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78|回复: 25

也论解儒的基调、圈圈和泥潭 ——兼与石门山人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2 09: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所看过的各种解老的著述中,竟没有一个人能正确的解读《道德经》。
先贤学者像河上公、王弼,他们对《 道德经》的评注和解读,为后世解老定了一个基调、划了一个圈圈。后人解老基本都在这个圆圈之内转悠,他们不想或不敢跨出这个圈圈。走的人多了这个圈圈就成了一个坑。两千年来解老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在往里灌水。时间长了这个坑就成了一个泥潭。迄今为止自称破解老子《道德经》的人也有不少了,
但没看到一个人能真正跳这个泥潭。
国学论坛·道学参玄石门山人【慧宇解老】——发表于2013-12-18
我很少浏览佛道专栏文章,此次偶尔看阅,被楼主鲜明观点感染,惊讶而震撼。此类文字出自佛道研究群中,不在儒学研究群中。其实,楼主此观点同样适合儒学群中,有所变动:在西汉独尊儒术的君主专*制时代,董仲舒已为儒学定基调、画圈圈,后来者解儒成坑灌水变泥潭,到宋明理学时代则是大泥潭了。明清之际儒学跳出泥潭,满清后跌摔回泥潭至今。所招因果是:后世人眼中的孔孟儒学,处在天堂地狱间,不切人间世务了。
逻辑还原于古人的思想之真,成为各家学说研究之重了。思想失真,源头是对概念逻辑的曲解和误解。笔者有同感,逢知音了。
一、对概念逻辑本义的正确解悟,历史逻辑必厘清,历史存在要了解。存在内涵是什么?物质条件与政治融入为存在,存在环境造就的国民心性为文化实态,归入为存在内涵三要素,影响并产生历史逻辑。有儒家、道家及各学派的历史逻辑。共在的存在环境决定:各学派之间横向平列互相影响,学术争鸣必出现主流思想的理论集成。荀子学说就是先秦诸子的理论集成。荀子的解蔽说,“庄子知于天而不知人”,其逻辑评语同样适用于老子的《道德经》。
二、既定阶段的存在与逻辑,从上阶段存在与逻辑转因而来。解儒与解老都要理解《易经》的逻辑与存在。《易经》时代,人类如动物群居的生活时代,与大自然融合一体,是天地人同的社会存在。人群生产活动的组织,通过卜筮形式,天意代人事,隐形的逻辑是:卜天地之象,占人事之数。卜筮主持者是初期的知识分子,长期实践活动,经验积累,是《易经》逻辑产生的社会存在,如楼主说《易经》的逻辑很简单,人类生活也很朴实。进入老子和《易传》时代,存在发生变化,人类初期耕种业、畜牧业、织布业、及中医术的出现,生产技能及经济手段的运用,改变了物质条件与生活方式,改变了心性文化和思想文化。天地人同的时代要进入天地人参的时代。知识和文化的发展,人群间的智力差异脱颖而出现群中首领,王者文化也出现权威与权力的人物,天意代人事的时代要进入政治人事本体的理论和实践时代。《易传》阐述两个主题而透示一个逻辑中心,如荀子所说:“顺天而制天”。不管是认识问题,或制度问题;人心损道心,或私理害天理,若不能顺天,人参转逆天妄为了。所以,人参历史,是顺天与逆天、有为与妄为并在的历史。内容与形式的极大落差,愿望与结果相违,儒学初期的理论阶段,如同人生的孩童阶段,是直觉性质的知性阶段。逆天而妄为的时代心性,生孔子“人心不古”的感叹,亦生老子人心复古的意念,希望回归到《易经》原来,朴素的生活和简单的思想方式。“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一是道之本源,虚无世界;无而生有,阴阳气化生成万物后,返回道之虚无,复始循环。道法自然的逻辑从《易经》天地人同的逻辑转承而来,“小国寡民,鸡犬不与相闻”的理想国,也看出天意代人事逻辑演变的轨迹。无为人生与无为政治也追随道法自然的意念,其思想核心是:返回素朴,不要人为。世间没有仁,方有仁义的人为宣耀,所以,“绝仁弃义”、“绝圣弃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的求学〔致思〕是人为,极易发生妄念妄为,损伤道法自然。若如此,何必为学?“绝学无忧”,方可损之又损,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立论道法自然,不宜立佛门因果说去解读。老子的无为政治在汉初有一段实践史。黄老之术与老子无为存逻辑差异否?细待分析。清静无为,不失老子的逻辑本义。汉初时代,清静无为、养民生息。简朴的生活与心性,有助于撫平战争之创伤,有助于经济复原,百姓安居心性的复原。然而,物质生产的恢复,生活条件的改善,财富有了积累后,无为政治走向危机与困境,迫出汉武的有为。无为政治与秦法的苛政妄为是政制的两极向,因果共同,一朝失败无归路。老子的自然说只能适用个体的心性启悟,无助于政治清明的社会治理,无益于道心环境改善的社会治理。
三、对存在与逻辑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对后世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如楼主对魏晋玄学时代的定调子、画圈圈的论语。魏晋时代是儒道合流的时代,是传统思想史最迷惘的时代。早于孔、老的先圣说,“文多质少则为史”。道德的迷惘心性,清谈玄风在这个时代流行了。“质多文少则为野,”人欲横流的质野现象,加剧了妄为的程度。吉凶祸福的人生境遇,也造成对老子无为自然说的心性迷惘。名教何依?惟实惠人生,养生为要。佛教入世兴起,补老子自然说的逻辑欠缺,解世人一时之困惑。理论研讨方向,流入儒、道、佛互补之势态。《易经》的简单性逻辑,也因命理、风水等推演学的出现而转向复杂化。解老、解易都为后世定调子和画圈圈了。解儒也有董仲舒的调子和圈圈。在魏晋时代,由道德迷惘走向道德困境,在儒、道、佛时代显现了。“内则道佛”,失去道德心性的内修位置。宋明理学为恢复道德心性内修位置所作的努力,其实是汇合道佛的理论要点而融入道德体系中,共通点是心性启悟。情欲乃万恶之根源,必当抑制。老子认定情欲乃人为妄念,损道法自然之道;佛教六根清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都在抑制情欲;宋明理学更直接了当,“存天理,去人欲。”抑制情欲因于“质胜文则野”的情欲妄为,导致人生吉凶困境与社会动荡不安,这是佛、道、理学的思维共同。然而,“文胜质则史”,抑制情欲过度扭曲人性,迷乱性善,恰恰又是佛、道、理学的逻辑偏失。明清船山言:“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论理了佛、道、理学的逻辑偏失。“于人欲见天理,須有安排。”安排不理顺,无论是认识问题,或制度问题;是道德问题,或实务问题;是人心损道心,或私理害天理。总的来说,不能“顺天而制天”,必是妄为的人参〔治〕历史,制造着儒、道、佛互补的存在与逻辑。从汉武的独尊儒术,到儒、道、佛互补的外则儒术,也产生一个基调和圈圈,儒家是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若同此推理,儒学何妨不是有为与妄为的思想文化,这又是一个基调、一个圈圈。其实,无论是独尊儒术,还是外则儒术,逻辑表述为君主专权下带有儒家文化符号的专*制政治,专*制政治融入成为专*制性质的社会存在。“内则道佛”,加上理学才对。佛、道、理学共同应对的都是专*制存在。将专*制政治与儒学梱绑是不对的,是专*制政治下的儒家异化,方出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定解儒的调子和圈圈,成坑灌水,到宋明理学时代是大泥潭。儒学的极度异化,致先儒的逻辑形象面目全非,造成儒学在近代与现代的坎坷史。其际遇是很惨淡的。
