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30|回复: 4

汉字的功与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7 09: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字功过论:由神性到罪性的符号(2009-05-16 02:32:0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 学术

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有着深刻而内在的联系。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传统书法文化价值在现代性中不仅没有消失,相反经过文化转型和重新定位已经有了坚实的现代文化地基全球化浪潮中世界主义精神在拓展,多元文化互动在展开,在这一新世纪文化语境中,中国书法作为东方文化特有的艺术瑰宝,将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可以说,书法是“汉字文化圈”的一种高妙的文化精神活动,走出汉字文化圈以外,比如欧美也可能有写字,但是它没有将文字的“书写”转变成用柔软毛笔书写的高妙的徒手线艺术。正唯此,书法成为中国艺术精神上的最高境界——最能代表东方艺术和汉字文化圈的艺术精神。
书法是对汉字的一种新的审美创作和表现,并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文字演变而成的文化艺术形态。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根本存在特征在于其汉字(方块字)、单音节、多声调。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世界,更是汉语文化的诗性本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汉字的诗意命名奥秘隐含着东方文化的多元神秘性和历史象征性。
书法是“中国哲学中的明珠”。书法精简为黑之线条和白之素纸,其黑白二色穷极了线条的变化和章法的变化,暗合中国哲学的最高精神“万物归一”、“一为道也”。汉字的长寿使人们总是不经意地要对其进行考古学式的发掘。[1]李学勤认为:“文字和书法的关系很重要。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之时,可以说书法也已经随之出现了。比如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的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不好叫做书法。又比如印第安人,他们的图画文字也和我们说的书法不同。中国字从一开始就和书法,包括篆刻都有关系。……很多种文字根本不是按这个过程发展的,比如说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现在发现的最早也不过公元前3000年左右,再早的就是一些在陶器上的符号,这些符号有的像画,但大多数根本就不像画,就是些笔道线条,而且越早越不像图画。古埃及的文字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些像画有些却根本不像,可见图画并不是所有文字的起源。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被认为是从陶筹(tokens)来的,陶筹是当时人做生意算数用的、用陶土做的,在筹上刻着一些符号。把这个符号移用在泥板上,就成了楔形文字,而这些也基本上不像是图画。这些说明文字不一定是从图画来的,其实原始人画图很费力,而且很多思想也是不能画的。大家知道中国古人从来都不这样说。《周易》的《系辞》讲上古结绳以记事,后世易之以书契,所以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能是从“结绳记事”来的。也有人说伏羲画卦,八卦是最早的文字。大家知道,八卦都是线条状,不是图画,本身不是象形的。不管是“书契说”还是“八卦说”,或是两相结合,都不是“图画说”。……从考古材料上说明我们的文字起源可能不是图画,也和国外的文字起源研究相同步,是我们中国人对文字起源研究的贡献。[2]
一般而论,汉字的历史有多种说法,一是认为,获得学界共识的文字是安阳发现的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前1200),而其形成的时代可以上推到4500年左右。[3]二是认为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出土的刻划符号就是最早的文字(前4500-前2500)。[4]三是认为具有8000年历史。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阿马萨里《中国古代文明》认为:“在距河南舞阳县城北22公里处的贾湖发现的安阳类型的甲骨文合时期铭文,距今有7-8千年的历史。”[5]这一说法,正在为中外学界达成共识。
世界五大文明发源中的其他4种文字,即埃及圣书、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印度梵文都先后退出社会舞台而进入历史博物馆,尽管梵文今天仍被学者所研究,但已不再可能像汉字这样在当代社会中长寿而广泛运用。汉字这“东方魔块”所具有的古老生命,打破了《圣经》中上帝变乱天下人言语而阻止建成“巴比伦塔”的“神话”,并在人类进入第3个千纪年的世纪转折点时,显示出日益强健的生命力。
从历史上看,汉字发展的命运充满了坎坷和悖论,是一个由“神”性到“王”性再到“罪”性的降解过程。汉字的产生具有神性的光辉。相传黄帝时“其史仓颉,又象鸟迹,始作文字”。[6]《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也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仓颉这位新石器时代的文字创造者与规范者,以“四目”(不仅有肉体之目,而且具有心灵内视之目;不仅重文字的创造,而且重文字与视觉之象的血脉关系)仰视天地万象,而使其脱离历史的惯性与文字相联成为一种永恒的“铭刻”和全新的“命名”。之所以有“天雨粟,鬼夜哭”之说,恐怕与先民震摄于无与伦比的文字创造所闪烁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当下与永恒的神奇融合(天人合一)的神秘紧密相关。所以,文字的产生使“造化不能藏其秘”,“灵怪不能遁其形”,一切都因神秘的文字而彰显,一切都因文字的创造而锲进永恒的历史缝隙。
文字进入大一统的中国,就受到王权思想的支配。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称之为“话语/权力” (discourse/power)的整合。无论焚书的秦皇,还是独尊儒术的汉武,无论是今古文经学之争,还是历代“文*字*狱”,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文字在王权等级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文字的权力,使得“立言”终于同“立德”、“立功”一起,成为超越时间空间、挣脱历史羁绊和凡俗处境的“三不朽”。只有文字可以为瞬间飘忽的思想铸造不朽的铭词,同样,也只有文字才会引来思想的罪名并招致杀身之祸。
