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6|回复: 0

二、《齐物论》(五)何谓“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1 15: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内篇·齐物论》(五)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1)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2)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3)。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4)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5)也,惠子之据梧(6)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7),故载之末年(8)。唯(9)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10)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11)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12),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13)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14),圣人之所图(15)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1)封:疆界。
(2)亏:欠缺,短少(应该有的而缺少)
(3)爱:指不合乎道的喜好,故译为“伪好”。成:形成。
(4)昭氏:姓昭名文,郑人,古代音乐家,善于弹琴。
(5)师旷:晋人,姓师名旷字子野,古代著名音乐家,是晋平公的乐师。枝策:谓举杖以击节。
(6)惠子:惠施。据梧:指惠施喜欢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据:依靠。梧:梧桐树。
(7)三子:昭文、师旷和惠施。几:接近。盛:极点,顶点。
(8)载之末年:从事终生。载,从事。末年:晚年,终生。
(9)唯:因为。
(10)明:辨明。
(11)坚白:指公孙龙之《坚白论》,是关于“坚”与“白”能否同时存在于石头的辩论。
(12)其子:指三子。文:文饰,修饰。纶:知。
(13)物:指人;人也属于物。
(14)滑疑(gǔyí):纷乱疑惑。
(15)图:预料,料想到。耀:闪耀。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认识达到了某种境界。达到了什么境界呢?有人认为不曾有物,这就达到了最高境界,到了尽头,无以复加。其次认为有物,但没有分界。再次认为有分界,但不曾有是非。是非彰显了,对道的认识就有了缺损。认识有了缺损,伪好就形成了。果真有伪好之形成和认识之缺损吗?果真没有伪好之形成和认识之缺损吗?有了伪好之形成和认识之缺损,所以昭文弹琴。如果没有伪好之形成和认识之缺损,昭文就不会弹琴了。昭文喜好弹琴,师旷喜好乐律,惠子喜好谈论,这三人的认识几乎都达到了各自方面的顶点,所以从事终生。因为他们喜好,就要使它们(琴声、乐律、见解)有别于其它的(琴声、乐律、见解);因为他们喜好,就想辨明其中的是与非。但那些是不能辨明的而要辨明,所以始终处在“坚白论”的迷昧之中。他们又以经过文饰的认识而结束,所以终生没有得道。像这样就可以叫得道吗?那么即使是我也得道了。像这样不可以叫得道吗?那么所有人和我都没有得道。所以纷乱疑惑的彰显,是圣人所预料到的。因此不划分是非而把它寄托在常道之中,这就叫“以明”(放弃辨明是非)。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1)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1)尝:尝试
现在暂且在这里发表见解,不知道和古人的是同类呢?还是不同类呢?同类与不同类,又一起构成一类,那就和古人的没法区别了。虽然这样,还是请让我试着说一说。有“开始”,就有不曾有“开始”,就有不曾有不曾有“开始”。有“有”,就有“无”,有不曾有“无”,有不曾有不曾有“无”。突然有“无”,而不知道“有”与“无”果真哪个“有”哪个“无”。现在我已经说了些看法,但不知道我所说的是果真有看法呢?还是没有看法?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1);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1)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这句省略了前提,即“如果以小为大、以大为小”。所谓“物谓之而然”是也,下句同。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的末端,比喻极为微细的东西。大山:泰山。大:同“太”、“泰”。
(2)殇(shāng)子:未成年而死者,短命的人。
(3)巧历:精于历算的人。
(4)适:往,到。
(如果把“小”定义为大、把“大”定义为小,那么)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之末大,而泰山算小的;(如果把“夭”定义寿、把“寿”定义夭,那么)没有谁比夭折的孩子长寿,而彭祖算短命的。天地与我共同存在,而万物与我相通为一。既然已经为一了,那么还能有什么见解吗?既然已经说“一”了,又能没有见解吗?“一”加上一个见解就是二,再加上一个见解就是三了。从这里继续往下算,就是精于历算的人也算不出结果,何况普通人呢!所以从无到有,已经到了三,何况从有到有呢!无法算下去啊,因此放弃。
解析:
此段继续说明放弃辨明是非的理由:万事万物最初本来就是人定义的,人的定义本来就不可确定,人定义的“是”就是“是”吗?人定义的“非”就是“非”吗?所以人又怎么可能用自己的是非标准再去辨明是非呢?
所谓“有以为未始有物”之古人即指老子,后面将专文探讨老庄之同异。
“大师”、“专家”们为“莫若以明”一直困扰到今天,我看他们还是干脆“以明”算了,“天刑之,安可解”!
哪位好心人遇到公明仪弹琴,请帮我问问冯其庸、胡文彬、蔡义江、周思源、刘心武等等:你们读的是哪国的《红楼梦》?
哪位好心人路过井边,请帮我问问曾仕强、傅佩荣、易中天等等:你们读的是哪国的《周易》、《老子》、《庄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