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1|回复: 3

[综合讨论] 梁文道:什么是教养 什么是贵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2 16: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凤凰网


    有教养是什么?是不能过于肢体,它是心中的分寸,在恰当时候它是适度的,这个就是教养。过去我们通常认为一个有钱人怎么样才能被大家尊重?就是他要有一个配得上他的财产,或者让他的财产配得上的教养,那他就受到尊重,这时候就会让人觉得他好像一个贵族,是不是?




梁文道:大家好,我们今天讲《教育自己的必要》这样一个题目,听起来特别奇怪,为什么?一般我们把教育想象成不是自己教育,而是接受教育。我想在座的各位都上过学,上学这个经验,我们一般都形容为我们是被教育、受到教育接受教育,我们很少去谈自己怎么教育自己。为什么要谈自己怎么教育自己这样一个课题呢?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就是现代我们学校这个东西是怎么产生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不管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一般国家一般地区都把一个人区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你的童年加上你的青少年,另一个阶段是成年。在这个童年、青少年到成年之间的那道关卡我们用什么来界定呢?我们界定他的方法就是你念完书没有,就好像你念完书了,你的教育完成了,你进入社会工作了,这个时候就叫做你成为一个成*人。而在成为成*人之前,大家受到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教育,属于一个被教育的阶段。而这个被教育的阶段,无论全世界哪一个国家,我们都把它再分为三块,哪三块呢?先不管幼儿园,起码要有小学、中学然后是大学。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现象其实是很奇怪的,你们受过教育,大家都起码读过小学,大家在读小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都要上小学?一个身在昆明的小孩他在上小学,一个在出生在加尔各答的小孩如果他们国家允许条件行的话,他们也应该上小学的。在美国的小孩他也要上小学,在开普敦的小孩也要上小学。是从哪个时候开始,我们现代人类认为所有的儿童都该上小学,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不只如此,全世界的小学大概都是5年或6年来完成的,很少有地方说我们小学上一年,也很少有人说我们小学上9年,一般来讲小学都是5年或6年完成。我们常常说我们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历史,所以有自治的制度需要。可是起码在教育这点上,全球是共通的。
这个全球共通的现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其实历史非常短,回顾一下一百年前绝大部分中国人其实基本上都没有上过小学。他也许会上私塾,也许会上村里面的学校,也许会进书院,但是这些不叫小学,不是现代意义的小学。而且不只是这样,我们再看全世界的小学教的东西科目也差不多的,最起码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语文,一个是数学,对不对?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而且全球共享。用一个学术话的语言来讲,也许在座的很多学经济学,知道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流量的主张叫新自助主义,在新自助主义作一个广泛的社会科学的一个主张,其实不只在经济学里面有,社会学里面也有。社会学里面的新自助主义,就把全球的教育共通,刚刚我描述的这种现象这种性质,称之为现代病的套装的一部分。什么叫做现代病的套装呢?就是说现代这个东西,它是一个套子,一个袋子,就好像你去吃套餐一样。吃饭坐下来,点菜,服务员说你可以不用点了,我们这里有套餐。这个套餐一来,你就说行,我就要个套餐吧,12个人的。现代化或者现代病就像这个套餐一样,它是一个套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没有进入现代社会,有没有进入现代世界,我们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采取我们认为的这个现代化那个套装。这个现代化套装有很多东西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它最显著的。
从教育这点我们就可以证明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不管大家差异有多大,其实全世界在某些方面都很接近都很像,都进入了现代世界,这个标志就是全世界不管哪一个国家都被认为他应该具备小学、中学、大学那些东西。而国民都应该尽量的去在小学、中学、大学里面受过教育,如果上不了大学起码上个中学,上不了中学起码上个小学,而这个小学应该是5到6年的,而且这个小学里面应该要教的就是国民基本的语文能力,不要让他变成文盲,基本的数学推算的能力,不能让他没办法进行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思考。所以从这点看,全世界都很像全世界都差不多。当这样的现象流行开来,当这样的现象在世界被确立成一种制度的时候,就出现一个现象一个后果,这个后果是什么呢?我们就把人类开始分成按年龄来分,在学校还读书的时候,你就不应该工作,你应该好好的工作好好的学习,这个时候你是学术教育的阶段。一旦你的教育完成了进入现代社会了,进入社会工作了,这时候你就是成*人了。因此,现在很多国家都会说,我们不应该有童工,就像我们国家也是,如果小孩七、八岁被人揭发在工厂里面打工,这个工厂的厂主要负法律责任,这个小孩的家长要负法律责任。为什么?因为我们说小孩应该在学校好好念书,凭什么让他去工厂打工挣钱呢。因为小孩打工的话这种状态,我们叫他童工。
