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82|回复: 10

[作品赏析]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顺治祭奠第三位追封的皇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1 09: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祁生 于 2013-6-12 06:45 编辑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顺治祭奠第三位追封的皇后
“痴公子”隐指顺治皇帝自取的法号“痴道人”。“芙蓉诔”隐指“端敬后祭文”。清朝各种历史典籍上言之凿凿。顺治削发时和尚师*父为他取的正式法号为“行痴”。他又戏称自己为“痴道人”。所以《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实乃《痴道人哀读端敬诔》。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氏皇贵妃久病后仙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他不顾祖制,也无视新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尊严,硬要追封董鄂氏皇贵妃为端敬孝献皇后,并以皇后的礼仪为董鄂氏殡葬。新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以大局为重,委曲求全,答应了福临近乎无理的要求。孝庄皇太后也只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福临命令词臣拟撰《端敬后祭文》,一群满腹经纶的文臣绞尽脑汁,连写三稿也未合旨意,最后只得请来中书舍人张宸拟稿。张宸根据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生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草成祭文,哀情溢于行句之间,福临阅后触动旧情,泫然泪下。
* 4b0af72ba0f702f2e7cd406f.jpg

      福临把自己关在养心殿,闷头抒写胸怀。从第一次见面到如今将近六年了,往事历历在目,养心殿里处处留有她的痕迹影象,使他触目伤情。福临奋笔疾书,把一腔感念都倾注笔端。

      头七之后,董皇后的灵柩就要移往竹香馆,再到景山寿椿殿。福临要把这篇祭文焚化在她的灵柩前。

      顺治皇帝亲自纂写修改的《端敬后祭文》——就是贾宝玉杜撰的《芙蓉女儿诔》。新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委曲求全与百依百顺,隐写在袭人的品行中。
死后追封的端敬孝献皇后董鄂氏在顺治心目中的形象,隐写在林黛玉与晴雯的个性中。这次追封活动反映在《石头记》中,就是《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顺治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二鼓以后,福临换了一身素色衣服,小内监提灯、侍卫护从,静悄悄地走向承乾宫。福临想趁夜深人静,最后一次与她单独倾诉衷情。他面对灵堂,拿起亲笔写的祭文,一字一句读下去。开始还想硬撑着朗朗而读;后来泪随语出,抑制不住。读到最后,声音嘶哑,泪湿胸襟,几乎不能完篇。小太监流着泪举起火,福临在灵前亲自把祭文一页一页地焚烧在金炉之中——《石头记》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以小说的形式,演义了上述过程。如果将小太监,换成小丫头,就是下面的《石头记》原文。

      “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我也曾问他是管什么花的神,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养的。他说:‘天机不可泄漏。你既这样虔诚,我只告诉你,你只可告诉宝玉一人。除他之外若泄了天机,五雷就来轰顶的。 ’他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宝玉听了这话,不但不为怪,亦且去悲而生喜,乃指芙蓉笑道:“此花也须得这样一个人去司掌。我就料定他那样的人必有一番事业做的。虽然超出苦海,从此不能相见,也免不得伤感思念。”因又想:“虽然临终未见,如今且去灵前一拜,也算尽这五六年的情常。””
      《注解》
      “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点明顺治哀读《端敬后祭文》的具体时间乃顺治十七年“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
      “如今且去灵前一拜,也算尽这五六年的情常。”——点明董鄂氏入宫的时间为“五六年”,即从顺治十二年二月,到顺治十七年八月。
* ffb3bd51e6256f0842a75b99.jpg
102[1].bmp

