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1|回复: 1

五代.荆浩撰《笔法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7 21: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代.荆浩撰《笔法记》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邪?’叟曰:‘子岂知吾所怀耶?’闻而惭骇。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复曰:‘神、妙、奇、巧。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二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尚可改图。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子既好写云林山水,须明物象之源。夫木之为生,为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加密如疏,非青非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势既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叠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有画如飞龙蟠虬,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气韵也。柏之生也,动而多屈,繁而不华,捧节有章,文转随日,叶如结线,枝似衣麻。有画如蛇如素,心虚逆转,亦非也。其有楸、桐、椿、栎、榆、柳、桑、槐,形质皆异,其如远思即合,一一分明也。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故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岗岭相连,掩映林泉,依稀远近。夫画山水,无此象亦非也。有画流水,下笔多狂,文如断线,无片浪高低者,亦非也。夫雾云烟霭,轻重有时,势或因风,象皆不定,须去其繁章,采其大要。先能知此是非,然后受其笔法。’曰:‘自古学人,孰为备矣?’叟曰:‘得之者少。谢赫品陆之为胜,今已难遇亲踪。张僧繇所遗之图,甚亏其理。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故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麹庭与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项容山人树石顽涩。棱角无[足追],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真元气象,无大创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陈员外及僧道芬以下,粗升凡俗,作用无奇,笔墨之行,甚有行迹。今示子之径,不能备词。’遂取前写者异松图呈之。叟曰:‘肉笔无法,筋骨皆不相转,异松何之能用?我既教子笔法。’乃资素数幅,命对而写之。叟曰:‘尔之手,我之心。吾闻察其言而知其行。子能与吾言咏之乎?’谢曰:‘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禄与不禄,而不能去。善恶之迹,感而应之。诱进若此,敢不恭命。’因成古松,赞曰:‘不凋不荣,惟彼贞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叶张翠盖,枝盘赤龙。下有蔓草,幽阴蒙茸。如何得生,势近云峰。仰其擢干,偃举千重。巍巍溪中,翠晕烟笼。奇枝倒挂,徘徊变通。下接凡木,和而不同。以贵诗赋,君子之风。风清非歇,幽音凝空。’叟嗟异久之,曰:‘愿子勤之,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吾之所居,即石鼓岩间,所字即石鼓岩子也。’曰:‘愿从传之。’叟曰:‘不必然也。’遂亟辞而去。别日访之而无踪。后习其笔术,尝重所传。今进修集,以为图画之轨辙耳。

1_未命名.JPG

65.59 KB, 下载次数: 1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銀子 +100 收起 理由
東華道醫 + 20 + 100 琴琴清音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21: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简介
       荆浩《笔法记》系统地论述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准则。指出艺术形象有“真”与“似”之分,认为“似”是“得其形而遗其气”,而“真”则“气质俱盛”。



