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42|回复: 10

诸子百家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5 13: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科学真理?
马海飞
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和追求科学真理。这个过程是通过“科学理论”反映出来的。那么,什么是科学真理呢?从当前的科研状况看,真正知道什么是科学真理的人并不多。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怪诞理论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科学主流的宝座。让人感到遗憾的并不是知道科学真理的人数很少这个现实,而是很多人从来就不去考虑“科学研究所追求的一定是科学真理”这个问题。更多的人追求的是制造轰动世界的、让人无法理解的“科学理论”。为制造理论而从事科研的人是从来都不会考虑什么是科学真理这个问题的。但是,如果不以追求科学真理为目的的研究是没有科学意义的。所以,慎重考虑和认清“什么是科学真理”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其实科学真理很简单,它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完整认识和描述。这个认识和描述越完整就越接近真理。相反,越不完整就越偏离真理。
科学真理是属于科学理论上的问题而不是科学技术上的问题。因此,首先必须分清什么是科学理论、什么是科学技术。例如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同时包括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成分。其中的引力计算公式是属于科学技术范畴的,而牛顿用“任意两质点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对万有引力的定义是属于科学理论范畴的。
技术一定是具体的。具体就可以是局部的。而理论是抽象的,抽象就必须来自整体而不能是局部。所以,真理存在于整体之中。
举例来说,当我们探讨运动的时候可以用这样一个场景:张三向李四跑过来。李四站立不动。根据二者之间在单位时间上的距离变化就可以计算出张三的运动速度。然而,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没有必要确认实际跑动的人是张三还是李四,只要测出二者之间在单位时间内的相对距离变化就可以了。因此,在技术上可以用“相对性原理”来处理这个问题。就算把这个过程理解成是李四在(与张三做相对)运动,得到的结果也是正确的。然而,对这个过程的“科学理论认识和描述”却不能使用相对性原理。因为科学理论追求的科学真理,而科学真理是对客观存在的完整认识和描述。既然是完整认识和描述,就不能忽略其他的相关因素。例如不能忽略动量和能量消耗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张三具备动量并消耗体力,而李四并不具备动量也不消耗体力。如果现场还有建筑物或电线杆之类的东西存在的话,李四与这些东西之间并不存在距离上的变化,而张三与这些东西存在距离上的变化。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来,就会得到:在这个过程中张三是处于运动状态,李四是处于静止状态。这些状态都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在理论上是不可以把李四理解成与张三做相对运动的。如果他们两个撞到一起的话,责任一定是张三,而不是李四。这是一种“是非”的结论,而不是单纯数字上的结论。这种“正确与否”(是与非)的结论是不能用相对性原理获得的。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技术追求的是“精确”,而理论追求的才是“正确”,也就是真理。如果对客观存在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仅仅从对局部现象的认识中是不可能获得科学真理的。
同样道理,牛顿对万有引力现象的认识是局部的。他只看到了那个表面貌似相互吸引的现象,而没有看到那个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引力加速度与引力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他怀疑超距作用的存在,却没有看到为什么超距作用实际上不存在。
从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关系上看,牛顿的万有引力计算公式没有错。但是那仅仅是局部性技术上的正确,而不是科学理论上的正确。牛顿的理论并没有完整地描述出客观存在的全部。只要我们对与万有引力现象有关的其他自然现象多加分析一下就会看到,牛顿的理论中存在不可修正的根本性错误。例如,从引力加速度的来源看,引力加速度是由质量场决定的:g=GmD。引力加速度的决定过程与任何“力”都没有关系。相反,“万有引力”的存在却离不开引力加速度。所以,引力加速度与引力的因果关系是:加速度是“因”,力是“果”。又例如,我们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失重现象。所谓“失重”就是“失去重力作用”的过程。既然失去重力的作用就意味着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是一个不受重力作用的过程。虽然不受重力的作用,但还是以重力加速度的方式自由下落。这用牛顿的理论是解释不通的。所以,牛顿的引力理论并不是一个来自对客观存在的完整认识,而是来自对客观存在的一个局部性的片面认识。因此,在牛顿的引力理论中,只有“万有性”是正确的,除此以外的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而且是黑白颠倒的错误,因此牛顿的引力理论是一个不可修正的,只能被淘汰的理论。
所以,科学研究只有通过对客观存在的完整性认识和描述才能获得科学真理。遗憾的是,当今的科学家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大家几乎都是以“盲人摸象”的方式从各自*摸到的局部性结果中妄下结论来制造所谓的“科学理论”。例如从自然现象中观察到一、两个现象就敢断言宇宙是从“奇点”的大爆炸中形成的、物体质量在高速运动中会增加、光速绝对不变、时空弯曲、宇宙膨胀以及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不确定性原理)等等。所有这些理论都不是来自对自然现象的完整认识,而是从局部和片面的认识中得到的。所以可以说,这些理论距离科学真理相差十万八千里。
既然我们知道了科学真理来自对客观存在的完整性认识,那么就必须允许人们把所有来自不同方面的认识都发表出来。只有这样,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才有可能达到完整。遗憾的是,当今科学主流不允许别人这样做。如果说现有的科学理论大多是从一孔之见得到的,那么当今的科学主流只允许别人从他们的那个“孔”里观看,而不允许别人从不同的“孔”去观看。如果有人从不同的“孔”对同一个自然现象看到了不同的结果,科学主流就硬是不承认,不允许在主流科学期刊上发表。这种排斥从多方位探讨同一个科学问题的做法本身就是违背科学的。在这样一孔之见的科研环境中是不可能得到科学真理的。
经过严格训练的科学主流科学家经常无法回答一些普通“民科”提出的科学问题。这就是说明科学家与民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科学家的理论不是科学真理。如果科学家所掌握的理论是科学真理的话,他们就应该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圆*满地回答所有的问题。可是,现在有很多科学家不但不能回答民科的问题,反而认为民科提出的问题是在扰乱科学秩序。这是对科学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科学家不能回答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科学问题的话,就说明科学家的理论不是科学真理。例如,爱因斯坦提出一个时空弯曲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大质量的天体把它附近的时空“压”弯曲了,就像一个保龄球把一个弹簧垫子压弯曲的情况一样。如果真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悬浮在太空中的地球应该把它附近的时空向那个方向压弯曲呢?是向米国方向弯曲,还是向中国方向弯曲还是向英国方向弯曲?如果连这种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的话,就说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的。
科学真理来自对客观存在的完整认识和描述。而客观存在一定是绝对的。张三运动就是张三运动,李四静止就是李四静止。客观存在不具备相对性。“相对性”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个技术性手段,并不是客观存在。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绝对的。只有这样,才有真理可言。在相对的主观世界里是没有真理可言的。
科学真理对牛顿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他相信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他的真理在上帝手中。所以,牛顿追求的是上帝的真理,而不是科学真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牛顿在无法解释自然现象的时候就会把上帝搬出来的原因了。但是,今天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必须完全脱离开宗教信仰的影响。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因此,寻求科学真理已经成为可能而且是科学研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目标。只要我们对自然现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客观存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们就可能建立起距离科学真理越来越接近的科学理论。当务之急是让所有的科学家认清什么是科学真理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必要性。否则,他们的工作和所有的努力可能都将付诸东流,毫无意义。对个人和国家都没有好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5: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接受西方科学理论的时候不应该忽视它们的宗教背景

马海飞

(http://blog.sina.com.cn/gfis 2010年12月23日)

关于“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理论”在《百度百科》“大爆炸”词条下有这样一段话:“比利时牧师、物理学家乔治·勒梅特首先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但他本人将其称作‘原生原子的假说’”。这就是说,大爆炸理论是由一个“牧师物理学家”提出来的。

信仰是世界观的基础。本文强调西方科学家的宗教背景,目的是要指出,在他们建立科学理论的时候是不可能背离他们“为上帝而工作的目的”的。甚至有可能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本身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科学的途径来“见证”上帝的存在。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随便见到“佛”就拜,就未免会盲目跟在他们的理论后面走,走着走着就会发现,最后的终点不是别处,正是他们所信奉的上帝脚下。

建立大爆炸理论的人是一个牧师。牧师当然相信宇宙是上帝创造的(创世说)。上帝创造宇宙的过程当然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上帝是具有无限大能量的。是无所不能的。所有这一切条件都符合建立大爆炸理论的要求。宇宙是从一个几乎什么都没有的“奇点”爆炸产生出来的这个观点与创世说之间丝毫都不矛盾,因此,对一个牧师来说是完全可接受的。所以,这个理论出自牧师之手一点都不奇怪。但是,对于不相信创世说的人来说,也盲目地跟在牧师的理论后面走,让我感到很不可理解。如果没有神的存在,自然界怎么可能会自然形成一个没有质量,却有无限能量的“奇点”呢?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那些相信大爆炸理论的无神论者们就看不出来呢?由于西方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中的多数人都是信徒,所以他们从主观愿望上就不想看出来,因为这样的理论与他们的世界观和目的是一致的。但是,中国的科学家中大概相信创世说的人并不多,却也有些人跟在西方科学家的后面走,目的是什么很那让人理解。是为了找一个科学靠山来获得个人利益呢?还是为了帮西方人证明宇宙离不开上帝呢?也许一些人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目的,只是随大流。将来走到“离开上帝就无法继续走下去”的地步时,不知道这些人是去相信上帝呢还是恍然大悟自己跟着别人走错了路。如果最后也去信了上帝,那也算是没有白忙活一场。那正是勒梅特牧师所期待的结果。但那不是他在科学上的胜利,而是在宗教上的胜利。而对那些到最后仍然不能相信有上帝的人来说却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按照正常的科学方法,应该先解决基础问题,然后再建立科学理论。就大爆炸理论而言,应该先解释清楚在自然世界里“奇点”是“如何形成的”和“有没有自然形成的可能性”,然后再去探讨它的爆炸所产生的后果问题。但是,对宗教信徒们来说,没有这个必要。在他们的心中完全可以“以上帝的存在作为前提”来考虑科学问题。只要有万能的上帝存在,“奇点”的形成就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了。然而,这种逻辑显然是完全违背科学基本原则的。

宗教信仰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可忽视。不仅仅是大爆炸理论,我们在接受西方所有科学理论的时候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因为西方科学家普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他们接受那些建立在宗教理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有情可原的。但是,对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科学家来说,也盲目地跟在西方科学家后面帮着他们证明上帝的存在,似乎就有些太不伦不类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7: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向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的时候到底应该学些什么?

