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2|回复: 5

[其它] 古人如何求职招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 17: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全国各地的招聘会开得是如火如荼,各用人单位的考官以自己的标准“招兵买马”。今天咱们就从文武两个方面来看看古代是如何求职招聘的。毛遂自荐:东方朔写“求职信”当上官
  早期中国,能够给人们提供职位的,基本上就是政府和衙门。政府公职在早期基本上是被贵族垄断的,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就变了。列国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根本,是争夺人才。各个诸侯国都不计较什么家庭出身,用高规格高待遇选拔人才,连一些高级官员,贵族公子,都养着大量的人才。“毛遂自荐”的成语就出自这些食客中的一位叫做毛遂的食客。
    当时读了一些书,想有所作为的人,确实就是毛遂自荐自谋职位。苏秦,那个战国时期身挎六国相印的纵横家,出身农民,却学成一身本事,于是找国王们毛遂自荐,却到处碰壁。后来,他头悬梁锥刺骨,发奋学习,终于成为博学之人,前去游说燕国国王,被委以重任。苏秦是通过自己本事,主动上门推荐成功的一个例子。孔子则是个失败的例子。
    求职靠推荐,这办法延续的时间很长。有的是亲自上门推销自己,也有的是写封文采飞扬的信。比如西汉的东方朔,就给官府写信自荐,说,“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十九学孙、吴兵法……”东方朔在短短的求职信中,写了自己的学习简历、特长、思想品德,这封信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果然在朝廷谋得高职位,扬眉吐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7: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托人举荐:李白写诗恭维韩荆州
  在科举取士之前,文人求职除了自荐外,更多的是由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推荐。在汉朝,朝廷就规定各地的地方官有义务举荐贤能,还下达了指标。因此,不少读书人都希望通过结识一些有关系有地位有名望的人,荐举自己。不过,这样的事,有的成功了,有的并不成功。比如,大诗人李白,也是对当官孜孜以求的人,他给一个姓韩的官员写了一封信,肉麻地吹捧他,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但实际用意是想让韩荆州推荐他。这封信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可能是韩荆州不愿帮忙,也可能是帮不了什么忙,或者韩荆州也讨厌这样的吹捧,总之,李白官没有当成,一生甚是郁闷。当然,没有当成官反而成就了他“诗仙”的美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7: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熟人介绍:贾雨村托人应聘黛玉家教
  自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后,当官的资格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推荐当官的事越来越难了。这以后,读书人不用再奔走权门,巴结显要了。但是,如果考了一辈子却考不上,当官就难了。这些落第的读书人只有当个家庭教师,或者给官老爷当幕僚。当家庭老师或私塾老师,叫做“西宾”,也是要熟人介绍推荐的。《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被革职后无所事事,听说林黛玉的爹爹林如海要给黛玉找一个家庭教师,就欣然托人应聘,果然如愿。
    此外,真正有才能的读书人在落榜的情况下,如幸运的话,还能够谋到给官员做幕宾的职位。在古代官场,无论封疆大吏还是七品芝麻官,虽饱读四书五经,却不懂刑名钱粮,只好请幕僚帮忙。一个人能否入幕,仍然是人际关系等决定的。那时候,幕友也形成一个广泛的关系网,互通线索。一些低级官员的幕友,是由上司或上司的幕友推荐的,下级官员也不敢拒绝。幕友人选落实之后,就备好关书,由官员亲自拜送。关书用大红全柬,面写“关书”二字。关书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聘书,但更显尊重。
    以上所说的,大多为知识分子的求职应聘。其实,古代也有大量非知识分子求职。一般来说,他们只能给别人做伙计,或到衙门做衙役。给别人做伙计,一般是由熟人介绍。而到衙门做衙役之类,情况则相对特殊。因衙役是公家的人,与官接近,手中有公权,可以敲诈勒索。因此,地痞流氓之类乐于长期把持这种工作,有些强人也通过贿买能得到这些差事。
