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2|回复: 3

[思想综合] 我们的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4 10: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心

     物质是存在的,意识是存在的,下意识存在并且神妙。这是讨论的前提,我们暂且不论孰是孰非。好我们讨论下一个方面。

      管子在其《心术》中说: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天曰虚,地曰静,乃不忒。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忒”。

     “洁其宫,开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

      心也者,智之舍也。心是思想器官吗?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窍”是什么?开其门,“门”又是什么呢?心智和门窍是什么联系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10: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心为天君

       我们总说“心想事成”“心思缜密”等等呢?奇怪的是在英文中,“by heart”一词,也是用心记住的意思,看来东西方的感觉是一样的。在中国古代的认识中,心是能够思想的,在《黄帝内经》中怎么说的: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就是说: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职责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你问得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关于德、气、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概念,《黄帝内经》说: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段话,讲透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人是中心,“天”在人的表现就是“德”,地在人的表现是“气”。乾天创之以“德”,坤地成之以“气”。人为万物之尊。

       阴阳交会,万物化生。

      与生俱来叫做精;阴阳两精相感叫做神;随神往来精神活动叫做魂;与精并出叫做魄;脱离本体还能主宰的叫做心;心有忆念叫做意;意念定型叫做志;根据概念思考叫做思;思考范围由此及彼叫做虑;通过考虑而行叫做智。

      这个不但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内涵。
      
      现在人们一提到玄理、精神、命运首先的认识就是胡说八道,这是有其原因的,大概有三:

      首先我们的脑袋已经被科学知识和辩证唯物论塞满了,僵化了,所以一提到心性玄理问题,第一个感觉就是胡说。

     其次,我们现在的用语和词汇,其一般的含义和外延,都是西方哲学或科学的定义的,和我们古代的习惯性用词很不一样,所以我们研究古代的东西,首先是训诂,闹清它在说啥,而不是用现代的脑袋要求2000年前的人。

     即使这些都做到了,结果往往也是认为胡说八道,那是因为这些理论本身争议就很多,从古自今,争到现在,谁也不服谁,怎么办?找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努力实践他,足以为人,也足以立世。

     人世间,最蠢和最灵的人就是什么也不信的人,比如苏东坡,王安石上来,他说祖宗之法不可全废,司马光上来,他说新法也有合理的地方,结果两派都打击他,终生被流放。两头靠不上,不等着倒霉还会是什么呢?但是苏东坡却在这种苦难中,在文化上成为一个通才,天纵之才,所以老天爷还是公平的。不过作为个人来讲,苏东坡的痛苦实在是太深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10: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心与灵魂

       在古希腊的词典里,心和灵魂是一个词,都是soul。关于心、灵魂、思想、概念、感知东西方古典哲学有其类似的地方,我们可以追溯一下西方关于这些理念的发展脉络。

      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斯多德的老师。

      苏格拉底去世时,柏拉图28岁。此后12年间,他在各地旅游。40岁时,他在雅典近郊纪念英雄阿卡德莫斯的神殿附近,建立了学院。这是欧洲第一所大学,存在了900年,到529年才关闭。学院入口处悬挂着一句箴言:“不懂几何学,请勿入门”。在此,几何学代表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柏拉图有一个信念,要理解宇宙,就要理解数学。

      柏拉图的哲学所触及的问题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开创了新局面。近代哲学家怀特海说:“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系列注脚而已。”

      柏拉图认为,宇宙与人生中,存在着一种真实而永恒的原始模型,柏拉图称之为“理型”(theory of Forms,或theory of Ideas),,正确的认知活动应该以其为对象。他在《蒂迈欧篇》阐述了这个理论。

      理型是世間萬物的性質最純粹完美的形式,也使得世間萬物具有它們所具有的那些性質的根本原因。而所有的理型都存在於一個由造物主所創造的純粹的世界里(pure land),這個世界完全由理型組成,因而一切都是完美的。在呱呱墜地之前,人的靈魂就是居住在這個純粹的世界裡。

      柏拉圖提出理型論,是他认为到世界上的类似物体一定是依据一个原始模型创造出来。虽然有些东西外形有差别,但他们却具有相同的性质。而我们的认识无论怎么发达,都不能达到纯粹的境界,但是为什么有“最完美”的概念呢?一定有一个实体和它相对应,这就是理型。

    “在一切理型中,柏拉图特别看重关于价值的理型,但对于树木、牛、马等自然界事物的理型,则不太关心。因为柏拉图认为,关于自然物的研究对人生没有太大的用处,反之,关于节制、勇敢、正义、忠诚这些概念,则与日常生活的行为抉择有关,为人生价值之根源所在。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哲学,强调先去肯定一个价值上的标准,以之作为日常生活的典范、原则。换言之,柏拉图思想是推崇一个永远不动不变的理型世界。柏拉图的理型论将价值视为理型界的事理,而非现实世界的产物,他否定了现实世界有属于真理的可能。”(傅佩荣语)

