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7|回复: 5

[學者專題] 董作賓【鍾柏生撰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8 10: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3-12-8 10:33 编辑 ; j# c$ A4 B$ ~/ b4 m
! f6 Q; h! |1 m3 _2 c+ _! [' M: c& y
董作賓.jpg dzbx.jpg / g; v2 w3 A7 I3 h- o
[转帖] http://homepage.ntu.edu.tw/~chinlit/ch/html/MA3d003.htm
1 `* i! l0 b6 E8 {& T6 f
以下內容摘錄自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
董作賓先生傳【鍾柏生撰述】                                    
                                                               Top
      董作賓先生,本名作仁,六歲入塾後,改名作賓,字彥堂,一字雁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二月二十四日(陽曆三月二十日),生於南陽自宅。時父年四十六,母年三十二。父士魁,字傑卿,原籍豫北溫縣,經商於南陽長春街。母王氏,南陽人。" b* c) Y$ B- K7 F+ Z. G
        初受業於邑庠生陳文斗。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二歲改從師於史九,與同學郭寶鈞相友善。先生生性忠厚,知稼穡艱難。十四歲即於課暇,協助其父從事生產,作手工,刻印章,鬻春聯,勤勞刻苦。最愛刻印,借抄周姓刻字匠的《篆字彙》以備臨摹。宣統三年(1911),十六歲,值學校興,遂入本縣元宗小學肄業。民國四年春考入縣立師範講習所。五年,以最優等第一畢業,留校任教員。七年,考入河南育才館。次年冬,自育才館畢業。十年冬,赴北京,認識北京大學教授徐炳昶。次年,入北京大學作旁聽生。以油紙影寫《殷虛書契前編》拓本,摹寫甲骨自此始。並以一年之力遍讀沈兼士、錢玄同兩氏所授文字學,由此建立起文字學基礎。十二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成立,入所為研究生。考古學會成立,為會員。次年改任助教。夏夜與同事莊尚嚴常暢談將來如何發掘甲骨及研究甲骨計劃,並擬與莊氏同往安陽發掘。研究甲骨決心,自此開始。十四年春,至福州,任福州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次年,改任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十六年秋,乃與師友南下至廣州,任中山大學副教授。時傅斯年掌文學院,與傅氏相識自此始。. s# H! d* t, e/ U8 G
        民國十七年四月,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處成立於廣州,受聘為通訊員。其使命為調查洛陽石經及殷墟甲骨等出土情形。暑期往安陽調查後,遂定發掘計劃。同年秋,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受聘為編輯員,遂主持試掘小屯遺址工作。由十月十三日起至同月三十一日止,是為殷墟第一次發掘,發掘報告不及一個月即撰成。李濟之稱讚其報告書云:「為我們在殷墟的繼續發掘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十八年,參加殷墟第三次發掘,出土大龜四版。又發現貞人,突破早期三十年的甲骨研究。十九年十一月,參加第一次城子崖發掘。參與頌齋之會,第一次聚會有臺靜農、魏建功、莊尚嚴、顧頡剛諸友。二十年秋,主持殷墟第五次挖掘,出甲骨甚多。二十一年,慶賀中央研究院創辦人蔡元培院長六十五歲華誕,學界作祝壽論文集,以其十年研究甲骨成就,發掘經驗,撰成〈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此文為甲骨學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與創獲。同年冬,主持殷墟第七次發掘。二十二年秋,赴山東滕縣主持安上村與曹王墓發掘,收穫有二:(1)在龍山晚期遺存中發現卜龜。(2)發現銅器墓葬。二十三年春,,主持殷墟第九次發掘,獲得大龜七版。二十四年春,開始編輯《殷墟文字甲編圖版》。二十五年交商務印書館出版,並觀察殷墟第十三次發掘。此次安陽發掘YH一二七坑,坑內甲骨極多。二十六年赴河南輝縣視察琉璃閣發掘東周墓地工作,又轉赴安陽視察殷墟第十五次發掘工作,並集結高平子、梁思成、劉敦楨等合著〈周公測影台調查報告〉,頗受李約瑟推崇。正因為先生在學術上的成就與聲譽,已炫赫於國際間,學界將甲骨研究卓然有貢獻的學者: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四位,合稱為「甲骨四堂」。三十四年四月,《殷曆譜》完稿,此一偉大著作,傅斯年為之序,稱讚先生:一、善於綜合。二、利用新法。三、推盡至極。國民政府亦頒嘉勉令。三十七年,其主編之《殷墟文字甲編》出版。十月,其主編之《殷墟文字乙編》上輯出版。三十八年三月,《殷墟文字乙編》中輯出版。三十九年七月,先生為創辦《大陸雜誌》之發行人;又編臺大《文史哲學報》。四十年受命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四十一年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四十二年十二月,《殷墟文字乙編》下輯出版。四十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榮獲第一屆中華學術獎。是年《甲骨學五十年》單行本行世。四十八年秋,先生編著之《中國年曆總譜》由香港大學出版。四十九年九月,其主編《中國文字》第一期出版。五十年續任臺大甲骨學講座及史語所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五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心臟病發,即送臺大醫院診治,臥病八月終告不治,於十一月二十三日病逝。享壽六十有九。舉殯日,蔣總統中正題「績學貽徵」輓額加以褒揚,副總統陳誠親臨弔祭,葬於南港墓園。之後門人嚴一萍廣事搜求,編成《董作賓先生全集》,由藝文印書館出版。
% t0 N& ?( M3 \! d) q9 L' V5 Z
        總括先生一生學術、藝術成就,可分下面四大項來敘述:
$ \  S* a: _# E: l& B$ P% A5 b' l+ t
        一、 考古學方面
2 P  W: |7 A+ k  b% P1 R民國十七年,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先生主持試掘工作。這是古老的中國從摸索而全面以科學方法發掘的開始。殷墟發掘,起初是點的探尋,接著是線的連貫,由點、線擴大至面。第十三次起,則是全面平翻,地下現象一覽無遺,這是對小屯遺址,也是所有考古遺址研究最理想的方法。先生參加了這個過程,並改良創新了若干考古技術與方法。在殷商考古中,不論在理論或技術層面都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除了殷墟考古外,先生還參加了山東城子崖,視察了河南輝縣琉璃閣東周墓的發掘,與高平子、梁思成等人調查周公測影台並撰寫報告,這些工作對早期的中國考古學是極重要而又有開創性的。
& J& d3 r, w+ a* W7 F3 ^        
        二、 甲骨學與殷商史方面
8 ?# `4 W0 d! u' M, s3 {先生對甲骨學與殷商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從下面敘述可以得知:) I/ l+ v6 f! c
        1.大龜四版與貞人的發現! Y7 z9 b  Z5 K) b! S7 C: X  _
殷墟第三次發掘出土四塊龜版。整理研究後,先生確定了「卜」下與「貞」上一字是貞人名。貞人名除了讓人明瞭卜辭的結構及其細部意義外,同版貞人與異版貞人之相互繫聯,可形成貞人集團。此為斷代與探索商代占卜制度的基礎。: C: w: ]* M6 ^' z. L6 m
        2.十個斷代標準的提出
& F8 _- A! e9 [$ \6 j十個斷代標準乃先生發明而提出的,它是指: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以此標準將卜辭分為五期。至今卜辭斷代仍然離不開此十項標準,再增加者,唯有「攻治技術」而已!這是甲骨文研究方法的重大創獲與突破。9 _8 q2 _9 M; Z+ S
        3.殷曆的建構: U; z5 V5 Q- K' c) _3 K1 a
民國三十四年,《殷曆譜》寫成。此書之重要,傅斯年先生序云:「彥堂之書出,集文獻之大小總匯,用新法則厥盡精微,曆日與刻辭?不合,曆法與古文者符契,殷商二百七十三年之大紀璨然明白而不誣也。於是中國信史向上增益三百年。」這是純粹的以天文科學作基礎而獨立推算的結果。先生企圖以今日科學方法推尋古曆,在當時中國是先進方法的嘗試。
' `1 \" n5 E$ e
        4.殷代地理的推測
5 S, |5 A/ m) b7 v2 p: ~《殷曆譜》一書對甲骨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地理是其中一部分。先生運用了干支繫連法,將眾多的干支,依據其時代、年份、月份,成組地編排成為譜表∣∣包括旬譜、日譜、夕譜,在這些譜表中,除了可以發現田獵地名與征伐地名的關係外,還可以由整齊的干支表上,計算兩地間的日程。在殷代地理的構想上,先生與郭沫若先生大不相同,先生推衍出殷王田獵區在山東泰山、蒙山、嶧山之西麓,而非郭氏所言之沁陽田獵區。
: z& i3 i5 h9 I( \1 H( {: H$ |, c$ ?
