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42|回复: 0

五、《德充符》(一)何谓“德之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1 15: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内篇·德充符》(一)
【鲁有兀者王骀(1),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2)。常季(3)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4)。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5)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6)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7)从之。”】
(1)兀():砍去双脚。王骀(tái):人名。骀:劣马。
(2)游:游学,跟随老师学习。相若:相当,相似。
(3)常季:人名,孔子弟*子,一说鲁国的贤人。
(4)中分鲁:对半分鲁国的学士。
(5)直:只,仅仅。
(6)奚假:何止。奚:为什么。假:假设,假定。
(7)与:同举,全。
鲁国有个被砍掉双脚的人叫王骀,跟他学习的人和跟仲尼的相当。常季问仲尼说;“王骀是一个被砍掉双脚的人,在鲁国跟他学习的人却和跟先生的一样多。他站着不施教,坐着不议论,学生却空虚而去,充实而回。难道有不用言语的教导,无形之中就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吗?这是什么样的人呢?”仲尼说:“先生是一位圣人,我也落在他的后面只是还没去跟他学习罢了。我将拜他为师,何况不如我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导天下的人一起跟他学习。”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1)先生,其与庸(2)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3)?”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4)。审(5)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6)也。”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7)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1)王(wàng):胜过,高出。
(2)庸:庸常、普通。
(3)用心,运用心智。独,唯独,特,又。若之何,怎样。
(4)遗:失。
(5)审:明知,洞悉。假:凭借。迁:变迁,变化。
(6)命:顺应。《康熙字典》:“《詩·周頌》:‘夙夜基命宥密。’《傳》:‘命,信也。’《疏》:‘信順天命。’”宗:即道,规律。
(7)楚越:楚国越国。
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掉双脚的人,却超过了先生,那超过平常人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又是怎样运用心智的呢?”仲尼说:“死生是大事了,他能不随之一起变化,即使天塌地陷,他也将不随之一起消失。他洞悉无所凭借(“无己”)的道理而不随万物变迁,顺应万物的变化而信守万物的规律(道)。”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仲尼说:“从万物不同的一面来看,肝、胆虽同处人体却像楚国和越国一样遥远;从万物相同的一面来看,万物都相通为一。像这样的人,还不知道耳目适宜什么,却运转心智用德来调和万物。万物只看它们相同的一面而不看缺失的一面,看失去他的双脚就像从身上掉下尘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1),以其心得其常心(2),物何为最(3)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4),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5),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6),不惧之实(7),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8)。将求名而能自要(9)者,而犹若是,而况官(10)天地,府(11)万物,直寓六骸(12),象耳目(13),一知之所知(14),而心未尝死(15)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16),人则从是(17)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1)心:认识。
(2)常心:思想。
(3)最:聚集。
(4)正:本性。
(5)幸能:难得能。正生:使本性纯正。生:通“性”。
(6)征:征伐,发兵讨伐。
(7)实:真实,实质,本质。
(8)雄:指为首者,居前列者。九军:天子六军,诸侯三军,统称为九军。这里泛指为数众多的军队,犹大军。
(9)自要:自求。
(10)官:用官能感知。
(11)府:用府库收藏,胸怀。
(12)寓:以六骸为寓。六骸,身、头、四肢。
(13)象:以耳目为具象。
(14)一知之所知:使“知之所知”为一。
(15)心未尝死:还没有死心。
(16)择日:指日。登假():升到;这里指得道。假:通“格”,至。
(17)从是:追随这一点。
常季说:“他修养自己,用他的智慧得到他的认识;用他的认识得到他的思想,众人为什么聚集在他的周围呢?”仲尼说:“人不在流动的水面照自己而在静止的水面照,只有静止才能使众物静止下来。从地上得到生命的树,只有松柏得到独特的本性,冬夏常青;从天上得到生命的人,只有尧舜得到独特的本性,成为众人的首领。幸而他们能端正自己的本性,从而端正众人的本性。只要保持最初的出征气势,无畏的实质,勇敢的武士只身一人,就能率先冲入千军万马之中。将要求名而能自求的人,尚且能做到这样,何况是感知天地,胸怀万物,只是把人体当寓所,把耳目当具象,使智慧所能认识的万物相通为一而还不死心的人呢?他将指日而得道,人们是跟随这个,他又哪里肯把教人当事业呢!”
    解析:
与《老子》分为“道”和“德”上下两篇一样,《庄子·内篇》也分为“道”和“德”上下两个部分。《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主要讲“道”,即怎么得“道”。《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则主要讲“德”,即怎么运用从“道”得来的“德”。
德者,得也。所谓“德”,是指合乎道(客观规律)的思想认识、言行等等。本篇主要讲有“德”之人的表现。所谓“德充符”,即“德备而信”。充:满,完备。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符即符信,这里作动词用。
《庄子·内篇》上半部分都讲用“道”(自然规律)调和事物对立统一的两面,使万物相通为一。本篇则开始讲用“德”(人认识到的自然规律)来调和万物,此即所谓“德之和”。  
“兀者王骀”看待万物,就只“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所以“视丧其足犹遗土也”。王骀是即将得“道”的有“德”之人,故而连孔丘都要“引天下而与从之”,此即所谓“德充符”。
至于为什么将“兀”译为“砍去双脚”,请看下文。
还有一点须要交代一下:本书并不是按意义来分段的,而是为了阅读方便,主要以篇幅来分段的。所以不要误以为这就是应有的自然段落。
哪位好心人遇到公明仪弹琴,请帮我问问冯其庸、胡文彬、蔡义江、周思源、刘心武等等:你们读的是哪国的《红楼梦》?
哪位好心人路过井边,请帮我问问曾仕强、傅佩荣、易中天等等:你们读的是哪国的《周易》、《老子》、《庄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