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8|回复: 1

[转帖] 亞歷山大大帝的為將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 23: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亞歷山大在10多年的征戰生涯中攻城拔寨無數,他將比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的統帥更多的面臨如何合理的對待所面對的敵人的事情。作為馬其頓帝國的締造者,西方四大名將之一,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拿破侖說:「我對於亞歷山大特別感到羨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戰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識,他有一種能贏得人民好感的藝術」。
在歐洲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中,若論將道、影響力、地位以及傳奇色彩,恐怕人數不少,而其中比較出色的一個,當數馬其頓王——響徹千秋的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馬其頓王菲力普十幾個子女中最優秀的後代,他的啟蒙老師是著名的底比斯才女,在他13歲的時候,他拜希臘著名的哲學大師亞里士多德為老師學習哲學、醫學、動植物學和地理,培養了他好學的精神以及科學推理和邏輯分析的思維能力。亞歷山大是幸運的,在文化修養上,他繼承了希臘世界的文化精髓;在軍政才能上,他繼承了菲利普一生縱橫巴爾幹半島所向無敵的軍政經驗;同時,他還繼承了一支偉大的軍隊——集希臘世界數百年的戰爭經驗之大成(菲利普的軍事才能很大部分來自於他早年師從底比斯名將埃帕米農達),而後由菲力普父子發揚光大的多兵種協同作戰的馬其頓軍隊。
當然,亞歷山大之所以如此之傑出,能在十年之內建立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除了他本人的幸運和波斯帝國的衰落外,還在於他個人強烈的使命感、鋼鐵般的意志、非凡的自制力,他很少貪圖享受,而總是把精力不知疲倦的投入到征服事業當中,在他心中,只有能夠與古希臘神話英雄相提並論才能滿足他的征服慾望;唯有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功勳才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他不僅要做人中之龍,還夢想成為為人類所讚頌和敬仰的神。
在任何戰爭中,軍隊的統帥都必須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對付眼前的敵人?對於已戰敗的敵人,該如何處理?對於投誠的敵人,該如何處置?對於俘虜,該如何對待?因為並非所有的敵人都是負隅頑抗者,並非所有的敵人都對自己所屬的軍隊有同樣的忠誠度,等等,還有其它一些相關因素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曾經的敵人是可以轉化為我方的力量的;同理,曾經的盟友也是可以轉化為敵人的。因此,這幾個問題處理得好,將對我方的軍事行動十分有利,處理得不好,又將對我方的軍事行動造成莫大的阻礙。
對待敵人,到底是應該仁慈還是殘忍?亞歷山大在10多年的征戰生涯中攻城拔寨無數,他將比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的統帥更多的面臨如何合理的對待所面對的敵人的事情。作為馬其頓帝國的締造者,西方四大名將之一,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拿破侖說:「我對於亞歷山大特別感到羨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戰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識,他有一種能贏得人民好感的藝術」。
波斯帝國雖然龐大,但是其民*族*矛*盾問題十分突出。亞歷山大東征首先面對的是波斯人統治不夠牢固的地區,從小亞沿地中海南下一直到埃及,都屬於這種地區,這裡的絕大數居民,都是波斯人統治下的希臘人。亞歷山大除非特殊情況,一概奉行懷柔政策,只要是對他示好或者有示好可能的地區,他都不放棄一絲懷柔的機會。對於主動投誠者,他一般派一小部分軍隊前往接管,並任命其中一軍官為最高長官。對於採取寡頭政治的城市,他取消寡頭政治,恢復民*主,甚至允許他們制訂自己的法律。命令當地居民交納和過去交給大流士同樣數量的捐稅,允許他們保持他們原有的風俗習慣。對於那些被迫幫助波斯打仗的城市,他一般也既往不咎,他的慷慨仁慈使他深得民心,例如接受埃菲薩斯城投誠的時候,他把所有因為他而被放逐的人都找回來,取消了寡頭政治,恢復了民*主。命令居民為阿提米斯廟捐款,數目跟他們過去捐給波斯人的一樣。埃菲薩斯人由於解除了對寡頭政治的恐懼,馬上就開始懲戒那些與波斯有關的人,並殺死了不少重要人物。