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5|回复: 1

[综合讨论] 田横五百壮士:春秋战国最后的贵族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9 20: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摘自:《当代人·下半月》2010年第9期,作者:广仁,原题:《田横五百死士:像流星一样照亮夜空》
我们的祖先曾经是这样的,这样的性格和品德。血性、骨气、阳刚。为了信仰和大义可以藐视死亡,因为在宋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始终都把气节看得比生命重要。在这些壮士心中,死亡是永远不可能战胜人格的。主流文化崇尚刚直不阿,崇尚坚毅、胆识、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极端鄙视贪生怕死;见风使舵之徒。这既是尚武精神的结果,也是时代的重要标志。
田横是战国时期齐国王族的后裔。齐国灭亡之后,他与其兄田儋、田荣等虽然都成为秦朝的臣民,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在当地百姓中尚有很大势力和影响。陈胜、吴广反秦起义后,他们兄弟三人袭杀狄(今山东高青县南)令起事。田儋自立为齐王,很快恢复了齐国故土。田儋被章邯杀*死之后,田荣拥立其子市为王,自任为相,田横为将,继续控制齐地。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二月,项羽打进关中以后,论*功行赏,分别封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田荣因自己未获王位,怒项羽之不公,以武力夺取三齐之地,自立为王。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正月,项羽伐齐,田荣被杀,齐军遭到很大损失。田横收集残卒,反击楚军于城阳。后乘楚汉激战之机,收复三齐之地,立田荣之子田广为王。
田横自任为相,专断齐国之政。公元前204年底,经郦食其劝说,田横决定归服刘邦。第二年十月,由于齐军遭到韩信一军的突然袭击,田横一怒之下,烹杀了郦食其,与楚军联合,猛烈反击韩信军。田广被汉军俘虏后,田横自立为齐王,继续与汉军对抗。被汉军击败后,他逃至梁地,暂时依附于彭越。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做了皇帝,彭越也在此以前被封为梁王。田横害怕刘邦追究其背汉向楚的罪过,就与其徒属五百余人辗转匿居海岛。刘邦知道田横兄弟在齐地有着较大的潜在势力,不收复他们,恐日后作乱。于是派出使者持特赦令召田横来洛阳。田横明白自己到洛阳一定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纵使不杀,也要在其监视下过囚徒般的生活。因而借口曾烹杀郦食其、愧与其弟郦商同朝为词,拒绝应召。同时请求刘邦允许他为庶人,守在岛中。刘邦对他这种要求自然是不会同意的。
为了使田横毫无疑虑地来洛阳,刘邦立即对任卫尉的郦商下了一道十分严厉的命令:“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接着,再令使者持节前去海岛,一方面向田横转述刘邦给郦商诏书的内容,一方面传述刘邦要他立即赴洛阳的命令:“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在使者的催促下,田横只得携客二人,乘驿战车马赴洛阳。行至距洛阳三十里的尸乡(今河南偃师县西)驿站时,田横住下来,对同行的汉朝使者说:“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避开使者以后,田横谓其客日:“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威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田横遂自杀身死。两客捧其头,与使者一起疾驰洛阳向刘邦复命。刘邦面对田横那形容未败的头颅,一则以喜,一则以叹。他心中的隐患终于自行消失了,但田横刚烈之气犹令人感佩和震惊。
刘邦凝视着田横凛然不屈的面孔,流着泪说:“嗟呼,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刘邦下令任命田横的两客为都尉,发士卒二千,以王者礼葬田横。葬礼甫毕,田横的两客各在其坟茔旁掘一穴,同时自杀。刘邦知道后,愈加震惊,同时对留在岛上的五百人也愈加不放心。于是再派使者前去,命令把他们统统迁到洛阳。岛上的五百壮士听到田横的死讯之后,悲愤之至,全部自杀,无一生还。
楚汉相争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时最光彩夺目的明星人物无非是项羽和刘邦了,前者亲手埋葬了秦帝国,后者则建立了帝祚久长的汉帝国。除了项羽刘邦这样的帝王级历史明星,萧何、张良、韩信、英布、范增等一干文臣武将也在历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然而司马迁的《史记》除了为上述帝王将相树碑立传之外,并没有忘记记录一些虽无重大影响力,但其言行获于当世并为后人称道的人物。
在这些并无盛名的人物里,有一个人和他的追随者群体,像流星一样悲壮,以他们殉道般的史诗般的行为,在历史的浩渺夜空里划出了短暂微弱却动人心魄的光芒。这个人和他的追随者们就是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
(一)
田横是出身战国齐国的王族,他和兄长田儋、田荣,都是狄县(今山东省青高县东南)的豪族。趁秦末大乱复兴故国,田儋、田荣曾相继自立为王。田氏三兄弟有很高的人望,秉承战国养士之遗风,史称“齐人贤者多附焉”。
后来田儋死于秦将章邯之手,田荣也被项羽击败后所杀。田横聚集了数万齐国逃兵,继续与楚战斗。项羽进不能胜,退又不甘心,兵力被陷在齐。后来田横趁项羽与刘邦争战之际,夺回了大量齐国的城邑,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己为相,独揽国政,既不朝楚,也不附汉。
