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60|回复: 8

训诂学自学指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8 23: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杨小平

     第一章 概论

1、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训诂是一门专门性的工作,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

2、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文字学。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系统的科学。它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功用是:指导古文教学,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指导辞书编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3: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重点)

一、文字障碍


古书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往往是由于以下的原因引起的:

其中由时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字体的变异、音读的变化、词语的生灭和词义的演变。

由空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方言差异、异体字

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有: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避讳字。

由汉语本身的一些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字和词之间的矛盾、词形和词义之间的矛盾、句子形式和句义之间的矛盾。

1、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例如“昏”与“婚”(增加偏旁)、“说”与“悦”(改换偏旁)等。

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意义,这就是通假字。它与古今字不同。古今字一般都有形体和意义上的联系,而通假字只有音上的联系,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假借的类别包括:(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2)有本字的假借:有本字的假借是指本有其字,临时代替。现多称为“通假”。二者的区别: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则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则比较松散,不固定。

3、异体字: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例如“峰”和“峯”等。

4、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包括:形讹、衍文、脱文、错简等。

二、词义障碍:1、不解古语:包括不理解方言、俗语、成语、典故等。2、词义演变:包括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增加、减少等。

三、语法方面的障碍:包括省略、倒置等。

四、修辞方面的障碍:1、互文见义: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2、倒文:古人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是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3、变文:是指古人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3: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训诂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1、解释本义与引申义: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由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解释古语: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

3、解释方言: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二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

二、解释文意:1、串讲大意。2、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的句读;所谓“辨志”,即审明文章是思想内容。3、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4、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5、申述章旨。6、考证名物、典章制度。7、引证史实、故事。

三、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3.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四、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校勘的方法: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互相对勘。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3: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训诂的方法(重点)