随着西风东渐,全盘西化的呼声在20世纪中国不断高涨。于是,谭嗣同号召“尽改象形文字(按,即汉字)为谐声(按,即拼音文字)”,[7]蔡元培认为:“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地改用拉丁字母了。”[8]钱玄同宣布:“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办法。……治本法实是目前最切要的办法”。[9]因而要“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10],陈独秀也说:“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11]鲁迅认为,“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12]“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13]而结论似乎是汉字已经过时,必须以拼音文字取而代之。[14]于是,汉字从神性、王性的高峰坠入以汉字为罪恶、为落后可耻的文化心态中。汉字改*革在半殖民地或后殖民*主义语域中沉重地开始了,以至于到了20世纪80年代,仍然有人因汉字难以输入电脑而判定汉字与电子信息时代无缘。孰料事实恰与此论相反。
其实,关于是否“废除汉字”的争论同样也发生在东瀛。前岛密于1866年12月,向东瀛的末代将军德川信喜提交了《汉字废止之议》:“支那人多地广之一帝国,如此萎靡不振,其民众野蛮未开化,受西洋诸国之污辱,乃因其受象形文字之毒,不知普及教育法之故。废止汉字,并不是要把汉字输入之词语全部废止,只求把那些词语用假名记录而已。不废汉字,只会造就支那魂,而缺乏大和魂。”[15]这已将文字的兴废与民族魂连在一起了。钱玄同等人在1916年左右提出的“废除汉字说”的摹本是东瀛的德川信喜。这种人云亦云的“废除汉字说”,竟然是中国学者从半个世纪以前东瀛人那里抄来的。另外有一种说法是“罗马字化说”或者“拉丁字母说”,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南部义筹、西周、森有礼、矢田部郎吉等人。森有礼等人认为,日语不能准确地反映西方文化的特点,主张完全使用英语。这一点,在中国后来慢慢修订汉字、简化汉字的拉丁化倾向当中也可以看出历史错误的引导。当然也还有东瀛学者提出汉字不可废论,而只是限*制汉字。在1873年左右,东瀛文部省确定了3167个汉字作为草案,其后,到了二十世纪初叶,1919年12月,东瀛文部省正式发表整理东瀛汉字的汉字议案。1923年5月2日,发表了常用汉字表1962字和略字表154字,加起来两千一百多字。这是东瀛官方最早的汉字议案,也是汉字的限*制案。东瀛对汉字的依赖是很明显的。我们知道,公元645年,东瀛的“大化革新”可以说是“全盘中化”,就象明治维新“全盘欧化”一样。经历了一千多年之后,东瀛终于明智地终结了“废除汉字说”和全盘拉丁化方面的鼓噪,确定了两千多汉字作为日文常用汉字。作为汉学载体的汉字,对于东瀛近代文化的发展以及对整个“汉字文化圈”各国发展意义重大。
不难看出,汉字文化在文字语言学研究中进入了三个误区,才招致了汉字文化的“失语”。
首先,“言意之辩”中无视“象”的存在的误区。在魏晋玄学大谈“言意之辩”时,无论是“言尽意”说(欧阳建),还是“言不尽意”说(王弼、荀粲),都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那就是“象”。“象”因其源起的原初性使这一维度遭到贬损而在哲学中的隐没不彰,它只能存身于《易》学和诗学之中,于前者,可知按卦象与爻象无穷演变可以推断吉凶。《系辞》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成为神秘的符号,象外有象,象中有象,象又生象,一切皆象。象是如此的玄妙,无所不在,又无所不包。在诗学方面,则品藻人物,纵论文艺,如刘义庆《世说新语》:“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时人目夏候太初朗朗如日月入怀。王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里,没有人为的分而析之之言,没有“尽意”、“不尽意”式的追根问底之“意”,而只有象中之象,象外之象,无形大象,却不着一言(分析),尽得风流(大象)。象不是“象形之象”,而是“意象”、“心象”、“无形大象”的整体。这一整体在中国文化哲思中的隐没,使中国文化精神少了一些活泼内在的血脉和灵动的生机。
其次,语音中心主义的误区。西方语音中心主义重视言说而轻视书写,并想将这一整套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价值模式放之四海而皆淮。这一语音中心主义的误区在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批判下得以扼制。德里达在《文字语言学》 (1967)一书中,对张扬言说而贬抑文字书写深为不满,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同样的秩序控制着文字观,而形成“语音中心主义”。在这种重视语音而轻视书写的理论看来,说话时,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在场,因而说话最接近意识的自我在场,故最为真实可靠。所以口语具有直接性、鲜活性,它使说话者和听者在场而充满生气。其实这种观点,似乎亦流行于非拼音文字中。《周易·系辞》上就曾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划出了书写、言语、意义三者的等级秩序;《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陆机《文赋》:“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刘勰《文心雕龙》:“情在词外”,“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司空图 “言外之意” 说至近代王国维“境界说”,都可以看到文字、言语、意蕴三者的等级关系。德里达认为,这种认为语音(说话)优越于书写的二元论语言观,这种“在场”的形而上学,是逻各斯中心主义所体现出来的“暴力语言观”。德里达颠覆了言语对书写的优先地位,使说话(言语)从中心移到了边缘,而书写则上升到新的重要地位。这样,在国人准备以拼音取代汉字以向西方人靠拢时,[16]西方人却以惊喜的眼睛发现了非拼音文字的汉字而惊羡不已。汉字的书写铭刻性在历尽曲折后终于重新得到公正评价。
再次,汉字的拼音化的误区。中国文化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败,恐怕与汉字为统一文字紧密相关。不同时代的人面对的文字记载流传的经典是相同的,而不同方言区的人发音(能指)有差异,而表意文字的意义(所指)则是相向的。如“河”,北京读[χγ35],西安读[χuо34],武汉读[χо44],合肥读[χu55],苏州读[h u34],温州读[Vu31],广州读[h  21],福州读[  52]。[17]丧失了书面语(汉字)的统一性,东西南北中的交流恐怕是很混乱很困难的。可以说,以汉字为内容统一的书面语可以超越方言分歧而成为全民族共同的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不仅如此,进一层看,如果废汉字而改用拼音,中国五千年汗牛充栋的“文献”,只需30到50年(一、二代人)就可能不再有人认识。几千年文化只在文字断代中就成为无根的文化。文献成为天书,只有几个专家可以进行考古式的阅读。这种因文字的废弃而遭致的文化的断层真可谓是怵目惊心的“文化损毁”了。
正是在汉字以及汉字文化遭致的三个误区的历史语境中,需要对“汉字思维”加以张扬,在“言意之辩”中寻找失落的“象”,在“语音中心主义”和汉字拼音化模式中重申汉字合法的当代权利,在汉字历经神性化、王权化、有罪化之后,还汉字以重新“命名”的诗意化素质。

