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1|回复: 0

[其它] 隋唐五代的私学(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4 10: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隋唐五代的私学
  
      隋未官学不兴,再加上政*治腐*败和战乱频仍,许多儒士转入乡间山林进行私家讲学。王通就曾在家里开馆授徒,为唐代开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王通的哥哥王绩,隋末亦称大儒,聚徒河、汾间,仿古作《六经》,又作《中说》,并以此教授学生(《旧唐书?王绩传》)。( ?: t# E. ?" N5 D% L  S
  唐代私学状况如何?近人邓之诚说:唐时 学校为官所立,私人不得设立。 (《中华二千年史》卷三第116页)其依据为《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考七》所载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五月敕: 不得辄使诸百姓任立私学.仔细通读此敕可知, 不得辄使 四字当属上句,而 诸 字,经查《唐会要》卷三五《学校》所载同敕系 许 字之误。这样,此敕应为: 许百姓任立私学.情况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以前,政府对于私学的设立有所限*制,以后则不作任何限*制。可见,唐朝政府并非一直禁止设立私学。: ]) B, q) V1 p3 r: ^3 ~$ K9 b
  相反,唐代私学倒是十分兴盛。办私学的有在职官吏和无意仕宦的及政*治上失意的儒士,也有借此换取斗箐之资的知识分子。他们精于经学,通晓文史,在地方上被奉为名师大儒,自行在民间聚徒讲学。8 R7 I+ b, L5 n4 v- \5 D3 b
  唐代对私学的政策客观上也鼓励了私学的发展,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中唐以后,由于官学衰微,私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压倒官学之势。
  私立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民间私家讲授
 有些名流学者,涉猎经史,不交世务,创立了儒宫,开设学馆,从事著述和讲学活动。如 张士衡,仕隋为余杭令,以老还家,大业兵起,诸儒废学,唐兴,士衡复讲教乡里。 (《新唐书?儒学传》)又如窦常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登进士第,居乡陵之杨柳。结庐种树,不求苟进,以讲学著书为事,凡二十年不出。 (《旧唐书?窦群传》)再如李德裕 以器业自负,特达不群。好著书为文,奖善疾恶。虽位极台辅,读书不辍……东都于伊阙南置平泉别墅,清流翠筝,树石幽奇,初未仕时,讲学其中。 (《旧唐书?李德裕传》) 王恭,每于乡里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数百人。 (《旧唐书》本传)贞元年间,胡珦在献陵市 置田宅,务种树为业,教授弟*子。 (《韩昌黎集》卷三十,《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
 唐代不少名儒显宦幼时就是在这种学校接受启蒙教育的。如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自称少时不敢去上太学,只得就学于 乡间私塾.又如马怀素 寓居江都,少事师李善。家贫无灯烛,尽採薪苏,夜燃读,遂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科举,登文学优瞻科,拜郿尉,四迁左台监察御史。 (《旧唐书?马怀素传》)再如窦群 学《春秋》于啖助之门人卢庇者,著书三十四卷,号《史记名臣疏》。 (《旧唐书?刘太真传》)
2 ]7 o- S4 r( l9 r4 r9 N2 d
  家学是私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少人从 庭训 、 家学渊源 中得到教育。
  一些名士,也都担任过私学教师。
  贞观初,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在得到太宗赏识前, 屡甚,资教授为生.与颜师古同撰《五经正义》的孔颖达,在入仕前也以宿儒开门授业(《新唐书?儒学列传》)。
( B! R' n& c, y6 `' e# }
  扬州的曹宪在隋时已聚徒讲学,学生常数百人,当时公卿以下官员都曾向曹宪学习。隋亡后,曹宪继续在扬州办私学,唐太宗曾打算征其为弘文馆学士,但因为他年纪大了,不能出来,遣使就家拜为大夫,对之极其尊重。
    此外还有善文达、张士衡、啖助、李邕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私学授学的名儒,培养了不少名人。
/ A* f1 T# ?; t2 a/ h" q( ?$ I, M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唐太宗、高宗都曾召见过,并要授他官职,他 固辞不受 , 辞疾请归.当时知名之士宋金文、孟洗、卢照邻等都执师之礼焉。1 _! n- P8 C) b7 N# P9 j) E$ Q
  2。山林讲学
    山林讲学的风气从东汉以来就已存在,但兴盛则是唐中叶以后的事情。