对逻辑循序和因果源流的逻辑纵观,笔者有个见解,当逆天妄为事实尚在人间流行,佛道逻辑一直会循环往复。在后人的视觉中,楼主今日的解老逻辑依然在泥潭中转悠。对于解儒逻辑,笔者斗胆下结论:下述三个基调和圈圈依然存在未予破解,解儒逻辑也在循环往复。
一、在先儒体系中,失去荀子学说的孔孟之道是不完整的。将荀子儒家地位移走的宋明理学,是儒家的极度异化。荀子对先儒体系的完善,起码体现三方面:一是顺天而制天的理论逻辑,若是逆天所为,必是妄为的人治;二是君舟民水说,逆天妄为伤害的是民生,民生不可失,民*意不可违,方有载舟覆舟之戒。此点,船山言之确确:“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三是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理论集成所出现解蔽理念,表明:主流思想的完善和发展,有赖于百家争鸣氛围的理论通达,没有学术争鸣的环境氛围,主流思想也会僵化,退出真理圈而走向谬误。还有其他的,被其学生韩非子曲解至极的德主法辅政制思想,等等。孔、孟、荀是先儒思想的发展系统。破解孔孟之道的调子和圈圈,方可恢复孔、孟、荀承继完整的先儒形象。
二、破解视儒家为铁板一块的调子和圈圈。儒家文化的沿流,有诸子学术争鸣氛围下成长的先儒体系,有君主专*制时代,儒、道、佛互补成势态的儒学,也有专*制走向衰亡期的明清之际儒学。存在的演变也造成儒家思想的演变。不同质的儒学被视为铁板一块,只能造成:儒学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儒学的逻辑思想褪色以至面目全非。
三、破解视孔孟儒学与宋明理学为承继关系的调子和圈圈。以宋明理学的逻辑思想去解读孔孟学说,纯洁的孔孟儒学被点污成儒家专*制,封建礼教的御用工具;以孔孟思想去解读宋明理学,理学的儒学异化被涂改,转体为值可发扬光大的儒学形象,招致儒学被捧上天堂,被贬下地狱的际遇。其中的因果和滋味,谁可领悟?有领悟方有真正的儒学复兴。
破解三个调子和圈圈,回复到原有的逻辑思考点:跨越二千多年时空,如何贴切解读古人的逻辑之真?长期的儒学研究,笔者意识到两个规律性过程的哲学圆圈。一是对先儒体系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目光落实到明清之际儒学这一块;一是现代文化体系的建构,必对明清之际儒学的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达成对儒家文化研究的更新路向,方可破解传统哲学,包括儒、道、佛互补所产生的全部调子和圈圈,从泥潭走出来,实现传统哲学的正本清源。
一、杰出的儒者都是出入佛道而成就理论之光辉。荀子的理论集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吸取老子的自然说,摒弃其“不知人”的理论偏蔽,成全“顺天而制天”的儒家自然说。船山的理论集成,最重要的是吸取佛教人为因果论,摒弃其纯人为的理论偏蔽。老子纯自然、佛教纯人为,都有各自的偏蔽。正确的理解,从自然与人为的矛盾体去辨析人为的因果原理,也从矛盾律与因果律之间联接统一性原理去解析因果。船山的心物论,“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顺乎物则之则,让人思邃深刻,不仅有物理部分,更重要有事理、道理全部。心性人事的本体原理、政务原理、性命学原理及心性文化原理、存在与思维、历史与逻辑等一切规律性原理囊括在内。违逆物则,就是理论之谬误,导致人为的妄为。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的忠性求实,水能载舟覆舟的民*意逻辑,成天理之自然而必然。“理有顺逆”,“理有屈伸以顺乎天”。“顺乎天”,就是“顺乎物则”,也是荀子“顺天而制天”的逻辑深化。疑乎人心,从质文两极向,文史与质野,“明有性情,幽有鬼神,”都是妄为事实与环境造成的心性异变。矛盾律与因果律之间联接所发生的因果多路向,归入疑乎人心逻辑深层的哲学思考。顺乎物则天下之变,何妨不是顺乎人心天下之变。天理的自然而必然,道势也是自然而必然。“势成可否”、“势有轻重而应乎人”,“应乎人”,解读着疑乎人心的逻辑深入。从物则人心原理及理势逻辑的哲理思维,纠正佛门偏蔽而论理因果论。
二、现代出色的儒者也是深研佛理后入儒门,象梁漱溟、熊十力等,鄙人当效法先圣前贤,也从楼主文章再度深悟。跨越千百年时空研究儒、道、佛,已不是横向并列式解读与辨析,应是按纵向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作全面解读。以儒学逻辑解读佛道学说,以佛道逻辑解读儒家学说,都会发生概念理解的差谬,导致理论与思想理解的差谬。楼主理解的易数,错了。《易经》的卜筮,隐形逻辑是:“卜天地之象,占人事之数。”《易传》以象数学入义理学,叙论人事的本体原理。船山的思想更清晰,“象者气之始,居乎未有务之先;数者时之会,居乎方有务之际。”“象数者,天理也”。都是易数的逻辑解读。楼主抨击《易传》的“吉凶生大业”,鄙一时也回神不过来,重读《易传》,言吉凶概念甚多,其中一段较全,“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易传》所论吉凶,与悔吝、利害概念联接,关渉人的情感与行为,人事的结构性〔刚柔杂居〕及本体运作〔变动〕等诸种人为的因果元素在内,都与心性人事的本体相关。人参在顺天与逆天,有为与妄为之间,吉凶的逻辑现象显然了。所说的大业,即富有大业,与日新盛德呼应成逻辑真切。对吉凶生大业的哲理逻辑有待深层思考,确切而言,《易传》叙论心性人事的本体原理,也从《易经》天意代人事的逻辑转承而来,对人事之吉凶因果的探讨力尚属初期而显于肤浅,时代所局限,逻辑之循序,非楼主所误解的。研究人为因果论的逻辑深入,功高是佛学,成正果则是船山学说。楼主论尊卑,概念生发于先人对天地上下位置差的观察,转套用于人事伦理方面,君臣、父子、夫妻的主从位置差。何时由位置之尊卑演绎为身份之尊卑,概念的逻辑义没有定在不变的,随着思想与思潮的演变而变化。楼主对儒学的抨击,因时下对独尊儒术的通俗误解,将专*制政治与儒学文化梱绑。其实,佛、道、儒家异化共同应对独尊儒术的君主专*制,共同掉进泥潭中。儒学不同于佛道在于,不会停留在心性层面的开启。儒学历练,经过诸子争鸣而理论集成的先儒体系,进入实现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的明清之际儒学,其间经汉儒及宋明理学的异化后方发生儒学文化的正本清源。一是认定君主世袭必以政不及三代走向衰亡的理道必然;二是揭露专*制制度不可克服的三大弊政:贪腐天下、势尊必蔽、文有法而礼无法。三是变革社会政治制度就是改善社会的道心环境,改善和改造心性文化。因此,儒家的内修学再不局限于心性启悟的道德文化,思考与道德相连的,忠性求实的经济文化,思考为万民立命的政治文化,思考着存在的文化意涵。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指的是立命〔各正性命〕、和立心〔道心环境〕的存在文化和环境文化。船山提出经世治用的文化实用性和纵观性,提出会通古今通义的哲理逻辑,与本文探讨的逻辑还原与逻辑升华的理念一致。经济,政制、和思想心性成文化总体,在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后,每次文化研究都成为讨论的话题。明清之际儒学所展现的新学术势态,已从儒、道、佛互补的泥潭走出来。若楼主能系统研究张载、船山学说,对儒学的误解释然了。皆因满清王朝建立后,思想文化重新跌入泥潭,至今仍在转悠,造成世人对儒学的误解,包括楼主的误解在内,是近代以来产生民族灾难史和文化混乱史的主要成因。
