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3|回复: 0

[游艺民俗] 湖南湘潭纸影及其传承人吴升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3 16: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湘潭纸影及其传承人吴升平
转自:中国美术网
xtpy0693.jpg
xtpy1693.jpg
xtpy2693.jpg


  一、纸影与湘潭纸影
  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影戏雏形即为纸影,北宋即有素纸雕镂的影人,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1] 由此可见,纸影被宋人视作皮影的前身,早期的制作者们善用巧思,才使得影戏材质和视觉效果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大幅提升,皮影戏因此取代纸影戏占据了影戏发展的主导地位,人们对影戏的称谓也渐以皮影代之。但这并不代表传统纸影戏就此消失,事实上,古老的纸影制作和表演技艺在南方地区一直繁衍生息。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仍保留有传统纸影戏,其中湖南纸影戏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建立了完整的艺术体系。相较于后世影响较大的陕西皮影和唐山皮影,湖南纸影戏在造型、剧目、唱腔和演出形式等方面有着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影像表现内容写实,虽不及北方皮影造型华丽,但更侧重意境的表现,场景摆置灵活,随意性强,人物故事叙述清晰。
  地处湘中地区的湖南省湘潭市,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山川灵秀,英才辈出,文明千载,湘江水滋养着一方水土,也孕育了诸如湘潭花鼓戏、湘剧和纸影戏等十分具有地方个性的民间艺术。湘潭纸影戏被视为南方影戏的重要代表,它充分体现着湘楚文化的历史积淀,并与当地的社会组织、岁时节令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湘潭纸影戏主要流布于湘潭市响塘、茶恩寺、云湖桥、石鼓等九个乡镇及邻近地区。明清时期最为繁盛,历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湘潭都会大肆举办影戏节,当地的戏班均会借机聚首“比艺”,场面十分壮观。“青影会”“白影会”“朱影会”和“玄影会”四个当地影戏会各自组织影戏艺人,带齐影偶道具,白天按指定剧目唱“围鼓戏”,比试湘剧南路、北路及高腔、昆曲、吹打乐和弦乐演奏,晚上则比试文武两个场面的操影技艺和鼓乐演奏、演唱技巧,最后一天遵照传统“开祭”,并向优秀影偶制作者和影班发奖,而响塘吴氏纸影和戏班每次均名列前茅,成为湘潭纸影戏的领头军。影戏节的举办,在当时曾极大促进了湘潭地区纸影戏的广泛传播与发展。
  湘潭纸影戏的表演方式十分独特,一段记录于20世纪30年代的文字大致可以概括之:“夜有唱灯影戏者,以布幕围成仅容三四人之剧台。剧者口唱戏调,手牵彩色纸人。”[2]如其所述,表演戏台一般只需一个简单的竹架结构,搭起一个仅能容纳三至五人的空间,竹架正面撑开白布即为幕布,侧面架上可悬挂待用的影偶,空间虽不大但对于一专多能、分饰多角的表演者来说伸展自如、易于操作。
  纸影戏大多活跃在广大农村,他们的队伍和行头都十分精简,三五个艺人农忙时各忙各事,农闲或受请时再聚齐排练和演出,在农耕年代,这种灵活的演出方式使纸影戏的流行十分广泛。但如今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传统生活习俗的变迁,湘潭纸影戏演出日渐衰落。目前全县境内仅存20多个影戏班,活跃在乡间的戏班子已是凤毛麟角,过去的婚丧寿庆活动中,经常是一个或几个戏班连续几个或十几个日夜表演,而现在那样的时日已经一去不返。纸影戏迅速由市井民间的重要生活内容变为濒临绝迹的受保护对象。
  二、传承人吴升平的从艺经历
  吴升平传承的吴氏响塘纸影戏堪称湘潭纸影戏的典型代表,也是湖南保留最为完整的纸影戏技艺。吴氏纸影由元末官翰林直学士吴伯清开创,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了吴家世代相传的影偶道具制作、影戏表演、器乐演奏等整套纸影戏技艺,其制作方法独特,工艺复杂,特别是影偶道具制作中“异形刀法”的使用,使造型线条流畅,为影偶道具制作所独有。
