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5|回复: 9

[作品赏析] 赵忠祥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0 20:0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忠祥再发18首诗 魏明伦勤点七"死穴"
楼主 狂奔蜗牛
2015-4-10 09:56:30
9月28日,本报率先报道:“神七”航天成功后,央视主持人赵忠祥即兴创作了一首《神七赞》的七律诗,却被“巴蜀鬼才”魏明伦指出平仄错乱,评价为“伪七律”。此消息引起诗歌界的关注,多个诗人参与进来,对赵忠祥的诗或批评或表扬。日前,赵忠祥在博客上又抛出18首新诗,以示对魏明伦批评的不满。谁料,远在上海参加戏剧节的魏明伦再次进行严厉点评。
不满魏明伦赵忠祥再发18首诗
得知魏明伦批评他创作的《神七赞》是“伪七律”后,赵忠祥未回应。但7天之后,赵忠祥突然在博客上连发了18首新诗,并谦称:“拙作《神七赞》登录后,不少网友透过各种途径进行点评,使我受益良多,幸甚幸甚。我的新书正校对中择日发行,书中一些诗作,很想再获网友指正。”
赵忠祥还称,其中有4首七律诗是旧作,其余14首是他将要收录到新书《湖畔絮语》中的。这些诗中有着他从艺生涯的影子:“四十春夏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回眸笑看风和浪,阔步平添寿与康……”还有一首是写央视电视塔的,名为《玉渊潭园内观电视塔灯》:“星汉平添灯一轮,嫣红姹紫满园春。湖心轻漾云霞月,樱蕊暖香踏夜人。”
虽然说是要网友提意见,但赵忠祥关闭了博客的留言功能,网友只能看不能说。对此赵忠祥称,因为他太忙,没时间回复,所以关闭了此功能。他还感谢所有批评家:“有人关心总比没人问好。”
魏明伦出招再挑七大错
昨日,一位上海记者将赵的18首诗交给正在上海参加戏剧节的魏明伦。魏明伦深入研读后,发现这新诗比《神七赞》艺术水平好得多,但仍发现有七处重大错处,依然是平仄错乱。魏明伦认为:赵忠祥是说着标准普通话的主持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旧体诗的平仄,还没有彻底搞清楚,是很大的遗憾。赵忠祥真要想当一个好诗人,还需要把基本功弄扎实。
魏明伦将他所点的赵忠祥的“死穴”的七大错误一一例表说明:
一、第一首第一句“四十春夏从艺忙”的“夏”字,应该用“平声”,错用成“仄声”。
二、第四首第五句:“老树参差连江有”的“江”字,应该用“仄声”错用成“平声”。
三、第五首笫三句:“留恋美景君常忆”的“恋”字,应该用“平声”,错用成“仄声”。
四、第六首第四句:“岸内潭前水花高”的“花”字,应该用“仄声”,错用成“平声”。
五、第九首第二句:“关山已越几十重”的“十”字,应该用“平声”,错用成“仄声”。
六、第14首最后一句:“叶枯茎烂根不移”的“不”字,应该用“平声”,错用成“仄声”。
七、第10首第三句:“岁月如同短长句”的“长”字,应该用“仄声”,错用成“平声”。
赵忠祥回应通过批评弘扬国学
记者致电赵忠祥,他说:“对魏明伦的点评,我虚心接受。我写诗本来属于业余创作水平,但能引起巴蜀鬼才的批评、关注,我感到很庆幸。作为主持人,看见当今许多主持人,对传统的旧体诗不清楚,也不会创作,对国学更不了解,我心里急啊。因此,我用写旧体诗的方法抛砖引玉,想引起大家对国学的研究,对诗歌的研究,甚至掀起诗的风暴。我是通过魏明伦的批评来弘扬国学。”记者杜恩湖
事件回顾:
赵忠祥赋诗赞神七 被川蜀鬼才指平仄错乱
诗作再遭质疑 赵忠祥:我比杜甫差得远
赵忠祥再发18首诗 魏明伦勤点七"死穴"
评论:赵忠祥不"七律" 他人也别"八卦"
更多文化内容请点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20:2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忠祥“伪七律” 别在形式上误读诗歌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08年10月23日10:07
林黑先生的《古典诗词不能随便写》(10月21日《深圳商报·场论》),看似真理,因为现代诗歌也不能随便写,更不能乱写,至少要诗之有情,当然可以无病呻吟,但那不叫诗歌,叫分行文字;其实,那是“伪真理”,因为诗歌形式是为诗歌内容服务的,只要内容充实,有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那就是诗歌,甚至是好诗歌,如果形式上有古典诗词的样子,叫做诗词也无妨。
