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8|回复: 0

[其它] 论国学复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7 11: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思问网

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多元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而国学就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是中华文化的固本之学。
  国学宣言::“这是无数中国人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为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发起的运动。”
  复兴国学并不是要盲目地复古,而是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比如儒学提倡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还鼓励人们积极处世,为社会做出贡献。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胸怀、古人倡导的诚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在现代文明社会都是应该提倡的。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振兴国学,是对华夏文明的一次重新梳理,是对传统典籍的一次重新认识。
  国学,从来不是仰之弥高的图腾,振兴国学,就是要把国学请下神坛,学以致用。
  众所周知,把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传统文化,曾经是一种时代潮流。这是一种窘迫、自卑、扭曲的心态。今天,在中华民族将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出现了“国学热”,乃至倡导古代的服饰礼仪等等,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含义。随着中国在器物层面的崛起,国学作为传统文化也在回归,这种回归绝不是向适应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的回归,更不是要回归古代的专*制主义,而是在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复兴”;它是现代人“寻根”的精神之旅,它所体现的不是对传统的固守,而是一种重新体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种自由开放、不卑不亢的文化心态。
  国学思想体系
  1、国学是一个国家治国、齐家、修身的所有学术、文化的总和。含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门类;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在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不但不可缺,还要不断创新,以便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3、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4、国学,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
  5、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6、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7、国学“大概是与”中文“相关的一个领域,比如儒、道、周易、八卦之类的东西,甚至包括古典文学如红学、金学之类
  8、“国学”,它的内涵与外延,质的规定性,学界至今尚无统一意见。但普遍认为: 国学,就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学术;它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
  民族复兴的标志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人于是自觉地行动起来,做学问的去“整理国故”编《儒藏》,才子们走上电视办节目,大导演烧钱拍大片,都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媒体很神秘地告诉我们:不要听西方国家关于“中国威胁”的论调,那是别有用心,是嫉妒。——估计也是一种“不能露富”的心态,“偷着乐”的心态。一时间,大家都扛起了文化复兴的大旗。而在这些热乎劲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国学复兴”的运动,“国学复兴”的旗帜特别耀眼。
  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之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这就是说,我们要有文化上的主体意识。任何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自觉地植根在自身文化土壤之中,只有对自身文化充分地理解和认识,保护和更新,它才能适应社会健康、合理发展的要求,它才有能力吸收和消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生命力的文化必定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它既具有民族的特殊价值,又具有全球的普世价值。
  什么是“国学”?这在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观点。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条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国学的积极倡导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既是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国学乃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中华文化之所以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对人类进步做出特殊贡献的民族文化体系。
  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国学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始于20世纪初。一般认为,国学相对于新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引申而言,它即今人眼中的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可以把国学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国故之成为“学”,是近现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中国固有的学问被植根于西方的学术规范、学术体制和学术传统所取代,学术的现代转型被简单理解为学术的西方化。而中国自身的学术则成为“国故”,继而几乎沦为“绝学”,中国的现代学术与传统学术之间,出现了深刻的断裂。因此,为了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振兴国学。
  纪宝成校长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国学、呼唤国学、振兴国学,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乃势所必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学及国学教育作为传载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学术文化与教育学科,对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振兴国学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的事情
  自从人民大学宣布组建国学院后,各种质疑的声音就一直充斥着媒体,还有人提出了“国学无用论”。
  对此,被誉为第三代新儒家领军人物的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认为,“国学无用论”非常可怕,这在中国是积重难返。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或地域的历史所积淀的文化、知识和经验,都能使我们更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眼前的处境。如果一个人、民族和国家对自己的历史不了解、不重视,那么就会对自己的文化认同、自身处境的理解产生偏差。
  纪宝成校长说,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建立国学院,不是图一时热闹,而是要踏踏实实地从事一件带有探索性的教育事业,为丰富教学内容,为完善教育体制,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他认为,振兴国学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的事情。首先,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恢复文化自信力的需要。近百年来,国学处于一种衰微的状态。上个世纪的世纪之交中国受到列强的凌*辱,人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把落后挨打归结为自己的文化。“五四”运动是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大波折,“WG”再次摧毁传统文化。
  “在一段时间里,国学几乎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必须由它来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落与灾难承担总责任。” 纪校长说,今天,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西化”的严峻挑战,中华民族要在这样一个时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现在要恢复近代以来丧失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激活中国人文学术创造力,都需要重振国学。
  其次,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国学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为手段,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了解和熟悉本国文化经典,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国民能够从国学教育和普及中了解到,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可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更多的人生启迪。
