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9|回复: 0

[西周] 转:清華簡《繫年》所見的“衛叔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 11: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華簡《繫年》所見的“衛叔封”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50
(修訂稿)


董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李學勤先生最近撰文介紹了清華簡《繫年》的一些內容。[1]這裏僅就其中“衛叔封”及其相關的問題來做些討論和發揮。
李學勤先生指出,衛康叔的名號,據清華簡《繫年》:“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乃先建衛叔封于庚(康)丘,以侯殷之餘民。衛人自庚(康)丘遷于淇衛。”可以確定“康侯”、“康叔”之“康”是據封邑名“庚(康)丘”而來,衛康叔應是先受封于康。鄭玄說康爲謚法,是不正確的。
結合傳世文獻與金文、簡文,衛康叔既可以稱康叔、康侯,或連前、後二邑之名稱“衛康叔”,今又見稱“衛叔”,這可以引出以下幾個小問題。
首先是關于史家的筆法。
《管蔡世家》說:“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康叔封、冉季載皆少,未得封。” 《索隱》曰:“孔安國曰:康,畿內國名,地闕。叔,字也。封,叔名耳。” 《周本紀》記載克殷之明日武王祭社時“衛康叔封布茲”,《齊太公世家》作“衛康叔布采席”。《周本紀》與《齊太公世家》稱尚且年少的叔封爲“衛康叔”,《管蔡世家》稱尚未得封的昆弟封爲“康叔”,《繫年》稱尚未遷衛的康叔封爲“衛叔”,此皆據後來的稱謂叙述前事,乃史家筆法,幷非當時稱號之實錄。然而,不如此不足以明確“叔封”之所指。由此可知,“衛人自庚丘遷于淇衛”之“衛人”,也是據後叙之。上引清華簡《繫年》這段話的意思應該是:先封建(後來所稱的)衛叔封在康丘,來統治殷餘民,(後來的)衛人是從康丘遷到淇水衛邑的。
據此,叔封最初受封在康丘時,並沒有“衛叔”這個名號。同樣的例子,《史記·晋世家》開頭便說:“晋唐叔虞者”,也是據晋侯燮父徙晋之後的國號來指稱唐叔虞。
其次是“徙衛”與“徙封衛”的時間。
按照歷史地名演變的規律,“康”和“衛”都先是邑名,後來才擴大爲諸侯邦國名稱。綜合來看,康侯“徙衛”是比較早的事情,“徙封衛”是比較晚的事情。
西周早期成王時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簋銘(《集成》4445):“王來伐商邑,誕命康侯啚(鄙)于衛”,“康”仍以國都名兼邦國名來作諸侯名號。《左傳》莊公二十八年:“群公子皆鄙”杜預注:“鄙,邊邑”,是與“都”相對的概念,“鄙于衛”應理解做以衛爲邊邑,這是增大康侯的封地至衛。雍伯鼎(《集成》02531)“王令雍伯啚(鄙)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爲宮,雍伯作寶尊彝。”與此事類同。
《史記·衛康叔世家》:“周公旦以成王命興師伐殷,殺武庚祿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餘民封康叔爲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衛康叔世家》又稱西周中晚期時“頃侯厚賂周夷王,夷王命衛爲侯。”所謂“命衛爲侯”不易理解。《史記索隱》已指出頃侯賄賂夷王,並不是爲了晉爵爲侯。我認爲,西周早期的康侯之邦,因增封而地域擴展至衛邑(朝歌),雖然在西周早期、中期都以朝歌作爲政治中心,但朝歌(衛)是邦國的縣鄙,不是周天子册命時所認可的國都。周夷王時的“命衛爲侯”,應該是正式確認以淇水之衛邑作爲康侯之都,即承認既成事實上的徙封。自此開始,“康侯”始可稱“衛侯”。
近年發現的西周早期覐公簋銘:“覐(堯)公作郪姚簋,遘于王命昜(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五。”[2]“王命唐伯侯于晋”與“夷王命衛爲侯”正是同類事情。徙封後,舊都唐仍在晋封域內,康也在衛疆之內。可見諸侯徙封以及名號的變動,都需要周天子的重新任命。
据上述,“鄙于衛”即事實上的“徙衛”,早在成王時已如此;“徙封衛”則晚至夷王了。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事件。[3]
