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41|回复: 4

贵州安顺紫云格凸河看“蜘蛛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 10: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7-14 11:14 编辑 8 `8 a8 |, l; p0 e" g7 R. J
8 O/ v. |' W/ Z$ }9 I6 v/ ^( p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1 e5 V# {* K4 [* p2 T$ ?

" B) `$ W, {% n" b8 R神秘的格凸河1 Z5 j/ Y! h# B3 J; J# b
  格凸河把原生态梦幻般的美演绎到了极致。
1 l& g$ v/ u3 N% n. B/ l gth91501n.jpg + _# _7 V( R) k; a3 q, ^
  河水静静地流淌在紫云自治县的群山里,保持着处*女般的纯洁和神秘。她随着季节变化着颜色,有时是翡翠绿,有时是宝石蓝,无论哪种颜色她都美得纯净,美得透彻,美得让你舍不得去碰她。她一路保持着幽雅的安静。有时在山间蜿蜒流淌,仿佛一个慢慢扭动着腰姿的少女;有时悄悄地滑入丛林或洞穴不见了踪影,往往又在几公里外的溶洞里轻轻冒出来,仿佛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T1 Y; a1 L$ G1 x# ^1 v' ^
  各样的植物在这一尘不染的原生态环境里自由地生长着,用有绿色和奔放的生命诠释着自然美的含义。尤其是竹子,成了格凸河最美丽的点缀。凤尾竹、毛竹、水竹、方竹……几十种竹子绿得透亮,或在河岸边,或在山坡上,就像一袭典雅的衣裙,把格凸河打扮得更加超凡脱俗。河岸上充满着生机,黑蝴蝶翅膀上点缀着黄*色小斑点,在河边的草丛中飞舞,不知名的小鸟唱着歌在石头上蹦来跳去。一支支彼岸花更是抢眼,那一根根纤弱的细杆没有一片叶子,直直地支撑着菊花似的黄*色或红色花朵,顽强地绽放着,肆意地彰显着生命的力量。
6 b; v% c6 {& Y2 W. V- V  那个叫“燕王宫”的穿洞,因为有蜘蛛人活动而充满神秘的色彩。现存的四男一女五个蜘蛛人,是当地一支苗族上千年生活历史的遗存。他们祖祖辈辈秘传下来的飞檐走壁攀岩绝技,成了格凸河一道美丽的风景。他们在笔直的岩壁上攀爬,身手敏捷,如履平地,眨眼的工夫便从河面爬到百丈洞顶,模糊不清的身影在洞顶挥舞着小红旗向游客呼喊。燕王宫还住着几十万只燕子,它们早晨沿着洞的左壁飞出去,傍晚又顺着洞的右壁飞进来。燕子们早出晚归的那一刻,是燕子洞最热闹的时候,整个洞里充满着生命的喧嚣。
) B2 |4 t' p7 {, r6 h7 L9 z5 d gth91511n.jpg . e8 ?2 v7 N% W8 r2 i
  从燕王宫乘船逆河而上走几公里的水路,右侧崖壁上有个洞穴,当地人称“情人洞”。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爱情故事一直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着。那时候当地不同民族之间不允许通婚。而一个来自布依族寨子名叫长生的小伙,却坚定地爱上了苗族寨子的姑娘阿花。族人们把他俩捆*绑起来,囚禁在离河面几米高的洞穴里。上天为他们的真爱而感动,下了七天七夜的瓢泼大雨。水面涨到了洞穴的高度,他们爬上从上游飘来的一爿竹筏逃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夫妻恩爱,生儿育女,最后又回到了寨子里。族人们终于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两个村子的人从此允许恋爱结婚了。$ e8 ^- A/ L6 W' ~- {: S
  离情人洞不远,是两棵“夫妻树”,粗壮的“夫树”是黄连,纤细的“妻树”是水化香。两棵树紧紧地靠在一起,黄连一根壮实的分杈有力地伸出来,胳臂般把水化香揽在怀里。夏季,两棵树的树篷交叉着融为一体,用滴翠的绿色共同撑起一片纯净的蓝天。残叶落尽的冬季,两棵树依然紧紧地依偎着,密密匝匝的树枝交叉着、缠绕着,仿佛在相互温暖着对方,共同抵御冬天的寒冷。两棵树就像一对相依为命的苦命夫妻,每次看到它们,心里都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禁不住热泪盈眶。苦命而幸福的夫妻树哦!4 k8 \$ P7 Z% E- |7 ~. J
  继续往前走,就是大河苗寨了,一个住着十几户人家、以前几乎与世隔绝的苗族小寨子。寨子是一色的吊角楼,依山而建。山上山脚是茂密的林子,村民对树充满着敬畏之情,他们认为这里的树都是神树,不可以砍伐也不可以摘果子吃的,果子成熟的季节,落得满地金黄满地火红。寨前的坝子种着芭蕉、油菜、玉米和蔬菜,都是纯天然的。一批批游客慕名来到这里,尽情地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悠闲。
9 M! z* x* V; H  大河苗寨的村后,有个不大的湖,当地人唤作“天赐湖”。天赐湖有太多的秘密。天赐湖水颜色多变,有时淡绿,有时青绿,有时铁红,有时土黄。据传,有时还短暂地变成黑色或者红色,且根据湖水的颜色还能预测吉凶。这些现象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解释。法国科学院院士、探险家理查德迈因曾潜到湖底,发现湖底有古代的房基遗迹。历史上这里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呢?这始终是个谜。在天赐湖洗衣服不需要洗衣粉和肥皂,在水里一揉,衣服就洗净了。天赐湖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考究。
/ ~$ j7 |. j7 p+ B7 v  格凸河还有许多不解之谜。中洞里不愿外迁的“穴居部落”十几户人家,他们脸上永远都挂着安逸和恬淡的微笑,他们真的活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了吗?悬棺洞里的先人来自哪里,为什么那么多棺木都成堆地摞在一起?盲谷的天坑是陨石坑,还是喀斯特塌陷?那里的竹子看上去是圆的,怎么摸着感觉会是方的?脚杆寨的居民是哪个朝代从何而来……
7 l  P; Y* b: u2 I! n  想看清格凸河美丽的面容。但越是走近她,她就越显得模糊和神秘莫测。
% O; A( H5 k* f! w: r  这世间的美就是这样的吧,永远像一幅朦胧的油画,依稀中展示着她无穷的魅力。3 O; H! P9 b8 v; L2 H0 V
gth29362.jpg
) m7 q, l+ u2 p8 O2 s: m 你看过这样的攀岩吗?不借用任何工具、任何安全设施。距贵阳市161公里、安顺市76公里的格凸河风景区,就生活着这样一群“蜘蛛人”,他们可赤手空拳攀登115米悬崖峭壁,成为该景区的“精灵”,今游客赞叹不绝。' m! R7 a$ P+ Q- l1 |3 J5 M
  集岩溶、山、水、洞、石、林组合之精髓,融雄、奇、险、峻、幽、古为一身的格凸河风景名胜区,是稀世之珍的喀斯特自然公园,这里的中国第一人――“蜘蛛人”,更是景区的一大绝唱。7 C7 N' t; D1 k
  这里,既有世界最美的喀斯特地貌,又有举世无双的大穿洞绝景——燕王宫,也有古朴的民族文化之景悬棺洞葬;有巨大幽深、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洞穴厅室——苗厅,又有景观壮丽的星星峡谷;有堪称一绝的世界最高古河道遗迹——盲谷,也有国内最深的竖井——通天洞,还有地球上人类最后穴居部落——洞中苗寨;也有明媚多姿的格凸鹰燕以及众多珍奇动植物,又有浓郁独特的民风民情。+ Z4 Z  O% M# s* R, a
gth19362.jpg - m  H) c0 n) }
“蜘蛛人”:行走在绝壁上的精灵 : B6 G" ?# G6 ?/ [" Z
gth09362.jpg
) M$ `% j/ K- N. c8 \% N  他们身怀绝技,时常应邀为游客表演飞岩走壁,那履险如夷的技巧,令许多世界著名的专业攀岩选手也望尘莫及。
( o/ l1 z2 k6 r5 M- e) `1 G  他们不知道人寿保险,不知道一根保险绳具体能换几斤盐,可他们从来不曾在悬崖绝壁这个生死未卜的舞台上走失。每一次,他们都胸有成竹地在船头告别,然后张开四肢,像蜘蛛一样紧贴在悬崖上,手脚并用,跃身而上。头顶,险象环生;脚下,寒潭万丈。当最终抵达那光滑得只有燕子才能驻足停歇的岩隙间时,他们分明触摸到了燕王宫亿万年前的水滴石穿。
& q7 x3 v* h5 x$ s  他们,是格凸“蜘蛛人”,身着异彩,把超越生命极限的神圣之光,昭示给人们!+ B3 X3 @! b  f# J- n; `# V
  ▲▲岩壁上翻跟斗
7 [5 c9 X: k- i) t  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有条格凸河,著名的格凸“蜘蛛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是苗族。7 H( O$ R, Q1 r$ Z2 v  J/ ^
  那么,谁能上绝壁呢?