可是你回想一百年前,我们全中国人民都是童工,想想看。就不要说一百年前了,就我小时候,哪怕在台*湾在香港,我有很多同学放学之后,家里是卖菜的要去帮忙。家里有时候妈妈是女工,香港以前经济发展的时候,很多家庭主妇她是做女工的,那个女工她很多的工作是带回家做的。比如说锋刃了,家里的缝纫车在缝衣服,或者是弄一些塑胶花,串珠链,都可以带回家做。带回家做呢,家里的小孩就要一起帮忙做,这都是童工。而以前我们从来不觉得童工是个问题,我们自古以来我们是觉得小孩帮忙家里做事是很正常的,可是今天我们觉得童工是道德上的错误,是不能容忍的现象。我们这个想法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个现代教育制度出现以后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每一个人都非常习惯的这种教育制度,虽然习惯一些观念,比如说儿童不能够打工,不能够上班,这些观念其实都只存在了不超过一百年,它是个很短的历史现象。根据这样的一个历史现象,给我们一大部分人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认为一个孩子当他进入社会之后,他好像就不用在受到教育了,他就可以工作了对不对?因为该要学的东西都在以前学好了。你该学的东西够不够帮你准备好你将来踏入社会工作你职场的需要呢?所以你进入职场工作之后,你就不需要再学了,你学完了。
然后呢,这里面又有个假设,这个假设是什么呢?就是认为我们学校教育能够充分的准备好,我们每一个人将来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这种想法我发现在中国尤其流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的大学,如果你读大学的话,你读某个系,我们叫做什么?主修某个系,其他国家可能是Major对不对?主修。在中国我们叫做什么?专业,专业这个想法它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呢?就是说你读的这个东西,就已经是社会上某个职业的专门的业务领域的,你读的东西跟你将来工作这个关系是直接挂钩的,是有条大路直接通过去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特别的想法对于高等教育,别的国家不一定是这样的,比如说现代我们就拿美国来当例子,并不是因为美国特别好,而是因为今天很多中国人留学美国,对美国的情况会很熟悉。我们想象一下美国的情况,美国他们叫Major的时候,它其实并不完全包含专业的概念。你主修,比如说像我学的这门学问哲学,是一门全天下被认为最没出息的一个学问,所以就成为了我这样一个人,也没什么出息。一念哲学你就没有什么专业可言了,对不对?但是在美国他们主修的话,并不为着你将来要当哲学家或者靠哲学吃饭,或者干哲学这一行,而是期盼这只不过是学的一套学问,它对你的人有所帮助,将来你做什么工作做什么专业,跟你现在所学的东西,并不直接挂钩的。
真正的跟职业直接挂钩的学问,他们通常是要求在本科毕业之后再去学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法学。在美国法学院不是说一个中学生毕业就能够去大学读法学的,它是你要先读一个大学的本科,四年念完了,再进法学院读书,所以一般法学院的同学里面,有的人过去可能是念生物学的,有的人过去是念电子工程的,有的人是学历史的,有的人是学文学的。因为他们想从事法学这个行业,所以他们现在进了法学院读书,你如果高中生出来说我要报法学院,对不起,不收。除了法学,医学也是一样,这种学科它叫做Post-baccalaureate,就是毕业之后上的,学士后。今天我们中国对专业的强调有时候已经到了吓人的地步了,比如说我自己这一行,我的谋生的职业是在电视工作,所以偶尔有些地方的学校,他们有些传播学院可能会找我去跟他们学生讲课或者是演讲或者是交流或者是聊天。然后有时候这些学院,他们会让我发现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系,专门的一个专业,这个专业叫什么,叫主持人专业。这个主持人的专业的意思是说你来我们的学校学三四年主持人专业,就假设你毕业之后就能当主持人了。这个想法我觉得非常的奇怪,因为全世界除了中国没有一个学校开主持人专业的,因为主持人从来不是一个专业。各位都能当主持人,是不是?主持人不需要什么专业,我想半天我也想不懂,我这几年认识很多在教主持人专业的教授,念学生专业的同学。我跟他们聊过很多次,我始终搞不懂他们到底学了什么东西,他们学的东西管用吗?我回来看看我的同事,我在凤凰卫视的同事,几乎是没有个是学过主持人专业的,哪怕有播音专业,他也不是个主持人专业。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中国预期把你的就职前的教育阶段准备区分的非常细,细到一个程度认为我们社会凡是有什么样的职业,我们学校就应该准备好什么样的专业,那你念完后就直接进入这个领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16: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今天中国大学可以开的专业还是相当多的,比现在要多的多。比如说我们的生物化学系、食品科学系也许该开一个专业教人怎么做假鸡蛋,将来有一个假鸡蛋专业。我如果是个没良心的商人,我今天要造假鸡蛋,我就看你的同学来应征,你是学假鸡蛋专业的,那行我就选你。我们今天中国需要的专业太多太多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但是事实上,整个世界在这一百年间,已经又产生了很剧烈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也许各位这几年都常常听到一个说法,就是终生学习这样的说法,Lifelong learning。什么叫终生学习呢?终生学习所指的就是原来受教育并不是在于他大学念完或者拥有某个专业甚至取得博士之后就完成了。他原来是在学校念完,他的学习之旅仍然没有终结,他还要学下去。他为什么还要学习下去呢?因为书都念完了,比如说像我们的父辈,他可能会觉得念完一个专业就很了不起了,还要学什么,为什么还要学呢?这里面主要的理由就是现在全球经济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越来越没有一种行业能够叫做稳固的行业。