三、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的理论探讨,不仅务于古人思想的逻辑还原,更重要是会通古今义理的逻辑之实,摒除不切世务的理论偏蔽。楼主崇扬老子学说是中华文明顶峰,与认为世界文明回归孔孟之道的观点一样,稚幼可笑。楼主宣扬老子的“我无事而民自朴”的思想,乃不通世务。故然,楼主反对妄为政治,妄为政治直接制造人世间的乱象,无为政治何妨不是放任人世间的妄为,间接制造人世间的乱象,共同扰乱着社会的自然生态,政制两极向。政治人物,焉能无事?天下民事,归为政事与实务事,还有重要是自我提升事,与资历名位相称相副的智神本质,“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民自朴,经过WG苦痛,被愚弄的一代人,历历在目,不堪回首,还要张扬自朴?终然,楼主主张自朴,以其不争,却不是鸡犬不与相闻的人情隔断。孔子倡忠恕,船山言仁恕,主张以仁德情义化解争斗。无忧无虑的简单生活,不受情欲所累,也不是与人性自然过不去,对物质文明事象视而不见而隔断,因噎废食何谓?况且,理在气中,性为情节,智为神节。我还是主张有为政治〔民本走向民*主〕下的儒家两性:仁义的健康心性与礼义的健顺心性。仁义的健康心性决不是纯道德,而是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的忠性求实,实事求是于民生经济,在普世目标下的民本政制心性和民*主政制心性,社会管理层的仁恕心性和普罗大众的忠恕心性为仁德统同,建构完善健康的道心环境。礼义的健顺心性,各正性命恪守规范的道德原理,与政制实务原理共通,礼分差等而公平合体之实务,建构完善健康的道心环境。道心环境造就心性,良善心性,方有与文明俱进,无忧无虑的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不然,画饼充饥而已。道德实务一体,《易传》的三道三才,即天道阴阳、地道刚柔、人道仁义,就是道德实务一体的逻辑表述,船山言:“刚柔质文,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同此叙论。从中透映:心性人事的级能结构、效益效率为功能见证的规范秩序、权威专崇心性,具有民本性质的政制人事本体。后世异化为等级结构、守常的规范秩序、权力专崇心性,沦为专*制性质了。民本与专*制并存,升华民本,走向民*主。政治理顺、社会治理,与商品经济规律融合的实务性原理,通世务的逻辑性原理。
在辨析古人概念及思想的逻辑还原问题上,笔者与楼主的见解颇为接近。在解儒与解老的不同视域分歧极大,正常不过了。不同见解的学术争论正好起着交流、沟通和互补的作用,也会出现主流思想的理论集成。此点,笔者相信与楼主的见解也会靠近的。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区分为未进入和已进入的认识范围,儒道见解一致。人参角度,“无名,万物之始”,尚未进入人的认识和应用范围,未有使用价值,所以,人参的目标,将无名的万物之始,转向有名的万物之母;将有名的万物之母纯化和优化,物尽其用显其所值,这是人参的意蕴,楼主赞同否?正因为人参,儒家的道与老子的道存歧义。儒道有二义:一是民之共由之路;二是形上形下区分的道器范畴。即是说,民共由之道,也是尽器之道。器的形象逻辑表明,道受特定的文化条件限定。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不会想到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发生SHZY,原因很清楚。自然经济时代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必经历资本增值阶段,这就是文化的条件性。尽器之道受到物则、理则的原理规律所制约,产生理道的矛盾体,即人为与自然的矛盾体。“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也。”人参透彻,天为自然的逻辑也转向天为社会的逻辑。自然概念,从属于事物形态与过程,与人为的概念对应和联接,有着对立统一规律,与西方文化的自然概念有逻辑的歧义。人为与自然的矛盾原理,贯通到事物、人事与心性的文化全领域。事物的生生不息之条理,有象数学范畴表述;人事原理,有客体与主体、实务与道德矛盾理论,铺展到人事方方面面的范畴体系中;心性之内内外外原理,通过质文、性命、道心与人心等矛盾范畴,铺展到其他的心性范畴体系中。自然与人为的矛盾范畴,成为存在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各学派都要面视和应对,产生不同的思想观。《易传》的天地人参,是自然与人为的矛盾观;《易经》的天地人同,是浑然同体的人为自然观,两者间有文化的承继性。荀子的顺天而制天,是人为与自然的矛盾观,老子是排斥人为的道法自然观,“知于天而不知人”。面对妄为时代的国民心性,孔子言人心不古,探索文化成因;老子是人心复古,返回《易经》原本,素朴心性与简单生活,这就是儒道逻辑的分歧。佛教排除自然因果说,致力于“理性”避离的人为因果论。宋明理学集道、佛、儒一体的自然人为观。儒道合流,“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道法自然观;儒佛合流,“存天理,去人欲”,“理性”避离的人为因果论;儒家文化符号的“理在气先”、“天命之谓理”的天理道德观。船山则坚持理道的人为与自然矛盾观,矛盾律与因果律联接的人为因果论。“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道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义利之别,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义利是矛盾范畴,利害是因果范畴,是联结性的哲学范畴。在求真致实的思想原则下,忠性求实、实事求是于民生经济的普世目标下产生的顺乎物则、疑乎人心的心物原理,是自然与人为的矛盾体。顺乎物则天下之变,何妨不是顺乎人心天下之变,由之脱现的唯物论,也是人为与自然的矛盾理论。疑乎人心,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探索人参最佳选择的因果之路,乃辩证法的思想精粹,与“理势为天”的哲理逻辑一样,都是人为与自然的矛盾理论。
理道的人为与自然的矛盾理论,是传统哲学史的第一原理性范畴,也是对各学派思想定性的基本性范畴,不知楼主同意否?笔者叙说的矛盾与因果,唯物论与辩证法,以及历史与逻,存在与心性〔意识〕、哲学圆圈等,在读书时代学习MKS主义理论,已有印迹,在中国哲学史有活生生的思想素材,为何发生文化的隔断现象,咄咄怪事,不可思议,令人费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8 銀子 +12 功勛 +3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8 + 12 + 3 谨受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 16: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4-3-3 16:22 编辑