马海飞

(http://blog.sina.com.cn/gfis 2010年7月11日)

毋庸置疑,我们所说的“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从西方学习过来的。中国历史上虽然有四大发明,但是从来没有象牛顿定律、相对论、日心说、大爆炸理论和弦论以及进化论等对科学发展影响那么大的理论产生出来过。切不说这些理论是对是错,它们成为科学界的主流理论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为什么科学主流的领导者一定是外国人?主流科学中为什么就没有中国人提出的理论呢?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俗话说:与其送人一筐鱼,不如送他一张网。意思是说在援助别人的时候与其送给他现成的东西,不如教会他如何去做事情谋生。在此,我想把句话的意思稍微延伸一下。成为:如果我们想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不应该单纯地去把人家现成的知识引进中国,同时,我们还应该向人家学习如何建立前所未有的科学新理论体系。如果不在这方面努力的话,我们就只能永远接受别人现成的理论,因而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科学主流的带头人。那么,科学大国的名字将永远都与中国无缘。

在我看来,西方国家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的一个最值得中国人学习的方面是他们的那种精神和勇气。论智慧和知识,中国人比西方人一点都不差,但是,论精神和勇气中国人可是差得太远了。学习知识很容易,但是学习精神和勇气却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实际上,一个科学理论的提出并不等于说那个科学理论已经就是科学真理了。科学理论的提出只不过是用一个符合逻辑的理论体系来刺激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已。不管这个理论是对是错,只有先提出来才有可能知道它是对还是错。如果怕错,从一开始就不让一个新的科学理论问世,那么,那个理论是对是错就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从历史上看,几乎所有的科学理论在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都存在错误。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不同。再往近一点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对引力的性质和起源根本就一无所知。但是,他仅凭自己的主观想像就给这个力定性为“相互吸引的力”。这根本就不应该算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再往后的“相对论”和“大爆炸理论”等等就是更加离谱的理论了。虽然他们提出的理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这些理论都被西方人“勇敢地”提出来了。

在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前人的这种“启动”行为,后人就无从下手。这是西方科学家能够创造科学主流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的科学环境大大限*制了这种创新的行为。中国人把科学看得过于神圣,人们往往认为一个理论首先要被公认是对的以后,或与公认的理论没有矛盾才允许被公开发表,否则,一旦被证明是错的,将会“丢中国人的脸”。试想,象大爆炸和时间旅行这么“玄”的理论如果最早是中国人想到的,中国的这种科学研究环境能让它们问世吗?肯定不可能。我曾经在科学网的博客(那可以算是我租用科学网的一块归我私用的领地)发布了我对万有引力的不同看法,仅仅因为我的观点与牛顿的不一致,科学网就把我的博客给封*杀了。我们也常听说在国内很多创新理论被学术刊物以“与经典理论不符”等理由给拒之门外的事情。这种首先不允许创新的做法怎么可能让中国人在科学主流处于领先地位呢?绝对不可能。

中国人可能比任何国家的人都爱面子,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了“相对论”和“大爆炸”等理论之后,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学到一种精神或得到一点勇气吗?西方人不怕“丢面子”,竟然敢于把这么“玄乎”的理论当成科学理论提出来,在这样先例的陪衬下,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感到害怕丢人的?我之所以能够大胆地把自己的学术观点通过博客发布出来,与受到西方科学家们这种“勇敢精神”的激励是分不开的。如果怕犯错就什么都敢不做。但是什么都不做就什么结果都没有。

科学研究的发展一定是遵循这样一个途径:首先必须有人提出观点、假说或理论,就象在一场讨论会上必须有人先提出一个话题或方案一样,然后,感兴趣的人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和看法,或对其进行验证等。无论观点、假说或理论是对是错,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都会获得很多新的知识,然后用新的知识反过来修改原来的观点、假说或理论,以此使科学研究得以发展。所以,提出一个新的学术观点是科学发展的最重要一步。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就是在这一步上出现了问题。

我们现在在引进现成的知识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分对错一概引进。但是,在鼓励提出新假说和理论方面却是太不及了。所以,我们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这么多年却没有学到真正该学的东西。我们只把“鱼”拿回来了,却没有学会如何“捕鱼”。经过以上的讨论,现在应该可以醒悟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让所有的创新假说、理论和观点都有一个与国内外主流科学家们见面的机会。这是中国走向科学主流领导地位的一个关键所在。我总觉着中国人现在的一些非主流学术观点可能迟早有一天首先被外国人发现和接受,然后经过包装后贴上国外的标签再转回国内来“内销”。国内有一个非常需要及时改正的错误观念,那就是:凡是贴上西方标签的“货”都是“好货”。而自己手里的“货”再好也看不到它的价值。西方人正好相反,他们总是相信自己的“货”是最好的。这种精神难道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所以,我们在向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的时候,除了要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勇气。学习知识是皮毛,学习精神和鼓励创新的方法才是根本。要知道,所有的主流观点在其萌芽阶段的时候也都曾经是“非主流”观点。对非主流观点的封*杀就是封*杀科学的未来。

总而言之,我们向西方学习现成的科学知识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如果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大国,就必须在科学主流中占据领导地位。而成为科学主流领导的先决条件是一定要具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西方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有勇气提出创新理论是建立自己科学理论体系的和领导科学主流的第一步。所以,我国科学界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为所有创新学说创造一个与主流科学家见面的机会。其中一定会有产生引导科学主流发展方向作用的观点存在。

科学家们因为一些固有观念,他们可能不屑到非正式发表的刊物和网站上寻找新的科学信息,而非主流观点又无法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所以,科学家们就不会知道“世界上竟然还有这种观点存在”。这是一个现实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07: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3-4-27 07:35 编辑