刘邦派著名的儒生郦食其去游说齐归汉。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列举了天下大势和各种利害得失。郦食其的游说很成功,田广和田横同意归顺刘邦,并撤去了守备。这时韩信听说郦食其不费一兵一卒便为刘邦得到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非常不满,立即出动大军攻打已经准备投降的齐国。齐国君臣大怒,田横以为刘邦不讲信义,欺骗了自己,便烹杀了郦食其。兵败于韩信后,田横率众向东逃到了梁国,投靠了彭越。
西汉统一后,田横由于杀了刘邦的重臣郦食其,十分害怕刘邦的报复,就跑到了海州东海县(今山东即墨县东北)一岛上据守,跟从者有五百余人。刘邦知道田横三兄弟早年起兵定齐,他们在齐人中的威信很高,齐贤能者多有归附。刘邦担心这些人长期留在海岛中,会生后患,对汉不利,于是便下诏赦去田横之罪,召他回朝。田横不肯,他说:“我烹煮了陛下的使臣郦生,现在听说郦生的兄弟郦商为汉将,我很恐惧他会报复,所以不敢奉诏。”他表示愿为庶人,与众人在海岛上度过一生。
刘邦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一面命令郦商不得为乃兄复仇,并下诏天下,如果有伤害田横和他的从人的,夷族,一面又派使者继续前往海岛赦免招降,说:“田横来,分封可以大至封王,小至封侯。不来,就派大兵诛灭!”
也许是为了让部下免遭屠戮,田横带两名从客随同汉使西行去见刘邦。走到尸乡驿站,洗沐完毕,他找了个机会对门客说:“我当初与汉王一起称王道孤,如今他为天子,我成亡命之虏,还有比这更耻辱的吗!天子现在要见我,不过想看一看我的面貌罢了。这里离天子所居的洛阳仅三十里,你们赶快拿着我的头去见天子,脸色还不会变,尚可一看。”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刘邦见到田横的首级后,流下了眼泪,他说:“田横自布衣起兵,兄弟三人相继为王,都是大贤啊!”随后派了二千兵卒,以诸侯的规格安葬了田横,又拜田横从客二人为都尉。不想两个从客将田横墓侧凿开,自匆在墓里。刘邦闻之大惊,十分感慨,并由此认定田横的门客都是不可多得的贤士,便再派使者前去招抚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五百壮士从汉使那里得知田横的死讯,也都相继“蹈海”自杀了。这个海岛后来就叫作田横岛。
(二)
田横和他的部属们不屈不挠的信念和行为不仅惊动了当时,而且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笔下的典故与主题。自古齐鲁多豪杰,田横五百壮士的故事既传奇又感人。前秦至汉初是个令后人神往的时代,天下每每有舍生取义的故事发生。然而,那个时代又是充满义和不义的时代。刘邦在逃难中三番五次把儿子和女儿推下马车的时候,他不记得义为何物。他心里装的也许只有“天下”两个字。项羽横扫中原的时候,他早已把诸侯盟约抛在脑后,他心里想的,也许只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豪迈。
自古以来肉食者们经常宣扬的一些所谓的伦理纲常和煌煌大义,往往只是用于约束芸芸众生的行为和思想,他们自己,则享受着另一种规则。正如经常为一些“××精神”题字的领导们,他们热衷于掀起学习这种精神的高*潮,但在他们的身上是丝毫看不到这种精神的影子的。
田横虽是一方割据诸侯,但曾有功于刘邦。楚汉相争期间,田横和彭越曾经是后方抗击项羽的主力,他们使项羽在战场上陷入被动的局面,使项羽始终无法全力对付汉王刘邦。刘邦定天下后,彭越作为有功之臣受封梁王。田横虽从未归附过刘邦,但凭借其抗击项羽的功劳,获得侯爵以上的赏封完全是可能的。况且刘邦急需安抚天下,不会因郦食其的死而一时加害田横这个在齐地众望所归的人物。
所以摆在田横面前的就是利与义、生与死的选择。如果择生趋利,他和随从门客们不但免受杀戮,而且衣食无忧,体体面面地做官。况且田横毕生的敌人并非刘邦,而是曾坑杀过大量齐人的项羽。可是他最终做了慷慨赴死的选择。田横的死,有舍身取义的意味。似乎有宁死不屈、不愿以臣者事刘邦的英雄气概。但根据其前后言行,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田横对归顺刘邦最大的顾虑就是他曾以酷刑杀害了郦食其。郦食其堪称张良第二,屡屡以奇谋良策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田横当然有理由怀疑品行并不好的刘邦会如何摈弃前嫌来“善待”自己,更别说将来同殿为臣时要面对郦商眼里不断投射过来的仇恨。鸟尽弓藏的事情后来果然发生了,若干年后彭越竟被以谋反为由剁成肉酱分送给各地诸侯。彭越后来的遭遇足以证明田横的忧虑是正确的。
田横临死前的一番话至为悲壮,堪与伍子胥的“此头须向国门悬”相提并论。不管是什么理由促使田横做出了最后的抉择,他的这种决心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推崇的一种生命价值取向的观念。那时人们也会认为生命诚可贵,但比生命价更高的,不是爱情,也不是自由,而是义。孟轲曾经提出,当生与死、义与利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仁人志士的选择应该是舍生取义。然而真正的舍生取义,历史上几人能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20: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悲壮的序幕一经拉开,就无法停止。两个从未曾留下任何姓名的从客,尽管事先接受了刘邦的封赏,但他们还是毅然在田横下葬的墓前自杀。紧接着是岛上众人的集体自尽。田横的死,缘由是一种对义或气节的坚持,也可能是一种无法面对故国灰飞烟灭的无奈和绝望。而五百壮士的死则是因为田横,这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五百壮士的死和田横的死是不同的。