5 @) Q5 ]- u. J: p( ^1 s, Z8 u, B  历史上曾有一些苗族先民像山里的猕猴一样,能在格凸河两岸的悬崖绝壁上攀行,到达人迹罕至的险洞幽谷。如今,这里有几个人继承了攀岩绝技。 * D% @4 _( j* i/ b6 g
   他们能在格凸河景区一带百米高绝壁上,不用任何防护设施,只要有脚可踏、有手可攀的地方,他们借助竹竿、木棒作为攀岩的辅助工具,5分钟就上到108米高的悬崖绝壁上,4分多钟后,就能徒手退回地面。 1 c2 v3 d' w- j7 }0 o9 a
  去看“蜘蛛人”表演,要乘船顺河而下,进入一个像东方凯旋门一样,可以装下40层楼房的格凸燕子洞。数十万只燕子不停地从洞里飞出飞进。“蜘蛛人”的表演就在洞两面的绝壁上进行。
2 C" r9 ]& P; Z  船在洞左边的绝壁下停了下来,我们的目光随着艄公手指的地方寻去:只见两位身穿红色衣服的“蜘蛛人”在洞顶的绝壁上向上移动,就像两只精灵运动自如、身轻如燕。“蜘蛛人”行走在绝壁上。因为太高,已经看不清楚他俩是怎样走过的。攀过光滑的绝壁,他们到达了洞顶的最高处。末了,他们又如履平川,迅速从绝壁上走了下来。. U' ?, Y0 `+ h% ~7 N( }% `
  108米高的绝壁,“蜘蛛人”一个来回仅用了14分钟。
  ]4 w' G; U- P& u! m, e& J: D4 U gth39362.jpg
" P4 g+ {8 l. U2 c0 s  ▲▲不同寻常的“蜘蛛人”
7 X3 p7 z0 E/ ~. Y2 L# w+ C  [ “蜘蛛人”学攀岩,主要是为了收集岩壁上的燕子粪和硝石,燕子粪用于种地,硝石可以做炸药,而这些正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好挣钱的副业。攀岩要依靠两臂的力量,时间长了,双手关节变形突起,手指布满厚茧,有如鹰爪。攀爬崖壁掏燕子粪的难度很大,要求“蜘蛛人”的身体必须健壮。
8 h! B; F. G8 x  q$ B6 Z8 }7 a gth49362.jpg
! n  j; x, j4 Z1 `; D  很久以前,格凸河的苗族先民将死者葬于悬崖绝壁上的山洞中,为此,就得有专人练成攀岩绝技,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过随着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地人会攀岩的已越来越少,只有寥寥几人。) |8 K" ]' A/ H9 C! I  s
  ▲▲攀岩秘诀在哪里, m; m! i# _, g! j
  专业的攀岩运动员要借助专业设备,如安全绳、锁套、岩石锥等,费很大力气才能爬上悬崖峭壁。格凸“蜘蛛人”并不借助安全绳,却能在悬崖峭壁上下自如,他们的绝技是怎么练就的呢?- _+ Q+ B3 o% X
  攀岩有四点秘诀。一是学功夫之初,要爬上爬下同步学。要上两步退两步,才能继续向上爬。二是认路。手抓之处、脚蹬之点要记住,上能上得去,下能下得来。久而久之,每一处攀过的山岩在心中自有一条路。三是不同形状的岩石用不同的身法攀爬。或手扒、或脚蹬、或头顶,总之,要找到最合理的着力点。四是身上出汗时绝对要停止攀岩。6 I8 l$ \1 V* |2 x: j: P0 m, O
gth59362.jpg : k1 D# z/ b0 y# J) u6 Z' ^
“蜘蛛人”的双手# v! D4 e5 Q- ]
2 q1 k$ E( m) D; V
  学习攀岩的人要有什么特殊的身体素质,只要在高处向下看时眼不花就行。“蜘蛛人”对世人惊叹的绝技似乎轻描淡写,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绝技绝非纸上谈兵,即便说了,一般人也学不会。
+ A  v6 K9 d' g2 D6 C  ▲▲关于格凸攀岩的故事
4 L& I# a1 U3 w8 h  在“蜘蛛人”身上,还有种种寻宝的故事。格凸河一带的绝壁上有很多常人不能到达的洞穴,因为有了“蜘蛛人”,这些洞穴就成了人们藏金放宝的地方。于是,便有种种版本的寻宝故事开始流传。; I+ l- }* B/ l" A9 g; b
  据说,燕子洞顶上长着一种植物,当地叫“涟涟药”。将其磨成粉,弹到姑娘的身上,这姑娘就会与你成家立业,永远都不会变心,但这种药要自己到洞里采来才灵。于是,贫穷的格凸人就想练就攀岩的功夫到山洞采药,好讨个老婆,然而又有几个能行呢?
. t' O. l( `+ {( P
& d* j& p- A9 {; 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7-1 10:18 编辑
% W8 Z4 O( r8 o- A) b8 M, {$ c3 }- i/ p
探贵州格凸河悬棺* r6 p) Q: R* s2 U/ E
来源:贵阳日报 1 E: ]9 O$ ?7 |$ \
  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苗族、布依族的聚居地,境内美丽的格凸河畔崖壁高耸,沿河逆流而上,有一处崖壁上悬置着数十口棺木。
  M+ h' ~+ p; M7 Z' X9 g; o8 V  u9 m  这些悬棺的主人是谁?这里的人们为什么采用悬棺安葬死者?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工程是怎样完成的? + Z$ @8 [/ e8 p; G
gthg249.jpg ! g8 a% s1 O$ E( S  i" F& e% V: Y
  苗族悬棺习俗保留至今 5 F* i! n1 S6 j( j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丧葬方式,分布于我国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地。其悬置方式有3种:一是木桩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式,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
* H6 L& j6 K' }% x7 p8 [3 P# N   木桩式、凿岩式悬棺目前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四川省珙县,悬崖峭壁上还存放着250多具棺材。长江三峡沿岸的风箱峡和大宁河畔的悬棺遗迹,多达300余处。自然洞穴式悬棺多集中在贵州省安顺市的紫云格凸、平坝县的桃花村等地,有的洞穴内存放多达600具。悬棺离地面高度一般在26米——50米,高的可达100米,多临江河。格凸河畔悬棺属凿岩式和自然洞穴式两种。
0 s: ^; W) y& d   直到数十年前,这里的苗族村民还保留着神秘的凿岩式悬棺葬习俗,自然洞穴式悬棺至今仍然保留着。
7 n7 E! F2 o4 r. t& M   在边远封闭的格凸河一带,苗族村民聚居的地方多处有悬棺。格凸河中游的一个100多米高、40多米宽的洞穴的左边岩石上,1988年前存放着240多口棺木。悬棺内的死者是他们的祖辈,祖辈离世已80多年了,现在他们已经不再使用悬棺葬了。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的苗族,至今还采用自然洞穴式悬棺,一个洞穴内存放的棺木达600多口。 / r- ^. U4 h% h0 _' y" O- B$ A5 j
gthg049.jpg
& j. Q, ]5 n+ k- U  悬棺起源于临时存放 9 r4 t+ g6 c( `  q" B/ d
   很早以前,因为战争,这里苗族人的祖先从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败退,辗转到贵州紫云格凸河畔。 $ }1 u" ?& C4 K- [0 U
   在格凸,现在虽然不再悬棺,但在丧俗活动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隆重祭奠仪式,办丧事的人家要宰一匹精壮的“战马”送亡人,这匹马有四件必备之物,一是马鞍,二是战刀,三是弓箭,四是斗笠。 9 T' V$ p9 S* P- z6 S& k
   据当地村民介绍,苗族同胞认为当初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他们的马匹跑得太慢,于是迁怒于马,每逢办丧事,就要宰一匹“战马”泄愤。 ( G: l* K4 E4 Q7 y  a) U
   在格凸河附近,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寨叫脚杆寨,村民介绍,苗语中脚杆寨叫“不这吾”,意思是“我要回家”。祖辈为了告诫后人叶落归根,发誓只要脚杆还在,一定要打回老家,收复失地。于是祖辈亡故后并不入土,而是由后人将尸体高悬于阴凉、凌空、鸟兽也无*能为力的岩洞、绝壁处临时存放,一是防追兵破坏,二是防畜兽侵袭,三是便于长久保存,等待有朝一日“回家”。
2 d' e% F/ M. E% a& {  |6 b  R gthg149.jpg
( A* H7 ]3 ^4 I$ i$ N  悬棺可能由攀岩人分吊组装完成
1 K5 Q8 \# w4 T9 w& F  |   自然洞穴式的悬棺存放难度不大,虽然也“高悬”,但是有路可上去。而木桩式和凿岩式悬棺的难度就大了。那重达数百斤的悬棺,离地高度五六十米乃至上百米,有的安放斜度接近甚至超过90度,这两种悬棺形式大多置于水流湍急、难以攀援的险要绝壁上,别说把棺木扛上去安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很困难。 3 }6 u- w$ J) E) Q
   悬棺究竟是怎样放上去的呢?
