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93|回复: 1

[讨论] 道德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9 08: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9:13 编辑

、道德一词的由来及其含义
一、伦理学中道德的含义
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现代才形成的,它以道德为研究对象。伦理学中的道德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摩里斯”,原意指风俗习惯,加以引伸则有行为规范以及行为善恶的评判等含义。现代伦理学中的道德,包括道德动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MKS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以善恶为评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良心来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进而言之,道德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产物,随着社会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道德虽然可以调节人们的行为,但不同于政*治与法律的强制性,而是通过舆*论与良心在内心世界起作用。因而只是人们行为的一部分内容而非全部,但它较法律、政*治对人的影响更深刻、广泛。
二、中华文化中道德的含义
在中华古文明中,道德二字的含义不同,如《管子
?心术上》中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也有把道德二字连在一起作一词使用者,如《管子?内业中说:“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尽管《庄子》中有“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辟之行。”但此道德仍不是指伦理之道德而言,而是《庄子》中所说的“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也”。在中华古文明中,伦理道德属于儒家所称述的“礼”的内容。如《礼记?礼运》中说:
“圣人所以治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修十义(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节、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礼记
?乐记》中说:“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然而中华古文明中的礼,不仅是对各种人际关系间的行为规范,而且可以对自身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使之更加健康,因而是修身的重要内容。如礼记?礼运》中说:
“礼义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
不仅如此,中华古文明中的礼与现代伦理学根本不同之处是,认为作为伦理的礼不仅是人类的极点,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史记
?礼书》),而且与天地道德也是相通的。如《荀子》中说:“夫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诚然,对《荀子》中所说的道德,也许会提出异议,认为不是大自然宇宙中的道德,那么再让我们看看《礼运》中对礼的描述:“故礼者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还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正义?序》中说:“夫礼者,经天地,理人伦,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故《礼运》云:夫礼者必本于太一,是天地未分之前已有礼也。”这就是说,礼与中华古文明的道德是有着一定关系的。要想明了这一问题,必须把中华古文明中的道德的内涵再详细剖析一番,才能知其梗概。
道德一词在中华古文明中是“道”与“德”两字的迭合。“道”指宇宙大自然的本根,是一特殊的存在;“德”是“道”这一本根的功能体现。先秦道家对此论述颇详尽。
先来谈“道”。《道德经》中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绵绵若存,用之不堇,可以为天下母。吾知其谁之子,象蒂之先。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浴神不死,是谓玄牡。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曰道,字之曰大。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中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长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老。”
这些论述表明,道是一种不依赖任何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特殊存在。在空间上无涯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它是生成万事万物的根本。
什么是德呢?简单说德是道的功能体性,是道外在的体现。《道德经》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宇宙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化生而由德来畜养的。各种具体事物经过一定的发展而完成其最后的结局。由于各种事物都是由道和德化生形成的,所以万事万物都尊重道,贵重德。道德所以尊贵,不是谁来强迫命令的,也不是别人封的,而是自然的。因此,《道德经》进一步指出: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的功能,虽然能够生成万事万物,畜养它们,使之发育成熟,可以载育万事万物,也可以覆盖保护万事万物,然而它生化万事万物但不占有它,它有很多作为但不以此为功劳而自恃,虽然能长养万物但不去主宰它,是自然的东西。这种体性,就是最大的德。对于德,《庄子》中说得更加透彻:“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
