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9|回复: 12

[与时偕行] 关于孔子“和而不同”的再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8 14: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孔子“和而不同”的再思考
边家珍
  笔者发表了小文《“和而不同”辨析》(载《人民日报》2012年7月5日第7版)之后,引发了一些读者的兴趣及讨论,这里就相关问题略作进一步说明与阐发,不当之处尚请批评指正。
  一、“和而不同”的“和”与“和实生物”的“和”不是一回事。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应当说与《论语·学而》篇中“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涵义相同,在周代有基于礼的原则的“和顺”、“协和”、“和睦”的意思。翻检相关经学文献,“和而不同”的“和”作“和睦”讲没有多少异议,朱熹《论语集注》谓“和者,无乖戾之心”,把“和”与“乖戾”对举,也能说明这一点。至于《国语·郑语》中史伯讲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则是指自然事物诸元素之间的“调和”,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和”不是一回事儿。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与史伯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的领域也不一样——前者适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讲人际关系的;后者适用于自然领域,主要是讲不同物质的配合或共同作用的。因此,作为概念而不是语词,这两个“和”是不能等同的,也是不能互换的。另外,《中庸》里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然而子思之学已开始向心性之学转化,因此对“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
  二、“和”与“同”及“不同”之关系。
  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很多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共同点”或“相同的目标”。就人际关系而言,“同”与“和”不是对立关系,并且常常是有着正向联系的,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论语·卫灵公》),他所反对的“同而不和”的“同”,只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这一点是应当明确的。“和而不同”的“不同”,仔细分析起来,应该包括“非原则性的不同”与“原则性的不同”。对于非原则性的不同,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而达到“和”;而对于原则性的不同,则不易做到“求同存异”,要达到“和”就比较困难。孔子曾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厌恶应当厌恶的人。由此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者不会以求“和”为由回避矛盾。从孔子一生的言行看来,如果出现了原则性的“不同”的情况,他不会以虚假的、表面的平衡来掩盖矛盾,更不会“委曲求和”。
  三、阐释“和而不同”不宜用“赋诗言志”的方法。
  有人提出,孔子的“和而不同”包含着微言大义,也应当能够像《诗经》那样被用于“赋诗言志”,虽可能存在纰漏曲解,却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此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涉及到比较关键的问题的时候,还是应当把具体涵义说清楚为好,不是表述什么内容都适合用这种赋诗言志的方式的。大概正是因为人们解读经典时滥用了这种赋诗言志、类比推理的方式,一些人对“和而不同”涵义的阐发脱离了孔子的整体思想,似乎没有善恶美丑,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同”与“不同”,这种缺乏联系与整体认识的观点,显然没有把握孔子学说的精义。
  正确的理解孔子讲的“和而不同”,提倡在不违背正义原则的前提下的协和与团结,应当说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8 22: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而不同”辨析

边家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的这句话常被人引述。但是,对这句话具体涵义的理解常有许多不同,甚至存在一些曲解,有必要进行一番辨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孔子的原意。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朱熹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论语集注》)通观流行较广的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几种注释本,在文义的理解上基本相同或相近,大体上可以表述为:“君子尽管不苟同他人的观点,但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小人尽管附和、盲从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然而,一些人在谈及某些具体问题而加以引述时,却出现了某种过度阐释甚至明显曲解的情况。

  曲解之一,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有的人在阐释“和而不同”时,常征引《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和如羹焉”、“声亦如味”的话。的确,像五音中的宫、商、角、徵、羽,属于同质内的差异,是“同中之异”,因而是容易调和的。但许多人都忽略了另一种“不同”,即异质的、对抗性的不同,而这类“不同”往往是不可调和的。如果无视异质“不同”的存在,一味幻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在实践中肯定是有害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如何由异质的“不同”而致“和”,才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曲解之二,似乎“和”是不需要原则的。孔子所说的“和”,是在遵循礼制基础上的协调,是有原则的。做人须有原则,须明辨是非,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也适用于对“和”的把握,他曾指责乡愿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当然,就人伦关系而言,封建社会基于礼制之“和”与现代社会基于人人平等之“和”是有质的区别的。但无论如何,“和而不同”的“和”,其涵义中是应当包含着符合公理、道义的原则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当上鲁司寇后才坚决地杀了少正卯,因为少正卯“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荀子·宥坐》),其思想观点和做法在孔子看来是违背礼的原则的。可见,“和”诚可贵,但不能没有原则。