        5.殷代制度的研究
  M7 x2 a6 ~  B3 ^先生完成分期工作後,覺得卜辭分為五期,猶甚粗疏。仔細探討後,發現短暫的二百七十年,殷禮有新、舊二派的不同,終殷之世互為起伏。除此之外,先生對殷商龜卜制度、用龜程序及五等爵的來源,亦作了細緻的討論。後者的結論與中國官制發展有重要的關聯,侯、伯、子、男都在卜辭中找到了證據。# e1 c$ O* r" [) u, B9 t1 I: o4 J
        三、 甲骨文與古文字資料的研究2 p/ W+ b6 M% _, {' h, O& [
甲骨文字及先秦古文字材料的釋讀,先生一向很注意,有部分時間專注於此領域。先生深深瞭解中國文字發展的一貫性,這些著作提供後來學者相當重要的參考意見。1 ^; ]( \+ b* G7 u; O; n" P6 o
        四、 書法及篆刻藝術
3 e$ g$ g$ _; @先生自幼時便對刻印有興趣,曾努力學習篆刻。後來接觸甲骨文字及金文等古文字,悟得殷人鐫刻甲骨文字的刀法,各時期金文的風格,將這些活用到篆刻上,所刻製的圖章,不論布字虛實或其字體,饒有古味而特出,今存《平廬印存》一冊。先生書法最為人所熟稔的,就是甲骨文書法,其根基源於觀摩實物與拓本,特色是:以中鋒任筆書寫,既非全仿殷人刀筆,亦非襲用殷人墨跡,自創其風格。
7 s; p0 R% p7 G6 E% \$ V) k! v) Q
        從早年求學經過看來,先生完全是舊社會產生出來的一位奮發自修成功的學人。先生後來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才華成為文字學家、史學家、考古學家、藝術家及登峰造極的甲骨學家。除了靠機運外,大部分是靠天賦及異於常人的努力。在重建中國上古史的工作上,誠如石璋如先生所言:「董氏業績,永垂不朽。」% y% C  Z  ?) {$ F5 w
      
& h0 K9 r( a( W- u% `+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0: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董作賓先生學術簡表                                                                                                          Top
: A0 ~/ B, }9 V* n# L6 s  p& {" V7 W, Q' Z
1895年    1歲* v) M, [6 U# G6 g& O7 u- J2 l
                3月2日生於河南南陽。
  T" s  T/ ?% o; t: I9 e! J, O1923年    29歲$ H( o, F2 O- L7 V
                北京大學國學門成立,入所為研究生。8 v+ P( F0 J# z4 P- O) m0 i& a
1928年    34歲$ u* {6 G8 g5 g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處成立於廣州,聘先生為通訊員。使命為調
% g1 v4 k9 d/ o) @9 K' \) x                查洛陽石經及殷墟甲骨。! ^1 Y) S: B, r- ~$ _: C, Z
                秋,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受聘為編輯員,主持殷墟第1次發掘。發掘完後1個
; z9 T1 O' g1 Y4 [1 K                月,完成第1次試掘報告及《新獲卜辭寫本》及後記。% X5 k8 V/ i2 f! E
1929年    35歲' z- S4 g5 Y# K5 l6 o% f, q
                參加殷墟第3次試掘。發現大龜4版。之後〈大龜四版考釋〉發表於《安陽發掘報
5 x/ Q" m7 _3 Q  C                告》第3期。$ i1 l$ s; L, _; M4 ~
1930年    36歲5 ?: m9 b* {4 I, M
                參加第1次城子崖發掘。8 J9 W! J! U3 m' n# K2 d( E
1931年    37歲4 s# @" x  N! c8 v' I
                3月下旬殷墟第4次發掘。918事件起,李濟北上,由先生主持第5次發掘。
- A  a: w' t* q' @& C. o1932年    38歲
  B1 x! f: x) }( S' s: C                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9 B9 n+ l. b5 Y8 G* B
                負責殷墟第6次、第7次發掘。
$ X# V# m! w: i/ a& }* W) H: e1933年    39歲
8 R) D$ n4 f  F. _( J8 w3 o                主持山東滕縣安上村及曹王墓發掘。6 g  B! q' [5 z* j- i  s
1934年    41歲
) |: C; ?  d, {9 Z3 G! @8 ?                主持殷墟第9次發掘。/ n8 c% x- o6 e1 U6 }) u; ?# w* Q
1936年    42歲2 w8 n7 {/ f. \6 M
                6月2日,視察殷墟第13次發掘。YH127坑甲骨出土。, _& F7 {, G& I
1937年    43歲
" Q% w# U! D: h7 h                與高平子、梁思成、劉敦楨等合著〈周公測影台調查報告〉。& ~$ E% l1 q. i) O! d- Y5 T
1945年    51歲4 e3 b. b; h/ P" L
                《殷曆譜》寫成出版。
; e$ r0 B! s; J- B) G% `5 d1947年    53歲
/ ^% N6 ]  V" |8 \! f/ w/ N: g+ G                1月擔任芝加哥大學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
+ w' o1 F4 ?. n8 ^1948年    54歲2 k7 L# g' x9 L4 ]; Q& f
                4月,當選中央研究院第1屆院士。
: g" ~9 g2 g, h# t6 T" E/ |; `  q              《殷墟文字甲編》及《殷墟文字乙編》上輯出版。* _6 y! L3 g0 L2 F. |
1949年    55歲
# D2 Y4 [' E5 }7 E& m' _* z/ C" x                遷臺,受聘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3月,《殷墟文字乙編》中輯出版。
$ S9 S+ y7 ~2 ^, q1950年    56歲) c9 v& ]% j5 w9 `7 W
                擔任《大陸雜誌》發行人並編《臺大文史哲學報》。5 X9 I# v4 \+ [2 {% V
1951年    57歲
' q# m5 L6 o. g! F                為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k& h  ~9 Z  Q, ~6 q
1952年    58歲
8 B$ H$ c$ p0 |. f$ y                美國東方學會舉為榮譽會員。) a5 b  |! h, Z
1953年    59歲, O3 {( B7 z8 [9 ^$ @
                12月,《殷墟文字乙編》下輯出版。
8 N6 \6 c; L% v1955年    61歲
0 b6 p1 u% S* C3 \3 u                得第1屆中華學術獎。《甲骨學51年》出版。
; A1 S4 }* e& c2 O5 t; f) E1959年    65歲- U1 I  Q' I. @1 v' o
                秋,《中國年曆總譜》出版。# L5 _% l3 E, p  }$ \( Z
1960年    66歲
" {) |' `: G) b7 z) p4 d  {                9月,《中國文字》第1期出版。' j% i# x5 h3 w% P6 W0 [, t0 k
1961年    67歲
, j" ^' ^, ~( @; S! w                任史語所甲骨文研究室主任。《董作賓學術論著》上、下冊出版。7 L- J+ w: z0 }, I) N
1963年    69歲, s$ f& M8 q& ~0 R
                11月23日病逝,享年六十有九。
/ ~( p- ^  b3 ?5 o/ V1 l# s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X  z9 d) v# {% s0 n& s1 D* ^
* l7 w4 A+ x& w, s( c  @& @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1],原名作仁(入学后名),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知名文史学者,在考古学、殷商史、文字学、书法及篆刻艺术等方面颇有贡献。曾任福建私立协和大学、国立中州大学教授,国立中山大学副教授,台*湾大学文学院和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1951年1至6月,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2]