一、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二、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三、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3: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训诂的体式和术语
一、训诂的体式包括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1、注疏的名称:(1)传:西汉时诂与传有区别,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集传、补传之分。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例如《毛传》。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例如《韩诗外传》。大传是撰其大义。例如《尚书大传》。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例如《七经小传》。集传与集注相同,补传与补注相同。(2)解:解的本义是剖析、分析。(3)笺: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4)注:训释叫注,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注是训诂中最通行的名称。(5)校:考核古书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6)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讲义等。(7)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8)章句: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其特点是不以释词为主,而主要在于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2.注疏的类别:(1)注和疏:从训诂的对象来说,注和疏应分属两类。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他注和自注:从训诂的作者来说,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他注起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章学诚说自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已经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以注解,那么其自注便称为本注或者原注。自注又名子注或者注中注。(3)集注和补注: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集注,又称集解。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补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
二、训诂的术语要掌握: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2、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有时,它也用于串讲句意。3、貌:被释词往往是解释表示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的形容词。4、“之言”、“之为言”:是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明通假字。5、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读为”、“读曰”往往是用本字用来说明通假字,“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6、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7、声:用来指明象声词。8、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9、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10、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11、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是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3: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训诂的源流
一、萌芽时期(春秋战国)
二、兴盛时期(西汉到唐代):原因是: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
西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通释语义与随文注解两者相对而言,都是训释词义。解释词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具体义。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是某一词语在某句、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有关经、史、子、集四部重要著作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标志着这一时期训诂学逐渐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扩大了自己的领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是:1、扩大了训诂的范围。2、出现了义疏和集解。3、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
重要作者以及著作:1、汉代:毛亨《毛诗故训传》、赵岐《孟子章句》、高诱《吕氏春秋注》、《战国策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2、魏晋南北朝:张揖《广雅》、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顾野王《玉篇》、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3、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五经正义》、李善《文选注》、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
三、变革时期(宋代):特点:1、是对汉字的音义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如王子韶(圣美)创“右文说”,主张因声符求义,给清代训诂学家以很大的启发;2、是对古代文献的语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如南宋时学者王若虚著《滹南遗老集》,常用语法观点批评前人诗文的得失;3、是利用金石学成就,注疏中开始有征引彝器铭文以为佐证,这使训诂学又向前跨了一步。4、开创了古音学研究的道路。
重要作者以及著作: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朱熹《诗集传》、《四书集注》、《楚辞集注》、洪兴祖《楚辞补注》、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四、衰落时期(元明):重要作者以及著作:戴侗《六书故》、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五、鼎盛时期(清代到近代):具体原因:1、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清代学者具备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能够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手法,对古书故注进行了专门和全面的研究。2、有朴素的历史主义观点作指导,在训诂工作中注意到了语言有古今之别,对汉字形音义的观察,都能从古今不同的角度去看。3、不墨守故训,有求实精神。4、古音学、文字学和语法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突破。
特点:1、重视证据,反对臆说。2、善于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以解决训诂上的问题。3、确立了历史变化的观念,能够注意语言各个方面的古今差异。4、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在清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5、训诂数量大大超越前代,训诂体式也更加完善。
重要作者以及著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以上四人为清代说文四大家)、朱起风《辞通》、戴震《方言疏证》、阮元《经籍纂诂》、郝懿行《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邵晋涵《尔雅正义》、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传释词》、《经义述闻》、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马建忠《马氏文通》、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刘淇《助字辨略》、杨叔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黄侃《黄侃论学杂著》、《训诂学讲词》、周祖谟《方言校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3: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训诂的要籍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一、《毛传》:全名是《毛诗故训传》,是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传注。《郑笺》作者东汉郑玄。内容:1、注解《诗序》。2、申述《毛传》。3、补正《毛传》。
二、《尔雅》:《尔雅》取名的意思是接近雅正,合乎规范。一是沟通各地方言,一是沟通古今异语。成书西汉初年,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尔雅》汇编先秦义训材料,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第一部训诂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分类词典。全书共十九篇,《尔雅》中相当于专科词典的篇目为后十六篇;相当于同义词词典的篇目是前三篇。《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三、《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作者西汉扬雄。类似《尔雅》按事类分述,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全书分为十三卷。有(1)通语或者称凡语。(2)某地某地之间的通语。(3)某地语或者称某某之间语。(4)转语或者称语之转。(5)古今语或者称古雅之别语。
《方言》的价值:1、对同义词的辨析,有助于对古汉语的词义认识和研究。2、保留下来的秦汉方言,有助于印证古代作品中的一些词义。3、书中收载不少名物词,有助于了解古代有关名物。4、书中记载有不少方言同源词,有助于研究古汉语的“声转”等问题。5、拿本书与现代汉语比较,可以看出古今语的联系,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
四、《释名》:作者东汉刘熙。它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全面运用声训方法的训诂专著。全书共八卷二十七篇。编排上按意义归类。
《释名》的价值:(1)广泛运用声训,保存东汉末年以前的语音资料;提供了许多探求语源的线索,对后世“右文说”和“音近义通”论的成立有很大的影响。(2)收录名物词语比较多,有助于了解汉代名物制度。(3)可以印证经典传注的解说。
缺点:(1)单纯采用声训的方法,没有严格的限*制,解释语源近乎猜谜。(2)对复音词的完整性缺少认识,往往割裂为训,穿凿附会。
五、《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全书共15篇,按字形结构把文字分为540部,收小篆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1163个。540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部首的前后次序,是“据形系联”。
《说文》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1、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2、首创了汉字的部首分类法。3、确立了分析汉字的本义的原则。
第八章 旧训诂的弊病
一、穿凿附会:就是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例如“马头人为长”。
二、望文生训:就是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1、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2、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3、误解联绵词而望文生训:
三、随意破字:破字就是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有的学者解释古书,研究词义,滥用通转,随意破字,往往只是主观臆断,并无丝毫根据,这就叫做随意破字。
四、增字强释:增字就是在解释古书正文时增加一些词语。增字强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己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而增字足意则是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
五、不解语法:例如《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毛传:“终日风为终风”。这个解释的弊病就是在于不解语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3: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训诂学与音韵学:从音变规律通“古今异言”、论证同音替代的问题、探求语源。
二、训诂学与语法学:包括词性影响、词序影响、构词影响词义等。要掌握:1、复语:二字同义并列,就是“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2、复词偏义:又称“连类而及”,就是并列的两个词素中有一个词素提供意义,另一个词素仅仅作为陪衬。3、大名冠小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3: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训诂的原则
一、注意词义的社会性:词义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
二、注意词义的时代性:词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这是词义的时代性。
三、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解释词要与上下文吻合。
四、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