在我看来,赵忠祥即兴创作的《神七赞》,还是真实地书写了他当时的激动心情,叫做“诗”是说得通的,是不是配称“好诗”我不作评论,以免“引火烧身”。《神七赞》之所以引发争议,关键是老赵冠之以“七律”了,既称七律,就要遵守七律诗的格律要求,哪怕遵守的是“新韵”也行。我阅读过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我也觉得“巴蜀鬼才”魏明伦说的平仄错乱“伪七律诗”有一定道理。然而,这是被放大了的“事件”,甚至有些吹毛求疵,当然如果把“事件”中的赵忠祥和魏明伦换成无名小卒,或是老赵没有把《神七赞》冠之以“七律”,那么就不会引来争议。这“事件”在见证媒体炒作之功外,也折射出社会浮躁之风——“重视”形式忽视内容。
诗歌是我国古老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抒发感情便捷,几乎识文断字的人都能“诌”几句。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诗歌却日渐衰微,就连我国最高级别的《诗刊》去年也只只有区区“两万五”的发行量,甚至有人感叹“诗歌死了”、“诗人的翅膀被折断了”,甚至有些诗人怕被称为诗人。尽管有人认为,诗歌衰微或是历史和文化的宿命,或是文化整体衰落语境下的必然,或是诗歌本位的理性回归,但我认为诗歌的衰微总是一种尴尬,毕竟我国是诗歌古国。
在此种语境下,对诗歌应该给以更多的包容和支持,然而从《神七赞》的争议看,某些人对诗歌过于苛刻,甚至有些人由此对赵忠祥进行漫骂或人生攻击,这是文化批评中的美德缺失,是不应该的。这样做无益于诗歌走向成熟,更无益于诗歌走出尴尬境地。因此,我们要善待诗歌,批评可以而且欢迎,但要善意批评。我们不仅有这样的传统,而且对待今年的汶川地震后的诗歌潮就是如此,很多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但如果从诗歌的格律上要求,还是有问题的,只是瑕不掩瑜,人们都给予理解。但是对赵忠祥的《神七赞》为什么就那么苛刻呢?是因为赵忠祥是央视主持人吗?还是有些人故意把诗歌外的东西引进了诗歌争议中来?我以为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再是,我觉得林黑先生把问题扯远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20:26: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从酒泉发射基地回来,正在看电视直播,写下小诗和大家分享此时的激动心情。
飞船腾焰入云霄
载我英豪举世骄
出舱漫步伴天链
定轨疾驰巡鹊桥
自古升空常似梦
从今奔月竞如潮
敢请嫦娥捧陈酿
桂花香满共玉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20:41: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船腾焰入云霄
古:平平平仄仄平平 ◆霄【下平二萧】
今:平平平仄仄平平 ◆霄【六豪,ao,iao】
载我英豪举世骄
古:仄仄平平仄仄平 ◆骄【下平二萧】
今:仄仄平平仄仄平 ◆骄【六豪,ao,iao】【八寒,an,ian,uan,üan】
出舱漫步伴天链
古:仄?通仄仄平? ◆链
今:平平仄仄仄平仄 ◆链【八寒,an,ian,uan,üan】
定轨疾驰巡鹊桥
古:仄仄仄平平仄平 ◆桥【下平二萧】
今:仄仄平平平仄平 ◆桥【六豪,ao,iao】
自古升空常似梦
古:仄仄平通平仄通 ◆梦【上平一东】【去声一送】
今:仄仄平通平仄仄 ◆梦【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从今奔月竞如潮
古:通平平仄仄通平 ◆潮【下平二萧】
今:平平通仄仄平平 ◆潮【六豪,ao,iao
敢请嫦娥捧陈酿
古:仄仄?平?平仄 ◆酿【去声二十三漾】
今:仄仄平平仄平仄 ◆酿【十唐,ang,iang,uang】
桂花香满共玉瓢
古:仄平平仄通仄平 ◆瓢【下平二萧】
今:仄平平仄仄仄平 ◆瓢【六豪,ao,iao】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20:43: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粘连全乱。不是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20:58: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明伦错了,赵忠祥写了一首好律诗
(觅食的苍鹰)
神七发射成功,央视主持人赵忠祥写了一首名为《神七赞》的旧体诗祝贺: “飞船腾焰入云霄,载我英豪举世骄。出舱漫步伴天链,定轨疾驰巡鹊桥。自古升空常似梦,从今奔月竞如潮。敢请嫦娥捧陈酿,桂花香满共玉瓢。”
赵忠祥的诗是一首好诗,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神七航天员们的漫步太空过程,又加上了想像与诗意化,对联对得工整,漂亮。结句“桂花香满共玉瓢”既点出了季节,又点出了月亮传说,用“花香满玉瓢”写嫦娥贺捷,意境美好,余香袅袅。可谓得风流之韵!
