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13|回复: 3

[中国哲学] 生命的四种境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4 10: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命的四种境界
) t8 O* q8 ?: M! r$ x

1 T3 m' h. L  `                                                                               高旷
# C( r$ ]+ }: M- K
9 u# S7 V1 a2 d9 C: c; ~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把人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c  U( R% ^" N7 w! W        笔者非常欣赏这种划分,但是,笔者通过对佛教的研究,也有了自己的独到境界看法,为了更方便解说,笔者把这四种层次重新更名为:动物境界、名利境界、菩萨境界、佛境界。' M+ j! s, Y7 w4 s" n& \! V
       动物境界:仅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体征与繁衍后代而处的意识状态,笔者把这种境界称之为动物境界。在这种状态下,存在与繁殖是第一要义。这种境界(意识状态)所遵循的是丛林法则。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与繁殖,不惜残忍地噬杀自己的同类及同类的后代,更不惜猎杀作为食物的异类。不客气地说,这种境界就是活在舌尖上与裤裆上的境界。如果一个人也仅仅为了这种生理需求而生存,那么,他虽然拥有人的相貌与体征,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无异于(高级)动物!! E& z. h$ H" r% h; B0 W
       名利境界:要理解名利境界,就必须弄清名与实的潜在关系。名与实本来不是一回事,但是,名与实一旦形成复杂、牢固的条件反射,则,名与实就互为作用、很难分开,就能够强有力地左右思维与存在了。特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命意识体一旦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数字符号、计算符号、音乐符号、宗教哲学符号、物理化学符号、各种公式等等象形会意符号(这都是名的范畴),并通过这些分门别类的符号,个体、群体与自身、与整个自然界之间的交互行为、思维、过程、经历、经验就能被记录、固定、保存下来,供个体与群体学习、实践、应用并进一步深化、协作、发展、壮大,从而构成煌煌大观的各种灿烂文明,目前,“名”(符号)的强大功能更直接加深了“名”(知识、道理、学问)在生命意识
个体与群体的信任、信仰与依赖。
. q3 l( O+ g7 ?. M5 W6 g7 t       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所谓的“实”,因为“实”是名的基础,“实”是皮,“名”是毛。譬如,物体与名称,人与姓名、名誉之间的关系。
5 @; z. O* c/ M7 B       “实”果真是真实吗?当然不是,所谓的“实”就是建立在生命意识体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等)体验意义上的见闻觉知判断(意识分别),说彻底一些,所谓的“实”就是某种生命意识体在其状态、角度、立场上的感知(意识)而已(拙文《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给出了科学的个例证明)。* _1 i5 w( e  U# q: Z
       名利境界之名也只是“名”一少部分,譬如,拥有诚实、负责、守信、道德、才能、公平、正义等品质的个体或群体,或拥有掌控信仰、理念、政权、官位等某种强制力的个体或群体,能被期许众多的信任与依赖,因而能借此掌控更多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分工调配权;反之则否。" t$ Y2 a2 K( E) X( j" K
       因而可以说,名利境界比动物境界仅仅是在获取生活资料、改造生存环境的能力上是几何级的提高,而在存在与生理这个意义上是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
. Q+ p! M: L( d; n* v" }' D& V        菩萨境界:菩提萨埵汉译为“觉有情”,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