  第七十八回原文加注:
      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回至园中,猛然见池上芙蓉,想起小丫鬟说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忽又想起死后并未到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想毕,便欲行礼。忽又止住道:“虽如此,亦不可太草率,也须得衣冠整齐,奠仪周备,方为诚敬。”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苹蘩蕴藻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奈今人全惑于功名二字,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有好诗文作出来。他自己却任意纂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
      《注解》
      “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乃顺治皇帝当时悲伤心情的直录。
      “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贾宝玉隐射顺治皇帝,用不着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君临天下的君王,自然“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了。《石头记》中的贾宝玉蔑视科举考试,蔑视贪赃枉法的“禄蠹”,并非什么反封建的行为,而是历史记实,世界上哪里有皇帝巴结向往科举中第的道理??
      “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是顺治皇帝自撰《端敬后诔文》的特写记实。
      “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显然是帝王居高临下的高傲心态。
图片6107尤二姐吞金.jpg
      第七十八回原文加注: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从顺治十一年二月八日一见钟情计算,实有六载)。……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从顺治十二年二月八日巫山云雨计算,仅五年八月有畸)。……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讠皮)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读毕,遂焚帛奠茗,犹依依不舍。小鬟催至再四,方才回身。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唬得宝玉也忙看时,话说宝玉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注解》
      最后一段情景直接告诉读者——《芙蓉女儿诔》明诔晴雯,暗诔黛玉也。因为诔晴雯时,黛玉就躲在幕后,“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可谓传神之笔。

顺治皇帝(贾宝玉)垂泪宣读,董鄂氏(林黛玉)冥中恭听,是历史记事。
“迄今凡十有六载”——从顺治十一年二月八日在南苑圣寿节两人一见钟情计算,到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氏死,“实有六载”也。
      “仅五年八月有畸”——从顺治十二年二月八日福临与弟媳妇巫山云雨计算,到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氏死,“仅五年八月有畸”
      “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董鄂氏在后宫,高标见嫉,象汉文帝时代的贾谊。
      “自蓄辛酸,谁怜夭折!”——董鄂氏“自蓄辛酸”,二十二岁夭折,有谁可怜?
      “红绡帐里,公子情深”——两人不是宝玉与晴雯的纯洁关系。而是怡红公子贾宝玉(顺治皇帝)与潇湘妃子林黛玉(董鄂皇贵妃)那样的夫妻关系。
      “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蒙古后党“为灾”,皇帝也束手无策。
      “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太监造谣生事,实难宽恕。
      “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悍妇”谓谁?作者自知也?肯定是孝庄为首的蒙古后党。母*子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何等尖锐的势不两立的程度。这是顺治皇帝削发与撒手人寰的根本原因。孝庄干涉并操纵顺治的朝政,架空皇上,夺走或驱逐顺治所爱女人等作为,都隐射在王夫人身上,如金钏、晴雯、四儿、五儿、黛玉的悲剧,都是王夫人一手造成的。
      
贾宝玉杜撰的《芙蓉女儿诔》,其实就是顺治皇帝《端敬后祭文》的艺术翻版。
      “一中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董鄂妃在“痴道人”顺治皇帝的影响下,卧病期间也逐渐“崇敬三宝(佛、法、僧),栖心禅学”,还写有许多笔记,辑为《端敬后语录》,但已失传。这些历史事实进入《石头记》——就是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董鄂妃自知不久于人世,总是参究“一中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等佛语,想向神灵问明自己的归宿。据顺治皇帝自称,她临终前“犹究前说”,至死也未弄清自己为何受到如此严酷的惩罚。她死后,顺治皇帝对此事耿耿于怀,便将丧事办成了一场浩大的佛门法事,发誓为不得善终的爱妃安排一处阴间的“安身立命”之地。
      董鄂妃参究“一中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进入《石头记》就是林黛玉所谓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八月二十三日,即董鄂妃死后四天,太监来到茆溪森和尚的住所,宣他进宫为董皇后主持丧事。
图片2713董鄂氏之死.jpg       
承乾宫已改设成临时灵堂,茆和尚先叩拜守在董鄂妃灵柩前的皇帝,然后拈香拜灵。茆和尚意在告诉顺治皇帝,董皇后已修成“正觉”,与悉达女神一起观星悟道。佛家认为“涅槃”就是向世人指示迷津、“阐扬法要”的方式,“涅槃”才能“了却凡心”。而董皇后之死正是这种高尚的举动。其实,董鄂妃临死前何曾“了却凡心”?
      出殡时刻,抬棺柩的三十二名八旗二品官员,身着丧服,帽顶饰白,举杠上肩。茚溪以佛杖指着灵柩大喝一声:“起!”八旗官员们一起用力,沉重的棺柩才离地而起,缓缓出了正殿。顺治皇帝说:“谢和尚提拔。”茚溪森道:“圣驾珍重。”
      “初七”之后,董鄂氏端敬皇后停灵于故宫竹香馆。出殡时因灵柩太宽,从贞顺门出不去,顺治皇帝下令将故宫东北角的宫墙拆毁,让灵柩破墙而出——此事隐写在尤二姐出殡的故事中:“贾琏(顺治)便回了王夫人(孝庄),讨了梨香院(故宫竹香馆)停放五日,挪到铁槛寺(景山寿椿殿)去,王夫人依允。贾琏忙命人去开了梨香院(现在的故宫珍宝馆)的门,收拾出正房来停灵。贾琏嫌后门(神武门)出灵不象,便对着梨香院的正墙上通街现开了一个大门。”——这是端敬皇后出殡的真实记录。

