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虾仁

[思想综合] “天尊地卑”集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5:0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和地的客观存在。在早期学术理论中是存在的。
比如《易》《道德经》中。天地万物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天上有日月星辰。能刮风下雨。地下有山川鸟兽。能产生消亡。等等。
法天则地。顺时应人。
到了后来。走的弯路很多也很远。最远的该算宋明道学(理学心学)了。

2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30 21: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最原始的本义是日月阴阳,从日授光而月受之的基本法则观之,阳尊阴卑也是客观观照。
天尊地卑是因形而理的文化规则,没有尊卑高低,世间法则无从运行。这其实与儒家无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21:41: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6-30 21:43 编辑

天道。天理。所谓天地之道。
本来。这个道。是隐藏在天地万事万物之中的。是自然之道。谁都没法加以改变。人们只好师法大自然。体悟了来应用在各种日常生活(甚至政治生活)中。所谓天人合一。
道家。体天地之道。遵阴阳之变。知雄守雌。以水为例。谦抑尚柔。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天道。在孔子那里是很可敬畏的。有所谓三畏。
这时的天地之道的天地。还是大自然意义上的天和地。但。既然分天道地道人道又明确了许多礼法的森严。在体用上就有了明显的局限性。
到了谶纬年代。这天地之道带有了目的性。天地万物都有了拟人化的变化。具有了意志。并能将意志体现出来告诉人们知道。刮风下雨。花荣树枯。都对人有了特定的意义。但。这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这时的天地之道的天和地。已经不再单纯的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是神了。
不是“天何言哉”了。而是天经常言。
当然。也有不信的。仍然崇尚自然之道。做为一种反对。而去刻意地谈天说地。云山雾罩。寄情山水。远离尘嚣。却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天地的意志和人(帝王)的意志统一之后。人(帝王)也就理所当然地神圣化。
程朱们融合三教。格物致知的理论中。方法没错。追求也没错。错在一些概念的定性上。
2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21:4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本来很客观。很正确。
却越来越变味。变了好几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7:2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及彼。“穷究其理”。至少会有两种可能。即苏辙说的:“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
朱熹平空加上格致一章解释。直如禅语。弄作一般人没法达到。又神秘了起来。物。知。等概念都其实不用研究不用讨论了。自己本来就具备。陆王们更进一步。由心即理。到致良知。离开客观研究客观现象更远了。离主观臆断却近多了。
天也不再是天。地也不再是地。都成了心中之一念。
这比谶纬理论又进了一步。不独否认大自然。连天神也否认了。心外更无一物。
25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9:45: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7-1 12:22 编辑

朱熹的《周易本义》中的“天地”。还是天地。所谓阴阳之实体。用卦来解释。数理上还讲得过去。但。到了义理。他同时把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明阳对立存在且互变这一点弄混了。掺杂的东西太多。
因此。在著名的鹅湖之会中。他要说陆氏之学太简易。而陆氏说他的朱氏之学太支离。
其实。两人都没说错。
朱子。重学。
陆子。重思。
朱子。宗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陆子。宗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与我者。先立于其大也。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朱子。尊德性。
陆子。重问学。
朱子。用归纳法。
陆子。用演绎法。
朱子。万殊归于一本。
陆子。一本归于万殊。
为学之道。各有所偏。其实呢。孔子早就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弊端了。即不可偏废。但。后人总是非此即彼。
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出来。貌似解决了知行的先后难易之争。其实不然:他的知行是统一体。统一于“心”。“行”不是实践。而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知”也不是对客体的认识。而是孟子“不虑而知”的“良知”。
程朱陆王们之学说。律之以当下学说。似是而非之处太多了。不能泛泛而论。
归根结蒂。问题出在宇宙(世界)生成上。即宇宙(世界)观。对道与器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之下。路越走越离大自然远了。到心学时代。直接走到人的心中。直到王夫之们。才算往回走了一大步: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孙中山康有为谭嗣同们。将以太说引进中国学术。四处比附。也未见长。反不如“惟精惟一”的朴素世界观。
2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0:1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7-1 10:30 编辑