    不但给官场衙门服务的活儿不容易争取,就是给大户人家服务的差事,也需要用心争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7: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招兵:唐朝时飞骑军要背米500斤
  关于出兵打仗的评书,比如《秦英征西》《薛丁山征西》《花木兰扫北》,等等,在中国历史上长盛不衰。
    《秦英征西》说的是唐朝跟西凉国开仗,先派了女元帅樊梨花率兵出征,结果失陷前敌;又派了二路元帅秦英前去支援,终于凯旋回归。这部评书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一帮小将大比武、竞选二路元帅那段。当时唐高宗出了三道考题,一道是扛铁旗,一道是拉铁车,一道是比试弓箭,谁能扛起铁旗、拉动铁车,并且箭中靶心,谁就是二路元帅的理想人选。众小将纷纷报名,却都没通过,唯独秦琼的孙子秦英身大力强而且弓箭娴熟,顺利通过考试,做了二路元帅。这些内容并非虚构。在唐朝,力气和箭术虽然不曾用来挑选将帅,却曾经用来挑选士兵。例如贞观十二年,唐太宗组建飞骑军,就要求报名者过三关:一、翘关举五;二、负米五斛行三十步;三、试弓马四次上。两关考力气,一关考弓箭,跟评书里扛铁旗拉铁车差不多。唐时一斛约59公升,5斛则有295公升,约500斤重。让人背起500斤米走30步,唐太宗这个标准定得不低。
    唐朝末年,藩镇各有各的募兵规矩。考察比较全面的当数朱温,他招募士兵要看三条:体力、视力和身体灵活性。遗憾的是,朱温只重视体能,不重视文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7: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宋仁宗按身高发工资
  与唐朝和五代相比,北宋的皇帝们招兵买马,募兵标准反而落后了:从宋太祖到宋哲宗,一律按身高挑选士兵。比如宋太祖招禁军,身高低于五尺八寸的统统刷掉;宋真宗招厢军,规定最低身高不得低于五尺二寸;宋仁宗在庆历七年补充禁卫,身高五尺七寸以上才能入选。更加离奇的是,宋仁宗还按身高给士兵们发工资,身高五尺八寸以上,月薪一千文;五尺七寸以上,月薪七百文;五尺六寸以上,月薪五百文;如果身高在五尺二寸以下,那就对不起得很,不给月薪。
    宋仁宗有宋仁宗的理由,他招的是士兵,士兵得能打仗,打仗得有力气。俗话说身大力不亏,士兵个子高意味着战斗力强,战斗力强自然要拿高薪。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以及宋真宗的爸爸宋太宗,俩老皇帝跟宋仁宗一样,不约而同认准一个理儿:想当将军的士兵未必是好士兵,个子高的士兵却一定是好士兵。整个北宋一百六十多年,基本上是按这个原则选拔士兵的:一般来说,身高五尺三寸以上才能参军,五尺五寸以上才能加入正规军,五尺七寸以上才能加入禁军,至于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那是全国成年男子中海拔最高的一群,只要稍加训练,就能组成一支无坚不摧的篮球队。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按身高挑士兵是不科学的,因为个子高未必有力气,有力气也未必能打仗。所以北宋皇帝们制定的募兵标准还不如唐太宗制定的募兵标准,更加不如朱温制定的募兵标准,所以在招募士兵这个问题上,北宋皇帝们开了历史的倒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7: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戚继光重视胆量和武艺
  最后再看看明朝。众所周知,明朝出了个大军事家戚继光,他统领的戚家军名闻中外。戚家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几只以带军将领命名的武装力量,以其严明的军纪,高强度的训练,精良的冷热兵器和一流的战法战阵著称十六世纪,前后半个世纪的征战历程中胜多败少,在中国明代对外战争中彪炳史册,为中国后世官民所称颂。
    他是怎样募兵的呢?归纳起来,不外四条标准:一是胆子要大,二是武艺要高,三是吃苦耐劳,四是诚实可靠。
    戚继光的眼光是很毒辣的,要是没有良好的兵源,再先进的练兵方法也要大打折扣。
制定了一套标准,一套亘古至今异常独特的标准。
    凡选入军中之人,以下几等人不可用,在市井里混过的人不能用,喜欢花拳绣腿的人不能用,年纪过四十的人不能用,在衙门工作过的人不能用。这些要求尚在其次,更神奇的要求还在后面:喜欢吹牛、高谈阔论的人不能用,胆子小的人不能用,长得白的人不能用,性格偏激的人也不能用。被录取者还必须具备如下特征:臂膀强壮,肌肉结实,眼睛有神,为人老实,手脚比较长,比较害怕官府。
    概括起来,戚继光要找的是这样一群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为人老实,遵纪守法,服从政府,敢打硬仗,敢冲锋不怕死,具备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