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方法是用分科的形式把世界分成不同学科认识,把所有对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性研究,用相应的机制对相应现象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的行为和理论都称为科学。用通俗的话讲,只要是能够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和理论都是科学的。这样,无论是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所有的学科都可以被称为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自然科学理论是用自然的机制来解释和预期自然现象的发生。宗教学研究的是宗教现象和宗教中出现的规律,宗教理论使用宗教特有的机制来解释宗教现象和预期宗教现象的产生。社会科学则是以社会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用社会特有的运行机制来解释社会现象和预期未来。哲学则是以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关系为研究对象,使用哲学特有的机制来解释概念之间的关系和预期在概念之间可能出现的相关现象等。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范围。
科学相对的是伪科学。什么是伪,“伪”与“假”不同。人们经常把“伪”与“假”等同对待。其实,它们之间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假”具有客观性的静态特征,而“伪”则反映了主观性的动态结果。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仿真”是“假”,“仿冒”是“伪”。例如,在鞋店里出售的一双皮靴标签上的名称是:仿真牛皮短靴。那么,所有看了标签的人都知道这双皮靴是用假牛皮制作的。“假”可以是公开的一个状态,不必具有欺骗性。而如果同样的皮靴,标签上的名称是:真牛皮短靴。那么,普通人可能就无法知道它实际上并不是用真正的牛皮材料而是用假牛皮制作的。这里的“假”是被一个动态过程隐蔽起来的,具有欺骗性,这类现象都属于“伪”。所以,“假”与“伪”之间是不同的。“伪”的本质就是通过某种方式让别人把“假”的东西信以为真。因此,“伪科学”也同样是通过某种(表面科学的)不适当方式(包括用数学包装的方式)让别人相信自己(非科学)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产生出来的。“伪”与“伪”之间也不同。同样是“伪”,但“伪”与“伪”之间也有所不同。一种是“无心之伪”,一种是“有意之伪”。无心之伪与有意之伪之间的本质不同反映在道德上。如果卖鞋的人明知那鞋是仿真牛皮,却故意把“仿”字去掉的做法是有意之伪的行为,我们经常称之为“故意造假”。但是,如果有人不够仔细,或缺乏商品知识而买了一双仿真皮鞋却当成真皮皮鞋送给亲友,这种行为属于“无心之伪”。他把“假”当成了“真”,在无意中成了制造“伪”的人。在人类日常活动中经常会有“看错了”和“听错了”然后传递不实信息的事情发生。只要不是故意造假,这些都是无心之伪。只有那些故意造假的行为才是有意之伪。所以,对伪科学的态度也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对无心提出伪科学理论的人我们也应该抱有宽容之心理解他们。一些人因为相信了伪科学而受骗上当,那并不全都是制造伪科学理论者的错误。如果这些上当受骗的人具有识别真伪能力的话,那他们就不会上当受骗了。伪科学的本质是什么?任何学派和理论,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们的道理,就一定有它的科学性。骗子有时候也能够成功地骗取别人的信任。这说明他的骗术具有科学性。如果他的骗术是违背科学的,那么他就不可能骗得了人。科学是中性的。只要能够让事情行得通、不产生自行矛盾的行为在它自身的领域中都算是科学的。是否科学与做什么事情无关。大自然赋予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的自由。有人相信人体特异功能而研究之,有人对气功很好奇就去研究它,也有人研究神佛,研究星占术,研究什么的都有。总之,在科学家们研究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弯曲空间空间的同时,为什么别人就不能研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呢?我认为,对任何东西的研究都应该是可以允许的。都不应该把它们称作“伪科学”。科学主流把一些特定的思想和学派定性为“伪科学”的做法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在科学体制中的表现。把封建体制应用到科学体制中的做法本身就是违背科学的。用这样的方法打击“伪科学”的结果只能产生出束缚思想和阻碍科学发展的作用。那么伪科学到底是什么呢?“一个学科在某种掩饰下被当成了另一个学科使用的时候,那个学科就成了伪科学”。例如,研究灵学、星占术、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等,这些活动本身在它们各自的范围内并不具备伪科学的本质。只有当一些人为了某种利益把这些学派和理论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和其他方面的时候,它们才成为了伪科学。假如有人出钱让气功师研究如何使用人的“气”或“特异功能”把卫星发射到太空中,那么这个出钱的人就是被伪科学给骗了。如果出钱的人对气功和特异功能本身感兴趣,资助别人在气功和特异功能范围以内进行研究,那么就不能说气功和特异功能是伪科学。其实,任何学科和学派,任何观点和理论,使用不当都有可能成为伪科学。例如,把自然科学中的理论当成社会科学理论使用的时候,自然科学理论就成了伪科学。把数学理论当成物理学理论使用的时候,那个数学理论就成了伪科学理论。把哲学当成自然科学接受和传播的时候,哲学就成了伪科学。把仿真牛皮鞋当成真牛皮鞋和把真牛皮鞋当成仿真牛皮贩卖的举动都是制造“伪”的行为。所以,一个理论在哲学上它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有价值和有道理的哲学理论,但是,把这样一个哲学理论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理论对待和使用的时候,这个哲学理论就变成一个伪科学的理论了。其他学科也是如此。伪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存心故意制造伪科学(以假乱真)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多数伪科学理论并不是被纯心故意制造出来的。这些伪科学的产生都是因为学科之间的混乱不清造成的。所以,伪科学总是相伴科学同时出现。人类在了解自然的时候首先是认识自然现象。然后想要知道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是自然科学开始的动机。为了要知道现象的产生原因,人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先在精神世界里寻找“合乎道理”的解释。这是一个哲学的行为。找到了道理之后,回到物质世界里对他的道理进行验证。验证后发现道理是对的,那么这个道理就升华成为科学真理。科学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发展的。可是,对有些自然现象的解释而言人们是无法验证的或暂时还无法验证,或只能做到片面验证。例如任何对宇宙起源的解释都是永远也无法验证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这个说法仅仅是一个对苹果落地和天体之间有规律运行这一类自然现象的一种“有道理”的解释,这个解释暂时还并没有获得确切的验证。所谓的“空间弯曲”、“时间倒流”、“速度导致质量增加”以及“超过三维以上的空间”等都是还没有得到彻底验证的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在没有得到实际验证之前,它们都属于哲学思想,还无法称得上是科学理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些哲学思想当作科学理论对待和使用的话,它们就成为了伪科学理论。伪科学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从广义上讲,宗教、玄学、数学、星占学等学科和学派都可以归属于哲学范畴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几乎完全依靠精神世界里的概念和假设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不是依靠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把抽象概念当成现实存在使用,把由概念形成的哲学理论当成以物质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理论使用,从而导致了伪科学的产生。从制造伪科学的一方来说,他们在还没有搞清楚基本状况的前提下就开始建立所谓的科学理论或宣称他们的理论是科学理论。从接受和传播的一方来说,因为缺乏识别伪科学的能力而把并不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当成自然科学理论接受和使用,因此而产生出了众多的“伪科学”理论。为什么伪科学难以识破,如果有人说“科学幻想是科学”,“算命看相是科学”,“上帝创造宇宙是一个科学结论”,我想几乎所有科学主流的人们都不会接受。但是,如果有人说“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科学理论”,“弦理论是科学理论”,“‘时间旅行是可行的’是一个科学结论”“‘自然界存在四维以上的空间’是一个科学结论”,大概有很多主流科学家会认为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如果我说:根据数学计算结果证明,1/2个鸡蛋不可能孵化出1个或1/4个小鸡,但可以孵化出1/2个小鸡。并且宣称这个结论是科学的。我想任何人都不会认同。原因很简单,虽然我也使用了与别人相同的科学方法(数学*运算),可是,它尽管在理论(纯量)上符合计算结果,但是与物质世界中的现实毕竟不符。然而,如果有人使用相同的方法来解释一个不可能被验证的宇宙现象,那么又有谁能够证明他的结论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呢?在这种情况下,现在通用的验证方法就是用数学*运算结果来证明。只要一个理论中的数学*运算没有问题,那么结果就被认为是科学的了。试想,如果鸡蛋的孵化过程是一个不可验证的过程,那么,我说1/2个鸡蛋孵化出1/2个小鸡的结论又有谁能给以否认呢?所以,伪科学一定出现在无法实际和全面验证的环境中。尽管只凭验证并不能断定一个理论就是真正的科学理论,但是,所有真正的科学理论一定都是可以通过实际验证的。伪科学难以被识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不可验证性”。而不可实际验证性本身也正是伪科学的一个特征。伪科学难以被识破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数学在科学中地位的错误认识。这涉及到数学是不是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如果没有数学的影子,科学家们是不会把哲学作为自然科学接受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人传下来的《道德经》对很多自然现象都给于了哲学式的正确解释。《道德经》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所有哲学思想中与自然科学最为接近的哲学思想。尽管如此,没有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自然科学文献。因为在《道德经》中看不到任何数学公式的影子。那么,只要有数学公式的东西就一定属于自然科学了吗?现在科学界流行着这样一个可怕的观念:没有数学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这种观点与中国古代“没有裹小脚的女人都不是真正的女人”非常类似,都是从外表形式上而不是从本质上来看问题。数学其实并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工具。它与我们的普通语言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并不是自然存在的东西,而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自然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数字。数字都是些概念,不是现实存在。数字后面如果没有单位的话,它就没有任何物理意义。同样,如果数字不能客观反应它后面的单位所表达的实物的话,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例如我们只写出“1”和“1/2”的话,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另外,如果我们说:“1/2个鸡蛋孵出1/2个小鸡”,虽然从单纯的文字(概念)和数学逻辑上看似乎都没有错,可是这句话却没有反映现实。不能因为在这句话中使用了数学就说它是科学的。既然数学是语言,而语言既能揭示出真理,也能制造出谎言,数学当然也不会例外了。在伪科学的产生过程中,数学起到了绝对关键的作用。数学是现有的所有学科中逻辑性最严密的一个学科。而在科学研究中,逻辑的严密程度直接关系到科学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正是这种因素,数学在科学中被摆在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上。也正是数学的严谨逻辑,让它成为了掩盖伪科学的面纱。数学的逻辑严密性虽然无与伦比,但它只能表现出数量上的逻辑关系,却丝毫不能表达出本质上的逻辑关系。因此,当量变发生质变的时候,数学就开始制造伪科学的结果了。例如,我们把两个鸡蛋等分得到的还是完整的鸡蛋。可是,如果把一个鸡蛋再等分下去之后得到就不再是具有完整鸡蛋意义的东西了。然而,数学*运算却计算不出来这个质变的过程。又例如,虽然数学能计算出重力的大小,却计算不出重力的来源。脱离现实,对数学的过度依赖导致某些理论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演变成了难以识别的伪科学理论。数学能够帮助提高一个理论的科学性,也能够把一个理论变成一个伪科学理论。数字的精确并不等于科学。如果把地球的尺寸用微米单位来表示,从数学上看非常精确,但是,如此精确的数字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伪科学”的一面。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物质世界(实体)与精神世界(概念)的相关和不同,知道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相关与不同,知道了数学在伪科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伪科学就是把外表象自然科学而实质不是自然科学的东西(例如数学)当成自然科学来接受和传播的那些东西。认识到这些本质之后,我们就能够很容易识破什么是伪科学了。哲学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任何本能以外的活动中都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让人不用动手动脚就能做到别人动手动脚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例如,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过程都属于哲学思维的范畴。如果我们需要做一个等分米尺的实验,那么,无须动手,只要在纸上用数学和逻辑关系计算、推理一下,就可以很容易知道等分n次之后所得到的长度是多少了。所以哲学可以通过抽象、归纳和思维等方法在精神世界里用抽象的概念来解释或描述我们在物质世界中所看到的现象。当这些概念与物质世界中对应的实际存在相符合时,这些解释和描述基本上都是正确的。所以,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也因此而简化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从这一点上讲,哲学可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并可以做到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难以做到的一些事情。显然,哲学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然而,哲学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但它也同样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例如,在等分米尺的问题上,从实际操作上来讲,等分到一定程度就分不下去了。得到的结论是“等分是有限的”。就这么简单。可是,哲学却导致了一个“米尺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出现。而这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得到统一答案的问题。这就是哲学的另一个特征。哲学时常会创造出无解的问题。哲学也时常会制造出悖论。而在自然世界中是不可能有哲学中的那些无解问题和悖论存在的。当哲学中的抽象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存在对不上号的时候,当哲学中的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过程中缺乏物理机制的时候,哲学就会把人带入神秘和复杂之中。哲学的这个特点显然有害于立足现实的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真正的科学理论都是通过对哲学的妥善使用形成的。而所有的伪科学则都是对哲学的滥用产生出来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与不同简单地说,哲学是以精神世界里的抽象概念为对象,以逻辑关系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学科。而自然科学一定是以物质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为对象,以自然的机制(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机制)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学科。必须强调的是精神世界里的概念与物质世界中的自然存在之间不能划等号。虽然都叫做“地球”,自然世界里的“物质地球”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脚下所踩着的这个地球。然而,在精神世界里,每个人对地球的认识都不同。因此,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个抽象的“概念地球”。精神世界中的概念基本上都来自人类对物质世界中现实存在的观察。因此,在精神世界中的概念里可以找到所有在物质世界里所能够看到的“实物”和“现象”。但是,概念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物质世界中的真实状况,这却很难说,而且因人而异。由于概念主要是从观察结果中产生的,而错觉也是一种观察结果,因此,错觉也可以形成概念。显然,由错觉形成的概念是不可能真实反映出现实存在真实状况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在精神世界里合成一些没有物质世界实体对应物的特有概念。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在物质世界中找不到与抽象概念对应的东西或现象。例如,虽然有“上帝”这个概念存在,但是没有人在物质世界里真正见到过上帝。同样,也没有人在物质世界里见到过一个可以占据四维或更多空间维数的实物存在。就连得到科学家们肯定的“弯曲空间”实际是什么样子都不仅没人知道,而且连用图形都无法完整地描绘出来。我们甚至无法在物质世界里见到数字概念中的“1、2、3”是个什么样子。所以,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本质不同是物质世界(真实存在)与精神世界(抽象爱念)基础上的本质不同。人人都知道,在精神世界里常常会出现“信则有,不信则无”之类的事情。然而,在物质世界里的“有”和“无”与信与不信是完全没有关系的。物质世界中的“有”和“无”都是绝对的,但精神世界里的“有”和“无”都是相对的。这是因为物质世界总共只有一个,而精神世界却是每人都有一个。这就是“概念”与“现实”之间的不同,“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不同的原因。自然科学缺少不了哲学过程。哲学是自然科学前期的一个阶段。哲学研究的目标是“道理”。所以,在进入实质性的自然科学研究之前,人们首先要把自然现象的道理找出来。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哲学的过程。找出道理之后就必须对它进行实际验证。从验证开始才算是进入到了真正的自然科学阶段。经过验证之后成立的部分理论是科学理论,但不是全部。验证并不是决定科学理论成立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科学理论一定是可以通过验证的。没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是否成立还不确定,因此还称不上是科学理论,那属于哲学理论。有一些理论是完全无法验证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哲学理论阶段,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理论。有一些理论在一个阶段内还无法得到验证,但是,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验证,如果它成立,那么这个验证后的理论就有可能成为科学理论。
