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5|回复: 1

[其它] 中国的学术,根在民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5 12: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问的最高境界为讲学之境界,亦为自由之境界,天下之境界。这里的讲学不是指在国立大学课堂上的授课,听者须先注册学籍,交完学费;教者评定职称,领着固定薪水,然后关上门照着教育部编定的讲义开讲。这是一种封闭形式的精英教育,虽然必要,但终不能得讲学之本义,得教育之真正的自由。我所提的讲学,是指大众公开的教育和讨论,是师道和学道的融合,是有学问者和求学问者之间开放性的授业和交流。

    提倡民间的讲学,就是提倡民间的学术。谈到民间学术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对中国的学术史做一翻历史的考察。

    中国之学术,起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那个时代虽然有个正统的周室,但国家权力上是分*裂的,而且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而交流却逐渐频繁,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达到了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一条就是学术的平民化。在春秋初期,学术只是贵族的专利,内容虽然精致但却很狭隘,只包括礼的制度(主要是祭祀和宗教)和史的记载,称为“王官”之学,与此相对的是后来民间兴起的“百家”之学,所以说诸子百家几乎就是平民之学,他们发展并突破了贵族学术的限制,其中的代表就是孔墨二派,而二人也最注重民间教育和讲学,他们带来了新鲜自由的学术风气,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学术空间,终成为百家之源流。在政治上,与此相呼应的是游仕阶层的出现。他们都来自民间,又经过民间的教育,加上自己的苦干,终于在社会地位上逐渐取代了那些腐朽的贵族阶层。由于他们的出身贫微,四处投靠钻营,因此没有很强的地域和阶级的观念,以至于一种天下大同的思想也逐渐在他们的脑海中孕育成果,最终导致了中国的统一。到了战国末期,真正的贵族学者有名的只剩下一个半,一个是屈原,另外半个是韩非,之所以说他是半个,虽然他有韩国贵族的身份,并以韩国这个小地域为执着,但他的学问却是放眼天下的,而他的学生李斯更是在秦国得志,实践了韩非统一天下的理想。秦国一统六国,造中国官僚制度之模范,其所用之人,皆东方之才俊,其所用之学,皆东方之学问。所以说,没有民间学术的繁荣,没有相应的游仕阶层的出现,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没有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

    秦一统之后,学术繁荣的内在张力消失,转为政治上的凝聚,所以有焚书坑儒之倒退,民间学术在完成其阶段性历史使命后,一度销声匿迹了,然而其作用却仍然在秦亡后的楚汗争霸中有所发挥,“无赖”皇帝刘邦善用天下之士,终于打垮了春秋贵族的最后一个后裔项羽,这也为汉朝民间学术的复兴打下了基础。中国历史上,汉代的民间学者在道德上最为高卓,他们轻名利而重实务,因此不少大儒一方面是学者,一方面又是个普通的自耕农。他们春种秋收,冬天就用来读书和讲学。其时社会上讲学、游学风行,对汉代教化和政治风气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时已经开始有所谓的国立大学的雏形,称为太学,但其中的组织形式却是很自由的,而且很多人都宁愿著书讲谈,也不愿在朝廷为官,以至于出现了一方面政府大力推广“举孝廉”的官员选拔制度,另一方面社会上却以辞官推财为美德。而这道德水准的背后,是没有功利色彩的民间教育的推广。

