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77|回复: 34

位置尊卑与相关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9 11: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尊卑,不管是天地尊卑、还是世间的人事尊卑,都是位置尊卑,体现为自然。
位置尊卑,与位置相关意义的其他范畴普遍联系,成逻辑的联结体。
一、位置的职能,乾主大生、坤主广生。主大生是起着决定作用的职能范畴;主广生是产生效应的职能范畴。
二、位置的功能,乾主施、坤主受、施受之间,万物生成过程。
三、位置的秩序,乾健坤顺,健顺和合成气象,以示秩序井然。
四、位置的客体性。乾主大生为易知,成天地变化之乾道;坤主广生为简能,效法乾道成坤道。乾易知与坤简能,转述人事逻辑方面,“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易简之善配至德”、“易简立本”,易简是人事本体论的重要范畴。在物、事、人的结构性序列中“民以其材质定其位”。有易知之质定乾位、简能之质定坤位。易简理得,成各正性命、名实相副的性命学理论、成礼义规范化的结构性理论、成健顺和合的秩序性理论、成人事结构的合理性理论。易简理得,所具有的结构性、规范性、秩序性的本体意义,成为刚柔主体运作的客体基础,即阴阳天道。
五、位置的主体性。施受之间,乃乾刚坤柔的气质交合,是万事运行、万物生成的刚柔主体,是阴阳天道为客体基础的地道刚柔之主体。从易简立本到刚柔立本,表明:易简理得的本体逻辑,是刚柔主体运行的逻辑基础。刚柔相接避险阻、刚柔相推见吉凶因果,情伪相感利害生。一切主体运行成因,出自易简理得的逻辑所致,成为刚柔立本的功能、效应与因果。所以,“易简之善配至德”。刚柔主体是阴阳客体的主体性,人道仁义的道德融入,成为三道三才综述的本体论。易简、健顺与刚柔的逻辑理论,是本体论的基础理论。
以位置尊卑的相关理论去论理君民、君臣的纲伦关系。
一、君民关系有源根。生民之始,群居生活,没有权威没有王。群居的生产活动,全凭天意安排。卜筮问天,天意代人事。卜筮操作者为初期知识分子。渐而渐之,群民间出现智力差异,自然而然出现权威型首领人物,通天地人之王者,都是德高望重之人物。舜之德行、禹之才干,选举制与禅让制通行,体认自然。处理庶务人伦事,合群明分事,王者能力,能者多劳,比民众辛苦多了。生产力之极端落后,王者也不存在“高享受”,也不乎王者位置。不似后世,富贵帝王家,成家天下了。进入三代分封世袭时代,有道伐无道,依然沿通君民源根,君循民本,非逆民本;重民生,非伤民生,成为有道与无道的逻辑分界。即使在大一统专*制的汉唐生长期,君循民本异化为君为民本。有道伐无道的通行,异化为初期。“民贵君轻”说、“君舟民水”说、“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的“王朝陵替”说,多少保留着君循民本重民生的君民源根,不似宋明衰落期,走向极端化。
二、君臣尊卑,君权有度,九五之尊。超越限度,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了。留多少话语权、谏诤权给群臣,陈述意见,尽群臣之道。唐贞观之治,魏征“犯颜直谏”,为君臣楷模;太宗树魏征为“人镜”,良臣形象自始至终。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太宗是君王之楷模。值得一提,太宗并没有提倡“忠君”,太宗德行与帝王规范,不用倡“忠君”,却成实质意义的“忠君”了。
三、忠君。极端化的推崇忠君说,失去的是君循民本重民生的原则,超越君权限度,致君民源根质变了。
忠君之甚,上行下效,造成异化性质的人事板块,心性板块,合之谓“大一统之专*制板块”。