亞歷山大聽聞後馬上禁止他們進一步追究和懲辦,他知道此戒一開,有些人就會藉機公報私仇、謀財害命,他們就會把某些無罪的人跟有罪的一起處死。亞歷山大對埃菲薩斯人這樣處理極得人心,這在過去是不多見的。這種種的仁慈政策使大量城市紛紛倒向亞歷山大,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亞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我們將不難發現亞歷山大在地中海沿岸所獲取的絕大多數城池都是對方主動獻出的。這種仁慈的政策同時讓他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大大加強了這些地區的控制,而不需要浪費有限的兵力去過多的投入後方的鞏固中。因為他深知仁慈使人和解。至於負隅頑抗的城市,亞歷山大幾乎採取了毫不留情的手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說是極端的殘忍。
公元前335年,也即遠征波斯的前一年,亞歷山大為免除遠征波斯的後顧之憂,北上討伐多瑙河附近的民族。在當時全希臘軍事實力數一數二的城邦底比斯(Thebes),一小部分反對亞歷山大的人趁機B亂,他們假稱亞歷山大已戰死它鄉,以此得到民眾的支持。亞歷山大得到消息後,急行軍15天到達底比斯城下,他起初並不進攻,只是將大軍駐紮在城下,等待底比斯人悔改,他希望能夠採取仁慈的手段而非殘忍的圍攻,當他看到底比斯人沒有絲毫投降的意向後,馬其頓全軍便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經過艱苦的戰鬥,底比斯人抵擋不住英勇善戰的馬其頓人的進攻,最終全軍崩潰,城市淪陷。馬其頓部隊,尤其是由福西亞人、普拉太人和包歐提亞地區其它各族組成的部隊,懷著憤激的情緒,到處屠殺停止抵抗的底比斯人。不論是老人,小孩,還是婦女,兒童,兵鋒所向,一個不留。這種恐怖的行為簡直就如同報千年仇雪萬年恨那樣的大屠殺,戰後全城邦倖存者一律淪為奴隸。
這次希臘大劫,由於遭劫的城邦之大和屠殺之殘酷性,以致引起參與者和希臘其它城邦極大的恐懼。遠征記的作者亞里安把這次大劫與希臘歷史上的歷次大劫做了比較,他認為,不要談希臘歷史上的歷次戰禍,即使是跟雅典人在西西里島遭受的慘禍比較,這次慘禍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次西西里慘禍還沒有使人們感到象底比斯這次浩劫這麼驚心動魄;對希臘各城邦來說,也不像這次這樣使他們感到大難臨頭,驚惶失措。
亞歷山大把底比斯問題如何解決交給參加攻城的盟軍決定。大家決議在底比斯衛城駐軍,但把全城夷為平地,底比斯的領土,除聖地外,由各盟邦瓜分,所有婦孺和倖存的男子一律貶為奴隸。這種極端的殘忍迅速讓全希臘都感受到了亞歷山大的力量,那些希臘城邦有的把原先教唆他們去支援底比斯的人判了死刑;有的接回了原先是因為和亞歷山大要好才逃亡的逃亡者;有的部族陸續派使者來乞求饒恕,闡明他們是受了底比斯的唆使才造*反的。亞歷山大這種極端的嚴厲讓全希臘都感到了害怕,為其遠征波斯免除了極大的後顧之憂。雖然後來有斯巴達國王阿吉斯起兵的事情,但是那已經是公元前331年的事情了,波斯帝國已經覆沒,留守馬其頓的安提帕特用從波斯帝國奪取的大量金錢募集四萬大軍在米加羅波利(Megalopolis)擊敗兩萬斯巴達軍隊,阿吉斯在戰役中陣亡。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暴力只有在人們相信暴力會持續下去的時候才起作用。而亞歷山大的征戰則是這一準則的最好寫照。
亞歷山大與大流士第一次大規模會戰伊蘇斯戰役結束後,亞歷山大為了在陸地上消滅波斯的海軍,兵鋒直指地中海東岸沿岸的城市,絕大多數城市主動投誠,但是地中海東岸中部的腓尼基城市提爾(Tyre)憑借其強大的城防不肯屈服,提爾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在公元前6世紀初,古巴比倫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圍困這座四面高牆的城市長達13年之久,提爾頑強不屈,巍然屹立,不愧是金城湯池。
對於提爾的態度亞歷山大非常氣憤,他認為要想安全的進軍埃及,必須擁有制海權,而要掌握制海權,必須攻破提爾,他認為一旦戰勝提爾,就能佔有整個腓尼基;那麼波斯海軍中最強大的腓尼基這部分就有很大可能轉到己方。再進一步,塞浦路斯或者主動向他投降,或者他用海軍襲擊把它佔領。到那時,如果以馬其頓艦隊加上腓尼基海軍控制海面,而且塞浦路斯這個良好的海軍基地又已在掌中,他將穩操制海權。對於這種堅決抵抗的城市,亞歷山大就堅決要將其摧毀,經過7個月的艱辛攻城戰鬥,在腓尼基歸順戰船的幫助下,馬其頓人終於打開了提爾的城門。為了報復提爾的堅決抵抗以及7個月來馬其頓人的犧牲,尤其是時間的耽擱,讓後來者不敢如此,馬其頓人萬丈怒火,足有八千提爾人被砍倒在血泊裡。除了少數貴族外,其它的人則都當奴隸出賣。連提爾人帶外籍人,被俘後賣出去當奴隸的共約有三萬人!這種極端的做法很快震懾了其餘的城市,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其餘部分很快站到亞歷山大這邊來了,亞歷山大終於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制海權。