. d4 [' ?2 v' [% c  x   在关于悬棺的安置问题上,考古界有四种说法:一是凿岩为路,待棺柩安放停当后,再把路毁掉;第二种说法是,先用土填埋崖壁,然后再挖去填土;三是搭架子;四是从崖顶放绳索。 & j$ t4 L5 t# T/ F& y# @* F3 V" j
  上海同济大学陆敬俨教授曾在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的悬棺墓穴使用绞车垂直提升法进行了安放悬棺的表演,陆教授的方法是:用一台木制的绞车和几个木制滑轮,用绳子将地面上或崖下水面上的棺木吊起来,待提升到洞口前,由事先进入洞内的人甩出绳钩,将棺木拉入洞内。 5 g3 _! m# E& L& t- C$ z  F
   也有人说悬棺由攀岩人分吊组装完成。
) {. [& n! B1 ]( C1 [' ^   他们分析,格凸河景区的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这样便于拆装组合。
6 m1 G3 }& I6 R$ i2 F( p   攀到绝壁的人将存放棺木的位置选好,打好木桩或凿好放棺木的洞穴后,用藤或用绳,把棺木部件一件件吊上绝壁进行组装,再把尸体吊上,放入棺内,盖好,悬棺葬就完成了。   {( D; C) @- j- Z8 @1 G7 m$ V
   至于棺木和尸体分开吊到悬崖绝壁是否符合悬棺葬的理念,这一问题在格凸一带早些年苗族丧俗活动中可得到解答,他们虽然不再悬棺,但在土葬中把尸体与棺木分开送往墓地,把棺木放到挖好的坑内,尸体入棺后盖棺、盖土。
& d' L5 z- d1 x; B/ R, H  他们的祖先为了悬棺洞葬,练就飞檐走壁的功夫。 " y# K$ u5 O  n) i* }( D9 X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0: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访安顺紫云中洞苗寨
) l$ E/ ~, P" i  U, S    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唐红丽
- m6 `2 s- K& I3 w8 M- G( k' d2 w zdmz5341.jpg ' A. h7 u$ j, k- I4 a
    【核心提示】在“逢山必有洞”的贵州,有一处叫“中洞”的喀斯特溶洞独具特色。它位于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塘镇格凸河村,面积比两个足球场还大,里面居住着200多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苗族人。
+ D: {$ _6 |$ d: P- }    有学者调查发现,在中国乃至亚洲有人居住的洞穴中,“中洞”是现存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这些久居在半山腰溶洞中的当地居民被外界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现代“山顶洞人”。$ F5 G# F3 C; T6 T
zdmz5340.jpg ) H1 D( z( p4 V& A4 ~
   中洞现有居民200多人* ?( S+ |' @2 q
    听说记者要去采访“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发现者和主要翻译者、紫云县文体广旅游局的杨正江与同事杨正兴一起带记者前往。0 h1 {3 g9 ]$ z2 l% H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记者一行到达了一处分水岭。举目望去,面前大山上的三个溶洞尽收眼底。杨正江说,上面和下面的两个溶洞比较小,且没有人居住,而中间最大的一个,即是我们要去的中洞。
5 A8 o4 h0 {3 s. }' k1 V3 e5 M4 Z    位于大山半山腰的中洞像个张开的鲶鱼口,洞口在荆棘和竹林的遮挡下显得幽深莫测。洞口左侧书写着两个朱红色的大字“中洞”。杨正江告诉记者,中洞现有居民20多户,200多人。由于不断有洞外人嫁来或入赘,洞中人口不减反增,并形成了梁、罗、吴、王四个大姓。
) f( Z  ]/ j: a. [0 ^    “喔喔喔——”,“哞——”。
; v! P/ ~' E0 S    未见人,却先听到了公鸡和老牛洪亮的叫声在洞穴内回荡。记者朝洞内一望,顿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只见洞穴内又宽又深。洞内两侧建有一间又一间房屋,而大部分房屋竟然没有屋顶。
+ T- ]1 c) C' I    靠近洞口的一座两层小楼前,有几个青年正围着居民王凤清交谈。原来,来自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考古专业的博士佟珊正在做论文《华南洞居》的调研。今年59岁的王凤清至今说不清楚他们是何时开始洞穴生活的。/ I; x3 s: {6 K* b* S& P
    “我只记得父母说,1949年以前因为穷盖不起房子,也为了躲避匪患,中洞便成为他们的家。后来,土匪把中洞包围了,他们便迁徙到条件不太好但容易逃跑的下洞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返回中洞。”王凤清说,他们祖祖辈辈都种地、放羊。种庄稼旱涝无保,很难维持生计;养殖则是稳定的收入来源,如今他养着20多只山羊。
4 D& Y" E8 `1 Z    由于交通闭塞和自给自足,中洞人过去几乎不与外界联系。“现在好了!”王凤清说他的山羊育肥了,会赶至山下出售,换回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随着来中洞的“驴友”日渐增多,王凤清三年前将自家的房屋稍加打扮,挂起了“农家乐”的招牌,既方便游客就餐,也能为家里增添收入,还可以通过“驴友”了解洞外的信息。
/ R5 y/ |0 B  P7 r& C# @ zdmz5342.jpg % @( }9 d- d$ C, f1 I
    去留成问题
9 a& l. {# {  h- S4 ^; N    现代文明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中洞人的穴居生活,一些中洞人走出了大山。
+ ]- Q' ^0 u- h. A' s( X5 N* u# V    “我的女儿已经嫁到山外,两个儿子一个在浙江打工,一个在山西读书。”王凤清说起孩子们走出中洞时,一脸自豪。
* u% O3 I7 r6 f3 K& @( i. k    中洞人走出去的同时,也有新人迁入。21岁的王*刚告诉记者,2008年他走出中洞到广东打工,结识了江西姑娘张美婷,两人相爱结婚。2012年5月,张美婷怀孕生产在即,王*刚将其带至中洞。
( c. l& S  O* @# @    洞穴居民韦小凤家生活十分困难,一台饲料粉碎机和一台电视机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韦小凤说,家中一日三餐只能以玉米为主食,白米饭留给年幼的小儿子吃。因山高路远,7岁的儿子至今还没上学。; L- s- t% |# A1 ~
    当地政府了解到中洞贫困的现状后十分重视,实施了修路、架电、建水窖、安装电视转播塔、划拨扶贫款等一系列扶贫措施。并于2009年6月将贫困的中洞小学搬迁至新落成的格凸河寄宿制小学,让学生免费入学。! [7 U2 r5 n5 u" b# l
    记者在距中洞500米的山下看到了一座座新盖起的房屋。杨正江说,这些都是县政府免费给中洞人盖的,因中洞人都不愿意离开洞穴,使得这些房屋至今闲置。谈及不愿搬出的原因,王凤清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洞中冬暖夏凉,不怕刮风下雨,很难再适应外面的居住环境。”
* J, B3 U  A/ H# l3 h    平衡开发与保护  E; s+ d3 D. P, r! ^; P0 u
    “中洞是贵州麻山地区洞居传统的最后样本”。杨正兴告诉记者,如果说以王凤清为代表的是第二代中洞人,如今以王*刚为代表的第三代中洞人也已经长大成*人,第*四*代也已出生。
4 p' o# _) Q( _4 j, K" n3 H5 l    不同于父辈们安于洞内生活,王*刚这一代中洞人一旦走出山洞,便更加向往外面的生活。王*刚说,等媳妇生产满月,他们会再次外出打工。
' T7 v$ J! j$ ~    曾经的中洞小学培养了不少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但是这些孩子一旦出去,就不再回到洞中,而是选择在城里打工定居。' g7 y1 U, O+ \" r
    对于“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的称谓,杨正江认为不妥,因为“部落”有原始落后之义。他说,现在中洞这个群体,除了居住环境,其他各方面已经和外界无异。因为洞内生活贫瘠,在文化习俗、传统礼仪上甚至比洞外的苗族更加简单。同时,这里也有小组长、村委会,国家政策均能传达至这里。, |6 d9 `! J, D! c4 i& A
    其实,中洞的洞居在贵州并非个例。贵州民族学院教授杜薇在其《穴居、悬棺葬、免耕与生态适应》一文中介绍,在今天,麻山苗族中一直延续真正意义上“穴居”的还有300多人,分散在紫云、罗甸、长顺、望谟四县内。如今,许多早年定居过的山洞,即使已不再常年居住,但还用作仓库、酒窖,且在整个麻山地区一直处于延续状态。苗族人不仅将天然溶洞用作仓库和婚恋场所,还将其当做重要节日——“跳洞节”的圣地,布依族、水族也有类似的文化习俗。3 ?* e3 v/ y9 i
    中洞有怎样的前景?杨正江认为,中洞自然风光很好,应当在旅游开发中被当做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他说,这或许是中洞人一个不错的归宿。! a' o! K0 m" Z  s
    对喀斯特洞穴颇有研究的贵州青年学者廖婧琳等认为,中洞作为喀斯特洞穴旅游价值很高,但由于没有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致使其文化内涵及科学性、艺术性没有得到彰显,洞穴旅游资源的优势也没有变为经济优势,造成了资源浪费,使得中洞人“端着金碗讨饭吃”。
