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0|回复: 0

[民间文学]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7 14: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
    在我眼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它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涉及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等方方面面,涵盖价值观,审美观,思想观,以及衣食住行等都包含其中,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已经成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现代文明的全部。我们古人提出的各个思想,引导者人们一步步的走向文明,迈向有秩序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思想水平到达了一个高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有道家、儒家、法家等等,而最著名、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家了。儒家推崇孝道,推崇尊老爱幼,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都十分前卫,而现如今这些思想也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全部,譬如治国,学习,与人相处,这些都对当今社会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但是也并非儒家一家独大,道家法家的思想也颇有参考价值。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财富,我们应当珍惜。
    漫长历史的传统家文化--修家谱
    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口传家谱到结绳家谱,纸质家谱,到现在的电子家谱。
    百姓通谱首创的“同心圆”家谱,致力于将中华家谱与互联网完美结合,推动家谱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可全球寻找亲缘。负责人介绍说,“同心圆”家谱是运用“同心扩展式”修谱模式,把传统家谱文化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着力打造一个上谱及时、查谱便捷、寻亲广泛、图文并茂、交流自如的家谱平台,并可通过计算机编程,将不同姓氏家族之间的联姻关系、同姓氏不同地域家族的辈分关系进行详细罗列,让各地零散的家谱形成有机联系。
    然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这些,思想文化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这些思想,我们还有生活方面的习俗。比如我们吃饭用的是筷子而不是刀叉,我们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譬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我们的民族文化,曾让我们站在世界的最高峰,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在危难的时刻,更有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支撑着我们,面对外族的侵略,我们曾失败过,但是我们从未失去过信心,失去过信念。
    如今,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挺过来了,但是,在我们向另一个辉煌迈进的时候,那些传统文化呢?当今社会,是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的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过“洋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现代的通讯工具与人交流,寄贺卡更喜欢用电子贺卡。生活中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这不正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吗?追求自己喜欢的,我们没有错。可是,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漠视?那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传统民族文化,都去哪儿了?
    小时候,觉得方块字,唐诗三百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微风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端午节吃着粽子,就是在中秋节拿着月饼对月当歌。就像我们的童年一样,安逸而又恬静。
    等到长大了一些,渐渐地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她是多方面的,早已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了民族记忆的最深处。
    传统文化并非简单的四个汉字,那是精神上的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反复剖析。可是,我们学生对她的忽视却令人痛心。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却津津乐道于各种“韩流”,我们只知道清明节、端午节可以放几天假,却从来不晓得这些节日蕴涵的文化内涵,当端午节成为了韩国人的专利,这何尝不是给了中国一记响亮的耳光,可是,又有几个人站出来过或者做点什么呢?
    传统文化的破碎声清晰可辨,中华文明从古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与“古中国”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这些多么让人惊羡!而现在,我们都在忙于“数学研究”,“物理拓展”,忽视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依稀闻得到记载她历史的残页散发出来的霉味。这是我们生命肿的一部分啊,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一部分啊!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在于她历经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在于她屡经考验而能生存下来,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别人取经的同时,我们如果不能发展壮大自己的传统文化,那岂不是很荒谬?
    与时俱进是对的,可是有些东西不能进,只能守,守住了,就是自己的,守不住,就什么都没有了。比如——家文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