在我所看过的各种解老的著述中,竟没有一个人能正确的解读《道德经》。
先贤学者像河上公、王弼,他们对《 道德经》的评注和解读,为后世解老定了一个基调、划了一个圈圈。后人解老基本都在这个圆圈之内转悠,他们不想或不敢跨出这个圈圈。走的人多了这个圈圈就成了一个坑。两千年来解老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在往里灌水。时间长了这个坑就成了一个泥潭。迄今为止自称破解老子《道德经》的人也有不少了,
但没看到一个人能真正跳这个泥潭。
......

下面的段落还没有仔细读完,已经很受用了!

浅龙认为:解读先秦历史与重要古典文献,应当可以从文字入手 —— 金、甲古文字,找一找字源它确切的用意。也就是说自汉代以后运用汉字逻辑解读的先秦所有文史哲都可以先告一段落了!总躺在经典释文上睡大觉,就此作为“巨人的肩膀”是靠不住的!你有没有胆量也来做一回王懿荣、赵军和刘鹗呢?在当今这个时代;在任一文化论坛中同样也太需要具有原创精神了!

只有这样学习的人才有可能知道《易经》、《老子》中都加注了哪个时代的寓言和民间谚语的、汉后真的有所曲解原意的动机在哪里。

这里不是没有榜样:赵秋成(
zqc4124和青竹大哥。他们学习的方法与方向是正确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 23: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所看过的各种解老的著述中,竟没有一个人能正确的解读《道德经》。"

這話邏輯思維能力有問題啊,既然沒見過正確的解讀,怎知它們都是錯誤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4 10: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3楼网友的建议回复帖:

如果您还是一名普通的大学以下、高中学生,请您先不要过于关注这些对古典文献自学的、具有实验性的释读意见帖,原因是您们还是需要按照现行的教学大纲进行学习,考好您们每一门的功课。您如果不是学生了,且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劳动实践者,请随时关注下面的解释回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6 13: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年说快语
(浅龙憋屈很长时间了)

回答3楼网友的问题其实很简单:

1:现代汉语汉字(包括古典汉语逻辑学、古文字假借学、简体中文、繁体汉字等)已不适用去解读先秦文字所构成的古典重要文献等著作中的含义。举例:我们可以翻看一部宏伟的《漢語大字典》,这部书仅是提供对繁体汉字语意、字义索引的工具书,对每一个繁体汉字的下面都有从金文、甲骨文字形,以及注明了发声等拼音字母;紧接之下就是众多序列号排列整齐的对其汉字意义的解释。多数学人也仅在学习使用中,还没来得及对这些文字出处的特别关注,一旦您认真仔细地翻看了对这些繁体文字出处的来源,您会发现它们都是来自《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中那些著名人物对其文字的重要解释。多数学人发见到此已经被震撼得五体投地了:“他们已经很权威了”是吧?先别冲动体会被震撼的感觉,浅龙也曾有过被震撼的感受经历而又一次被迷惑的情节。凡事都经不起认真细致地去分析对象而被告破:这些对金文、甲骨文等,繁体汉字“最权威”的解释都来自于不同的时代。换句话讲就是对于文字、繁体文字、简体文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感受加以解释,这就是当前所发生着有不同的字词、字典这些工具书相续问世而不争的事实。就此就完了吗?还没有,我们会继续发见在《漢語大字典》中对每一个繁体文字都还只停留在汉朝开始时代《说文解字》的解释,而对金甲文字、大小篆体文字、石鼓文字、古籀疏体、帛书体、隶书隶变体等古文字还没有一个统一而细致的解释文本,就拿金、来说甲古文字,仅还停留在《金文文献集成》、《甲骨文献集成》等论文大荟萃中,而在《金文大字典》、《甲骨文字典》中只有少得可怜的文字数量对其加以解释的传统资料,其实问题就在这里。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6 16: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的内涵是有时代感的,就是说有文化大背景的,在这大背景之后有着鲜活的特色生活作支撑。远古的生活成就了远古的文字;今日的生活也同样成就了当代的文字意义,混同了它们就等于对远古文化的亵渎。

举例:简体汉字的【朋】字当什么讲?甲骨文的【朋】字当什么讲?混同了它们的意义是会笑掉大牙的!

实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甲骨文字时代是一个从母系社会逐渐演变到父系社会时代;周朝时代是一个来路不明的时代,是一个知识荒芜的时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8 13: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4-3-8 13:55 编辑

说周朝时代是单指周人政权的掌握者——周天子。其它被分封各地的郡王,有其周天子的血亲、亲戚以及更多其他族群的首领、酋长,是曾经帮助周人灭商时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异邦或友人,也有未助力过的中立大贵族和商朝时代的遗老遗少。这些受封者都是那一时期的得利集团者,因此这一时期的各个利益族群都还保持或发展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于生活方式而不同于周人的风俗习惯,实际上周人政权是一个孤立的政权。周人政权中很少有人识字,识字者多为商朝时期各族群中的书吏保留下来为周天子与其它郡王们文告服务,今天叫文秘的职业(也有不同性质的生活秘书等提供性服务的一群),而子曰称谓实职是某国师类的称谓,是口耳相传更古的寓言故事以及族民们中流传的歌谣所谓的授教者。因此在周朝初期的西周时代口耳相传的所谓文化传播还是出自个族群的风俗习惯,因此只有很少量的文字媒介被发现,被发现的多为青铜器上的金文文字、很少量的甲骨文的文字,也只是为各郡王命名的书吏、工匠们所为。其它的重要文献出现还停留在假设阶段,因文化内容而假设,如《易经》著作文本的出现就是一例。

有不同意见可以纠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8 14: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qingli 于 2014-3-8 14:21 编辑

你先捋捋清楚邏輯,歷史註解沒有正確的,字典也不能依靠依據,那你是如何知道的?通過甲骨文理解了道德經?你別逗了。你知不知道,甲骨文連“道”這個字都沒有。{: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8 14: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的很确切,甲骨文中有很多字都查不出来,难道就不必学习了吗?呵呵,国内的没有国外去找。其实不必去找字,文化代码啊,各种生活形象啊?总能有办法找到答案的!