战国时养士成风。战国的养士,形成了以“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为代表的人才中心,大量的人才迅速地聚结起来。据史书*记载,“四公子”门下的食客都超过三千人。这种传统延续到了田横的年代,这五百壮士应该就是田横的门下食客。田横向来有“义高能得士”的美名,所以直到齐国为韩信所灭,田氏家族大势已去,依然有众多的门客愿意跟随田横。

虽然向来门客的构成良莠不齐,但是,从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辈,到智伯的门客——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再到慷慨悲歌的荆轲,这些门客们与他们的主人之间实际上结成了一种牢固的生死与共的关系。士人对养士的权贵期望很高,要求他们必须能“知人得士”,不但要求他们在物质方面善待自己,而且要求权贵们能善于识人用人。另一方面要求主人要尊重自己,“仁而下士”,绝不能“以其富贵骄士”。

这么一来,基于这种礼遇,门客士人对主人的回报往往也是非常丰厚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里的知己,不是别人,正是指供养他们的权贵豪强。士人中有的甚至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完成这种回报。不过像这种五百多壮士集体自杀的情形在历史上倒是很少发生。

关于五百壮士的死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被骗出海岛,走在半道中得知田横的死讯,在拜祭田横墓后,在墓前集体自杀。也有人考证说这些人后来和田横的弟弟一道隐居于离田横岛不远的小鬲山里。更有离奇的说法是,这批人驾舟渡过太平洋,逃到美洲,在那里定居繁衍。在美洲还发现了“田人墓”。当然这种说法过于离奇,不足为信。