  N$ ]- z8 @; M4 c, I    学者建议,贵州应对包括中洞在内的所有洞穴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对洞穴文化实施科学调查、认真保护。或许,中洞在开发时可以借鉴丽江古城经验,尊重原洞穴居民的去留意愿,让不愿意搬迁出去的居民成为中洞景区的开发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成为洞穴文化的传播者。
+ R6 k) ?' {3 Z1 P& G6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9: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大洞穴厅堂--苗厅
5 I* p# B0 I- p6 _0 b2 E, O新华网
- S  x9 ^( ^) N1 `9 F/ ^0 P( W mt326063.jpg
/ r2 b9 ~2 p& j! q1 V* O    格凸河伏流系统全长十二公里,1989年中法探险队在格凸河伏流系统考察时,在伏流下惊喜地发现有一巨大的洞穴厅室,按当地居住苗族居民之故,取名“苗厅”,底板面积11.6万平方米。用中法探险队的话说,“任何华丽的词语用来形容这个巨大的地下景观都显得无力”。据测定,这个大厅长七百米,宽二一十五米,面积十二公顷,容积在七百万至一千万之间,大约是法国皮埃圣.马丁竖井洞韦纳大厅的二至3大倍,从大小来说,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喀斯特厅室(世界第一大洞厅位于加里曼丹岛沙捞越姆鲁山国家公园地下),比十个足球场还大,简直可以停数千辆小汽车,仅次于马来西亚博尔内奥岛北部穆鲁的沙捞越厅。探险队以住在苗寨将其命名为“苗厅”。厅内,一些巨大的石笋比赛似地长在大厅的隆起外,在厅的北侧西端有一枝高达三十米的巨大石笋,实属罕见,然而它必须再长一倍才能到达大厅顶上。枯水期,洞厅十分干燥,听不到潺潺水声,但从被猛烈冲刷得十分光滑的岩石可以断定,在洪水季节,洪水将穿越过大厅,从岩石上倾泻而下,形成多级暗河瀑布群。
* ^. p6 N) `4 Z' H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10: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7-2 10:01 编辑 % `7 u# v" A* m$ G2 i, x
" o5 j4 }# v2 E! e7 \! G" O4 Z
格凸河畔夜郎后裔——苗族巴身小
8 B, H: e  p8 V- ]作者:新浪网  谅门
3 z# t5 b1 L8 U2 ~# Q  茫茫大山中的寨子
2 M( }" R4 R) M! ]  逶迤连绵的云贵高原,是多彩的民族走廊,历史上各民族迁徙往来开成了一个特质民族文化传输带。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治自县22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格凸河流域内,居住着支系复杂的苗族同胞,共有5 个次方言,8个土语,形成了一块多彩的民族家园,被苗族学界称之为苗族文化的三大文化积成地。7 v- o$ \4 p: |6 L! W
ky1.jpg 9 e1 B9 \- T  L( C8 K0 s1 ~( G
  巴身小(左“身”右“小”合成一个字,读lang)是其中的一员。% |: q3 U, g# W
  紫云一个吉祥美丽的名字,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陵南倾的斜坡地带。地势成马鞍,南北两端高,中部低。巴身小就在紫云的西北端,四周峰丛耸立,峰林环绕,迭落洼,相间分部,山高平均在1450米左右。巴身小就居住在较为平缓的半山腰。距居住地三公这地方,有一条清翠的小河,叫翠河,是巴身小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天大旱,巴身小人要用木桶到这里背水度日。
; ~. H) g8 D. `  紫云是世人少知的地方,而巴身小更是罕为人知,地图上也找不到他,为了旅游的开发,县人民政府近来为他们修通了进山的公路,打通联系外界的纽带。& o/ K- N3 e1 R( L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众不同装束和传统习俗,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他们以外人很少往来。巴身小有上下巴身小之分,在行政上录属于猫营镇的角井村。操川黔滇次方方言第二语。
+ f9 h9 O+ O4 R) l  贵州自古是夜郎国的疆域,但是这个神秘的国度遗留存世的物证少得可怜,除了“夜郎自大”的成语和《后汉书·华阳国志》寥寥几行记述外,它的—切,似乎都湮灭在历史的尘雾中,连活动中心遗址至今都无法找到,成为史学界的千古之迷。  & W+ n6 e% ]% T  s1 M
  然而就在各派专家学者为了夜郎国众说纷纭的时候,贵州省突然传来了在紫云、镇宁、西秀三县(区)交界处,在方圆60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一支约23000余人的礼仪风俗都非常独特的苗族同胞,千百年来他们坚信自己就是夜郎王的后裔,并持有夜郎王印,巴身小就是其中之一。
, X3 f/ w9 b( Y9 H* E- D# m1 |  无论是《华阳国志"南中志》载,还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抑或是郦道元著《水经注"温水》卷三十六载的关于夜郎王出世的故事,都讲明了“夜郎”与竹子有关。夜郎王即竹王。夜郎国接壤于滇国,“夜”,壮族的语言词义为老人,可引申为酋长。壮族称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夜嵩”,“夜”则为老人,“嵩”则为“白胡子”,引申为德高望众者“郎”,壮族的语言词义为竹笋,合之为“夜郎”,老人竹笋或酋长竹笋。按照百越后裔之一壮族的语法特点,这是一个到装词,是古越语语音。“夜郎”一词首出于司马迁《史记》,司马迁追随越人头领“奉使西征”,用汉语记录了越语。夜郎王即竹王,夜郎为古越语“竹笋之王”的音译。又有说“夜郎”是夜郎古语“议朗”的音译。“议”是“议论”之意,“朗”是乡规民约。“夜郎”的含意是实行“议朗制”的国家。8 e0 b$ I# H, |+ m6 Y, F
  我们环山行走在劈山炸石而成的马路上,转一个大弯就看见巴身小了。雾,把巴身小锁得严实,山顶是看不清楚的,寨子藏在树林里,相接相叠,没有丝毫撇捺的零乱,羞羞答答地露出房角。
/ X- w: b5 Q; ^( }    巴身小的由来# D8 s: X0 @1 M2 R! E( J- P9 _
   夜郎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或者说仅是一个部落联盟。其存在的时间上限,可上溯自春秋时齐桓公会盟蔡丘前后的臧克古国,下限至汉成帝河平年间,约为公之前27年前后。其存在的时间,约300多年。《后汉书》,说它“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也即是说今贵州绝大部分,北至川南,西北逸滇东北,南抵今广西田林、南丹,东至湘西皆属夜郎过的范围。据史称,汗武帝平南越时,欲调夜郎精兵10万,直下番禺。说“夜郎者,临臧克江,江广百余布”。《史记》上记载夜郎民族“耕田有笆聚”,说明它已步入锄耕农业,并与周边地区有贸易交换7 y/ S- D* z4 Y  u
    秦汉时期,夜郎曾创造了古代西南地区较先进的文明。史书说 “西南夷君长以计数,夜郎最大”, 故汉武帝平定南越奴隶主反叛时,也欲借重夜郎的十万精兵。正是夜郎一度有过的辉煌,令汉王朝格外看重,才与滇王一道受金印册封。虽然以后夜郎县花一现的文明因其封闭、虚骄和不能与时俱进而过早地凋谢,夜郎国亦因其胁迫旁小邑反叛中央王朝而遭灭国之灾。
. F) G+ q( w7 _: w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西汉时代成帝河平中公元前25年(距今2030年),夜郎国最后的一个王名叫“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攻,汉朝大臣陈立带兵到兴管辖的夜郎国同亭,用计诛杀了兴,兴的岳父翁指与兴的儿子邪务组织22寨苗民造*反,被打败后逃到大深山里躲避,夜郎国从此在历史上消失。照此推算巴身小苗族应该是邪务的后代。夜郎王后裔逃到这片大山里躲避后,过了250年<东汉末年>又强盛起来,与当时统治西南地区的蜀汉政权发生严重冲突。这支苗族世代有这样一个悲壮的传说:古代因打仗失败后,官方强迫族人中的强壮男子长途迁去很远的地方,让老、弱、幼、残的人住进“活人坟”,把吃的放在坟枕边,任其自生自灭。现在巴身小苗族也许就是当年侥幸从“活人坟”里逃出的人繁衍而来的。而根据《三国志·蜀书》卷十三《张嶷传》记载,与革利苗族的传说极为吻合。我们在巴身小见到一些残存的“活人坟”墓群遗址,最大的一座长3米,高1米,宽1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地村民介绍,前几年有商人高价收购墓中陪葬的碗碟器皿,大部份活人坟因此被毁。$ w) {4 N  G" i: j* b( w
  这只苗族自称“蒙慎”〈猛正村即是蒙慎的汉语译音〉,苗语意为遗留下来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他们为“古董苗”,,意为古老古代就居住在这个地方。
1 V6 P- x2 y1 U! p$ h8 |  我原以为巴身小是苗语的译音,其实不然,它是汉语,但在汉语里又找不到对应的解释。巴身小苗语叫“蓊嘝”,“蓊”在苗语里是箐林、森林的意思,“嘝”字是狗嘝水发出的声音,在巴身小人理念里。说的是:很早以前,巴身小人祖先,翻山越岭,连续几天几夜追猎迁徙,在腹空口渴之时,发现这里森林密布,狗嘝山泉,是一个求之不得的生存之地,于是,祖先派定了家的观念,根的观念,派定了与这块土地的深重缘分,迁移定居。巴身小,在巴身小人的心中,是美丽的地方;是他们索取与献身的地方;是他们建家立业,繁荣衍子孙、其生其死其爱其恨都执著厮守的地方。但现在这里既没有森林也很缺水,还很贫困。