这就要看自己的大脑灵活程度了。

谢谢

{: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8 16: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帛书老子甲篇《道经》篇章一开头,“.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 以觀其妙恒有欲也 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两句:“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推测是更古的寓言或歌谣,因为这是一个很形象生活场景,子句虽然确实很晦涩,但它是被吟诵出来的。“道”字确是一个甲骨时代的画像字,《甲骨文献集成》里确实也没说得太清楚,但通过阅读其它文献资料比较出或者咋嘛出这个字的意图,这个意图就是今天所说的【观望】的意思——看。“可”字在甲骨文字典中有对它的解释,但是那里的解释还不如对它的辅助性解释的清楚:意思是用枝条做成可以飞来飞去(抛出去又能回来)的被注意的探视性的“狩猎工具”——这是浅龙自己的看法。并连接下一个【观望】的“道”字,于是乎这组歌谣开始了它的吟诵状态:观望吧相互观望...

而接下来的这个“非”字,解释它可就相当的重要了。人们似乎很熟悉它,知道它今天的意思是“非是”,“非常”,有不是的意思在内,如果按照这等现代语言去理解加以解释,就好比古人老子再说今天的中国话一样感觉有些没底气是的。呵呵,这个非常的“非”字,用在古代有它特出的用意,是什么呢?浅龙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阅读其它的古文献和境外如BBC出品的专门讲古代历史的视频资料(形象化的理解资料),尤其是早于老子的古典文献发现了端倪。如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发现这个“非”字比比皆是:“妇之非人”、“非正有省”、“比之非人”、“非冦闽厚”等等等等,都可以有同样解释的意思在,而并非一定要查询甲骨文字典,因为在BBC的视频作品中有这个字的形象,那就是大峡谷——横向开裂后的地表层:这边有同样的地表纹理,那边也有同样的地表纹理。于是这个“非”的意思就出来了:“它域”—— 别的地方,有【其它】在内的古文字含义。而恒久的“恒”字,猜都猜得出来是心目中向往日出的地方,属于【遥远】的地方的意思,连贯起来应该这样吟诵吧:(到)别的——其它遥远的地方去观望吧。那么这一句的整体意思就是:

观望啊 相互观望吧
(到)其它遥远的地方观望吧

而今天的语境意思是:看看吧相互地看看吧,(最好到)没有去过的地方看一看吧。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还只是横向的思维观摩意境。而“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却是个纵向的思维与观摩的意境。这一篇的最终文告形式结束在“众妙之门”,可请注意,这个“门”字可是当时周人居住体上没有的物件儿,这对周人来说是个新鲜玩意儿,就连车轮都是新物件儿,揭开谜底的是老子文“凿户牖”,给出了周人还居住在地穴式的居住环境而落后于它族人们的生活水平的现状大背景。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是古老的寓言或歌谣形式的语句,有可能是老子师傅口耳相传的味道,晦涩难懂。而接下来的“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 以觀其妙恒有欲也 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应当是老子本人或经过其它时代翻译的语句文本,因为接下来的语句太顺溜了,不像是西周时代的语言模式。


该干活了,下次再写。

有不同意见请更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1: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拙文是鄙人精心力作之一,得浅龙先生施惠和鼓励,继高老夫子后第二人,深感《国学复兴网》学术研究圈内,吾爱真理所萌发的友情之珍贵,往往在心景落寂之时增添温馨的情感。感谢浅龙先生,感谢高老夫子,感谢《国学复兴网》及同仁们。
在学术研究的问题上,义理学与考据学要分开。浅龙先生说得好,“其实不必去找字、文化代码啊、各种生活形象啊?总能找到答案的。”也许,答案就在义理学。义理学首先关注的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船山说:“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从道的流迁演变,所探究的是思想演变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从中清晰理解存在与逻辑的哲学意蕴,理清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之间的义理会通。哲学史是研究客观规律原理的一门学科,抽象性的哲学思维,之所以成为真理性的哲学文化,会通古今通义乃鲜明的逻辑特征。历史逻辑必然在现实逻辑存有逻辑影子,现实逻辑的悟道,也必然在历史逻辑中得到证验和认同。孔子的忠恕理念,推已及人的道德意识,是现实逻辑的换位思考的逻辑注脚。按客观规律办事,荀子“顺天而制天”的理念给我们提供逻辑的启示。研究人事原理和领导学,请关注《易传》的人事本体理论,《易传》三道三才,鲜明的本体逻辑是:心性人事一体,实务道德一体。易简、健顺、刚柔的理论系统,所阐述的级能结构性原理、规范化秩序性原理、实践性质的功能效应的证验性原理,透现着恒通古今的人事基础性原理:人事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往往被人参所忽视,空疏和妄为而铸成大错。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理论逻辑也是混乱的。船山论述的“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以及“疑乎人心”的心物原理,“顺乎物则”之“则”,己不局限物理,落实事理所牵及客观规律的全部,如同实践检验真理的逻辑一样,是理论的思想灵魂。“疑乎人心”的哲理思考,关乎主体有为,精神能动所发生人参的因果多路向问题,如何成就“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这是论理辩证法的逻辑基础。“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符合人类利益和需要,物质文明趋势是提升心性文化的通达路,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与智力的循序路,改善和定型社会走向的文明路,这是论理唯物论的逻辑基础。趋势的形成取决于主体有为和精神能动的正能量发挥。物质与精神,在人本学逻辑基础上对立统一了,在天地人参的哲理思维下对立统一了。为何纠缠争论于第一性问题?我想还是从矛盾原理与因果原理去廊清思绪吧。“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符合人类利益和需要,却要经过主体有为、精神能动的本体运作去启达,这是“相资以相成”的矛盾特性;物质生产力的条件局限而限定着主体的精神能动的能量,反过来制约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还源证论着生产力的实质性水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这是“相抑以相生”的矛盾特性;是否认识、顺应、践行着客观规律的主体有为,“顺天而制天”,从生产力诸元素中最活跃的人的动力因素,成为人为因果路的决定性因素。是解放生产力或束缚生产力?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理势的自然走向,必成就顺天应人的理势必然,这是“消息之用存乎其间”的矛盾特性。船山对矛盾原理、因果原理及心物原理的逻辑论道,对认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理清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逻辑本义与哲学意蕴,无疑有着捋顺逻辑的作用。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之间存有古今义理会通的逻辑论据太多了。然而,历史与逻辑之间的义理会通一直处在不理想状态。道佛内修,养心养性,不会有大的波澜起伏,倒是我们的认识谬误,混乱了历史逻辑。《易经》过后,脱生《易传》的天地人参理念,出现荀子的“顺天而制天”的逻辑立论,都在研究社会的基本原理,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原理。老子立论道法自然的理论,正视人参的妄为事实,却漠视人参的客观实在,漠视人参必要研究客观规律原理的理论真确。历史发展到今天,儒道分歧的逻辑结论早该盖棺论定。岂知,称颂老子学说,认为道法自然的学说是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从逻辑本义与哲学意蕴都严重曲解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同样,佛教倡导养心养性的内修功夫,终极目标是避离因果的佛门禅智。船山则从人参引起因果多路向的客观事实,思考“疑乎人心”的问题,研究成就“顺乎物则天下之变”必渉及的心性人事本体运作的规律性问题,研究矛盾律与因果律,方真正蕴涵哲学意义,符合人类利益和需要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对于研究客观规律为学术宗旨的儒家文化,伤害极深已无法言明。先有宋明理学以排斥人性自然的道德实践,养心养性的内修功夫,已将儒家道德文化异化了,形象扭曲,逻辑偏离了;继而有满清逆转文化的沿流,荒芜了明清之际儒学,这一切的逻辑因果,造成后世对儒家文化逻辑的严重曲解,致儒家文化的理绪和形象极不清晰,中国本位文化的理绪和思路不清不明。不能再让儒家文化被曲解下去!何时方结束儒家文化被曲解的历史?拙文倾注鄙人全部心思在内,得到浅龙先生理解,也期待得到更多同仁理解,鄙人感谢了。
浅龙先生介绍,赵秋成与青竹大哥的的方法和方向是正确的,鄙孤陋寡闻,有缘定当请教。
昨天拜读浅龙先生新信息,研究老子《道德经》,浅龙先生研究的深度胜我多了。鄙人力求把握老子的思想核心,与《易传》天地人参不一样的思想核心。老子与《易传》都在研究变化之道,非恒道,老子立论道法自然,《易传》则从人事心性本体论去论理常变的原理规律。船山的论理非常清晰:“象者气之始,居乎未有务之先;数者时之会,居乎方有务之际。其未有务则居也,其方有务则动也。居因其常,象至常者也;动因乎变,数至变者也。……君子常其所常,变其所变,则位安矣。常以制变,变以贞常,则功起矣。象至常而无穷,数极变而有定。无穷故变可制,有定则常可贞。”老子以“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论证“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逻辑,易学逻辑以“不言有无,而有知幽明之故”的讲*法,表明:只有进入人的视觉知性范畴和应用范畴,方是真正意义的物质存在。鄙人见解也请浅龙先生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2 19: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楼主先生好!