以前我记得我念大学的年代,我们是学校里面最牛的一批同学,最聪明的同学。在香港他们去念什么系呢?他们喜欢念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 ,Electronic Engineering 是什么呢?就是电子工程。那是当年华人世界,就是大*陆之外华人世界最牛的一种专业,台*湾和香港都这样,年轻人最聪明的都跑去念这个,因为他们认为做电子做工程是最有希望的行业。但是到了今天,我回到我母校去看的时候,发现面试的本科的同学都是成绩很烂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成绩好的孩子都不去念这个,因为念这个东西已经没有前途了,这个行业已经衰落了。现在成绩好的学生都去念什么呢?当然去念工商管理,尤其是念金融,是不是?现在最聪明的人都去念这个了。但是十多年前不是,十多年前最聪明的人都去念IT,我记得当年2000年科王股爆破的时候,那时候有多少大学的本科学生本来是念这一行的,他们痛苦的不得了,一毕业就要失业。金融风暴的时候有一些念金融的又觉得很绝望,本来想着念完金融出来就去雷曼兄弟的,结果雷曼兄弟不见了,当然今天金融还是活的很好。

可是我想就这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说今天这个世界的变动速度太快,快到一个地步,就是你不再只是一个人出来以后,只在一个公司打工,这件事已经不可能了。我们中国大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以前你念完书,职业不是你选择的,是国家分配的。分配往往分配到一个单位之后,这个单位就把你全包起来了,以后你住跟这个单位有关,你吃跟这个单位有关,你有了孩子,孩子上学跟这个单位有关。你有病身体不好,看病都跟这个单位有关,这个单位把你包起来了,你一辈子就在这个单位里面干同一种事了,也许你会升迁,但是所从事的专门领域是一样的。

但是,现代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现代世界是每一个人一辈子里面平均大家转三次工,平均转三个单位。到了最近20年,甚至已经不是转三个单位了,而且转三个不同的行业。为什么要转换行业呢?就是因为你原来从事的这个行业,它是会衰落的,它是会消失的,或是种种的机缘使得你在那个行业丧失竞争力了。又或者你竞争力很强,因此使你发现另一个行业给你的机会更多。因此,在这样的世界底下,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叫终生学习。终生学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来你读完这个专业之后,你学着的东西并不足以准备你以后一辈子工作的需要。你以后这一辈子,你要转好几种不同的工作,不同的行业。在转换工作转换行业的过程里面,你需要新的技能,你需要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这些东西从哪来呢?你上学的时候没有学过,所以你需要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这种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该怎么完成呢?首先你要具备的是什么,我们就会说,你需要具备是你以前念书的时候学校教给你的不是一套具体的知识,而是一套你学习知识的能力跟意愿。用个最简单的每个人都听过的比喻来讲,这就是与其给你鱼,不如教你怎么钓鱼,顺带送一根鱼竿。学校现在该做的事情不是给大家鱼,而是给大家鱼竿跟使用鱼竿钓鱼的方法。当孩子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他以后这辈子,他就不一定只是要吃同一种鱼了。由于他懂得用鱼竿,所以他能钓好几种不同的鱼,鱼没有了还能钓螃蟹呢。这就是现代教育里面出现的这个观点,终生学习。

可是我刚才讲半天了,讲的仍然是一个终生学习好像是跟经济,跟我们职业需要相关的事情。但是在这里面我们讲终生学习,终生的教育或者自我的教育的时候,它还隐含另一层意思,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你有没有权利规划你的人生,你希望你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你想做什么样子的人,说到这一点,其实 我们大部分人,我坦白讲,希望不要得罪大家,我们在座的绝大部分朋友也许我们的人生都很可悲。什么意思呢?小时候作文有没有写过一个作文题目,叫做我们的志愿我的理想,各位你们今天坐在这里,有谁是完成了你小时候的理想跟志愿呢?我小时候在台*湾念书,那个时候在台*湾上小学,我们学校老告诉我们,我们台*湾。当然他会叫中华民*国,是最民*主的地方,我们是民*主政*治,怎么样怎么样。

由于一天到晚跟我们这么讲,所以我们小学在写我的志愿的时候,有些同学会说,我们的志愿是什么,我将来要做总统,后来也许我这个同学坐了牢了,不知道上哪去了。我小的时候我的志愿是要做一个科学家,男孩子都想当科学家,我们在台*湾男生的选择要不就是做科学家,要不就是做江湖老大。绝大部分人都没做成这两样。你想想看,我们小时候会对我们自己未来很多想法, 但是当你慢慢长大,你发现这种能力有局限了,你发现现实条件不能够总是想你单纯的想的那么快乐,那么天真的时候,你就会遇到很多挫折,你会纠正你的人生的道路。到最后人老,什么叫老,老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少了,这个就叫做老。

一个年轻人,什么叫年轻人呢?就是在他前面路好像无限换宽广,他好像能做很多不一样的事,当年纪越来越大,他会发现,他可以选的剩下的选项越来越少,比如说一个年轻人,我年轻的时候我能够想象,将来说不定我能够娶一个女明星,像范冰冰一样多好。虽然到现在我仍然搞不清范冰冰的样子,常常人家告诉我这就是范冰冰,我说是吗,这就是范冰冰,我记不住她的样子。当然,我小时候不会想说娶女明星了,但是起码你会觉得世界美*女无数,总有一个归我,对不对?但是当你年纪大了,假设你六七十岁,晚上睡不着起来上厕所,回头一看枕边那个大呼噜的黄脸老太太,唉,人生的选择太少了,有局限了,你七十岁,看着你的老婆你看着你的老公,你知道你这辈子是嫁不成梁朝伟也娶不了范冰冰了,这就是人生的选择在缩小,路在缩小,你很清楚。

