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27|回复: 0

金编钟入藏故宫博物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5 2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11-21 20:41 编辑 $ {4 I% j" R1 Q* O1 |0 ]5 @- z- ]

0 d- p3 B! D2 m2 _) V$ f* Q  t7 \金编钟入藏故宫博物院+ g% t, N* y8 ?! P; `
来源:国之瑰宝" f& E  ~( O$ Y# y8 O/ D

) _+ E1 z1 S' j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套总重11439两的黄金编钟,这套金编钟共16只,铸造精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珍宝。金编钟作为国宝当然是珍贵的,可是它的价值却远超于一件国宝,因为在它背后隐藏着一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不畏强|暴,衷心爱国的故事,从这点而言,它又是中华民族国魂的瑰宝。# B: {% Y4 U8 B$ {% }8 m( q, w
  在故宫的无数珍宝中,这16只金编钟金光闪闪,这是稀世珍宝。然而,价值连城的金编钟,曾流出宫外,差一点被毁掉,历经风险,现又重新回到了故宫。这其中有个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
3 o, N- b0 j9 ~0 `; A7 s* X jbz05950.jpg
4 J* q# c" F2 W* m9 C4 M8 A! C" A jbz15950.jpg 1 Y7 w; v3 o" [6 _! W/ F" R  K