从孔子《诗》《易》等的厘定。到朱子《四书集注》的确定。走的都是教化的路子。如所谓诗教。易教。
他们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现在所谓的灌输。
虽然都挑着格物致知的大旗。但。所格之物不同所致之知也就不同。
拉《道德经》进入其学术范围。自然。《道德经》中的道等等概念也就变了味。再掺进佛经中“即心即佛”理路。离开仰观俯察的客观理路更远了。
修身(格致诚正)既成为法定的东西。自然风行天下。但。后来的修身其实是在修心。自己修个气定神闲也就不错了。离“齐家治国平天下”远矣。
修的顺序。出发点。都很正确。没错。错就错在概念上了。
比如。格物致如。本是推原物理。但。当这个物理全成了自己具有的之后。就不用去大自然的事事物物中格了。
在此之下的一切学术全变味了。
27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0:3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道。所谓良知。所谓善恶…等等认识。都不是人心中与生俱来的。都是后天“接于物”之后而体悟形成的。即。须后天去学习。去验证。
但。当不用学不用证也能具有呢?这人是"圣人”。我们都去效仿圣人。那么。遍地是圣人。即心即佛。即心即道。我们都得道了。
方法就是求之于自心。不用外求。
师法大自然。法天则地。这一套。不用理了。因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道。心外啥都没有。
这样。混同了好多概念。首先。取缔了阴阳之道天地之道。
所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后。做圣人。

2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0:58: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天地万物之道。很难推求。下功夫去“格”都未必能“致”出来。《道德经》《易经》们也只是给出了一大纲式的东西。笼统地称为“道”。
有无相生。高下相倾。天尊地卑。卑高以陈。动静有常…等等。
都是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加以考察的。
大约从惠能的“心动”说开始吧。不用客观如此麻烦了。比如。陆氏进一步。“心即理”。“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过去未来。“同此心同此理”。
如果说。程朱还有点推原物理且提高境界意思的话。那么。陆王就多走了弯路了:心动。否定了一切客观存在的动。
这还不算“心”其实是“脑”。并不是医学上的脏腑之“心”。动。也是指念头之动。而不是物体之动。
这里同样混同了好多似是而非。

2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1:26: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天地具有了意志(这要感谢谶纬学说或董氏天人合一学说一一不是道家天人合一学说)。更可畏了。不止是自然变化的不可抗而须顺从那么简单了。
这里。同样混同了一些东西。
道家那里。法天则地。顺势应人。
董氏那里。直接听从(曲解)就行了。
物极必反(《鶡冠子》:美恶相饰。命曰复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的论证观点不存在了。倒真的具有了上帝的味道了。
3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1:56: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7-1 12:18 编辑

西学东渐。自然科学也被称为格致学或格物学。
但。这里“格”的通常不是抽象的“物”而是具象的“物”。他们将一切匪夷所思归于上帝。只研究能验证的。自然科学上就少走了不少弯路。再用自然科学验证得了的结论来解释天地。而上帝只退守宗教。
比如那个皇帝问生物学家:你的研究中为何没有上帝?回答:陛下。我不需要那种学说。
3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2:5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说来说去。都与自然科学无关。
因此。格物致知中。就忽略自然之物。而只重视事。郑玄所谓:物。犹事也。
易经中的话。当然也要用事理来解释。而不用物理来解释。这倒给与谶纬学说相融合提供了方便。
当后来融合道家。要回归自然。与天地万物合一时。难之又难。就不奇怪了。
抽取并断章取义《道德经》《易经》佛经中的部分概念混同进来:削足适履。
帝王既经神化。《道德经》中有关治理的内容自然成了帝王之术。这书当然成了帝王之书。同理。养生家也抽取了去当作养生成仙之律条。
唯独忽略了其自然科学的方面。
3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3:05: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避免地顺带了五行学说。也就顺带延生了烧炼。这个。虽然与自然科学沾边。但。害处太大太直接。
3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20:44: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虾仁 于 2014-7-6 00:59 编辑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的意思。《道德经》《易经》已经讲到泛滥的程度了。
但是。没想到如今还有精神高于物质之说。
吕祖谦提供平台的鹅湖之会。朱陆之争。后来也通过书信住来不可避免地进入世界观的争论。
一个物质。一个精神。孰先孰后?
这里有个混淆:
物质第一。是指认识事物时。确定事物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必然性。比如。风吹幡动。不是心动了幡或风才动的。你跟本未看见风吹幡动。心也未动。并不能影响风吹幡动。事物的真实客观地摆在那里。风吹幡必动。
精神第一。是指"万法(物)唯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里也有个混淆:
心中无。一切皆无。如上例。则。心静则风幡俱无。何来动?
用于解释事物。唯心所止。
有个好处:用于调心。很有效果。

