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6|回复: 3

[资料整理] “床前明月光”之“床”究竟为何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5 10: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诗论家杨光治先生在《羊城晚报》上提出: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是睡床。其实这里的“床”是指井口的栏杆,水井大多是在院子里,因而才有可能产生“床前明月光”的景象。请问,“床前明月光”之“床”究竟为何物?
  ———上海天山路  王重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0: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胥洪泉答:杨光治先生曾在《古诗文误读何其多》一文中指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静夜思》)中的‘床’,大多读者和马茂元教授等名家都想当然地将它理解为睡床。其实这里的‘床’是指井口的栏杆,水井大多是在院子里,因而才有可能产生‘床前明月光’的景象。”应该说,把“床前明月光”的“床”解释为“井口的栏杆”,并不是什么新见解,大约20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过。
  “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指何物,学术界曾有过争论。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就不断有争鸣文章刊出,归纳起来,主要观点有三种:1、指“睡床”;2、指“坐具”;3、指“井床”,即井上的围栏。
  清人王琦认为,这句诗中的“床”指睡床。在他编的《李太白全集》中,大凡“床”指“睡床”则不出注,除“床前明月光”的“床”没有出注以外,还有《平虏将军妻》中“出解床前帐”和《春怨》中“飞花入户笑床空”的“床”。研究李白的大家詹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对《静夜思》中的“床”也没有出注,他们也认为是指睡床。鲁梁的《“床前明月光”的“床”还是解释为“睡床”为好》和倪传龙的《也谈“床前明月光”的“床”》也认为,“‘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睡床,这是最符合本诗情境的解释” 。
  程瑞君的《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和张连举的《“床前明月光”新解》等文却不赞同把“床”解释为“睡床”,理由是:如果作者睡在床上,怎么能见到地上的月光?又怎么能够做出举头、低头的动作来呢?诗人既然能够举头、低头,那就一定是坐着或站着的。程瑞君认为:“‘床’应是一种坐具,该诗写的是晚上在院子里静*坐的情景和怀思。”张连举则认为,如果李白深夜坐着呆想,“实在太煞风景”,而主张把“床”释为“井床”。朱鉴珉的《床·井栏·辘轳架》也认为“床”指“井床”,而且引《韵会》的解释:“床,井干,井上木栏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并说:“在静夜里,诗人不能入眠,他步入庭中,看见井栏前一片白光,初时还疑心是地上的秋霜。他抬起头来看见天空的明月,才知道那不是秋霜,而是月光。他低下头去,深深地思念自己的故乡。俗语云‘背井离乡’,‘井’和‘乡’关合。”
  如果把“床”解释为坐具,深夜坐着呆想,确实有些不近人情,而且“静夜”与“坐具”没有与“睡床”更有关联。但如果把“床”解释为“井床”,却更不妥当。因为在李白诗歌中,大凡“床”作“井床”讲,前后都有“井”字与之关合,并且王琦都明确注曰“井栏”。如,《洗脚亭》:“前有吴时井,下有五丈床。”《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这三首诗中的“床”,王琦都注云“井栏也”。而《静夜思》中的“床”没有“井”字与之关合,而且王琦也没有作注,可见在他看来也不是指井床。其次,如倪传龙所说:“如把‘床’解作‘井栏’,那么‘床前明月光’的‘前’字便无法落实,‘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势必成为画蛇添足。大凡井都打在开阔的地方,岂止‘床前’才有月光,它的前后左右哪处没有月光呢?”
  综上所述,还是把“床”解释为“睡床”更为妥当。古代的睡床,大多三面有木栏,豪华的用雕花木板,简朴的用木条,里面挂以纱帐;没有木栏的一面供人上下,这一面的床沿和床脚做工装饰都很考究。睡床的安放往往一面或两面靠墙,不靠墙一面的床沿供人上下,或用以坐着休息,这面床沿的前面就是“床前”。这种“床前”,唐诗中多有描写,如王昌龄在《初日》中写道:“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杜甫在《北征》中写道:“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还必须说明的是,把“床”解释为“睡床”,并不是说作者就一定睡在床上。所谓“作者睡在床上,怎么能见到地上的月光?又怎么能够做出举头、低头的动作来呢”的说法,未免有些机械。阅读诗歌不同于阅读科学论文,难道说到“床”,就一定是睡在床上吗?“作者睡在床上”的说法,是由“静夜”和“床”的思维定势形成的,而这首诗中根本没有这样的意思。尽管诗题为《静夜思》,但可以想象是诗人就寝前的望月思乡,或者坐在床沿,或者靠在床头,甚至站在床前,看见皎洁的月光从窗口流泻进来,洒在床前的地上,举头望窗外的明月,低头思念故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0: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2-25 10:39 编辑

