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3|回复: 3

荀子学研究的六点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5 07: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处在战国后期的荀子时代,七国并立而对歭,面临秦王朝法治而兼并,统一中国成集权专*制的时代。
荀子的时代逻辑,诸子争鸣,终因学术肤浅,知一而失蔽一,却反映出时代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因此,荀子解蔽诸子学,集诸子学大成,融合到孔儒体系中,是孔儒体系的最终完成者。若以《易传》本体论一起研究,荀子学的理论逻辑更显清晰了。
荀子的《非十二子篇》,其中有非子思与孟子。愚认为,荀子以其时代非思孟,非以思孟时代非思孟。孔子以仁义论理,人道施教,所论仁义,实乃克己复礼为要。仁内礼外、仁虚礼实,以至后世逐渐彰显的仁智礼知(知识体系)论、“仁心大用因乎礼为体”的仁礼同体论,都是仁礼的义理逻辑。孔子理绪初显,孟子承续。偏重于仁义的理论深化,尽心尽性,倡扬心性的主观能动。心性之内,有修身立命说、反身强恕说、善养浩然之气的精神学说、君子不谓命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有尽心尽性的性善说,等等。心性之外,推及形上道与形下器方面,有仁政论的民本说,恒心恒产的社会分工说和百姓安居乐业说,“庶物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说,从“可欲之谓善”、“诸已之谓信”、有“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说。孟子重心于心性内的尽心尽性,没有偏离心性外的仁政民本与充实光辉的圣神说。心性内外一体,依然是孟子尽心尽性论的逻辑体现。然而,偏重于尽心尽性的仁心说,偏轻于行为规范的礼义说,此是孟子时代的逻辑局限。历史与逻辑,自然与必然之走向,尽心尽性的仁心论必与礼义规范论(制度、本体、位置规范)达成逻辑联结。事实上,无论是孟子尽心尽性的逻辑走下去,还是社会时代走下去,缺失务实的礼义规范相伴为体,儒学仁义论下滑成迂腐学。荀子学出现,适应了仁礼同体的理论走向,阻止了儒学仁心论的下滑,此是对孔儒体系的理论贡献。
〈二〉
研究荀子学,有六点启示。
一、在法术势思潮流行的战国时代,仁义务虚,导致愚纯与鬼诈的两极分化。鬼神心性的外在环境,制度的环境造人,文化造就心性,尽心尽性论走向理论困惑,儒学必要与时俱进。钟摆惯性,荀子轻尽心尽性,务实礼义规范,所作《礼论篇》,开宗明义述理群体共由的合群明分,需要礼义规范,调节人际交往的人性自然之纷争,后世转为理欲之辨;所作《正论篇》与《正名篇》,论理王制制命,“民以其材质就其位”,如《易传》所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正名与性命,分属人事与心性两范畴,名实相副,性命相得,礼本体的级能结构性,如《易传》所说,易简理得、健顺秩序、刚柔立本。都以礼义为主题而陈述礼本体的级能规范、结构规范与秩序规范,致制度、本体、位置规范与体用的功能价值观成逻辑系统,这是荀子的礼本体论,即《易传》本体论的道体逻辑。《易传》三道三才论,较具体明晰述理着仁礼同体论。船山的“仁义大用因乎礼为体”说,逻辑更显透彻。
二、孟子尽心尽性而倡导仁政与善教,荀子论理王制制命,务实礼义规范而宣扬礼治天下的政制主张,提倡礼法合治。礼治乃根本,端正人的行为规范,实现本体的级能规范结构和规范秩序。法治扬善去恶,障护*法治根本。乱世重法治,目标是治世的礼法合治。荀子的礼法合治的政制思想,鄙贴《德主刑辅礼法合治之粗浅见解》已有论理,此不赘述了。