  吴升平,1937年生于湘潭市响塘乡方石村,为吴氏响塘纸影戏第二十代传人。吴氏纸影戏的传承谱系有着不同寻常的特征。首先,吴家世代书香,创始人吴伯清通晓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有着不同于寻常民间艺人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所以他可以同时掌握制作纸影、撰写剧本唱词以及耍影唱戏的综合技能。其次,吴家家境殷实,无须以艺谋生,所以纸影和剪纸仅作为业余爱好在家族内流传下来,其学艺动机与大多数民间艺人*大为不同。吴升平的祖父吴荣政(号作霖)为清末秀才,五个女儿都会剪纸。吴升平在家中排行老四,小时候被人称作“平娃子”,从小受家风熏习也十分喜爱剪纸,七岁时便跟从祖父学习剪纸和纸影技艺,因此影偶制作、影戏演唱和器乐演奏等技艺样样娴熟。八岁他读了半年私塾,九岁后以种田为主,后以制作影偶和演出维持生活,虽经历诸多坎坷,但一生痴迷于影戏和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南全省的纸影戏班锐减。在“WG”劫难中,纸影戏和许多民间艺术都被视为荼毒群众的“毒草”。吴升平家里保存的老旧纸影全被没收,所以早期吴氏纸影的实物资料流失殆尽。在“四清”运动中,吴升平新制的纸影又被烧掉,自己偷偷留下十几个纸影用塑料纸包起来放在茅草屋的草垛里藏了14年。吴升平手里保存的最老的纸影之一,便是自己十几岁时的习作。吴氏纸影的面貌只能凭吴升平的记忆重塑与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吴升平重操旧业,利用农田劳作的闲暇时间制作纸影,并自发组建戏班搭台唱戏,在响塘地区十分活跃,那是响塘纸影戏最为红火的时期。
  纸影戏在湘潭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吴升平说,湘潭当地有“不看皮影,不知礼仪”和“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句春”(“春”指文化)的俗语。吴升平父亲那一代人出了不少大有作为的人物。这些人都是看影戏长大的。旧社会很多孩子没法读书,只能从影戏中学习人生道理、文化知识、礼仪习俗等知识。可以说,在人们娱乐休闲的同时,纸影戏起到了教化民众、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更是开展启蒙教育和道德教育最为普及的方式。吴升平说,“WG”结束后戏班得以恢复演出,村民们多年看不到影戏表演的心情一下子得到释放,场面空前红火,就连放露天电影的人都愿意来看他们的演出。吴氏纸影现存唱本100余部,多为当地颇受欢迎的剧目,包括《封神榜》《三国志》《岳飞传》《西游记》《东周列国》《粉妆楼》《天宝图》《地宝图》《二度梅》《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平南》《扫北》《香山记》等。另有《八宝丹》《金牛关》《寒江关》《青龙关》《玄武关》《五龙阵》等散本小剧。每逢婚丧嫁娶、祭祖还愿、祈雨丰收之时,村民们都会请影戏班搭台唱戏,如遇求子之需,就上演《七仙娘娘送子》等剧目,求功名成就者,就上演《苏秦拜相》等剧目。
  三、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完整的纸影戏包含了影戏人物和道具制作,传统湘剧唱腔,一系列的剧目剧本及民间乐器演奏曲牌与演奏方法等内容。纸影制作工艺的特殊之处是它融合了剪纸艺术语言和工艺技法。吴升平继承的纸影制作工艺,是目前保留相对完整的传统纸影,每个影偶都经镂空、刻锉、拼贴而成,后刷多次桐油使之坚挺耐磨,经过这种工艺处理,即便是纸质,其手感也厚重不轻飘,操纵起来平稳又灵活。
  纸影造型相对于北方皮影更为写意、粗放,头部比例较大,人物面部和身体多采用独特的“五分脸”、“七分身”造型手法,仅部分丑角、反面角色、神怪等特定人物采用“七分脸”和正面脸。吴升平认为,七分脸使得纸影人物之间有感情交流,并且促动纸影人物与观众之间进行交流,在演出过程中,观众对表演的感受会更为亲切。人物多为“实脸”,即以笔彩绘人物面部形象,而不是以刀雕镂。吴升平对造型装饰上加以改进,将以前每个造型的边框由宽改细,增大装饰面积,使视觉效果更为出色。在细部处理上,吴升平还独创了能够上下滑动的提线机关,使传统纸影中静态的眼睛、眉毛和胡须都可以活动起来,人物的面部表情更为生动丰富,为当今影戏独有之特征。
  纸影雕簇工艺讲究四功,即雕刻、绘色、装订、口功,某些特殊的人物形象还需具眼功、胡须功等特殊功能。与皮影不同的是,工艺程序更为复杂,纸影制作由剪纸艺术演变而来,使用双层雕刻工艺经两次雕刻完成。雕刻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纸影雕刻技艺的最大特色是使用独特的“异形刀法”,此刀法使用的异形刀刀刃呈半弧形,大小不一,小刀可以直接完成鳞片、眼镜的雕刻。雕刻者左手掌心垫棉布或是软皮,用松紧带绷牢,右手执刀垂直于图案线条之上,左手掌压住右手,在双手配合下依照线条走势进行压刻。
  整个纸影戏表演和制作所需的工具与材料包括:(1)影戏演出道具:戏台棚架、影屏、影灯、神位、箱担、雕刻刀。(2)影偶制作用具:刻制刀具(异形刀28支)、牛皮、羊皮、卡板纸、描图纸、乳白胶、楠竹片、赛璐珞、水性颜料(红、绿、黄、蓝为主)、白绸缎等等。(3)乐器:大锣、大钞、大小可子、云板、胡琴、低胡、唢呐(2支)、鼓。