剧作家魏明伦指出为“伪七律”,第三句“失沾”,“第七句和第八句平仄错乱”。我觉得魏明伦苛求了,而且他的古典诗歌修养,也还是有欠缺的。用语过了。纵使有“失沾”(应当作“失粘”,魏明伦用语有误),“平仄错乱”,作为律诗也是可以的。在古诗名家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即以我国诗律学大家王力先生所著《汉语诗律学》所指出的,就有不少这样“失对”“失粘”的例子。如盛唐大诗人王维的名句“空翠湿人衣”,在原诗中就是平仄犯错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阙题》)这里,上句第二字用“路”仄声音,按律下句第二字“翠”该是平声音,五律里,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犯在这第二个字上平仄错误,在魏明伦看来,是绝不应该的。但王维偏这样写了。还有像写“野渡无人舟自横”名句的唐诗人韦应物,也写过不少“失对”的句子:“润树含朝雨,山鸟弄余春。”(《简卢陟》)第二字都用了平声字。“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疴。”(《新秋夜》)这首诗共八句,作为对来说,分为四对,倒有三对犯了“失对”,“地”、“望”都是仄声字,“梧”“斋”都是仄声,“用”“自”又都是仄声。即使被称为律诗大师的杜甫与中唐的刘禹锡也有“失对”的例子,如杜工部那首有名的《忆弟》:“且喜山河定,不问邺城围。”“喜”与“问”都是仄声音,刘禹锡的“失对”例子,如“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春有情篇》)这里“频”与“轻”都是平声,“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送河南皇甫少尹》,也是第二字“此”与“咏”用了两仄声。在中国律诗中旧有拗体律诗一派,字还是五言或七言,但平仄并不讲究要相对,创自杜甫、王维。其诗如王维写有名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首,就是拗体律诗的最著名的例子,首句“中岁颇好道,”除第一字为平声外,连犯四个仄声字,这是律诗中最忌的犯“孤平”的句子,后句“晚家南山陲”则是五字只有一个仄声字“晚”字,余皆为平声字。第三句又是犯孤平“兴来每独往”唯“来”字为平声字,余皆仄声字。最后结尾的“谈笑无还期”则是一个仄声字“笑”,余皆平声字。七律拗体诗,杜甫有《白帝城最高楼》:“扶桑西枝对断日”句,“扶桑西枝”是四个仄声字连用,完全破了律诗平仄相错的规矩。这些诗,在魏明伦看来,也都是“平仄错乱的”。至于失粘的情况就更多。以杜甫为例,《拨闷》诗的第二联与第三联“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消愁定几巡。”“长年三老遥怜汝,……”这里“年”是平声字,与上联的下句第二字“峡”仄声字,就没有粘上,按粘,当是依“峡”用仄声字才对。以王维七绝为例,有名的那首《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三句第二字的“君”依前面第二句的第二字“舍”字当粘连,用“仄”声字,但王维也用了平声字“君”。而且他这还是比律诗要求更严的七绝。——由此可见,律诗律绝也可以有出律犯拗的,并不因此而不叫律诗律绝了。这些诗与古风古绝还是有区别的。——汪涌豪、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诗学》第四卷,有专节论“拗体”、“拗律”、“拗绝”。
据王力先生研究,律诗在唐朝中唐之前,无所谓平仄一定要对,一联与一联间一定要粘。这是中唐以后渐严起来的,宋人还有犯拗的,包括苏东坡都有犯拗不合律的,律诗不许犯出律犯拗,是从宋以后的科举考试才严起来,要求不准有失粘失对的,于是粘对成为金科玉律了。
律细伤神。格律作为一种形式美的追求,主要是为了音调的和谐与变化优美,如果过分追求,像到了后来沈约辈以四声作诗,弄得太细了,诗徒有形式美而伤神了,诗也就变得苍白,缺乏生命力了。因此,主*席与人论诗,称旧体诗是“谬种流传”,不希望青少年学,太束缚。闻一多把写格律诗说成是'戴着镣铐跳舞',但讲究过多,浑身脚镣手铐,那就不但跳不成舞,而且人也变成受罪受苦了,这就得不偿失了。
专写此小文,希望大家不要被网上与报纸魏明伦观点所影响,误了欣赏一首歌颂神七的好诗歌!
赵忠祥作为央视主持人,能写出这样优美的律诗,更值祝贺。希望央视与其他电视台、主流媒体,多出现有文化、懂诗歌的主持人、编辑、记者,这样,才能让节目与媒体办得更有文化味、也更有诗意,庶几不负中国两千多年诗国之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06:54: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阙题》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