“科学”概念本身的混乱,人们在讨论伪科学的时候实际上是把“科学”作为“自然科学”来理解的。其实,“科学”二字具有更广的意义。我们可以把所有对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性研究,用相应的机制对相应现象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的行为和理论都称为科学。用通俗的话讲,只要是能够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和理论都是科学的。这样,无论是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所有的学科都可以被称为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自然科学理论是用自然的机制来解释和预期自然现象的发生。宗教学研究的是宗教现象和宗教中出现的规律,宗教理论使用宗教特有的机制来解释宗教现象和预期宗教现象的产生。社会科学则是以社会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用社会特有的运行机制来解释社会现象和预期未来。哲学则是以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关系为研究对象,使用哲学特有的机制来解释概念之间的关系和预期在概念之间可能出现的相关现象等。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范围。人们通常所说的伪科学其实是以“自然科学以外的学科都不是科学”的想法来理解的。认为当这些学科宣称是科学理论的时候,它们就成了伪科学。其实不然。自然科学是科学,其他学科也是科学。因此,如果我们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看自然科学,也可以把自然科学视为伪科学。例如,“进化论”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科学理论。但是,一些人把这个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理论使用,这时它实际上就成了一个“伪(社会)科学理论”。进化论原本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生物本能的现象和规律基础之上的,是关于生物自然演化过程的一个自然科学理论。而人类社会的运行以及社会中出现的现象并不是象群居的野生动物一样完全取决于动物的本能。人类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社会现象是来自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和精神活动。在社会科学的理论中是绝对不能忽视精神世界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当一些人在人类社会科学理论中导入进化论并美其名曰:在社会中采用进化论的优胜劣汰原理是一种符合科学的做法时,殊不知他们实际上是在制造了一个伪科学。伪科学永远都是为少数一部分人的利益被热炒起来的。制造伪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着“科学”的旗号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以便从中获利。由于进化论在自然科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性,导致人们很难看清楚它在社会科学中实际上是一个由强势群体用来掩盖对弱势群体行使野蛮行为的伪(社会)科学理论。其实,伪也不是绝对的。把它放回到原位就不伪了。例如,把“进化论”放在社会学中使用,它就是伪科学,放在自然科学中就不算伪科学了。为了避免人们把某些“伪科学”理解成“欺骗人的科学”,因此而有人使用“超科学”的说法来称呼部分“伪科学”。其实,超科学就是伪科学中的一部分。所谓超科学就是超出现实、使用纯哲学方法、完全依靠抽象概念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行为。真理向前再迈出一步就会成为谬误。超出科学的“科学”一定是伪科学。
几个具体的伪科学例子
1、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学所研究的问题,无论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几乎都是无法验证的。“宇宙的大小是有限还是无限”,“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分割”,“宇宙是否有始有终”,“宇宙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来自何方”。这些都是自然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唯有哲学家而已。所以,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具体方式和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都是属于哲学范畴的。如果说天文学是自然科学的话,那么宇宙学就是“超天文学”,“超自然科学”。人类对宇宙的研究从根本上讲并不是出自自然科学的目的。归根到底,人们想知道的是我们的这个宇宙到底是不是神创造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是不可能通过自然科学得到解决的。
此外,宇宙学的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巨大的天体,或者是接近光速运动的微小粒子。这些都是人类实践能力无法直接观测的自然存在。这些存在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现象是否遵循那些在人类身边所发现的规律都是很难确定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这个苹果就分开变成了两个分离的部分,可是,如果我们把一个地球也切成两半,这个地球却不会象苹果那样分成两半。无论怎样分,分割后的地球各部分之间都不会分离。那么在比地球和太阳系更大的天体中是否有还我们根本就无法知道的现象和规律存在呢?无论回答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都是无法验证的。我们目前认识到的微观世界中的粒子都是运动的,那么是否有不运动的粒子存在呢?这也是无论回答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都是无法验证的问题。哲学是通过道理来回答问题的。而科学是通过实证来回答问题。既然无法验证,那么最终答案只能在精神世界中的概念上取得。而取得这种答案的过程是一个哲学的过程。如此所获得的答案是哲学上的道理,不是科学真理。
在宇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几乎完全是建立在数学*运算的结果上。它把宇宙爆炸后亿万分之一秒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都精确地计算了出来。(这充分表现出了它的“超科学”性)。对数学的应用把这个理论装饰成了一个外表美丽的“科学理论”。但是,无论如何装饰,揭开它的外表,从本质上看就知道,它根本就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理论。它完全是一个宗教学中“上帝创造宇宙理论”在科学上的翻版。这个理论作为宗教学理论是可以接受的。事实证明它是一个受到罗马天主教会认可的成功宗教学理论。但是,作为自然科学理论却是不可接受和根本就不成立的。硬是把它作为自然科学理论来宣扬、接受和传播,它就成了一个“伪自然科学”的理论。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我们知道有两种本质不同的相对论:伽利略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伽利略的相对论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的物体基础之上的,因此不会产生悖论。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完全是建立在精神世界里的概念基础之上,所以会产生悖论。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以下简称“相对论”)中所使用的那些概念,我们几乎无法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它们的确切对应物。例如弯曲的空间,变化的时间,不变的运动(光速)和速度所产生出来的质量等等。根据前面对伪科学本质和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相对论实际上是一个以纯概念建立起来的哲学理论。对自然科学而言它是“超自然科学”的理论。把它作为物理学理论使用就让它变成了“伪科学”的理论。但是,作为一个哲学理论,相对论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哲学理论。
3、其他几个流行的理论和观点
时间旅行的观点建立在时间可以倒流的前提之上。而时间倒流并不是物质世界里的自然现象,是在精神世界里构建起来的一个非自然的现象。把非自然的现象作为自然现象对待与把人造革当成真牛皮对待是一样的,都涉及到一个“假”字。把用“假”材料制造出来的东西当作真材料做成的东西贩卖就变成了本质为“伪”的仿冒产品。把用非自然现象的抽象概念建立起来的理论当成自然科学理论来使用,这个理论当然就是“伪科学理论”了。
弦理论也是完全脱离物质世界的纯哲学类型的一个理论。把这样的理论作为物理学理论对待的同时就把它变成了一个伪科学的理论。
以上列举的这些伪科学理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复杂的数学*运算结果的支持。正是这个特点迷惑了人们,甚至得到了科学主流的认可。然而人们忽视了它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都具有不可验证性。被科学主流所定义的那些伪科学(如星占术和解释世界之谜的神秘理论等)只不过是没有复杂的数学*运算支持而已。其实从本质上讲它们与本文中列举的这些伪科学理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是把在精神世界里用纯概念建立起来的非自然科学的东西当成了自然科学来宣扬。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不可验证性。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想通过某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说服力,让人们相信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不是为了解决自然科学的现实问题。
从上述列举的这些伪科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伪科学理论向着越来越离谱的方向发展。从一百多年前“很玄”的相对论向着后来乃至今天“更玄”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弦理论的方向,从还有点靠谱的理论向完全不靠谱的方向发展。今天几乎把数学游戏和科学幻想也当成了科学理论来宣扬。数学面纱被揭开之后,伪科学的原形自然就暴露出来了。
十、揭示伪科学本质的目的
当一个学科的理论被当成另一个学科的理论使用的时候,这个理论就变成了“伪科学”理论。具体来说,当一个非自然科学的理论被当成自然科学理论使用的时候,这个理论就变成了“伪科学”理论。这些非自然科学的理论在它自己的学科内可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把它错当成自然科学理论使用,它就成了伪科学理论。伪科学对真正的科学有很大的危害性。所以,我揭示伪科学本质的目的是想通过让伪科学回归原位的方式来消除它们给自然科学带来的巨大危害。根据伪科学的本质和产生根源,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随后出现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弦理论等统统都归类到伪自然科学范畴内。从对科学负责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把不是自然科学的理论从自然科学中请出去,尤其是那些占据科学主流位置、影响巨大的伪科学。否则,这些伪科学理论在自然科学中会造成非常大的干扰,它们的主流地位甚至已经阻碍了科学的正常发展。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是一个与伽利略相对论中的物理学原理完全不同的哲学原理。用通俗的话来讲,它就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原理。这个相对性原理的基础是每个人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我们共同分享的这个唯一的物质世界。如果科学家使用这样的哲学原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不出现混乱都是不可能的。目前很多人还在不停地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什么”,却不清楚相对论中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物理现象,而是哲学思想中的抽象概念。伪科学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把他们带入了它的境界。相对论把人带入到了它的哲学之中。大爆炸理论把人带入了神的殿堂。无知的跟随者们却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也就只好跟着人云亦云了。
伪科学不仅干扰正常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秩序,它们对自然科学造成的另一个重大危害表现在人才的培养上。在上述伪科学的深度影响下,新一代的人纷纷效仿前辈,放弃物理实验改用思想实验来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放弃物理机制改用数学*运算来构建自然科学理论,放弃物质世界中的实际存在而改用抽象概念来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最终培养出来的人都是脱离现实的哲学家而不是脚踏实地的科学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当一个学生问老师:“时间为什么会膨胀”之类的问题时,老师的回答一定是:“那是相对论效应”。老师却从来没有想到使用物理机制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回答与“上帝就是那么安排的”回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终学生还是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不仅如此,学生将来成了老师以后也会采用同样的方法回答他们学生的问题。这种把学生教育成脱离物理机制,只想着如何依靠哲学(包括数学)进行辩解的人。把科学变成了游戏。从长久效应来看,终将损害自然科学的正常发展。所以,认清和清除伪科学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事情。
不仅如此,伪科学给科研经费所造成的浪费不可忽视。为了寻找抽象哲学概念的“引力波”和“引力子”,科学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物质世界中寻找它们。这种在一个世界寻找另一个世界特有东西的做法无疑是徒劳的。相对论用它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一个空中楼阁的基础。后来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建造起一座只好看不实用的空中楼阁。因为投入大量资金建造它而让众多从事真正自然科学研究的人申请不到经费。直到今天这种事情还在发生着。
自然科学的根基是物质性和客观性。所以,伪科学不会因为是出自伟人之手和暂时占据主流位置而改变它伪科学的本质。不过,在小脚习俗统治的时代里,正常的大脚也会被作为“异类”对待,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物理学一定会发生一场类似解放小脚似的革*命。最终一定会让各种不同的非自然科学和物理学都回归到它们各自正确的位置上。
物理学沿着脱离现实的方向已经走得太远了。到了应该回归和复位(reset)的时候了。物理学应该回归到牛顿的时代。把相对论对物理学在理论上的所有影响全部清除掉。把这些年积累起来的物理实验结果和实际观察的结果都保留下来。重新用物理机制而不是用相对论来解释这些结果并解释牛顿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万有引力、光线弯曲和引力红移等自然现象)。只有这样,物理学才有可能获得重生的机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8 14: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3#:
科学,随着理论与应用层面的拓展及深入,其概念的表述也是难以定义。
科学的确改变了现实世界,相比之下,哲学的探究难有起色,由此造成*人的道德理念大幅退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 10: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1. 首先必须分清什么是科学理论、什么是科学技术。例如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同时包括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成分。其中的引力计算公式是属于科学技术范畴的,而牛顿用“任意两质点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对万有引力的定义是属于科学理论范畴的。
复制代码
字太多,终于找到概念部分,往下想回复时闪过二楼的标题:科学是宗教!这就是真理。
科学,封科目建学说。分别科目无可非议,建立的学说具有权威性甚至强制性,是宗派。
古人早已声明:绝学无忧。没有宗派林立才能大同,才能彰显真理,才能是非自有公理。