忠君之过,成尊卑固化。君王威权与封建礼教走向极端,灭绝人性、以理杀人。如戴震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忠君之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忠君过极而质变,造成宋岳飞、杨家将一门忠烈之悲局。论损益之道,宋种下的忠君之因,后世将结下什么之果?
忠君之道,有道伐无道为乱臣贼子所为,成就汉夷王朝两度陵替。有道伐无道的王朝陵替,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动*乱期,成王朝陵替的复始循环。汉夷王朝陵替同样付出社会动*乱期的代价,更甚的是,直接导致国家与民族的衰落史与倒退史,以及文化的逆转与灾难。
四、尊卑理论是随着汉唐专*制生长期到宋明的衰落期,满清逆转期,与忠君思想契合,成为儒学极度异化。在满清逆转时代,专*制与礼教的变本加厉,以理杀人,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成为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的逻辑事实。“脏水与孩子一起倒掉”,埋下了文化研究的“乱之源”。深度认识专*制性质儒学异化的同时,必须与民本性质的孔儒文化甄别开来。孔儒知性逻辑,所论理是位置尊卑,与专*制固化的忠君尊卑、以理杀人的礼教尊卑截然不同。孔儒脉理传承所復原的也是孔儒的位置尊卑。船山说:“天尊地卑,义奠于位;进退存亡,义殊乎时;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立纲陈常,义辨于事。若是者可谓之截然而分析矣乎” 位置尊卑,奠立的逻辑准则就是“义”。周公辅成王,所述明的是君尊“义奠于位”;鲍子牙让相国位给管仲,所述明的是臣辅的“义奠于位”;太宗弃私怨用魏征,擢用平民身份的马周,也是“义奠于位”。
“义殊乎时”,时中而中和,中庸而致用。只有致用之道,方可消解进退存亡,“始终相成”、“体用相函”。“始以肇终,终以集始;体以致用,用以备体”,故谓“义殊乎时”。
“义判于几”,几,精微也。几出“疑乎人心”,“性情以动静异几”,乃人道之几。天道之几,则是“理势以动静异几”。“‘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以名之曰‘天’”。“顺必然之‘势’者,理也;‘理’之自然者,天也”。理出自天而体证自然;理内涵的自然规律和客观原理之要素,促致势成必然而还源于理势之自然。自然而必然的“理势以动静异几”,即天道之几,成元亨利贞的天道运行;人道之几,成仁义礼智的人道运行。天道与人道的动静异几,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准则,就是“是非善恶”的逻辑落实。故此,“是非善恶,义判于几”。
“义辨于事”,“宜于事之谓理,顺于物之谓化。理化,天也;事物,人也。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尔。知事物者,心也。心者,性之灵,天之则”。位置尊卑的“立纲陈常”,“义辨于事”目的意义明确:宜事顺物之理化。人道仁义礼智之“性灵”,察觉“性情以动静异几”的人道之几,务实“义辨于事”而事理彰显;天道元亨利贞之“天则”,“顺乎物则”之“则”,觉察“理势以动静异几”,理势必然还原理势自然的天道之几,“顺乎物则”而物化。所以,“立纲陈常“义辨于事”,深刻了“义奠于位”尊卑逻辑。
船山论理的位置尊卑,“义奠于位”与“义殊乎时”、“义判于几”和“义辨于事”的逻辑连环,所形成的位置尊卑及相关理论,是孔儒文化的脉理传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9 14: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先生很执着,有为往圣继绝学之志,然金石可镂而朽木不可雕也。以尊卑臆附于天地乃儒家理论之硬伤,犹不可擦除之墨迹,尽可一笔勾销,万莫越抹越黑。