语罢更携手,月明洲渚生。
这是五古不是五律。

韦应物《简卢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这更不是律。

杜甫《忆弟二首》
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
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
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
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杜甫《拨闷》
闻道云安麴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销愁定几巡。
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已办青钱防雇直,当令美味入吾唇。

杜甫《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 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刘禹锡《送河南皇甫少尹》
祖帐临周道,前旌指晋城。
午桥群吏散,亥字老人迎。
诗酒同行乐,别离方见情。
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

这是律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07:04: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律绝不分。
其实这苍鹰。律化出律源流什么都知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07:0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杜甫到黄庭坚诗歌的新变
内容提要 黄庭坚在诗歌反映现实内容、艺术技巧和用典等方面学习杜甫并根据时代和个人的特点有所创新,加上他渊博的学识,使作品增加了感情的厚度和思致的深度,具备了苍劲古朴、生新瘦硬的特色。黄庭坚对杜诗的创新求变奠定了他在诗史上的地位。
唐代诗歌是古代诗歌中最为灿烂的一个部分,对于宋人来说,它更是最直接的学习典范。从宋初以来,诗坛的宗尚虽有很多变化,但那些变化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在唐诗中选择不同的诗人作为学习对象而已。黄庭坚对杜甫的评价从早年的强调杜诗“无一字无来处”转而认为“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为文。”(1)表明他学习杜甫有一个创新复归于平淡质朴真率的艺术境界的过程,而对杜诗的创新求变奠定了他在诗史上的地位。

为什么要学习杜诗?黄庭坚曾说:“由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室家之好耶?余尝欲随意欣然会意处,笺以数语,终以汩没世俗,初不暇给。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创然入其门耶?”(1)为了便于人们学杜诗,他晚年在蜀中特书写了杜甫夔州以后诗,刻石于四川丹棱,建堂名“大雅”,以示恢复风雅之意。
黄庭坚对杜诗是深有理解的。在元祐三年(1088)作的《老杜浣花溪图引》云:“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缨。故衣未补新衣绽,空蟠胸中书万卷。探道欲度羲皇前,论诗未觉《国风》远……”这是对杜甫及诗歌的最高评价。
黄庭坚倡导作诗向杜甫学习,历来诗论家都认为只是在诗歌格律技巧等形式方面学习杜甫,而于内容无所师承,如张戒说:“鲁直学子美,但得其格律耳。”(2)其实他对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所体现出的正直儒士忧国忧民的道德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非常尊崇。杜甫坚守忠贞之志,关怀民生疾苦,指责统治者的昏庸,揭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社会现实,都给黄庭坚的创作以滋养。因此他非常重视《北征》和“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作品。黄庭坚在叶县的四年正值新法实施初期,社会现实在其诗中有所反映。熙宁二年(1069)正月,河北发生重大灾荒,大量流民涌入河南襄阳与叶县一带。黄庭坚目睹了悲惨的现状,作了七言古体《流民叹》,叙述了流民的苦难,盼望政府及时拯救。