技术,技,技能,实践而来;术,法术,理论归纳。所以,技术与技术理论应是同义词。
上述引力公式是术,是形而上的推导和理论归纳;万引定义是技,是形而下的实践发明。

作者将基本定义看作理论,将推导公式看作技能。。恰恰搞反了。此文该入宗教裁判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6: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必须在科学范围内而不是哲学范围内进行
马海飞
(http://blog.sina.com.cn/gfis 2012年6月25日)
凡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知道,自然科学(以下简称“科学”)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其中,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尤其密切,甚至密切到了有时让人难以分清到底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哲学问题的地步。然而,哲学毕竟不是科学。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如果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不同,就分不清一个问题到底是属于哲学范畴的还是属于科学范畴的。科学问题只能在科学范围内解决,在哲学范围内解决的一定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这是一个事关重大的立场问题。所以,无论是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还是对接受科学知识的人来说,认清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区别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科学与哲学之间在学术上的关系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详细论述过。在网上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是,看了那些论述和观点之后还是无法让人作出“哲学”与“科学”之间有什么不同的明确判断。为此,本人以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过,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本文不是从学术的角度来讨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不同,而是从立场的角度来探讨它们之间的不同。望读者不要误解。
一、科学与哲学的根本区别是客观与主观上的不同
我认为,科学与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科学面对的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哲学面对的是主观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不同决定了科学与哲学的不同。科学立足于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哲学立足于精神世界中的抽象概念。因此,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与主观的精神世界之间的不同在哪里?其实答案很简单:客观物质世界里的东西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东西,而主观精神世界里的东西都是因人而异、非真实存在的概念性东西。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说到“苹果”的时候,科学面对的是真实存在的苹果,而哲学面对的是抽象的苹果概念。在真实的苹果面前,所有人的看法都很容易获得一致,因为客观世界里的存在都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在精神世界里,苹果的概念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苹果是红的,另一些人认为苹果是绿的,等等。对概念的理解因人而异,这是因为主观世界里的存在都是相对的。
二、客观存在与主观概念之间的混淆是产生混乱的根源
容易造成科学与哲学混乱不清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把真实的苹果和抽象概念的苹果都叫做“苹果”,而认识不到:真实的苹果与抽象概念的苹果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就像真实的地球与抽象概念的地球不同一样。真实的地球是无法放入书中的,而书里画的或定义的地球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地球。如果把概念的苹果或地球这些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当成了客观世界中真实的苹果或地球对待的话就是把哲学与科学混淆了起来。这种混淆对科学理论研究所造成的结果必定是混乱。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人针对同一个“自然现象”发生争执。其实,这样的争执往往来自不同的立场。一个人脑子里的自然现象是客观世界里真实存在的现象,而另一个人的脑子里的自然现象是主观世界里的概念。一个人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另一个人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讨论同一个问题是不可能不发生争执的。
其实,科学是很简单的。当一个人对苹果进行科学研究时,只要把真实的苹果拿来研究就可以了。人们在物质世界里的实物面前很少会产生争议。但是,哲学不同。哲学家不屑把实物拿出来,而是用概念来取代实物做“纸上谈兵”。当哲学家用文字描述不能胜任的时候就会使用到图或照片以及数学公式等等。这种做法就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指着照片里的苹果问其他人:“这是什么”的时候,凡是见过真实苹果的人都会说:“那是苹果”。殊不知,混乱的产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人们把“那是一张苹果的照片”说成了“那是苹果”。把“概念苹果”与“真实的苹果”等同了起来对待。这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在形成过程中的漂移现象。因此,几乎每个人都会指着书中的地球照片说:你看,这就是地球!
三、照片上的苹果不是苹果
准确地说,照片上的苹果不是苹果,但它却被多数人认为那就是苹果。于是,人们就把照片里的苹果当成了真实的苹果来对待。与此类似的现象是:在探讨科学理论问题的时候,许多人也都很自然地使用了“以概念苹果取代真实苹果”的相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很多都是不正确的。我曾经见到有位网友进行过这样的逻辑推理:因为物质都有静质量,而光子是物质,因此光子就必定会有静质量。在与这位网友讨论“光子是否有静质量”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这样问过他:难道镜子里的物质也有质量吗?如果科学家们误把镜子里的某种影像当成了光子的话,那么光子的质量又在哪里呢?现在看来事实就是如此,科学家们说的“光子”即使不是镜子里的东西,但其实也就是一个概念而已,并不是客观世界中的真实存在。概念当然是没有静质量的。所以光子没有静质量。单从逻辑推理上看,那位网友是完全正确的,但他没有意识到现代物理学中的“光子”并不是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东西,而仅仅是一个概念。由于很多人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不同,也没有认识到“照片上的苹果不是苹果”这个道理,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概念来取代实物”,或在概念与实物之间来回穿梭混淆使用。其结果,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一直都是站在哲学的立场,而没有进入到客观的物质世界里进行真正的科学研究。
四、科学越研究越简单,哲学越研究越复杂
科学面对的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哲学面对的是主观形成的概念。客观存在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而主观概念是相对的、不同人的理解也不同。因此,立足于客观存在的科学是简单的,而且随着对客观存在了解的不断深入,科学就会越研究越简单和明白。然而,由于哲学的基础是概念,而对概念的理解因人而异,因此立足于抽象概念的哲学是复杂的,而且随着概念的不断增加,立足于哲学就会越研究越复杂和不解。
因此,站在哲学的立场上研究科学问题就会让问题越来越复杂。概念就好比照片上的苹果。为了突出苹果的特点,照片上的苹果通常都是从侧面照的。结果,那些没有机会见到实物苹果,只能通过照片认识苹果的人们就很容易误以为苹果长的就只像照片所示的那个样子。因此,假如这个人有朝一日发现另一张照片中的苹果是从苹果的顶部或底部照的话,那个苹果显然与在之前的照片上看到的样子不同,他可能就以为自己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到了这个时候,科学与哲学就会产生分歧。站在科学的立场,人们就会从客观世界去找出真实的苹果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要找来一个苹果实物看一下,问题立刻就解决了。但是,如果站在哲学立场的话,人们就会根据各种不同的学派所使用的不同哲学方法(包括世界观以及建立新的概念和逻辑推理等)对那张与侧面照不同的照片进行各种各样的对比、推测和论述。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派别,争吵不休,总也得不到一个一致的结论。这种单纯站在哲学立场上解决问题的做法会让问题越研究越复杂。如果真的想要彻底解决问题的话,最终还得求助于科学,到现实的客观世界中把真实的苹果拿到眼前才有可能平息争议。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在现实的科学研究中这么简单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但是,与此类似的事情却大量出现在当今的科学研究中。试想,如果人们感兴趣的对象不是苹果,而是距离地球上亿光年的天体,有谁能去把那个天体像苹果那样拿过来让众人过目、称一称或量一量呢?如果不能拿过来的话,众人所看到的也不过就是“照片”或概念而已。如此一来,对这些天体的研究也不过都是些概念上的研究,而不是针对实物的研究。显然,这样的研究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进行的。最后,当人们对研究结果产生争议的时候,还是无法把实物拿到面前以科学的方法来平息这些哲学上的争议。所有的争议就只能停留在哲学的范围内永远都不能解决。这样的研究显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如果有人说“用概念和照片来取代实物进行研究是不得已的方法”,我认为这样的借口并不能否定这种研究是背离科学立场的。这是目前科学研究中最应该受到重视但却最被人忽视的问题。人类必须承认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不能用主观世界中的无限想象力来取代认识客观世界的真实能力。
今天,很多物理学家正在对超远距离的宇宙现象,超大尺寸的天体、超小尺寸并以超快速度运动的粒子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显然,他们所进行的这些研究实际上都并不属于科学范畴内的研究,而是属于哲学范畴内的研究。我想可能正是出自这个原因,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才不得不使用类似掷色子的“概率”来描述一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难怪有人认为:“最好的哲学家都坐在物理学家的办公室里”。可见物理学家当中很多人的研究都是属于哲学范畴的而不是真正的科学。正是因为这些人的研究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进行的,因此才导致物理学理论越研究越复杂、越玄乎、越离谱、越哲学和越偏离科学。
五、伪科学其实就是打着科学旗号在哲学范围内形成的理论
人们经常提到伪科学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到底什么是伪科学。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伪科学其实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在哲学的范围内使用抽象概念而不是客观存在所进行的所谓科学研究以及形成的所谓科学理论。所以,我认为:单靠使用科学术语,用概念取代客观世界中的真实存在所进行的一系列脱离物理机制的哲学性研究所得到的“科学理论”都属于伪科学。
伪科学对真正的科学研究所带来的危害非常巨大。根源就在于它们使用着与科学研究的对象相同的名称。例如科学研究地球,伪科学也使用“地球”这个名字。但是,科学研究的地球是客观存在的地球,而伪科学中的地球仅仅是一个地球的概念而已。因为伪科学的本质是哲学,所以伪科学是建立在主观的精神世界基础之上的。而在精神世界里,人的能力是无限的。在那里,人可以随意把原子放大,把太阳系缩小,让原子与太阳系变得一样大放在书中进行对比。人还可以随便制造出自己需要的东西。例如三维空间不够用就制造四维甚至更多*维数的空间。也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出没有质量的光子,引力子等概念性“物质”。也可以让如此巨大的宇宙从一个原子大小的“奇点”爆炸中形成。还可以用决定在数学公式中是否采用宇宙常数的方法来决定宇宙的膨胀与否。伪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地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概念来。
如此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伪科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由于科学一定是符合逻辑的,因此伪科学的这种逻辑性也就变成了它十分有效的“遮伪布”。尽管如此,伪科学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1)它一定是脱离现实存在的,(用概念取代实物),2)而切一定是没有物理机制支持的。3)一定是建立在(精神世界的)哲学基础之上的。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找到揭开这块遮伪布的方法。这就是看它研究的对象是否是客观的实际存在和是否符合物理机制。如果它是使用概念来取代客观存在并脱离物理机制的话,无论那个理论如何符合逻辑也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而是名副其实的伪科学。
六、科学与哲学之间必须要保持正常关系
科学离不开哲学,反过来,没有科学支持的哲学就是空中楼阁。我上面说:“科学研究不能在哲学范围内进行”,这并不否定哲学对科学研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就是:科学必须在科学范围内进行,而不能在哲学范围内进行。也就是说科学研究必须以客观的真实存在为对象或基础。科学绝对不允许披着科学的外衣,却使用精神世界里特有的东西进行研究的行为。在科学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哲学独特方法的作用才是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正常关系。
七、现存科学基础理论中的问题都是由错误的立场产生出来的
虽然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中历史最长,研究最深入的一个学科,但是,在物理学的很多基础理论当中一直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其中有些是数百年之久还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例如重力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近代物理学提出来的理论问题,例如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什么的问题以及涉及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的问题等等。自从这些问题提出以来,物理学家们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对它们的研究。可是至今为止在物理学界依然是毫无进展。为什么?在此,我给出的解释是:因为理论物理学家们一直都是在哲学的范围内研究这些科学问题,或者其中很多问题都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进行研究提出来的。
虽然数学一直被当成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来对待和传授,但在我看来,数学更应该属于一种特殊的语言。每个数字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客观世界中的实际存在。对客观的物质世界而言,数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人可以说清楚“1”是物质世界中的什么具体东西。因此可以说,脱离物质世界和物理机制,单纯用数学(模型)进行的研究其实都是属于哲学范畴的,而不是真正的科学。自从现代物理学诞生以来,物理学理论就越研究越复杂,以至于复杂到了神秘和更加令人不解的地步。这种发展趋势是违背“科学越研究越简单”这个原理的,而符合“哲学越研究越复杂”这个原理。所以,很明显,现代物理学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偏离了科学的立场,完全走上了哲学的立场。我想,人们对爱因斯坦研究方法的效仿是现代物理学理论研究走上歧途的一个重要原因。爱因斯坦的研究完全不考虑物理机制的问题,因此是典型的站在哲学立场进行的研究。遗憾的是,没有人能够认清这个事实。结果,那些从爱因斯坦理论衍生出来的所谓物理学理论没有一个是不存在严重问题的。
显而易见,物理学基础理论中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物理学甚至科学的范围。它们都是由错误的立场产生出来的。因此,像现在的人们这样仅仅局限在物理学的范围之内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我们只有跳出物理学的圈子,站到更高的境界,把“科学”与“哲学”两个不同的领域同时放在视野里综合考虑,才会容易看清,那么多物理学基础理论的问题之所以很难解决,原因就在于那些理论都是在哲学的立场上形成的。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你跟那些物理学家讲客观世界中的现实存在时,他们就用抽象概念回应你。当你也用概念反驳他们的时候,你也就站到哲学的立场上去了。其结果就是越讨论越复杂、越不明白。因为在哲学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所以最终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今天这些“物理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现状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想要彻底解决物理学基础理论的问题,我们就必须从“立场”入手。首先把那些在哲学立场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从科学理论中清理出去。然后用“把真实的苹果拿到面前”的方法来研究剩下的科学问题,一切就简单了。其实,一旦把那些在哲学立场上建立的理论清除之后,很多所谓的科学问题就自然消失了。例如,把“宇宙大爆炸理论”清除之后,“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之类的问题就不存在了。把根本就不能站在科学立场进行研究的宇宙学中的所有理论从科学范畴内清除之后,“为什么宇宙会膨胀?”,“什么是暗物质?”“什么是暗能量?”等很多问题就不复存在了。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科学理论中清除之后,“时空弯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时间会膨胀?尺子会缩短?”“时光是否可以倒流?”等等许多问题就都不会存在了。清除这些理论之后,让物理学的研究回到物质世界中来重新开始,人们一定很快就会发现:原来物质的运行原理竟然是如此地简单,根本就不像“现代物理学”曾经描述的那么复杂。
总之,我们可以说:科学是“真刀真枪的实干”,哲学是“纸上谈兵”。科学的结果和理论一定是来自实干,而不是纸上谈兵。所以,挂着“科学”的招牌,干着纸上谈兵的哲学,那并不是真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一个医学院毕业的人如果从来都没有为患者看过病,就算他具有医学博士的头衔也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医生。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同样道理,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根本就不考虑现实物理世界中的实际情况和物理机制,单靠脑子去想象,全部都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这样的人怎么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物理学家呢?他们只能算是哲学家或作家。
所以,今天科学所遇到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某个学科内的科学问题,而是涉及到科学与哲学混淆不清的问题。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早离开哲学的圈子回到科学的立场上来,无论在概念和逻辑上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争执不休都是不会有结果的。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必须要在科学范围内而不是哲学范围内进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9: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儒   释   道(2012-08-22 23:51:33)转载▼标签: 随笔文化意识自律素养杂谈 分类: 杂文  
儒释道乃传统文化中,宗教派别中的三大分支,其实质是统治者便于用来统御、统治民众思想意识的一种工具。其实质是压制人民觉明、觉醒、觉悟,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统御、统治人民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规范。

