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7|回复: 4

[综合讨论] 理学为南宋凝聚人心 增强社会成员的自律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3 20: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说起中华民族的栋梁钱伟长,无人不晓。他的身后站着另一位同样杰出的人物――他的叔叔、引路人,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钱穆先生,也同样令人敬仰。钱穆先生是一个“朱熹”研究者,他用七年时间完成巨著《朱子新学案》,把朱熹放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考察,突出了朱熹在中国思想史后半期的重要历史地位。朱熹的理念对钱穆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理念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临终之际,身在海外的钱穆最后对学生们的赠言是:“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一、朱熹其人――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字元晦,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婺源县城人。淳熙(1181)八年十二月,朱熹不畏权奸,连续上书十次弹*劾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终于罢免了唐仲友。并上奏朝廷,指出当时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策。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
朱熹继承北宋二程的思想,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两本书――《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为他奠定儒学一代宗师的地位。
《孟子集注》为儒家的第二圣人--孟子,确立了地位。主张“民重君轻”的孟子被正式确立了亚圣的地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开明专*制的时期。《孟子》共七篇,是孟轲及其弟*子所著以“仁政”、“王道”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之身价倍增,从子部一跃而入经部,朱熹注搀入了他作为理学家的许多见解,是一部经典注本。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牌。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与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相似。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到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它被列为“四书”之首,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师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20: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朱熹所处的时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任何一个理念的产生和它所处的时代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宋朝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的朝代。真正推崇儒家的是宋朝。推论其原因:残唐、五代割据的局面到宋终于归于统一。赵匡胤(927――976,在位17年)在《咏初日》诗中写到:“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在这种欢快的心情之下,宋的统治者选择了儒教作为治国之策。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儒教的地位之高。儒教是大乱之后走向大治的社会在思想、方法上必然的选择,儒教也为宋带来空前的繁荣。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
政*治上,必须加强集权,削除藩镇。没有稳定,一事不成,宋太祖深明此理。建隆二年七月的一个晚上,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酒酣耳热之际,说道:“我是靠你们出力,到了这个地位,感念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为难了,我彻夜难眠,不敢安枕。”石守信等人惊问其故,宋太祖说“这很明白,皇位谁不想要?”石守信等人听了大吃一惊,忙顿首曰:“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敢有异心?”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你们部下却想要富贵,一旦黄袍加身,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等纷纷上表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千古佳话。它本身就说明了战乱之后,人心思定的大众心态。也体现了赵匡胤不同于列朝杀功臣的仁慈之心。
宋朝政*治清明,没有历史上的外戚、太监、权臣、暴君等弊政。难能可贵的是:“帝尝读《尧典》,叹曰:‘尧、舜之世,四凶之罪,止从投窜,何近代宪纲之密邪!’”立下密约于祖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誓不诛大臣、言官”,“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专门建立了言官谏言制度。宋朝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唯一的一个学术自由的时期。苏轼说:“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贤哉,赵匡胤。
到了宋朝中叶(1023――1100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统治阶层又发起了两次较大的改*革。即范中淹――欧阳修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即出自范中淹笔下,可见当时政*治之清明。
政*治清明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朝廷废除了苛捐杂税,鼓励农耕,结束了“五代”时期的“田园荒尽”的惨状。诗人滕白在《观稻》一诗中唱到:“稻穗登场谷滿车,家家鸡犬更桑麻。”一派富足的景象。工商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即使偏安江南的南宋,依然是个经济发达的小天下。
宋朝在文化、艺术和科技等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流传至今的有影响力的许多风俗习惯,相当一部分产生于宋朝。与之前、之后的朝代相比,宋人相当重视技术发展。从太祖赵匡胤始,历代君王都曾亲自监造舰船。我国四大发明中的三个就产生于宋。宋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以来重农轻商的基本政策,纸币开始流通也。史学家认为,当时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宋的繁荣正是以承续前期儒学而形成的道学或理学为思想基础的。“吾之道,孔子、孟轲、杨雄、韩愈之道。。。”(柳开《应责》),说明了这种承续性。所谓理学,就是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是在两次变法之后走上独尊的道路,它是各种儒家学派争论后的胜利者,是经历实践考验后,唯一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理学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产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2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理学在反腐*败和爱国主义的氛围中升华,为宋及其后的社会传续着中华文明。
