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浑沌道长

[其它] 易、道、造物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18: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2-9-13 18:54 编辑

阴阳,在我看来是一种“场”的体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什么理解“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呢?
比如说引力,在D平方的反比下减弱。
在地球的空间位置里有一个“引力子”,其能量是H,已经是微乎其微的能量了吧,在宇宙的边缘(如果存在边缘),这个“引力子”的能量虽然以D平方的反比减弱,还存在任何能量的体现吗?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这能量有多么的弱。但是,在没有任何其它能量体现的同时,这个能量也是最强的。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可以无限接近这个“引力子”的中心区域,其能量液相对增强,在无限小的框架下,这“吸引子”的能量也无限强。

这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个没有身体的“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19: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2-9-13 19:30 编辑

所谓“天地母”,也就是产生形成天地的原始条件,其中包括物质存在的空间,组成物质的能量。

空间到底有多大?或说有多小?
在没有任何物质的情况底下,是不可能形容的,所以说无大无小,或大小未分。
由此可知我们所看到的空间,只是在我们自己尺度下分出的大小。
“由小观之,则万物莫不大;由大观之则万物莫不小。”

空间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捉摸不着其中的含义,往下就无法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3 19: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9-13 19:43 编辑

还是不要将常用的物理概念与哲学概念混为一谈的好。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概念往往感性与理性并存,但在不同的场合二者的用法有区别。如阴阳,一般而言,它已经上升到哲学概念了,但它来源于感性的阳光和阴影,因此,理性的哲学概念内蕴了感性的“象”,可以用感性的“象”辅助理解理性的概念。理性的上升到哲学以后,可以用于各种场合,但用其感性之原“象”来说明其他问题,离开抽象中介“哲学”过程,则矛盾重重,困难多多。

场,一般情况下,是一种物理概念,指物质存在的某种具体的特殊的形式。如磁场、电场,没有一般性,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用于社会学,也只能是简单的化用,恐很难说清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3 20: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道长的题目很不好理解。《易、道、造物观》,其中这“道”、这“观”所指什么?是自然之道呢还是道家之道?是观物之观还是观念之观?如若普通理解,呐道长学兄可进入了死胡同啦,希望是浅龙理解错了。但无论如何易中没有造物之观念,只有对大物象的阐述而已。

{: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3 20: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阴阳,一般而言,它已经上升到哲学概念了,但它来源于感性的阳光和阴影...”


浅龙同意乾坤客斑竹的观点!

{:soso_e17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3 20: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理解太极和气的关系?

太极和气在传统文化中都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太极是气道一体的产物,也就是说,太极不仅仅指物质的概念,还蕴有物质之间的关系的意思。而气,专指物质这个概念。

太极=气+道。气=物质。物质当然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多样性的。

故而,古人有时:太极=气;有时:太极=道。

所以,新时期,有必要规范古代概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21: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的抽象概念,都是来自对物质,或者事件的认知的。
所以这些抽象的概念必有所指。

我同意“一个概念往往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说法,现在的解读不也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吗?
所谓哲学,其必然产生于对事物的认识,我们不能否认事物的发生存在于哲学之前。
要清晰一个哲学的概念,最好不过重走一次该概念形成的过程。

从“像”的角度,说太极是阳光与阴影的抽象,不比我所说的“场”更有说服力,更无法证实古人并没有如此想象。
从文字的角度,阳光与阴影产生万物,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如果说易、道、并没有“造物观”(观为观念,此解答浅龙兄提问),则如何解析“三生万物”,或“八卦包含天地万物”之说?
我不是来解读经书的,我是结合我的物理知识,寻找经书上“哲学概念”的来源。
请斑竹花些时间,慢慢想象,并多多指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3 21: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亁坤客的:理性的哲学穊念内蕴了感性的象,可以用感性的象轴助理解理性的概念。理性的上升到哲学以后,可以用于各种场仺,但用其感性之原象来说明其他问题,离开抽象中介哲学过程,则矛盾重重,困难多多。这是认知中华哲学的正确方法。
新时期有必要规范古代概念这一观点值得倡导。
感性之象是古人的直观象,现代借科技工具可以宏观和微观象,其实质是一样的,可以用现代的物理象解释古人的直观象。但是用于哲学,现代人的观点和古代人的观点不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5 11: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性和理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楼主既然对物理学造诣很深,又想探索物质起源,不妨参考一下意识光谱的理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14: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性和理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楼主既然对物理学造诣很深,又想探索物质起源,不妨参考一下意识光谱的理念。
爻不是易 发表于 2012-9-15 11:57


