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64|回复: 9

说文谈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8 22: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兆及兆颂

        兆,
经过火烧的龟甲出现的裂纹叫“兆”,兆的形状分为三种破裂等级:玉、瓦、原之亹罅,亹罅为破而不离之象。

       兆颂,又叫繇辞,也就是兆卦的占辞,类似于周易卦爻辞。因为用韵文写成,和诗差不多,所以称之“颂”。每个兆体十条占辞,共计1200条。

     玉、瓦、原的解释复杂一点。

     先说“卜”字。甲骨文中“卜”字的形状就象龟裂的纵横之象。其读音亦是龟甲破裂之声。

     次说“璺”字。璺,玉破。——《集韵》。

     再说“坼”字。坼,裂也。——《说文》。从墨而裂其旁枝细出谓之璺坼。

     后说“墨”字。《礼记·玉藻》云:“卜人定龟,史定墨”,墨为兆广,也叫兆干,为直裂之处。

     明白了这些名词,再来解释兆之分类。

          玉兆:无坼而有璺,似坼非坼,瑕之象,以无形之坼谓玉兆。

          瓦兆:小坼为瓦兆。

          原兆:大坼为原兆。

       解释卜兆的龟书已经失传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只是在先秦典籍看到只言片语。举例如下:

      1、《左传.庄二十二年》:“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2、《左传.襄十年》:“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丧其雄”;

      3、《左传.哀九年》:“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

      4、《左传.僖四年》:“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5、《左传.哀十七年》:“如鱼赪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

      6、《晋语》:“挟以衔骨,齿牙为猾。”

        现在看来龟卜的繇辞远比周易的形象而有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意思也更通透。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0 銀子 +50 功勛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 50 + 50 原创精品。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2: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老夫子 于 2013-2-18 22:45 编辑

二、数

       “数”字,说文:計也。从攴婁聲。其小篆字形为:

1.gif



        “數”字,从攴。攴,上卜,下手。

           婁:(结绳)系缚;羁縻。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且夫牛马维娄,委己者也,而柔焉。”

          何休注:“繫马曰维,繫牛曰娄。”。

          综合起来,左为结绳计数,右为占卜。而古代数学之名谓算术、算经、算法、缀术、数术、历象术等,可见数与占卜之事密不可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2: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老夫子 于 2013-2-18 22:45 编辑

三、算

        “算”字,说文:數也。从竹从具。讀若筭。蘇管切。

          清•段玉裁注:“从竹者,谓必用筭以计也。从具者,具数也。”

          这里的筭,古同“算”,《说文》训释为“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清•桂馥义证:“《汉书.律历志》:其筭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小篆字形为:

2.gif


          筭表示的是计算工具,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竹部》里注有:“策犹筹,筹犹筭”。《老子》第二十七章有“善数不用筹策”。可见古代用于计算数的工具有筹、筭、策等。

        筭之古文为祘。说文:示,神事也。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这里的,“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算、筭、祘,古文通,源于星占的天文历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2: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老夫子 于 2013-2-18 22:46 编辑

四、四

       首先看看金文里“四”


3.bmp


            四,《说文》中说:陰数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屬皆从四。。段注:囗,象四方也。

           人类文化学专家考察许多原始部落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部落的人对于事物的数量只有一、二和多的概念,比如在澳洲和南美的土人就是这样。这并不是说人们就不计算三以上的数,只是他们还不具备对三以上数的抽象概括能力。汉语中往往用“三”来泛指多数的用法,可以看作是这种上古习惯的残留。

           但在甲骨文中四被写成“ 亖”,说明商人的文明早已超越了原始阶段,十进制的天干和十二进制的地支的存在,就是明证,换句话说,殷人不但会数数,而且还抽象的概括出表示“ 数”的符号。《系辞传》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看周易古经和易传,除了要学习作为文明高度发展的最终结果和其所包含的哲理,更应该研究文明发展脉络,只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会明白我们要到哪里去。

           周人的文明远不及商人,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所以我们才金文中常常见到“四”原始形态。“四”字发明之初,并不具备数字“4”的涵义,它只是原始初民表达方位的一种神秘符号,或者说是对四方的一种形象化的表示。

          关于原始初民对方位认识的发展历程,可参见我的论四方的帖子,在此不再赘述。可以说 “四”的产生来源于平面的四方空间的基本认识,而随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发展,逐渐从空间之象“四”中,抽象概括出纯数字意义的“四”,所以说数字“四”天生就具有象的基本因素,而表现的结果却是一个数,因此,《系辞传》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也者,像也。”“八卦以象告”。

            八卦的产生,决不是建立在数的计算的基础上,而是来自原始初民对宇宙的形象化的理解和描绘,而表达的工具就是那些充满神秘意义的象的符号,这些符号经过抽象而演变成数字,而这些数字表达仍然是宇宙间的基本物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2: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老夫子 于 2013-2-18 22:46 编辑

五、旦

        在甲骨文中,“旦”字为:

