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11|回复: 3

[转帖] 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3 21: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来源:人文地理
hssc1323.jpg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东海丝路

  东海起航线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南海丝路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取代徐闻、合浦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依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自古以来,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多条航线。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的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东海起航线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于是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陆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兵吞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随身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更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的传播。

  中日两国之间一衣带水,通过朝鲜半岛或经由日本海环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蚕业的传说。传说在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东渡日本,传播养蚕技术,日本人民后尊祀徐福为“蚕神”。也有记载说,公元前三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其后,内地人士或经由朝鲜、或从山东出发,三三两两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并促进了日本蚕业的发展。

  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6年),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公元三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在浙江台州获得青色绫,带回日本作样板,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如:绞缬、腊缬、罗、绸、绫、羽等。

  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往日本,丝织品已开始由礼物转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终点,正仓院则是贮藏官府文物的场所。今日的正仓院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诸如彩色印花锦缎、狮子唐草奏乐纹锦、莲花大纹锦、狩猎纹锦、鹿唐草纹锦、莲花纹锦等,还有不少中国工匠当时在日本制作的、兼具唐代风格与日本民族特色的丝织品。

  宋代也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在宁波、泉州、广州、上海、澉浦、温州、杭州设置市舶司,多口岸向日本出口龙缎、苏杭五色缎、花宣缎、杂色绢、丹山锦、水绫丝布等。明代则是日本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清初(1644年),统治者担心国内人民出海与明末抗清志士勾结,于是采取海禁政策,后由于国内外的强烈反对而继续开放。此时,日本仍继续大量进口中国生丝。1633~1672年间,日本每年进口的中国丝仍在20万斤以上,这是由于日本人民服用丝绸十分普遍,而当时的日本国战乱连连、蚕业衰退,国内生产的生丝数量锐减、品质不良的缘故。此时还有山东、陕西、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直接从事海上贸易活动,远航至日本等国,以中国的绸绫等换取椒、檀、铜、藤等货物。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国政府为了换取日本出产的铜,允许中日官方往来,进行丝绸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更源源不断地被运往日本。

  日本在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同时,积极引进中国的桑种、蚕种和先进技术,并于1868年前后确立了振兴蚕丝业的基本国策,积极学习欧洲的蚕丝实验科学,订立奖励专利政策,兴办科教机构,蚕丝业从此欣欣向荣。1909年,日本出口的生丝已达到8372吨,超过了中国(7480吨),位居国际首位,其后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直到1977年产丝量才重又超过了日本。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海上丝路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南和越国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先秦南和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上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岭南先民已经利用独木舟在近海活动。

  距今5000~3000年期间,东江北岸近百公里的惠阳平原,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

  通过对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铜鼓和铜钺的分布区域的研究得知,先秦时期的岭南先民已经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

  根据出土遗物以及结合古文献的研究表明,南越国已能制造25~30顿的木楼船,并与海外有了相当的交往。

  南越国的输出品主要是: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输入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闻)。

  (二)、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带有官方性质的商人也到达了罗马。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乳香(薰炉)和家内奴仆(托灯俑)乃以往输入品中所未见。

  由于两汉版图扩张到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政府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港市的管理,例如在今徐闻“置左右候官,在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也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商业城市,例如番禺、徐闻、合浦(今合浦附近)、龙编(今越南河内)、广信(今梧州)、布山(今贵港)和桂林(今桂林)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岭南与内地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也由此显得重要而得到修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孙吴政权黄武五年(226年)置广州(郡治今广州市),加强了南方海上贸易。

  有史料可稽,东晋时期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对外贸易涉及达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西到印度和欧洲的大秦。经营方式一是中国政府派使团出访,一是外国政府遣使来中国朝贡。

  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输入品有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银宝器、犀象、吉贝(棉布)、斑布、金刚石、琉璃、珠玑、槟榔、兜銮等。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易的发展,致使对外贸易收入成为南朝各政权的财政依赖。

  ●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明清时期,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3条航线。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开通。

  有足够的史料和文物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是广州。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华林寺、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其中怀圣寺就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清真寺。目前广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宋朝是当时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唐朝,其实不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朝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四大发明的三项发明在宋代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像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技术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宋代的GDP占当时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国。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是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两宋的对外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涌现出广州、泉州一类港口城市。据西方史学家的研究,两宋的对外年贸易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同年的总和,中国商人几乎控制着从中国沿海到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的主要港口。

  用已故著名学者邓广铭教授的话来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3 21: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文章老观点太重。。。。