伏曦、彭祖、歧伯、雷公等诸先哲均习此术,是为儒教。儒教是指以养生修*炼的文学士、仕大夫,故又称之为儒家。儒家是士大夫为了走完善自我和自我完善的一条修*炼及锤炼之道。佛、道的本源来源于儒教,他们都是以修*炼、修行、修习为主的修*炼之道。

这与后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显非一体,孔孟之道提倡的儒学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旨的人性修养,其核心为中庸之道。而非以修*炼为宗旨的学术观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等同儒教。故与从事修*炼的儒教不同,此两者不可混同。更不能以孔子之儒学代替先儒的修*炼养生之术。孔子不是修*炼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后儒,只能叫儒家不同于儒教。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则是:以仁、义、礼、智、信来统御、统治民众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规范为主旨的人性修养,其核心为中庸之道。而忽略了修心的本质,过份强调表象而本末倒置!

佛教则是:自身以修身养性为主,无虽讳言佛教是把重点放在“性”的方面,主张明心见性而不求长寿。佛教的观点是生死同途,认为生和死是灵魂的轮回。提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点。故不追求长寿。对社会来讲其核心是人性向善。同时以佛教的教义提醒、警示民众向善、劝善的一种主观愿望和意愿,期待能起到警世、济世的作用。人性是可以劝善的吗?不过是一种说道而已!人性就是自私、欲*望、善与不善!!在社会现实中,往往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不善而不是善!但任何东西都有个度!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无形的隐患,以及损害、伤害!

道教却是:道教认同老子的某些观点,如:后来的道教接受了《老子》对万物出自混元一炁的自然法则观点。故有一炁化三清之论,因而尊《老子》为道教的祖师。由此看来《老子》也是以自然法则为主旨的修*炼家,是儒教的重要人物。并推崇老子做他们的祖师爷。自身也是以性命双修为主,认为这样可以长寿,通过脱胎换骨可以与天齐寿。对社会来讲同时具有正直、善良、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特点,走的是独善其身自我完善、完善自我之道。并提倡兼济天下,同时愿意以个体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去影响自己周围的人。

虽然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宗旨、信仰及方法,都源于儒教这个本源而各取其道。之所以最后统治者选择了孔孟之道提倡的儒学(儒家),其实质是更便于愚弄、愚昧民众,并压制人民觉明、觉醒、觉悟,是为了最后的统御、统治。其结果是使民众更加愚蠢、愚昧、无知、迷信。

之所以民众没有所谓的信仰,从而始终陷于迷信的泥潭!其根本原因是:统治者总是以自己的好恶,主观意愿的期望、希望采取愚民政策去愚弄自己的臣民,其表现方式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也就是说的比唱的好听。其实质是压制人民觉明、觉醒、觉悟,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便于自己统御、统治臣民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规范。其实统治者并不明白:儒教(儒家)的本质是通过修*炼的方式,最终达到修心,同时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非仁、义、礼、智、信这些表象!或许统治者恰恰是看中了它的表象,也未可知!?

虽然它们各有各的宗旨,各有各的信仰、方法、愿望、意愿,然而儒教(儒家)是士大夫为了走完善自我,与自我完善为主的一条锤炼及修*炼之道。既要通过性命双修的修*炼之道,达到自我完善。同时通过社会活动去提高自我修养,体现人本来就有的、善性——仁慈、仁爱的一面。

从人性来说它都有两面——善与不善。在社会现实中,常常更多地是表现出不善的一面,并追逐所谓的聪明、睿智——欺骗、狡诈、伎俩、权谋,然而却忘了理应追求做一个真正的明白人,理应具有的大智慧!

综上所说道教虽然认同老子的某些思想、观点、方法,推崇老子做他们的祖师爷,但是老子《道德经》不局限于道教的教义,老子更不等同于道教。老子的学说对鬼神不屑一顾,也不相信法制的公正、公平、公道,通过自身的修*炼得到许多的启示,并强调个人自身的修*炼——修心,同时通过细致观察达到自正、自律、自省、自悟、自安、自在!

纵观历史、文化、技术、制度,无疑更多地是体现了人的不善的一面,所以老子才苦口婆心的留下五千言,无奈后人无法理解,更谈不上理会、意会,当然也更不知会意与意会的区别,无奈还恬不知耻的批评老子的《道德经》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同时还大言不惭地说一些没心没肺、瞒天昧地、没天没地,攻其一点而不计其余的废话、屁话。后人的这些作法,显然、完全没有一个正确、科学地对待事物的态度。实在是无法理解!也令现代人更加费解!!

无论你信什么教——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不就是为了修心吗?!!也就是修“心”的——仁慈、仁爱,人性善的一面!

老子曰:

“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说:自然之“天道”被忽视、抛弃之后出现了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所谓“智慧”指欺诈、奸巧而言。意思是说:欺诈的思想抬头之后,就有欺国骗民、欺世盗名的大奸人。

“六亲不和有孝慈”是指父母、兄弟、妻、子,意思是说:亲属之间不和睦的时候,这时才看得出下孝、上慈的亲情。

“国家昏乱有忠臣”是说当朝政昏乱的时期,才看得出谁是忠贞的臣僚。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是指最狡诈的“大伪”者,而不是指爱民的贤君。意思是说:若放弃狡诈、阴谋,结果反而君正、民安,对于民众来说有百倍的好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意思是说:已经没有了一己之仁慈,虽然以最高尚的“义”去行事,也得不到民众的普遍响应,因为这种行为还是有所图的,所以应当放弃“义”的欺骗性。当欺骗性已经不存在时,民众本来就有的孝道和仁慈的心态才得以恢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意思是说:精明伎巧之徒,若能够放弃贪图高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至于相互窃夺。

“此三言,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全句的意思是说:以上这三句话还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表达其现象,所以只能让大家有所熟悉,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也就是说要从思想意识上去求得解决。

“绝圣”、“绝仁”、“绝巧”的人,都是以假面貌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用心,尽量文饰自己不足的地方,以达到欺世盗名的目的。只有弃智、弃义、弃利,才能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众。

“见素抱朴”是说思想纯真,抱定一个朴实的心态。

“少私寡欲”是说减少本来有的私心,去掉原来过多的欲念。

“绝俗无忧”是说应当放弃世俗观念,心灵才不至于受到世俗的困扰,心态平和自然无忧无患,结果反而心有所属。以上都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放弃私心和贪念,从世俗中摆脱出来。不受世俗的陈旧观念所束缚,能够放弃争名、夺利的心态,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超然自在。

老子曰: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上仁为之莫之为。上义为之莫之应。上礼为之莫之亲”。

“德”乃“道”之本性,失德就是大道废的意思,“道”都已经不存在了,“德”就更不存在了。换句话说:所谓修“道”实质上就是修养“德”。

所谓“失德”就是迷失了“道”的本性。“而后仁”是指“德”都没有了,就只好用仁义来代替了。所谓“仁”是指一己之仁慈,其实它的济世之功也很微弱,若果再失之于“仁”,就只好代之以义了。所谓“义”是以勇敢、侠义来表现这种义气的,其功不广,也得不到民众的普遍响应,其原因在于它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如果连“义”都失去了,而后只好提倡以“礼”治世。

总观上段,是所谓的治国之方,但是这种作法是不求本而求末,这样只会每况愈下。以仁、义、礼治理天下其结果是:既或是以最高境界的“仁”去行事,也无济于事,此谓之“上仁为之莫之为”。以最高尚的“义”去行事,也得不到民众的普遍响应,是谓“上义为之莫之应”。“上礼为之莫之亲”是说:以最佳的礼节去行事,还是使民众感觉不到亲切。因为所谓的“礼”是含有一定、相当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则攘臂而扔之”意思是:此句总括上仁、上义、上礼三者,皆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而叹惜,于是举起的手只得懒洋洋的放下来。

“前失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意思是指最先失去“德”而言,失去了“德”就谈不上遵“道”。那只是“道”的外表而已,也就是所谓的道貌岸然。这是这种愚蠢作法的开始,也是自欺欺人的一种作法,最后的结果是:既害了大家,也害了自己。

“失礼者,忠义之薄而乱之首也”总括失仁、失义,而后以致失礼而言。意思是说:仁、义、礼都不足以治世,从以上知道忠义是微不足道的治世方法。是说忠义表面有近期效益,但是并无长远利益,也就是所见不远、影响浅薄、救世不长。因其见识浅薄、所见不远,所以不足以维持社会的安定,而且只会导致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实为导致混乱的根源。

在社会现实中常常以至于发出,所谓的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实为自欺欺人自私到了极点,却厚颜无耻的要求得到众人的谅解和同情,真是不可思议、令人费解!