  第三,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提高中国人文学术创造力的需要。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即大规模移植西方学术,这种对于中国人文学术的影响是复杂的,人文学术普遍面临的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破解的文化难题。如果我们失去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失去了固有的人文学术支撑,便不免照抄照搬西方人文学术及学术体制和学科制度,忽略中国人文学术自身的经验、问题和语境,中国人文学术若要不断创生新的文化理论的生命活力,我国的人文学术要进一步发展,就要解决好学科制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真正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如何复兴国学?创新的基础上重建
  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认为,对国学研究要有批判的眼光,要有现代的意识,当然要加上严谨的学风,也可以吸纳传统治学的路数。另外,要联系实际,因为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光明的东西,传统文化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实体。
  人*大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家洲教授说,振兴国学应该是在创新的基础上重建,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开拓创新的有机统一。
  一要重建理念。今天重建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与重复,而是以MKS主义为指导,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思想与学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沉溺于单纯复古、甚至迷恋旧骸骨的泥淖。要具有世界意识,开拓视野,注重东西文化比较,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定位,建设既融合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学。
  二要重建方法。传统的方法与手段要借鉴和运用,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而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包括系统论理论、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数学模型处理等。同时,要广泛借鉴新的学科知识,如在史学领域,除了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外,还可大量引进口述史学、心态史学、影视史学、计量史学的知识,使国学研究与传承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随着对外交流的拓展,还必须加强语言上的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吸收海外汉学研究的成果。
  三要重建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国学重建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研究队伍,重建国学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必然流于形式。因此,建设一支具备现****念、掌握现代科技、拥有扎实传统文化学术功底、富于献身精神的国学研究队伍乃是振兴国学研究的根本前提。在队伍重建中,高等学校将起主导性的作用,承担着搭建国学人才培养广阔平台的重大责任。
  四是重建学科。与人才培养相密切联系,国学专业学科的重建要以创新的意识予以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筹措。这包括国学专门人才的选拔方式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体系的建设、学制学位体制的确定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论证等。做到学科的重建有利于国学研究特殊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培养的人才真正能够成为国学整理与研究的骨干力量。
  首先,应该确立国学的内在精神或灵魂,那就是儒家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由周孔形成的儒家文化前集上古中国文化的大成,后开至今两千五百多年文化的格局,并非一家一人之言,一帮一派之说,而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精神的凝聚。儒家为国学之核心内容就是势之所必至,理之所必然。
  其次,21世纪国学要在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包括研究方法、学术范式,对传统学问抱着同情的理解进行全面的整理、传承、革新、提升,围绕基本的文化精神整合成有机的学术研究体系。
  第三,国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要确立学术基础上的思想,思想引导下的学术,也就是“道”引导下的学“术”。
  第四,注重综合性,打破已经僵化了的学术条块分割,结合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划分重新构造新的学术研究体系。
  第五,国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改变当代教育重理轻文、应试教育和知识化的弊端,以及当代学术国家化或体制化的痼疾,为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WG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应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孔孟儒学为核心,为主体。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 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于经部;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 列从属地位;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等,其中儒家哲学,至为重要。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同时也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是的,时值今日,国学更是不能趋向寺庙化,而应走出象牙塔。再兴国学,是求其思想,而并非整理古籍,辨别古书真伪,校正古书文字,考释名物制度等进行考据。在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因不满、痛恨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的流弊便竭力推崇汉儒那种“实事求是”(也就是古文经学派的“我注六经”)的学风,而兴起“汉学”。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对于这不发表思想、脱离社会实际的考据训诂,清代后期龚自珍、康有为等人都曾大力反对。当代新儒学第二代代表人物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的学生弟子主办的《鹅湖》也是以宋明心性之学抗拒考据饣豆饣丁之学,以创造性地重建儒学,复兴中国文化。
  那么,我们所要鉴借的国学思想是什么呢?试举几例,如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已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反朴归真;法家的“废私立公”、“国之四维”等等思想。追本溯源,取其精华,自然大有裨益!先贤有云:中华文化存,中国亦存。中华文化亡,中国亦亡。当时的国粹派便曾将国学与国家兴亡直接挂钩:“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既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芨芨乎?”米国人以门罗主义为国魂,东瀛人以武士道为国魂,中国的国魂便是黄帝。高旭在其〈南社启〉也说:“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此亡矣!”又说:“然则国魂何寄?曰:寄于国学,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毋论国家兴亡是否与国学有着逻辑关系或是依赖关系,但于中已大可见国学之。
  国学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任继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
  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
  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日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曰‘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曰‘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曰《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王淄尘《国学讲话》,世界书局于1935年)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几个月后,梁启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章太炎则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至此,“国学”一词在中国也完成了由“国家设立的学校”向“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意义的转变。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胡适则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很高,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现代一般人对“国学”的理解,大多沿革于胡适。
  现在,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根据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另外国学还指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也是一门学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