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8|回复: 1

[游艺民俗] 巴山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6 13: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山舞
转自:民族舞蹈
  巴山舞起源于素有歌舞之乡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在土家族传统民间歌舞“跳撒叶尔嗬”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一种民族舞蹈。
bsw056.jpg
  主要特点
  长阳巴山舞自落地以后,就有广泛的群众性,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传承。经过专业工作者的发掘,加工,推广,更是把其强大生命力给绽放出来,表现出特有的色彩。

  起源
  长阳巴山舞起源跳丧舞。跳丧舞又叫跳撒叶尔嗬、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据有关史料记载: “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唱俚歌哀词。”这种祭祀歌舞, 在古代巴人之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无论哪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这叫做“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 夜丧鼓陪亡人。”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土家人祭奠亡人、安慰生者的一种特殊方式,同时也是土家人对死亡的一种特殊理解。?
  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当唱到感情交融时,掌鼓者还会时而绕开鼓座加入舞者行列,时而用鼓锤在鼓上敲击节拍。跳丧从音乐、舞蹈到歌词内容,少有悲沉之感,音乐高吭欢快,舞步健美勇武。
  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只能在死了老人的特殊场合下才出现,它的表演、表现范围受到了很大局限。对于这种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不能广泛地进行表现和传承,民间舞蹈工作者覃发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世纪80年代,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对这个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地创新,编制出一套适合于群众自娱自乐的广场舞蹈。 巴山舞由此正式走向世界。
  巴山舞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是由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将土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活动中的舞蹈收集整理、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民族舞。它一经问世便深受青睐。老世人奉为瑰宝,青年人视为爱物。它象一阵风从土家山寨吹进县城,甚至涉足到现代舞厅,大有与外来“迪斯科”“摇摆舞”一争高下之势。当众多的进口娱乐性舞蹈风靡一时之际,重山叠峰中的巴山舞却占据了那么多朴实的心灵,这种文化景观,带给人们许多思考,至少,它开拓、展示了一片独特的审美领域。
  巴山舞大胆地把跳丧从死人那里解放出来,变祭礼性舞蹈为群众自娱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结构上,打破原始跳丧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结构而成,组合成“巴山摇”、“半边月 ”、“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六个种类。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色。

  具有广泛适应性
  长阳巴山舞因为本质上是激起人们原始心底的一种呼唤,因此,一经问世便深受青睐。老年人奉为瑰宝,青年人视为爱物。《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当众多的进口娱乐性舞蹈风靡一时之际,重山叠峰中的巴山舞却占据了那么多朴实的心灵,这种文化景观,带给人们许多思考,至少,它开拓、展示了一片独特的审美领域。”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巴山舞大胆地把跳丧从死人那里解放出来,变祭礼性舞蹈为群众自娱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

  结构注重经典性
  在结构上,它打破原始跳丧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结构而成,组合成“百凤朝阳”、“半边月”、“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八个舞段。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色。土家风俗原有“女人跳丧,家破人亡”的禁忌,但巴山舞适应自娱性集体舞蹈的特点,要求男女成双成对,男女动作略有区别,这不仅使舞蹈气质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增加了新的色彩。

  配乐注重时代性
  巴山舞在音乐上为去其丧味,只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为基调,适当加以发展,并加进了弦乐伴奏,舞蹈音乐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编创注重娱乐性
  巴山舞的编创把握住群众自娱性舞蹈所具备的群众性、科学性、自娱性、随意性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像早春的燕子飞旋在千家万户,像七彩的阳光融进了新婚的洞房,像熊熊的篝火,燃旺了土家的欢乐,而且正如一位舞蹈学教授预言的那样:“巴山舞或许会作为富于民族特色的集体娱乐舞蹈,而与世界优秀的民族娱乐舞蹈媲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3: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4-26 14:00 编辑