  曲解之三,有意无意地把“同”与“和”对立起来。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似乎是将“和”专属于“君子”,而将“同”专属于“小人”,加之后世儒者引入“义利之辨”的发挥,很容易使人产生某种误解,认为“和”与“同”是相对立的。事实上,“同”也不是与“和”毫无关系。如果说“和”需要某种“不同”因素的话,同时也需要“同”的因素,况且许多事物都是“异中有同”的。“同”并不可怕,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过:“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可以说,“同”是“和”的必要条件之一。就人际关系而言,如果毫无共同之处可言,要达到“和”是很难的。孔子所反对的“同”,仅仅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因此,将“同”与“和”简单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本有其使用范围与特定涵义,但许多人不把同质的“差异”与异质的“不同”加以区别,使人不能正视矛盾,影响问题的解决。更有甚者,一些人随心所欲地引用“和而不同”来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似乎一宣称“和而不同”就可以不受任何公理、道义的约束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实际上是对孔子这句话的曲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8 22: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将《“和而不同”辨析》原文贴上,意见稍后附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 08: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大坑挖了4天了。该填了。
论语是个语录体。子曰被误会被曲解也是难免的,甚至被穿凿附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和而不同的观点对立是允许的,不允许的基础在于根本的出发点在哪里。
春秋的百家争鸣根本出发点就是国力强,雄起而霸之。战国时争鸣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对抗霸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09: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人行 于 2012-11-1 09:50 编辑

百家争鸣的基础是封建和超越家国的天下意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10: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2楼的边文来看,边先生是认可“君子尽管不苟同他人的观点,但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小人尽管附和、盲从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这一主流解释的,但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语说的却并不是这个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11: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1-2 18:46 编辑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语中,“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都是指行为结果,而不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观念。
  
  从“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知,孔门对“和”也即调和是很推崇的,但孔门却认为“和”并不是根本而只是“礼之用”。但即便在“和”这种礼制的功用层面上,也可以把人分为两类——君子和小人。
  
  君子调和社会矛盾却不强求矛盾各方完全一致,所以说“和而不同”;小人强求矛盾各方完全一致,但却无法最终实现调和的目的,所以说“同而不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13: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儒如程朱等就是典型的“同而不和”的小人,他们为了求得天下人思想同一,竟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试图用他们所谓的天理——仁、义、礼、智等抹杀天下人的个性,因而,个性在他们眼里乃是属于“乖戾”。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这种强制性的同一,从来就没有产生调和的效果,即便有,那也只是一种假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14: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儒如程朱等就是典型的“同而不和”的小人,他们为了求得天下人思想同一,竟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试图用他们所谓的天理——仁、义、礼、智等抹杀天下人的个性,因而,个性在他们眼里乃是属于“乖戾”。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1-2 13:20

1、后儒如程朱等绝不是小人。谁是小人?没有道德、言而无信、扣帽子、打棍子的才是。
2、‘存天理、灭人欲’才能够和而不同,否则纵容自己的欲*望,只会争斗,抢夺,如何去和? 只有克服自己的欲*望,才能够谦虚包容,从而与别人和,而骨子里仍有自我,也就是不同。
3、青竹大哥不讲’仁、义、礼、智‘,那就剩下贪嗔痴和愚昧了,如何能够和而不同?正跟青竹大哥这样,如何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同呢 ?
4、个性当然是乖戾,因为个性就是贪嗔痴,只有修行自己,去除贪嗔痴,才能脱离小人成为君子。
5、没有历史事实证明,’仁、义、礼、智‘没有产生调和的效果。而反对的人,不过是贪嗔痴的表现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14: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1、后儒如程朱等绝不是小人。谁是小人?没有道德、言而无信、扣帽子、打棍子的才是。
2、‘存天理、灭人欲’才能够和而不同,否则纵容自己的欲*望,只会争斗,抢夺,如何去和? 只有克服自己的欲*望,才能够谦虚包 ...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11-2 14:19
你就跟着程朱们继续曲解孔子吧,反正曲解孔子的队伍已经够庞大了,多你一个不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16: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跟着程朱们继续曲解孔子吧,反正曲解孔子的队伍已经够庞大了,多你一个不多。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1-2 14:42
1、青竹大哥如何证明先儒大家是曲解,而青竹大师是正解?
2、以上是不是扣帽子?
3、请青竹大师除了帽子之外,来点道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论坛交流为例——

1、不管明不明白,上去就赞同就支持就五体投地,这是“同而不和”吧?
2、尽管观点上有分歧,却能够不偏离主题而就交流下去,这是“和而不同”吧?

将和作和睦解,感觉不大合适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7 11: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1、青竹大哥如何证明先儒大家是曲解,而青竹大师是正解?
2、以上是不是扣帽子?
3、请青竹大师除了帽子之外,来点道理。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11-2 16:54
青竹大哥怎么不对自己的帽子做些解释呢,我们都希望青竹大哥是学问大师,而不是帽子批发大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