只知道治标而不知道如何去治本,实为舍本而求末的表现,这是一种无知、愚蠢的作法,所以只会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既然知道不但要治标,也知道治标的同时也应该治本,但就是不愿意这样去做,反而有意本末倒置行事,也就是“惟恐”天下不乱,乱中才好取利,其居心何其毒也?!那不乱才怪呢!!

老子曰:

“是以圣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全句的意思是说:所以作为具有高*瞻远瞩的贤哲之士,既要从长远的眼光看,并且注重求实,不图虚浮的外表,也不宜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以及对长远影响的本质。

此章主要论述:“绝圣”、“绝仁”、“绝巧”的人,都是以假面貌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用心,尽量文饰自己不足的地方,以达到欺世盗名的目的。只有弃智、弃义、弃利,才能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众。

打下江山后统治者为了达到个人好恶、意愿、集权政*治的最大利益化,从而获得权力和享受,其结果是给人类社会,以及国民带来不道、不仁、不义、不正、不公、不平的潜在社会隐患,和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恶性循环的弊端、弊病和灾难!从而忘了为之奋斗的初衷和目标,而后以假面具示人,真可谓:惟恐本无道,伪善欺众心。

之所以现实社会中大多数民众不再相信那些官话、宣传、忽悠,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欺哄蒙骗、虚假不实、弄虚作假、黑白颠倒、名不副实、厚颜无耻、丧心病狂,只有歧途而没有正智,所以大多数百姓只好相信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同时、随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警觉、警惕,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尽量少上当、少受骗。最终达到觉明、觉醒、觉悟!

人类社会当以从治理“人心”作手,本着长远地、无形地、逐渐地将与人为善、宽厚待人、无私贡献、忘我奉献之心渗透人心,辅以科学的、稳定的、逐步的、长远的、广泛的、健康的加以发展。逐渐地将恶性循环转化成良性循环,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地谈得上进入所谓的文明、进步!

一个人一生必读的两本书:【新辑《道德经》复原古本】,《黄帝内经》。其次才是为了生存、爱好、娱乐和休闲辅助类的书,也包括其它类的所谓的经典、秘籍。总之看书应该有所选择性,而且是所谓的好书,是经典、是秘籍。看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正直、善良、富有头脑而高尚的人谈话,从中会得到许多对生活的、大自然的感悟和启发!

夫作文不易,读书尤难。我很少借用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点缀而崇尚时髦,总是尽量用自己朴实、通俗的语言加以表达、表述。不奢求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只愿给不同需要的人,以不同的感悟和启发!夫复何求!