[1] 王宇信著《甲骨学通论》(增订本)十七章“甲骨学研究一百年”有详细的考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6-485页。

[2] 李学勤《先秦文字与书法艺术》,载王岳川主编《中外名家书法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23-324页。

[3] 胡厚宣总编:《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1983;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何炳棣:《东方的摇篮》,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版。其中,张光直的意见颇有代表性:“我们已经见到了早在5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所刻的符号标记,这些符号肯定是古人所运用的文字符号的重要来源。不过,这些新石器时代的符号标记是零星出现的,尚未形成能被书写下来的语言。中国人可能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期,开始用文字来记载其所作所为。”(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4]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王宇信认为:“比仰韶文化时代略晚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如宁阳堡头村、莒县凌阳河、诸城前寨等地都发现了文字。唐兰认为这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3页。)

[5] 安东尼奥·阿马萨里:《中国古代文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书中还认为“此次发掘工作共发现四个文字和一件乐器”,“根据碳-14测定这些文物的年代被确实为8000年前”,第9页。

[6] 《群书治要》,卷十一注引。

[7] 谭嗣同:《仁学》。

[8] 蔡元培:《汉字改*革说》,《国语月刊》第一卷第7期1922年8月。

[9] 钱玄同:《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国语月刊》第一卷第7期1923年1月。