從傳世及考古發現的金文資料來看,西周早期的名號有“康侯封”與“康侯”、“康伯(即康伯髦)”,但沒有“衛侯”、“衛伯”;辛村出土有西周早期的“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鍚”,“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之“衛”是一般的邑名,而非邦國名。西周中期偏早的賢簋銘文說:“公叔初見于衛”[4],這個“衛”也應該理解爲邑名。邦國名稱“衛”的銅器,如衛姒諸器(《集成》00594等),都屬于西周晚期。目前尚未看到西周早、中期用作邦國名的“衛”,也許就是周夷王命衛爲侯之事的默證。
第三,徙封改名號的意義。
頃侯厚賂夷王命衛爲侯這件事的意義何在呢?
裘錫圭先生曾經談到《合集》2174號子組卜辭:“己丑,丁來于衛,衍(侃)。”他指出:
這個“衛”是地名。此字所從“囗”形上下的腳趾形,不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一般都把這個字釋作“衛”。如此字確是“衛”字異體,則當讀為“郼”,與殷商之“殷”通。《呂氏春秋·慎大》:“湯立為天子,夏民大悅,……親郼如夏。” 高誘注:“郼讀如衣,今兗州人謂殷氏皆曰衣。言夏民親殷如夏氏也。”以“郼”為“殷”,尚見於《呂氏春秋》的《慎勢》、《具備》、《高義》、《分職》等篇(引者案:又見《簡選》,凡六見),參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853頁注三三(學林出版社,1984年)。《尚書·康誥》有“殪戎殷”之語(《左傳·宣公六年》說:“周書曰‘殪戎殷’”,所引即《康誥》),《禮記中庸》則作“壹戎衣”,鄭玄注:“衣讀如殷,聲之誤也。齊人言殷,聲如衣。”可與上引《呂氏春秋》高注互證。殷商、殷墟之名,可能就來自見於上引卜辭的“衛”地。[5]
陳夢家先生也據《呂氏春秋》中“殷”有異文作“郼”,指出“殷即衛”,他說:
武王滅紂以後分殷國爲三:即鄘、邶、殷。及武庚與管、蔡叛周,成王、周公討之,于是邶入于燕,鄘封微子開爲宋,殷封康叔爲衛。由此可知武王勝殷以後分殷民以爲三,而成王伐武庚以後分殷民以爲二。[6]
根據裘錫圭先生、陳夢家先生的論述,再結合夷王“命衛爲侯”之事,可知西周衛侯即可理解為殷候。在周初康叔受封時,已繼承殷王畿中的部分土地人民,但其名號、國都還與殷不同;懸隔百年之後,自頃侯始,其名號、國都亦與殷同。也就是說,自衛頃侯開始的衛,就是在殷墟分封的姬姓的殷,變得名正言順了。[7]
但是,衛康叔之“衛”還是從來不寫作“殷”,周人的書面語中也還有專指殷商的“殷”。西周的“衛”可視做是繼承殷商之“殷”而來的新事物,從使用文字的角度來講,也是利用假借字“衛”來分擔此時多義字“殷”的部分職務。[8]“殷”和“衛”都是諸侯國名,這是文字職務分化的特殊情況。
第四,“衛康叔”名號是因徙封而聯稱二邑之名,與此類同的例子,還有“延州來季子”。
《吳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索隱》:
襄三十一年《左傳》趙文子問于屈狐庸曰:“延州來季子其果立乎”,杜預曰:“延、州來,季札邑”。昭二十七年《左傳》曰:“吳子使延州來季子聘于上國”,杜預曰:“季子本封延陵,後復封州來,故曰延州來”。成七年《左傳》曰:“吳入州來”,杜曰:“州來,楚邑,淮南下蔡縣是”。昭十三年《傳》:“吳伐州來”,二十三年《傳》:“吳滅州來”。則州來本爲楚邑,吳伐滅,以封季子也。《地理志》云:“會稽毗陵縣,季札所居。《太康地理志》曰:“故延陵邑,季札所居,粟頭有季札祠”。《地理志》云沛郡下蔡縣,古州來國,爲楚所滅,後吳取之,至夫差,遷昭侯于州來。《公羊傳》曰“季子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何休曰“不入吳朝廷也”。此云“封于延陵”,謂國而賜之以菜邑。杜預《春秋釋例·土地名》則云“延州來,闕”,不知何故而爲此言也。
據上述,吳季札先封延陵,後封州來,因此重叠二封邑之名,稱“延州來季子”。[9]《漢書·地理志》會稽郡下:“毗陵,季札所居。”師古曰:“舊延陵,漢改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弟子問》篇作“前陵季子”。[10]州來即下蔡,今安徽鳳台縣。襄三十一年《左傳》稱“延州來季子”時,吳尚未滅州來,而季札已稱“延州來”,此亦史家據後叙之的筆法,與“衛康叔封”同例。
《左傳》哀公十年:“冬,楚子期伐陳。吳延州來季子救陳”云云,杜預注:“季子,吳王壽夢少子也。壽夢以襄十二年卒,至今七十七歲。壽夢卒,季子已能讓國,年當十五六,至今蓋九十餘。”《正義》:“襄、昭之《傳》稱延州來季子者,皆是季札也。此說務德安民是大賢之事,亦當是札,故計迹其年,言雖老猶能將兵也。孫毓以爲,季子食邑于州來,世稱‘延州來’。季子,猶趙〈荀〉氏世稱‘知伯’。延州來季子,或是札之子與孫也。”
“晋唐叔虞”與“衛康叔封”都是將新邑名加在舊邑名前。“延州來季子”則是舊邑名在前,新邑名在後。一時想不到可比的合適例子,唯有《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范氏“在周爲唐杜氏”,乃是唐人子孫被周人遷于杜,謂之杜伯,而稱“唐杜氏”。[11]