评分

参与人数 3銀子 +23 收起 理由
yyangsy + 1 彩!
神圣o俏丫儿 + 2 彩!
浅龙勿用 + 20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9 15: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先生很执着,有为往圣继绝学之志,然金石可镂朽木不可雕也。以尊卑臆附于天地乃儒家理论之硬伤,犹不可擦除之墨迹,尽可一笔勾销,万莫越抹越黑


短短数十字的回帖,竟然这么多褒贬用词,难道阁下是朝鲜电视台播音员出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30 09: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联想够丰富的,一下子就把话题岔开了,那么请问阁下:“尊卑”算不算褒贬用词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30 10: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6-30 10:35 编辑
臆学 发表于 2014-6-30 09:14
呵呵,联想够丰富的,一下子就把话题岔开了,那么请问阁下:“尊卑”算不算褒贬用词呢?

我以为,臆学先生的这个问题十分关键。

天尊地卑的具体内涵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它当然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象形比附意义的客观描述;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等级划分的意识形态;
而这两者之间还有可能构成某种哲学性的演绎关系。

比如,道德经最为流畅的一个句子,或者说哲学命题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与易之乾坤二卦颇为相宜;
如果有谁由此导出“天尊地卑”的结论,那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有任何不妥;
这其实就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中有任何“褒贬”呢?
如果我们不打算认定这里的褒贬,那么我们还能说“天尊地卑”有任何褒贬之意吗?

当然有人会说,道德经所说的仅仅是客观的自然之道,而不是人类主观的尊卑之道;
我们暂且不提这种说法与“人法地”是否冲突;
而仅仅推想一下,道德经论述自然之道的目的何在?是否也同样是为了理解人类社会?
圣人无为,民谓自然,这其中真的没有社会阶层的意味吗?
一个有为的圣人与一个无为的圣人(先不管“无为”究竟何意)与“民”的关系在本质上究竟有什么不同?
是不是就此就实现了人人平等?

圣人与民、尊与卑,如果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我们或许就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至少就情感而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30 11: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6-30 10:34
我以为,臆学先生的这个问题十分关键。

天尊地卑的具体内涵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呵呵,能看出这是问题的关键就好。
但遗憾的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们总是喜欢把掩盖不了的东西强行掩盖,其不知是掩耳盗铃,更是越抹越黑。
至于《道德经》,鄙人并没有说过其句句是真理啊,参辩之人怎么都不明白事理了?
又拿来一个“圣人”与“民”作对照,这能与“尊卑”完全类比吗?
“圣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甚至要统一认识都很困难,你尽可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理解它,但它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如果有人说“天在上,地在下”,这个说法任何人都能理解,但他要是说“天在尊,地在卑”,起码鄙人是不知所云的,您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有人说“帽子在你上方”,您改成“帽子在你尊方”试试,估计所有人都找不到北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30 11: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6-30 14:52 编辑

臆学先生既然理解:“圣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甚至要统一认识都很困难,你尽可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理解它,但它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那么是否也可以理解,“尊卑”也可能与“圣人”一样,“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呢?

如果说“帽子在你方”,就会造成“所有人都找不到北”;
那么是不是改成“帽子在你方”就可以免于“所有人都找不到北”呢?

我们一方面以“圣人”可能具有的古代意义去反对情感化的理解;
另一方面又非要把“尊卑”放在现代意义上去进行情感化的理解;
这似乎有些不大公平吧。

我这倒也并不是要为天尊地卑开脱;
而是说,我们似乎并不能想当然地就在现代意义上把它作为一个“纯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去理解。

我这里多半又有些“不明事理”了;
因为我认为臆学先生必定是在古代意义上去理解“圣人”的,否则也就不至于说这个概念有任何“相当复杂”以至于“要统一认识都很困难”。
交流应该有些理解力,否则就不免影响效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30 11: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臆学先生不妨把道德经的“圣人”概念的多种理解方式罗列出来;
看看其中是否能够避免与“民”的阶层意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30 18: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臆学 发表于 2014-6-30 09:14
呵呵,联想够丰富的,一下子就把话题岔开了,那么请问阁下:“尊卑”算不算褒贬用词呢?

臆学先生看来并没有理解我说话的意识。

对我来说,没有必要去岔开楼主和您的话题,这些和我也无甚关系。

我说的是形式方面的东西,有些东西我们是否应该更具体详细的论证一下?这样或许比空洞的口号效果要好?