我想讲的是,在现代社会底下,有时候我们会期望我们因该尽量给每一个人去改写人生的机会。就是说我原来走的是这条路,我想的是这个事,我们的选择局面是多少。但是这个社会应该给我们这个机会,或者不是说应该,或者希望能给我们机会,让我去改变我的人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16: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说,在门口一个扫地的,我天天早上起来看到有人在街上扫,扫地的这位老先生他在扫地的时候这么想,我能不能够不再只是扫地,我可不可以比方说狂妄一点,做一个医生呢?这听起来很可笑是不是,你50多岁扫地的人,你还想当医生,这是很不可能的事,对不对?因为你已经老了,你失去了这个选择的机会。

可是现在,在这些理想的状况下,我们也许可以期盼,我们每个人也许会有第二个机会、第三个机会,你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这不只是个理想的状况,它甚至有时候是现实的需要。怎么说呢?记不记得我之前说过,人这一辈子也许会换好几种不同的工作,不是换几个不同的单位,好几个不同的公司,你会换工作。这是现实所迫,我们今天的社会变动的太快,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随时要转变我们的工作,转变我们的人生方向,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有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我们的社会有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使得我们可以改写我的人生,使得50多岁在扫地的一个老男人,可以想象他能不能有一天当一个医生。

这种狂妄的想法,在某些时刻会出现。又拿我们刚才,反正已经拿了美国做例子,继续拿它当例子来讲。今天很多年轻人想到美国读大学念书,大家都想到美国读书,很多人在想的就是要上名校,最好我爸有钱那我上个名校,而且我成绩得好。我爸没钱,那我得学习更好,考一个好的奖学金。上什么名校呢?大家会推荐一下,好多这种书了,这种书的封面通常会跟人说,如何让你的孩子上哈佛,或者要进耶鲁很容易,比如说像这样的书很多。可是问题是,这些学校大家知道,要进去读大学是很困难的,也不能够说一下子考进去的,可是并不是说你完全没机会。因为美国还有种学校制度,叫做社区学院,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制度呢?就是你高中毕业,也许你高中的时候就光想着玩,不好好念书,毕业出来之后干事了,干活了,做了几年才发现有点后悔了,你想给自己另一个机会,怎么办?这时候就去社区学院念书。社区学院各方面是模仿大学的,当然它没有大学那样齐备,没那么好,它是读两年的,读完两年之后,你再去考一个试,这时候考这个试也许你能够转进一个大学,一个正常的四年制大学,进去读第三年跟着第四年这么继续,现在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制度。 这样子这个转轨,这其实是给你一个转轨的机会,于是我亲眼见过一些朋友他是高中念完没读大学,混了好几年,然后进社区学院读书,读了两年发愤图强成绩好,结果转进了UCLA,就是加州洛杉矶大学,很好的一个大学,进去再读第三年第四年,后来有一份他挺喜欢的工作。这个就叫做你有没有第二个机会。

其实美国这个国家,由于它很重视这种第二次机会,所以它自从1990年之后,它整个国家花在教育上的预算,花在教育上的预算,花在这种社区教育或者叫成*人教育上的开支,总开支已经超出了传统教育。所谓传统教育指的就是小学、中学,这叫传统教育,每个国家都要在这上面花钱的,但是美国整个国家花在社区教育或者这种非传统正规教育上的经费,自从1990年之后就已经超出了。因此,很有可能一个人可以给自己第二次、第三次机会,我原来当医生突然,我忽然想改行做律师,我原来在做饭我想改行做酒店管理,你是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一个好的社会或者理想的社会,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它能够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改写自己人生的机会。我也许不能够在60岁的时候决定我身边的老伴是谁,但是也许我能够决定我人生的走向,我对自己的期盼,约略能够照着我想的方向去走的。

但是,这里面我们讲的自我教育,这种社区教育其实是个自我教育,它不是一个常规的那种中学、大学。它很大程度上靠你能不能够下了班之后坚持开车、搭车跑到学校读书,读完书回家还要做功课还要考试,这是很辛苦的事情,这是需要你具体去纪律自己的。我以前曾经在一些大学里面教一个硕士班,那些硕士班的同学里面有不少就是这种放工下了班,晚上还要来念书的人。他们听我讲课的时候,由于我讲课通常比较沉闷,所以他们常常打瞌睡,他们每次打瞌睡,我其实心里面都非常感动。感动什么呢?我在想你看这些人,他上班一定很累,香港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他甚至是个有孩子的人,有家庭的人。他放了工晚上七点多,急急忙忙买块包就当做晚餐,匆匆跑道学校来,还要上课,听我讲一些其实不容易的东西。回去还要读书还要做功课。他要付出多大意志跟多大的决心才能够坐在我这个班房里面,我这个课堂里面。看到他打瞌睡,我其实是看到他受到的这个痛苦,这样的痛苦一个人愿意忍受,难道不是一个让人感动的事情吗?所以看到我的学生打瞌睡以后,我并不会愤怒,我并不会觉得这个学生不上进,相反我觉得是他太上进的。后来我就发现为什么一个人,想要学一些东西,除了我们所讲的这种职业的需要、实际生活的需要之外,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一个东西,就是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很容易把职业跟置业给模糊掉,我们很容易把你做的这门工作,就当做是你人生的全部,我们很容易,比如说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街上或者吃饭的时候,或者社交场合认识一个新朋友,我们也许聊几句,我们就忍不住想问,请问您是干什么的,您做哪一行?是不是?我们希望透过你从事的职业,来给我个信息,使我了解你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能够跟你有什么样的话题,我能够对你有什么样的估计。