三、孟子以尽心尽性角度论理性善论,荀子言性恶,视人的私己自然人性如同动物性,矫正性恶行为则是人伪。其实,孔子“质胜文则野”的质文心性,何妨不是性恶?人性实在,人伪矫正,可以去恶从善,故有君子文质彬彬,社会质文心性的合道合体。当无法遏制性恶行为而礼崩乐坏,道德心沦落,成质野的性恶走向。也可以抑制性恶过度,伤其根本成反向,人性异化成“文胜质则史”。论理人性逻辑,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都不如孔子质文心性论理之周全。然而,荀子所论理性恶与人伪的逻辑,述理的是自然与人为的矛盾理论,因而提出解蔽说,参两解蔽成虚壹而静谓大清明说。两是矛盾双方,自然与人为的基本矛盾体;人参,理清人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致人为与自然的明诚一体。明则诚也,诚则明也,非明诚相分。不是知于天而不知人,也不是知于人而不知天,天人之分成天人合一,顺天而制天的人为与自然的矛盾理一(船山语)。虚壹而静,心性之虚方可容纳外界实理;壹,心性内外一也。内则专注,外明理一,不可知一而蔽一,如张载说:“外其物则心无蔽”。静,动静皆一,神察外界事物的动态而静观其变作思虑,达致心性悟道的大清明。如张载所云:“无蔽则虚静,虚静故思虑精明而知至也”。知至,即思虑大清明。荀子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民有其治”的人参自然,王制制命的礼法合治,富国裕民,乃参两理一而解蔽,虚壹而静,思虑成大清明的形上学。人参,应对性恶与人伪的矛盾体,人参导向是:矫正性恶之自然心性,转向人伪性善的礼义心性,这便是荀子的大清明说。显然,荀子性恶论,在人性论方面不如孔子质文心性论之周全,上升到人参的形而上学方面,显然超越孔子与孟子。对荀子解蔽说的理论精加工,便是张载的参两论、船山的矛盾理一说。矛盾理论的文化累积,智慧累积,成古今之通义了。
值得一提的是,认定道家自然观为中国哲学源根,提出孔子“代言中国文化,老子代言中国哲学”的所谓根治良方,哲学与道德(心性)文化可以相分?儒学文化不存有中国哲学?此论极端错误,足以误道和损道。暂莫论孔孟学说存有争议的哲学话题:存在乃心性,以荀子的解蔽说、张载参两说与船山的矛盾理一说,述理的都是矛盾的逻辑理论,是人参明辨人为与自然矛盾成理一的哲理逻辑,形上道与形下器成矛盾理一的逻辑理论,也是古今通义的矛盾理论,都是中国传统的哲学问题。儒学焉无哲学?哲学须深入的本质探究,不是瞎子摸象。儒学古今通义所明晰的船山心物论、大中涵化的“实函斯活”论(质量互变)、心性唯物论、心性辩证论、古今通义论,等等,以及心性内外所引发心性范畴的矛盾理一说,如仁礼、理气、性命、理欲、体用、情理等等。其矛盾理一的逻辑理论,儒家传统成古今通义的矛盾理论,显然有助于对现时混乱的矛盾理论予以重新理解而思维过滤、较正而精深悟道。(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07: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荀子解蔽于道家自然观,“知于天而不知人”,成形“顺天而制天”的人参自然观,“天有其时、地有其财、民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儒学自然观。读懂荀子的《天论篇》,便可领悟儒学自然观与道家自然观的根本分歧。荀子解蔽道家自然观,取“知于天”所长,弃“不知人”之偏蔽,顺着儒学的民为邦本、人参天地的人文文化方向走,儒学自然观成形。
(1)顺应“民有其治”。“天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治乱皆自然,天也。人参顺民*意,不希望有桀之天,“应之以则凶”,致“群而无分则争”,“弱而不能胜物”,降低了群体在自然界的生存力。希望是“尧治之天”,“应之以则吉”。所以,礼治天下,礼化心性;礼法合治,王制制命,合群而礼义明分。“隆礼尊贤为王,重法爱民而霸”,人参成“民有其治”。“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此荀子人参思虑成大清明效应的“民有其治”。相反,不予人参之清明,予无为自然而道以弘人,因果是:“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备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为,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同属天时,人参的形上有为,“民有其治”,与形上无为或妄为,导致形下妄为,致民生之天,道走两极。荀子论理清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人参成“民有其治”的自然之道,与道家无为道法自然的逻辑殊异,思想体系的本质差异。