作者简介
       荆浩,生卒年不详,字浩然,一作皓然,五代后梁沁水(今山西沁水)人。荆浩的生平事迹因史料缺略,已不可详考。只知他博通经史,精于儒学,善属文,又善书法,学柳公权之体,曾有柳体书《渔父词》多首行世。唐末五代,天下多事,荆浩起初退居不仕,采取了消极的处世态度。其后,世事愈乱,天下如沸,荆浩遂披发入山,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因自号洪谷子,过着躬耕田亩,浪迹山林,饱游饫观,搜妙创真的隐士而兼画家的生活。荆浩自己记叙这段生活说:“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在这朝夕呈现无限氤氳之气的山谷间,他得以尽情地观赏大自然的奇妙景色,感悟和体味着其中蕴含着的深刻启示和无限的人生意味,井将自己对美的感受,生命的把握倾注于纸笔而自适。
        荆浩在绘画艺术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毕生最光辉的创造,全部心血的凝聚。他的绘画题材比较广博,山水之外,楼台、人物、佛释画都很有特色,如其人物画,曾有《秋景渔夫图》3幅、《写慧襄王遇神女图》4幅等,有些还被宋内府收藏。荆浩不仅是一位独具特色的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美术理论家,他撰有《笔法记》和《山水诀》各一卷,今天都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山水画理论探讨的精微之作。
       中国的山水画在唐代开始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大略言之,有李思训父子(即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勾斫,有以张璪、王维、项容为代表的水墨渲染,还有吴道子等以遒劲的线条为特色的山水画。荆浩正是在广泛汲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确立了属于个人的风格,从而在山水画由唐代向宋代更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以其水墨并重的画风成为这个过渡中的重要一环。荆浩自云:“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抱负与不凡。他在对历代山水画法汲取和扬弃的过程中,终于创立了新的山水画表现手法,即仰面而起、壁立千仞。四面峻厚的“云中山顶”式的大山大水,有力地表现天地无限、宇宙大化的壮观,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的表现大自然雄壮之美的取景方式和表现途径,因而特立于画坛。明代王世贞概括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变革,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大、小李的变化,在创新意义上不十分突出,而荆浩、关仝等人,才真正促成了中国山水画自隋唐以来的第一次变革,这也是隋唐以来山水画长期发展酝酿的结果。隋唐的山水画,基本上采用填诗和钩染的方法,使画面层次平淡,笔墨也显得比较贫乏,至荆浩确立了皴染技法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使中国的山水画大大前进了一步,其功实不可没。另外,荆浩具有独特的取景方式,宋代郭熙曾经提出“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是对中国山水画远近法的总结。而在荆浩的山水画中,高远一类的取景方式早已得到普遍运用,这对丰富画面、确立风格也有很大意义。
       荆浩画风的确立,首先是重视自身修养的结果,他在平时十分注重自身人格的完善,并将这种高尚的情怀带入艺术创造,领悟到绘画艺术更重在精神的表达,从而通过画面流露出画家个人的思考和探求,使作品自然赋予了深度和广度。其次,他生活的太行山自然环境,给予他必不可少的启示,对其端凝厚重、威严方正的绘画形象的提炼和凝固,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此外,荆浩具有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巨大热情,他细致入微地观察描绘对象,刻苦勤奋地进行艺术实践。一日,荆浩至神证山游览,望到“苔径露水,怪石祥烟”,遂“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龙鳞乘空,蟠虬之势,欲付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揠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荆浩被这奇瑰的自然景色所感动,第二天就携纸笔前来写生,寒暑不辍,一气画了几万张,终于将石松不同的状态神韵都真实地再观于画纸之上。尤其可贵的是,荆浩还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加以总结归纳,写成文字,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荆浩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是唐末五代山水画第一人,辉煌的艺术成就与其深湛的理论修养分不开。中国山水画理论自南朝宗炳,王微开创以来,到唐末五代发展得内容更为深入细致,论述也更加系统全面,荆浩的《笔法记》、《山水诀》可为代表。在《笔法记》中,荆浩首先为山水画制定了六条创作原则,即: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其次,荆浩提出“神”、“妙”、“奇”、“巧”四个重要观念和审评标准。第三,荆浩提出了用笔四势,即所谓“筋”、“肉”、“骨”、“气”。第四,荆浩提出了无形之病与有形之病的“二病”说法,它是针对山水画中形、神两个方面可能出现的偏差而提出来的。第五,荆浩还对画家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等提出了一些要求,如“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最后,荆浩还提出关于画的似与不似,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握艺术表现神似与形似的关系。他认为:“画者画也,废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石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结论是“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在荆浩看来,绘画要表现绘画对象的真实,但是,仅仅与绘画对象取得形似是不够的,在形似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表现绘画对象的内在气质精神,实际上也就是神韵。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神韵,而不顾物体的外在形状,就会造成“象之死也”。实质上是走到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不可取的。这样,就对绘画表现的形与韵关系给予了科学的、辩证的界定。应该说,这是荆浩对山水画理论的贡献。此外,荆浩还对前人的成就和特点作了概括的论述,总的评价是“得之者少”。
        在另一部著作《山水诀》中,荆浩对山水画的一些基本法则和技法作了若干论述,如:“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皴,远水无波”等等。与《笔法记》比较,《山水决》更注重具体的画法,这可以看作是荆浩本人长期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唐末五代山水画技法日趋成熟的表现。
        荆浩在他提出的艺术理论指导下,一生进行了大量丰富的创作实践,留下来很多作品。山水画中主要包括四时景色、山庄、峻岭等,为历代名家所叹赏不止。从荆浩山水画作品的有关评论和少数现存的原作来看,他的山水画多由层层叠置的山峦和恣肆虬曲的树木所组成,巍峰突走,山峦雄壮,间有方硬厚重湿润的大块山石,林木茂郁。这种带有特色的构图和笔墨技巧的纯熟,成为唐末五代山水画的特点之一。尤其是他颇具特色的景物造型和色分浓淡的用墨,都透露出画家天才的功力。
       如其《寒林图》,为绢本小挂幅,水墨为之,“岩石巑岏,古木槎丫,雪景迷蒙,谣流斜喷,兀对长夏,寒色森森,不啻北风图也。”荆浩作山水,时常透出一种冷峻峭拔、远离尘埃酌气氛,《寒林图》即这种风格的代表。再如其《匡庐图》,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全图为鸟瞰式全景构图,采用传统的“四面观”手法,将不同视点观察到的景物如山石峻岭,飞流湿布,奇松小径等都有机地组入画面。全图气势雄杰,山为矗峰,下临山谷,结构森严曲折,树石瘦硬,勾皴渲染多以短笔直擦,山峦皴法,圆中带方,多有钉头,表现出天地宇宙之无限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荆浩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的山水画的出现带有转折的意义,是山水画史上重要的座标。一方面,他的构图以全景的(常常是乌瞰式的)、大山大水的方式,对传统是一种革新。另一方面,他的技法更加成熟和完备,皴法大量使用。他突出的艺术成就使得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著名画家关仝、范宽等都师法荆浩,以后历代画家也都间接地从荆浩这儿汲取营养。所谓荆、关、董、巨,代表着一种大致相同的风格,即水墨苍劲山水,而荆浩正是处在源头的位置。人称唐宋之冠,为范宽、李成辈之祖。荆浩正是以其杰出的艺术创造和深刻的理论探索,特立于唐宋五代画坛,而成为北宋水墨山水辉煌发展的先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