?天地》)由此可知,中华古文明的道和德是宇宙的最根本的物质及其最根本的性能,即其体和用。体即“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用即自然,完全归于自然,以自然为用。它有其自己的功能,可使万物发生各种变化,这种功能即为德。道与德虽然有些区别,但两者又是难以分开的,因为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所以《管子?心术上》中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又说:“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由是而知,这里古人说的道和德是一个东西,它不仅生成万事万物,而且可以体现在万事万物中。《庄子》就曾明确指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又说:“何适而无道耶?”道体现在人类中就形成了人道。正是这个缘故,所以后世儒家才把属于伦理学的礼直称为道德。唐朝的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
“今谓道德,大而言之则包罗万事,小而言之则才艺善行,无问大小皆需理以行之,人之才艺善行得为道德者,以身有才艺事得开通,身有美善于理为得,故称道德也。”
于是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完整道德观:即人与自然、社会是一整体,这是古典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重要内容。
三、智能气功科学的道德含义
智能气功的道德观是从混元整体理论出发的,与中华古文明的道德观有很多相似之处,认为道德是混元气的体和用表现出来的自然之性。混元整体理论指出,任何事物都是由它自身混元气决定的。而混元气的体和用,就是该事物的各种属性。为何称为道德呢?这一方面是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从人的根本属性与道德的关系立论的(对此后面将专题论述)。如前面整体观所述,宇宙大自然中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众多事物,但它们是和人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在气功科学中强调通过道德的修养来加强与大自然的联系,以形成*人天和谐的整体。鉴于人的道德属于意识活动的内容,而意元体则是混元气的特殊表现形式,为了突出人的道德活动与万物混元气活动的同一性,为了便于指导与讲解智能气功科学的练功机理,所以我们不仅继承了中华传统气功对道德的规定范围,而且作了进一步发挥,使之成了更加完整的道德观。在传统“气论”里,认为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道与德是可以通过练功来以体察并践行的,认为德本身就是修*炼。如《庄子》中说:“德者,成和之修也。”就是说,使人的行为达到“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见《中庸》)的修养就是德。又古之德字又作“德”,《说文》中说:“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管子
?心术下》中说:“无以物乱官,无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古人认为通过修练还能得道。《管子?内业》中说:“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又说:“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者,道乃可得。”这表明如果人能够按练功的要求修心静意,以善心爱人,气就得到调理,进而就能得道。就能体察到道的体性。《道德经》中说: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段话的意思是练气功有了大德的人们的身和心都是服从和遵循道的规律的。而且于练气功后能够感知到道的状态,那就是道之为物,是恍恍惚惚的一种物质状态,不是什么都没有,其中似乎有象,但又看不清楚,这种物质状态的特殊体象,可以说是无物之象,无状之状。这种物质状态,很寂静,窈兮冥兮,没有动和静的区分,很冥漠,很不清楚。这种物质状态中有精,这个精不是现在精气神的精,是气之精,即气的精华。“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精里面还有信和信节的变化。这些议论就是古人在练气功以后对道的体认和感知。不仅如此,古人认为,练功达到一定水平后,是可以体现德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特征的。《道德经》中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平?爱民治国,能无知手,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平?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用现代语言,这段话的意思是指我们在练功中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使精神魂魄始终抱一守中(营魄指魂魄),不离开中,能达到这个水平吗?气不在刚而在柔,能做到婴儿那样吗?玄览指玄况境界,是非常深邃的地方。在精神境界的非常深邃的地方,能够一点念头、一点染污都没有,意识里非常的清静、明净,能达到这种情况吗?“民”和“国”是古代对气和身体的比喻。对于气和身体,不是一定要怎么怎么去做,而是不守规矩而不越规矩,不守规矩而规矩自然在其中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状况,能够做到吗?能达到处事纯阳而没有丝毫之阴吗?对很多事情都非常明了,但又无意去分辨它,能够做到吗?能够做到这些了,就可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达到玄德的境界了。智能气功科学的混元整体理论,是在古人的“道”、“元气”、“混元气”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所说的混元子与原始混元气和古人所说的道与元气相仿佛。练智能气功以后,对原始混元气这种道也能体会得到,原始混元气是恍恍惚惚的。而且,在练功以后,对人体里的混元气也能体会得到,就是对人体里的混元气和实体物质(有形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混元气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等等,人体道德范畴的内容也能体会得到。不仅如此,在练功以后,对于人体的混元气和大自然界不同层次混元气的相互关系,也可以体察得到。我们练气功,就是要解决自身生命运动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要认识这种根本物质的运动状态及其运动规律,这是练气功的根本。混元整体理论指出,人的意识活动是人脑混元气的运动,是人的类本质的真正体现,而意识活动中道德意识又占决定地位,练智能气功的关键是通过道德的修养来提高人体混元气的层次,来影响自然界混元气的性质。尽管道德属于人混元气的根本体性的表现,有属于伦理学的道德的特征,与自然事物混元气的体性表现有所不同,我们还是接受中华古文明的传统说法,把人与自然事物混元体的某些体性特征(主要是生长变化规律)统称为道德。这样既有利于练功的运用意识,又便于理论的讲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0 15: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的道德沦,才是个体修为之契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