% R6 |6 B$ U6 n/ X( E        菩萨觉悟到了什么呢?作为佛弟子的菩萨,恒念诵持八大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疑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问,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 p5 [0 C1 I% h0 l) E& k     如此八事,乃是诸菩萨之所觉悟。因此菩萨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 s' C% L9 p6 D% F; d
       笔者定义谓菩萨境界即是全心全意地利他境界,因为菩萨已经觉悟到无生、无我,不会再为自己的私利、私欲而忙碌、奔波,但因发大慈悲心故,不舍世间不离众生,假诸种种行为(舍财、舍家、舍身)、种种方便(示现技巧)教化一切众生,令其心获安忍、脱苦得乐。所以,种种众生世界皆有菩萨在渡化,或为人身,或为低等动物身,或为鬼身,或为神身等等一切身相。9 C! U+ A+ V9 G  A: y) [- ^
        菩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这蕴含有大道理、大哲学、大智慧:《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慈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花果……”
% V) k8 B% ^) |& W, F2 a      《道德经》: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大福报、大智慧)。
/ V$ \1 c) u. f        有舍才有得,无限的舍无限的得,这如同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发出的作用力有多大,则反作用力有多大。同理,布施(发)出多大的善心、善意、善行(善缘),就返还多大的善报。但是菩萨也并不是为福德而作菩萨行的,《金刚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 }) X1 Y0 x! I4 E( J        所以说,有些人,虽现人相,其实是菩萨德行;有些人,虽显人相,其实是动物兽行,二者之殊,何异天壤!0 v1 V8 Q1 N* j# J; i- E
        佛境界:《圆觉经》: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B8 R* h9 Q' L  d( i; w
       佛境界非我等俗人所能知悉。只能猜测一二吧,大概就是事实本质(唯证相应),既不是无意识也不是有意识,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
: t: u# ?# a: ~1 y0 @