% H; W0 S, n+ K4 Y9 n) n  _生平[编辑]' K1 D4 I' c9 p" ?* q' T& e
% V( X. ?/ l$ H  ?8 O
1923年入新成立的国立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为研究生,开始研究甲骨文。1925年至福州,任协和大学国文系教授,翌年改任中州大学文学院讲师。1927年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副教授。1928年受聘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员,前往小屯调查。史语所从该年至1937年,针对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甲骨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3],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4]。被誉为甲骨学四堂之一。1947年任米国芝加哥大学中国考古学客座教授。[2]。1948年回国。。[2]。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1950年担任《大*陆杂志》发行人并编《台大文史哲学报》。) B3 c& x; H8 o% a
董举家来台之后,生活贫困,家中十余口,食指浩繁[5]。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6]。1958年,胡适由美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力邀董作宾返台,史语所成立“甲骨学研究室”[7],由董作宾担当主任主持工作。1959年忽膺中风,不能言语,“入台大医院治疗三月而愈,然自后语言即告蹇涩”。1963年心脏病发去世,这天是米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之日[8],安葬于台北市胡适公园[9]。3 z4 {4 ^* y  f" U1 D" J
========
1 |; c4 R0 K' ^0 c+ `; G脚注[编辑]

$ Z5 G7 ~" B3 B% o* {: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董作宾
  • ^ 农历生日为三月初一。
  • ^ 2.0 2.1 2.2 〈飞渡太平洋作者董作宾传略,载梁容若齐铁恨何容洪炎秋编《古今文选注》第三十七期,台北国语日报社1952年6月2日
  • ^ 石璋如:〈董作宾先生与殷虚发掘〉
  • ^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 ^ 岳南《南渡北归》:“董作宾在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兼课后,有几位要好的同事经常看到他每次下课回家,都从校内的小卖部买一包花生米边吃边走,且吃得很香甜的样子,就问他为何总是买花生米吃?董说讲完课后肚子就有点饿,吃几个花生米充饑,别的买不起,花生米便宜些。对方不解地问,为何不拿到家中再吃?董一边用手指捏着花生米往嘴里送,一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家食指浩繁,拿回去,这包花生米就不是我的了。’”
  • ^ 1956年,董作宾在香港发表了《甲骨学前途之展望》一文,以忧伤的笔触写道:“展望世界,甲骨学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学的沉闷,也就是中国史研究之消极停滞,茫无端绪了。”
  • ^ 据石璋如说:“就编制而言,成立室而非组,是因为在组织规程中,室可大可小,大者可与所平等,小者可附属于所。不过这时我们也没有想太多。”李敖曾表示:“董作宾丢掉史语所所长以后,无组可归,于是专门成立了一个甲骨学研究室,这是为了脱离李济的压力、挽回自己面子的一个伏笔他也预备有朝一日脱组而出,另成立甲骨学研究所。可是所未成而身先殁。”(《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 ^ 据石璋如回忆:“到11月23日,董作宾先生也过世了,恰逢米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日,我们说董先生是大人物,能与肯尼迪同日过世。董先生的身体底子并不坏,只是不爱运动,而且董先生既忙着《大*陆杂志》社的事,又担任所长,去香港任教回台又担任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事情非常忙,因此同仁曾劝他装假牙,但他忙到没有空去。牙齿不好就吃不好,连带消化不好影响建康。董先生要是早日治好牙齿的问题,身体就容易养好了。”(《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 ^ 董作宾(已故)的个人资料-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网站' K) q' b8 j* t- u# X9 L- s2 R
0 F% G8 c4 ~7 r# J  A4 I: u' _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0: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作宾
" _' \' q: G, O, E; ?+ t编辑- L7 S1 V' e! ~9 Z6 {2 g: {
- J) Q; ?' v8 t0 f9 G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温县人。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 w+ Y% ?: n+ E) }
4 a& Z. T0 A* v
/ m5 q* S- O3 Y$ a+ R

4 L* G5 S5 |9 W2 `2 y3 v目录留校任教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研究员第一届院士
& Q4 E- A4 q6 t2 f" U
# N2 D, e' {4 Y2 P1 H9 p& k- H

$ z. v# @) P0 l- U7 c  u
1
介绍
8 `" `0 v- S2 s: m' y- v3 d
董作宾(1895年—1963年),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又作雁堂,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

7 N. _& s  X* p' ?/ j8 G% G1895年3月20日出生于南阳市宛城区长春街(现解放路)一个小店主家庭,1963年11月23日卒于台*湾省台北市。少年时便博览《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学说。幼时的董作宾在课余时常到旁边刻字店里玩,并细心地观察各种雕刻技法,琢磨刻字的章法与要领。后来他又得到店主的热情指导,使他对古文字和篆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宣统二年(1910年),他入元宗高小,后辍学。
( t; Z0 _$ C4 w6 ^* C( }, I! f
2
工作经历
留校任教董作宾' O- G$ f0 y' S, }5 I( Q+ N
1915年春,在张嘉谋先生(著名教育家)的催促下,董作宾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1917年春,董作宾跟随张嘉谋去开封,在张家管书房兼办家务。后经张嘉谋先生的
( l0 k8 E) J1 o% h" T& @指导和引荐考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初步接触到甲骨文,从此他便与甲骨文结缘并产生浓厚兴趣,开始研究中国考古学。1922年,他应张嘉谋先生之约只身来到北京求学,吃住在张先生家里。张先生知道他学过篆刻,又有一笔好字,便托人为他介绍了一个誊写讲义稿的差事。这其间董作宾结识了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徐旭生(唐河县人),徐先生发现他聪明,又忠厚老实,还能吃苦,便介绍他入北京大学旁听语言学,空余时间对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进行摹印、研究。 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习甲骨文。
, U7 _/ Z- |; `2 x9 e
