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8|回复: 11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何不载曹雪芹?曹天祐应是谁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6 17: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何不载曹雪芹?曹天祐应是谁子?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曹氏宗谱记载: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元孙,曹颙,原任郎中;曹頫,原任员外郎;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曹天祐,现任州同。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凡例中有一条规定:

凡初来归依有名位可考者,通行载入外,其有自始归依之人以及后世子孙俱无名位者,伊等自有家谱可考,概不登録。惟係希姓,雖无名位,亦载一二人以存其姓。

从这条“凡例”上看,没名位的曹雪芹没录进这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就没有什么不正常之处了。也就没有理由来否定曹雪芹是曹家人和他的存在了。

在这个“通谱”上,曹天祐与曹颙、曹頫、曹颀是同一“元孙”辈的。从曹家相关的史料上可知,曹寅只存一子曹颙,而曹颀和曹頫是曹荃(宣)之子。那么曹天祐则似应为曹宜之子,才比较贴切。

曹宜是曹尔正之子,康熙三十六年开始当差,雍正七年任正白旗包衣护军营护军校。雍正十一年由鸟枪护军参领补放正白旗包衣护军参领。后又兼正白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二旗鼓佐领。雍正十三年尚在世任职,并被派巡察圈禁允禵地方。

曹天祐的“元孙”辈分,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上是不会有误的。而在《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上,曹锡远一脉,是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上抄窜过来的,稍加整理后,落在了曹俊名下。抄窜者将曹天祐的“祐”改为“佑”,进而将“天佑”妄改为曹颙之子,单独排在了“十四世”。《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的相关资料,可在网上搜索。)

《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曹俊之下的“智”是三世,其下的四世至八世都是空白,只注明“失考”,八世下注明“以上因际播迁谱失莫记”。第九世便是“锡远”,直到十四世“天佑”。但没有“注明”这六世是怎么考出来并接续到第八世之下的,更没“注明”这六世的谱是哪来的,在十四世“天佑”之下,还是一片空白。妙在《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这一处也是十一人,前后不多不少。以上种种现象,又怎能让人相信《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的真实可靠性呢?

《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上载:始祖曹良臣有三子。长泰,次义,三俊。但是,周汝昌、冯其庸等先生通过考证史料,发现只有长子泰是曹良臣的儿子。曹义和曹俊都各有自己的始祖,也就是说《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上曹良臣的三子,根本就不是一家人。

但是,冯其庸先生通过《甘氏家谱》,考证出谱上的甘体垣:“元配曹氏,沈阳卫指挥全忠曹公之女。”而甘体垣是云贵总督甘文焜的堂兄,曹寅称甘文焜之子甘国基为“鸿舒表兄”。“鸿舒”,是甘国基的号。曹全忠(权中)则排在曹俊之子“礼”(第三房)十六世之中。由此认定曹全忠与四房“智”下的曹锡远,同属曹俊一脉为同宗。

冯其庸先生绕了这么大、这么远的一个圈子,只凭一个“表兄”之称,就认定《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上哪不靠哪的曹锡远一脉记载,是真实可靠的,是无可疑异的,不是别谱窜入的。曹寅与他人称兄道弟之处多着呢,怎么能对《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上种种无中生有的“套亲戚”现象视而不顾,对种种不合家谱记载形式现象视而不见,而只凭一个“表兄”之称,来确定曹锡远一脉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呢?

一些人就是在这个家谱真实可靠之说的误导下,认为这个家谱上既然没有曹雪芹的名字,那么曹家肯定没有曹雪芹这个人。从而为否定曹雪芹的存在和否定他是曹家人,找到了充足证据。搞曹学的人,恰恰给反曹学的人,提供了否定曹雪芹的有力证据。其实《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上的曹锡远一脉记载,完全是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上曹锡远一脉的记载上窜谱过来的。而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上,对无功名的曹雪芹是不会做记载的,这一点在其“凡例”上已交代的非常清楚。

对于《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来说,应是家谱性质。那么,无功名者也应记载才对。可在曹锡远一脉上,并没这样记。

刘一之先生在《破解红楼梦之谜》一书中,对《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据相关史料指出,一些人的诰命封赠不合典制,谱上面缺少每个人生卒年月日时的要素记录,始祖曹良臣三子:长子泰,次子义,三子俊,这三人根本就不是一家人,曹锡远一脉的记载,是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曹氏曹锡远的族谱窜入的。

由此可见,这个《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是由几个毫不相干的曹氏家谱拼凑在一起的。在这个家谱上,将曹天佑落在曹颙名下,成为曹颙之子的记载,同样是窜谱者的妄改。因此曹天佑是曹颙之子的记载,就不足为凭了。想用这个拼凑不实家谱来否认曹雪芹的存在,进而否认他是曹家人的证据性,也就荡然无存了。

再看,康熙皇帝对曹颙的死,十分挽惜。在曹頫给皇帝的奏折中,特别提到曹颙之妻已怀孕数月,如果后来真的生了儿子,曹頫岂能不奏明皇上?可是,并不见有相关奏折。因此,我们应尊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上:曹天祐与曹颙、曹頫、曹颀是同一“元孙”辈的记载,才不至于走入误区,才能正视曹雪芹的存在。
http://blog.sina.com.cn/hongloumengniwota
孙华天
2012-4-2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图来自:陈维昭的博客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0 銀子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 50 持之以恒的成果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8: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月宝鉴 于 2012-11-17 18:43 编辑