从故宫到景山寿椿殿一路上,皇帝督阵,和尚指挥,抬棺者全是位居极品的八旗显贵。棺椁既大且重。顺治皇帝下令诸王大臣的命妇皆须哭丧,特谕“内大臣命妇哭临不哀者议处”。而且“哭临不哀”者还得治罪。一场“痛哭大赛”,亘古未见!孝庄皇太后见事情闹大,只得亲自出面谏阻。这哪里是在为一个皇贵妃发丧,分明是顺治皇帝假借丧事,恣意发泄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向母后、向他自己也说不清的恶势力。正如《芙蓉女儿诔》所云:“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石头记》中贾珍也隐射顺治皇帝,他的表现很反常,儿媳妇死了,比自己的老婆死了还难受,这种反常令人费解,说明故事里有隐秘。当年董鄂妃死了,顺治皇帝就难过到如此地步。因此不难看出:“秦可卿死封龙禁尉”隐射董鄂妃死封端敬后。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正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起来。众人忙劝:“人已辞世,哭也无益,且商议如何料理要紧。”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此乃顺治皇帝不顾祖制,肆意铺张,隆重殡葬董鄂妃的历史写照。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那就是樯木寿材的公案。如果薛蟠隐射吴三桂,秦可卿之死仅隐射皇太极之死,实在说不通。皇太极死于1643年,即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当时吴三桂尚未降清,如何会送给皇太极樯木寿材?由此可见,“樯木寿材”是吴三桂敬送董鄂的礼物。

这场法事进行到“七七”为葬日,寿皇殿前柴薪齐备,董鄂端敬皇后的尸棺即架于薪上。顺治帝亲临火葬场,令文职尚书秉炬至棺前,举炬一掷,烈焰腾空,在世间度过短短二十二个春秋的董鄂妃,从此玉殒香消。
      顺治十七年十月,顺治皇帝万念俱灰,在中南海削发,法号“行痴”,又号“痴道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深度明文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8: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氏皇贵妃病亡,福临痛不欲生,不顾祖制,也不顾孝惠章皇后的名誉地位,一定要母亲统一追封为端敬孝献皇后,逾制举办国丧,甚至大赦天下,举国哀悼。他还撰写了《端敬皇后行状》,亲自祭奠,发誓要削发出家,成为“痴道人”与“行痴”。这就是《痴公子杜撰芙蓉诔》的故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07: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作者对于董鄂氏皇贵妃死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了如指掌。对于顺治皇帝宣读“端敬皇后行状”,也了如指掌。所以,写的十分明确。只是将诔文写给了晴雯,不敢直接写给黛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0: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祁生 发表于 2013-6-13 07:28
红楼梦作者对于董鄂氏皇贵妃死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了如指掌。对于顺治皇帝宣读“端敬皇后行状”,也了 ...

(1)《痴公子杜纂芙蓉诔》相等于“痴道人宣读端敬后行状”。顺治十七年秋天。
(2)“明诔晴雯,暗诔黛玉”相当于“明诔贞妃,实诔董鄂氏皇贵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15: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祁生 发表于 2013-6-14 10:53
(1)《痴公子杜纂芙蓉诔》相等于“痴道人宣读端敬后行状”。顺治十七年秋天。
(2)“明诔晴雯,暗诔黛 ...