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5年,董作宾从北京大学研究所毕业后获史学硕士学位,他先后任教于福州协和大学和河南中州大学。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同文学院代院长傅斯年结为知交。之后,入傅斯年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28年,回宛在南阳中学任教。同年暑假,他去安阳考察,发现当地村民在殷墟挖掘并出卖甲骨,即向傅斯年建议,由中央研究院主持进行系统发掘。10月,董作宾首次发掘获得甲骨残片784件,此后又先后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他又参加山东城子崖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曾任教于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等,1928年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研究员、米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28~1934年间,曾 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由他主编的《殷虚文字甲编》和《殷虚文字乙编》二书,共选录抗日战争以前1~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 13047 片。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 。[1]1949年后到台*湾,曾任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历史语言所所长、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等。早年从事方言、民俗调查,后来专门研究甲骨文。他对甲骨学的贡献在于他曾于1928~1934年间8次主持或参与了安阳殷墟的甲骨的发掘,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出土的甲骨文及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研究,他第一个发现了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他把“卜问的人”称为贞人)。
! V+ t' D8 R( S. A2 P" r研究员1932年,他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3月,他发表了《甲骨文时代研究例》,确定了识别甲骨片上殷代文字分期的10个标准。从1928年董作宾参加安阳殷墟发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先后多次参加殷墟的系统发掘,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也由此开始对甲骨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和专著。他最早提出甲骨断代的10个标准,主持了殷代帝王世系年谱、殷先王称号、殷帝姓氏、出土物墓葬地段、异域地名、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铭文表意标准、铭文书写形态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他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考古学家之一,一代甲骨学大师。他编著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历史语言研究所相继迁往长沙、桂林、昆明、南溪,并主持该所工作,继续研究殷代历法。1931年后,编著出版《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45年又编著出版《殷历谱》,被誉为纪念碑式著作。& e( [9 L* H: {3 K- Q6 M
第一届院士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并在同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底董作宾随中央研究院和自己相伴多年而不忍心分开的大批文物迁往台*湾,并提任台*湾大学中国古文和历史教授。为该校中文系讲授古文学,为历史系讲授殷商史。1950年,他和友人一起创办《大*陆杂志》,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发表《武王伐纣年月日考》一文。1951年后,先后编著出版了《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 g' Y5 r  k# K) F6 O
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中国年历编写工作,并任香港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和崇基、新亚、珠海三书院的教授。此间,他完成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年历总谱》。

( D4 h2 p( }) A- d. q
3
著作
《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1924)、《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殷墟文字甲编》(1937)、《殷历谱》(1943年)、《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1951)、《中国年历总谱》(1956,中英文对照)、《中国上古史年代》(1957)。- C7 H- X1 ?4 `
4
主要成就
书法造诣+ E7 S4 i, `$ u! A( K1 }& O% Q' }
中研院史语所成立后,董作宾主持了殷墟的试掘工作,这是中国从摸索而全面以科学方法发掘遗址的开始。而后,董作宾不是主持,就是视察殷墟的发掘工作,改良创新了若干考古技术方法,为殷墟的继续发掘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此外,他也参加了山东城子崖、滕县安上村与曹王墓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早期的中国考古学极为重要而具开创性。
3 s2 n* r( F8 s. W& d4 r: E4 C除了考古学外,董作宾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有卓然贡献,并显赭于国际间,学界把他与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对甲骨学与殷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龟四版与贞人的发现;十个断代标准的提出;殷历的建构,着有《殷历谱》;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殷代地理的推测及制度的研究等。从比较么些文字与埃及文字中,他证明甲骨不是造字的开始,而有更遥远的源头,这除了对文字学的影响外,也开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径。* }; G5 h! t# O6 O6 Y/ Z8 G
董作宾书法及篆刻作品今存《平庐印存》一册,他的学术论文共计约200篇,多存在《董作宾学术论著》(1962)及《平庐文存》(1963),1978年艺文印书馆出版有《董作宾先生全集》,分甲、乙编,凡12册。4 ^+ ~0 n4 g9 u2 w) ^
相关作品
& x8 U3 I/ Q) \$ g
  J2 L0 X4 d9 Q2 D+ n, g; e& L0 b$ j$ E2 N
1 R6 [: I7 }8 Q+ A, f+ S1 X

& t! s7 a# t5 r* G9 P; b# E/ d6 R
& \# w! G& P/ s1 N7 _; I
& S4 y) L& V1 X) m% |0 C7 E1 ]% S* o

; l2 v( E4 @9 b; K

: D# h: R' z, T' }+ T- X  ]/ g6 E$ b1 {. o7 t( c( E
' L* o" H% j6 m9 L
& |4 X6 N4 Z# s6 g) `& p0 q& l& a

5 u  }: V0 I6 e% a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学人的最后结局之董作宾来源: 佀亚的日志
/ b9 J& ^" d" y0 W, W% q%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董作宾于1948年底携家随史语所迁台后,继续从事甲骨文研究并兼任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教授。傅斯年去世,由董作宾接掌史语所所长一职。董氏上任后,仍像当年在李庄一样领导群贤闷头做自己分内的研究工作,对岛内的政治斗争与海峡两岸发生的政治事件并无兴趣。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董作宾欲躲在孤岛一角喝着南瓜盐煮稀饭做点乌龟壳的研究,但是大海那边却又掀起狂风暴雨,有人趁机兴风作浪,向困厄于孤岛的董作宾等人袭来。