楼主是说过尊卑,即使姑且认为这是褒贬用词,但是毕竟主题下边有一大篇的论述。。。。而先生也用了更多的褒贬用词,是不是方便的情况下也应该不吝惜的多码些文字。。。

当然先生那样的回复本身也不能说不行,只是我觉得应该可以更好,先生肯定也不是不学无术之人,可能有时候是不屑于。。。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希望能看到您更深入更精辟的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2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卑问题不复杂,庸人自扰,人为弄复杂了。位置尊卑,本源自然,体现必然。尊在乾位,卑处坤位。乾易知与坤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人与事的结构性、规范性、秩序性诸要素,融入本体而产生人事结构的合理性问题。这是本体之自然而必然。自然与人为成矛盾体。当人为融入而扭曲和违反自然,尊处坤位而卑在乾位,致刚柔杂居,尊卑的人事错位。当人事错位超过限度,何有“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何来易简的规范结构与健顺秩序?何有人事结构的合理性?
至尊为帝王,所以有君民关系之源根,有君臣关系之权限。论理位置尊卑,何以不涉及君民与君臣关系?
鄙更多从自然与人为的矛盾体角度去论理位置尊卑,根据不同时代的尊卑理论作定性分析,以之表明,孔儒后有儒学异化与脉理传承之分途。不同见解尽可提出,理论服人,请不要偏离原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 07: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抹越黑,言之有理。。。。。

一个错误的改正,其先决条件是承认这个错误。
东拉西扯的“哲学”,似乎有点掩耳盗铃。。。。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20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 07: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高虚清而圆润,地低争锋而棱角。
人心啊,齐天鄙地的,忘了根在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8: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混沌道长不与争辩了,连儒家的基本范畴的逻辑本义都弄歪了,谈论什么儒家文化;且没有“闻过则喜”之风范,作诡异之争,不惜南辕北辙般曲解,纯为学派之争,非理道之辩,真理为崇。领教过后,不想再化时间精力了。
至于古越先生,以往亦打过交道,除详尽言明鄙人见解,亦想得到坦诚回复,岂知还是失落。哲学概念范畴,论理不一,仁智各异。“忘了根在哪”?能否直言“根在哪”的源根,以免各有所“根”,各论其理,弄到“牛头不对马嘴”,何谓?以位置尊卑,从君之根处论理,可否说出一番道理,看看见解有同异之处否,即使不可相融,亦有心底明白,日后值可参详。正所谓“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愈困而学必勤”,希望领教古越先生一番道理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 12: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奇载怪论,先要承认儒家是真理,然后解读儒家经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 12: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闻过则喜”,有人说您错了,首先是不承认,哪怕别人举出例子如古人的解读,也只能说古人也解错了。。。。
有些更甚,干脆给别人戴上“幼儿园”的帽子,乃至谩骂。

喜从何来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 12: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尊地卑,其实没有 贬义。
贬义源自我们 现在对 文字贬义的 执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5: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言之成理,易简理得,各正性命,民以其材质定其位,何有褒与贬?一切是人为将人事及心性弄歪与搞乱了。研究学问,竞连易简理得的逻辑都弄错,谈论什么尊卑?研究位置尊卑理论的人倒要认识错误,那些连尊卑的基本理论不懂的人却以正确者自居,世间怪事无奇不有。理论根源于生活逻辑,在生活中处处感觉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 16: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天尊地卑”

      《周易•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一般的直意为:“天是尊贵的,地是卑下的,天地就此定位。天地万物依自然序列由卑下而崇高森然罗列,社会中贵贱尊卑也据此确定。”
      我的理解:
      
      一、前八字,朱熹《周易本义》解曰:“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乾坤者,《易》中纯阴、纯阳之卦名也”。
       易以道阴阳,可以穷理尽性至于命。穷理即穷究事物变化规律及机制,尽性是认识万物的本性及特质,至命则明了生命的磨历及因果。
       “天尊地卑”表象是天高地低之自然,内涵是天阳地阴之本然。阴阳与天地,形质—体,分则无理,卦爻何存。
      《系辞》扩展而以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此比照“乾坤定矣”,天阳在上、地阴在下,乾为纯阳卦,坤为纯阴卦。何来乾卦为吉,坤卦为凶之理?
      