覃发池--巴山舞之父
  覃发池,男,土家族,1943 年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冷水桥村一个山寨里。巴山舞创始人,被誉为“巴山舞之父”,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民俗文化村村长。
  覃发池谈起巴山舞,跳起巴山舞,眼睛总是放光。他用20年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一个“父亲”的角色,“十月怀胎”之苦,他一个大男人完完全全地感受了。孩子乳名叫“东方迪斯科”,学名取“巴山舞”。
bsw156.jpg
bsw256.jpg
  孕育
  1943年,覃发池出生在长阳榔坪镇一个叫冷水桥的地方,偏远的深山里有着最纯朴的民风民俗,谁家遇上个红白喜事,村子里的人总会唱歌跳舞,加之父亲是个文化人,经常帮人写写对子,母亲的山歌又喊得好,耳濡目染之下,覃发池对民间文艺尤其喜爱。
  读初中时,作为文艺积极分子,覃发池代表学校参加了县里的一次文艺汇演,他表演的快板《一百个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他被招进县歌舞团工作。1960年3月他被送到湖北艺术学院舞蹈科研修两年,从武汉学习回来后,他就一直在长阳从事文化工作。“那两年的学习将我带进了舞蹈的世界,”覃发池说,那时他就发现没有任何一种表现形式能像舞蹈这般酣畅淋漓。而两年的学习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那时他就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长久闭塞的长阳县城蠢蠢欲动。还没有歌舞厅的县城大街上,很多人提着录音机跳着以前闻所未闻的迪斯科,跳舞的人怕被扣上“封资修”的帽子,要跟公*安局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但这丝毫不能阻止人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热情。
  与此同时,东北秧歌突然间火遍了大江南北。覃发池敏锐地意识到,跳舞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秧歌也是根据东北民间舞蹈改编而来的,长阳有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什么不可以创作一套长阳人自己的舞蹈呢?”
  有了念头,他就开始着手取材了。他首先想到的是花鼓子。花鼓子是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老百姓在喜庆的日子都要跳。花鼓子舞节奏简单明快,然而,花鼓子的舞蹈语汇和动律却比较单调,以此为基础创作一个新的舞种不可能。
  苦思冥想中,他有了个大胆的想法,可不可以在土家传统的跳丧舞上作文章?但是跳丧舞的局限性太大,因为这种舞蹈只有在家里老人去世了才能跳,平日里不能跳,女人不能跳,小孩也不能跳,忌讳太多如何能让人接受呢?正在犹豫不决时,他听说资丘镇一位老人去世,云集了一班跳丧高手。他独自一人冒着漫天大雪去看,在路上被野狗发疯似地撕破了裤腿,鲜血直流,他来不及敷药包扎伤口,甩掉一双泥鞋赤脚前行,直到昏倒在亡者的棺木旁边。
  等到他醒后,看见屋场中间燃起了一堆篝火,在粗狂的锣鼓点子声中,男女老幼在虔诚地摆手跳跃以娱神祈祖。此时,“跳丧舞”的表演者正躲在密林中认真地装扮自己,从头到脚全用稻草和茅草包裏起来,那是一种建构在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之间的文化心理的行为形式,古朴的气息传递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就是它了!”