是时候重修明史了。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
这句话,把宋改成明,把“封建”两字去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3 22: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开始中国历史真正进入高速前进的阶段。一方面,由于唐朝五代的残留,宋朝时期的士族力量空前强大,中央政府不得以的官方承认土地兼并合法化。另一方面科举的大面积扩招扶植文官集团使其能够平衡士族阶层。这样的举措使宋朝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各阶层平衡状态,中国似乎找到了土地兼并合法化的理论依据,不用再陷入治乱兴衰的循环周期。前面说过士族的土地兼并对经济发展是有大大的促进作用的,中国经济就从这时候开始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从汉朝开始中国历朝政府都主张禁商限商,春秋战国时代兴盛的商业贸易再也无法重现,不过宋朝开始逐步扭转了这一局面,利商主义使商业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宋朝经济生产力的大踏步前进。由于科举的迅速发展,知识正在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宋朝开始知识逐渐成为社会前进的主导,理学的创立建立了一个高起点。格物致知为立学基础,开始了崭新的对自然万物和人性的全面思考。科技哲学等各方面在宋朝都有长足的进步。说了些宋朝的好话,现在转一下话锋,但是----------士族的弱点也在宋朝暴露无遗,宋朝虽然有效的平衡了各阶层的利益,但是中央集权政府的效率始终低下,造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强大盛世的长时期统治朝代,积贫积弱。这也在再次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宋朝政治经济上的实践在很多方面是值得现代学习研究,并用来借鉴的。
元朝的进入大面积扫荡了中国传统士族势力,使他的下一个朝代几乎就要摆脱士族的影响,进入一个中国历史的全新时期。元朝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建树,思想方面开始思考理学,科技方面大量引入了西亚中亚的技术,并进一步促进中西各方面的商业贸易以及其他交流,这些都为明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元朝的统治注定是短暂的。中国进入了士族力量被空前削弱的明朝,士族没有在明朝形成尾大不掉的顽固之势,进入了没落期。士族的没落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摆脱了束缚,使明朝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乱奔,商业经济、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等各方面都进入另一个极高速发展的时期,几乎是春秋战国的翻版。但是过于高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他失去了控制,中国传统社会开始逐渐变了质。
隋朝是科举的开端,唐朝是缓慢发展,宋朝大幅度发展,明朝的科举进入完备的全盛期。文官集团成为高层政治的独门主导力量,他摆脱了士族的牵制。没有了士族的的牵制,明朝的皇帝们显然不如宋朝舒服,宋朝的皇帝们可以游走于士族文官之间,利用他们的矛盾互相牵制,这就是前面说的平衡。明朝失去了这种平衡机制,皇帝们只能动用宦官来维护他们脆弱的权力和利益。但是宦官本身就很脆弱,他始终无法向宋朝的士族那样达到平衡文官集团的作用,文官集团终于在明朝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完全取代了士族,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也开始逐渐向近代化加速转型。明朝士族的没落,国家终于可以自我完全掌控经济命脉,与宋朝实施的大力扶植官营经济,被动催生商业贸易以此来大幅提高财政收入又有很大的不同。明朝是完全主动性的经济模式,政府只需要承担很少的官员工资。大量的财富用来国家建设,对外战争,宣扬国威的下海行动。在这之后又顺其自然的使经济私有化,手工业私有化,由此经济发展在宋朝的基础上再次大幅度提速。士族的没落使社会全面地开化,宋朝时期还处在隐性阶段的科技研究也在明朝正式走进了大雅之堂,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因此大幅度提速。最重要的,明朝的哲学思想大发展,使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明朝的哲学也进入完备期,与其科举制度的完备有相当大的关系。整个社会都在思考。
一只瓶子,如果里面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任何活力,他将会处于一个最稳定的状态,清朝统治者就希望达到这种状态。但是一旦里面充满了各种运动的活力,他的稳定性也就被打破,很容易破裂,明朝就是这样的一个朝代。明朝官营经济的失控是其灭亡的直接原因,私营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民文化的诞生,也给使用传统治国思想的明朝统治者空前的压力。明朝出现了很多前所有未有的现象,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人人皆圣人;百姓日用即是道这种非常平民化,甚至是造*反的言论也在明朝公然出现而且大受欢迎;平民摆脱士族的约束使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成为可能,明朝的普通老百姓信奉两条发达之路,一条是考科举做官,一条是经商致富,这些在明朝之前的中国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士族的顽固使平民几乎没有出头之路。思考的人越多,个人价值的逐渐体现,造就明朝整个社会正孕育着巨大变革,超强活力的明朝,瓶子在内部被彻底打破。

清朝借鉴明朝失败的教训,他企图制造一只空前坚固的瓶子,把自己和人民都变成牢牢的锁在这支瓶子里面的行尸走肉。在这个朝代的前200年,这种状态就几乎要达到,但是别忘了---还有更加强大的外部力量来打破这支瓶子。清朝的科技经济生产文化等方面在前朝的惯性作用下有一定继续发展,但是发展的势头被迅速降温,官方对此持暧昧态度。清朝最要命的是企图停止人民的思想,它全面禁止唐宋元明以来对理气心性的思考,官方的统治思想居然是遵董仲舒的汉学,这个被抛弃2000年的老古董又被搬出来。道可道非常道,没有永恒不变的大道,2000年前使国家强盛的董仲舒,2000年后再拿来用,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僵化,倒退。中国第一次全面彻底的大倒退,这次大倒退是致命的,几乎要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
===================
这是我数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有很多小问题,不过大致方向没错。也不改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30 功勛 +5 收起 理由
yong321 + 10 + 30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 00: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6年),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

要是能给出文献证据就更好了。

> 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带有官方性质的商人也到达了罗马。

最后一句有证据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