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50|回复: 12

[三代以前] 帝尧、帝舜、帝禹在位时间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 09: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朱之信 于 2014-5-6 00:33 编辑

一、  帝尧在位时间与寿命
史记在五帝记中记载帝尧的事迹错漏太多,致使帝尧一百多岁,在位98年。不符常理。这是古书中年岁载祀混用造成的。
(一)、舜摄政是在尧70岁时而不是尧在位70年
下面用郭店楚簡《唐虞之道》校正史记
郭店楚簡《唐虞之道》:“古者圣人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禅天下而授贤,退而养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了”
这里圣人为帝尧,以其举例,治天下到致政二十年,在70岁致政。
史记:“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
尧致政是在尧七十岁,由舜摄政。70年数不错,但不是尧在位70年。用朕这个词,朕在位是后来补记。
造成70岁记为在位70年的原因是:由于古代纪年的年在唐虞夏商周朝用词不同。《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 载。”《说文》:“年,熟也”。(《通雅》:“禾为年……年取禾一熟。) 《尚书·尧典》孔颖达 所引说的,“祀,取四时祭祀一讫也”。“载,取万物终而更始。”夏用岁纪年,周又用年纪。最后人分不清,原话应该是自己70岁了。由此得出古书中一些年数或岁数中的数字是没错的,但怎样算才是这个年数或数字往往是没流传下来,结果造成这种情况。
(二)、舜摄政时间是8年而不是28年
史记:“摄政八年而尧崩。”摄政八年而尧崩,则尧死时为78岁,在位时间为20+8=28年
史记:“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史记说了舜摄政时间是8年,但前后文矛盾,也似乎也有舜摄政时间28年的意思。但认真解读史记,“尧立七十年得舜”应是70岁致政。“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应是尧在位20年老了要致政,令舜摄行天子之政。“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就是尧在位时间,不是舜摄政时间。“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应该是是舜得举用事二十年,从得举用事到即帝位登基(不含居丧3年,那时未即位)20年或者尧在位20年舜摄政。这个20年往往被加入摄政,即舜摄政或试用28年,这是错的。
竹书纪年帝尧部分“四十二年,景星出于翼。“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錫虞舜命。帝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景星出翼出现在两个年份,这说明纪年中掺入类似《宋書.符瑞志》之类的记录天象的符瑞。70-28=42,70+28+3=101,这可能是尧在位百年的由来。
(三)尚书证实
尚书: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说明帝尧在位就是28年,28年是没错。尚书一些年数应传自古代,人记得住数字,但怎样算才是这个年数或数字往往是没流传下来,后人再写下来数字的意思就容易弄错,而后人再读就更容易引起歧义。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子 +40 功勛 +4 收起 理由
yong321 + 30 + 4 考证全面,逻辑清晰!
高老夫子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08: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朱之信 于 2014-5-7 14:37 编辑