(2)顺应“天有其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天命而制之”。“天有其时”主大生,“地有其财”主广生。地财乃天地万物生成之至要,畜物化物成致用,人能民力以礼义法度以导之。王制制命,天命以各正性命的“礼义以分之”,“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物,物必不屈于欲”。所以,“天有其时”主大生,至要点是“地有其财”主广生,根本点是“民有其治”的天为尧存。
(3)顺应“地有其财”。“望时以待之,孰以应时而使之”。天时有农历二十四节气,务必顺应“天有其时”而农作,方有广生效应的“地曰示”,物化与人能的同步效应。地生其财,丰歉年不同收成,“理物而勿失之”。期望物化成人意,莫若尽人能之动力,促成物化尽人意。顺天时尽人能成地财,此荀子人参自然之警语:“勿错人而思天,失万物之情”。
荀子人参自然的“天有其时、地有其财、民有其治”,根本点是民有其治的礼义心性。心性内的质文心性与知能动力,心性之外联接天时大生、地财广生的天地人一体,体现着自然之化,从中显现:俗世人为与自然成矛盾逻辑的儒家自然观,人参成形上道与形下器成矛盾逻辑的儒家自然观,即人参“顺天而制天”的儒学自然观,通过解蔽道家自然观而成形的儒学自然观。可以想象,缺失人为与自然矛盾理论的研究,缺失人参“顺天而制天”的理论研究,是返朴归真成混沌天地的自然观,“不知人”而弃落心性本质和动力而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二千多年前为荀子解蔽定性的道家自然观何以人世通行?进入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时代,质文心性和活力释放愈显至要。制度必以释放心性活力为准则而环境造人,文化也以发展质文心性的合道合体为准则,文化造就心性。在发展质文心性,释放活力的商品经济时代,是顺应自然的有为时代,道家无为自然何以“代言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拙拙怪事!
五、荀子礼法合治的政制思想,清晰了法家理论的偏蔽。礼治天下之根本,建树的是礼义(仁礼同体)的心性体系。从制度、本体到心性内外的一以贯通,落实到规范行为、级能的规范结构、规范秩序的全方位。礼治为根本,法治予障护;法令严明,障护礼治通畅。读懂荀子的《礼论篇》和《正名篇》,便可读懂荀子礼法合治的逻辑精神,与法家法治理论截然不同成本质差异的政制理论。
进入君子专*制独尊儒术的时代后,明的是儒学政制思想流通,法家理论却在君主专*制逻辑遮掩下同样通行。儒法并存的政制文化,成为民本与专*制并存的时代与文化。汉唐生长期,三代有道伐无道的理念存留与延续,维持社会生机,维持王朝正常的陵替转换。盛唐过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政制与文化予以适应。宋后专*制制度不仅未向前,反退化而走向衰落。有道伐无道被视为乱臣贼子所为,正常的王朝陵替转为汉夷王朝陵替。忠君报国的愚忠心性,致儒学传统理性务实的忠诚心性,异化成道德务虚的人性异化,礼教观念不通人性,“以理杀人”而腐朽。儒学转道德内修,道佛分别以自然心态和避离因果心态而内修心性。专*制压倒民本,法家理论泛滥。从专*制的遮掩,进一步是儒家外衣下成实质性的法家理论泛滥,到满清专*制时代,登峰造极了。君主集治统学统为集权一统,集君师一身,文化专*制与礼制腐朽走到极至。秦王暴政,二世而亡,官逼民反,有道伐无道。满清专*制至极,国民心性时过境迁。一来历朝君主专*制的环境造人,宋后忠君报国成忠诚异化的礼教腐朽;二来儒、道、佛内修心性学的熏染,文化造就心性,适者生存而屈从于满清专*制。屈从而良善的国民心性,造就所谓的“康乾盛世”。内修心性学的熏染与满清的文化专*制,产生国民劣根的心性文化。民族心性的意志脆弱,一盘散沙状,无法抗御外来势力的冲击,故有帝国列强入侵和瓜分领土的民族耻辱。法家理论泛滥而推动君主专*制走向没落,酿成三大弊政成光天化日了。一是贪腐天下;二是势尊必蔽;三是文有法而礼无法。三大弊政的显然,乃君主专*制制度与法家理论走向实质性没落的必然。读懂荀子礼法合治的政制思想,再思想明清之际儒学思潮对君主世袭制度弊政的理论批判。悠长的历史与逻辑已作明确的逻辑鉴证:儒家礼法合治与法家法治是不同质的政制理论。