自1950年始,逐渐稳住阵脚的大*陆政权,出于一种政治需要,在掀起批判胡适运动的同时,号令留在大*陆的一切人等,不论是工农商学兵,还是与国民党有过瓜葛的旧官员与没有自由可言的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要接受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教育和MKS主义为导向的社会发展史,对这一理论的是否信服,成为检验“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在这样一种社会政治风云激荡下,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特别是下属研究人文历史科学的考古研究所,自然要站在时代大潮的前列,为这个发展规律推波助澜,使之一浪高过一浪,直至达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奇效。
于是在1951年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领导层,开始组织新老员工利用大块时间蹲在会议室开会,除批判胡适的言论,便是集体学习社会发展史,特别是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成为政治学习的文件。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讨论中,郭沫若的这部著作被誉为“MKS主义史学的开山之作”,作者被追封为“在MKS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史而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的第一人”。
早在1945年,郭沫若于重庆出版他的史学大作《十批判书》时,曾在后记中道:“在科学方法之外,我也接近了近代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辩证唯物论给了我精神上的启蒙,我从学习着使用这个钥匙,才认真把人生和学问上的无门关参破了。我才真明白了做人和做学问的意义。”又说:“我比较大胆,对于新史学阵营里的多数朋友每每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我坚持着殷周是奴隶社会,重新提出了更多的证据和说明。”——这个时候的郭沫若尚能对不同意见有所容忍并设法重新提出更多的证据和说明,以表示自己的谦虚和创造的学说并非铁板一块,牢不可破。而对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史语所人员也颇为尊重。其实郭沫若与傅斯年在重庆期间早已见面并有所交往,而与李济在重庆时相识且有较深的友谊,所以郭沫若说见到李济之后产生了“像遇见了亲人一样”的感觉,同时从对方身上看到了“中国光荣的一面”,只是这“发亮”的“光荣的一面”转瞬即逝。随着政治风云突变和史语所人员流*亡台*湾岛,在郭氏眼中,李济与傅斯年连同董作宾等人也随之成为“黑暗”的或者是“中国的耻辱”的一面了。
1950年,郭沫若在《十批判书》改版的后记中,于这年的2月17日,专门写了一篇《蜥蜴的残梦》,公开向史语所的李济、董作宾等人发难。郭沫若以新朝命官登上政治舞台威势,拔剑出鞘,文章写到:“可惜董先生的关门主义关到了家。他虽然也在参加殷墟的发掘,而且在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而他却找不出奴隶的痕迹,实在也是值得同情的”。又说:“董作宾却仅仅抓到一两个字,根据自己的敌忾来随便逻辑一下,便想把臣民是奴隶的本质定了,把殷代是奴隶社会的说法给否定了。这根本就不是学者的态度。就是这种非学者态度,逼得他今天跑到台*湾去准备殉葬,这一层,我倒是能够充分理解的”。
接下来,郭沫若又以爷爷教训孙子的口吻斥责道:“谁叫你要在它身上去找奴隶的痕迹?不逻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假装内行的结果,只是表示自己的无知”。最后,郭沫若以恐龙与蜥蜴作比喻,谓原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以李济、董作宾为代表的旧的、资产阶级学者们的“时代老早就过去了,这和爬虫时代一去不复返一样”。
郭氏的战斗檄文在社会特别是学术界引起了强烈震动。于是,天下士林闻风而动,借机赋诗撰歌以迎合其趣味者纷至沓来,如殷涤非、李学勤等等。其声名远播,其势之喧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学界文人中鲜有匹敌。
在一连串的枪炮声中,董作宾与他的徒子徒孙成了“荒诞无稽”的丑八,尊敬的郭老成了甲骨学界的开山鼻祖和勇士飘扬的伟大旗手。与此相关的“殷墟的殉葬者是奴隶,商、周是奴隶社会”这一“铁案”在大中小学生教科书中连篇累牍地大规模的出现,郭氏之说遂成牢不可破的生铁铸成的坚硬的历史文化瑰宝,大有撼山易,撼郭氏“铁案”难之威势。以郭沫若战斗檄文的发表为标志,董作宾与郭沫若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彻底断绝,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联系。
其实对于郭沫若的善变和反复,胡适在先前有过若干次的亲身领教。1947年2月,郭沫若撰文《替胡适改诗》,将胡适在抗战使美时赠给银行家陈光甫诗中的一句“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的“拼”字改作“奉”字,以此讽刺胡适奉了蒋介石之命,做了国民党的过河卒子。胡适看到这首改诗的文章后自是耿耿于怀,但也仅仅限于“怀”,尚没有凭借自身的影响和权力进行反击和报复。学术界人士看到的是,这年5月,胡适仍慨然主张把郭沫若列入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候选人名单中,且在后来评委会审查中为郭大声疾呼,终使其过关斩将没有落选。1948年2月,郭沫若再做长文《驳胡适<国际形势里的两个问题>》。一个月后,81名院士选出,郭沫若榜上有名。同年5月,郭沫若在香港《华商报》发表《“三无主义”疏证》一文,大骂胡适“无耻!无耻!第三个还是无耻!”在此之前和之后,无论胡适为其作如何亲近与大度的表示,因为政治的需要和关乎自己的利害得失,郭沫若不会对胡适表示感激之情,更不会不识时务地报以好脸色。后来,李济给郭氏的为人为学作了一个总结式的评价:“郭是一个天分很高的才子,可惜就是没有骨头”云云。
就在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大*陆学术界批董的同时,跑到台*湾“准备殉葬”的董作宾却没有马上要死的准备,而是思虑起改变生活窘境,继续活下去、且活得好一点的办法。
董作宾自大*陆携家赴台不久,在朱家骅和傅斯年等人的鼓动下,创办了学术性刊物《大*陆杂志》,并担任发行人。虽然天天过着南瓜盐稀饭的日子,但是生活的还得继续,各项工作也得琢磨着干起来。因而董作宾继傅斯年出任史语所所长不久,便拿出主要精力主持史语所在南港建造办公大楼和宿舍工程。当时建筑行业与学术机关的知识分子,对搞建筑拿回扣,还不像几十年后台*湾或大*陆那般火热,并有“站起一座楼,富起一群狗”的说法和做法,即使有,凭董作宾接受的教育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权牟利,从中捞取油水的空间也较小。
1955年初,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有意聘请董作宾赴港任教授,薪水高于董在台*湾几个机构服务收入总和的二倍。由于连日劳累和穷愁,此时的董作宾身体状况极为虚弱,很希望找个清闲的地方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加之南港的工程已经完成并交付使用,董觉得无愧于上司和同仁之托,便答应了港大的邀请,并于这年8月辞却史语所所长一职,向台大请假,赴香港任职。董走后,由李济接任所长,屈万里为所务秘书。
赴香港的董作宾尽管得到了较高的薪酬和休息空闲,毕竟港岛的学术氛围无法与台*湾比拟,且作为立志研究甲骨文为终身职业的学者,离开由大*陆运到台*湾的殷墟出土甲骨,如同鱼儿离开了大海,学术生命受到严峻挑战,其内心的孤独与焦躁不安难以向外人道及。
1958年,胡适由美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力邀董作宾返台继续从事以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感郁闷之极的董作宾听取了胡的召唤,于当年秋辞去港大职位重返台*湾。
返回史语所的董作宾已经无职可言,亦无组可归,只好专任台大教授,处境很是尴尬。作为院长的胡适深感过意不去,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琢磨权衡,终于想出了一个令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两全办法,即在史语所成立一个甲骨学研究室,由董作宾担任主任主持工作。当时史语所内的考古馆已经落成,正好让此研究室进驻并有充足空间来做甲骨文研究。对于这个微妙的方案,董
...(要求注册)
8 g- S& K' p3 f% k* t) ?