  制作工艺大致分为几个步骤:(1)起稿,以铅笔在身体各部件的纸壳上打稿,描画出每个部件的轮廓。(2)一次雕刻:将结构相同的两层纸部件剪下后用针线或订书机固定,雕刻镂空图案结构。(3)夹层、压平:镂空的纸壳片两层纸用米粉浆糊(现使用乳胶)粘合,中间夹放一层待填色的透明纸或白绢,以厚玻璃夹住,玻璃上再放砖头压平。(4)二次雕刻、绘色:镂刻透明材料不需要填色的图案部分,其余部分按照需要进行填色。湖南纸影用色以红绿两色为主,兼用黄蓝两色,镂空处无色,纸壳不透光,光射下为黑色,也会用蓝色代表黑色。(5)上油:传统上色方法将桐油煮化称为光油。光油在每个部件上刷一次两次,晾干。现已改用清漆上油,不会烧手。(6)装订加杆。将影人上下臂、腰部、腿等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连接起来,固定上支撑影人的主杆和操作杆。
  四、传承现状
  吴升平自称“山野村夫”,他一直生活在远离城市的方石村,以耕种为生,一生钟爱剪纸、纸影制作和影戏表演,并以影戏演出贴补家用。现在的吴升平由一个农民转变为具有多重身份的纸影艺术传承人,他坚持不辍的创作被给予充分的肯定。2008年1月荣获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奖?? 2002年6月获“东楚杯”全国剪纸艺术邀请赛影戏制作特别奖;20 03年至今,其作品获省级以上大奖13次。湘潭政府为吴升平的创作和演出提供大力的支持,当地媒体也密切关注其纸影和剪纸的创作动态。对于媒体频繁的采访活动,吴升平的态度十分开放,次次亮绝活,为的是让湘潭纸影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在“继延陵世业,承季子家风”的吴家家训下,吴升平更是以多种方式传承着古老的纸影艺术。
  首先,著书授业,甘当一名民间艺术的传播者。民间技艺需要世代传承下去,26岁的吴渊在爷爷的教授下学习祖传纸影戏,在他看来,学习过程中最难掌握的是唱腔部分,因为接受并掌握生涩的传统湘剧唱腔对于年轻人来说十分困难,这一传承中的瓶颈真实地反映出传统纸影戏缘何难以在现代生活中普及与生存。除此以外,吴升平还从登门学艺者中收取了赵泉、刘月玲、袁新国、巫爱东等十余个徒弟,就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把戏唱下去,把纸影技艺传下去。吴升平称自家的纸影工艺为口传技艺,无文字记录和历史考证,所以,他致力于纸影戏剧本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出版了湘潭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湘潭特色纸影戏》,并立志在有生之年完成该系列丛书的第二、三卷。从2007年开始,吴升平老人先后到长沙、浏阳、株洲并远赴江西等地进行寻访,然后将寻访到的剧本一字一句地进行记录收集和整理。如今老人已搜集到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在内的传统优秀剧本60多部。其中很多折子戏,如《沙桥饯别》《三讨荆州》《三娘教子》《路挡韩信》等都面临失传的危险,其孙吴渊也全力投入到帮助爷爷编写著作的工作当中。
  其次,把纸影戏带进校园。为使年轻学子更多地了解纸影戏的发展历史及影戏的操作技巧,吴升平时常被请到湖南师范学院、吉首大学、湘潭大学等学校授课,把影戏台搭到校园的讲堂上,使年轻人近距离欣赏纸影表演的同时了解古老的纸影文化,并促动他们将传统元素应用到艺术学习之中。
  再次,挖掘纸影的收藏价值。目前吴升平制作的影偶仅为表演专用,很少出售。其孙吴渊以发展民间创意产业作市场调研对象,在手工制作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改进工艺,小批量制作成纸影工艺品,通过发展小规模的作坊式经营,也让纸影走向市场,走进更多人的视线。
  五、结语
  2011年11月27日,包括湖南湘潭纸影、河北唐山皮影、甘肃环县皮影、陕西华县皮影在内的中国影戏成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理由为:中国影戏的传统演出及制作技艺世代相传,涵盖的人物形象和唱腔非常广泛,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极好见证。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老的纸影艺术没有因为皮影的出现而遭致淘汰,世代的承传反而为今天的人们呈现了中国影戏宝贵的原始风貌。从这一角度来看,纸影于今天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记录和流传了影戏的初始形态。这种记录和流传得以持续下去,不仅需要吴升平这样的民间传承人和未来更多传承人自身的坚持,更需要人们不断的认识和深入的挖掘。

  注释:
  [1] [宋]吴自牧《梦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4页。
  [2] 陈赓雅《岳阳楼与灯影戏》,见氏著《赣皖湘鄂视察记》,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65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