    汉以后,中国走向分*裂,外族也乘机入侵,天下大乱,无以治学,而个人主义气息浓郁的贵族之学乘机抬头。在南朝中,黄老清谈之术靡于宫廷堂下,而门阀一立于朝野,再立于乡村民间,民间之学术遂无立足之地,成墙内虚妄僵死之学。而在北朝,儒学隐忍一时,在民间以河西之儒学相传,终于被各异族统治者所接受,最后有北魏之兴盛,而终造隋唐之风流。此外,民间学术的重要一部分开始由传来的佛教承担,一时间高僧辈出,经典流传,为民间学者所接受并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这个过程导致了佛教至今也没有在中国取得所谓的神圣地位。在隋唐时期,佛学和儒学一样,成为一种平民化的学说。隋唐主要继北周之制度,复两汉之学术。当时政府已经为相当之民治政府,科举制度为平民进官扫除了障碍,基于科举的国立教育制度空前完善,民间学术遂有所抑制,将主要的兴趣转到诗歌书法一类的艺术之上。这为唐的中衰埋下了隐患。一个社会安于享乐,必趋于骄奢,在学术上不能推陈出新、醉于华丽,在政治上不能深谋远虑、防患未然,士大夫听不见民间的批判声音、一味歌功颂德,所以唐在开元至盛之时却突然像大厦一样轰然倒地,导致了五代十国这一中国历史上道德败坏之黑暗时期,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宋代学者们遂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基于儒者良心的慷慨呼声。宋,积弱之朝代,但其民间学者却是历史上最为真挚热枕之学者,遂有宋学的大兴,而宋学,正是自民间成长而起的。宋初有科举进士制度,但无国家教育机构,民间之学术经五代十国之残破,几近末流,而民间学者在此局面下却生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先秦著书讲学之风遂复兴。开创此风的有范仲淹,胡瑗(及孙复),他们都出身贫寒,但一个后来成为北宋的模范丞相,一个成为私人讲学的模范教师。胡瑗在野为师二十余载,门下弟子过千,人才无数,开新学术、新思想、新天地,以至宋学派别繁茂,故称其为宋学之脊梁亦不为过。胡瑗之后,讲学蔚然成风,遂私人书院大兴,学术思想也空前自由活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学术高峰。在学术上,宋学完成了对佛道的学术吸收,对已经腐*败的政府官学,即汉唐儒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将儒学高度理论化,至朱熹终有大成,而其中的佼佼者,如二程、张载、朱熹、陆象山,无一不是师道醇厚的民间讲学者,并将政治和学术进行了区分,所谓进而出仕,退则为师。在政治上,宋学学者们对内要求进行改革变法,对外反对宋和辽金议和。虽然这都失败了,但相对于以后的元明清,宋代学者们的这种探索求变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而在元代,之所以在文化荼毒之下中国尚能延续生机而复起,和宋学多年教化的深入人心是紧密相连的。

    宋代民间学术的另一个特征,是官方权力机构开始加强对民间学术思想的控制和对异己的迫*害。宋理学的代表如二程、朱熹,其学说皆被官方定为伪学,甚至开始有因学术思想而致罪,此风至明清为最恶。明清时朱熹的宋理学被官方定为正统和圣人之学,民间不得妄改一字。而学术上只准谈及文章艺术,禁民间儒者涉及天下大事、伦理道德,稍有逾越,在明有东林党之灭门惨祸,在清有康熙乾隆之文字狱。治学者不敢以天下治乱为己任,而相率逃于空谈故纸之中,所以明后期有心学之虚妄,清有考据之无聊,虽“深浅高下不一,而皆足以坏学术,毁风俗而贼人材”!民间讲学之风即毁,贤者或就斧钺,或逃深山,著书不得广阅,为教不能尽责,宋学虽扶为正统,而宋儒之精气尽失,此所以明清虽有民间大贤者,而无民间之大贡献,学术政治颓靡皆由此生。近皆谓朱子理学为中国衰落之祸首,而无视朝廷爪牙之锋利,皆本末倒置,未尽其意也。

    中国之学术,根在民间,其滋润则学术政治繁茂,其干枯则道德亦败坏。现时之中国,正值富强然忧患实多。盖有志天下为己任者,以史为鉴,出于课堂书屋,广办私学,或利用因特网等传播利器,大力培植民间讲学之风气,学术之氛围,正当其时也。若留恋功名富贵,而终老于故纸衣冠、权力富贵之间,虽有开元、乾嘉之盛世,亦有何颜面以对先贤于黄泉?

    (言未尽,不可尽,尽则成书,不能也。观乎精英教育之炙焰,终将为中国之大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0 09: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讲“大道废有仁义”,说的就是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管理的治国方针,被儒家仁义伦理学取代的情形。
(大道,3000年前姜尚《阴符经》、2500年前老子《道德经》和十八大提倡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可以无缝连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