现在我们无法得知这五百壮士的社会成分,根据刘邦许以重诺的做法来看,这些人应该都是具有相当才能的人。他们中也许有文人也会有游侠,也可能有一些掌握某种特殊技能的人,当然也可能有一些沽名钓誉混口江湖饭的闲客。

在这个故事的大结局里,人人都很悲愤,人人都很绝决,人人都很超脱,悲壮的气氛到处在萦绕、在弥漫,谁都无法拒绝这个集体决定,谁都无法彻底撇清自己,这不是一个个人抉择,所有曾经活跃的个体思想立刻凝固冰封。此时此刻,春秋战国时期诞生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豪侠精神在这个小岛上轰然划上了一个巨大的句号。这种精神从此刻起悄然绝迹,后世不再。

(四)

太史公在《史记·田儋列传》中称赞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太史公从田横和五百壮士的故事里总结出高节与义气,他进而感叹天下擅画者,为何不以田横与五百壮士的故事作为绘画题材呢?他的这个愿望在两千年后由绘画大师徐悲鸿实现了。徐悲鸿作《田横五百壮士》,或许就是受了太史公的启发,他借这一画题表明一种乱世不屈的精神气概。

田横和五百壮士的故事对后世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甚至像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在上中学时曾经为班级的《同学录》作序,在序中写下了“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的字句。当然叶剑英是个成功者,他后来成为“周武三千”中非常重要的一员。

然而,在对田横和五百壮士故事感佩之余,现代人也许会多了一层疑问。中国向来不缺乏慷慨悲壮的英雄。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之士古来多有。但中国一直缺乏另外两类英雄,一类是为寻求真理和社会进步殉道的英雄,另外一类是平凡的坚韧如圣徒般的平民英雄。这两种英雄行为在历史上既不为人称颂,也不为人效仿。

正如顾准先生所言,中国“好像只有一个类型,文天祥、史可法之类,而这已是中国专*制政*治到了末日时候的从容就义。不是社会上升进步中的殉道精神与自我实现了”。而缺少“像布鲁诺那样宁肯烧死在火刑柱上也不愿放弃太阳中心说”的追求真理和自由的英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中国曾经有过那种圣徒般坚韧的平凡英雄,但现在的人们却不怎么记得他们了。清末有这么一位乞丐,他乞讨一生,晚年用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数千贯铜钱在家乡办起了一所义学,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弟上学,当年招收了50多个学生,不收任何学费。

山东巡抚张曜后来闻知他的义行,亲自召见了他,并下令免征义学的各种赋税,另赏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清朝授以“义学正”名号终于认可了他的努力。但他将所得赏赐悉数投入办学事业,前后一共办了三所义学,自己仍然靠乞讨过活,过着简朴得近于低贱的生活。后来贫困中死去,死时依然是个乞丐身份。

这个人就是武训,他只是个小人物。中国的历史上从不缺乏顶天立地的英雄,但却缺乏这种如圣徒般的小人物。他们理应和田横及其五百壮士一道,受到人们的敬意。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如果田横他们当年选择了活下去,他们最终会有怎样的一个结局呢?

田氏兄弟起兵更王,前后约五六年的时间,然而所进行的历史活动,特别是田横壮烈义死对古今中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田横在东瀛颇受崇拜,被奉为“武士道精神”的楷模。我国熟知田横历史的人,也无不佩服他视死如归的豪侠气概。唐韩愈作《祭田横墓文》大加赞赏田横的气节。明郑成功的《复台》诗云:“……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徐悲鸿先生用了两年的时间画出了《田横五百壮士》巨画,把自己的五官相貌“移植”到画中五百士之一人脸上。当时,正值蒋家王朝初建,以统一中国之名,行一统党国之实。《田横五百壮士》适时而出,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得到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高度赞扬。这幅珍品被公认为徐悲鸿代表作之一。皖南事变后,田横精神一度成为重庆《新华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的热门话题。文学家郁达夫亦有诗云:“万斛涛头一岛清,正因死士忆田横。”叶剑英元帅在同学录誓言中写道:“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陈毅有诗称:“鲁连不帝秦,田横刎颈死。”1954年陈毅在《初游青岛》一书中写道:“其后有田横,抗汉鲁之顽。从义五百人,立懦而廉贪。”田横精神已成为义勇气节的象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