来自[红楼星语]空灵儿的[转帖]:谈《辽东曹氏宗谱》

辰戈

读到《旧书信息报》2002年5月13日顾农《关于〈辽东曹氏宗谱〉》一文,感到作者对该谱的实际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该谱1990年5月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影印出版,笔者手中就有一部,并非如顾文所说“天壤间大约也就仅存两部,一般读者根本无从看到”。

《辽东曹氏宗谱》全名为《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被红学界简称为《五庆堂谱》。该谱系手抄本,于1962年在北京市文化局组织的关于曹雪芹家世的调查中被发现,保存者为至今健在的曹仪简先生,他是该谱修制者曹惠庆、溥庆、荣庆、积庆、裕庆等“五庆”兄弟中溥庆之三传孙。他将该谱正本捐献给国家,现存北京市文物局。此本即燕山社影印本的母本,而副本仍存曹仪简先生家中,正、副本内容完全相同,都是手抄。这大概就是顾文所说“仅存两部”的宗谱。

《五庆堂谱》中因载入《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上世曹锡远一支而受到红学界重视,1963年8月曾在北京“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上展出,此后有很多红学家对该谱进行了研究。冯其庸先生十分信赖《五庆堂谱》中关于曹雪芹上世一支的记载,甚至于称该谱为“曹雪芹家谱”,并在其1980年7月出版的《曹雪芹家世新考》一书中,以《五庆堂谱》为主证,认为曹雪芹祖籍为辽阳。

顾文关于《辽东曹氏宗谱》的介绍,资料与观点完全出自1980年版冯著。但在红学界,关于此谱的争论十分激烈,关键在于此谱中所载曹雪芹上世曹锡远一支究竟可不可信。有很多红学家对此谱的这一记载表示怀疑。该谱发现者之一、原北京文物局局长冯希贵早就提出:该谱“自曹智以下五世空白,骤接九世锡远无从索解;谱中自曹锡远以下的人数和名字,与乾隆时纂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收的全同”,“怀疑宗谱所载是以通谱为依据,参照其他有关材料编纂而成”。

1963年,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在其《曹雪芹小传》一书中对此提出五点质疑。此后,著名学者徐恭时、刘梦溪等也都深表怀疑,其中提出,像该谱把丰润人曹邦一支强拉入谱一样,在曹智系下并无子孙记载的情况下,隔断五世突然记入曹锡远一支,完全是根据乾隆皇朝官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略加改制强行编入的。也正像强行编入曹邦一支一样,这两支都是有官职的满洲旗人“包衣”身份,因此才都能被载入《通谱》。而五庆曹族乃是汉族旗人,该曹族人没有一个成为满洲旗人(或“包衣”)的记载,因此不可能被收入《通鉴》。

1996年6月,王畅《曹雪芹祖籍考论》出版书中以翔实、可靠的论据,确证了《五庆堂谱》中载入曹雪芹上世一支完全属于讹传窜入,与载入丰润曹邦一支一样都是根本不可信的。对此,不仅周汝昌、徐恭时、韩进廉等红学家十分赞同,连原来支持冯说的红学家周绍良、张书才、朱眉叔、宋谋扬等也认为《五庆堂谱》确难成为研究曹雪芹家世的根据,还有著名学者、米国哈佛大学教授那宗训,台*湾《石头记研究专刊》主编张欣伯,红学家、作家高阳,以及《红楼梦新补》作者张之,红学家严中、张一民、刘孔伏、史直生、张训等多人,均表支持王著《考论》观点,否定《五庆堂谱》中有关曹雪芹上世的记载。

1997年8月,冯著《曹雪芹家世新考》(增订本)出版,在所附校本《五庆堂谱》中,持“辽阳说”的冯先生仍如旧版中一样,将原谱中曹士琦“叙言”里“后因辽沈失陷,阖族播迁”校为“后因辽阳失陷”。“辽沈”与“辽阳”虽只一字之差,但这对于有争议的曹雪芹家世与祖籍问题来说,不是无足轻重的一般误校,因此这又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关注。顾农著文介绍该谱,仅据冯著1980年旧版《新考》而不涉及此后关于该谱的重大争论,以及该谱已公开出版的情况,显然是不全面的,也很容易误导读者。(旧书信息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8 16: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红楼星语]空灵儿的[转帖]:论《五庆堂谱》不是“曹雪芹家谱”
                   (一)
在关于曹雪芹家世、祖籍的研究中,《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以下简称《五庆堂谱》)为不少学者所重视。冯其庸先生对这部曹氏宗谱作为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以此谱作为主要依据,写出《曹雪芹家世新考》一书,确立了他的曹雪芹祖籍“辽阳说”。1990年5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影印出版这部曹氏宗谱时,冯其庸先生还以“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名义在“出版说明”中写道:“《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俗称《曹雪芹家谱》)是清同治年间重修时的正式抄本,列举了中国伟大作家曹雪芹的始祖、祖辈和父辈的世系,是一部关于曹雪芹家世的历史文献。”并说:“此谱的历史真实性与曹雪芹的血统关系不容否认,它对于研究曹雪芹家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是,有的学者对这蜕曹氏宗谱一直存有疑问。周汝昌先生和徐恭时先生都指出,《五庆堂谱》中记述的曹雪芹上世曹锡远一支十一人,有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脱胎而加以改制之明显的痕迹,疑点很多。