- s9 Y* n* y3 \/ u* X' J2 _! ?0 o& V+ A  F3 n. M5 z( n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0: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http://www.ihp.sinica.edu.tw/people_page/p3_z04.htm (台*湾 中研院语史所 退休离职人员)
6 B8 Z" f; P; {
# z3 u( N6 V/ j( K5 {+ I
姓 名:董作賓
5 g3 M& u  s4 D2 @) ?6 }生卒年: 1895.2.24-1963.11.23
4 t/ m0 y. h+ P; ], `0 B9 C
6 L7 Y& z, C3 B5 @
經 歷:
* r1 G. k& M9 Y本所編輯員( 1928-30 );專任研究員( 1931-51 );專任研究員兼所長( 1951-55 );專任研究員( 1955-58 );專任研究員兼主持甲骨文研究室( 1958-63 )
" {7 R$ B1 u! `. M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8 )
+ G8 r+ f8 C6 j' v) x6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專書
  • 城子崖,與傅斯年、李濟、梁思永、吳金鼎、郭寶鈞、劉嶼霞合撰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一, 1934 。
  • 甲骨年表,與胡厚宣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之 4 , 1937 。
  • 周公測影臺調查報告,與劉敦楨、高平子合著,中央研究院專刊, 1939 。
  • 殷曆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23 , 1945 。
  • 殷虛文字甲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8231;小屯第二本, 1948 。
  • 殷虛文字乙編上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8231;小屯第二本, 1948 。
  • 殷虛文字乙編中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8231;小屯第二本, 1949 。
  • 殷虛文字乙編下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8231;小屯第二本, 1953 。
  • 殷虛文字外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6 。
  • 續甲骨年表,與黃然偉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之 6 , 1967 。9 r# q+ F6 Q; [$ V2 ?2 P# N
二、論文
  • 跋唐寫本切?殘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1 ( 1928 ): 11-16 。
  • 中華民國十七年十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29 ,頁 3-36 。
  • 商代龜卜之推測,《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29 ,頁 59-130 。
  • 新獲卜辭寫本,《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29 ,頁 131-182 。
  • 新獲卜辭寫本後記,《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29 ,頁 183-214。
  • 甲骨文研究之擴大,《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30 ,頁 411-422 。
  • 「獲白麟」解,《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30 ,頁 287-336 。
  • 殷虛沿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2 ( 1930 ): 224-240 。
  • 甲骨年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2 ( 1930 ): 241-260 。
  • 大龜四版考釋,《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31 ,頁 423-442 。
  • 卜辭中所見之殷曆,《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31 ,頁 481-522 。
  • 帚矛說(骨臼刻辭的研究),《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33 ,頁 635-674 。
  • 釋「馭嫠」,《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33 ,頁 697-704 。
  • 釋後岡出土的一片卜辭,《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 , 1933 ,頁 705-708 。
  • 譚「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2 ( 1933 ): 159-174 。
  •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 1933 ,頁 323-424 。
  • 殷曆中幾個重要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3 ( 1934 ): 331-354 。
  • 五等爵在殷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3 ( 1936 ): 413-430 。
  • 骨文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7.1 ( 1936 ): 5-44 。
  • 殷商疑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7.1 ( 1936 ): 45-66 。
  • 安陽侯家莊出土之甲骨文字,《中國考古學報告》第一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13 , 1936 ,頁 91-165 。
  • 論雍己在五期甲骨上的位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8.4 ( 1939 ): 457-463 。
  • 殷曆譜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3 ( 1948 ): 183-207 ;又《六同別錄》中冊, 1945 。
  • 殷虛文字甲編自序,《殷虛文字甲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8231;小屯第二本, 1948 ,頁 1-13 。
  • 殷虛文字乙編自序,《殷虛文字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8231;小屯第二本, 1948 ,頁 1-21 。
  • 殷代月食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2 ( 1950 ): 139-159 。
  • 傅所長紀念特刊編後記,《傅所長紀念特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51 ,頁 75-76 。
  • 西周年曆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3 下( 1952 ): 681-760 。
  • 骨臼刻辭再考,《中央研究院院刊》 1 ( 1954 ): 455-467 。
  • On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the “Day” in the Yin Dynasty, 《中央研究院院刊》 2 上( 1955 ): 51-58 。