道学理论中。基本上失去了阴阳互根了。

3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14: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不同角度立场。其“尊卑”是不同的。
阴阳互根。
比如石头沙子。当在应用中以石头为主时沙子就算“卑”了。反之。石头算“卑”。
还一种比附。就是一般人津津乐道的:人际(比如君臣)关系。做君王的。讲究以臣民为主。反之。以君王为主。互为“尊卑”。所谓载舟覆舟之说便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可以用于好多领域。当然要变通地辩证来用。否则为僵化。
总之。脱离开辩证运用。讲不通也行不通——硬性用在政治上。有人要造*反。
所以。发现并认可“尊卑”。继而平衡“尊卑”。是永恒的课题。
35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8 21: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尊地卑”在《礼记》《乐记》里有很直白的解释,直奔贵贱观。……手机上网打字困难,明天再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06: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记得《礼记》里的“儒行”一章说了不少。
我现在在电脑。我去看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06: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儒行第四十一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皆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08:18: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越走越远。所以回归自然(或说与大自然融合)时越来越困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2 17: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未被染色的《竹书纪年》谈到天地仪立后的人伦之祖,作如下记载:
     [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帝挚少昊氏: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
      帝颛顼高阳氏: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
      帝喾高辛氏:生而骈齿,有圣德,初封辛侯,代高阳氏王天下。(笔者注:母名未记)
      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
      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
      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帝启起,王之母不再记载。

      而《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无奈以“風教固殊”应对,其文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纪书首。]
     《史记》所言五帝从未记帝母之名,仅以“某氏之女”代之。

       尊天卑地的社会属性,竟致母名无存,这样的自然真的伪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2 18: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圣o俏丫儿 于 2014-7-12 18:26 编辑




当今理解的“天尊地卑”是该批判。
原本的“天尊地卑”是批判不了的!

此“天”不是天空什么的,“地”也不是什么陆地啦;互尊以亲是为“天”,卑别上下是为“地”,是故根本就批不了。如果非的歪曲了而后再去批判之,那就自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8:5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

感觉也有点伪。见星斗(祥喘)而生圣人。有点谶纬的味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9:03: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靝坔。天地。天上是青气。地下是水土。很符合古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很直观。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22:52: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约瑟认为。诸子百家都借用了道家无为思想。但。致无为的切入点不同。这一点。与李宗吾的观点大同小异。宋儒们便做的是融合诸家的工作。
老外都看出来了。可怜我们自己还在学术上分门别派。做无谓之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3 09: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圣o俏丫儿 于 2014-7-13 10:33 编辑
虾仁 发表于 2014-7-12 19:03
靝坔。天地。天上是青气。地下是水土。很符合古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很直观。
呵呵。


没见识:——
青——亲,是可为“天”;气——弃(以及汽化),哪来的“天”啊?

,青气,也弃者,可  能为“天”乎?不能。

水——随,有“地”乎?无之;土——凸,可见得  “地”。  

坔,水土,水中之土,可  能为“地”乎?不能。


“天尊地卑”,本就只是说明“天、地”的陈述语句,就这也要拿来批判吗?哼——          {:soso_e14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0:55: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圣o俏丫儿 发表于 2014-7-13 09:47
没见识:——
青——亲,是可为“天”;气——弃(以及汽化),哪来的“天”啊?
,青 ...

呵呵。
详细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3 12: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圣o俏丫儿 于 2014-7-15 12:13 编辑
虾仁 发表于 2014-7-13 10:55
呵呵。
详细点。
水——随,有“地”乎?无之;土——凸,可见得  “地”。  
坔,水土,水中之土,可  能为“地”乎?不能。

重修订为:
水——随,
是可为“地”;土——凸,可是 “地”呢,地者,低也,是不可为“地”;何之?以土有土庙,可却无地庙之说也(土地庙还是有的,虽也算地之庙,可却不叫作为地庙);
坔,水土,水里之土,可 能为“地”乎?或该不能。



青——有青天,
水——可为润。


天,兄弟之宜,
地,从属之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8:07: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是自然事物。不只是事。同时是物。甚至首先是物。再是事。

后面还有异化了的天地。赋予了别的含义。比如天神地神。
呵呵。不同的意象。反映的事物也不同。同的是道理。却又多了牵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8:10: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抬头看见的是青气。低头看见的是水土。
很简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8:12: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化不是汽化。古人没有汽化概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