顺治十七年秋,顺治追封董鄂氏皇贵妃为孝献端敬皇后,在景山寿皇殿前的九举牌楼广场隆重火化,骨灰坛埋葬在孝陵。但从此没有了历代进谥,连个“章”字也没有得到。,冷落得非常奇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6: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祁生 于 2013-7-6 16:45 编辑
祁生 发表于 2013-6-22 15:39
顺治十七年秋,顺治追封董鄂氏皇贵妃为孝献端敬皇后,在景山寿皇殿前的九举牌楼广场隆重火化,骨灰坛埋葬 ...
孝献皇后,董鄂氏,满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女,生于崇德四年,十八岁入宫,入宫后即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立为贤妃,九月,进皇贵妃(十二月行册封礼)。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皇四子荣亲王;顺治十七年八月,薨。顺治十七年八月二十一,追赠孝献端敬皇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07: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祁生 发表于 2013-7-6 16:42
孝献皇后,董鄂氏,满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女,生于崇德四年,十八岁入宫,入宫后即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八 ...

读者误认为贾宝玉在丫头死后,胡闹性的写了一篇“诔文”——就是不去联想福临在董鄂氏皇贵妃死后,写了“端敬皇后行状”,并追封为端敬孝献皇后(“死封龙禁尉”)。
没有创建性,没有独创思维,没有联想力,只有模仿性,只有人云亦云。是民族的悲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1: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祁生 发表于 2013-7-25 07:03
读者误认为贾宝玉在丫头死后,胡闹性的写了一篇“诔文”——就是不去联想福临在董鄂氏皇贵妃死后,写了“ ...

红楼梦以多个演员,联合演绎董鄂氏皇贵妃的人生:
(1)贾宝玉与兼美在秦可卿卧室幽会偷*情(顺治十二年二月初八),致未婚先孕。
(2)贾芸与林红玉手帕传情(顺治十二年夏),没有名分,但入了宫。
(3)贾琏偷娶尤二姨(顺治十二年夏),怀疑孩子可能是来路不明的“野杂种”,药物引产一个男胎。
(4)柳湘莲与尤三姐从订婚到悔婚,相恋五年,最后导致女方自裁(顺治十七年夏秋)。
(5)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惜花吟”与“葬花词”——顺治与董鄂氏祭奠流产儿与夭折的四阿哥(顺治十二年与十五年)。
(6)林黛玉之死与黛死钗嫁——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福临削发。
(7)晴雯之死与《痴公子杜纂芙蓉诔》——顺治写《端敬皇后行状》(顺治十七年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祁生 发表于 2013-8-16 11:09
红楼梦以多个演员,联合演绎董鄂氏皇贵妃的人生:
(1)贾宝玉与兼美在秦可卿卧室幽会偷*情(顺治十二年 ...

(1)“黛死钗嫁”,“移花接木”,尤二姐之死——隐写了董鄂氏皇贵妃病死。
(2)“尤三姐自裁”,“妾侍君五年”,“君果然冷面冷心”——隐写两个儿子死后,福临对弟媳妇董鄂氏的婚前起了疑心。直接导致董鄂氏皇贵妃无地自容。
(3)《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福临后悔莫及,追封董鄂氏为“端敬孝献皇后”,逾制国葬,大赦天下,无所不用其极。
(4)《吃公子杜撰芙蓉女儿诔》——福临亲自主持《孝献皇后行状》,指明夫妻关系“五年八月有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09: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祁生 发表于 2013-8-29 07:59
(1)“黛死钗嫁”,“移花接木”,尤二姐之死——隐写了董鄂氏皇贵妃病死。
(2)“尤三姐自裁”,“妾 ...