熙宁四年(1071)冬,他奉命考察本县马鞍山一带农村情况,作了五言古诗《按田》,并有很长的诗序,详述了农田水利法之害,尖锐地指出:“兴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郡县行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诗所描绘的农村荒凉破败景象,令人触目惊心。他在《戏答公益春思》里说:“我为折腰吏,王欲政敦薄。文移乱如麻,期会急如雹。赋敛及逋逃,十九被木索。公思当此时,清兴何由作?”这表述他在叶县从政的苦涩心情。之后,黄庭坚在太和作有一组批判社会现实的政治诗。《上大蒙笼》、《牢坑入前城》、《丙辰仍宿清泉寺》、《己未过太湖僧寺得宗汝为书寄山蓣白酒长韵寄答》、《金刀坑迎将家待追浆坑十余户山农不至因题其壁》,这些诗皆作于元丰五年(1082)春,诗人因公事到山区万岁乡征盐赋并搜查匿赋之家而作的,反映了新法实施以来食盐由官府专卖的弊病,吏曹扰民及所见山区穷困荒凉的景象。“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赖官得盐吃,正苦无钱刀”、“遂令五百里,化为豺豕墟”皆是现实的写照。诗人是同情贫苦山民的,以自己为朝廷官员而感到愧疚,表示“我不忍敌民,教养如儿甥”、“身欲免官去,驽马恋豆糠”。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受到考验,诗人的内心矛盾而痛苦。黄庭坚在这些诗里以白描的方式直叙其事,构成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的历史画卷,具有诗史的意义。
宋代社会随着理学思想的发展和新旧党争日趋激烈,文人的道德追求呈现出内敛的倾向,以沉静淡泊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黄庭坚在新旧党争中,先后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今重庆彭水),后迁戎州(今四川宜宾),最终卒于宜州(今属广西)。在如此艰难的仕途坎坷中,他始终仰慕杜甫的道德人格,注重内心修养,保持儒者的气度与节操,继续关心时事。山谷学杜诗,正是继承了杜甫诗歌创作中的现实批判精神。在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他开始了流贬生涯,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他在戎州作的《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集中体现了诗歌理论: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怒邻骂座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以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之旨,非诗之过也。(3)
诗人主张避免表现尖锐的思想和激烈的情感,避免陷于“讪谤侵陵”而遭致祸端。其后他的创作转向了追求理趣,甚至在黔南,写了不少的玄言诗,现实政治批判的锋芒隐微了。

黄庭坚刻意学习杜甫七律句法,有《王直方诗话》所载绝类杜诗者如“蜂房各自开牖户,蚁穴或梦封侯王”及“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但他的诗自有宋诗特色。黄庭坚从十七岁开始创作,直到崇宁六十一岁绝笔,四十余年的诗歌创作历程,几乎与苏轼同步,他的诗歌受到苏轼赏识,到与苏轼并称,其间有不少原因,但最重要是他至少在元祐二年创立了受苏轼称道的“庭坚体”。
关于艺术表现方法,黄庭坚总结了系列的经验,于诗歌的创新颇有指导的意义,故为一时的诗人所宗尚。苏轼在《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发挥说:“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颇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4)山谷诗中例如:“张侯哦诗松韵寒,六月火云蒸肉山”(《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儿无饱饭尚勤书,妇无复褌且著襦”(《次韵子瞻赠眉山王宣义》);“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小字亦周旋,大字难曲折,时时一毛乱,乃似逆梳发”(《林为之送笔戏赠》)。这都是以俗为雅的诗句。关于以故为新,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的方法。