笔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一)《五庆堂谱》是一支明代前期由扬州仪真到辽东,经金州而至沈阳落居,并“世居沈阳”直至明末随清兵入关而迁至北京的曹姓族人的宗谱。这一系曹族人并非辽阳人,即五庆堂曹族并非祖籍辽阳的曹族。(二)《五庆堂谱》与曹雪芹上世无关。谱中所入的曹雪芹上世曹锡远至曹天佑“六世”十一人完全是些谱所误录。因此,《五庆堂谱》并不是“一部关于曹雪芹家世的历史文献”,更不是什么“曹雪芹家谱”。当然,《五庆堂谱》对于五庆堂曹族来说,是一部真实可靠的谱牒,特别是谱中所记“三房”一系,绝大部分内容是可信的,是不容怀疑的。但就此谱的始祖部分来看,问题很多;而就此谱记入曹锡远一支与曹邦一支来看,则更完全错误,属于“强拉入谱”或“讹传入谱”。

本文仅就两个问题,来论证一下《五庆堂谱》何以不是“曹雪芹家谱”。

一、家世记载完全不符在《五庆堂谱》所记二世始祖“三兄弟”中,“长子泰”与其父、《五庆堂谱》之第一世始祖曹良臣一样,都并非《五庆堂谱》的真正始祖,属于误记。而“次子义”即丰润伯曹义,冯其庸先生说他也和曹良臣、曹泰父子一样,与五庆堂曹族无关,也属于“撰谱入强拉入谱或讹传窜入”,我认为并非如此。曹义确属《五庆堂谱》上世始祖之一,他虽未必与所谓“三子俊”为并列的兄弟关系,但他与曹俊一定有关系,我推测曹俊应为曹义的父叔辈人物,至少也该是曹义的堂叔。

史料记载,曹义为扬州仪真,则此记不能轻易否定冯其庸先生否定了曹义为五庆堂之始祖,因而也否定了《五庆堂谱》所记该曹族之籍贯扬州仪真,但却无法另外考据出五庆堂曹族之籍贯,所以不知此曹族究系由何地出关入辽,这样,冯先生以《五庆堂谱》当作“曹雪芹家谱”,除去咬定曹雪芹上世入辽后曾籍辽阳,因而倡导“辽阳说”之外,却既不能说曹雪芹上世祖为土著辽阳的“坐地曹”,又说不清其上世入辽前的祖籍,这成为“辽阳说”的一个“致命弱点”。

 曹雪芹的祖籍问题,“辽阳说”说的是曹雪芹上世祖先入辽后曾籍辽东辽阳,而“丰润说”说的是曹雪芹上世祖先由河北丰润而入辽,入辽约二百多年后至曹雪芹的高曾锡远这一支后曾落籍辽阳。本来,这二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因为,如果“辽阳说”并不是根据《五庆堂谱》,而有证据说曹雪芹上世确系辽东土著曹姓,当然“丰润说”绝无可能成立。但“辽阳说”现在只能证明曹锡远之子、孙曹振彦、曹玺“著籍襄平”,所有的证据(包括“三碑”)都没有说他们之前的上世祖先已籍辽阳,连曹锡远都还是“宦沈阳、遂家焉”,而曹锡远距“丰润说”所说的“入辽之始祖”曹端广入辽的时间,已有二百多年了,所以拿曹振彦、曹玺在辽阳“著籍”最多不超过二十多年(从明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3月后金攻陷沈阳,到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年满清入关)的时间,作为曹雪芹上世确定无移的祖籍,并以此“辽阳说”来否定“丰润说”,这显然还不够有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5: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月宝鉴 于 2012-11-20 15:14 编辑

 来自[红楼星语]空灵儿的[转帖]:论《五庆堂谱》不是“曹雪芹家谱”
  (二)

  如果根据《五庆堂谱》作为肯定曹雪芹祖籍“辽阳说”并否定曹雪芹祖籍“丰润说”的证据,那问题就更多了。首先,《五庆堂谱》所记之各五庆曹族的祖籍是扬州仪真,而不是辽东辽阳;首次,《五庆堂谱》所记之“入辽之始祖”曹俊是从金州“调沈阳,遂世家焉”,即五庆堂曹族是从扬州仪真入辽后,经金州到沈阳安家落户,而不是到辽阳“遂世家焉”,这也与辽阳无涉。这样,《五庆堂谱》怎么能够成为支持“辽阳说”的证据呢? 