                                           2012-7-2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物理机制上看光子学说与质能转换理论之间的相互矛盾
马海飞
(http://blog.sina.com.cn/gfis 2011年9月9日)
“光子学说”是奠定现代物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至今为止,针对光子尚存争议。到底“光子”是物质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实体粒子,还是一个被科学家们虚构出来的虚拟粒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它对现代物理学来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问题。所以必须给它一个清楚的答案。
质能转换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质能转换理论,能量与质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这种转换是对等的。也就是说,质量(包括静质量)可以转换成能量(E=mc2),(原子弹爆炸被一些人用来作为证据)。能量也可以转换成质量(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高能量奇点转化成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光子学说与质能转换理论(E=mc2)之间在理论上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现代物理学认为光子没有静质量而具有动质量(相对论质量)。光子的动质量是通过质能转换从能量转换产生的。
因为笔者一向认为:任何物理学说和理论都必须要有物理机制上的基础或能够经得起物理机制的检验。任何不符合物理机制的理论,无论它在数学推导和运算上是如何精美和准确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物理学理论。这些是判断物理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因此,本文将根据这个原则从物理机制上揭示光子学说与质能转换理论之间的相互矛盾。
1. 从物理机制上,我们想象不出来没有静止质量的粒子在自然界中以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存在。所以,光子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无法用物质的形式描述出来的。它只能是一个抽象概念。无奈之下,我们就只好牵强地把光子看做是“能量团”(事实上,“能量团”就像“幽灵”一样也是无法具体描写出来的东西)。科学家们认为,光子虽然没有静质量,但是在它以光速运动的时候就产生出了动质量,也就是“相对论质量”。有了这个质量之后光子就变成一种实体(有质量)的“基本粒子”了。这似乎是符合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的:能量转换成了(动)质量。然而,如果我们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存在着致命的问题。
2. 根据质能转换理论,在质量(静质量和动质量之和)向能量转换的过程中,变成能量的那部分质量就彻底消失不复存在了。在能量向质量的转换过程中,变成质量的那部分能量也同样是彻底消失不复存在了。
3. 根据质能转换理论,光子从静质量为零到产生出动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必定存在能量向质量的转换。否则,动质量是不可能产生出来的。所以,在光子产生出质量的同时,它的能量就应该立刻消失才对。也就是说,光子应该立刻停止运动。然而,物理学家发现,光速是不变的。这就是说,尽管“光子”消耗了能量产生出来了动质量,但是光子的运动速度并没有减小。这说明光子在“运动”过程中一直在获得能量的补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速度不减的光子所得到的能量就会继续不断地转换成动质量。因此,动质量就应该以“利滚利”的形式不断增加下去才对。这样,从太阳射出来的光子,在到达地球的时候至少应该变得象手枪子弹头那么大的质量了。如果光子的质量象手枪子弹一样大并且还以光速运动的话,那么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都不可能存在。可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却没有看到光的这些现象。这就说明光子学说与质能转换理论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4. 根据质能转换理论,静质量可以转换成能量。因此,那些相信E=mc2的人们一直期待着人类将来有一天能够从物质的静止质量中释放出E=mc2的巨大能量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所有需求。如果静止质量可以释放出E=mc2的巨大能量,当然,巨大能量也就可以转换成巨大的静质量。于是就产生出来了宇宙大爆炸形成物质宇宙(能量转换成质量)的学说。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能量转换出来的。既然宇宙大爆炸中“奇点”的能量能够转换成静止质量,为什么光子的能量就不能转换成静质量呢?为什么光子就没有静质量呢?难道在质能转换过程中是否能够转化出来静质量的最终结果是由科学家规定的,而不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吗?光子的这一点是无法从物理机制上得到解释的。
5. 从物理机制的分析结果看,光子学说与质能转换理论之间不能兼容。所以,它们之中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然而,光子学说和质能转换理论作为学术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互为对方成立的依据。所以,它们之间的矛盾说明光子学说和质能转换理论都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质能转换理论也是一个缺乏物理机制基础的虚构幻想理论。
结论:光子不是实体粒子,而是科学家虚构出来的虚拟粒子。质能转换理论也是一个没有物理机制支持的虚拟幻想理论。所以,如果根据E=mc2开发能源的话,必将劳命伤财、无果而终。看来,有必要对现代物理学的各种理论给予重新审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光是粒子”的质疑
马海飞
(http://blog.sina.com.cn/gfis 2011年7月21日)
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历史上对此有过很多研究。有些人认为光是波,而另一些人认为光是粒子。两个学派曾争论不休。后来爱因斯坦用了一个折中的“波粒二象性”算是平息了这个争议。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和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虽然争议被平息了,但是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依旧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
波动理论几乎在所有光学和电磁学的现象中都得到了验证,所以,就目前为止的研究结果和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光是一种波”的结论(波动理论)已经无懈可击。至于“光是粒子” 的结论(光子论),好像从来就没有得到过任何物理实验的直接证实。“光是粒子”的结论只不过是来自一些用波动理论难以解释的实验结果。例如,因为人们难以用波动来解释光电效应,所以就认为光是粒子。很显然,这种通过间接方式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用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也许是因为波动理论本身不完善而导致它不能正确描述波动与电子运动之间的关系造成的。但这种理论上的不完善并不是否定光实际存在波动性的证据。也不是一个可以让人们作出这样结论的“合理”理由:只要是用光波动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就一定证明“光是粒子”。所以,“光是粒子”这个结论的正确性非常让人怀疑。不仅如此,这种间接的证据实际上也并不多。此外,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理论中的概念都必须是明确的,理论本身都必须是自洽的。任何存在自相矛盾的理论和观点都不可能是正确的。光子论也不应该例外。如果要说“光是粒子”的话,那么这个结论就不应该存在概念混乱和自相矛盾的地方。可事实正好相反,在“光是粒子”的观点中存在很多概念混乱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些都再一次让人对“光是粒子”的结论产生了怀疑。看一个结论是否正确不能只看它合理的那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从这些不合理的地方很有可能会让人找到前所不知的重要线索并发现新的自然规律。为此,本文对“光是粒子”的结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质疑。
一、没有质量的粒子是不是真正的粒子?认为光是粒子的学派把“光子”视为为“组成光的基本粒子”。他们认为光的形成来自于光源向外发射光子的过程。光的传播是光子运动的结果。最难以让人理解的是他们认为:“光子是没有静止质量的粒子”。仅此一点就存在非常严重的自相矛盾。如果光子是一种粒子,它就必定有静质量。如果它没有静止质量,那么它就一定不是粒子。客观世界中不可能存在没有质量的粒子。所以,要么光子不是粒子,要么光子必须是有静质量的。二者不可兼有。所以,把“光子”叫做“没有静质量的粒子”是一种对“粒子”概念的混淆使用。如果光子确实存在的话,也不应该把它叫做粒子,而应该给它一个不会与粒子概念混淆的名称。我们知道在数学和几何中的“点”可以是不占空间的,因为那个点是“抽象”的,是客观不存在的。是否“光子”也是一个数学的“抽象粒子”,而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质点粒子”呢?这是质疑之一。
二、没有质量的粒子以什么形式存在?我想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人能够讲清楚没有质量的粒子的具体存在形式是什么样子。而研究却发现,没有静质量的光子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动量。一个没有质量的光子,又无法描述它的存在形式,它却可以运动。而且在运动过程中还能让能量转化出动质量。听起来象鬼魂一般。对此,我们站在物理学的立场上不得不问:产生这个过程的物理机制是什么?因为没有物理机制的物理现象是不可能实际存在的,所以,如果不能说明没有静质量的光子是如何存在的,它的动质量是如何产生出来的,那么又如何证明“光子”是实际存在的粒子呢?这是质疑之二。
三、如果光子运动可以产生动质量,那么动质量在撞击到一个物体的时候就会产生出动能。与此同时,光子回复到质量为零的静止状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这个质能转化过程中就应该产生出一个“光线推动物体的作用力”。可是,从来都没听说有人发现过可以用光来推动物体运动的现象。也许有人会说光子的能量全部消耗在光电效应中了。可是,能够产生光电效应的光波波长和频率都是有要求的。并不是所有的光都能产生光电效应。那些不能产生光电效应的光子的能量哪里去了?这是质疑之三。
四、粒子的运动形式是(线性)轨道式的。如果作为粒子的光子存在,那么光子就应该以质点的轨道形式运动。质点的运动形式与波完全不同。质点的运动速度完全是由质点所受到的能量大小决定的,而波的传播速度完全是由介质决定的。光的传播速度显然是由介质而不是由能量决定的。而且,轨道式的质点运动是不可能出现多普勒效应的。而光却可以出现多普勒效应。所以,这些现象难道不都与“光的粒子性”相矛盾吗?这是质疑之四。
五、 光的粒子性无法解释光速不变现象。如果光是粒子,那么粒子就遵循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当观察者运动的时候,光子的传播速度就应该与观察者的运动速度叠加,那么观察者测量到的光速与静止时的光速就应该不同。事实上,“光速不变现象”的产生是通过波长的不断调整实现的。而粒子并不具备这种调整能力,所以,光的粒子性与光速不变现象之间的相互矛盾又怎么解释呢?这是质疑之五。
六、并不是所有波长的光都具有产生光电效应的能力。而是只有特定波长的光才可以产生光电效应。这正好说明,在光电效应中发生作用的不是“粒子性的特征”,而是“波动性的特征”。如果光电效应是粒子之间的碰撞产生的话,那么,只要是光,就会有“光子流”存在。只要光子击中电子就可以产生出光电效应,与波长和频率之间可能有“量”上的相关性,但不应该有决定光电效应是否出现的临界值存在。然而,实际观察发现,当光的频率低于临界值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出现任何光电效应。为什么低频率光的光子就无法撞击电子了呢?难道在光电效应中除了粒子之间的碰撞之外就没有别的可能把电子释放出来吗?这是质疑之六。
七、光与声音之间的比较。光与声音的传播在形式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知道,在发声过程中不存在任何从声源向外发射粒子的现象。所以,声音的传播不存在“声子”运动的现象。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的波动实现的。而且,当一辆大货车从你家窗外经过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在你的书架上放着的一个小东西发出响声甚至从书架上掉落下来。喷气式飞机从一些建筑物附近经过的时候,虽然没有直接的物体接触,但也可能把建筑物上的玻璃窗户震碎。在这些现象中都不存在质点与质点之间的直接接触。人们之所以没有用粒子性来解释这些现象,那是因为人们已经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机制非常清楚了。类似的现象如果发生在光上,人们可能就会用粒子性来解释它们。随着质量场的发现,已经可以确信,质量场就是光的传播介质。因此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难道光电效应的产生机制与声音的这种(共振)效应就没有类似之处吗?难道在光电效应中必须要有粒子的传递才能产生这个效应吗? 如果声音的能量可以通过介质让被空间距离隔开的物体运动,为什么光就不可以呢?用光电效应来证明光的粒子性有什么意义呢?这是质疑之七。
八、在光的传播过程中波与粒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粒子传播是一种主体物质在空间距离上的运动形式,它伴随着主体物质的位移。而波动是能量的传播,并不存在主体物质的位移,仅仅是介质在原地的往复运动。质点粒子是不可能沿着波动的波形曲线随时改变方向快速向前运动的。所以,在光的传播过程中,要么是波动,要么是粒子的质点式运动,两种运动形式不可能同时存在。因为有直接证据证明光具有波动性,而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再加上波动与粒子运动不可并存,所以,光的粒子性令人怀疑。这是质疑之八。
看来,用“波粒二象性”对光的解释似乎是使用了一种哲学的诡辩术。首先使用的是混淆概念的手法。借用物理学中的粒子概念来定义光子,而实际上光子却根本就不具备粒子的基本特征。久而久之,因为没有别的更好的解释,或在一些人的“炒作”之下,人们就渐渐地但不明不白地把光子作为一种“特殊粒子”接受了。于是这种混淆概念的手法就获得了成功。结果,科学家们就可以对光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在需要用粒子特征解释的时候就用粒子性来解释,在需要用波动来解释的时候就用波的特性来解释。当别人指出这些解释中存在的自相矛盾的时候,回答一定是这样的:你要知道,光子不是普通的粒子,而是一种特殊的、没有静质量的粒子。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光子是粒子”的否定。但是因为光子概念中盗用了“粒子”这个概念,所以,绕来绕去它又成了“粒子”。把人绕晕之后,问题也就没法再问下去了。矛盾也就不了了之了。这种解释问题的做法可能会对人类认识光的本质造成很坏的影响。因为它可能掩盖了“光所表现出粒子性的真*相”。也许,光在某些物理现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粒子性”并不是真正的粒子行为,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重要的物理机制和自然规律。可是,当人们习惯了使用光的波粒二象性解释光的各种现象之后,就会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光子是什么,因此就不会再去考虑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问题了。科学理论的自洽性是在明确的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使用混淆概念的自圆其说的理论无论听起来怎样地“合理”,都不能表示那个理论是自洽的。所以,波粒二象性根本就不能解释光在物理机制上的行为和作用。
光的粒子性可能是来自对光现象的错觉。就像从前“地心说”来自人们对地球周围天体相对运动所产生的错觉一样。我认为,光应该是一个波场,而不是“线性”的。“光线”的说法是民间对光的俗称,并不科学。光的波粒二象性应该这样理解:光是构成光源发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强烈波动通过介质向外传播出来的一个波场。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向外放射粒子的问题。也就是说,光是由发光体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剧烈波动产生,是由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二者缺一不可。由于构成不同发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结构不同,所以产生的波动频率不同。但是,波的传播速度是由介质决定的,所以,这些频率不同的波却可以在同一个介质中以同样的速度向外传播。在光电效应中表现出来的“粒子”性特征很可能是某些光的波与电子运动周期之间的某种和谐性所产生出来的类似“共振”的场效应导致的。光波本身什么物质特性都没有,仅仅是介质在波动。所以,在没有任何物体存在的时候,我们根本就看不到光波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夜晚的天空是黑暗的原因。在黑暗的夜空中不是没有光波存在,而是因为没有物体存在。月光是太阳发出的光波激活了月球表面物质的基本粒子而从月球发出的光波场。光的很多现象可能都与作为光介质的质量场的存在有直接关系。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将在另文中探讨。
本文对“光是粒子”的质疑并不是以“否定光的粒子性”为目的做出的。质疑的重要意义至少有两个:1)是对“光是粒子”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检验。如果这些质疑得到了解除,那么就证明光的粒子性的结论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它是错的。2)是为了发现光粒子性背后可能隐藏的秘密。如果能够确定“光不是粒子”的话,那么,科学家就应该认真地考虑到底什么物理机制导致了光电效应中“光粒子假象”的出现。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只有解决了问题科学才能发展。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如果通过质疑能够识别出“光的粒子性是一种假象”,那么才有可能让人们去揭示真*相。只有揭示出真*相,才会对我们正确认识光的本质和对光的利用产生重大实际的科学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3 06: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对时间和空间概念问题的继续探讨没有物理学意义?
马海飞
http://blog.sina.com.cn/gfis 2013年7月22日)
我在2011年1月12日发表过一篇题为《对时间和空间概念问题的继续探讨并没有什么物理学意义》的文章。两年半过去了,今天还有人在讨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问题。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再次说明一下为什么对时间和空间概念问题的继续探讨并没有什么物理学意义。
首先,包括物理学在内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里的活动。既然是精神世界里的活动,那么研究过程就取决于精神世界的状态。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自然世界里,人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地球,甚至连一个苹果或一只蚂蚁都创造不出来。也就是说,人不可能创造出任何自然存在的东西。然而,人可以创造出汽车、飞机和计算机等自然不存在的东西。
虽然汽车等人造的东西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但它们却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产物,而不是客观的自然世界中的产物。
其实,“时间”与“汽车”等东西是一类的,都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产物。自然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时间”这个东西。
人类在精神世界里创造这些东西的目的都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也就是说把创造出来的东西当成工具使用。“汽车”是工具,“时间”也是工具。工具都不是自然世界的产物。分析物理现象之间关系时使用的“相对性”也是一个人类在精神世界中创造的工具。自然世界里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根本不存在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把人造的(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当成是自然(客观)存在的东西进行讨论,最后造成的结果必定是一片混乱。
不仅如此,无论是人造的还是自然存在的东西,在人的精神世界里都只不过是一些概念而已。就连地球和太阳也都是些概念。脱离客观的自然存在,就概念谈概念的做法是纯哲学方法,不是物理学方法。而纯哲学的方法就是玩弄概念逻辑的方法。因为概念是可变的,因此就概念谈概念的哲学方法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物理学问题的。
因为“时间”并不是自然世界里的客观存在,因此,对时间概念的讨论显然没有物理学意义。至于“空间”的问题,虽然空间是自然存在的,但因为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存在,因此,最终人们还是把“空间”变成了一个精神世界里的纯概念在讨论着。也就是说,人们讨论的“空间”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空间,而是概念的空间。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讨论物理学问题,而实际上还是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不能清楚认识到“科学是精神世界里的活动”这个事实,就会产生出“时空在科学中的定义从来只有一种,根本没有什么‘哲学的’或‘物理学的’之分”的错误结论。
其实,如果我们从哲学概念中走出来,回到物理世界,就会发现,物理学的“时间”和“空间”都是非常简单的东西。物理学的“时间”就是人类为了量化自然现象中的变化快慢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工具。物理学的“空间”本来指的就是可以容纳“物质实体”并允许它在其中运动的场所。只不过,从物理功能上讲,“空间”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物理场”也可以容纳“物质实体”并允许物质实体在其中运动,所以,“空间”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不含任何物质和物理场的“绝对空间”,另一个是含有物理场的“场空间”。实际上人类可以接触到的空间全部都是场空间,因为绝对空间早就已经被物质的实体与场全部充满了。所以,物理现象涉及到的空间都是“场空间”而不是“绝对空间”。
除此以外,任何对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其他讨论都是属于哲学范畴的。而哲学上的讨论是永远都不会有结果的。既然如此,对时间和空间概念问题的继续探讨当然就没有什么物理学意义了。如果现在还在继续讨论时间和空间概念问题的话,那就是要么在浪费时间,要么在玩儿脑操(哲学)游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