  诞生
  经过反复斟酌,他巧妙地从跳丧中找取一些精华元素然后加以改良:“跳丧”所担负的使命是祭奠,所以动作大都压抑,给人以沉闷感。而他想创造的舞蹈必须喜庆,给人以阳光、欢乐的快感。因此,他将舞蹈的动作基调定位昂首挺胸,摆动时放开手脚,摆中有弹、弹中有摆。这样舞者的上身立起来了,显得自然、优美、欢快、 自豪,同时具有摆、颤、划圆、下沉、全身运动的特点。再加上少许摆手舞和花鼓子中的元素,一种新的舞蹈品种就诞生了。他自己反复跳,然后同他的亲朋好友一起跳。大家跳起来似春风拂动,柳枝摇曳,轻松柔缓,婀娜多姿,把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上,他借鉴跳丧的鼓点节奏,但是坚持八六节奏,不用四三节拍,以示同跳丧的区别。他还将单一击鼓加以弦乐、打击乐伴奏,旋律则选用长阳山歌,其中一节的旋律还是他小时候母亲教他的,这样组合起来就令人耳目一新。
  从民间来,还要回到民间去。
  1979年5月,他首先在乐园办了一个培训班,10月份又在资丘镇办了一个12人的培训班,当时他还自己掏钱为每个学员买了一条毛巾,告诉他们将来他们都是巴山舞的元老,做个纪念。
  在推广的过程中,因为不了解,很多人不能将其与跳丧分开,认为巴山舞就是跳丧,于是就有人忌讳不愿意接受它。资丘一家农户家里嫁姑娘,学过巴山舞的女儿要跳巴山舞作为庆祝方式,母亲坚决不同意,认为不吉利,女儿坚持要跳给母亲看,看完女儿跳的巴山舞,母亲笑着说:“这个很好,这个很好。”欣然同意了女儿的请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巴山舞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从乡村到学校,再到工厂、机关,巴山舞真正成了长阳人的舞蹈。
  1982年,覃发池在《舞蹈》杂志第三期发表了论文《新兴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巴山舞》,引起了舞蹈界的高度重视,《舞蹈》杂志派出编辑赵景深到长阳调研,后来,他在《舞蹈》第六期中这样评价巴山舞:“长阳巴山舞的价值在于开拓,它的成功在于忠实,忠实于人民,忠实于历史。”
  1985年,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巴山舞,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电影《锦绣长阳》,巴山舞走上银幕,也开始走向全国。巴山舞不断地被舞蹈界所熟识和认可,覃发池被吸纳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还代表湖北省出席了在山东的“ 五省市民间舞蹈”交流。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贾佐光看了覃发池的巴山舞,兴奋地称之为“东方的迪斯科”。
  因为巴山舞极具生命力的个性,1995年,受香港市政局邀请,覃发池带队到香港进行表演,巴山舞的表演受到香港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表演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参与到其中,甚至有一个拄拐杖的老人丢掉拐杖也参加了进来。
  同年,覃发池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主持人白岩松的采访,覃发池和他的巴山舞上了最高的舞台。

  成长
  虽然巴山舞已经在全国有了影响,但事实上却从未获得过与之影响相匹配的奖项,这是覃发池心中的遗憾。2000年,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在台州比赛,巴山舞受邀参加。
  这是一个机会。
  然而,一行人浩浩荡荡去比赛,经费要几万,万一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回来怎么对长阳父老交待呢?他挣扎着。“不去我会遗憾一辈子的。”最终覃发池决定去拼一拼,在得到县委领导的支持后,他们出发了。在火车上,别人都说说笑笑的,唯独覃发池一言不发。
  到了目的地后,看到别的参赛者信心十足,他并没有灰心,只要一有时间他便抓紧时间排练。比赛很顺利,结果出来了,巴山舞获全国社会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奖,当时所有人都特别激动,演员们把县领导欢呼着从一楼抬到二楼。
  2001年4月,“国际龙舟拉力赛”在宜昌举行。闭幕式上,推出了 “巴山舞之夜”,成千上万的中外宾朋围着篝火,围着盛装的土家女儿,跳起了巴山舞。覃发池以艺术总监的身份亮相,他的头发随风飘扬,引起无数老外纷纷称赞“OK”。
  同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巴山舞作为体育健身广场舞蹈推向全国,针对要求,覃发池在巴山舞本身的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的基础上,让巴山舞更加简明化、通俗化、规范化,做到文艺与体育的结合,民族性与大众性结合,体育竞技与全民健身结合。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派出专班来考察,把巴山舞列为全国八大新研发项目之一,在南京展示会上被排在第一,获得文化创新奖。
  如今,覃发池再次创编巴山舞第二套,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这一套将有三节,分别是《绿水荡舟》、《青龙摆尾》和《渔翁唱晚》。从每节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套舞蹈追寻由舒缓到逐渐有力道,再又回归到舒缓的特色,使其既有健身作用又与舞蹈相得益彰。
  如今,只要飘响轻快悠扬的民间舞曲,青年男女、学童稚子、大爷大妈,成百上千的人们便会成双成对地跳起巴山舞。时而舒缓,时而优雅,时而奔放……无论是炽热的,还是柔媚的,都跃动着欢乐的旋律和明快的线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