  现在,我们说《五庆堂谱》与曹雪芹的上世无关,还有以下的证据。《五庆堂谱》中曹士琦《辽东曹氏宗谱叙言》中说:“吾家渊源甚远,然家乘久逸,唐宋以前难稽矣,岂敢以简编所载附会训后也。惟元时为扬州仪真人,元末群雄并起,鼻祖良臣,聚众自保。后值明太祖起淮右,承元统,率众归附。”这就是说,《五庆堂谱》所记之曹族人,对于自己元代以前的家世祖籍已全然无知了,所记之元末明初的“始祖”曹良臣又属“强拉入谱”的误记,即使曹义、曹俊为五庆堂曹族所能知道的最早的始祖,那也已经是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SPAN lang=EN-US>1390</SPAN>年(曹义生于该年)以后的事情了。

  然而,曹雪芹的上世,却并非“唐宋以前难稽矣”。康熙二十三年未刊稿本《江宁府志》卷十七有曹玺传:“曹玺,字完璧,宋枢密武惠王裔也。及王父宝,宦沈阳,遂家焉。你振彦,从入关,仕至浙江盐法道,著惠政……。”康熙六十年刊本唐开陶等修《上元县志》卷十六也有曹玺传:“曹玺,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彬后。著籍襄平,大父世选,令沈阳有声。世选生振彦,初,扈从入关,累迁浙江盐法参议使,遂生玺……。”以上两篇《曹玺传》均明确记载曹雪芹高曾祖曹锡远(世选,宝)、高祖曹振彦、曾祖曹玺一族,上世出自宋枢密武惠王曹彬。

  由此可见,五庆堂曹族与曹雪芹上世不可能为同族或同宗。冯其庸先生在其《曹雪芹家世新考》中说:“按照《五庆堂谱》的记载,这个曹俊是‘入辽之始祖’,那末,也即是曹雪芹的始祖。”“我们认为这个《五庆堂谱》上世‘入辽之始祖’,根据现有材料来看,只能是曹俊。因此,这个曹俊,也就是曹雪芹的始祖。”此种推论是缺乏根据的。同是被列为《五庆堂谱》第十一世的曹玺,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祖宗是出自宋代的河北灵寿人武惠王曹彬,而同族同辈的曹士琦却说其“家乘”“唐宋以前难稽矣”。这能够有怎样的解释呢?这只能说明,曹雪芹上世曹锡远以下一支,被空白五代记入《五庆堂谱》“四房”曹智系下,纯属“强拉入谱”的误记,因为他们上世的宗族世系就根本不同!

  那么,上述两篇《曹玺传》关于曹玺一族曹氏上世出自宋武惠王彬的记述,有没有可能是错误的呢?当然,这两篇《曹玺传》都记的是曹玺,也就是说其资料来源可能来自曹玺一人,这虽说是“两篇”,或者也只能算作“孤证”,这就还需要看看有无其他旁证。查张云章《朴村诗集》卷十有《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简称《贺曹寅得孙诗》)一诗,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友人张云章(,字汉瞻,号朴村)祝贺曹寅京中家报得孙的,诗云:“天上惊传降石麟,先生谒帝戒兹辰。俶装继相萧为侣,取印提戈彬作伦。书带小同开叶细,凤毛灵运出池新。归时汤饼应召我,祖砚传看入座宾。”单说这第三、四句“俶装……取印……”一联,就是采用了曹雪芹上世祖先的两个典故。“俶装继相萧为侣”句,说的是西汉初曹参继萧何为丞相,不改萧何时期的典制规章,把国家到政事治理得很好,故有“萧规曹随”的成语,这句诗是以曹寅的祖先汉相曹参来比喻今日曹寅的功业:“取印提戈彬作伦”句,说的是宋初武惠王曹彬出生的“抓周”的故事。

  (注明:空灵儿没注明此文作者是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20: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月宝鉴 于 2012-11-21 20:44 编辑

来自[红楼星语]空灵儿的[转帖]:论《五庆堂谱》不是“曹雪芹家谱”
  (三)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曹彬传》云:“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父芸,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从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汉乾祏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懿,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取印提戈”即指曹彬生而异于常人,诗句以其祖先曹彬“抓周”比喻曹寅新生之孙的颖异。这两句诗不仅说到曹雪芹的上世祖宋武惠王曹彬,更上溯到汉初的相国曹参。张去章这首诗当然可以作为上述两篇《曹玺的传》的旁证。

  又,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云:“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少陵昔赠曹将军”二句系引唐诗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中之典,即“将军(按:指画家曹霸)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句;“君又无乃将军后”,是说曹雪芹大概也是“曹将军(霸)”之后人,当然也即“魏武之子孙”了,现在的处境还不如“于今为庶为清门”的曹霸了,乃至到了“于今环堵蓬蒿了屯”,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了又,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有句云:“诗才忆曹植,酒盏陈遵。”也是拿曹雪芹与曹子建相比拟。

  以上所引诗例,都有将曹雪芹与其同姓同宗的上世远祖人物作比拟的主旨,都可作为前述两篇《曹玺传》中说曹雪芹上世为“宋武惠王”曹彬的旁证。徐恭时先生在《曹雪芹生平家世史料探索综论》一文中说:“据《上元县志曹玺传》称:‘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彬后’。

  笔者曾托吴新雷同志查到《墩头曹氏家谱》,此谱之始创,即系曹彬命次子曹琮与太增曹瞻重编。谱中有曹来凤所撰《总传》,提到‘后改谯郡为济阳曹氏之谱始于此’,据此史料,可证曹彬之远祖即出于操后,两者正好衔接,可为敦诚赠芹诗(按:指前引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句)作确注。而诸家题《楝亭图》,叙及曹家家世,每举魏武、平阳,都可证有着。从这段材料看,即非曹雪芹本支的曹谱也具史料价值。”(见《河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

