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6|回复: 2

[传统工艺品] 宣德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7 21: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11-27 21:53 编辑

宣德炉
转自:金石家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在大明宣德三年(1428)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
xd269812.jpg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当年,暹逻国(今泰国)朝贡了一批风磨铜,为制作优质精品的铜炉,明朝宣德皇帝曾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此件宣德炉以黄铜制成,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带底座。其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作为书房陈设颇为雅致。焚香其内,数百年历史的厚重感随香外溢。它通体光素,尽显铜炉精纯美质,铜质精良,入手沉甸。
xd069812.jpg
  宣德香炉是选用了风磨铜,结合明朝皇宫的工艺匠冶炼铜料的精道和参照历代名器造型而问世的。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各类人的喜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为什么宣德炉如此受欢迎呢?仿历代名器造型是一个原因,冶炼铜料的精道也是一个原因,传说风磨铜这种铜料名贵又是一个原因。
  由于历史原因,流传至今的宣德本朝的宣德炉极为罕见,绝大多数都是后世仿制的,以至于人们对宣德年间是否真的铸造过宣德炉产生过怀疑。
  “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
  这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襄(1611-1693)先生对宣德炉的绝妙赞誉。相传冒襄家珍藏过几个宣德炉,视为珍宝,倍加珍爱,后来散失,实在可惜。冒襄对宣德炉的鉴赏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xd569813.jpg
  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
  明朝300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不愧为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古董,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宣德皇帝在位时,传说宫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液体。又传说是佛典起火,金银珠宝与铜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宣德皇帝询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现出珠宝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把铜做成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钢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选取出来制成炉,把仍存于筛格上的取出来制成其他的器物。
  宣德炉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烧斑,掩盖了炉的本质,就用一种外国产的卤液浸润、擦拭、薰洗,把色彩变为蜡茶。到了宣德末期,则更加显示它自然色泽,着色更淡。后人评论说,宣德炉有五等色: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第一。鎏金的炉腹下铸成祥云涌起的样子,鎏金的炉口下部为祥云翻覆的样子。至于鸡皮色,则是着火气长了才出现的。
  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传世的宣德炉很少很少,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因此,各朝历代都纷纷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可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然而如果想从这里找到真宣德炉简直是大海捞针,但事物不是绝对的,河里总会有鱼,也许我们会在某个古董摊上遇到真品,那么你如何断定它的真伪?这就需要你掌握一些鉴定知识。其实古玩中最容易鉴别的就是宣德炉,因为真伪之间相差太悬殊了,通常认为不易鉴别的,是因为没有见过真的宣德炉,一旦见过真的宣德炉,真假优良一目了然。  鉴别时,首先要知道真宣德炉选用的是一种风磨铜。反复提炼,同时铜中加入金、银等贵金属,这样,愈烧愈纯,金银等贵金属便浮于表面,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所以说铜质非常精细,而作假者不知其内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不了解其比例,因此从铜质上能鉴别真伪,须看宣德炉底、足,露铜精者为真,粗劣者为假。
  第二,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
  第三,真假宣德炉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型,也不管是陶耳,还是桥耳、半环耳,相同型者,轻浮者为假,浑厚古朴者为真。
  第四,真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书者为多,字体不规整。
  第五,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炉真者,金水很厚,呈黄中闪白色;假者,金水薄,不均匀,显轻浮。
  总之,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伪造的宣德炉色彩炫于外表,真的宣德炉色彩融于内质,从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泽,如同美丽的女子,其肌肤柔滑细腻,惹人抚弄。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伪造的宣德炉,即使用火培养数十年,一旦脱火,则形容枯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21: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德炉的“德”字少一横
  许多宣德炉上的“德”字都少了一横,据研究,原来的“德”字有两种写法,有一横无一横都可以。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才统一为由一横的。宣德炉上的提款一般认为出于明代书法家沈度(1357-1434)之手。沈度写的“德”字习惯中间没有一横,所以宣德炉的“德”字少了一横也就不足为奇了。
xd169812.jpg
sd09ecf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21: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宣德炉足底踩黄金 身价大幅上涨
  长期以来,文博界关于“宣德炉”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按照《宣德鼎彝谱》的记载,真正在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香炉有可能存在,但数量极为罕见,目前所见署“宣德”款的铜炉大都为明中叶以后仿造。

  明铜蚰龙耳圈足炉。有说法是它们以从暹罗进口的风磨铜制成,铜质软脆,易损坏。
xd369812.jpg
  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
xd469812.jpg
  铜冲耳乳足炉。
xd569812.jpg
  长期以来,文博界关于“宣德炉”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按照《宣德鼎彝谱》的记载,真正在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香炉有可能存在,但数量极为罕见,目前所见署“宣德”款的铜炉大都为明中叶以后仿造。二是认为《宣德鼎彝谱》是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伪书,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所谓在宣德年间铸造的“宣德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宣德炉”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它泛指具有“宣德”款和与之形制相近的不署款或署其他款的铜炉。从清宫旧藏“宣德炉”风格看,目前还难以辨认出真正宣德年间铸造的铜炉。难怪有人提到收藏宣德炉都会说:那可真是“三生有幸”了!