未解“意识光谱”,还请先生明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5 14: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未解“意识光谱”,还请先生明言。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9-15 14:19

不想被人说我在兜售书。所以给个地址: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773583/reviews
目前很多书店有翻译的书了。可能楼主能直接读原版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15: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略看了一下介绍,似乎是心理学书籍。
从道家理论基于现实物质的角度考察,“意识如光谱”还是有一定理论上的裙带的。
如“德”唯道是从,人的意识不竟也是广阔的,如明显能觉的、依稀能觉的,不能觉却起着潜在作用的,能知而不能觉的。。。。。。。。

不过此书可能对物理不会产生直接的关系,还是请先生针对物理的概念提出疑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5 20: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略看了一下介绍,似乎是心理学书籍。
从道家理论基于现实物质的角度考察,“意识如光谱”还是有一定理论上的裙带的。
如“德”唯道是从,人的意识不竟也是广阔的,如明显能觉的、依稀能觉的,不能觉却起着潜在作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9-15 15:12

意识光谱中融合了世间万物的各种理论:特别是融合了宗教和科学的这两个"死对头"。物质在原子层面,就有测不准原理了!原因就是观察者不能独*立于被观察者而存在。"观察者独*立于被观察者"这正是科学之所以成科学的前提,现在这个前提被科学自己否定了,科学家要疯了.......

其它不做解释,相信楼主应该知道这本书还值不值细看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23: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来挺有意思,难道宗教光谱异于科学光谱?

“测不准”是无限精确说,观测者对被观测者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观测必须的手段与观测者在场的物理影响。
从微观的微观上来看,万物都有关连,宇宙边沿的一滴水,对地球的万物都有影响,不过微小到不可测算罢了。
如果您能明白以上所说的“大小相对”,您就明白了“测不准”内在的根源。
因为我们先天便遗传着固有的尺寸,所以极大与极小我们都不可能“测准”的,如果这个“准”的要求是绝对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6 10: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来挺有意思,难道宗教光谱异于科学光谱?

“测不准”是无限精确说,观测者对被观测者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观测必须的手段与观测者在场的物理影响。
从微观的微观上来看,万物都有关连,宇宙边沿的一滴水,对地球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9-15 23:06

那就再啰嗦一句。这里的光谱,不是物理学上的光谱,只是借鉴了物理学上光谱的概念而已。物理学的光谱把所有的光:可见和不可见,微波和长波....都和谐的统一在光谱这个大家庭中。意识光谱,就是把所有对世界的认识,统一到意识光谱中,各种思想都是意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各自都有其是"真理"的时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5: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45# 爻不是易

这个自然,所以讨论“易道造物观”的时候,就有了讨论的方向。

一般地解读“易经”或“道德经”,人们都是从解读的角度,很少考虑到其思维的来源,或说研究其因何而立论。
从层次上,人们都考究古人想象了什么,而没有考究古人因何而如此想象。

世界上各种文化,在一定发展的阶段,都产生了同等或相似的疑问,就是所谓的天下第一问。
“世界是怎样来的?”“我们是怎样来的?”。
许多不同的文化归根于“上帝造人”,而中华文化却没有“上帝造人”的远古说法。
就算是“盘古开天地”也是天竺文化的传入。

或许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此问?“三生万物”是无问的“白答”?
日影造就万物似乎是无根之源,女娲用泥做人然后吹进“生气”似乎是景教传入后的传说。
那么中国古人如何回答这“天下第一问”的呢?
“无中生有”应该如何解读?
这就是此帖希望讨论的话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6 15: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爻不是易 于 2012-9-16 15:25 编辑

记得号称天下第一问的屈原的有问过,好像没看到人去回答过。{:soso_e120:}

---------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6: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
屈原的“天问”正是人间的“第一问”。

不过在屈子之前,一定也有此问。
只是当时知识匮乏,语言混论,虽有其想,难言其实也。是谓“道可道,非常道。”