      在柏拉图的词典里,心和灵魂是一个词,都是soul。而灵魂是和理型在一起的,即Idea,理型是世界的原始的纯粹的形态,而不是心,不是灵魂。人类生而为人,灵魂存在我们这个臭皮囊里,但是把纯粹世界的东西都忘掉了,我们通过感官来接触世界,不过是唤起我们对理型世界的回忆,所以对于数学当中的定理,不叫发明,而叫发现,因为它本身就存在,只是你认识不到而已。

      柏拉图讲Idea,它是一个实体,客观的。而描绘这个理型的要素,要靠idea,牟宗三把它叫做概义,这个概义描绘的事物的各种性质,比如质地,数量、关系等等。这是感觉知性的结果,叫做范畴。而要把宇宙完整的表达,就要进行理性的概括,而概括的结果,就是概念,即concept,由亚里斯多德提出来的,康德也讲concept,赋予它近代的含义。而理性一词,康德就叫它idea。

        所以,idea不是心,而是心的对象。

       我们肉眼所见之象,叫做觉象,佛教所谓“境不离识”,这个觉象不能离开我们的心而独*立存在。这就是贝克莱主义,即“存在就是被感知”。

        如果这个觉象可以离开我们的心而独*立存在,叫做实在论。

        而康德针对经验的实在论,提出了超越的理念论。

        而哲学是解决终极问题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10: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荀子的努力

       在中国的先哲中,尤其是先秦诸子,荀子是比较系统的讨论了世界认识的问题的,看看他怎么说:

       荀子说:

      “ 耳目曰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天论)

      “ 夫何以知?曰心。”( 解蔽)

     “ 心有徵知, 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 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 正名)

     “ 心不使焉, 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 雷鼓在侧而不闻。”( 解蔽)

      当簿即接触之意。徵知,即验而知之的能力。

      首先,荀子肯定了心是思想器官,叫做天君,统治五官。

      其次,荀子认为五官及心。五官接受印象,心则辨而知之。二者缺一,不能成知。一切知识皆是由五官来而经过心之作用的。

      说了荀子的关于意识和心的关系的认识,那么荀子对认知是如何认识的呢?

      荀子说:

    “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正名)
    “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解蔽)

       荀子认为事物是可以被认知的,而人是有认知能力的,都是本性。那么人的认知是如何达到真知呢?荀子说: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

       荀子认为知有所合就是真知。那么什么是知其有所合呢?他说:

       “ 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 性恶)

       是说有符验并能施行的,就是真知。符验,就是符合验证。

       那么真知不易得的原因是什么呢?他说:

       “ 凡人之患, 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解蔽)
       “ 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 同上)

       谬误的产生在于有蔽,观于一隅而误以为全,以此自囿,更不能见其他。于是:

         “ 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同上)

       不承认自己有误,更不肯承认他人所见有不误, 甘于为一曲所蔽, 这便是致成谬误的原因。

       所谓蔽是些什么?荀子说:

      “ 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 博为蔽,浅为蔽; 古为蔽, 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 同上)

       荀子讲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不能看到它的对立面,便为蔽。学说的谬误,都是只见于其一而不见于其二。

       荀子又详论知觉的谬误云:

      “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 同上)

      心定,方能有正确的知觉;心不定,则必发生谬误。荀子又说:

     “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蹞步之浍也,俯而出城门,以为小之闺也,酒乱其神也。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以为哅哅,势乱其官也。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十仍木若箸,而求著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长也。水动而景摇,人不以定美恶,水势玄也。瞽者仰视而不见星,人不以定有无,用精惑也。有人焉以此时定物,则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同上)

       此论知觉的错误之原因:一,神虑不清;二,感官受蔽障或有病;三,与对象的距离不适宜;四,对象所处之环境非正常。凡此都能致成错误。

       荀子的言论,是我们能看到先秦学者关于认知论的比较完备的论述了,他对于自然和世界的解释,只是对于世界的外向的俗化的认识,或者我们叫做朴素的辩证法。

      中国的哲学,走外向唯物、探求物理的路子到此为止,两千年来一直停留在荀子的水平上,这难道不足够引起我们深思吗?中国的唯物路子走不通,其根本原因,探求物理的最终结果是在于印证”德性”的人生价值,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中国科学思维薄弱的原因了,换句话说,中国没有科学思维的基础,而西方哲学是以数学和逻辑解释世界起家的。

       俗化的外向路子走不通,就只好向内向“神”化的方向走了,这就是中国的道德形而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