4 E& f- Y. T8 \) i  巴身小人的竹王崇拜
) g0 f1 J( _, p/ Z" X# B( y    晋·戴凯之《竹谱》云:“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若谓竹是草,不应称竹;今既称竹,则非草可以矣。竹是一族之总称,一形之偏称也。植物之中有草木竹,犹动品之中有鱼乌兽也。”; ?9 t5 d& G3 S/ z
    世间众物皆有王,竹子也不例外。《后汉书·南蛮传》:“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月逐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剖竹视之,得一男,归养之。及长,有武艺,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大意是说,一个女子在水水边洗衣物,从上游漂下来三节大竹。大竹漂至妇人足间,她将竹筒推开,可那竹筒推开后又向她的足间漂了过来。她忽然听见竹筒内传出婴儿的哭声,十分惊讶,立即将大竹抱回家,剖开,果然见,竹内有一男婴。精心把他抚养长大,力大无穷,文武皆精,以竹为姓,带领众人征服了许多部落,后便自立为竹王,创建了夜郎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夜郎王。' ?3 ?, ~* S) x
  从史书考证,竹王出世正好在战国-----秦汉的一百余年的兵荒马乱年代(公元前256--- -138年),当时的我国大西南一带更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时世呼唤英雄,夜郎民族期盼有一位能够平定战乱、主宰夜郎民族命运,带领夜郎民族过上幸福稳定生活的部落首领降临人间。于是乎,产生了从竹筒里诞生竹王的美丽神话。竹王既然投胎于竹,夜郎民族就理所当然地产生了对竹的崇拜。“竹”作为竹王的衣胞,其自然就依附有神的魅力。夜郎民族认为“竹”对人具有庇佑作用,把对人间太平和美好生活的寄托,变为对“竹”的信奉与崇尚。竹王被夜郎民族奉为神。) W* m+ z5 A9 t  Q& R
  在巴身小家家户户都用竹块束成理念中有一尺多长胡子的夜郎竹王像祭供在堂屋右房楼上后面左行挑上。(有的把他放在柜子里;有的做成一个窝,把竹王放在窝里)。而祭供竹王的那一间房子,从上到下都属于竹王所有。请竹王、供竹王、竹王陪祭成年男性一生中的三件大事。请竹王巴身小要杀一头生产过的母猪,请寨邻的亲朋好友吃,以示后人兴旺发达。祭供的竹王是不能乱动的,必动时要请德高望重,懂礼节的一魔(先生),用鸡敬过后才动。/ E) v: H3 R5 h1 |" [, ]
    如果一生中没有“供竹王”,死后没有得“竹片”到祖宗那里去报到,哪怕是80岁的老人,也得不到祖宗的承认。女人头上斜插支撑头发的是竹,直至21世纪的今天,不但居住在深山里的村民供竹王,即使是那些在城市工作的家族成员也要供竹王。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依然固守千百年来不变的夜郎古国的民风民俗。  ( j# i0 d( W" |% A' ?% o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民俗材料的产生要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在贵州苗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万物崇拜,例如崇拜蝴蝶、鸡、鸭、鹅等,然而镇宁自治县革利地区这支苗族却只崇拜夜郎国的创始人竹王,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严密、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祭祀礼仪和民族认同感,这在社会发展中属于高级形态的人文崇拜。 1 d; d, O0 U2 x4 c# V# I  H; T& [
    竹王像由专用的刺竹和原麻束成,砍竹时,家族中一位德高望子成龙重的男性去找长成一排对齐的竹子砍,砍一棵有三节。(意为夜郎竹王诞生于三节竹中)长工1 尺5寸做主竹,砍稍长的一对作为竹挂,砍稍小的30、40或50 根小竹片作为竹枝(竹枝的数由苗民家中祖先的辈份数确定,这支苗族由于没有文字,祭祖时对死去的祖辈名字仅靠心记口背,因此他们祭祖的辈子数一般为3代,4代,或5代,他们称为33、44、或55。)然后用姑妈家送来的半斤园麻将竹枝和竹挂捆到主竹上端,原麻长的一端象征头发,短的象片胡子。
$ a1 ]" }1 t; m3 p7 X+ X0 h  m   夜郎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或者说仅是一个部落联盟。其存在的时间上限,可上溯自春秋时齐桓公会盟蔡丘前后的臧克古国,下限至汉成帝河平年间,约为公之前27年前后。其存在的时间,约300多年。《后汉书》,说它“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也即是说今贵州绝大部分,北至川南,西北逸滇东北,南抵今广西田林、南丹,东至湘西皆属夜郎过的范围。据史称,汗武帝平南越时,欲调夜郎精兵10万,直下番禺。说“夜郎者,临臧克江,江广百余布”。《史记》上记载夜郎民族“耕田有笆聚”,说明它已步入锄耕农业,并与周边地区有贸易交换。
3 ~4 F' ?. c" e* r7 K+ M    秦汉时期,夜郎曾创造了古代西南地区较先进的文明。史书说 “西南夷君长以计数,夜郎最大”, 故汉武帝平定南越奴隶主反叛时,也欲借重夜郎的十万精兵。正是夜郎一度有过的辉煌,令汉王朝格外看重,才与滇王一道受金印册封。虽然以后夜郎县花一现的文明因其封闭、虚骄和不能与时俱进而过早地凋谢,夜郎国亦因其胁迫旁小邑反叛中央王朝而遭灭国之灾。/ }$ l# e5 Z. ]- e! d2 _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西汉时代成帝河平中公元前25年(距今2030年),夜郎国最后的一个王名叫“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攻,汉朝大臣陈立带兵到兴管辖的夜郎国同亭,用计诛杀了兴,兴的岳父翁指与兴的儿子邪务组织22寨苗民造*反,被打败后逃到大深山里躲避,夜郎国从此在历史上消失。照此推算巴身小苗族应该是邪务的后代。夜郎王后裔逃到这片大山里躲避后,过了250年<东汉末年>又强盛起来,与当时统治西南地区的蜀汉政权发生严重冲突。这支苗族世代有这样一个悲壮的传说:古代因打仗失败后,官方强迫族人中的强壮男子长途迁去很远的地方,让老、弱、幼、残的人住进“活人坟”,把吃的放在坟枕边,任其自生自灭。现在巴身小苗族也许就是当年侥幸从“活人坟”里逃出的人繁衍而来的。而根据《三国志·蜀书》卷十三《张嶷传》记载,与革利苗族的传说极为吻合。我们在巴身小见到一些残存的“活人坟”墓群遗址,最大的一座长3米,高1米,宽1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地村民介绍,前几年有商人高价收购墓中陪葬的碗碟器皿,大部份活人坟因此被毁。9 l& k) F/ i% V6 j4 @3 w
  这只苗族自称“蒙慎”〈猛正村即是蒙慎的汉语译音〉,苗语意为遗留下来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他们为“古董苗”,,意为古老古代就居住在这个地方。  
4 |2 ]) X$ y1 ]8 ^8 e# S  我原以为巴身小是苗语的译音,其实不然,它是汉语,但在汉语里又找不到对应的解释。巴身小苗语叫“蓊嘝”,“蓊”在苗语里是箐林、森林的意思,“嘝”字是狗嘝水发出的声音,在巴身小人理念里。说的是:很早以前,巴身小人祖先,翻山越岭,连续几天几夜追猎迁徙,在腹空口渴之时,发现这里森林密布,狗嘝山泉,是一个求之不得的生存之地,于是,祖先派定了家的观念,根的观念,派定了与这块土地的深重缘分,迁移定居。巴身小,在巴身小人的心中,是美丽的地方;是他们索取与献身的地方;是他们建家立业,繁荣衍子孙、其生其死其爱其恨都执著厮守的地方。但现在这里既没有森林也很缺水,还很贫困。* \7 J4 s  {+ o, h$ n- P1 ]
    征竹王的头发,短的一端象竹王的胡须。竹王束好后,就请去在堂屋楼上不能轻易挪动。
& @' G* \7 D! {: p! v, ~    男性成*人供竹王后,竹王就成了家主人生的依附,人的生死都和竹王有联系。家主活着时爱竹王的庇护,死去后要把竹王取下来,由巫师把一对竹证揣在胸间,并告诉亡人:“亡人,你的证揣在胸间,到阴间你要拿出来给祖宗年看,有了竹证,祖宗帮会承认你。”然后用猪,鸡隆重祭祀竹王后,才把竹王烧掉。 - R2 W6 Y- s# p
  巴身小人奇特的装束1 M5 t0 U7 V- f) N, j
    走进寨子,听到狗吠声传来,先是一只,后是一群,此起彼伏,叫得很响,在响声中先看到了有前额挽“螺髻”,插红色木梳,老年妇女。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螺髻发型。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王渔洋诗赞为“青螺如髻秀堪餐”。
$ P& s; m& P3 b0 s9 T" K1 B) U ky2.jpg 9 a/ p* k& a& A  @' f
    后来看到了已婚女子,他们的发髻最为讲究和奇特,前额挽,用自制的长约8寸的“月牙型”木梳,由中间截断为两节,绑在1尺5寸长的两块竹片两端。一端由左插于螺髻发内,其发绕竹片下垂成三角形,犹如船帆一般。红色木梳角露出,犹如晒纱线一般,别致前位。这种发型巴身小人叫梳子。+ u1 L- v4 C8 y. a! r
  头发两边的木梳象征了5千年蚩尤时代的牛角文化,据上古神话传:“人自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蚩尤善战,被尊为战神,由于苗族人民对自己祖先的崇拜,为了不忘记始祖,蚩尤,就把牛角木梳鬓在头上世代相传。是纪念、防身与之意和同一宗族的标志。巴身小的朱兴权是一位知晓夜郎礼仪,能背夜郎古歌的老人。古歌里说:“他们的祖先有9个儿子和7个姑娘,祖先战败后,要各逃命,分散躲避,妯女间就约定以梳子鬓于发上为凭,一分为二者为大哥的后代,其余与梳子鬓于发的方位区分哥弟后代。头发里面的竹节则象征对竹王至高无上的崇拜。用竹片来装饰头发,将梳子分成两半,这在各苗族支系是中是独一无二的,是自称“蒙正”苗族崇拜夜郎竹王的历史见正。$ t9 `' P  w( h" [, u+ S