我们会认为一个工作一个职业,会表示出一个人的某种性格,我一讲城*管大家笑,心里面想的就是好像很凶恶,很蛮不讲理的一个行为。但是每一个做城*管的人,真的都是这样的人吗?其实并不是。就等于我一些同学,他们后来干保险,那我们大部分同学就会对他们敬而远之,毕业之后最积极的想搞同学聚会的都是干保险的人。念书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人很孤僻,所在教室一个角落,不跟大家往来。毕业之后,最热情的就是他们,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做保险的人好像都有某种性格某种倾向,这样看,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反过来塑造我们的人的。我们通常会问你是做哪一行?但是我们很说问一个问题,什么问题,我们很少去跟刚认识的朋友问,梁文道你是做电视的,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你我第一次见面,我猜你们大概不会接下来寒暄几句就问,梁文道你是个好人吗?你是不是个坏人?

我们不会这么问,因为这么问太唐突、太尴尬。但是它某个程度也反映出我们今天,并不是首先关注我们身边的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先关注他从事什么样的行业。而我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业,一个人的职业就说明了他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可是我刚才已经讲了,今天这个社会变化到一个人一辈子可能拥有过好几种不同行业工作的经历,所以我们越来越难从人们的行业去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人跟我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许我们把他应该分的清楚一点。一个做城*管的人不一定就要有某种性格,一个做保险的人,也不一定就要有一个做保险人的性格,你可以是一个人,但是跟你的工作之间没有一个完全的关系。工作就像我们穿的外套,我们的衣服,它也许穿上身之后,能够给人一种屏障一种感觉,但是问题是当你回到家晚上洗澡,你把衣服脱掉之后,那个人是我的人,它不是你的工作所能够全部带走的,所能够全部吞没的,所能够全部隐蔽的。

你仍然是一个人,跟你的工作应该是分开的,不应该让它这么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是我常常在香港给一些大一的同学聊天的时候,或者预备上大学的年轻人,跟他们说话的时候,我就听他们说,他们问我选哪一个专业好。我说你千万小心你说的这个话,什么选哪一个专业,哪一个主修。我常常跟他们讲,你不要以为你读了一个专业,读了一个主修的科目之后,将来你就一定干这行。通常一个年轻人在选大学本科的时候,他选择的不只是受教育学什么,他选的是一个未来我想当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干什么样的活。我会跟这些年轻人讲,上大学你首先要想的不是你要干什么工作将来,而是你想当什么样的人。用一个简单的讲发,你想学什么专业,学什么本科,将来做什么工作,你考虑的是你的生计的问题。

但是,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当一个如何的人,这个问题是一个life的问题,是你想有一段什么样的生命的问题。我们今天最大的缺陷我们这个社会,就是把我们的生计跟我们的生命搞混了。我们常常以为,你靠什么谋生,你的生计就是你的人生,你的生计就是你的生活,其实它不是。我们小时候写我的志愿的时候,回去想想看,我们大部分人写了我的志愿,其实写的都是我的生计。我想干哪一行,而不是我想做什么样的人?当然有什么我们想干哪一行,这个行业本身也蕴含对某种人的理念跟典型。比如说某些小孩小时候说我想做消防员,不一定只是因为他觉得这份工作很好。比如说在香港消防员是很冒险的工作,但是也有很多人觉得挺好的,为什么?因为香港的消防人员上班的方法是这样,三十六小时工作不睡觉,上完三十六小时之后呢,休息四十八小时,再回去三十六小时。

于是,有些人觉得好像假期特别多很愉快,而且也不是一天到晚火灾,对不对?没火灾的时候干吗呢?他们消防人员就做锻炼,这个消*防*队通常有台球场。我到今天还不明白为什么香港的消防员老要打台球。一个小孩想当消防员,也许是因为他觉得消防员,常常舍己救人,他代表了某种人格的一个认识。他是一个很英勇的人,他愿意为了别人牺牲自己。这是一种很有荣誉感的工作,所以他想当消防员。这个时候这个小孩他与其说选择的是某个生计,不如说选择的是我想做什么样的人。

但是,慢慢慢慢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就会把生计反过来吞掉我们原来想做什么人的想法。关于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种问题,其实是更需要去谈自我教育的。在这里面,我们刚刚讲了第一层的自我教育的意思,讲的是一个在今天的剧烈的一个社会跟经济形势里面,我们需要自我教育,给自己一种随时适应环境,适应新工作的一种能力。但是,接下来我要讲的自我教育是关乎于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人这一点,是没有人可以教你的,主要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学习,学什么呢?这个教育不再是被动的了,不再是受教育,而是主动的,是自己教育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跟自己的学生,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学的或者要教的是什么呢?这里面又分两层。

第一层比较简单,这第一层讲的是什么?就是所谓的教养。各位今天大家已经很少听人说教养这两个字了吧?我们的国家现在是很奇怪的状态,我住的酒店的窗对着的是对面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楼盘正在开售。那个楼盘挂了一个很大的广告的标语的布条,那个布条上面写着什么字眼我大概忘了。但是那里面有一个关键词它出现了,这个关键词叫奢华,它说它是奢华的住宅。