这正是浅龙想与您一起分享学习体会的一些话题

2:对待远古的历史要有敢于考证和重新再发现的精神。考证历史真实的大环境、大背景;考证远古文字其它靠近真实的字义;考证古文献的作者身份和时代;考证古文献最接近历史年代的文本和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出现真实与接近真实的判读,不会影响在判读技术上的错位与结论,不能影响注意您的学人学者在您掌握现代知识和运用知识手段上有代沟的异样心理。

作为一般社会学人很有可能自我掌握的资料不如他人,但在现有的网络资讯中一般都能查找到,不足的地方我们可以花时间努力去查找也可以等,但不能匆忙地下结论,这会影响您心血的质量。浅龙推荐的两个人一个是赵秋生,他是专门在历代石碑上的三种文字上下功夫,查找原始文字在历代的用意和出处,不做太多的论断,是个很细心的学人,是我们的榜样。另一个青竹大哥也是在文字上下功夫的学人,还是专对老子帛书《德》经、《道》经在甲骨文释读基础上加以实验性判读的学人,对得起他真实学历身份的人。如果我们都能像他们两位一样下功夫的话,对话与讨论的问题将会是在另一个台阶之上而不会在一般概念下去争论不休的。浅龙看到这里有些人是为了他们的传承前辈在打抱不平,很稀罕保守着旧有的价值观念,这很可怕,就如今天在重要媒体上宣布的 Windows XP 系统将要下课一样,有些人一定会哭;有些人一定会笑。围观后想想为什么不用我们自己开发的系统呢?

浅龙在各位传统文化学人学者面前只是个忝列门墙,在高老夫子面前还抬不起头,浅龙看上去是向前学习的实践者,可真的是掉进了无文化的深坑里正在努力向上爬的一般学生不值得您的褒奖。

浅龙惭愧中


谢谢

{:soso_e18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13: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教了,心领神会。浅龙先生乃谦恭君子,敬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5 13: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4-3-3 23:05
“在我所看过的各种解老的著述中,竟没有一个人能正确的解读《道德经》。"

這話邏輯思維能力有問題啊,既 ...

這話邏輯思維能力有問題啊,既然沒見過正確的解讀,怎知它們都是錯誤的?
====================
这个逻辑就是自己掌握正确解读呗。{: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5 13: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4-3-8 14:19
你先捋捋清楚邏輯,歷史註解沒有正確的,字典也不能依靠依據,那你是如何知道的?通過甲骨文理解了道德經? ...

你知不知道,甲骨文連“”這個字都沒有{:soso_e113:}
========================================
这就是要害啦!圣人已经明说要“悟道”,明写出“道”来还悟什么道?
============
所以说谈论道的人先要有悟性,孔丘将学生分等级,也是教学经验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5 13: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4-3-12 19:42
质文刚柔楼主先生好!

这正是浅龙想与您一起分享学习体会的一些话题

在高老夫子面前还抬不起头,
============================
真有“高山仰止”的传说?{:soso_e11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5 19: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伊人 发表于 2014-3-15 13:28
在高老夫子面前还抬不起头,
============================
真有“高山仰止”的传说?{:so ...