  • 關於丁文江先生的爨文叢刻甲編,《中央研究院院刊》 3 ( 1956 ): 143-150 。
  • 漢城大學所藏大胛骨刻辭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8 下( 1956 ): 825-840 。
  • 甲骨實物之整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9 下( 1958 ): 909-921 。
  • 大唐同光四年具注曆合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30 下( 1959 ): 1043-1062 。
  • 唐武后改字考,與王恆餘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34 下( 1963 ): 442-476 。
    " E2 Z* E( S1 O% n9 H
三、其他
  • 瓊樓人語,開封《新豫日報》副刊, 1919 。
  • 讀西遊記考證,《讀書雜誌》 7 , 1922 。
  • 為方言進一言,《歌謠週刊》 49 , 1924 。
  • 民俗文學中之鴉片?,《歌謠週刊》 67 , 1924 。
  • 北京方言化的地名,《歌謠週刊》 70 , 1924 。
  • 看見她,《北京大學歌謠小叢書》, 1924 。
  • 畬語十八名,《北京大學國學門週刊》, 1925 。
  • 歌謠通論,福建協和大學講義, 1925 。
  • 中原音?的研究,《閩潮》 1 , 1925 。
  • 西京雜記作者辨,《閩潮》, 1925 。
  • 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最後一幕,《閩潮》, 1925 。
  • 高湖一夜,《孟姜女》 1-3 , 1925 。
  • 血滴,《京報》副刊, 1925 。
  • 閩謠篇,《民間文藝》 2, 3, 5, 7,8 期, 1927 。
  • 幾首農諺「九九」的比較研究,《民間文藝》 4 , 1927 。
  • 淨土宗的歌謠化,《民俗週刊》 17, 18 , 1925 。
  • 說畬,《北京大學國學門週刊》, 1928 。
  • 唐晡與諸娘,《北京大學國學門週刊》。
  • 福建畬民考略,《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週刊》, 1929 。
  • 楊雄年譜,《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週刊》, 1929 。
  • 切?年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週刊》, 1929 。
  • 「王入于商」考,北京大學講義, 1931 。
  • 怎樣研治甲骨文字,北京大學講義 , 1931 。
  • 甲骨文論著目錄,北京大學講義, 1932 。
  • 跋福氏所藏之甲骨文字, 1933 。
  • 歧路燈作者李綠園先生,《中原文化書刊》 1, 2 期, 1934 。
  • 我在最近,《考古》 3 , 1935 。
  • 說□,《考古》 4 , 1936 。
  • 跋麼些象形文字經典,《西北文物展覽會目錄》, 1936 。
  • 東畫與□,《禹貢》 1 (半月 刊 ) , 1936 。
  • 庚子軼事,《逸經》 21 , 1937 。
  • 西門豹故事的轉化,《逸經》 30 , 1947 。
  • 殷人之書契,《教育部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專刊》, 1937 。
  • 漢白狼王歌詩校考,《邊疆》半月刊, 1937 。
  • 楚夷楚法考源,《西南邊疆》 3 , 1939 。
  • 讀天文曆源,《益世報讀書雙週刊》, 1939 。
  • 孔子誕辰之考定兼論改為國曆問題,《今日評論》 2.10 , 1939 。
  • 研究商年曆的基本方法,《北京大學四十週年紀念刊》, 1940 。
  • 殷代之天文,《中國天文學會會刊》 15 , 1940 。
  • 爨人譜系新證,《民族學集刊》 2 , 1940 。
  • 方法斂博士對於甲骨文字的貢獻,《圖書季刊》新 2.3 , 1940 。
  • 從高宗諒陰說到武丁父子的健康,《中國青年》, 1941 。
  • 麼些字典甲種序,《中國文化研究所輯刊》, 1941 。
  • 稘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新考,《中國文化研究所輯刊》, 1942 。
  • 栗峰山的歷史語言研究所,《讀書通訊》 18 , 1942 。
  • 天曆發微,《讀書通訊》 41, 42 期, 1942 。
  • 關於太平天國曆法的討論,《讀書通訊》 59 , 1942 。
  • 敦煌紀年,《說文月刊》 3.10 , 1943 。
  • 殷代之羌與蜀,《說文月刊》。
  • 春秋經傳史日叢考,《說文月刊》 3.11 , 1943 。
  • 四分一月說辨正,《中國文化研究所輯刊》, 1943 。
  • 魏特夫商代卜辭中的氣象記錄,《華西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輯刊》冊 3 , 1943 。
  • 敦煌唐寫本大順元年殘曆考,《中央圖書館月刊》 3.1 , 1943 。
  • 殷文丁時一旬間之氣象記錄,《氣象學度》 17.1-17.4 , 1943 。
  • 中康日食,收錄於徐炳昶著,《古代傳說時代》, 1943 。
  • 王若曰古義,《說文月刊》 4 , 1944 。
  • 殷虛甲骨文字,《讀書通訊》 69 , 1944 。
  • 麼些象形文字典序,《說文月刊》 5.3, 5.4 , 1945 。
  • 再說殷代氣候,《華西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輯刊》 5 , 1946 。
  • 漢簡永元六年曆譜考,《現代學術》 1.1 , 1947 。
  • 武丁龜甲卜辭十例,楊聯陞譯,哈佛大學, 1948 。
  • 中國文字在商代,《天聲》 1.1, 1.2 , 1949 。
  • 芝城屠場,《臺旅月刊》 2.1 , 1949 。
  • 飛渡太平洋,《臺旅月刊》 2.1 , 1949 。
  • 殷代的奴隸生活,《大陸雜誌》 1.2 ( 1950 ): 10-11 。
  • 甲骨學五十年,《大陸雜誌》 1.3 ( 1950 ): 1-5 ; 1.4 ( 1950 ) : 11-12 ; 1.6 ( 1950 ) : 21-23 ; 1.9 ( 1950 ) : 15-18 ; 1.10 ( 1950 ) : 14-16 。
  • 民無二主,《大陸雜誌》 1.6 ( 1950 ): 26 。
  • 孔子誕辰和八月二十七日,《大陸雜誌》 1.7 ( 1950 ): 7-11 。
  • 甲午月食龜版,《大陸雜誌》 1.10 ( 1950 ): 4 。
  • 時間觀念,《臺灣文獻專刊》 2 ,瑞岩民族學調查報告, 1950 。
  • 湯盤與商三,《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1 , 1950 。
  • 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學術上的貢獻,《大陸雜誌 》 2.1 ( 1951 ) : 1-6 。
  • 戰蹟鑑圖象,《大陸雜誌》 2.1 ( 1951 ): 6 。
  • 論商人以十日為名,《大陸雜誌》 2.2 ( 1951 ): 6-10 。
  • 虢季盤時代,《大陸雜誌》 2.2 ( 1951 ): 9 。
  • 司毋戊大鼎,《大陸雜誌》 2.5 ( 1951 ): 8 。
  • 清明上河圖,《大陸雜誌》 2.8 ( 1951 ) 16-19 。
  • 中國古曆與世界古曆,《大陸雜誌》 2.10 ( 1951 ): 28-35 。
  • 從麼些文看甲骨文,《大陸雜誌》 3.1-3.3 ( 1951 ): 15-17, 51-53, 87-90 。
  • 大龜四版之四卜旬年代訂,《大陸雜誌》 3.7 ( 1951 ): 214-216 。
  • 甲骨文的初步研究,《大陸雜誌》 3.9-3.10 ( 1951 ): 275-276, 322-326 。
  • 關於貞人,《大陸雜誌》 3.11 ( 1951 ): 341-343 。
  • 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大陸雜誌》 3.12 ( 1951 ): 386-398 。
  • 武王伐紂年月日今考,《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3 , 1951 。
  • 甲骨文斷代研究的十個標準,《大陸雜誌》 4.8-4.10 ( 1952 ): 252-256, 296-300, 328-333 。