奢华是我在今天中国最常见的两个字,无论走到哪里都在奢华,是不是?今天的中国很奇怪,我昨天上飞机来昆明的时候,在机场买了一本新出版的美国的《Newsweek》,《新闻周刊》。《Newsweek》一向被人认为是比较亲华的,就对中国比较友善的周刊。但是这一期《Newsweek》封面是什么?它的封面是China is too rich,中国太有钱了。然后这个封面的照片是什么呢?是一个法国的皮具的名牌LV比较旗舰店的店面,然后一群女孩站在门口,很威武很炫耀的站在那儿。然后我翻这个报道,这个报道我觉得很值得注意,是因为这个周刊一向被认为是对中国比较友善的,但是这一期它完全改变它的立场,它大概要讲的就是人民币汇率的问题。美国人就看到,淹没了他们美国名店的全是中国人,看到所有的旅游景点的游客都在说普通话,然后每回我们中国在人民币问题上说我们很穷,接下来就办了一个有史以来最贵的世博,现在连亚运都是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天到晚美国人看了就很生气,你一天到晚跟我们说你们穷,你穷在哪而呢?一点都不穷嘛。

事实上,我在想一个外国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奇怪的,为什么?假如说他来中国旅游,他去的地方可能就是北京跟上海。住的是很少的酒店,里面吃的东西也很贵,然后他发现中国人吃的东西比他们外国人吃的还贵。比如说中秋月饼,他们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有月饼一盒要卖一万块以上。烟,现在中国烟是全世界最贵的,一盒烟可以卖到一百块人民币以上,这是怎么回事。再看看我们中国到处在讲奢华,我们看到每一份这种时尚杂*志,最常出现的字眼就是奢华,我个人都想过奢华的生活,奢华的日子,然后我们中国现在富翁特别多,我们中国现在的百万富豪的人数已经超越欧洲了。那些富人都在干吗呢?当然尤其很多人一提起富豪都很愤怒,就是前一阵子我们看巴非特跟比尔盖茨来中国,我们中国过去很多富豪是抢着花钱要跟巴菲特吃午饭,这次巴非特来大家就躲着了。富豪听起来就很讨人厌,也许我觉得这个并不是一个太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只需要在奢华之外,重新想一个我们中国人过去很重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几十年都没有人再说这些字眼。什么字眼?教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16: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样的教育是必要的呢?我们再来讲儒家的例子,在这个学飞的过程,在我们学习做君子的过程,我们讲小学,小学学六艺,看起来跟成为君子没有关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六艺其中之一是射箭,射箭学的是什么?射箭学的东西了不起,第一,一个好的射手他学射箭,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射箭这个箭要中靶心,你要能就像狙击手一样,你要调整自己的呼吸,控制自己的心跳,你要让自己情绪稳定,你不紧张。

你的动作是适度的,你的每一个举动是合理的,于是通过射的训练,我们在训练一个年轻人他能不能够让自己的情绪平稳,它不会动不动就欢喜若狂,他不会动不动就滚地痛苦,他的情绪是稳定的,这就是射要学的东西。不止如此,在射里面我们学到什么?相互的礼让,你是竞争没错,赢了也不能够跳起来“我胜了”怎么样,输了你也不能气馁,双方仍然是很平静的。

所以运动从来就是一种德育的教育,这不只是我们中国人这么看,西方的人也是这么看的,欧洲在英国最明显,英国的很多的名校不要讲牛津、剑桥了,光讲他们的中学,他们有些名校像伊顿公学很强调运动,甚至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一种球类运动。我们知道所知道的现代足球,也是从那个环境出来的。

为什么学校要教足球呢?这是一方面我们希望培养孩子们有竞争的意识,不怕输不怕苦,但是同时很重要的一条,学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里面学公正。大家拿出真功夫来拼了,输了就输了,赢了就赢了。规则是这么定的,就跟这个规矩走,学足球学的是一套跟别人互动的方法,学的是一种为人的方式,最后能够学出一种绅士的风度。足球可以踢的很凶狠,但是一旦看到对方有球员受伤倒在地上,怎么办各位?把球必须踢出界。

你趁着对方有人受伤,你还在继续踢球,大家都会瞧不起你,球迷就会喝你倒彩。好了,等对方那个受伤球员被替换了,这时候你本来把球踢出去的,这个时候对方重新进场了怎么办?这个球踢回给你,让你去发,这是对你的尊敬给你回报。我们在学足球踢球的时候,我们学的是一整套的为人的观念,这和古人学射箭是一样的,可见我们今天中国的足球搞成这样就是因为没学好。

小学我们让一个孩子他能够快乐的学习,我们千万不要一想儒家就想的很古板,很恐怖的一些老学究,拿着竹板在敲打学生,不是这样,儒家讲究快乐学习的,讲究游戏的。它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懂一套礼仪。我们现在有些地方,不知道云南有没有这个规矩。有些地方孩子比方说让家中的长孙,就是如果老爷子不在了,这在长孙在过年的时候,我们