4.gif


            这个“旦”字很有意思,《说文》中说: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许慎肯定没有见过甲骨文,不过理解的意思还是对的。只不过“旦”字最初并不是以“一”来代表大地。而是以“口”来表示。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些先民的思想深处的东西。

           屈原在《天问》中有这样一段话:“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周髀算经》也说:“环矩以为圆. 合矩以为方.。方属地. 圆属天. 天圆地方。”而且在《吕氏春秋.有始》中还给出了具体尺寸:“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按照这个说法,大地是东西比南北长出两千里。是个长方形。
      
           所有这些说法我们可以看作是战国时代人的认识,那么以前的人呢?通过对“旦”字甲骨文的发现,我们认识到商人将“旦”表示日出大地之象,而“大地”写作方形平面的“口”,这个可以看作是“地方”说法的一个物化符号的证据。
     
          许慎将“旦”训为明是很对的。《诗•郑风•女曰鸡鸣》中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左传•成公十六年》中说“旦而战,见星未已”。《公羊传.哀公十三年》中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孛者何?彗星也。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何以书?记异也。”
   
         通过这三段引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旦”之所以成字,表日出平地之象,其空间方位为东,其动物象为鸡鸣,引申为时间符号就是太阳初出地平线之时,为“早”( 《爾雅•釋詁》),为“晓”( 《玉篇》),东方日出而天下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2: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老夫子 于 2013-2-18 22:47 编辑

六、朝
   
         朝“字”的甲骨文为:
   
5.gif
   


      《说文》说:朝,旦也。从日在草木中,从月。对此董作宾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朝字又当为取象于下弦以后之早晨,其时一轮红日已腾辉于东方林木中,而明月如弓,犹复高悬碧落。”
     
       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从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先民们的智慧和汉字的优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2: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老夫子 于 2013-2-18 22:48 编辑

七、明

       明,《说文》中说:“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屬皆从朙。明,古文朙从日。”

       而对“囧”《说文》则说:“窻牖麗廔闓明。象形。凡囧之屬皆从囧。讀若獷。賈侍中說:讀與明同。”

      《说文段注》解释道:“象窗牖玲珑型”

       从上可知,“明”字在说文中,有两种写法,一是从日。一是从囧。而我们在甲骨中也确实看到了这两种写法:

         
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2: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老夫子 于 2013-2-18 22:48 编辑

八、昏

         与“旦”相对的为“昏”,“昏”字古写


7.jpg


       《代醉編》日出一上爲旦,日入一下爲昏。一,地也。《说文》: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表日已下沉至地平线下。《淮南子》说:“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在甲骨中表时称:

         郭兮至昏不雨。(安明B1848)

  这个“昏”字与“旦”字构成了一天中白昼的跨度,太阳东升为旦,西落为昏,这两个字都从日,表明古人是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和感受来表达空间和时间,这一升一落,一东一西,构成了古人的基本的水平方位坐标,同时发展成为时间的节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2: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老夫子 于 2013-2-18 22:50 编辑

九、昼

      “昼”字的古写籒文:晝。

      《說文》:日之出入,與夜爲界。从畫省,从日。

       《玉篇》云:“昼,知又切,日正中”,知昼为中日时分。甲骨文写法如下:

         
1.gif


          又甲骨中有 :

2.gif


          此字,释为晝。其字形有:

          3.jpg
     
         
          这两个字有意思的都是象形字,从手持槷而日影投地,本意是揆日定方位,因恒行于日中,后又成为日中时分的专字。可见在殷商时,人们已经会立杆测日影以定方位,《周礼.地官》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估计商人已经掌握一些测日影之法,但从卜辞中,没有发现日至的记载,商末周祭制度反映一个太阳年为360日至370日之间,所以殷商历法还不是古四分历。

          而从昼字形分析,应该是以表定方位,由于太阳升落并不总是正东、正西。所以古人就在地上立一个杆子,然后以杆为圆心在地上画一个圆圈,由于日影模糊,为了增加测量精度,一般会多画几圈,然后取其两次等长的日影确定东西。并通过日影方向的变化来确定时刻。昼字甲骨文画的就是这个过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2: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老夫子 于 2013-2-18 22:51 编辑

十、夕与昔

          在甲骨文中,与昼相对的是“夕”,指夜晚。其字写为:

            
4.gif



      
          《說文》:莫也。从月半見。

         《徐曰》月字之半,月初生則暮見西方,故半月爲夕。

          莫、暮字在甲骨文中都为时称,莫为日落之时,与昏同。暮,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而夕字在卜辞中多指整夜。“夕”字古通“昔”,《莊子·天運篇》有:“通昔不寐。”这个昔字很有意思,甲骨文写做:

               
5.gif


                     
      《穀梁傳.莊公七年》中说:“ 日入至于星出謂之昔。”,昔为夜间。

       特别的是这个“昔”字构造,上为漫漫大水,日沉其下。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淮南子.天文训》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的说法,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在陆地下,就是漫漫大水,黑暗而幽冥的黄泉,太阳在夜间穿黄泉而过,其神名玄冥,为水神,为冬神,为北方之神,为黑帝。这个“昔”字可算是上古宇宙模式的一个生动的写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