  • 毛公鼎考年,《大陸雜誌》 5.8 ( 1952 ): 257-260 。
  • 毛公鼎釋文注釋,《大陸雜誌》 5.9 ( 1952 ): 299-305 。
  • 卜辭中八月乙酉月食考,《大陸雜誌》特刊第一輯下冊, 1952 。
  • 中國文字的起源,《大陸雜誌》 5.10 ( 1952 ): 348-358 。
  • 周金文中生霸死霸考,《臺灣大學傅故校長斯年先生紀念論文集》, 1952 。
  • 中國上古史新證,《民間知識》 9 , 1952 。
  • 把近二十年研究古史年代的成果獻給當世之注意國史者,《新生報》專欄, 1952. 02.22 。
  • 漫談中國文字書法的美,《新生報》專欄, 1952.07.02 。
  • 一個理想的書法展覽,《新生報》專欄, 1952.07.30 。
  • 國曆與國民曆,《新生報》專欄, 1952.12.04 。
  • 共和以前帝王的復原,《新生報》專欄, 1952.12.04 。
  • 我國的文字,《我們的國家》,中央日報社, 1953 。
  • 卜辭中的亳與商,《大陸雜誌》 6.1 ( 1953 ): 8-12 。
  • 殷代禮制的新舊兩派,《大陸雜誌》 6.3 ( 1953 ): 69-74 。
  • 王二曰?,《大陸雜誌》 6.4 ( 1953 ): 107-108 。
  • 渾天儀上的星象圖,《大陸雜誌》 6.8 ( 1953 ): 241-242 。
  • 殷代的鳥書,《大陸雜誌》 6.11 ( 1953 ): 345-347 。
  • 甲骨文材料的總估計,《大陸雜誌》 6.12 ( 1953 ): 375-381 。
  • 毛公鼎,大陸雜誌社, 1953 。
  • 比較五種清明上河圖小記,《大陸雜誌》 7.6 ( 1953 ): 165-194 。
  • 與華無極,《大陸雜誌》 7.8 ( 1953 ): 231 。
  • 關於模本清明上河圖,《大陸雜誌》 7.11 ( 1953 ): 332 。
  • 關於敦煌唐寫本妙法蓮華經,《大陸雜誌》 7.12 ( 1953 ): 400 。
  • 殷代的紀日法,《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5 , 1953 。
  • 本系所藏甲骨文字,《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1 , 1953 。
  • 函皇父諸器之年代,《真理世界》, 1953 。
  • 古文字中之仁,《學術季刊》 1.1 , 1953 。
  • 五十年來考訂殷代世系的檢討,《學術季刊》 1.3 , 1953 。
  • 談西元和公元,《新生報》專欄, 1953.07.03 。
  • 談中國紀年法,《新生報》專欄, 1953.08.04 。
  • 殷虛出土一塊「武丁逐豕」骨版的研究,《大陸雜誌》 8.6 ( 1954 ): 166-169 。
  • 華盛頓紀念塔中的石刻二種,《大陸雜誌》 8.7 ( 1954 ): 195 。
  • 武丁狩殷淺說,《大陸雜誌》 8.12 ( 1954 ): 354 。
  • 鈔本武乙卜辭十一版,《大陸雜誌》 9.2 ( 1954 ): 42-44 。
  • 殷曆譜的自我檢討,《大陸雜誌》 9.4 ( 1954 ): 119-130 。
  • 車馬獸戲紋壺,《大陸雜誌》 9.5 ( 1954 ): 140 。
  • 加里福尼亞的古陶文字,《大陸雜誌》 9.9 ( 1954 ): 289 。
  • 西夏文銅斧,《大陸雜誌》 9.9 ( 1954 ): 300 。
  • 古銅印九方,《大陸雜誌》 9.10 ( 1954 ): 321 。
  • 中華民國四十四年「月曆」淺說,《大陸雜誌》 9.12 ( 1954 ): 365-368 。
  • 中國藝術與體育,《新生報》專欄, 1954.02.12 。
  • 希望中的殷商時代疆域圖,《中央日報地圖週刊第 400 期紀念》, 1954 。
  • 論中國歷史研究的科學化,《中國一週》 211 , 1954 。
  • 中國書畫展覽在馬尼刺,《中國一週》 212 , 1954 。
  • 我國文物的菁華(介紹故宮文物),《四十三年度社教擴大運動特刊》, 1954 。
  • 雜誌在學術方面的貢獻,《中華民國雜誌鑑》, 1954 。
  • 中國文字,《中韓文化論集》, 1954 。
  • 與華無極解,《蔣總統六旬晉八壽辰特刊》,菲律賓青年文藝出版社, 1954 。
  • 殷周戰史,《中國戰史論集》, 1954 。
  • 殷代的革*命政治家,《中國政治思想與制度史論集》, 1954 。
  • 我國文字的特色,《華僑青年》 2.1 ( 1954 )。
  • 泌陽玉簡,《大陸雜誌》 10.4 ( 1955 ): 107-108 。
  • 論長沙出土之繒書,《大陸雜誌》 10.6 ( 1955 ): 173-177 。
  • 叔朕簠,《大陸雜誌》 10.7 ( 1955 ): 202 。
  • 泉屋博古,《大陸雜誌》 10.12 ( 1955 ): 388 。
  • 鄭重介紹「六書尋源」,《大陸雜誌》 11.1 ( 1955 ): 3-6 。
  • 中韓學界交驩經過,《大陸雜誌》 11.3 ( 1955 ): 91-97 。
  • 「檀紀」與中國上古史,《中韓文化論集》, 1955 。
  • 建設性的上古史年代問題,菲律賓《新閩日報年刊》, 1955 。
  • 甲骨字在东瀛,《中日文化論集》(一), 1955 。
  • 殷代甲骨文字與古代文化,东瀛《東方學》第一輯, 1955 。
  • 關於古史年代學的問題,《大陸雜誌》 13.6 ( 1956 ): 169-172 。
  • 春秋晉卜骨文字考,《大陸雜誌》 13.9 ( 1956 ): 271-274 。
  • 王孫舌考,香港《東方文化》 3.1 , 1956 。
  • 談曆上,《香港大學生活》 1.8 , 1956 。
  • 談曆下,《香港大學生活》 1.9 , 1956 。
  • 談今年的三種曆書上,《香港大學生活》 2.1 , 1956 。
  • 談今年的三種曆書下,《香港大學生活》 2.2 , 1956 。
  • 甲骨學前途之展望,《李丙燾博士華甲紀念論叢》, 1956 。
  • 卜辭之時代區分,香港大學, 1956 ;又东瀛河出定本《書道全集》第一冊。
  • 建設性的古史研究,《香港時報四十五年元旦特刊》, 1956 。
  • 中國古史年代學在今天,《香港時報七週年紀念特刊》, 1956 。
  • 我怎樣研究上古史,《香港孟氏圖書館刊》 2.1 , 1956 。
  • 三正論之科學證明,《中國史學論叢》, 1956 。
  • 堯典天文曆法新證,《清華學報》 2 , 1956 。
  • 關於中國年曆總譜,《大陸雜誌》 14.4 ( 1957 ): 130-134 。
  • 為書道全集詳論卜辭之時期之區分,《大陸雜誌》 14.9 ( 1957 ): 267-276 。
  • 偉大的古代崖壁繪畫,《大陸雜誌》 14.10 ( 1957 ): 313 。
  • 「康熙字典」的訂正,《大陸雜誌》 15.2 ( 1957 ): 35-38 。
  • 「二十史朔閏表」補,《大陸雜誌》 15.5 ( 1957 ): 137-143 。
  • 孔子生年考,《孔學論集》, 1957 。
  • 中國文字演變史之一例,《香港新亞學報》 2.2 , 1957 。
  • 中國的版圖序,收錄於趙宋岑著,《中國的版圖》,中華書局, 1957 。
  • 石刻對證曆表之一例,《大陸雜誌》 16.4 ( 1958 ): 99 。
  • 中國年曆總譜自序,《大陸雜誌》 16.4 ( 1958 ): 105-106 。
  • 關於南宋淳熙本「孝肅包公奏議集」,《大陸雜誌》 16.5 ( 1958 ): 158 。
  • 「戊辰直定」說,《大陸雜誌》 16.6 ( 1958 ): 163-165 。
  • 中華藝術圖錄序,收錄於譚旦冏輯,《中華藝術圖錄》, 1958 。
  • 月衣山莊憶子春,《天文通訊》 110 , 1958 。
  • 量天尺,《香港珠海校刊》 2.5 , 1958 。
  • 古史考年淺說,馬尼拉《知識與生活週刊》 1 , 1958 。
  • 建立上古信史的大廈,馬尼拉《知識與生活週刊》 2 , 1958 。
  • 論影印包孝肅公奏議集,香港《自由人》 719 , 1958 。
  • 大千居士與敦煌壁畫,《華僑日報華僑文化》, 1958 。
  • 量天尺,《大陸雜誌》 18.3 ( 1959 ): 94-98 。
  • 中國年曆總譜年世類說明,《大陸雜誌》 19.2-19.9 ( 1959 ): 1-28 。
  • 中國年譜總譜上編,下編,香港大學, 1959 。
  • 敦煌紀年表,《馬來亞大學東方學報》 2 , 1959 。
  • 古史研究的信念,《學粹》 1.2 , 1959 。
  • 儒略周日與古曆,《香港崇基校刊》, 1959 。6 p5 n$ o- j" x' ^# `

' n4 E0 X  c' g2 z7 H2 x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