  徐先生此论,正是把曹参、曹操、曹彬与曹雪芹上世连接起来了,文中所说的“平阳”,即指曹参。丰润《浭阳曹氏族谱》中有《高辛氏以来年表》载:“曹氏之先盖若有天命焉!其自高辛氏禋祀上帝,元妃诞生后稷,遂肇封有邰,十五世而叔振铎封于曹,子孙因以为姓,固无可疑者。厥后平阳显于汉,济阳显于宋。揆文奋武,代有伟人。”这里说的“平阳显于汉”,即指西汉开国元勋、后继萧何为相国的曹参,因封平阳侯,故后世人常以平阳代指曹参。“济阳显于宋”,即指宋初开国元勋枢密惠彬,封济阳郡王,谥武惠。清阎若璩赠曹寅诗中有“汉代数元功,平阳十八中;传来凡几叶,……”句,成德为楝亭题词也说:“藉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转引自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1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这也都是说曹寅一族本是平阳侯曹参之后。而曹操为曹参之后,曹彬则为曹操之后。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所封曹操子孙“诸王”皆“就国”,其中有中山王曹衮,常山真定王曹嘉,其封地正是灵寿一带,即宋武惠王曹彬之所籍,如此则更可证曹彬确为魏武帝曹操之后人。

  通过以上这考证可知,《五庆堂谱》所记“入辽之始祖”曲俊,绝非曹雪芹一族之始祖,《五庆堂谱》也绝非“曹雪芹家谱”,因为二曹的家世、出身完全符,毫无联系。如果《五庆堂谱》确系“曹雪芹家谱”,曹雪芹上世远祖的这些光辉历史怎么可能一无所知、一字不记,何况,不用说汉之曹参、魏之曹操、宋之曹彬,就说曹雪芹之后世先人,如曹寅任江宁织造期间四次接驾,康熙皇帝为曹玺题“敬慎”匾额,为曹玺之妻曹寅之母题“萱瑞堂”匾额等重大事件与光宗耀祖之历史,何以也一无所知、一字不记,却将《熙朝雅颂集》所收集曹寅五十首诗附于谱后?冯其庸先生在《关于曹雪芹的研究》中曾说:“我们必须懂得,古人是十分重视自己的家世的,决不能用我们今天对家世的观念来想象古人,这我们可以举出一系列的例子:……那末,曹雪芹的时代是否还是这种风气呢?毫无疑问,依然如此。”(见《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这就是说,曹雪芹一族也像古人一样,是十分重视自己的家世的。既然如此,《曹玺传》中也特别强调其家系“宋枢密武惠王彬”之后,那么被冯先生“确证”为“曹雪芹家谱”的《五庆堂谱》,怎么会说自己的上世是“唐宋以前难稽矣”、“惟元时为扬州仪真人”?而且根本不知道也不提及其族为宋武惠王彬裔,以及武惠王彬籍贯为河北灵寿呢?难道这道理还不十分昭然吗?二、“鸿舒表兄”与甘、曹姻亲“鸿舒表兄”与甘、曹姻亲问题,在曹雪芹祖籍问题研究中,多年来被许多学者看得十分重要。首先是周汝昌先生发现这一线索,然后循着晕一线索,从曹雪芹的上世的亲戚关系中,研究他的家世与祖籍,这一发现与考证绝非没有意义。

  (空灵儿没注明此文作者是谁)


http://blog.sina.com.cn/hongloumengniwota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8: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月宝鉴 于 2012-11-22 18:50 编辑

来自[红楼星语]空灵儿的[转帖]:论《五庆堂谱》不是“曹雪芹家谱”
  (四)

  由于周先生的这一考证进行得汪洋浩博,却未得出什么实质性的结论,所以当时曾经引起慌异议。但这个问题后来到了冯其庸先生那地里,便又有了更大的发展。他在周汝昌先生的考证基础上,结合着对《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的研究,使他从“鸿舒表兄”与甘、曹姻亲问题上,得出了曹雪芹上世属于《五庆堂谱》曹族的结论,并使之成为支持他的曹雪芹祖籍“辽阳说”的“有力”证据。但是,这个问题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我认为没有。周汝昌先生在其《红楼梦新证》第二章《人物考》第四节《几门亲戚》中,“以曹雪芹为本位”,首先列举出的一门亲戚是:“族曾祖姑,某,全忠女,适甘体垣。”然后叙述甘、曹两家的姻亲关系说:甘体垣是云贵总督甘文焜的堂兄。

  曹家与甘家有姻亲,证据在《楝亭诗钞》里,《别集》卷二叶二有一首《过甘园诗》,中有“再拜河阳松柏林,八千里外恨难沈”和“已是杜鹃啼不尽,忍教司马重沾襟”的话:“八千”句下自注云:“总制公死难滇南”“司马”句下自注云:“谓鸿舒表兄。”“总制公”就是指云贵总督忠果公甘文焜康熙十二年因吴三桂叛,自刭于镇远府,鸿舒则是文焜的第三子国基,官至河南按察、布政使、护理巡抚,字靖之,号鸿舒。既称国基为表兄,两家的姻戚关系是毫无疑问的了。

  可是我遍查《沈阳甘氏家谱》(又名《沈阳旗汉甘氏家谱》,道光二十六年甘恪修家刊本),文焜上世,不但没有姓曹的妣氏,也没有甘姓女嫁于曹家的,还是在甘氏三门系下发现一个曹氏,是体垣的无配,我想我们如果承认“表”字正义是姑表而不是“姨”表,这该是曹寅所以称国基为表兄的缘故了。下面周先生将甘氏世系列一简表,以表明甘文焜与甘体垣的血缘关系。