二、帝舜在位时间与寿命
目前帝舜在位时间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史记的39年,一个是竹书纪年的50年。其实史记的39年是从尚书等文献推出。其实史记的39年是从尚书等文献推出,实际是一回事。
(一)、史记39年与尚书50年来源
史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
史记中的39年不见有其它材料佐证,可能来自尚书的50年(见下文)50-摄政8-居丧3=39年, 在天子位是39年(不含居丧3年)。所以史记39年与尚书50年意思是一样的,但尚书这个50年在位的意思是有问题的,可能是来源于帝尧50岁即天子位。或者是根据尚书与孟子的记载推测,或是尚书的误读,并不一定是事实。
尚书:帝曰 :“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
《孟子•万章上》:“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舜在帝位时间是33+17=50.含摄政与居丧,但有点说不通,摄政是不能算居帝位,帝尧还在,居天子位还可以说, 居帝位应该在尧死后才能称帝。而且用朕这个词,所以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估计是后补的,但年数是没问题的。同上文,尚书一些年数应传自古代,人记得住数字,但怎样算才是这个年数或数字往往是没流传下来。实际上这个33年很可能不是禹摄政前在位时间,而是帝舜在位时间,即临终嘱咐,含居丧3年。减去居丧3年后,在位时间30年。即登基在位30年。如果上述假设是对的,帝舜在位是30(不含居丧3)而不是39(也不含居丧3)这点可从尚书等文献得到印证。
(二)、尚书“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50年”传统解读不合常理与合理解释
尚书: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这段文字是推断舜在位50年关键所在,但有几种断法与解释。两种断法: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或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第二种断法非常不通顺,应该是第一种断法。而第一种断法,关键怎样解释“三十在位”。一个是征庸过了30年即位摄政,再过50年陟方乃死;另一个是在位30年,征庸过后50年死。前一种解释舜60岁才即位摄政,33年(含摄政与居丧)后93岁才让禹摄政,再17年死。尧传位给60岁老人,舜到90多岁才设继承人,不合常理,且寿命长达110年,也少见。所以可能是第二种解释,三十在位是在位30年(不含居丧3年),而五十载陟方乃死是从征庸算起50年死,包括在位30年(不含舜居丧)+登基前20年(含摄政8年+居丧3年+任官考察)。30+舜居丧3+摄政8年共41年,还有9年时间大概是任官考察的时间。
(三)、从尚书大传与今本纪年等可证明
这个30年不含居丧,也可从今本纪年看出端倪。
看今本纪年帝舜部分,32-50年的材料应该是来源于另一份33年禹摄政后17年崩的材料,与前30年中的14-30年记事重复。“十四年,卿雲見,命禹代虞事……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对应“三十二年,帝命夏后總師。遂陟方岳。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而后面材料中“五十年,帝陟。義鈞封於商,是謂商均。后育,娥皇也。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有今海州与义均、后育等,公认知道是参入的。而1-30年的材料可能是原本,不含居丧3年。"(帝舜)三十年,葬后育于渭"。"后育,娥皇也"。这是从古到今的传说:娥皇是在舜南巡死后殉于湘江,因被称为"湘君"。今本列此事在(帝舜)三十年,这说明舜与娥皇都在舜30年死了。
尚书大传》“十有四祀,鐘石笙筦,變聲樂未罷,疾風發屋,天大雷雨,帝沈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見於鐘石(路史)。”看大传前文知荐禹使行天子事,并与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时。钟石变声,暗示虞舜逊让;卿云呈祥,明兆夏禹受禅。这说明舜在禅位时间在舜14年,应是禹治水13年的次年。对应今本纪年十四年,卿雲見,命禹代虞事。《孟子•万章上》:“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说明禹摄政后在位时间为17年舜崩,13(一年到十四年)+17=30,再加上居丧3年大约就是33年,这个年数就是帝舜在位年数(含居丧)。
综上所述:帝舜在位33年(含居丧),30岁征庸,39岁左右摄政, 摄政8年加3年居丧,大约50岁登基(史记误记为摄行天子事),64年左右禹摄政,17年后死,大约80岁。
三、帝禹在位时间
(一)、禹在位时间
史记记为10年,今本竹书纪年记为7年(一年到八年),这是由于禹居丧3年算没算的问题,如同帝舜一样,纪年没算居丧,史记算禹居丧。
(二)、禹立四十五年的解读
纪年“禹立四十五年。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喪畢,天下歸啟。”
这个易理解,禹继承父鯀的夏伯位45年, 禹薦益於天当禹登基左右,七年禹崩。帝禹7+居丧3+帝舜33年(含居丧)=43年,说明禹继承夏伯位时间在舜摄政八年间,治水大约在即伯位与舜即帝位前后这段时间,涉及算不算居丧。
(三)、古本纪年夏多于殷的问题
说明一下纪年的夏多于殷的问题。“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自禹至桀,是指从三年喪畢,天下歸啟算起。中间隔了益居丧3年,启的帝位严格说来是取之益,夏朝起始从启算起。而“夏多于殷”的夏是从夏禹即夏伯位算起,多出3+45=48年,48+471=519年,多于殷从汤即位算起的513年(496+17=513年,注“汤即位十七年而践天子位,为天子十三年”《史纪. 殷本纪》正义。)
(四)、帝舜在位50年无法解释禹即位治水
如果帝舜在位50年与39年(不含摄政与居丧),那禹立四十五年与治水13年根本无法解释,禹即伯位在舜登基4年左右(45-10=35年).黜鯀即流放鯀在舜摄政前后,到禹即伯位治水时间相差太远(4+居丧3+摄政8年=15年),水患紧急,不会隔了十来年即伯位治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09: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巧合:尧与舜登帝位时间大约都是50岁,这或许是史记等文献搞乱尧与舜纪年缘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13: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精思推考是为长也,但参考上古断代史系统工程的成果,或许会发现更多领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5: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有上古断代史系统工程,不会是那个黄帝100年、少昊几百年、颛顼78年,还有十纪等的帖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17: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合地下考古、古籍记载、天象记录及碳14测定等手法,应有尧舜前后的大致时空概念。这是必要的佐证资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2: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朱之信 于 2014-5-5 12:40 编辑

这是我的原创,尧舜禹年代只有七十多年,这跟夏商周断代工程没多大关系。工程所谓天象记录就不说了。碳14加树轮校正,标记碳的同位素,算半衰期,测量误差公认有30年。工程中碳14测定这个吓唬不学科学的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5 13: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古因缺乏信史,靠近禹这一代多泛指夏早期.同样,尧.舜时代泛指二个朝代,并非是二人的几十年在位时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0: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一次修改一下,意思非常明显,睡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0 15: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经据典,分析合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1 17: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其实体现了上古史(夏以前)研究者的无奈心态,一方面面对众说纷纭的零星记载力尽去伪存真,另一方面又对构建学术整体背景的力不从心,毕竟想象代替不了史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3 22: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都是空谈。。。。现在出土的记载夏的都是周开始的  商几乎没有   

而各种文献显示曾经有个非常牛掰的朝代    也许是姆大陆 也许是亚特兰蒂斯  也许是琉球那国文明  也许是古埃及 等等  

但显然不是周朝自诩的那个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4 20: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料的发掘经二千余年的不断翻耕,至今早已无新的收获,连十年前夏商周断代史的庞大学术课题最终都不了了之。放眼未来,考古发现是唯一希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