% x3 M9 v# L7 ~* w4 q
  如: 阳城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皆从之学。 (《旧唐书?隐逸传》)、庐鸿庐于嵩山,玄宗征拜谏议下大夫, 固辞,许还山,官为营草堂,鸿到山中,广学庐,聚徒至五百人。 (《新唐书?隐逸传》)贞观初年,退隐白鹿山的马嘉运,少为沙门,还治儒学,长议论,退隐后, 诸方来授业至千人.孙思邈也曾长期隐居太白山。
   有人统计,唐代山林讲学,主要分布在终南、华山及长安南郊区,嵩山及其近区诸山,中条山、太行山,泰山及其近区诸山,庐山,衡山,罗浮山,四川诸山,九华山,浙江诸山,福建诸山(严耕望《唐史研究论稿》)。
   名儒讲学山林与士子就学山林的主要原因,除了以上均为南北东西名山,交通便利,人文繁盛,对士子颇有吸引力外,还因为唐中叶以后科举考试资格逐渐放宽,贫民寒士也可以参加,而居家多缺少必备典籍,不少名山中则藏有丰富的典籍,易于学习。
 3。寺院讲学
 唐代佛教兴盛。张籍《送朱庆余及弟归越》诗云 有寺山皆通 ,可为佐证。僧徒中亦多第一流学者,不仅精通佛典,亦精通经史,不少官吏、名士都乐于与僧侣交游。许多寺院设有义学院,有丰富的藏书,吸引了不少士子前往就学,促进了寺院教育的发达。
 《旧唐书》裴休传: 家事奉佛,休尤深于佛典,太原风翔过名山,多僧寺,视事之隙,游践山村,与义学僧讲佛理。 朝官视事之余还入寺与僧人讲求佛理,可见当时的风气。
; s$ R/ A9 v# E1 C# t) S
  东瀛人那波利贞考证,甘肃敦煌佛寺中,设有寺塾,并断言: 寺塾所教所学为普通教育,非佛家教育,此种情形非当敦煌一地之特殊现象,而可视为大唐天下各州之共同现象。 近代发现的敦煌千佛洞藏书中,除一部分是佛典外,还有相当的经史子籍书,这也可以说明,寺院教育,至少在相当程度上为普通教育。8 L9 X9 d9 m3 A; ^% f
  据记载,《白氏长庆集》共有五本,其中三本藏于寺院——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胜善寺钵塔院解库楼(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后序》)。可见寺院藏书范围是十分宽泛的。
  一些寺院还传授实用医学知识。据记载,著名历算天文家嵩山僧一行, 寻该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未至天台山国清寺。 在国清寺他看到院僧聚徒讲授算术,即向院僧求得算法而归(《旧唐书?一行传》及《佛祖历代通载》)。
- K! F4 E9 h& N
  据《医学总纲》记载,吐蕃医师老玉脱云丹贡布率弟*子往五台山求学,受到僧人的热情接待,最后携《体腔内部洞察法》等医书而归。8 z# X, P  {* y! M
  唐政府对私学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官学与私学教材相对一致,官私学学生学成后均可经过考试予以承认,成为国家的工作人员,这使得私学在唐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初唐和盛唐时期,它是官学的补充形式,中晚唐以后,在官学衰败的情况下,它起着继承、沿续的作用。官私学的诸种传播方式混杂在一起,交互影响,构成了唐代教育的完整面目。& R# f) Y, j) |3 ?& S  w% N7 f
  五代战乱时期,官学不兴,私学是最好的补充。在民间,私人传习、聚书讲学和家庭教育很有生命力,仅从《旧五代史》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民间研读经书,习学儒术的实例。后唐张宪从小就喜儒学,励志横经,不舍昼夜,尽通诸经,尤精《左传》。长成后与马郁、王缄等燕中名士交游,其 沉静寡欲,喜聚图书,家书五千卷,视事之余,手自校刊。 贾馥,家聚书三千卷,手自校刊,以鸿胪卿致仕,退休后结茅于家乡,一边耕牧,一边教育儿孙,自得其乐。后晋张希崇从小通《左氏春秋》,刘晞从小以儒学称于乡里。京兆人郑玄素曾因战乱避难在鹤鸣峰下,汇萃古书千卷,采薇蕨而弘诵自若,善谈名理。梁朝人罗绍威 工笔札,晓音律。性复精悍明敏。服膺儒术,明达吏理。好招延文士。聚书万卷,开学馆,置书楼。……颇有情致。 范阳人窦禹钧 于宅南构一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文行之儒,延置师席,凡四方孤寒之士无所供需者,公咸为出之。无问识不识,有志于学者,听其自至。 到后汉时,有郭忠恕,七岁童子及第,精通文学,尤工篆隶、子史。龙敏,少学为儒。张允,幼学为儒,后仕本州为参军。后周时,和凝,幼而聪敏,少好学,书一览著咸达其大义。年十七即举明经的司徒诩,少好读书,通《五经》大义。翟光邺 好聚书,重儒者,虚斋议论,唯求理道。 张沆 少力学,攻词赋登进士第 ,虽久居禄位,家无余财,只有图书。沈遘 幼孤,以苦学为志,弱冠登进士第 ,为人谦和,每有文士投奔,必择其贤者而加以推荐,故当时后进之士之归焉。9 L9 c7 Z% M9 C  Y3 H0 v" K' p
  五代时期家学对于地方教育的保持和发展更有意义。范阳人窦禹钧, 诸子进士及第,义风家法,为一时标表。 (《范文正公文集?窦谏议录》)
  江州陈氏,长幼七百口,上下雍睦。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优胜皆资焉(文莹《湘山野录》)。由此可见,整个五代的尊经崇儒之风在民间还是颇有影响的,由此形成了儒学发展变化的广阔的社会基础,虽官学不兴,但一遇时机便可迅速发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