没那么雅,浅龙怕俺的子宫太超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07: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贵有自知之明,浅龙先生的意见鄙思考久了。未经过院校高等教育的逻辑训练,对于学历浅的草根平民来说,研究文化,先天不足有二点:一是文字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不足;二是逻辑论理能力的不足。天生我命,见贤思齐,后天弥补。一在研究学习中,学思并进,提升自我;二在争鸣与交流中,学习一切人的长处,提升自我。与石门居士争论中,鄙收益颇多。其中,概念乃思想的表述,受其逻辑感悟而深刻多了。鄙曾说老子与《易传》不一样的思想核心,以道的概念为例,人参之道,民所共由之道,仁礼分合之本体之道;形上形下的道器层次之道,器者器之道,道者导也;与象数学原理联接的理势之道,势者,道行之势也;天道阴阳与地道刚柔联结的主客关系的本体之道;人道仁义融入天道地道所蕴涵的道德实务一体的本体之道;质文刚柔,道原并建所蕴涵的心性人事一体的本体之道,等等,都在阐释与客观原理规律联接的理道范畴之道。人参就是研究和实践客观原理规律的理与道。道之种种涵义的人参性质,是老子道的内涵里根本不会有的。同样,老子道法自然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逻辑不会出现在儒道的内涵中;老子的有无之道,儒家则是“不言有无,而知有幽明之故”。对道的逻辑理解,显然就是儒道分歧的实质所在,儒与道的思想定性早该盖棺论定了,却依然争论不休。石门居士以佛门人为因果论去论证老子的《道德经》,罗列大量的妄为事实去论说道佛逻辑。问题在于:理论的罗列事实,便于更重要的是清明事实的逻辑因果,方是研究客观原理规律的学问。“我无事而民自朴”,其逻辑可以在世间通行吗?对于有社会人生阅历和理性思维的人来说,都会明白的。然而,其理论可以通行大道,不少人拍手称是,是精华文章,中华文明之顶峰。鄙不禁苦笑了。理论的混乱,思想的倒退。鄙人对于道佛的评说和定论,不是出于平白无故的凭空臆断,因情因景而触感,深思熟虑而成理。对于儒家定调、循环的三个定论,同样是因情因景而触感,深思熟虑而理成。在文化热期间,存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其中有启蒙学派,学术带头人是哲学史专家莦萐父、历史学专家侯外庐。他们的学术观点鲜明:一是宋明理学乃儒家的人性异化,肯定并弘扬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说,特别是船山学说;二是研究传统文化与MKS主义的结合,寻找中西文化会通的中介点。在文化热期间,鄙初入国学门不久,如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经历WG、知青后回城的命运颠沛,不甘心一代人之命运人生,探究其究竟,入门动因就是研究性命学,思路逐渐延伸。从先秦诸子学说,到明清之际儒学的经典著述,猎涉通览,方认定追踪莦、侯的学术道路和方向,一晃就是三十多年,思想日趋成型。若不是意识形态被搁置三十多年,学术争鸣可以持续,明清之际儒学的研究可以进入系统性和实质性的学术阶段,不似现在的浮光掠影,也许,理论界不至于今天的混乱,鄙也不至于有“孤身而战”的感喟,不会生“狂妄无端”之猜疑与猜想,鄙人全部理论观点,都在追随着莦、侯的学术路,莦、侯是学术思想的先行者。鄙在心景落寂时,支撑意志的是自信与开心。学术思想终有得以廓清和走向发展的自然与必然,这是从思想史演变的逻辑循序和因果源流,会通古今通义的哲理逻辑所悟觉出来。当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一致而常青时,享受学术快乐的心景自然而然地萌生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20 功勛 +3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10 + 20 + 3 行文厚重,个人逻辑清新,以表敬意!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3: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浅龙先生,一句话:心领神会,友情珍贵当珍惜。
最近看了两篇文章,都是在《国学网》首页《国学投稿》栏内,一篇是姜志勇的《劳思光对儒学“肯定世界”论的分析与反思》。文中讲:
劳先生认为,“客观化”问题在长久的儒学史,实是一个“遗落之问题”。
其所面临之“客观化”问题主要有是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化之活动方面,即道德活动如何有客观化与非客观化区别的问题。单个主体的道德活动所应遵循的标准是其良知,但多个主体的共同活动如何有共同的道德标准可循?即如何从主体性出发形成客观之公共道德的问题,也即罗尔斯的主体间共识和重叠共识问题;二是客观化之境域方面,分为单一主体之统摄境域和众多主体之并立境域,当多个主体并立时,应保证每一个主体都能尽其主体性,而且要实现每一个主体超越其“个别之主体性”而进入一个“共同的主体性”。
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批判心性论的同时,着力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客观化”之努力。
文章所表述的客观化的“遗落之问题”极中肯,所说明末清初学者着力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客观化”之努力的观点也具鲜明。明清之际儒学倡兴实学,实学即“客观化”。客观化的文化意识已渗透到经济、政制、心性的文化全领域,即使是哲学的理念及原理性的逻辑思绪也“客观化”了。诸如心物论、经世治用、会通古今通义等哲学思维都“客观化”,与历史的逻辑事实贴切。哲学理论走向“客观化”,已不再是理论的灰色,而是常青而生机勃勃。直到今天,依然感觉到常青树的勃勃生机。在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后,是研究和实践商品经济系列原理规律的时代,“客观化”日渐呈现出自然而必然的趋势,当引起理论界关注,重视对“客观化”逻辑事实的原理规律的分析和反思。
一篇是郭鹏的《熊十力的“哲学体系”情结》,推介程志华的学术成果。
作者提出,要想“超越熊十力”,首先要“研究熊十力”,而研究的方法不宜釆取停留在时代背景,历史原因等宏大叙事的“外在诠释”,更应通过“清理场地”进入系统内部,对文本义理、思想问题本身的学理加以细致分疏,寻求概念间的联系、义理间的递进、以及格局结构的迁延来完成文本的“内在诠释”。
在该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对熊十力的哲学定位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熊十力将他的哲学乃至整个现代新儒学定位于‘照着’明末清初儒学讲,而不是‘接着’宋明理学讲”,他的贡献在于“将现代新儒家与‘形上道德实践形态’契接起来,而不是另外单独开拓了一个新的儒学形态。或者说现新儒学属于‘第三期儒学’,但‘第三期儒学’之开端在明末清初,而不是熊十力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新儒家”。
明末清初儒学是“第三期新儒学”之开端,“第三期新儒学”,不是接着宋明理学讲,而是照着明末清初儒学讲,意味着新儒学的中国本位文化的思路要易辙了,这也是鄙人所述的第二个哲学圆圈的思路。儒学的始源是先儒的孔孟之道,该时代的历史与逻辑。如何从思想史演变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去清理场地,完成先儒到明清之际文本的“内在诠释”,理清从先儒阶段到明清之际儒学阶段的逻辑轨辙所隐潜的原理规律,这是鄙人所述的第一个哲学圆圈的思路。文化热时代的启蒙学说在三十多年后再显生命力,呈理论曙光与趋势,理势必然而自然。鄙人高兴地看着理论趋势从微而著,将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影响着中国本位文化理论的研究。习主*席对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视,中国国学研究中心进行正常性运作,都是利好的信息,让人有舒心畅意的感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0 15: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4-3-28 13:55
感谢浅龙先生,一句话:心领神会,友情珍贵当珍惜。
最近看了两篇文章,都是在《国学网》首页《国学投稿》 ...

一句话:心领神会,友情珍贵当珍惜

?

闭嘴.jpg

敬请儒·释·道选择:面子;真*相

可境外也有儒释道,可他们讲究真善美

在没有真*相的情况下,那思想只是个避*孕*套,何来的中肯?


传统文化不是表皮文化;不是快感文化啊!

浅龙苦笑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0 16: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4-3-30 22:24 编辑

被孔子曰来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竟是硬生生地克隆出: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的表皮文化不是吗?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了解真*相的大有人在,就连山东曲阜孔家后代都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指什么,难道学儒学们还需要遮遮掩掩;还是您们真不知道其周家老二性太急?

而这与“友情珍贵当珍惜”又有何干系?思想啊思想它是飞行器而不是“鱼鳔”!


我们都是网友不必担心。

只有在真*相面前才会产生真实的思想止步;才会有真实的“客观性”与“中肯”性评价态度的企盼。换句话说,只有搞懂了金·甲文字才会对整个周时代所出现的古典文献与文本产生确切的思想认识与客观性的中肯评价。为什么呢?其实回答很简单,先秦、史前根本没有古汉语逻辑,没有汉语普通话,周时代更没有。用繁体汉字、简体汉字翻译过来的周时代语言,一定要用汉字前身的文字加以解读!