  接着周先生又介绍说,甘体垣是甘氏家谱中的五世甘应元的长门长子,并引甘氏家谱中叙述甘体垣的文字:“字仰之,万历戊申年七月初三日辰时生。任福建海澄县知县;顺治庚戌年正月初三日海寇作乱,守节殉难,士民爱戴,建立祠宇,春秋祭祀,座侧之联有‘祈有心肝还赤子,惟将顶踵卫孤城’之句,敕授文林郎。元配曹氏,沈阳指挥使曹公全忠女,万历庚戌年八月初五日子时生,敕赠孺人。子二:如伯;国璋——继弟体仁公次子为嗣。”

  据此,周先生认为:“这个沈阳指挥使曹全忠,可能是和曹雪芹家同宗的,该和曹振彦同辈数。”关于曹寅《过甘园诗》中有称甘国基为“鸿舒表兄”的小注,而认为曹寅属于嫁给甘氏族中甘体垣的曹氏(曹全忠之女)之曹族,即认为曹寅称甘国基为“鸿舒表兄”,乃因甘国基之堂伯父娶了沈阳卫指挥曹全忠之女这一姻亲关系而论列,针对这一问题,粟丰先生早在1954年6月21日的《光明日报》上就发表了《应正确认识〈红楼梦〉的写实性——读周汝昌君〈红楼梦新证〉的意见》一文。粟丰先生在文中反对考据甘、曹两家关系,我认为未必可取,因为有关曹雪芹家世的直接资料甚少,如果通过此种考证,能够确定甘、曹两家确有姻亲关系,这对于曹雪芹的家世、祖籍研究,当非没有益处。但粟丰先生明确指出,曹寅称甘鸿舒(国基)为“表兄”,是因为“与鸿舒已不共高祖”的同宗甘体垣的元配妻子姓曹。

  然而,粟丰先生的这一见解,当时却未能引起更多“红学”家与“曹学”家人的注意。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冯其庸先生在周汝昌先生已经进行的考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铺张的考据,乃至竟以“鸿舒表兄”作为起点,得出曹雪芹上世确属五庆堂曹族、《五庆堂谱》确为“曹雪芹家谱”的错误结论。冯其庸先生是因为在《五庆堂谱》中,看到了将女儿嫁给甘体垣的“沈阳卫指挥”曹全忠的名字,才对甘、曹姻亲问题进行了大量考证,并把这一问题与曹寅诗中的注脚“鸿舒表兄”进一步加以联系的。

(空灵儿没注明此文作者是谁)


http://blog.sina.com.cn/hongloumengniwota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2 20: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余年前红学热时,对周汝昌、冯其庸等红学家的研究作品曾作过醉心的拜读,至于《红楼梦》原著读来更是悲喜交加。如至今日研红学的确难能可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17: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余年前红学热时,对周汝昌、冯其庸等红学家的研究作品曾作过醉心的拜读,至于《红楼梦》原著读来更是悲喜交加。如至今日研红学的确难能可贵。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11-22 20:13


谢谢先生鼓励!

孙华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17: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红楼星语]空灵儿的[转帖]:论《五庆堂谱》不是“曹雪芹家谱”
  (五)

  冯先生在《曹雪芹家世新考》第四章《人物考二——三房诸人》中,在曹俊之子“三房·礼”下第十世“曹权中”名下记述说:“权中,养勇子,字时轩,指挥使,配徐氏,封夫人,生子振先。女一,适甘公体恒(按:系‘垣’字之误写)室,甘国圻母。”《五庆堂谱》的这一记述,无疑是对周汝昌先生将曹全忠女视曹雪芹的“族曾姑母”的印证,这样一样,这位曹全忠当然也就成了曹雪芹的同族上世祖辈中人,从而晕部记载着曹全忠的可靠资料的《五庆堂谱》自然也就成了曹雪芹的“家谱”。

  于是,冯其庸先生也像周汝昌先生一样,“翻遍了沈阳甘氏家谱”,不仅翻查了周汝昌先生所说的道光二十六年甘恪修家刊本《沈阳甘氏家谱》,而且翻查了甘国基(鸿舒)写“叙”的康熙抄本《甘氏家谱》,还翻查了嘉庆九年刻本《沈阳甘氏宗谱》(按:这三种甘氏宗谱或家谱、原谱皆藏北京图书馆)。此外,冯先生还翻查了甘国基著《劲草堂诗稿》(康熙抄人本,现藏甘肃省兰州图书馆)、甘国基撰《袖珠亭恭纪》、《劲草堂》等文稿(按:上述的三种甘氏宗谱、家谱及甘国基的诗稿,文稿,均有冯其庸先生制作的图片资料,收入冯其庸编著《曹雪芹家世·红楼梦人物图录》一书, 1983年12月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冯其庸先生在《曹雪芹家世新考》一书中,在“曹权中”条下对甘、曹姻亲关系进行考证时,除征引了甘体垣、甘如柏、甘国璋、甘国圻、甘国增加等人的家世资料外,还大抄录了《国朝耆献类征》中有关甘体垣的资料。冯其庸先生在征引了一系列的资料后,考证说:《曹氏宗谱》里的曹权中,显然就是《甘氏家谱》里的“沈阳卫指挥曹全中”,“权”“全”、“中”“忠”都是同音字。《曹氏家谱》里说曹权中的女儿嫁给甘体恒,这个甘体恒,就是《甘氏家谱》里的甘体垣,“垣”、“恒”是形近而误。《曹氏宗谱》说曹权中(全中)的女儿嫁给甘体恒(垣)后生子叫甘国圻,这一点,《甘氏家谱》里记得十分清楚:“生一子如柏。”这个“如柏”,活了二十岁(康熙抄本《甘氏家谱》说他“生于天聪壬中”,嘉庆刻本《甘氏家谱》说他“生于天启壬申”,按天启无壬申,显系“天聪壬申”之误),无嗣,所以又过继了甘体仁的次子“国璋”为嗣。因此,《曹氏宗谱》说生子叫“甘国圻”是有问题的,但这个“甘国圻”,在《甘氏家谱》上也是实有其人的,是甘文焜的第十一子。