       二、后八字“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朱熹继续解释:“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
      为何用贵贱比喻卦爻上下位呢?《系辞》有言:“三与五,同功而导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彖传》、《象传》皆以爻位定贵贱,上下卦以五为贵二为贱,整卦以一、三、五为贵,二、四、六为贱,这两者须组合互参。
      
       三、《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而《象传•泰卦》:“天地交,泰”。
      从易道本源而论,“万物负阴而抱阳”为泰卦之象,“冲气以为和”是泰卦之理,乾下坤上的泰卦可是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全吉卦,是世间万物的原道,它可是与“天在上而贵,地处下处贱”的理论背道而驰。按此理论推理的对应卦是“否”卦,这的确南辕北辙。
       无论“九五”之尊、二五阴阳中正,与《道德经》以下哲学观不谋而合:
       “柔弱胜刚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四、《文子•上德》谈天说地,言辞清明和畅,天地阴阳和合,从不争贵贱是非:
       “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谷不植,道德内藏。天之道,衰多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鬼神之道,骄溢与下,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天明日明,而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长久,明其施明者,明其化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 20: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到18#楼帖子,长久未作跟帖,应是深有触动。在此我再作个补充说明:
1、18#楼帖子思路引成于三年前,经得起我个人三年期间所阅同类主题的冲出。
2、《易》问世已三千年,注者、解者的大家不下三千人,我为何选择朱熹及《周易本义》解释易学史上著名的“天尊地卑”观?以朱熹的儒学造诣、易学贡献及河、洛图的首推,古今概莫能及也。
3、整本《易经》,天地指代下的卦的对应“初”、“上”爻与天尊地卑等级观是南辕北辙的概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天地与阴阳的理定,刚柔既济之道,无关人事贵贱等级。
4、18楼文字:[《周易•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应是[《周易•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之误。
5、大家回帖中文字往来能平心静气,利于学问及修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 07: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尊地卑,其实没有 贬义。贬义源自我们 现在对 文字贬义的 执着
蒙山城言之成理,易简理得,各正性命,民以其材质定其位,何有褒与贬?

两个粉丝扎堆实行“不打自招”。。。。我曾经何时批过天尊地卑有“褒贬之义”?

回想也是的。。。。。
“天尊地卑”、“阳尊阴卑”、“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
亦何曾有褒贬之义?

这明明是“天经地义”的事实,只有那些不明儒家道义的人,才能看出褒贬的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 07: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奴隶主,奴奴隶”。主奴安矣,庄园稳矣,物产盛矣,主奴乐矣。。。。。
纲常立见,天下太平。。。。。不禁令人赞叹其中“哲理”。

一个变异的文化基因,突然间问道;“为什么他是奴隶主?为什么他是奴隶?”
愚钝一些的相互愕然,“天然的!”
聪明一些的哲学证明,“自然的!”

