波曲纹,~~形和<__>形的变形兽纹,鳞纹也是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变形的兽面纹也偶然可见,行用的还有直条纹,总的来看化较简单,有些重器甚至素面不施纹饰,但是对器物的突出部分如簋耳、匜鋬之类的仍保持装饰的具体形象,如师寰簋的双耳均为雄奇的龙头,虢季子白盘衔环的龙头也是如此,这是由于主体的形象很难变形和做得抽象。值得注意的是龙体交叠的纹饰已个别地出现了,如颂鼎的交龙纹,交缠的龙纹在上村岭虢国墓地青铜器件中也有所发现。

西周晚期铭文颇多长篇巨著,毛公鼎、散盘、禹鼎、颂鼎等都是国之重器。内容除一般册命官职之外,对猃狁入侵的抵御,对淮夷的控制和征伐等有突出的反映。但大多是流于形式的为祖考自作礼器的铭记。


乾坤客案:这些青铜器类型学的大致介绍比较到位,有些地方写得相当独到,特转一下。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40 銀子 +80 功勛 +26 收起 理由
zqc4124 + 40 + 80 + 26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0: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同人所作有多器,其中有的尚有早期遗迹,有的已有晚期特征,表明,此人可能活跃于中晚器不同的王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0: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王和穆王是两个很特殊的王。

据唐兰讲:

康王可能在世时,建造了康宫,并在生前定下了昭穆制。

那么,据谥法,康王在世时未必称康王,但死后,可能后人据其行迹,谥以康王,一如成王在世时,有成周,但未必称成王,后人谥以成王。康王在世时,康宫也可能称周王宫,当是行政办公祭祀场所,其在宫中所祭当为其先王。

穆王在世时,当有大室,如果自知其号,则伊簋称穆大室并无不当。如果穆为死谥,则伊簋铭文必为追述,称穆大室也不为不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1: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3 11:07 编辑

从毛公鼎铭文与师询簋和逑鼎牧鼎的用词习惯来看,多有雷同。而穆王世的祭公,在逸周书中有祭公文,与师询用词雷同。说明一个问题:从中期到晚期,王室册命档案是存在的。师酉鼎中有史强,师酉其人必为中期人,甚至可能是穆王世人,则师询有可能是中期人。

中期与晚期器,类型学有相同的地方。正如马承源所讲,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无论形制和纹饰都比较简单,它是中期的延续,但是已经没有中期那样交错复杂的情形了。出现少量新的器形,但整体的变化不大。

所以,中期与晚期器从类型学上有时很难断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1: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3 11:27 编辑

我相信,在用古代历数独*立推导的西周历法基础上,不更改任何一个器铭历日,实现所有四要素俱体的铜器历日自洽,这样推出的王年是应该可靠的。而且,铜器年代绝大多数合乎类型学,唯有极少数,如伊簋、求卫簋、录见簋、庚赢鼎、牧簋不合部分学者们的部分类型学结论,应该检讨的,很有可能是这些学者们的部分类型学结论。

对这五个器,俺的断代结论是:庚赢鼎属成王、伊簋属穆王、24年录见簋和27年卫簋属厉王,牧簋属幽王。从懿王到夷王只有20多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1: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3 12:07 编辑