* R" ~$ n. v* e1 a# Y4 A3 W) C8 E. y; t$ w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11: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后稿
- b# J$ }& z3 E( v9 w
. O, k% i+ _6 W# `! s* B
- v- w  {1 F7 P  x8 e+ }6 F3 t6 ]8 c# d, @& y3 U
                                             生命的四种境界
+ b& R+ _) ?/ g( Q; [: `: O% k1 e. n$ X7 D
                                                       高旷
/ W' j3 y; o6 i
; J$ M+ y* H5 G* y' W% E5 T# b% D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把人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 @3 [& r5 r; I; @2 G, z* S# _        笔者非常欣赏这种划分,但是,笔者通过对佛教的研究,也有了自己的独到境界看法,为了更方便解说,笔者把这四种层次定名为:动物境界、名利境界、菩萨境界、佛境界。此种划分侧重于意识形态。
9 x  ]) }4 N: o  m       动物境界:仅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体征与繁衍后代而处的意识状态,笔者把这种境界称之为动物境界。在这种状态下,存在与繁殖是第一要义。这种境界(意识状态)所遵循的是丛林法则。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与繁殖,不惜残忍地噬杀自己的同类及同类的后代,更不惜猎杀作为食物的异类。不客气地说,这种境界就是活在舌尖上与裤裆上的境界。
8 ^% P: g; `* d5 N7 ^如果一个人仅仅为了这种生理需求而生存,那么,他虽然拥有人的相貌与体征,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无异于动物!
9 K; G, X1 B0 x+ J/ U如果一个民族也仅仅为了满足这种生理需求而努力的话,其目标不过是“猪栏的理想”(高尔基)。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占领全人类的道德精神制高点,也就不可能拥有崇高性、信仰性话语权,而最可能是沦为其它民族的附庸,成为其它民族生产、生活、娱乐的工具!因为,这个民族在理念上取乎其下!
% c2 M) b3 n4 R0 [" w/ A# s: Z# G$ Q《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论语》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1 E6 G, I( M: I  p
      名利境界:要理解名利境界,就必须弄清名与实的潜在关系。名与实本来不是一回事,但是,名与实一旦形成复杂、牢固的条件反射,则,名与实就互为作用、很难分开,就能够强有力地左右思维与存在了。也就是说,生命意识体一旦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数字符号、计算符号、音乐符号、宗教哲学符号、物理化学符号、各种公式等等象形会意符号(这都是名的范畴),并通过这些分门别类的符号,个体、群体与自身、与整个自然界之间的交互行为、思维、过程、经历、经验就能被记录、固定、保存下来,供个体与群体学习、观摩、实践、应用并进一步深化、协作、发展、壮大,从而构成煌煌大观的各种灿烂文明。
& S9 L5 T$ ?- @' G目前,“名”(符号)的强大传播功能更直接加深了“名”(知识、道理、学问、名人、名牌)在生命意识体个体与群体的信任、信赖与信仰。7 E, ]# H8 k" ~* Y: \! D; L# V
       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所谓的“实”,因为“实”是名的基础,“实”是皮,“名”是毛。譬如,物体与名称,人与姓名、名誉之间的关系。/ M; K; Q# |' R- m" P5 d* T
       “实”果真是真实吗?当然不是,所谓的“实”就是建立在生命意识体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等)体验意义上的见闻觉知判断(意识分别),说彻底一些,所谓的“实”就是某种生命意识体在其状态、角度、立场上的器官感知而已!(拙文《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给出了科学的个例证明). I9 N( q. p; d
       名利境界之名也只是“名”一少部分,譬如,拥有诚实、负责、守信、道德、才能、公平、正义等品质的个体或群体,或拥有掌控信仰、理念、政权、官位等某种强制力的个体或群体,能被期许众多的信任与依赖,因而能借此掌控更多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分工调配权、舆论至高权等;反之则否。
: a, E) h! N+ @9 ?4 o       因而可以说,名利境界比动物境界仅仅是在获取生活资料、改造生存环境的能力上是几何级的提高,而在存在与生理这个意义上是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
2 Q/ p  y# \- z) N4 V名利境界也仅仅是取乎其中而已!
$ o$ c& |! u* F   菩萨境界:菩提萨埵汉译为“觉有情”,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
* U4 `* `" M2 z% d. ^: b' n    菩萨觉悟到了什么呢?作为菩萨,恒念诵持八大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疑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问,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F0 l7 D; {- @& K
   如此八事,乃是诸菩萨之所觉悟。因此,菩萨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8 r( f$ }( O& ?. ?- _" G. H1 i
    笔者定义谓菩萨境界即是全心全意地利他境界,因为菩萨已经觉悟到无生、无我,不会再为自己的私利、私欲而忙碌、奔波,但因曾发大慈悲心故,是以不舍世间、不离众生,假(借)诸种种行为(舍财、舍家、舍身)、种种方便(示现技巧)教化一切众生,令其心获安忍、脱苦得乐。
' N4 {8 L( `7 L$ {+ T《圆觉经》云: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Q! r% V" H6 J$ q
所以,种种众生世界皆有菩萨在渡化,或为人身,或为低等动物身,或为鬼身,或为神身等等一切身相。! g6 b7 A/ C' ]
        菩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这蕴含有大道理、大哲学、大智慧:《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慈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花果……”
3 z1 ^. d+ e, ^) ?- S4 D      《道德经》: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大福报、大智慧)。' N& {% S( n0 u1 s, N
        有舍才有得,无限的舍无限的得,这如同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发出的作用力有多大,则反作用力有多大。同理,布施(发)出多大的善心、善意、善行(善缘),就返还多大的善报。但是菩萨也并不是为福德而作菩萨行的,《金刚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 ]% M3 Z6 c# ~) N/ G        所以说,有些人,虽现人相,其实是菩萨德行;有些人,虽显人相,其实是动物兽行,二者之殊,何异天壤!$ G: ?: [2 y! t3 b4 ]! M( u3 q. {
菩萨境界才是取乎其上的理念!
2 t  f4 S) {+ }: d+ n# N' U& x        佛境界:《圆觉经》: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2 d7 }4 L- i& h2 f; C& d       佛境界非我等俗人所能知悉。只能猜测一二吧,大概就是如实、如理、如是的事实本质(唯证相应),既不是无意识也不是有意识,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 a3 G$ x; h. 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1 21: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佛说的四重境界:
- b7 B% e& c; |$ ^: d
- a* ?0 V1 P( g2 ?- X欲界:有情众生,善恶相成,色受想行识。道德经称为:欲
" d) L2 P: _% a1 H% G: s
6 D3 n. Z+ m& N: ?9 c色界:已经远离食色功名利禄。道德经称为:无欲
8 E( C7 G* ]6 G; a& ?% U/ K1 o/ q6 o1 ~4 `) U4 K6 V) P# D
无色界:只剩受想行识,无色。,道德经称为:无名
, e- b; F8 }3 x6 J+ o; M& L8 v: ]+ [+ A% v
涅盘: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无我境。道德经称为:无为。/ L  C8 |+ [4 Y

, r8 a' X! X# U/ c)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1 21: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菩萨,修行过程中善念执得太深,尚未能达到完全的无善无恶,无无明,无我境,所以还不是佛。, R1 a4 q0 G: B9 ^
* H" @; m; k0 f- q/ B
但是菩萨是成佛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已经打开了成佛之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