六、荀子非思孟,解蔽而集诸子所长,导致儒学体系发生历史逻辑的转向,孔儒再不是纯粹儒学,是华夏多元化的儒学文化体。特别对道家和法家的解蔽,依然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解蔽说应用到道家自然,取其“知于天”所长,弃其“不知人”所蔽,形成人参“顺天而制天”的儒学自然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儒学自然观。
解蔽说应用到法家法治,明确法家偏蔽。只知法治,失蔽于礼治为根本;只知君主专*制而权倾天下,不知伤害民生而有君舟民水说。
儒家历史有二个华夏多元化的儒学文化体。一是集诸子所长,弃其偏蔽的荀子学;二是取内修心性学所长,弃内修心性偏蔽的船山学。偏蔽来自心性外连接的外部环境,制度的环境造人与文化造就的社会双限定,经济生产力对心性文化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的双限定。研究心性本质与动力,必要研究心性内外的客观化化理论。从船山的华夏多元化的儒学文化体开出,便是与商品经济时代相适应,取西方文化所长,弃其偏蔽的中西会通之现代儒学文化体。
以上论理荀子学的六点启示,以之论实:荀子学是孔儒发展系统的最后完成者。研究孔儒体系,不可缺失对荀子学的研究。缺失了,切断孔儒的发展脉理,孔儒的理论形象失真了。宋明理学将荀子学搬离儒学圣坛,宋明理学道德内修的儒学复兴,致往圣成绝学。从宋明理学开出的现代新儒学,儒、道、佛互补成惯性认定的儒学模式,恰恰损伤的就是孔儒及脉理传承的理论形象。文化因果成负面的理性敦促,必须注重对荀子学的研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7: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贴写成,初衷出自与周易明义《荀子“非十二子篇”》的讨论互动,我坦诚陈述对荀子学基本看法,希望能取得与周易明义的互动,将意图、想法与睿明见解陈述。始后,便有了写成此文贴的念头,有“荀子学与船山学”课题研究的念头。讨论互动引发心性灵动的化学反应吧!互动成“思愈困而学必勤”,增益学识成于互动的逻辑证例。
荀子非思孟,形成孔儒理论的新转向:仁礼同体理论成形,一也;礼法合治政制理论成形,二也;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的解蔽学,成矛盾理论的解蔽学,成儒学的哲学理论之走向,三也。
荀子解蔽道家为“知于天而不知人”,确立了人参“顺天而制天”的儒学自然观。
荀子礼法合治的政制思想,明晰解蔽法家法治的理论偏蔽,儒家政制理论成形。
确立荀子学为孔儒发展系统的最后完成者,方有完善的孔儒形象,定性其文化本质;解蔽诸子学,解蔽道家与法家,确立儒学为华夏多元化的儒学文化体。
以解蔽学逻辑同论,船山取佛门人为因果的逻辑所长,弃其避离因果所蔽,成形矛盾因果说、心性辩证说。
船山取内修心性学所长,纠正内修学通弊,注重研究心性内外的客观化理论,这就是船山学的实学与启蒙,纠正内修学通弊的实学与启蒙,文化意义成理性务实的实学与启蒙。心物理论,成心性唯物。所以,内修心性学的走势必然:出现船山学。
令人深思悟道的是,历史的文化思潮在现实社会重演了。稍有不同的是:“外则儒术、内则道佛”的逻辑走向,成儒学复兴的宋明理学,成儒道佛互补的内修心性,成走势必然的船山学之实学与启蒙。
现实社会的文化思潮,从现代新儒学思潮,儒道佛互补。时代的逻辑推动,成惯性认定的儒学模式走向式微,佛道横流,成佛道儒的位置顺序。不管位置的顺序如何,内修学通弊的必然走势:昭明船山学,再次出现纠正内修学通弊的实学与启蒙,文化意义成理性务实的实学与启蒙,深化改革过程出现文化思潮的实学与启蒙。昭明船山学,曙光初显。
存在乃心性。顺乎物则,疑乎人心的心物理论,方有心性物理现象的力学*运势,质实鬼神心性的化学反应,心性唯物与心性辩证。令人无限感慨,缠绕古今的心性学。
与周易明义的讨论互动,成深思熟虑的上述见解,颂扬讨论互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5 13: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有诸子百家争鸣,方出现解蔽与集成诸子学的荀子学。只有繁荣的学术讨论与争鸣,方有学术的灵感,学习才会进步,共同发展。期望有更多同仁投入到《荀子学与船山学》的主题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