他解释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成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5)这是指在自己的作品中偶尔使用古人的现成句子。他又说:“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6)这是指不直接使用前人语句,袭用其意而略有变化。为了追求新奇,黄庭坚提出:“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7)这主要是破坏句子的节奏。例如:“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节奏停顿为一四;“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戏呈孔毅父》)为三四句;“酒烧胸中之磊块,菊制短世之颓龄”(《送王郎》)为二五句;次韵雨丝云鹤二首,七律,出句为一六,对句为三四。这破坏了诗句的音节,读起来甚为拗口新奇。其他如七律《双井茶送子瞻》、《和答子瞻》、《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以双井茶送孔常父》、《常父答诗覆次韵戏答》五首皆用“书”、“珠”、“如”、“湖”为韵脚,以“茶”为内容,突出体现元祐诗歌以琐细事物而逞才学的游戏竞技特点;《戏呈孔毅父》颔联那种新异的比喻;《和答元明黔南赠别》“一、二、三、四、七、八皆直陈,五、六句则比兴,安插其间,调剂映衬。”是善于“行布”、“布置”的典型范例。他力矫凡俗,有意驱除陈腐卑近,创作出不同凡响的风格和技法。方东树说:“涪翁以惊(一义)创(一义)为奇,意(一事)格(一事)境(一事)句(一事)选字(一事)隶事(一事)音节(一事)着意兴人远,此即恪守韩公‘去陈言’、‘词必己出’之教也。故不惟凡(一丑)近(一丑)浅(一丑)俗(一丑)气骨轻浮(一丑)不涉毫端笔下,凡前人胜境,世所程序效慕者,尤不许一毫近之,所以避陈言、羞雷同也……杜、韩后,真用功深造,而自成一家,遂开古今一DF门,亦百世之师也。”(8)道出他在艺术上的创新。
杜甫在音律方面的重大突破即是“拗体”。杜甫精于诗律,其作品中“拗”字非常多,据今人统计,他的“拗体”占七律的十分之一。(9)《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此诗首句拗第六字“旆”,第二句第六字“飞”救之,但其代价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缥缈之飞楼”)。第四句孤句拗五字“鼍”,五句“枝”和六句“长”以拗救拗,第七句又是孤拗“谁”。拗体的出现或许是杜甫在七律形式在他手中已经彻底成熟之后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但在宋代却由此而出现了一种有意为之且理论化的“拗救”说,从而使律诗在有所新变的同时走上了更艰深雅致的道路。他学杜甫的拗体名篇是《题落星寺》:
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诗人昼吟山入座,醉客夜愕江撼床。蜂房各自开牖户,蚁穴或梦封侯王。不知青云梯几级,更借瘦藤寻上方。
首联是“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属于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其中出句拗第四字“空”,以对句第四字“化”救之,代价是连续六个平声、六个仄声;颔联“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其中出句拗第二字“人”,以对句第二字“客”救之;对句的句型中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就犯了“三平调”,因此对句拗第五字“江”,第六字“撼”救之以避免三平调;颈联“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出句拗第六字“牖”,对句第六字“侯”救;对句句型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就犯了孤平的大忌,此句“牖”也救当句第三字,但付出的代价是连续四个仄声和三平调;尾联“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出句拗第二字“知”,以对句第二字“借”救之;对句句型第五字不能用平声,以当句第六字“上”救之,避免三平调。从上述拗救的情况看,其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杜甫,其特点是句句拗,句句救,一边救,又一边犯律诗之大忌;更有连续平声和仄声这样的特出之例显示了诗人的别出心裁,具有奇拗瘦硬的风格。正是“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8)
