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0|回复: 1

安徽宿州闵子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1 12: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宿州闵子祠6 d& n8 |) c" J! M# x
转自:安徽圣迹! b4 K: m* q4 k* {, |
  1.概括/ n, V+ e$ A) g: W1 K; C
  n' K- I7 a% E7 J! O; w
mzc755.jpg
$ ~" D, G) }0 S7 S, r+ u9 {3 I3 J  闵子骞墓、祠,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距宿州城区约45公里。闵墓有三座,据说为闵子骞与其两个弟弟闵革、闵蒙之墓。闵子骞终老于山东济南,因此一般认为这里只是一座衣冠冢。不过土堆很高,树木也很茂盛。整个墓区原有苍松翠柏数百株,森严肃穆,清风袭来,松涛阵阵。“闵墓松风”是古“宿州八景”之一。墓前路南即是闵子祠堂,始建于宋代,比闵子墓要晚一千多年,为闵姓子孙祭奠先贤和商量重大族事的场所,历代递加修葺,才得以保存至今,现存房屋14间。闵子墓和闵子祠是中华孝文化的实物积淀,是传承宿州孝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k# B9 K1 R. z9 e  L) c mzc155.jpg 5 `$ V$ i# F0 z
mzc055.jpg
  |# r# l4 E, C4 ^ mzc255.jpg + j, K: o9 z" e+ {8 f# T+ \# d
mzc355.jpg & Z# m( c  I, o
mzc455.jpg 8 t4 ~" k7 L% p. A
mzc555.jpg - [& }4 C; Z; N, a( z/ H
  2.闵子简介
/ M9 U( g! ^% H% B7 B: ^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87年。从学孔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名列“七十二贤”第。$ c6 L. l4 `# A* L
  闵子骞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现宿州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孔子的弟子,他和颜回、冉伯牛、仲弓被列为孔门德行科的优秀生。孔子曾说:“任用德行,(在弟子中可仕之人)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论语》中还收入孔子这样一句感叹:“孝哉闵子骞!人不闻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听不到他对父母兄弟的抱怨。”(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子骞为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后人把这个故事称为“单衣顺亲”。)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W6 g& a" E$ J9 @$ s+ E6 l; `' a
mzc054.jpg
& o+ Z- C* S- q, p$ `, h& z1 C) N' B: L; C' v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2: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鞭打芦花”孝行故事代代流传
2 U- L* B, y' i  在宿州市的埇桥区和萧县一带,“鞭打芦花”家喻户晓,有人特意为孩子取名“子骞”,因为这个与孝行有关的故事就来自闵子骞。5 S' H8 e& g$ d
  闵子骞为孔子弟子,德与颜渊齐名,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二。
$ R, }+ G: J8 ?2 ?, Q! N# k6 e; `  闵子骞的先祖,系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到其父亲闵马夫时是八世祖。按照周朝制度,八世祖就得“别于公族”,成为普通的百姓,不再享受公家的俸禄。家庭失去了鲁公族的依托,为了生计,闵父开馆办学。后来鲁国“三宦弄权”,国政日衰,闵父携全家迁居“宋国相邑之东”,即今天的闵祠村。: q- `7 P0 z. \( l* z
  据说,闵子骞是随其娘胎而来到闵祠村的,生于闵祠村,长于闵祠村。迁居后,闵父仍以教书为生,到闵子骞8岁时,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闵母因病而故,子骞从此失去了生母。其父亲闵马夫,续弦娶姚氏为妻,继母相继生了两个弟弟,闵革和闵蒙。# h5 Q& l4 L& l9 E! N5 ?
  姚氏偏爱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而对童年的闵子骞非常苛刻,背地里不仅不待见,还经常打骂。而在闵马夫面前时,对闵子骞又嘘寒问暖甚是关切,使得闵马夫看着非常高兴。一年冬季,闵子骞弟兄三人随父亲出游,父亲闵马夫令其御车。马车行至萧县城南的一个村庄时,天气骤变,风雪交加,寒气袭人。衣着厚厚的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而穿着显得单簿的两个弟弟,却未表现出这份冷的状态。父亲看在眼里,心里大惑不解,同时对长子表现出一丝不屑,认为大儿子没出息,穿这么厚还冷得一幅可怜相。恰在此时,马鞭从闵子骞冻僵的手中滑落地下,父亲很生气,跳下车,拾起鞭子,对准闵子骞厚厚的棉袄连抽几鞭,顿时,衣服破口处的芦花随风飞扬——父亲惊呆了!闵革,闵蒙也惊呆了!看着满脸委屈和惊恐万状的长子,父亲懊悔不已,心疼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把车上闵革、闵蒙两个儿子的棉衣也相继撕开,发现里面却是丝绵。闵马夫这才完全明白,大儿子寒冷难耐,是因为看上去厚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俩小儿子不冷,是因为丝绵保暖性能好。由此他知道了姚氏表里不一的品行,大儿子不知受了多少苦楚和委屈。随即调转车头,返回故里。今天萧县城南“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简称车牛返村)的名字,就是随着这则典故而来的。
( j* N  G- w) Y0 m; e5 }  到家后,闵马夫责问姚氏何为,坚决休妻。丈夫盛怒,姚氏自知理亏,极度害怕。她跪在丈夫面前哭哭啼啼,请求原谅,不愿被休离家。这时,闵子骞也跪下来力劝父亲,留下后母。父亲大惑不解,就问闵子骞:她这样虐|待你,你为何还要留她?闵子骞回答:“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就是说,后母在只有我一人受冻,休了后母我弟兄三人都得受冻。父亲听后觉得很有理,遂罢休妻之意。继母很受感动,从此对三个儿子都一样疼爱,成为慈母。闵子骞的孝行因此扬名天下,传为千古佳话。! R6 J, A/ D% Y( X* c$ F9 X1 K
mzc855.jpg
) b7 ^3 Y: H# E  后人为了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鞭打芦花这个山坡上的“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更名源于孔子高徒闵子骞的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今人为图方便,简称“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 b: U: s7 M3 z! z0 R' \$ X9 E; Y5 D! @  鞭打芦花车牛返庄,是中国最长村名的村庄,在宿州萧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五洞山的南巁,隶属杜楼镇孟窑行政村。: \" \# J  X* k
mzc955.jpg * M) T: X; P$ |* _* a
mzc95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