唉。。。我总是觉得脑袋里缺少了一些什么,可怎么想都想不出缺乏的是什么。。。。。。。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 收起 理由
yyangsy + 1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1: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越先生从源经之根所作的述解,真的与鄙人见解有不同。
一、乾与坤的位置感,即尊卑与贵贱,和泰卦的上坤下乾的咸卦,是不同的卦,用现代辞语说是不同的概念。乾坤的位置言尊卑,泰卦交感成“上俯下仰”之形象,正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夫妻交而取女吉”,都是“上俯下仰”的咸卦成泰卦,即先生所述解的“天地交,泰”。以先生所述说的卦义,不是泰卦,是否卦了。凭先生丰富阅历与历练,理解会趋同的。
二、古越先生所解读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鄙人与先生有不同的逻辑解读,却又异中有同。对易之天地与道之自然的范畴义解,其实,天地概念亦是自然本体。人参天地间,方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逻辑。命是穷理与尽性的客观条件,方有性命学、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矛盾体。方成心性人事之本体。从任何角度理解,天地自然已是人为融入的天地自然,自然之人为、人为之自然,成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如鄙人所说的客观化,是主体性融入的客观化,离开人为谈自然,终使是人为已扭曲的自然,也不可能有自然意涵之真确;离开主体性谈客观化,终使是主体妄为的客观化,也不是真正存在意义的客观化。况且,人为与自然,主体之客观的逻辑理解,还有一个形上道之导与形下器之道的逻辑问题。尽管形上道之导也是妄为,也转化为形下器之道的自然与客观来显证。天地人参,何尝不是道法自然之人参,用荀子逻辑是“顺天而制天”,非“知于天而不知人”的道法自然。古越先生能否对《易传》的天地人参逻辑与老子无为的道法自然逻辑重新思究,毕竟离孔、老时代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该是理论清明的时代了。
三、阴阳乃物、乾坤乃气、刚柔气质,一物所成见异义。尊卑贵贱,因位置而有称谓,本源自然。古人尊卑贵贱的逻辑义,与现代逻辑义解不尽相同。尊卑贵贱因位置而体现自然,并无褒贬之义,反而具有尊崇圣贤,即尊崇权威与权力的意蕴。从《易经》天意代人事的心性愚钝时代,进入《易传》研究本体论的时代,是尊重知识与智力的时代,没有褒贬义的尊崇心性,历史逻辑不应被埋没。与后世滥用权威与权力所发生的曲意与异化,不能作同类而理论。“世道浇薄”、“人心不古”。滥用权威,权威不再;滥用权力,清高者“敬而远之”,卑劣者“阿谀逢迎”。权力滥用成实质性的制度与礼教的社会存在,成为戴震所痛斥的“以理杀人”。人为与自然、主体之客观所脱现的矛盾之因果,以之相关相连的客观化理论,成为学术研究之社会存在,成为辨别是非善恶之客观化理论。如船山所说的“义辨于事”、“义判于几”。不可能因君主专*制时代所出现的人事与心性、制度与思想的文化异化,波及儒家文化的原创理论,“脏水与小孩一起倒掉”。
古越先生所说“文字往来能平气静心、利于学问与修身”,鄙极赞同。学问源根生活,修身基于情理之涵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与古越先生坦诚对话,荣幸之事。与讲道理的人士讨论问题,超越学派成见而讨论,是快乐事。希望讨论继续下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 13:59: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6-30 11:36
臆学先生既然理解:“圣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甚至要统一认识都很困难,你尽可带着浓厚的 ...

呵呵,如果需要,先生可以去修改古今所有涉及尊卑的字典,说不定系辞就是尊贵和卑贱两个词汇的真正出处呢。
另外,鄙人只有幼儿园的智力水平,不便与先生交流太过高深的理论问题。见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 14:0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6-30 11:40
另外,臆学先生不妨把道德经的“圣人”概念的多种理解方式罗列出来;
看看其中是否能够避免与“民”的阶层 ...

实在抱歉得很,鄙人从来就对圣人敬而远之,所以对圣人的各种理解也没有罗列的兴趣,只能说声抱歉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 14:1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在线 发表于 2014-6-30 18:45
臆学先生看来并没有理解我说话的意识。

对我来说,没有必要去岔开楼主和您的话题,这些和我也无甚关系 ...

呵呵,希望先生所言由衷。失敬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 14:31: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在线 发表于 2014-6-30 18:45
臆学先生看来并没有理解我说话的意识。

对我来说,没有必要去岔开楼主和您的话题,这些和我也无甚关系 ...

另外,有无实质性内涵不在乎码出多少文字,空话连篇的现象並不少见,但往往是论者不自知罢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10 一言以蔽之!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4 19:17: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4-6-30 10:34
我以为,臆学先生的这个问题十分关键。