[10] 钱玄同:《中国今存之文字问题》,《新青年》四卷四期。

[11] 陈独秀语。转引自《诗探索》1996年版,第2期,第11页。

[12] 鲁迅:《关于新文字》,1934年版。

[13] 鲁迅:《答曹聚仁先生信》,《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8页。

[14] 在众多学者批判中,王力的看法比较公允:“最难爬的一棵树,他的果子并不一定是最不好吃的,只因难写难认就怪汉字不好,这完全是一种功利主义。”王力:《汉字改*革》(1940年),《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82页。“1925年,刘复、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汪怡等人组织数人会,从事于国语罗马字之议定。议定后,提出于国语统一筹备会,转请政府公布。转请未有结果,统一会乃自行公布。1928年9月大学院才正式公布”。王力:《汉语音韵学》(1936),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39-540页。

[15] 李庆著《东瀛汉学史》第1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16]毛喻原《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认为:“汉语实际上处于某种危险之中。这种危险性最尖锐地表现在它的大语种规模但却仍然是少数民族的语用特点上。……我们想对其优点存而不论,仅想挑指它最严重的弊端,比如它的无神论起源,它的原罪伏笔,它的球体模型特征,以及它贪恋尘欲的唯在性等。我们认为:汉语不管是作为意识的记号、储存,还是作为思想表达的工具和手段,如果不改变它精神意旨的方向,不变换它思想语用的策略,不替换它生物位格的定势,那么,它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这种悲惨指的是,仅在汉文化的生活圈子内,它才可能成为一种无可非议的所谓大语种,而就世界文化传通的大范围而言,它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种标准的少数民族语言。即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仅仅具有一种方言的性质。”见《书屋》2000年第9期。

[17] 何九盈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7 15: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转贴!
辛苦!
愚不认为汉字有所谓的功与罪。
1.汉字属于文化性质,有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但他们也有少数民族的文化。汉字只是汉文化中的一支而已,论汉字不谈文化,则不论其由来,就算说的再多也不能服人。
2.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管子把他们比喻为国之四根支柱。这说明这四者之间有必然而且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四个方面的主次轻重从属,当时而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谈一个方面,不能穷其原理。
3.汉字的本质只是一种文化载体,书写工具而已。同样一种工具,在鲁班手里,神乎其技,在拙工手里,稀疏平常,这说明事物的关键不在工具,而在使用它的人。
4.当今大争之世,观世界之主流国家如米国,莫不以政*治为纲,经济开路、军事相倚、文化为辅。纲举目张,文化得以倡盛,故,中国汉字之兴衰,其根子上还在于政*治。难写如秦之鸟篆体,其也成为当时中国通用文字,可见,所谓汉字的原罪、难写、难认等等不值不驳。
5.所谓书是用文字写的,但后果却是读的人承担。因为书写者所书的,据当时、势、史、事而成书,读者不能依读者的时、势、史、事而变通,书及书写者没有任何的责任。只能怪读者自己的功夫不到。同样,中国现代的没落及汉字的窘境不能责怪汉字本身,只能从历史中和现实中的人和事去分析、总结。
6.“五、四”那一代人有“废除汉字”的想法和言论,与当时的时、势、史、事分不开,现在我们去读,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那种奋起直追,知耻而后勇的心情,以及期盼中国强大的急切心理。他们行为对错先不论,只这种情怀就值得我们后人敬佩。
7.一个国家、民族、信仰的根还是文化,所以汉字不论是现今还是将来,不可轻言废弃,只能当时、势、史、事自然演化,因为它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及归属力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6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10 + 60 + 10 灼见!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7 15: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国现在是用军事推销他的文化,挟二战之威,将它的民*主、自由、基*督,推广到了东亚,观现在中东,先军事推*翻现政权,然后推广其民*主、自由、基*督、文化。口号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强大,因为我们民*主、自由、基*督的文化实现的。其本质政*治为主,军事为依,文化为辅。目标为经济。
东瀛现在是用经济推销他的文化。家电,汽车。等等。口号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么有钱,因为我们的企业文化,其本质以经济为主,军事联盟,文化为辅,目标政*治。
清以前的汉王朝,用文化推销他的政*治,现在在东瀛和韩国他们的建筑和政体都还有汉王朝政体的影子。口号就是:我们的唐诗宋词为什么这么优美,这是因为我们的政*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6: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根本。支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 22: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都是和自己的民族文化习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都是会有自己的利弊之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