  正在做梳子(发型)的中年妇女说:“做这种发型没有别人的帮助是不能完成的。”
+ q# d# }- G4 P% y$ R1 _$ a! w, \    她们衣服对开两幅交叉胸前,宽边花纹,上有领了胸襟无扣子,短而蓝色;袖口镶有数道不同色花边,外披白色短褂,配以青、蓝、白三色横幅相接对比强烈长裙,系白布围腰,红白条装腰带垂于面前,显得干净利落,丝毫没拖泥带水之感的苗族妇女走出门来,或踮起脚尖,或站在石阶上,盯我们看。盛装女子的出现,我有些忘我所在,定神打量,似乎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这一红色的腰带是不是与金文中常见到的周天子赏赐臣下“赤芾”有关。(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她们穿是叫旗帜服。据说在两千多年前夜郎国被汉朝打败后,夜郎国最后一个王“兴”的儿子邪务,带领族人逃到巴身小一带的深山里躲避起来,繁衍成今天的这一支苗族。他们为了不忘掉自己的国家。于是就把夜郎国的王印和旗帜做在衣服上。旗帜服是各年龄段的妇女都可以穿的。下穿七条江裙。裙面上有七路横条。七条江裙代表迁徙中的江河数量,除了黄河、长江、嘉陵江三条大江以外,还包括另外一些支流。我寻间身边的妇女,她说,对于我们苗族女性来说,每位将要结婚的女人至少要有一条亲手织成的七条江裙。她指着另一个背孩子的中年妇女说,她穿的叫条九黎裙,裙面的图案有81个小横布条,分为9组,每组9小条。不信你数。九黎裙是我们这里已婚且已生育子女的中老年妇女所穿。我数了数,的确如此。  ~& @5 w2 O, p, \( W' ~% G
ky3.jpg
! G5 r, B, c. h$ `9 \    史料记载,九黎部落是上古时期中国东南部强大的部落联盟。九黎者,形容其参加联盟者之多,九黎部落的首领叫蚩尤,即苗族的始祖。“蒙正”苗族有一个传说:古时候蚩尤生了9个儿子,他的9个儿子每人又生了9个,9×9就有了81个兄弟,蚩尤就成了81寨的大首领。后来蚩尤部落被黄龙公和赤龙公联合打败了,只好放弃中原地区向着太阳落山的“鬼方”迁徙。! a. v0 W1 _6 ?) c1 I, j5 g6 Q9 j
    别一洞天的是,巴身小妇女,越年长,穿的越火红,越花哨,犹如古代女侠重出江湖之感觉。这叫盔甲服。盔甲服形状如古代盔甲,颜色鲜红。相传,在远古代的一次战斗中,因男性战死多了,女性也穿上盔甲上战场,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就依照盔甲做成衣服穿在身上。盔甲服为中老年妇女所穿。接着出来不少人,站在各自想站的地方张望,或许是在想着是谁家的客人,住哪能一家屋去。  G- A& F' C9 p
    我见到的小姑娘,穿的裙叫三条母江裙。裙面上有三大路横条。巴身小一带《苗族大歌》中的开路词唱到,他们祖先迁徙经过黄河、长江、嘉陵江,他们为了不忘掉祖先迁徙经过的路线,就把三条大江做在了裙面上。接着从一栋屋里出来好多男人,包头帕,穿蓝长衣,外套白褂背心。冬天的寒风,他们的脖颈上增加浅色围裙,显得大方洒脱。7 L5 z* u  B; I1 [1 L( P. O. l2 {; X
    想必是在等待我们的到来,寒暄之后,邀请我们进屋而坐。也许是兴奋所致,我们没有听他们的安排,居然冒雨继续向寨子的深处走去。寨里房舍有用木板建造,或石墙,或青砖,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黑色的瓦,黑色的脊,天然的岩石,天然的路,天然的石板铺成天然的天井;天然的石,天然的凳,一切都是妙趣天成。在狗吠声中行板如歌,韵律如诗。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一派悠然自得、天人合一之景象,石天井纺纱的纺纱,门台上织布的织布,桃树下三五一群挑花的挑花,或推磨,或舂碓,见客人过门前,少不下要停下手中的活,邀请进家做客。
: ]# I' k# w% g# A( G  K- k    不顾再三的阴拦,生火做饭。没有山珍海味,也不是自己平素的一顿什么便饭,而是巴身小苗家人最好最隆重的一种待遇客方式,是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一种幸福和荣耀,香喷喷狗肉上桌了,听主人不断的劝菜,心底油然升起一种温暖
6 Y. k0 I7 j/ f! C3 C. r# y    我们酒足饭饱后走出门来,核桃树旁,葡萄架下聚拢了好多人,作盛装、晚装、礼服的妇女,显得十分抢眼,其服饰用色用料之大胆,对比之强烈,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穿在特定的巴身小人身上,显十分得体大方。夹在人群中年轻的少*妇们,用巴身小人特有的高背搧背着活泼可爱孩儿,腼腆的微笑,传递给你的是甜蜜与自信。戴着尖顶毡帽的老般人也从门洞里叼着长烟袋晃出来了,找一棵树依靠着,或是坐在岩石上,吸着旱烟热闹。
2 t: l* ~# o  l# `2 Y/ E+ `$ x  让我心灵震撼是那从山后,刚刚背水回来的妇女,从台阶上走来,比她高大木制水桶背在背上,看不出有沉重感。当她们停下来的时候,独特的背水方式,斜插在头上的竹片,绕着凉线一样的发型,配着挑花绣凤的服装,完完全全地构成一尊活的雕塑,一尊耐人寻味的雕像。看着她,我的心久久不得平静,是什么样理念,什么样的信仰,溶进了他们的血液,传承如此神迷的生活方式。难到会是这块土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造就了他们顽强而坚韧民族的之魂。
( }: }4 j1 d4 T! S, B% [' C  巴身小人的恋爱方式
! z8 I& c% V; h0 \# H) d* r  巴身小青年男女,从正月初四到十六七都要跳远场地花,花场不仅设在自己寨子附近的大山顶上,而且有同一支系民族中花场是一个连一个。较著名的格帮、马龙、坪上,坪上有多个小山顶,每个山顶有一口井,这些花场是民族青年娱乐的乐园。在花场上,姑娘和小伙子们都可以聚在一起唱歌游玩,用歌声乐曲来播种爱情,寻找情侣。常常小伙子们三五一群地拉着四弦胡,吹着笛子等乐器,邀约姑娘对歌。双方互相都中意了,就一路唱一路答,到僻静的地方去用对歌的形式互相了解。慢悠悠地向村外花草繁盛,树木葱郁的地方走去。
& V! r) \! d" {& a: F& Y1 C  更重要的另一形式是,每逢寨上或同族村寒有喜庆的夜晚,月儿挂在天上,星星挂在天上,朦胧的月光撒在大地,奇形怪状的大山,犹如睡美人一样,披上了轻薄的雾沙。年轻的小伙子,拉响了音色浑厚、柔美的四弦胡。或是吹响公母笛,或是其它乐器。大意是“月亮月亮明晃晃,姑娘跟着月亮来。月亮、月亮,明晃晃,娘娘快快唱歌来。” 邀请姑娘们外出相会,那跳动音符,似青春的旋律,是相约的召唤。小姑娘走出门来,玩月亮去了。情投意合之时,一对对青年男女就单独离开,到幽静的地方去互诉情怀。这时的青年一个个变得风流倜傥一派潇洒,趁着月色被树遮挡的时候,趁着月色被房屋遮挡的时候,便会有人拌你一脚,摸你一把,转过身来,嗬!一个风情万端的妹妹,抑或是一个风情万端的哥哥,便知道自己被对方看重了,心花怒放,撇下伙伴追他(她)而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来到河滩、上到山堡,坐在草堆脚,坐在田埂上,谈情说爱,脸与脸相对,眼与眼默望,望着望着就各自从心底滚出一团火来,从手上传递,从眼里喷出,销溶对方。
9 q5 K/ f( \1 C$ h& m2 Z8 h8 p  巴身小人的婚姻是自由的。男女青年的相识、交往、感情的建立都是通过一种叫“踏月亮”的习俗来实现的。寨子里有了婚丧嫁娶,便成了姑娘小伙子自由洒脱的天下。* B+ u. Y* c# F6 N7 e% Y7 N& N* D
  古老的笛声在夜空悠然,传递着爱的音符,倾诉着爱的情怀。姑娘静静地倾听,寻找着爱的信息和慰藉。寻声而去,在河边,在树林,在草垛下,一夜的交谈,一夜的幽会,一夜的对视,一夜的依偎,谈出爱的火花,会出了爱的风狂,迸发出了青春的火,但是,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静静的夜,深深的色,小伙子掏出双管“常胜”吹响了忧伤的离别之曲……曲调的大意是:“寻问姑娘,要是有请有意又来,无情无意就不来。” 期盼着下一次的约会。通过多次的玩月亮,青春的巴身小男女,真心相爱了,就请媒人去女家提亲,按照夜郎后依奇特,严密程秩,走进婚姻的殿堂,繁衍着新的生命,于是这支不掘不绕的民族,优秀的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
1 a2 j3 ~5 H% L- k) S0 P  巴身小人的共鸣之声音0 z3 S, \  F: y' W0 O/ L, x
    如果说有一种声音能在一瞬间使产生巴身小共鸣。那就是夜郎古乐了,那是触动巴身小人灵魂的天籁之声。
7 S9 }: R  ]. M9 s0 ~0 A. ]2 M    长长的唢呐很美很美地吹起来了,自制锣鼓很美很美的敲起来了,似乎整苗寨和大地都在旋转。那声声,像滚动的玉,像下落的泪,像燕子喃呢,像黄鹂求偶。飞腾着,流动着,其声高亢,给人奋进昂扬之气。其声哽咽,给人英雄悲壮美之魂。他们从古代吹到现在,立房,改名要“吹”;婚丧嫁娶更要“吹”。他们把寨上的桩桩喜事和新事、把穷尽平生的自我感受串起来,谱成曲子和好节奏,磊磊落落,喜气洋洋地吹起来,敲起来,拉起来,跳起来。一阵愣“吹”,声声入耳,人血上涌,大地颤抖。巴身小的心境品格,似乎全部溶进了巴身小合乐声中。
9 d/ U1 K$ \9 y( Q! E" v1 y; ^    巴身小有很多乐器。弦鸣乐器马身四弦胡,体鸣乐器铙,唢呐,膜鸣乐器,鼓,气鸣乐器笛子,芦笙,常胜,口琴,口弦,木叶,手哨。大多数乐器都是成对出现,并且能分公母。随手折来的木叶,长在身上的手哨,长长的唢呐,还有现代的口琴,婚丧嫁娶、起房寿辰、休闲娱乐,谈情说爱都离不开它。
! L1 s: u2 M, s. p' I  每逢寨上有喜事,夜幕降临,风细细,虫唧唧,花草弥漫清香。月亮升起来了,笛子,四弦胡的乐曲奏响了,寨上的青年听到乐曲声都情不自禁地悄悄幽会。大树下,石堆旁,草丛里,双双对对地倾心交谈,互赠信物,演绎精彩的爱情故事。5 U0 I7 T% ?; J9 }