近体诗的字声平仄是有定律的,杜甫有意为拗体诗,不遵循固有的格律,至黄庭坚发展了此体,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五字类收其拗体五律二首,拗体七律四首,这些诗表现了其瘦硬生新的风格。张耒说:“以声律作诗,其末流也,而唐至今诗人谨守之。独鲁直一扫古今,(直)出胸臆,破弃声律,作五七言,如金石未作,钟磬声和,浑然有律吕外意。近来作诗者,颇有此体,然自吾鲁直始也。”(10)黄庭坚在艺术表现上真正实现了创新,其诗最能代表宋诗的特色。

在任何文学样式中,用典都是才学的显现。杜诗在人名用典时,手法上取喻多端,抓住历史人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点,使之具有象征意义,常常用以表现自己的生活、性情和思想。由于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宋诗已无复唐诗的高昂豪迈的气度,而是呈现出精思内敛的特征,注重微妙的情感的曲折传达,折射出宋代文人以才学为诗的倾向。诗歌形式的精琢与完善,在宋诗的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搬弄学问、多用典故成为宋人发挥自身文化修养之长而求得诗歌新变的一条途径。在用典方面,黄庭坚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如老杜诗,字字有出处。”(11)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因此他能将经史子集的故实顺手拈来,其涉猎之广泛、用典之频繁、使用手法之巧妙又远远超过了杜甫。
在人名典故上,庭坚诗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表现在他常用释道事典,特别是在贬谪之际的仕途失意、处境艰难的山谷诗中尤其突出。如《题落星寺》:“小雨藏山客坐久”中的“藏山”语本《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也。”《寺斋睡起》“有余不足夔怜蚿”则化用《庄子·秋水》“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他的诗歌用佛典流露出深透而豁达的趣味。《次韵杨明叔四首》用了《涅槃经》、《圆觉经》、《传灯录》、《楞严经》以佛理自我排遣愁苦情绪,强调道德修养的形成,达到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又和斌老二首》中以“西风鏖残暑,如用霍去病”用霍去病扫荡匈奴的故事比喻夏秋之交凉生暑退的急速变化,形象新颖而贴切;“中有寂寞人,自知圆觉性。心猿方睡起,一笑六窗静”连用《圆觉经》、《高僧求那跋摩传》、《遗教经》、《传灯录》中的事典来表达他对朋友甘于寂寞,自在修为的静穆与闲雅。他在《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送王郎》、《又答斌老病愈遣闷》、《病起荆江即事十首》等诗作都反映了对于佛典的嗜好,在诗中流露出仕途艰难时的隐忍和静默。
黄庭坚还好用六朝文人典故,特别是魏晋风度的内容表现他厌倦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羡慕老庄的逍遥,追求魏晋风度,企盼在心灵深处求得恬静的心态。《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用《世说新语·任诞》中阮籍、鲍照、三国时的诸葛亮、晋代的王徽之、名画家张僧鹞等六朝人士,用典多而贴切:皆围绕着竹这一意象将古代仕途穷通之士贯穿起来,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不甘之心。黄诗用典尤以化用杜诗为最。《秋思寄子由》:“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诗句“云壑布衣鲐背多”、“万牛回首丘山重”,自比为高卧云壑、绝俗的老松。透过黄诗多用杜诗典故的表象,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对杜甫道德人格的推崇与忧国忧民情怀的景仰。