2011年4月1日起草于臺大修齊會館
2011年11月24日修改于岐山縣北郭鄉壽聖寺


[1] 李學勤:《清華簡〈繫年〉及有關古史問題》,《文物》2011年第3期。

[2] 《考古》2007年3期圖版3.5。

[3] 《衛康叔世家》《索隱》:“康,畿內國名。宋忠曰:康叔從康徙封衛,衛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內之康,不知所在。”照本文的看法,所謂“康叔從康徙封衛”的表述不夠準確。

[4] 據吳鎮烽先生總結,傳世賢簋形制有兩類,兩件瓦楞紋見《集成》04105(器、蓋)、04104.1(蓋);三件敞口簋見《集成》04106、04104·2(器)、《善齋》7.49(即《小校》7.47、《彙編》239)。

[5] 裘錫圭:《“花东子卜辞”和“子组卜辞”中指称武丁的“丁”可能应该读为“帝”》,見《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頁注釋2。

[6]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册359頁,中華書局,2004年4月。

[7] 金景芳先生指出,《呂覽》每提到湯時,必稱“郼”,《山海經》郭璞注也引《古本竹書紀年》稱“殷王子亥”、“殷主甲微”,金先生從而又相信今本《紀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遷于殷”之說。認爲“殷”實爲商先公舊居,他們在稱商、遷商以前就在這裏,所謂盤庚遷殷改商稱殷之說,不攻自破。見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5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今案:“殷王子亥”等提法,可能也是史家筆法。

[8] 參看裘錫圭:《文字學概要》236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版。

[9] 按理季札或可稱“州來季子”,但迄今未見。揣測其原因,蓋當時延陵是季札封邑之都,地位較州來更爲重要。

[10] 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頁99、100、268。

[11] 亦可參看《史記·晋世家》:“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之《正義》引《括地志》。


本文初稿是《清華簡〈繫年〉所見的“衛叔封”與“悼折王”》一文的第一部分,於2011年4月1日在本網刊發(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48),本次發佈的是修訂本。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2月25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