让他坐在家中客厅正堂的正位上面。然后他的爸爸,这个长孙的爸爸,跪在那个孩子的前面。为什么?就是让这个长孙在这一刹那,代替了他爷爷的位置,接受晚辈的行礼。小孩子就觉得很好玩很兴奋,我爸爸跪我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学到一种,这就是孝。是这样,他体会到那个感觉了,被人跪拜的感觉,将来他也要这么做,那会这样子来对他的父亲,对他的长辈。古人有很多这种类似游戏的仪式,让这个小孩慢慢慢慢就像一个小鸟一样,展开翅膀开始能飞了,到有一天,这个孩子他发现,他不只是被动的学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是主动的想学一些东西了,开始主动的探索我身体里面还有什么,我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更完美的人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他立志去做这件事,他就开始进入大学了。

孔子所讲的十五而至于学,指的意思就是他到十五岁那一年,很明确的目标进入大学阶段。大学是什么呢?在场有没有人读过《大学》,我不是讲上大学的那个大学,而是儒家的《大学》,大学阶段干什么?明明德,跟着亲民,然后止于至善。

什么叫明明德,大学之道,第一步你用明明德,就明白我们人本身拥有的某种纯净的品性、至性。明白这个东西,然后要好好的发展,要催化它出来。再亲民,什么叫亲民,就是要懂得进入到一个社会状态里面,跟别的人一起使得别人也能够做到,同样的事,帮助别人去完成别人的理想,成就别人的人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儒家有时候在成己达人之学,你要成己你就必须达人,这是大学的特点。

大学的特点是什么?大学和小学的一个特别,就是在大学里头我们进入了一个社会网络,儒家讲的自我,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这种独*立的个别自我。它的自我是跟所有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自我,它是跟每一个个体广泛的、密切的、多层面的连接起来。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活在一个社会关系之中,比如说我们首先有家庭,有我的父母有我的长辈,或是有我的兄弟姐妹。

然后我们会在邻居的环抱之中成长,我们的学校我们同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网络里面,我们的自我是由这些关系来决定来界定的。一个人进入大学的阶段,他就进入这么一个社会网络阶段,他明白这个阶段同时他想要实现自我,但他知道这个自我不是孤立的,所以他实现自我的过程牵涉到跟别人的互动,所以他要学懂怎样跟别人互动。而这个互动不是为了讨好别人,不是为了在别人身上榨取有利于自己的好处,而是要给予,而是要成己达人,要让别人也能够成就别人最为美好的面目出来。

我们如此成己达人在社会之中互动,我们最深入的是什么?这就是儒家的最终理想了?止于至善,这是君子之道,君子就应该往这个方向迈进,因为古代的儒家,中国儒家提供了一种人生的理想和可能,这个理想跟可能是要让你决定我想不想做这样的人。我如果想做这样的人,我就要用这样的途径迈进,而这个迈进的过程要下工夫的,是很艰苦的。

历代的大儒,朱熹、王阳明,常常写到自己下工夫刻苦的历程,这是痛苦的,总会遇到各种挑战,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比如说这个磨难是什么呢?大家常常讲孟子有一句话大家老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我们就要痛苦的一塌糊涂的,痛苦的一塌糊涂,最后你有成就,这就是证明你是有天降大任。

这个明显常常有让人误解的地方,就是以为一个人吃苦多,受难多,表示将来要成大事。似乎这个天好像是一个神一样,有意志的天,它早就选定了,比如说如果我是神,我觉得我前台这位女孩,你是个受大任的人,我等一下打你一顿。劳你筋骨,痛你的发肤,你就知道,你是首选的人了。

不是这样,孟子讲的那句话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受大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注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痛苦的跟磨难,这个任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什么呢?要在磨难之中磨炼自己,学习下工夫,徐至善。每个人都皆是如此,这是儒家。

就算我们不讲我们中国的儒家,西方古典哲学也是一样,要讲工夫的,要讲精神修*炼的,要受自我教育的。比如说我很喜欢一本书,我常常在演讲中提到它,那就是今天中国对它比较熟悉的西方古典著作。为什么中国比较熟悉呢?是因为温说它好看,那就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沉思录》我想很多人都买了,因为这本书现在变得很畅销,很多人也许看过,看了又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觉得里面讲的都是很平常的道理,没什么意思。主要是因为这本书一开始有不是用来写给别人看的。《沉思录》是奥勒留皇帝他写给自己的东西,他没想过要出版,没想要有读者,唯一的读者就是他自己。

奥勒留这位皇帝,他是学斯多葛派哲学,斯多葛派哲学是一个现代哲学比较不关注的学派,主要是因为觉得它没什么体系,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事实上整个古典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伊壁鸠鲁派也好,犬儒学派也好,各种各样的学派都好,他们传授的都不只是套系统的理论知识跟学问,他们传授的还包括的一套为人的方式,一种生活的方法。

他写《沉思录》的时候,其实他是在对自己做一个精神修*炼跟操演,我们用个简单的例子讲,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它是某种日记,只不过他的日记不是为了记录自己每天干了什么事,而是每天在反省自己有什么没做到的事。他学了斯多葛派的一套的道德规训跟教育之后,把他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之中。同时每天提醒自己,比如这里面出现很多这样的段落,他老提醒自己,在高贵的皇袍也会有败坏的一天,再宏伟的宫殿也会有倾溃的那天,人家对你一切的赞颂跟荣耀,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你不应该计较这些,而要看重你更内在的真实的东西。