黄庭坚往往在一句诗中合用了多个典故。如《登快阁》的颈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同时承袭和融汇了杜甫的“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李白的“水寒溪波急,木落秋山空”、柳宗元的“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月下沉吟久不归,古今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并且整首诗以《晋书·傅咸传》的“痴儿”自嘲、自许、自放、自快,又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再如《戏呈孔毅父》中“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两句,用了韩愈的《毛颖传》、范晔的《后汉书·班超传》、鲁褒的《钱神率》、稽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四典,可谓无一语无来处,但句意灵活,形容自己的境况很贴切、生动,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典故互释,激昂愤慨。他在《次韵马荆州》中连用了西晋王濬、西汉刘向和东汉马融的事典,唐代杜牧、刘希夷、杜甫和南朝谢朓的诗典。实现了通篇用典的主张,这正是他在作诗时所谓“知之深,故取之左右逢其源。”是他遍览群书,学识渊博的结果。
除了一诗多典外,还有一典多诗之例,如杜甫诗“别来头并白,相对眼终青”,黄庭坚学之有六例:“江山千里俱白头,骨肉十年终眼青”、“读书头愈白,见士眼终青”、“今日相看青眼旧,他年肯作白头新”、“看镜白头知我老,平生青眼为君明”、“青眼向来同醉星,白头相望不缁磷”,前三例尚稍嫌重复,后三例变化较大,决非简单的因袭。黄诗的好事用典,无雕琢痕迹,欲以剪裁出奇而点化无痕,对杜甫深成之境是一种继承,同时又更高一筹。
黄庭坚用典比杜甫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对学识别的渊博,他既坚守儒家的道德准则,又具备了老庄哲学的旷达和逍遥以及六朝文人的放诞,还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充分显示了宋人的理学修养和特色。《王直方诗话》说山谷论作诗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成章耳。”(12)不仅长篇他的短篇也是如此安排的。方东树评山谷诗《次韵子瞻和子由观伯时画天马因论韩干马》云:“沉著曲折,所谓气深稳,语意重。”(8)可见这一特点。他的诗形成了含蓄、隐约的特色,扩大了语言的容量,为语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人们在欣赏时因为自己的审美的深入而产生积极的审美效果。
黄庭坚在诗歌反映现实内容、艺术技巧和用典等方面学习杜甫并根据时代和个人的特点有所创新,加上他渊博的学识,使作品增加了感情的厚度和思致的深度,具备了苍劲古朴、生新瘦硬的风味,这既是对唐诗范式的一种突破、补充与创新,也是对当时诗歌形式的精琢完善,奠定了他在诗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庭坚.大雅堂记[A].豫章先生文集(卷一七)[C].四库全书本.
(2)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M].清武英殿聚珍丛书本.
(3)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六)[M].四库全书本.
(4)黄庭坚.次韵杨明叔四首再次韵并序[A].山谷内集(卷十二)[C].四库全书本.
(5)黄庭坚.答洪驹父书[A].山谷集(卷十九)[C)].四库全书本.
(6)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引)[M].津逮秘书本.
(7)黄庭坚.题意可诗后[A].山谷集(卷二六)[C].四库全书本.
(8)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9)金启华.杜甫诗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01.
(1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七引)[M].海山仙馆丛书本.
(11)黄庭坚.论作诗文[A].山谷别集(卷六)[C].四库全书本.
(12)王直方.王直方诗话[M].宋诗话辑佚本.
作者简介:(1978-)张承凤(1964-),女,重庆市人,重庆教育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谢锋,男,江西南康人,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07:2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耒一句"末流"。将杜甫十分之九的诗篇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哈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