  看来这一点是《曹氏宗谱》的误记.这些资料的征引与细腻的考证,目的在哪里呢?在于从甘体垣与《五庆堂谱》中的曹权中的姻亲关系,引申到甘国基与曹寅的“表亲”关系,所以,冯其庸先生又写道:那么,这个甘体垣是什么人呢?是云贵总督甘文焜的堂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过甘园诗》中曾提到甘文焜“死难滇南”的事,并且称甘文焜的儿子甘国基为“鸿舒表兄”……我翻查了康熙抄本《甘氏家谱》,嘉庆九年刻本《沈阳甘氏宗谱》,除了见于《辽东曹氏宗谱》上的这个曹权中(全中)女嫁给甘体恒(垣)外,在甘文焜一辈及以上各世,再找不到第二个曹氏了,而这个嫁给甘体垣的曹氏,既见于《辽东曹氏宗谱》的曹权中名下,是曹权中的女儿,又见于上述三种《甘氏宗谱》的甘体垣名下,是甘体垣的元配,并且载明是“沈阳指挥全忠曹公之女”,则可见曹寅称甘国基为表兄,确是因为曹全忠女嫁甘体垣这一重姻亲关系。

  再从曹、甘两家的辈次来看,曹振彦恰好与曹权中(全忠)以及甘体垣的父亲甘应元、甘文的父亲甘应魁是同辈;甘体垣的儿子如柏、国璋,甘文焜的儿子甘国基与曹寅则是同辈。所以,曹寅称甘国基为“表兄”是完全符合他们之间姻亲关系的辈次的。这个曹家与甘家的这门姑表姻亲关系,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内证,它证明了:(一)《辽东曹氏宗谱》上的四房“智”即曹雪芹一支的远祖,确实与三房“礼”是同宗,过去有人怀疑这四房“智”是从别谱“窜入”的,现在可以证明这种怀疑是没有根据的。(二)既然肯定了四房与三房确是同宗,那末也就是肯定了曹雪芹的远祖确是辽东曹,他的始祖就是曹俊。(三)上述两项结论既然可以毫无疑问地确立下来,那么这部《辽东曹氏宗谱》的价值,自然也可确定无疑了。

  (空灵儿没注明此文作者是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0: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月宝鉴 于 2012-11-25 00:11 编辑

 来自[红楼星语]空灵儿的[转帖]:论《五庆堂谱》不是“曹雪芹家谱”  
                    (六)

  冯其庸先生的考证所“证明”的这三点能否成立呢?我认为是不能的。(一)曹权中,在《五庆堂谱》中列为第十世,以曹俊为“入辽之始祖”则他是第九代人。(二)曹寅,假定把他和他的曾祖父曹锡远这一支安排在《五庆堂谱》曹俊以下四房“智”字系下是合理的,那么曹寅为第十世,他是曹俊之后的第十一代人。冯其庸先生在《再论曹雪芹的家世、祖籍和〈红楼梦〉的著作权》(见《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1期)一文中,曾引用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一书中的以下一段文字:“以父宗而论,则凡是同一始祖的男系后裔,都属于同一宗族团体,概为族人。其亲属范围则包括自高祖而下的男系后裔。以世代而言之,包含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所谓九族是。以服制言之,由斩衰渐推至缌麻,包含五等服制。……很明显的所谓亲属团体,是以四世为限,缌服为断的。服制的范围即亲属的范围,同时服制的轻重亦即测定亲属间亲疏远近的标准。”

  冯先生引用这段文字,是要以此作为根据,给同宗同族的亲属关系划定一个界限,所以冯先生说:“上面这段文字把问题说得很清楚,所谓同宗的亲属关系,自玄孙上推至高祖共九世,九世而外,就不再算血统关系了,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九世共二百七十年。也就是说这种同宗关系,最多也只能二百七十年。”

  我们拿冯先生在这里的论断,回过头来再看曹寅与曹权中的关系。按照冯先生的看法曹寅与曹权中有一个共同的始祖,即曹俊。但曹权中距曹俊,已历九世,已在“同宗”的边缘上了,而曹寅距曹俊,已历十一世。也就是说:“九世而外,就不再算血统关系不。”曹寅与曹权中之间,上下推衍,已相隔二十世代,他们之间,已无法再拉上什么“同宗”或“同族”的关系了。不用说曹锡远至曹寅这一支,根本不属于《五庆堂谱》曹族,即便如冯先生所说,曹锡远至曹寅这一支确与曹权中这一系同为《五庆堂谱》所记之“入辽之始祖”曹俊之后,但就曹寅与曹权中的关系而言,也无法再拉扯上什么关系了,所以因曹权中的女儿嫁给甘体垣,而让与曹权中上世远隔十一世之后、上下世共隔二十代之远的瑛寅来与甘家认姑表亲,这无论在文献、史料规定的宗族界限上,还是在生活实际当中,都已是绝无可能的了。 