# f3 c' s7 J. I' W7 D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贺乾隆皇帝(1711-1799)80大寿,清廷向各省聚敛黄金,让工匠们精心铸造了一套金编钟。这套金编钟大小一样,但厚薄、分量不同。其铸造工艺精妙绝伦,巧夺天工。每只钟的正中铸有音名,周围盘绕两龙,龙身上下装饰着涌起的海波和飞动的云纹,音律与现代音乐近似,当是绝世之宝。其工艺和文物价值,远远超过黄金本身。平时,16只金编钟放置于太庙中,遇有朝会、宴享、祭祀大典时,才拿出来由玉磬配合奏乐。此编钟从乾隆朝始,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几代,一直“住”在清宫中,它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由盲目自大变为屈辱卖*国的历史。& U/ J7 w. ?  L, ]8 l4 C, R3 d
jbz25950.jpg
! b9 _( {/ Y! m# e% S. y/ |/ g' j  溥仪办婚典抵押金编钟
2 I& \/ t) x, _! T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清王朝的垮台,1912年2月,清皇溥仪(1906-1967)不得不在养心殿签署“退位诏书”,满清皇室的威风顿时不复存在,但是,以溥仪为首的皇室后裔一贯的奢侈作风却没有丝毫地改变。面对渐渐入不敷出的“拮据生活”,皇宫中一件件国宝被转让、变卖或抵押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金编钟无一例外地被列入了换取奢侈品物资的行列。. I! L& ?* `9 P5 m2 \( G
  1922年,留居清宫的溥仪,准备仍按清代帝王礼制的旧例,盛办“大婚典礼”,婚礼需要40万元。因当时国库空虚,无法拨付。1924年,在溥仪的委托下,有关人员搜集了清代皇宫部分金银珠宝和文物古玩,偷运出宫抵押借钱。款额高达几百万元,仅押给盐业银行的金、玉、瓷器,就达4000余件。1924年5月底,经过与北京盐业银行秘密签订合同,以16只金编钟及清朝8个皇太后、5个皇后的几百件金器、玉器和瓷器作为抵押,向北京盐业银行借款80万元,其中金编钟抵押40万元,其它玉器、瓷器抵押40万元。月息1分,期限1年。1924年,溥仪用借来的钱举办了一个铺张的婚礼。
4 ~2 _0 M( e# L% ~% M  清室抵押给盐业银行的16只金编钟和玉器、瓷器财宝,合同到期,本息相加,是一大笔款项,清室已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偿还。于是与盐业银行商定,把抵押品作价,除去本息之外,银行又找补给了清室一笔款子,16只金编钟和其它珠宝,就变成了盐业银行的资产。盐业银行不敢把金编钟等珍宝放入银行的金库内,就密藏在了认为最保险的使馆区的东交民巷,保存在那里银行的外商保库里。
- R4 F1 U1 [, z. G+ c1 R  P9 e jbz35950.JPG ) t6 }* T7 O  m2 L+ T8 P
jbz65951.jpg , V! T6 M- ?8 A# W
  誓死保护金编钟
3 m. b8 k. @1 n3 r8 K" ?    为避免北洋军阀的染指,金编钟又被悄悄运至天津,由天津盐业银行经理兼天津银行会长陈亦侯(1886-1970))先生藏匿于天津法租界中街盐业银行库房的夹屋里。# X- O" K* |" Z5 e
  “七七事变”后,日本特务打听到消息,日本驻天津副领事紧紧盯上了陈亦侯,密探的鼻子也触到了那座库房。1940年陈亦侯派专人向在香港的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1884-1950)请示,得到的答复只有一个字:“毁!”陈亦侯深知这一国宝的价值,没有贸然从命。他赶紧找挚友———天津四行储蓄会经理胡仲文商议,两人决定用生命保住国家珍宝。他们请了两位忠厚可靠的工友协助,于当年4月的一天黑夜,乘着漆黑的夜幕,将金编钟转移到四行储蓄会大楼地下室一个小仓库中,藏好之后,叫人运来8吨烟煤,严严实实地埋住了库门。没过3天,日本军警果然闯入天津盐业银行,但一无所获。之后,陈亦侯、胡仲文又始终不露一丝口风。两位工友也不为巨额奖金所动,守口如瓶。
$ z6 m: \* {. b9 Y jbz55950.jpg ! _1 I5 ]& g! O9 J& Z( R$ l
jbz65952.jpg
) d: F& b" _$ [* X! f' w jbz45950.jpg
  V: _! W, L- j0 L- _ jbz65950.jpg
/ x1 T4 a; n2 j, d5 v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3天之后,胡仲文代表盐业银行,向天津市军管会献上了他和陈亦侯密藏多年的国宝——金编钟。  g) m) X) t/ F9 }. c
  金编钟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按照原清单,16只金编钟重11439两(一些文章说是13647.2两,有误),共装8箱,每箱2个,现将每箱的钟名、重量开列于下:' {% U% T: c. h- H$ g
  第一箱:应钟,重888两;信无射,610两。
& H$ f' P6 s+ m' O, `; e# T; X3 K# U  第二箱:黄钟,重615两;仲吕,741两。; }6 k5 p8 n8 D! h" [& P8 W* ~
  第三箱:南吕,重847两;信南吕,536两。5 N3 V3 y- A9 O+ r+ r+ c
  第四箱:大吕,重587两;夷则,873两。
. g/ i6 y0 m- p* R+ I& B7 s! z: i  第五箱:无射,重924两;夹钟,714两。
8 Q$ Z& S" @) O, R  第六箱:太簇,重681两;信应钟,534两。  y$ z5 h' H, t/ X4 N6 {! c
  第七箱:姑洗,重787两;宾,764两。- t# ^+ G* a1 @4 Z' ?8 s
  第八箱:林钟,重755两;信夷则,560两。
+ T) y9 f; b# q% ~  1951年10月10日,被保藏的金编钟检查之后,检查人员即同赴联合银行(原四行储蓄会),检查所存玉器,因地库里黑暗,不便检查,于当日下午6时,将玉器运至天津人行分行。11月11日,检查玉器6箱,经整后改装为4箱。11月12日,又检查玉器4箱、瓷器2箱。玉器共175号,分装8箱,成对者按2件计算,合计273件。瓷器2箱,共计28件。$ f% G. f7 a1 M9 t: V0 m) L
  这些珍宝确是价值连城。这样的护宝行动,在文物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这个故事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对当年那些贪官来说,对今天那些蛀虫来说,更会是不可理解。
" E, C  l7 }: u( m4 P. r% S' q9 N  当年,当胡仲文献出金编钟等珍宝的清单后,陈亦侯从上海回到天津,见了胡仲文后激动地说:幸亏你帮忙,了却了我多年的心事,我真感激你啊!+ h) b% j& {! g$ Y+ K
  陈亦侯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珍惜。他把自家的重要收藏,作为国家的宝物来保存。天津艺术博物馆成立时,他把自己珍藏的多件善品、孤品画卷,支援给艺术馆,有的提交给故宫博物院收藏。陈亦侯说:“私人保存损失很大,顶好由国家保存。”
  k/ Q' b3 W* [- Q  1953年,金编钟运至北京后,文物部门转交故宫博物院,在珍宝馆正式展出。这套金光闪闪的金编钟,在流落民间25年之后,又回到了它的故地。这25年间,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见证了封建王朝复辟梦的彻底破产,见证了蒋家王朝的覆灭,见证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但金编钟这段历史却一直没有公开披露。用生命保护金编钟的陈亦侯、胡仲文等,也没有公开张扬,他们把护宝、献宝的事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 X8 s) g2 Q% {4 J  家中有一副胡仲文最心爱的对联,几次搬家都带着。上联是“万事长存知足念”,下联是“一生多是让人时”,横批为“知足常乐”。不事声张,正是这些护宝功臣的写照。0 x9 }1 K5 _0 G( R
  1981年12月,胡仲文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之邀,口述了《四行准备库及四行储蓄会经营始末》的材料,由专人执笔整理。在这份材料的第五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胡仲文讲述了有关四行储蓄会的几件大事,其中在第三项大事,第一次完整地讲述了金编钟从抵押、保藏到上交的全过程。1983年第25期《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内部材料),刊登了这篇文章。很快《新观察》杂志,首次公开报道了此事。1982年,峨眉电影制片厂以此为素材,拍摄了故事片《瑰宝》。这个故事不仅盛传于天津,盛传于新闻界,而且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这时,距金编钟回归故宫,又过去了30年,前后半个世纪的时间,才使金编钟失而复得的真*相大白天下。在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北京日报》、《今晚报》等报刊也先后作了报道。% B( e, i" r0 w. R& e  {
  1982年8月18日,胡仲文病逝于北京首都医院,享年82岁。他没有看到《瑰宝》的公映,但在病逝前一个月的家庭聚会上,他讲了一件事,因为他护宝有功,银行将任命他为终身参事。不料这件事正在申请办理中,这位清廉一生的老人带着知足的精神,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 Z" F5 z$ T  W! L* c( E" v  金编钟是个说不尽的故事,这次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生动,新发掘出来的大量资料,完全可以在社会上引起新的震动。
$ K4 k, E$ l% J' X   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时,特别是在故宫里看到金编钟时,谁能不为两位老人的高尚品质所折服,谁能不为他们的崇高爱国精神所感动,这是两位大写的人,大写的中国人!
, l% M( z" ~  T" W4 U0 l, E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