分别说说这五个器的类型:
1、庚赢卣:长冠风鸟纹。早期父丁提梁卣,是武、成器,为长冠风鸟纹,但冠带有周初羽毛纹,属过渡性纹,平滑的长冠凤鸟纹,当于成康之交形成。其字体布局,横竖成行,康世大盂鼎已有这样的布局,难说,成王晚期就绝对没有。
2、伊簋,圈足垂鳞纹,长舌内卷,部分字如其有晚期特征,字体修长。目前发现,中期有圈足垂鳞纹器,如仲柟父簋。休盘是中期器,字体修长,与伊簋有雷同之处。伊簋,陈梦家置于恭王世,伊簋和休盘,均应提早为穆王器。
3、24年录见簋,鸟形立耳,同于伯冬盘。一般认为,与司马井伯录为同一人,实非同人。多置于穆世。但同一家族。其圈足镂空,呈波曲纹状,目前,波曲纹器多见于懿孝之后,晚期较流行。
4、27年卫簋,多归入穆王。马承源已指出,当属中期晚段。“对称构图,这时目纹也已蜕化,可有可无了,如27年卫簋、弭伯簋及克鼎等等。以上的四种兽面纹或其变形是在同一时期内出现的,并不表示演变的过程,但最后一种变形兽面纹流行最广”,彭裕商也认为为中期晚段。多拉长夷王在位年,归入夷王。实夷王在位并不长,为厉王器。
5、牧簋:有波曲纹,兽形立耳,长舌内卷。学人多指为恭王器。彭氏指出有晚期特征。铭文用辞习语,与晚期逑器、毛公鼎类同。

马承源指出:“西周晚期所行用的纹饰,在西周中期都已出现,区别在于西周中期纹饰带有过渡的特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1: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氏还指出:“簋类器中,迢簋作合口扁圆体、环耳、圈足下又有三柱状足,全器作平行横条纹,是新式样。合口平行沟条纹的环耳簋,此后就相当流行,如乖伯簋、豆闭簋和师虎簋等器体。都由迢簋这个基本形状发展而来。伯冬戈器群的簋,一种是西周前期的双耳簋,一种是敛口簋,盖的周缘和器口有纹饰,而盖的内圈和器腹,亦为凹凸的同心圆和凹凸的横道沟纹,即所谓瓦纹。这类器以前都断得很晚,而冬戈簋的出土,证明它出现于穆王时代。又如师簋和辅师簋是同—人所作之器。师簋是西周早期双耳垂珥簋格式,辅师簋敛口有盖,下承三短足的凹凸横道沟纹格,是典型的西周中期式样。其它如仲竞簋、师旅簋等等,都是各种变异的式样。茹家庄弓鱼伯墓的簋敛口狭唇环耳,圈足上有三兽形足,更为前所未见。”

有启示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3 12: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兄您好{:soso_e181:}

       在下對這個馬氏不是怎麽看好{:soso_e128:}雖說他獲得法國總統授予的騎士勳章!但這個東東由於“上博簡”的問題“自決於人民,自決於黨!”讓人無法蓋棺,而現時還有“遺味”{:soso_e17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08: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兄好:
    上博简与马问题,至今确实无定论。不过,学者们在铜器年代上多作过大量的基础性学术工作,虽或观点不仅相同,但足以给我们以参考意见。至于真正的取舍,俺一般综合检验后,取能成证据链的为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4 12: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6# 乾坤客

如果懿王元年确定无误,其实共王世当在中期晚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16: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把穆、共、懿、孝、夷五世作为中期。

懿王元年是唯一可信的基点。

上面,我已将吴盉与鲜簋历日进行过推算,表明吴盉不可能是穆王器。那么,我已前说过的吴盉为厉王器,就是可能的,因为没有文献表明除穆世外,中期其他王世有超过30年的。这表明厉王在世超过了30年,由懿王元年于前899年和共和841年,说明,其间没有60年。中期80年左右,共王基本上处于中期中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5: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7 15:43 编辑

穆世师转盉.JPG

伯百父盉与苏家垅盉.JPG

吴盉的窃曲纹.JPG

晚期窃曲纹.JPG

师转盉是穆王世器,后二器是晚期及春秋早期器。朱先生说晚期与中期盉的区别在于中期多分档,晚期多成罐形。实际上我曾见过一个早期的盉也是罐形的。

关键是纹饰。吴盉上的窃曲纹有晚期特征,目形不明显。是兽面纹变形而来的,越晚,兽目越不明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15: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窃曲纹.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