  宣德炉造型多达数十种
  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礼器为统治者和天下民众所钦重,故而宣德炉的蓝本多源自古代青铜器或瓷器,造型也多达数十种。如宣德炉中最常见的“冲耳乳足炉”之原型即宋瓷中的“哥窑双耳三足小炉”等。宣德炉所署款识也多达数种,其中楷书款的风格具有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的书迹特点。
  以北京故宫所藏一件《铜冲耳乳足炉》为例,这件明代铜炉高11.2cm,口径为14.3cm。铜炉口外侈,收颈,鼓腹,下腹圜收,三乳足渐起自器外底。口沿上左右各立一冲天耳。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此炉秀雅古朴,包浆极厚实坚固。无丝毫浇铸范缝与焊疤,应是以古老的失蜡法铸造。该器款识法度谨严中见自然,与沈度《敬斋箴册》辑字比较,结字用笔颇有其神韵。
  另一件出现在北京故宫明永宣大展上的《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也是外界罕见的清宫旧藏,它高8.1cm,口径11.3cm。铜炉为簋形器。口外侈,收颈,鼓腹,左右饰兽吞式双耳,圈足。器表饰嵌银丝蝉纹,颈、足饰回纹,颈下饰蝉纹。此炉器形古拙周正,制作精良,纹饰粗中有细。包浆厚重自然,几乎掩盖了嵌银丝装饰。铸嵌工艺精湛,在岁月的侵蚀下仍然不失神采,令人称道。宣德炉最初是拟古器式样铸成,并非出于臆造,所以青铜簋也属原形之一,蝉纹、回纹本为商周青铜器上的重要纹饰。

  久负盛名事出有因
  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明代宣德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人们从“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出发,祈求神灵保佑,安宁永驻,从而赋予焚香用的宣德炉以美好的心灵抚慰含义。
  明代宣德炉选料考究、铸造精良,艺术造型精美绝伦,不仅反映了我国铜器铸造技术的又一高度成就,也使香炉走出了以瓷器为主的阶段,开始了铜香炉的历史阶段并达到其巅峰。加上宣德炉数量稀少,价格昂贵,自然使收藏家一旦拥有即如获至宝。
  学者认为,一件好的宣德炉应在铜质、工艺、型制入谱等方面都达到标准。首先看铜质,如果使用的是杂铜,说明制作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好的工匠绝不会使用差的材料来制作作品。尤其是皇宫中的器物,选材更必须上乘。民间的有时会相对粗糙。
  资料显示,宣德三年,从暹罗(今泰国)进口三万斤风磨铜。以此铜制作的炉子的足底灿若黄金,但是因铜质软脆,炉壁既轻且薄,所以容易损坏,不易保存。明中期以前的宣德炉基本属于此类。明中期以后,炉底加厚,又加入了铜的成份。这样的制作方法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手感。
  另外,皮色要漂亮。旧时有五色之说,分别为佛经纸色、栗壳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铸工的各个环节越精细越好,这样才能有整体上器物的美感。
  最后,就是看款的质量。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仿品。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

  慧眼识真:古老材质无法替代
  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正是由于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是无论怎么仿,它的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
  宣德炉的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材质。其他元素虽易仿制,材质却无法替代。据了解,宣德炉要经6炼到12炼。炼的遍数越多,铜的精炼度越高,杂质去得越多,也就越基本接近纯铜。所以,无须加入其他材质,它的质感就大不相同。这也是宣德以后的仿品在铸炉中不把金溶入铜料中的原因,而把金材料用洒金、鎏金、错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炉表面,达到美观的效果。材质之后是观察工匠使用了什么工具,使用了什么样的加工手段,经过哪些工序流程。
  宣德炉的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形成了栗红色的氧化层。宣德炉原料在冶炼过程中,合金成份的不同,也会造成宣德炉材料颜色有些差异,导致这些铜合金表面的氧化层颜色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表面颜色仍应与栗红色相差不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