  巴身小的古乐调式多,不同的场合奏不同的调。《迎接客曲》的大意是:“多谢多发财,送牛送马来,送牛成牛双,送马球成对,金子堆满苍,银子装满柜。”两个惜日的情人相见,他们奏的是《恋情曲》,“惜日我们真心相爱,只因老人把我们拆散。今天我们各自立业成家,生儿育女养老送宗。你依然在我心中不散。大事以不可逆转,我们要亲姨妹一样相好往来。”. P1 \" C/ t  ?0 k$ F
    这是一种在中国其他夜郎属地早已失传的音乐,却在夜郎古国神秘消失中,在贵州紫云大山中深处悄悄奏响,奇迹般地流传至今。巴身小人用跳动的音符承载着夜郎文化的繁衍、生息和创造,凝聚着夜郎人的发展历史,隐含着夜色郎古国的传奇经历。& W/ D' z! C4 c% w) }% e! C) [
   马身四弦胡,发音响亮,音色浑厚,音量较大。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扶持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弦,右手执弓、弓毛分别置于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拉奏,弓向内推压时,一、三弦同时发音,弓向外靠拉时,二、四两弦同时发音。四弦胡的定弦为:a、e1、a1、e2,音域a—a2,有两个八度。发八度双音,音响具有与其它奚琴类拉弦乐器不同的特色。成对出现,二人合奏。    传说,古夜郎有一位能歌善战的英雄苏和。他有匹心爱的枣红马,皮毛缎子般光亮,嘶鸣银铃样悦耳。与苏和驰程疆场,百战百胜,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为救“兴”,身中毒箭身亡。苏和悲痛欲绝,日夜守护在马傍。枣红马的嘶鸣不断耳边回响。于是苏和以枣红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做面、马尾为琴弦、套马杆做琴弓,并依照枣红马的模样,和他骑马的姿势,做出的夜郎国第一支马身四弦胡。" V4 \7 B7 k1 Y: b* T
    “常胜”苗语译音,用两根钢笔大小有的铜制成,每根铜管各开三个空,一头各扎稻草制成的哨一个,再将两铜墙铁壁管扎在一起,我查找了中国民乐器大全,尚未发现这种民乐。吹奏声音低沉。  3 V. E+ Q/ @. u; c" Z/ F$ ~& x
  口弦又被称为响篾、篾簧、口簧,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是一种深受巴身小人喜爱的小巧乐器。年轻姑娘几乎人人都会弹奏口弦。在明肛《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女弹口琴”的记载。自先秦自晋,簧是作为贵族使用的“高雅”乐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据《汉宫阙疏》所载,在汉代皇宫中还建有一座“鼓簧宫”,可见簧在当时统治阶层和上流社会已颇盛行。元代以后,簧在中原内地逐渐失传。明代以来,口弦以口琴之名见于史册。清乾隆动撰的《清朝通典》在谈到“口琴”时说:“以铁为之,一柄两股,中设一簧,末出股外。横衔于口,鼓簧转舌,嘘吸成音。”《大清会典图》也有详细记述,并载有其图。巴身小人的口弦是用薄铜片制的,很小,簧百舌的首部宽大而薄,朝向柄端,中部窄而厚,舌的两侧削成斜面,黄舌的根部较薄,与片头处相连,弹动片头时,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使簧舌自由往复振动发音,音响低沉,音色优美动听,约三寸长,约五分宽,中间刻成浅槽,槽底的铜片拉成簧牙。吹奏时左手握住竹片的一端,另一端放在口边,让呼吸的气流鼓动簧片,同时右手指配合轻轻弹动竹片,随着气流的变化和指头的弹动,就会发出优美动听的曲调。显示小伙才能的口弦制成自己的,将作好的口弦装在一个精制的小竹筒里,筒面上雕刻了各种花纹图案,系上红色或黄*色的缨穗,跳月亮时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爱情的信物。姑娘收到心爱小伙的礼物便会把它挂在胸前,既可作为装饰,又可随时取出吹奏娱兴。口弦曲调丰富,有表现爱情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还有舞曲。& f5 O' [  {5 q0 Q/ S3 @, q
  姑娘为我们示范演奏时,音量小,人嘈扎,没能听清楚。姑娘婉转地说:“口弦,不是在这样的场合吹的,也不是在这样的场合听的。只能在我们玩月亮时,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相互倾听,在夜静的时候弹奏,声音较为明亮,距离稍远的地方也能听见,泛音尤为清晰,优美动听。”巴身小的笛有公母之分母笛声音较莽,公笛声音尖。无论*公笛母笛均不开“笛膜孔。吹奏时一班两人合奏。
5 q, s+ A! d+ r+ U! p9 S  巴身小的芦笙也是成对的,平时不用,主要用于丧事活动中。巴身小人也不排外,他们手里同样持有口琴。口琴于1981年由德国人克利斯坦~路易~布什曼发明,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口琴传入我国,至今才有七十余年历史。可在这大山深处,还处在贫穷的巴身小人手里,发现了它。; o& P2 C1 e5 L0 o- g9 S
  婚礼在夜幕下举行. t: c+ [3 `) t/ u. p: y) u3 G' _
  在农历“四九”天,一户姓王的村民要为儿子举行婚礼。怀着对消失了两千多年的夜郎古国从现江湖的好奇心里,我们决定去参加婚礼,亲身感受夜郎后裔的婚俗遗风。' c' q% a8 R8 O/ x, M! g
  虽然是“四九”天,紫云的深冬也算不上寒冷,天上没有雪飘,也没有雨洒,没有树枝的舞动,只感受到微微的寒风吹拂着脸。大山深处的巴身小,翻过一个山丫口,远远就跳进了眼帘。寒风抖落了掩映村庄的绿叶,错落有致的瓦屋,暴露在半坡上阴冷湿润的天底下。唯有寨中的那棵古树依然葱郁。! f1 G/ A' R) q6 V, e, v% R
  娶亲嫁女,是山里人最大的喜事,七里八乡的亲朋好友,早早就赶来帮忙了,杀猪、劈柴、担水、洗菜、贴对联。苗家的山寨洋溢着喜悦的气氛。, g) l9 w0 w8 Q$ w$ w0 T9 _% C! |& k
  主人把我们迎进家里,在红红的火炉旁坐了下,寨里的老人也来了,同我们拉家常说古今,期盼着新人的到来。; d+ `0 y1 E7 N! I  t) ^
  玩了一天的鸟儿又在房前屋后的树上叽叽喳喳叫了,暮色归来的老牛悠闲自在地走进村子,迎亲的队伍依然没有到来。我在差异的询问,才知道苗家异样的婚俗。我们是由两名“押礼”先生,两名娶亲婆等组成的迎亲队伍,挑上彩礼,前一天傍晚赶到新娘家,酒足饭饱后,在红黄的烛光下祭祖过后,“押礼”先生清交彩礼,而又有意不按约定给足彩礼,往往就为一双鞋子大吵不休,这叫吵亲。天边有了一鱼肚白,在法师的主持下,哥哥背新人出门上轿起程上路,叫越走越亮。山里的苗家人不做这些,迎亲的队伍是当天上午才出发,酒足饭饱后。在中堂屋摆上两桌“八大碗”,大舅身背杀*死洗净,挖出内脏的公母鸡各一只、米一升,站在侧门等候。新娘和伴娘及其送亲姐妹,站着吃点菜后,送亲婆跟着大舅(客头),新娘在中间,伴娘随后,四人各撑红伞一把,踏上了婚礼的征程。一路上,无论坐车步行,遇上桥梁,必由大舅背新娘过桥,视为吉利。在我不解的时候,坐在身边的老人又开口了,说:“其实在昨天夜里,按竹王传下的规矩,已在家族中选了两名儿女双全,家境好,妻子没有怀孕的男子,背着装衣服的口袋,去新娘家找厨师背来了新娘试穿过的一套新衣服,新娘就算到家。这两名背衣服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踩第二天娶亲队伍走的路。取到衣服后,再三叮嘱厨师,要告诫娶亲的队伍,按照他们采的线路行走。这是一条吉利的路,幸福的路。”
# [. i) K6 m6 `% c5 y  新娘虽然还没有到来,但是,已经到了应该是客吃晚饭的时候了。主人在竹王面前,摆上长凳,放上两个分别盛了少许酒和饭菜的碗,男主人坐在小凳上,面对竹王,用苗语数落着祖先的名字,数到一人,将几滴酒倒在地上,酒倒完了,又开始舀点菜、几粒饭到地上。在我看来,场面既神圣,但悲凉和凄楚。苗族没有文字,他们也没有家谱,与我闲谈的老人说他们的家谱就是父子连名。其形式是以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作儿子名字的首字,世代相连不断,构成一个族谱系。在夜郎后裔中一个成年男子都能记住或说出五至十辈的祖先名字。这种命名制度渊源夜郎的传统,有助于财产继承和统制维系,主人就是依据连名制,凭记忆说出祖先的名称来祭祖的。
8 Y9 D# ?) n' j/ s  亲朋好友吃过晚饭后,天色暗下来了,宁静的巴身小唢呐吹起来了,鼓也敲起来了,唢呐悠扬,鼓声浑厚,人们在村口燃起了篝火,火焰升腾,火光熊熊,围着篝火取暖等待,期盼着迎亲队伍的早日出现在山丫口。
6 L  Z+ d( G. x$ B; a4 H  山上的树木渐渐地看不清了它的姿色,山也渐渐地只呈现出它的轮廓,天上没有天光,也没有星星,天真的黑下来了。这时迎娶的车队在山口上出现了,车灯划破了黑色的夜空,向大山深处的苗寨驶来。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承载苗家婚俗的工具也在悄悄地变化着,从抬桥接新娘、骑马娶新娘到坐车接新娘,但是,作为自称是夜郎后裔的巴身小人的婚俗,质的东西没有没变,夜郎遗风尚存。4 \3 ?/ m- Y3 F( r
  用鲜花装扮的婚车,在我们的面前停下了,又一辆辆从我们的面前驶过,可是车上除了驾驶员,却没任何一个人。人呢?全部的送亲人员都在距离苗寨几百米的地方下车了。我们和迎亲的唢呐队伍一起涌了过去。眼前几乎全是女性。我分不清谁是新娘,住、谁是伴娘,都在长辈的帮助下正在路边梳妆做发型,这是夜郎后裔特定的婚礼程序,是一个必做的事。新郎出门前在家里要梳妆做一次发型,出寨子门后又要将做好的发型解了才能上路。这时笛声响起,吹的是上桥调子,意思是天上金鸡叫,地下子鸡停,正不早、正不迟,正是亲人上轿时,娘哭三声,爹哭三声请进轿门。听到忧伤的笛声,引来了在场人眼含热泪,依依惜别。3 L' G9 t: K7 w  {  t
  进寨子前,又要重新梳妆做发型。新娘进家后,又在侧房解散了发型,才被请进新房。每做一次发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并且是在寒风刺骨的“四九”天,在漆黑的夜空下,用冷水一次两次三次,不厌其烦重复着几千年不变的美丽、洒脱,夜郎后裔独有的发型,这是出于何种人生理念呢?; p2 K( B3 t) e# \