天尊地卑的具体内涵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道德经论述自然之道的目的何在?是否也同样是为了理解人类社会?
一一一一
当然是。
法天则地。
但不仅仅通用于“社会”之一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4 20:04: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互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5 16: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哲学文化史,最重要的是探究历史与逻辑的问题,探究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的问题。某阶段的历史与逻辑,成因是前阶段历史与逻辑之果,转为后阶段历史与逻辑之因。天尊地卑的理论逻辑是《易传》提出来,探究心性人事的本体论,与《易经》时代的天意代人事的逻辑“新故相资”,方有天地尊卑到人事结构尊卑,成位置尊卑的逻辑释解,成《易传》的原创理论。汉后所发生尊卑理论的儒学异化。原创与异化是两回事。若透彻理解便明白,尊卑贵贱不是什么问题,制度化的尊卑性质方是大问题,人事结构的合理性问题方是大问题。级能结构还是等级结构;权威专崇心性与还是权力专崇心性,方是探究的真切问题。现在的社会问题太多太多,哲学要探究的文化难题也太多太多,却纠缠在二千数百年前早该解决,无关痛痒的不是问题的问题上,教人伤悲:研究传统文化,是否停留在幼儿园水平。《易经》后,出现《易传》天地人参之逻辑,探究本体论理论。也出现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法自然。儒道之争,二千数百年的历史逻辑尚未盖棺,如此学术水平,足令中国文化人汗颜天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09: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儒道之间有共同点:道法自然。古越先生提出的泰卦与否卦的逻辑义,在古越先生引述的《文子•上德》中有相义的论述。儒道之间分歧根本点在于:天地人参与自然无为,是非对错之辨理与甄别。
儒道理论建构各自的范畴体系,范畴体系显示的逻辑性,露出是非对错之端倪。此其一。
范畴之间普遍联系,有逻辑之原理、思想的表述,可以知其详,此其二。
原理透现与思想表述后,尚有主体功夫融入其内,更可以显其详,此其三。
主体的价值性指向与价值目的性,可以“盖棺论定”,此其四。前三不论,简约其四。
《易传》价值性指向是“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所以,要研究民所共由之道、之理、之道心、之本体。研究形上道之导与形下器之道之间的关系。价值目的是;富有大业与日新盛德。老子自然观的价值指向是无为,无为自然、无为政治与无为人生,无为而无不为。体现为道法自然。价值目的是:小国寡民,鸡犬不与相闻。
儒道之别,早该“盖棺论定”。荀子集诸子学大成,提出“顺天而制天”的逻辑,非“知于天而不知人”之偏蔽。为何至今仍成纠结。不解开此纠结,何以知汉初无为到汉武有为的历史与逻辑?何以知魏晋南北朝的道德迷惘心性,与无为人生的迷惘心性,引出佛教人为因果论问世,为何成日后“内则道佛”的内修心性学?何以知汉唐专*制生长期的有道伐无道,宋明衰落期的汉夷王朝两度陵替的逻辑历史,以及儒、道、佛互补的内修心性学的历史逻辑?何以知明清之际儒学的实学回归及启蒙学说,以及满清专*制的回光返照及文化逆转的历史与逻辑?又何以知共和制度建立,尚发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根由?为何“打倒孔家店”后,引发文化研究的“乱之源”,挺儒与反儒之间的论争为何至今仍未停息?满清逆转文化与世沿流及文化研究的坎坷与灾难,成为历史的文化怪圈,为何至今仍未走出?历史文化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的系列问题与文化难题仍待探究,却纠缠于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儒道之争而不能拔腿。以之看来,令人寒心,现时的传统文化研究,是否停留在“幼儿园”水平?可怕的是,不知也不觉,麻木状态。固执门户之成见,挺门户成勇夫之争锋,文化内耗至论坛学风、坛风都出问题,何谓?
鄙人依历史与逻辑之源流,提出三个社会实在论:一是《易传》本体论所论及的人事结构合理性问题,得到体用意义的真正解决而成为社会实在;一是从船山仁恕理论所论及的社会合理、公平、公正问题,得到情理意义的真正解决而成为社会实在;三是经世治用、从中庸到大中涵化的“新故相资新其故”,物质与精神、以及制度的文明趋势而成为社会实在。当时的文化研究的重心应转向三个社会实在论的客观化理论研究,转向中西、古今文化转换的基础性文化研究。然而,文化研究却纠缠于儒道纷争,多么可怕的文化悲叹?幼儿园水平导致的文化耗损有多少,何谓?
尊卑贵贱,根在于人事结构的合理性问题,由定于制度性质。级能结构还是等级结构;专崇权威心性还是专崇权力心性。《易传》本体论是原初理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易简之善配至德”、健顺之规范秩序,以及“易简立本”、到“刚柔立本”,“刚柔相接险阻生”、刚柔相推吉凶生“、情伪相感利害生”,通过易简、健顺、刚柔的逻辑表述,便可以理解《易传》本体论的性质、理解人事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尊卑贵贱,就不是问题之问题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