判词“可叹停机德”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穋曲演红楼梦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字句解释》
(1)停机德:指薛宝钗的品德。《后汉书》云:乐羊子出外求学,半途而归。妻子正在机上织布,操刀断线,并告戒说,你中断学业,如同割断丝线而织不成布一样。乐羊子恍然大悟,从此发奋攻读,一举成名。借这个典故颂扬薛宝钗的女德。
(2)咏絮才:指林黛玉的才华。《世说新语》云:谢安吟飞雪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应声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而侄女谢道韫答:“未若柳絮随风起。”借这个典故,颂扬林黛玉才思敏捷。
(3)“玉带林”:反读为林黛玉——“黛玉”林中高挂。
(4)“金钗雪”:反读为薛金钗——“金钗”雪里深埋。
(5)“黛玉”与“金钗”——不仅是两个女主角的名字,而且隐射两个物件。
《正文背景》
第五回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索隐解读》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黛玉”与“金钗”两个物件。
“可叹停机德”——说宝钗有封建社会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是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也有人评论说,她锋芒不露、城府极深、是“笑里藏刀”的阴谋家。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封建道德的受害者。
“堪怜咏絮才”——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在大观园出类拔萃,是智慧的女神。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太聪明,死不饶人。也有人评论说,她尖酸刻薄,“暗藏杀机。”
宝钗和黛玉是相互对立的: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
作者为什么要将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堂而皇之的合写在正册第一首判词里?实在令人费解。
如果将薛宝钗、林黛玉理解为一个人——既柔且刚,既有“停机德”又有“咏絮才”,既藏愚守拙又锋芒毕露,既“笑里藏刀”又“暗藏杀机”。无疑是在隐射大清国开国者,女政*治家孝庄皇太后。她以母后的身份,规劝顺治皇帝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道路,受到儿子冷落也不计较。为了维护朝廷的权威与儿孙的皇位,她锋芒不露、城府极深,对自己的政敌,则尖酸刻薄,“暗藏杀机。”
如果将薛宝钗、林黛玉理解为两个女人,那么前者则隐射顺治皇帝废黜的第一位蒙古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她是“金玉良缘”的代表——“金簪雪里埋”也。而后者则隐射顺治的弟媳妇董鄂氏皇贵妃,她是“木石前缘”的化身——“玉带林中挂”也。
如果“钗黛合一”,将“黛玉”与“金钗”理解为两个物件,是二是一。那么,前者显然隐射清朝正在使用的玉玺“通灵宝玉”——“玉带林中挂”也。,而后者隐射已经废黜的后金金玺“宝钗金锁”——“金簪雪里埋”也。
后金金玺——启用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定都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即汗位,国号金,史称后金。正月朔日,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御殿称汗,始行元旦受贺之典,始制卤簿用乐。建元天命,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二子代善(赖爷爷)与五子莽古尔泰(没有进入《红楼梦》)被封为贝勒,参国政。正月朔日为正月初一,后金建国,《红楼梦》中为贾元春的生日——指孝庄因为后金于天命元年正月初一立国,而飞黄腾达也。
清朝玉玺——启用于1636年,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废除后金,改号大清,以玉质元玺为传国玉玺,由大汗而即皇帝位。关外的崇德与关内的崇祯,“双悬日月照乾坤”,明清两朝为“并蒂莲花”。
索隐派前辈对“钗黛合一”,“黛玉”与“金钗”,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1)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云:“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
(2)孙渠甫《石头记微言》云:“正面“通灵宝玉”四字即是“皇帝之宝”四字,反面“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即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注:秦始皇玉玺的篆文。)
(3)王梦阮《红楼梦索隐》云:“通灵玉及金锁赞文,均与传国玺文相似,亦隐指身份处。”
(4)潘夏注解传国玉玺时,引用《三国志·孙坚传》云:“我们试一比较,“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裴注引)不是“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红楼梦语)的简写吗?”(引自《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
(5)钱静芳《红楼梦考》云:“宝玉非人,寓言玉玺耳,故作者明言顽石也。”
(6)高阳、赵同、丘世亮等新红学派,竟然也认为“通灵宝玉”是国家玉玺。
(7)王梦阮《红楼梦索隐》云:“必令贾兰并中者,明其缵承大宝也。”
(8)王伯沆认为:“本书甚恶“金”字。“金”字不祥。是“金”便不祥,莫草草。”
上述文献表明,蔡元培、孙渠甫、王梦阮、王伯沆、潘夏、钱静芳、高阳、赵同、丘世亮等前辈,都认为宝玉指传国玉玺,金锁指后金金玺,“金”字隐射不祥的后金政权。“玉”字隐射执政的满清。
如此看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一首判词,设计诡秘,一隐射后金清朝是二是一的国家神器,二隐射孝庄皇太后,三隐射顺治第一位皇后与死后追封的端敬孝献皇后董鄂氏。
《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首判词——隐指两件国玺与三位皇后也。它是天聪、崇德、顺治三朝,中国政*治情势的高度凝结。所以,赫然列在第一的位置,十分晦涩难懂。钗黛合一只占正册一个席位,媳妇仅占半席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痴道人顺治念的《端敬后祭文》,其实就是贾宝玉念的《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参看第78回《》
•“……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从顺治十二年二月八日巫山云雨,顺治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恰恰五年八月有畸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