这就是浅龙最最中肯的学习意见,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儒道之争,影响友情!本座立足点不在儒道思想大战上,它们漂浮不真的思想全部在浅龙的视角之下!

拜托了各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0 16: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本清源是儒·道·佛爱好者们的终身大事!与政治文化是提供正确判断方法的参考关系。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这不怪你,也庆幸你没受过那样的罪,因为当代博士生的水平还不如当年的中专生水平!期待你的是自己说而不是它说。

{: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0 16: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语:Gebärmutter
英语:Womb
国语:子宫

http://www.yyets.com/resource/29809

思想被克隆的后果很苍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1 13: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4-3-31 13:53 编辑

...”老子以“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论证“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逻辑,易学逻辑以“不言有无,而有知幽明之故”的讲*法,表明:只有进入人的视觉知性范畴和应用范畴,方是真正意义的物质存在。鄙人见解也请浅龙先生指正。

无需指正也不敢当,交流而已。

在你的文章中浅龙看到有魂,有魂的眼。多数人写作无魂更无魂眼只是在复读而已——言中无物。质文刚柔先生因此得分奖励,是浅龙汲取与吸收的地方无与指正,只是期望交流的地方是发现你的魂眼多在维护着旧灵魂、旧有的传承资料,是目前各大院校正在避讳理论单一承袭之“近亲婚姻”现象的弊端而互换教授之举措,也只能先迈开这等步伐远足而实践去听取各方意见,这也是文化入理论应有的历程。但这是那些持旧说者们不愿见到的一幕,还在继续着他们费解的谵妄。

学习金·甲文字其实不难也无需他说、他教,且能无师自通,古人就是这样干的,何况象形文字就是给识字人读的文本,当代人掌握新知比古人更加何必贬低当代人的智商而维护他说呢?如若能够尽早地开学金·甲文字,不仅能在古《易》中找到真*相,且对孔·孟·老·庄会有新的认识也只是一盘小菜,而去解读远古东亚历史会对人类行为产生新的兴趣你的篇章。

风遇水则止;思想遇真*相只有震撼!

呵呵


{: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06: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浅龙先生:
一、“友情珍贵当珍惜”,我想,不会拘囿于门户、学派之见吧!而在人格及志趣方面。在吾爱真理的哲学路上求知求真。鄙不在乎您施惠的银两名望之类,曲致人情之心性沟通,没有什么不良的动机吧!若先生生疑,回復网民交往,保持讨论的正常心态,直抒己见。
二、“可境外也有儒、释、道。可他们讲究真、善、美。”中国文化事该作自身历史逻辑的文化分析,境外如何认可,那是他们的事。文化境域不同,产生不同的文化效果。阳明心学,所掀动的思想解放,不受时俗观念之拘囿,结果终结了宋明理学,间接助成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阳明也不会想到如此结果,这就是思想史的逻辑循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理势自然而必然。东瀛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听说阳明心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遵循客观原理规律的问题上,必有主体能动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本体的实践效果共同验证,“理在气中”,非“理在气先”;“性为情节”,非“抑情定性”;“智为神节”,非“囿神定智”。“刚柔立本”,乃主客融和的主体能动。如先生讲“思想遇真*相只有震撼”。理论贴切客观世界及文明走势,方摆脱灰色感呈常青状。“内则道佛”,释道内修直通心性,应对社会乱相,纠正偏激,平抑心性,有向善之心性启迪。“乱世人不如太平犬”,“乱世俗人入佛门,清明时代返家还俗”。为什么?儒家的道德心性,治世通畅乱世迷惘,已成定论。恰恰是道佛弥补而发生内修心性之作用。近二千年专*制的“外则儒术”、“内则道佛”、及道德内修心性的儒家异化,汇流成内修学的历史,以及满清逆转文化所造成的民族灾难史,释道被推捧,亦见常理。但是,真、善、美论理的目标性基础是社会的文明进势,顺天应人的大势所趋。近来有识者反思,为什么中国没有哲学文化?鄙曾表述、在于如何悟觉哲学文化?正视两点:近二千年内修学的逻辑历史,将先儒的哲学文化埋没了;满清专*制的回光返照和沿袭宋明理学的逆转文化,荒芜了明清之际儒学的哲学文化。内修学的理论根本是修持心性,应对外在尘世的心性骚扰,方倡行向善的内修心性。不管是道家的道法自然、与世浮沉;佛门的禅智佛心、避离因果;还是宋明理学的道德内修,君子心性,会探究环境造就心性的客观化理论吗?会探索改善环境客观化的主体能动的理论性问题吗?抑制情欲的内修学,会悟觉情欲正能量乃至情才的有效施展,是开发自然,发展经济民生,和谐社会人生的主体心性能动?会悟觉情才心性上升到神智心性,是哲学文化创新并兴旺的心性基础吗?内修的心性学阻滞了情才心性和神智心性的健康与发展,埋没了中国的哲学文化。鄙人直抒己见,是一针见血,还是偏激?请先生深思,共同讨论。
三、哲学史的解读与通观,必求实于“活”,“活水活流”,死读书不如不读书。如船山说,“会通古今通义”。逻辑还原必要逻辑升华。在不失古人逻辑本义前提下施以现实逻辑的发挥,充实与修正、深刻与创新,本来就是思想史演变的逻辑循序之规律原理。以注释形式论理逻辑,是传统哲学史流程的一种范式。历史逻辑的正确解读,必有现实的逻辑影子为佐证。所谓中肯,是对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深思熟虑方成定论。
四、先生认为:“只有搞懂了金•甲文字才会对整个周时代所出现的古典文献与文本产生确切的思想认识和客观性的中肯评价。”所言极是,所以有考据学与义理学的两门学问,分门别类,相得益彰,切勿人为隔离。不少人皓首穷经无所获,遗憾终生。考据学与义理学的目标一致:古今义理的会通与通畅。先生有此悟道而志于此学,正是我的弱项,更应师礼先生而见贤思齐,请先生不吝赐教。
五、关于高等教育问题,从学术环境到教育环境,先生所说确实是普遍现状。鄙认为,心性问题,不会整齐划一,笼统而论,总有“异端”出现。“明有性情,幽有鬼神”。在现实社会中,“人曰鬼”,鬼的心性现象,自上而下,触目惊心。若蒲松龄再生,写一本新的《聊斋志异》,定拍案叫绝。“天曰神”,神道未显,时机际遇未至。在经过高等教育群中,是否有“神人”“潜龙”,未可得知。有见识的智慧型人士,看到学术理论必有正本清源的昌明时势,潜心研学;有意志与毅力者,秉承孟子的精神哲学,善养浩然之气。智慧毅力具全,顺天应人而终有施展才华的际遇。贵在心智,浩然挺立,“天之降大任于斯人矣”。鄙人乐见时机际遇成熟,“神人”群体尽显“英雄本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 09: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这么长的文字,俺是看不完的,也不欲看完{: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