他为什么一个皇帝写这个,这个皇帝写这个原因是因为他每天被人包围,被人歌颂,被捧的至高无上,穿着华美的袍子住在高贵的殿宇里面,他要提醒自己这是假的,你不要被这些困惑。你到知道你才是真实的,你要当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跟你这个皇帝这个身份是无关的。

我就因为时间关系不再多说,本来我还想接着讲完古典哲学,还要讲佛教,还要讲伊斯兰,但是总的这些全世界各地最伟大的文明,都有了不起的精神船传统,它强调的是自我的修*炼,这个自我的修*炼里面,有一个重要一条,就是人自己过一种不干预流俗的生活。要让自己过一种经过反省的生活,我们做人我们每天生活,不是因为别人跟我们说我们要怎么样,大家都这么做我就怎么做。这样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值得过的人生是,大家都怎么过,我并不是说不可以照着做,而是说我尽量照着做。

我自己心里面清清楚楚,我的理由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

今天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对生活这种深入的看法跟省察。由于我们没有这样深度的审查跟看法,我们就很容易做什么事情,就是由于大家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你没有一个自己的方向自己的定锚的一个点,你就跟着大家走。在这个时候,当整体社会虚无的时候,你就跟着虚无了。

我最后再讲像刚才奥勒留我讲说,他填的那些东西是一种日记,想想看,我们今天各位有没有人写日记,以前的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东西,对不对,是隐私的。隐私到的程度,我记得以前有种日记本还有钥匙。日记是什么?日记就是每天对自己的记录跟反省,你可以自己看,平时每天跟自己对话,你在给一个每天调整自己的机会,你是不是吾日

三省吾身了,就算你不是天天反省自己,你只是记录一些琐事,但事后你能看的清清楚楚,我自我成长的轨迹,你对自我是有一个清醒的意识的。

而你知道这个东西是内在的自己,今天我们都不写日记了,我们今天写什么呢?我们今天写微薄,微薄的特点的是什么呢,就是很奇怪,你看二三十年这个转变,以前你觉得

自己有些话是不能让人看的,秘密到一个地步要拿钥匙锁上去,藏在柜子里不能让我妈见到。但是今天呢,我们连吃饭的时候喝了瓶什么酒,都迫不及待的要告诉全世界,而如果

关注我的人不多,我还不高兴。我有钱还要去买关注度和粉丝。

这从什么时候开始,今天的中国人变得是那么渴望要跟别人分享,今天我们最关键的词,搞电视的人知道,我在唱反调,就分享,什么东西都要分享。结果我们任何东西无时无刻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我们忘了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呢,为什么我要过这样的生活,我的生活那么有意义,乃至于无时无刻都应该让别人知道我在怎么生活。

我说的一句什么话,我刚才看了一场什么电影,我搭公交的时候被人踩了一脚,他有那么重要,重要到我需要让别人看到知道还要有图为证的地步吗?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有趣到的地步是什么地方都要跟别人拿去分享。当我们任何时候都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我们少了一个晚上关起门来,坐在灯下看一下自己是什么人的机会。我们今天好像自我都很膨胀,因为什么东西都要拿去跟别人分享,都要告诉别人听。

但其实我们已经没有我们那个自己了, 因为天天在微薄上发东西,他其实不大会回头看,自己过去两个月干了些什么。他好像充满了自我,其实他已经没有自我了,他已经不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不再知道自己走过什么样的路,而且该往何处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重新提醒自己,教育自己的必要。

时间上很有限,抱歉我已经超时太多了,所以我暂时说到这儿,看看大家有什么批评意见,多多指教。

主持人:非常感谢梁老师,下面就到我们的互动时间,你可以举手,我们工作人员会把话筒递到你的手中。

观众:我们发现在民*国期的时候,有很多大师他们受过很多家庭的普通教育,我想问的是,是沉淀了中国千年古代文明的古典教育还是新的现代教育开启知识?

梁文道:这个不是一个那么容易二分的回答,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古典教育,您刚才说的那些民*国大师,他们所说受的那种古典教育是在一个很特殊的条件下出现的。比方

说首先讲家学,像陈寅恪先生,他就是有家学的人,钱钟书先生也是有家学的人。他还要考虑到一个家庭它所处的城市一个环境。你那时候如果生在苏中,你的教育也许比较好,

如果生在鄂尔多斯你的教育环境恐怕就没那么好。

所以它古典的教育的确有很多好的东西,古今中外的古典教育是很不错的。但问题是,它是个精英教育,在现代套装式的教育是个平均教育,是能够保证中国从极北到极南,大致上孩子受到的教育的内容形势是差不多,就不会掉下任何一个人,起码理想是这样的。

第二,古代的精英教育,它其实是有特定的指向的,它是为了培养君子培养绅士,但同时也是预备将来要成为社会统治阶层精英的。他不是对每一个人开*放的一种教育,也不是每一个人需要的一种教育。所以我不认为这两种教育是能够这么拿来比较的事情,根本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他们的目标完全不同,我们现现在的教育很讲究的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具备的一些基础能力是什么。

古代的教育讲的是怎么样培育一个人成为社会精英,同时让这个人有一个内在的转化。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两者兼据,但是我想暂时我们很难做到,所以我们讲自我教育。至于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批大师,那是一个更奇怪的问题,我们恐怕不能够简单的回答,是不是经历过某种古典教育之后,在接受某种现代西方教育就会产生特别好的化学作用。我觉得这很困难,我不懂得回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