今天探究,请放怀发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6 17: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为了生存而想象,感觉到什么条件影响生存,然后思想这个条件怎样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1: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的造物理论,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部分。从战国时期,道家的造物理论逐步演化成为人生理论,同时自身也因为缺乏成果而逐渐模糊化,成为今天的玄论。其中有多方面的因数,但主要原因是时代的背景和科技的成果,我常想,如果“黄白术”真的把金子给练出来,今天道家的文化一定是站在主导的地位。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对此有很长的一段评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他们同希腊的前苏格拉底的和伊壁鸠鲁派的科学哲学家有很多相似之?处。……?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

    “道生万物”一遍又一遍地在论坛里出现,要问“道”如何“生”出万物来,我看所有的人都会“傻眼”了。我们在论坛上“玄谈”的人,一天看到外国的学者把道家的物理理论给开发出来,不知道会有多惭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9-17 11: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作物,巧者述焉,总之是人做的。

另外,道长我总觉得讨论道家要有一个哲学的思维,要变通圆融,道长是否过于机械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2: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爻不是易 于 2012-9-17 12:16 编辑

本人不赞同玄论,道家为了寻求理论支持,强行把道德经曲解成道家认为的"玄论"。
道德经是较早流入西方的文献之一,所以西人论起东方文化,多从道德经开始。
本人以为,易经(包括系辞等所谓的十翼,本人称为乂经)要早于道德经。道德经的造物论来自乂经。乂经来自远古的人类文化传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2: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作物,巧者述焉,总之是人做的。

另外,道长我总觉得讨论道家要有一个哲学的思维,要变通圆融,道长是否过于机械了?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2-9-17 11:40


领教,领教。

我何尝不是想到“哲学”?不过“哲学”于道家就=穿凿,最后必然一无所知。
“悟道”于我则是寻找自然的规律,靠的是自我有限的知识,非“顿悟”者所为也。
虽然,不可能于此明言造物之道,不过于概念的收拾,必然有所新的发现。

所以立题为“易、道、造物观”,是有所论而有所不论也。
希望您能多多发表意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2: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不赞同玄论,道家为了寻求理论支持,强行把道德经曲解成道家认为的"玄论"。
道德经是较早流入西方的文献之一,所以西人论起东方文化,多从道德经开始。
本人以为,易经(包括系辞等所谓的十翼,本人称为乂经) ...
爻不是易 发表于 2012-9-17 12:15


谁来自谁今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思想的承传。
如“爻经”发自何种思想?有何现实和理论上的支撑?因何,为何而成“爻经”?

看“道德经”也一样,我们的缺陷在于从不追究理论的来源,只认为是“圣人”之作,所以不会错,也不能错。
其实如“论语”、“孝经”、“阴符经”。。。。。。。等,我们何尝不是一视同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3: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自谁今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思想的承传。
如“爻经”发自何种思想?有何现实和理论上的支撑?因何,为何而成“爻经”?

看“道德经”也一样,我们的缺陷在于从不追究理论的来源,只认为是“圣人”之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9-17 12:59


可以参看本人的一个贴:
http://bbs.cntv.cn/thread-16814405-1-1.html

另外本人在网易上有部分文章讨论此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3: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您的造物观是否从道家炼丹术中领悟的,也就是现在的化学方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9-17 13: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觉得道长对于道学的喜爱,是对于社会中的等级、高下现象的极端厌恶所导致的,有一种本能的反抗,于心理学来讲,这样的人更容易自恋和自闭,而老子的自然则是更加清新和达观,世谓其高,道家却认为是樊笼,也就无所谓了,表现出来的是淡然,而不是嫉恶如仇,道长越是在喜怒哀乐中挣扎,恐怕离道越来越远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3: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来自官学,可以看成是贵族学校的教材,或者范围继续缩小,是教帝王之子的教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4: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您的造物观是否从道家炼丹术中领悟的,也就是现在的化学方法。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9-17 13:07


炼丹术还有多少存在?

造物观直接来自阴阳的结合,平衡的概念,以及道家理论因何而立的追溯。
当然结合今天的物理知识,不相信道家的理论是凭空捏造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4: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觉得道长对于道学的喜爱,是对于社会中的等级、高下现象的极端厌恶所导致的,有一种本能的反抗,于心理学来讲,这样的人更容易自恋和自闭,而老子的自然则是更加清新和达观,世谓其高,道家却认为是樊笼,也就 ...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2-9-17 13:07


呵呵。。。。世间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