  她们一边梳头,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一边把热气腾腾夜郎茶送到送亲朋友手里,这样喝的茶,叫“苦去甜来”茶。接亲和迎亲的唢呐伴随鼓钗之声,此起彼伏。我举着相机寻找杨会,想抓拍到新人的真容,可新人总是背对于我,我一次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 S' _# N4 @# u1 R) q  R
  发型做好了,新娘一行在大伙的簇拥下,撑着四把红伞,徒步进寨子,后面跟着一头娘家陪嫁物,披红挂彩的大黄牛。(《史记》上记载夜郎民族“耕田有笆聚”,说明那时夜郎人已步入锄耕农业。婚礼上姑娘打发的披红挂彩的大黄牛,正是古老的夜郎农耕文化遗风。)我跑在队伍的前面,我的相机的光闪去,亲人快速反应,收拢红伞,好不容易抓到一张正面照。仰慕已久的巴身小美*女,晒线般的发型,交叉无纽扣的上衣,黑白分明的长裙,古韵悠然,优雅端庄,一如从远古款款而来。在行走中微微摆动的红腰带,显出人的高贵与典雅。严谨的面容与发红的眼圈,诉说着人身的转折。历史的风韵味与眼神的现实织成迷幻的梦景。
+ N  N/ v" U- Q" H  进家的仪式也是特别的,没有红毡的遮挡,没有哥哥背进家门,不从耙上过,也不跨过七星灯。在跨过门槛前,我挤近了新人,一磨(一磨是苗语,意思是法师)手拿一只大公鸡,念念词,不时将鸡绕过新人撑着的红伞顶端。(据说,因为同时挤进家门的人很多,撑红伞的就有四人,穿着打扮是一模一样,一磨认不清会有“扫”错的笑话发生。)这叫“扫”,是驱魔的意思。在苗族人的理念,鸡是光明的使者,用鸡“扫”过后,亲人带来的是全家的幸福,安康和发财、发家。末了,大家一拥而进,不拜天地,不拜祖先,不拜父母,不在堂屋停留,直走侧房,见不到新郎家人为吉利。
5 E, D2 N0 \* F  后来我才知道,新娘穿的是一双特制的船型鞋,鞋底成船型向前翻。衣裳上世代相传不变的刺绣符号,就有船的图案。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爿羊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船型的婚礼鞋,衣服上的水波纹图案,是不是与两千年前他们的居住临爿羊柯江有关呢?。! t9 P1 u' e3 E7 |8 e
  火枪连续响起,火光划破夜空,枪声振荡山谷,婚礼进入了高*潮。挂红(祝贺)的仪式开始了,新郎披红挂彩,骑着大马,在炮竹声中送来了,又被人抬下马,抬进了家。随后跟来的是抬匾的、担酒的,挑肉的。姑妈家来挂红,舅家也来挂红,一次二次三次,只要有内亲来挂红,就得重复上述程序。送来的匾,送来的红布有的还贴着彩礼。都悬挂在大门的上方。到此,夜郎后裔的婚礼并没结束,送亲与迎亲的客人吃过饭后,没有闹新房的习俗的巴身小青年男女,听到笛声,“玩月亮”(谈情说爱)去了。炮竹声也停了,唢呐声也停了,山里显得有些静。地球在悄无声息地自转,转到鸡打鸣了,一支,两支,两支,三支鸣叫起来。就在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吃“鸡八块”开始了,厨官将新娘的大舅背来的米做成饭,两只鸡清沌后,各分成八块:鸡头、两羽、鸡挂、鸡腿、鸡爪、鸡尾、鸡杂、余下的鸡肉。左边坐舅舅,右边坐叔叔,内兄陪餐,再以主要亲戚辈份大小就坐。斟满酒,开席前厨师说:“简便大家亲戚了,自己带来吃。”新娘舅舅说:“多谢厨师给我们做得热腾腾的。”开席了,新娘舅舅吃公鸡头,新郎的叔叔吃母鸡头,其余的按坐次分享鸡八块。1 ?) g( e+ i7 r: J2 @! w, F1 W/ m3 o( S
  大山深处的巴身小,延续着古老的民俗,吹奏世外的天音。# s6 |- E# h( @- R
  天快亮了,不知从哪里传来四弦胡的拨动,日子轮回重复的安宁与恬淡,一行行来自远古的歌谣,一阵阵行云流水般涌进鼓胀的心房。  E) R! V. x3 O  g/ g6 `
  离开巴身小寨子有一些子了,直到现在我觉得自己依然留在那里,留在看来简单,却于我有众多无法破译的符号里,沉醉于难忘的夜幕下。, c  `5 i' F) S+ z; U
  垒—一个在族人中普遍流传的故事
. U$ M3 X% M. n3 f3 Z+ g3 ~  很早以前,在距巴身小不远猫寨,做着一户姓赵的人家,主人叫赵老大,家里很穷,娶了一个丑老婆。却生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取名叫阿萝。长到十八岁的阿萝,头上梳着卡豆府(卡豆府:苗语译音,意为螺髻),身穿“旗帜服”,下系三条母江裙,高大的身材,红桃般的脸,柳叶般的眉,樱桃般的嘴,鸭梨般的胸。阿萝无论是在跳花场上,还是跳月亮的夜晚,走到那里都特别抢眼,让小伙见了心跳,姑娘见了嫉妒。追阿萝的小伙子成千上万,就是没有一个小伙子能牵到阿萝的手。
0 M% ]- S- [' ?7 k* [  有一天,两个小伙走过小桥(小桥,地名,在巴身小附近)龙滩边。边走边议论阿萝。一个说:“阿萝眼太高,一个小伙她都不得不中意。”别一个说:“我看她要嫁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料这话被龙王听见了。6 k  d' R+ P$ n. I% U+ ?
  过了几天,一年一度的跳花节又到了。龙王遥身一变,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座在花坡上的岩尖上,又吹笛子,又拉四弦胡,引来了花场上的全场立足谛听。阿萝听到悠扬的笛声,勾魂的四弦,魂魄真的被牵走了,她爱上了龙王。
& H- r9 E& {7 O/ i; D0 D  一年后,两人成亲后生了一个儿子。没过多久,龙王突然神迷消失,悄悄回到了龙滩。不知情的阿萝还在苦苦相等。一夜龙王脱梦才把真*相告诉阿萝。孩子没有了父亲,儿子取名随她,叫赵垒(垒,苗语译音,是白的意思),赵垒生下三天后,就能说话,五天后就能下地干活,七天后,身高八尺,力大无比,聪明过人。
: u+ G- n6 T% C( j% |: ^* i  为帮助母亲阿萝减轻负担,赵垒常到当巴浪(当巴浪,苗语译音,山名,意思是冒头顶,在巴身小附近)割草,到黄让坝(黄让坝,苗语译音,山名,在巴身小附近)砍柴。还担当起了保一方平安的义务。6 x" t2 x" z# R$ c9 v
  赵垒的人材出众,力大超群,很快传片四方。1 b0 I, L% q9 s
  有几个勇士,就问上门来找赵垒比武。查是运气不好,来时没碰到赵垒在家,赵垒到当巴浪割草去了。阿萝要三勇士梢等一会,就到门口喊了几。可是没有多时,只听一阵狂风响起,一个有半间房子大的草就到了家门口。三勇士见状,悄悄躲藏在房后空洞的核桃树里观究竟,大气也不敢出。
' A$ R# t( |3 P4 `  赵垒夹着一只老虎进了家门,对阿萝说:“妈,我好饿,烧起火,我要拿这虫子炮来吃。等赵垒吃完老虎后,母亲才把刚才有人找他的事说了一遍。问赵垒看见没有?1 z1 Q0 r8 [0 k% r; e! \7 W
  “刚才还在门等你,转送眼就不见了。”母亲说。
% L  ^2 r5 _  g) r: z3 Y! h  赵垒听后就到处去找,没有找着,就把气发在了核桃树上。就回后,阿萝问赵垒:“找到没有?”赵垒说:“要是我找到他们,我会像捏核桃树一样,把他们捏死。”赵垒边说边用手比划捏核桃树动作。
6 l, Y) j# m  d0 D5 @! N  “我还没用劲,核桃树里几只小虫子就爆了肚”赵垒说。
, M, }  F' X' J4 X  J  自从生了赵垒,龙王就再没有在家里出现过,有一夜,阿萝得了一个梦,是龙王脱的,说他是龙王变的,不能再回来了。要她管好赵垒。* I: v8 L' t3 T7 X$ j3 g5 E+ J9 U0 p+ J
  几年过去了,赵垒到了上学的年龄了,猫寨没有学堂,读书要到皇城去上,阿萝不愿赵垒离开她,想给赵垒找一个媳妇牵制赵垒。赵垒想到要是他走了母亲一人在家也没个伴,才想起自己出生后一直没见到自己的父亲,才问起了自己的身世。阿萝把真*相告诉了赵垒后。赵垒同意娶个媳妇陪母亲,并保证早去晚归。阿萝虽然不信儿子能早去晚归,但儿子求学心切,想到儿子也应该去上学日后才能有大出息。媳妇苏满进家后,说是河里没有石头搓洗衣服,要赵垒抱块石头在家门口的小河里,让他安心在皇城求学。就在赵垒出去不到半只烟的功夫,一块几半间大小的巨石就稳稳当当的安放在河里了。(村民说,这块巨石前些年还在翠河里,后来炸破来修桥了。); c. `& U  H# y  L9 p3 l
  赵垒去皇城读书快一年了,母亲从没有见过儿子一面,但在家的苏满却怀孕了,孩子一天天出怀。阿萝怀虑苏满在有不轨行为,就暗中观察媳妇,可却又找不到蜘蛛踪迹。就问媳妇的原委,媳妇说赵垒每晚都不得回来,天不亮就走了。说是,赵刚每晚的来去都是凭借借房后的那棚竹子最高的一根竹尖甩来甩去的。阿萝就是不信。苏满只好在赵垒回来时,藏起了赵垒的一只鞋作凭证。可是这下不好了,赵垒回去时找不到鞋,看着太阳升上了山垭,只好一掌把太阳打退了回去,这下却闯下了大祸,天下一片漆黑,好一会才恢复正常。皇帝下旨,查出打回太阳的人,斩。天下气氛很紧。* \# U( D. x: L0 {
  赵垒匆忙中,用泥做了一只鞋,就往皇城学校赶,还是迟到了。先生预感到一定是赵垒闯下大祸,就问赵垒。赵垒不认账,先生想出了一个办法,要全校师生下河洗澡,不准脱*衣裳脱鞋,结果上岸时,赵垒只穿一支鞋,就被斩首了。1 P( p0 Q: g9 `' W
  可是,赵垒并没有死,赵垒在地上拾起头,又复了位。拉着竹尖回到了家。刚进家,就把这天发上的事情经过告诉了母亲阿萝。阿萝不信,说:“你头被砍下不了,你还不死。”听母亲这么一说,赵垒知道自己的阳命到此,就对母亲说:“你要我死,我就要死了,我死后你把我的头装到坛子里,身埋在竹林里,不满一百二十天不能看。说完,倒地身亡。7 T' j$ }* N  Q9 i! k7 i
  阿萝按照儿子的遗嘱安葬了儿子。可是,每天思儿心切,都要到竹林里看赵垒。没到一百二十天就听到坛子里传来嗡嗡的声音,忘记了赵垒的交待,就打开了坛口。原来赵垒变成了马蜂。情急之下,就用开水烫死了马蜂,可是还有三只飞了出去,飞到了皇城,蜇死了半个皇城的人。+ b. U) P9 K. _6 W* f! O9 B- ?1 @) |
  至从赵垒变成了马蜂,阿萝总是不能入睡,每天都会听到竹林里有三声枪响。阿萝让为出怪,又去竹林查看,还的有枪声,就把竹破来看,结果发现每节都有一个兵,一支枪。阿萝一气之下,一把火烧光了竹林,把赵垒的遗骨移埋在当巴浪,至今。(此墓已被盗)% p! j9 J/ i: R5 }* F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