"床前明月光"非李白原版
《中国文学史新著》追寻文学作品原貌

在最新面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中,撰写者章培恒指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静夜思》版本并非礼拜的原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朝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在最新面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中,该书主编兼撰写者、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却以自己的考证,还原了李白《静夜思》的原貌。原来,这个人人熟知的版本并非李白原诗,而是被明代后期人所改,原诗则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望明月”原为“望山月”,《静夜思》另有版本
  10年前,一部由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以颠覆性的编纂理念横空出世。但图书出版不久,主编者即主动表示书中仍有不少不当与不足之处亟待改进,将在此基础上推出新著。这部几经修订的大著,就是如今分为上中下三卷面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以下简称《新著》)。
  在《新著》增订本序言中,章培恒声明,本书关于引文的原则是尽量保持或接近作品的原貌。因此,如确知其为已经改变了作品原貌的文本,即使在读者中已有很大影响,仍不采用。其中,颇为著名的例子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在《新著》上卷第七章《唐诗的新气象与李白》中,章培恒没有采用流传甚广的版本,而是用了“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一鲜为人知的版本。
  章培恒称,此诗文字的依据来自《四部丛刊》影明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据东瀛森濑寿三教授考证,宋本《李太白文集》、宋刊《乐府诗集》、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嘉靖本(现存此书的最早刊本)所收此诗均与此同。而如今流传甚广的版本,经研究为明代后期人所改。

  明代人爱改诗唐诗三百首大多被改
  对于《新著》中对李白《静夜思》版本的大胆颠覆,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在接受采访时不仅没有丝毫吃惊,反而特别赞赏章培恒坚持引用最早版本的规矩:“写文学史,就应该尽量复原文学史原生态的面貌,尽管这么做很困难。”
  王水照还披露了一个细节。几年前,东瀛学者森濑寿三教授就对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做过系统考证。当时,他把这一研究成果收入了论文集,同时送给了章培恒和王水照。章培恒在编撰《新著》过程中,怎么也找不到那本集子了,为了得到这个重要的文献依据,有病在身的章培恒竟然专程打车赶到王水照教授的家中去取,让王水照特别感动。
  王水照说,明代人向来有改字的风气,流传至今的唐诗三百首,有不少都与最早的版本不一样。对于明代人改李白这首诗,学术圈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一文本改了之后,比原来的更好了,但也有人认为,还是李白的原诗好。因为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和后面的“举头望明月”,两处出现了“明月”,难免让人感觉重复。
  但王水照的观点是,无论后人改的是好是坏,编撰文学史,最重要的还是应尊重最初的原貌。
jys1lb.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 23: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山月”改“明月”呢?胥洪泉2005年“李白《静夜思》研究综述”(http://lib.mnu.edu.cn/WHDH-lbwh/WHLW/lbjysyjzs.pdf)说:“明末人因平仄关系加以改变的。为保持原来的回复结构, 遂将‘明月’二字重复使用。”
另外,如果嫌明人爱乱改古人著作,我们这里还总是把“日 本”改为“东瀛”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