  以上是从曹姓这一方面看的。现在我们再从甘家这方面来看。曹寅称之为“表兄”的甘鸿舒(国基),是云贵总督甘文焜之子。根据《沈阳甘氏宗谱》看,甘鸿舒之祖父,即甘文焜之父为甘应魁,甘鸿舒之曾祖父,即甘文焜之祖父为甘崇贤,而甘鸿舒之高祖父,即甘文焜之曾祖父为甘九官。可是,娶《五庆堂谱》十世曹权中之女为元配夫人的甘体垣,其曾祖父为甘九叙。甘鸿舒的高祖父甘九官与甘体垣的曾祖父甘九叙为同辈,九官、九叙同为甘沛之子。

  这也就是前面粟丰先生所讲过的,甘鸿舒与甘体垣已为“不共高祖”的不能算作“同族”、人能算作“同宗”的关系了。对于与甘鸿舒已不共高祖,即已出“五服”的“同宗”堂伯父甘体垣的元配曹氏,甘鸿舒怎么可能会因为她而与曹寅论列什么姑表亲呢?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瑛姓方面看,还是从甘姓方面看,把因甘体垣元配夫人为五庆堂曹族曹权中之女的关系,作为曹寅称甘国基为“鸿舒表兄”的根据都是不能成立的。

  
(空灵儿没注明此文作者是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22: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月宝鉴 于 2012-11-25 23:01 编辑

来自[红楼星语]空灵儿的[转帖]:论《五庆堂谱》不是“曹雪芹家谱”
  (七)

  那么,曹寅在《过甘园诗》中称甘国基为“鸿舒表兄”,究竟是从何论列而来呢?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尽管冯其庸先生在《家世新考》中说,他翻查了各种甘氏的宗谱和家谱,“除了见于,辽东曹氏宗谱》上的这个曹权中(全中)女嫁给甘要体垣外,甘文焜一辈及以上各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曹氏了”,但在甘文焜以下几辈,即甘国基(鸿舒)之子侄辈与列孙辈,却是有好同几家与曹姓人存在着姻亲关系。

  据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第二章《人物考》第四节《几门亲戚》中的一条“小注”说:“文焜以后辈次,却有四个曹氏:(一)体坦玄孙恪仪副室,乾隆庚子生,道光丙申卒。(二)应祥孙国安元配,康熙丙寅生,乾隆甲戌卒。(三)应周玄孙运寿元配。(四)应山曾孙士珺元配。惜记载独皆缺略,不叙某旗某公女,致无由定其是否是曹雪芹一族人。此外,应荐云孙永年,康熙壬辰生,女一,‘适正白旗曹讳国池’云亦不知是否与曹寅所指之表亲关系有涉。”以上各点,是否是构成曹寅与甘国基曾参与康熙抄本《甘氏家谱》的撰修工作,并为之撰写了叙文,他当然了解谱中记有同宗长辈甘体垣娶曹姓女子为妻之事,但他却未必能够了解此曹氏的家世情形。

  甘国基因与曹寅交好,在相处中,他或曾与曹寅提到过甘姓同宗中的长辈甘体垣者,曾娶曹姓女子为元配之事,询之于曹寅,曹寅自然无从知其详情,但清代官场中有“同姓联宗”旧习,曹寅有可能以同姓得即同宗的“同姓联宗”的原因,而泛认此曹姓女子为同宗,以密切与甘国基的关系,增进双方的感情。所以,如曹寅称甘国基为“鸿舒表兄”,确系因甘体垣娶了曹权中之女为元配的原因,也只能是因“同宗联宗”的缘故而导致的泛称,而非有什么实质的姑表姻亲关系。现在在华北农村,多有因非同姓的乡亲之女外嫁者,而互相论列表亲关系的,其后世互相以“表亲”相称,实际上并无真正的姑表亲缘,曹寅与甘国基之论列表亲,或亦类此。因为曹寅称甘国基为“鸿舒表兄”的原因,不能成为确证曹寅必属《五庆堂谱》曹族的理由,所以冯其庸先生以作为“一个十分有力的内证”,来证明曹锡远以下六世十一人,隔五世空白而记入《五庆堂谱》曹智系下有合理性,是不能成立的。

  由此而进一步推断所谓“四房”曹锡远一与“三房”曹权中、曹士琦、“五庆”兄弟一系“确是同宗”、同始祖,甚至推断《五庆堂谱》就是“曹雪芹家谱”,当然也就无法成立了。冯其庸先生在《家世新考》中通过这点还进一步“惊喜”地说:“创作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曹雪芹,在他自身的历史尚且无从查考清楚的情况下,我们居然还保存着他的上世的谱牒,基本上能了解他的上世的历史情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喜事。”看来这也只能是一场空欢喜了。

  (全文转载完)

  (空灵儿没注明此文作者是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8: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月宝鉴 于 2012-11-29 19:04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