在攻佔提爾不久,亞歷山大決心遠征埃及,兵鋒指向了加沙,加沙距海約4千米,通往這個城市的道路是很深的沙土,城對面的海分散成許多水坑。加沙城很大,建在高崗上,四圍的城牆很牢固。它是從腓尼基通往埃及路上在沙漠邊緣上的最後一座城市。亞歷山大滿以為憑借他的威望可以不戰而下,但是這個時候,有一個不識時務的宦官巴提斯,他徵募了一支阿拉伯僱傭兵,並作好了充足的物質準備,準備依靠他所堅信不可能被攻破的堅城加沙對抗亞歷山大的大軍。加沙的頑固頓時讓亞歷山大下定決心要將其無情的摧毀。在戰鬥中連他本人也負了傷,有一顆從彈弓射來的石彈穿透他的盾牌和胸甲,一直打進他的肩膀。但是這絲毫動搖不了他摧毀加沙的決心,亞歷山大一邊調來大量的擂石器,一邊在好些地方的城牆下掏了洞,憑借馬其頓人的勇敢,加沙終於被攻下。對於堅決抵抗的加沙市民,馬其頓人一個不留,至於婦孺則都販賣為奴,讓他們徹底知道負隅頑抗者,除了死路一條,別無出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亞歷山大在提爾和加沙所展現的極端的殘忍為他以後兵不血刃的進入埃及這麼大一塊國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政治支持。

當亞歷山大徹底打敗大流士,攻克巴比侖後,亞歷山大所面對的不再是波斯統治不夠牢固的國土,而進入了波斯人的腹地,按照常理來說,波斯人的抵抗應該比以前更為激烈,但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其中的關鍵在於亞歷山大已經徹底擊敗了大流士。馬基雅維利在其經典著作《君主論》的第四章《為什麼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國在其死後沒有背叛其後繼者》中對此專門作了精闢的論述,他把君主國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由一位君主以及一群臣僕所統治,第二種是君主和諸侯統治。馬基雅維利依據自己的經驗,認為第一種君主國不容易被打敗,但是一旦將其打敗,保有它卻是容易的。而波斯則與第一種君主國相似,大流士戰死後,波斯人失去了效忠的對象,亞歷山大恰如其分的對波斯帝國疆土的保衛者採取了懷柔拉攏的政策,這種政策顯然是非常適時恰當的。他優撫被征服地區的上層人物,起用他們繼續擔任地方長官。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歷山大在其最後的輝煌吉達斯浦之戰中擊敗了印度人波魯斯後,對他以禮相待,不僅讓他繼續作國王,還把比原有國土更大的地區劃分給他。除了拉攏波斯上層人士外,他還努力促進民族融合,積極提倡希臘人與波斯人聯姻,以縮小民*族*矛*盾。
亞歷山大大帝通過有效的政治手段,牢固的穩定了已佔領地區,而不需要在這些地區浪費過多的兵力,否則,以波斯帝國的龐大,憑借亞歷山大區區數萬部隊,早就分散在這廣袤的國土上為後方的叛亂而疲於奔命了,那裡還有什麼力量繼續向前推進呢。
戰爭,本來就意味著流血與犧牲,克勞塞維茨在其《戰爭論》中一再強調:「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而暴力的使用是沒有限度的」。縱觀戰爭史,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手段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因為誰也無法承擔國家戰敗而遭受屈辱的責任。在戰爭中的仁慈總是讓人容易接受,則戰爭中的殘忍而讓人感到戰爭的無情,其實這是戰爭的本來屬性決定的,它本來就是一種使用暴力的行為。如果要避免暴力的出現,我們需要做的應該是避免戰爭,而不是在戰爭開始後指責其殘忍性。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名將謝爾曼曾如此詮釋戰爭中的暴力:「如果人們覺得我殘酷和殘忍的話,我就會告訴他們,戰爭就是戰爭,它的目的並不是要博得人們的好感!戰爭就是地獄!如果你們想停止這一切,想要和平的話,你們和你們的親人就應該放下武器停止這場戰爭!」
不是極端的仁慈就是極端的殘忍,可能是讓戰爭的殘酷性相對降低的一種做法,在二戰中美國人的兩顆原子彈加速了东瀛人的投降,這於东瀛很多普通百姓來說是極端的殘忍,但是於整個戰局來說,卻提前結束了這曠日持久的戰爭,避免了更多人的傷亡。縱觀《亞歷山大遠征記》全書,實際上採取極端殘忍手段的城市是不多的,極端殘忍的例子除了本文中提到的三例之外不多見了,而更多的地區,只要有一絲懷柔的可能性,則是採取的懷柔政策。嚴厲使人害怕,仁慈使人和解,然也。而能良好的運用懷柔與暴力,則是高明的為將之道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 16: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就斐然,可惜只活了三十多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