对于封建制度来说,大治必然导致大乱的反命题也是成立的――至少历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在大治和大乱之间,有一个政权腐*败的时期。北宋后叶、南宋的部份时期正是在战乱和腐*败的状态下度过。
宋的败亡:宋的统治者犯二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军事上的软弱和外交上的失误。
宋朝的军事力量太弱是亡国的主要原因。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宋朝的特点就是重文轻武。其后,统一中国的宋太宗赵光义,未能打败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宋的继承人遵循了赵匡胤开明和宽容的政策,宋真宗在宋军射杀辽军统帅后,却签下了赏赐失败者财物的盟约“澶渊之盟”。
外交的失误是宋亡国的第二个原因:是面对强大的契丹帝国,北宋的统治者勾结女真人打契丹。结果契丹是灭亡了,北宋也被女真人消灭了;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南宋,蒙古攻打金,南宋又助蒙古,金亡后宋也灭亡了。
宋亡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体制的盛衰使然。北宋末,昏君徽宗赵佶上台。徽宗能绘画,尤喜好花石。继位后大兴土木,迷信道教,不理朝政。他的下场是与子宋钦宗被金俘获。另一个昏君赵构立南宋,苟安江南。他任用、宠信奸佞小人,尤其是奸臣秦桧。为议和杀害了岳飞。其后,宋孝宗(赵眘)继位。此时金国内部政*变,无力南侵。南宋则习于偏安,无心北代。
当政者昏庸,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北宋末、南宋时期的知识分子所表现的爱国情怀随着时局的演变愈来愈激切。靖康之变后,知识者发出的悲愤之声成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文学的主基调,也是汉、唐文学没有的现象。朱熹、岳飞、辛弃疾和陆游都是那个时期的爱国知识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20: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室无人。
―――《金错刀行》陆游。
由于陆游诗中“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清-赵翼语)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朱熹极为愤慨,写下“恐不合作此好诗,罸令不得作好官也。”。朱熹批判没有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们的苟且偷生、逃避现实。他写到“绍兴渡江之初,亦自有人才,那时士人所做文字极粗,更无委曲柔弱之态,所以亦养得气宇。只看如今,称斤注两,作两句破头,是多少衰气!(《语类》卷109)”。一代爱国者在忧患中互相激励。
陆游的诗作感情激昂,气慨宏伟,至今读之,仍如闻黄钟大吕。辛弃疾、陆游的诗詞交相辉映,并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岳飞的爱国形象卓然史册,正是宋代爱国仕人张扬的结果。如果说辛弃疾、陆游、岳飞是果,其因就是理学。后人诟病岳飞是“愚忠”,是程朱理学的牺牲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南宋维持了150年,不象后唐藩镇割据,不象“五代”祸乱丛生,不象南明分崩离析,就是因为程朱理学处在新生状态,为国家凝聚了不散的人心,岳飞的“愚忠”只是一个典型。程朱理学的"禁锢性"其实就是社会成员的自律性,这种自律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有什么可值得置疑的?有论者以为,理学压抑人性,约束思想。此话不对。理学最盛的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教学、书院、太学生最盛的时期,是中国最具有学术自由时期之一。把封建统治者的对社会禁锢的责任推到理学头上,可算是和尚不善,怨及袈袈了。
国学大师陈寅恪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这个“衰微”的责任在于宋之后列朝列代的封建专*制越演越烈。元朝是喇嘛教与理学并列;清朝表面上尊儒,实际上对儒者的打击也算是无孔不入;即使是汉人的皇帝朱元璋,以朱熹为同宗而自豪,但是他对理学推崇的孟子的民*主观念却异常反感,声称:如果孟子活在现在,就把他捉来杀了。元、明、清三朝推行的是被阉割的理学,被阉割的部分就是“民重君轻”的理念。
这其间,理学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即使在北方少数民族不承认甚至扼杀儒教的时候,理学仍然顽强地在民间存在,并最终促使统治者的承认。如果没有理学,中国的文化很可能被喇嘛教或萨滿教所复盖,印度的种姓制度完全可以在中国再现。
在真正的被阉割者――宦官集团横行的时候,潜心理学的士子们保持着他们高傲的情操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个对联被成为共*产党人的邓拓收在他的《燕山夜话》里,在WG中受到严厉的批判,也因此传播民间,也是鄙人认识理学的初始。
正是因为先有专*制的禁锢,才有“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约束思想”。理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对五代十国的“子杀夫”,“臣篡位”,仁义道德沦丧,礼义廉耻荒废的一个修正,是时代的进步。以儒教纲常为核心建立的伦理道德,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的体现,也是它集合民族的力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20: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今天讨论程朱理学的意义
讨论程朱理学,是肯定它的历史地位,籍此了解中华文明。程朱理学影响如此之大,有其合理性;当现实发生巨大的改变,程朱理学的合理性也就逐渐消失了。但是有两点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思考的:1、理学推崇的孟子的“民*主观念”,它告诉我们,民*主并非舶来品。在古代的中国,儒家民*主不同层度地存在于各个朝代,在宋代达到顶峰,带来社会的繁荣;2、理学为混乱的社会制定了秩序――礼教,在当时的社会,为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把这二者合并在一起,就是古代版的“民*主集中制”。民*主和集中分开来,都容易走向自己的极端,造成社会的混乱。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程朱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无疑是现代人的一个参照。不过,这是一个大主题,不是本帖能够完成的,只能点到为止。还是继续谈朱熹和和他的书院:
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有一个“白鹿洞书院”,是宋代最高学府,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武夷山下有一个朱熹书院。在青山绿水之间,回廊大厅围绕在一个百丈见方的天井边上,四处陈列着朱熹讲学及其理念产生和传播的种种史实。参观者犹如一叶扁舟摇曵其间,感受着大海的辽阔。书院的部分是一个平整的草地,据说是当年学生们讨论问题的地方,厕身其间,似乎还可以感觉到争论的激烈和求知的欢乐。
据《羊城晚报》报道,浙江省不少父母,从年初一到年初七,都带着子女到南宋大学者朱熹两度讲学的江南第一书院“桐江书院”,听一个扮演朱熹的先生讲授国学,人们将一间小小的私塾围得水泄不通。据了解,现代“私塾”教育方兴未艾,“四书五经”再度受到重视,不少家长希望子女在学懂现代知识之余,亦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做人道理。
朱熹的理念影响悠远,因为它源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因为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朱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香火,我们今天讨论理学,也是为了把香火传承下来,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