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9|回复: 5

[资料整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7 20: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来源:古诗文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701-762)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wcl21gp0.jpg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wcl21gp1.jpg
  注释
  ⑴王昌龄 (698-756):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⑵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wcl21gp2.jpg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鉴赏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20: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

  内容: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作者小传: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
  赏析: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7 13: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这首诗可称得起是千古绝唱了,其与五言绝句《夜宿山寺》等一起,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可遗憾的是末句中的“随风”实在令人不解其意。
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随风”,另一说是“随君”,而且绝大多数人都喜欢采用前者,那么究竟应该是哪一个呢?我以为应该是后者,即“随君”,且看如下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直到夜郎西。

李白这首诗的大意是:柳絮已落尽,杜鹃在哀鸣。听说龙标是一个很偏远的地方,你从江宁谪迁到那里要屡屡跨过五道河流。朋友,你我是多么地无奈啊!远在扬州而行止不定的我只能把自己的悲悯之心寄托给明月,让明月带着我忧伤的情思随君一路西行,直到小小的夜郎以西那个蛮荒之地吧。

正如楼主正文所分析的那样,这里有几个意象需要说明。杨花即杨絮(抑或柳絮。杨柳同科,雌雄异株,雌株花序产生飞絮,古诗词往往杨柳不分,而且误以为杨絮柳絮就是杨柳之花,当用平声则选“杨花”,当用仄声则选“柳絮”),取景于残花败柳之败落意象和漂泊不定之状态。子规即杜鹃鸟(子规又谐音“子归”,即“你快回来”,这让流落他乡之人情何以堪?),叫声有一种凄凉的感觉,尤其是在宁静之夜鸣叫更显凄凉。这种悲凉意象也被诗人用于其另外两首诗中,如《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以及《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晚唐大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将此意象进一步发挥,从而发出“杜鹃啼血猿哀鸣”之悲叹)。五溪即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极言跋山涉水之路途艰辛及所到之处之偏远和荒凉。所以,前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铺垫造景(兼之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这样的氛围中,虽然字里行间未见一个“愁”字,但却充满了愁意,自然而然地勾起诗人的惆怅情绪。而作为失意落魄的左迁者王昌龄之好友,诗人李白只能将这种惆怅之情寄托于天上的明月了。为什么要偏偏寄托于明月呢?这是因为明月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纯洁清澈的柔情之化身,而且月亮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她总是伴人同行,所谓“月亮走我也走”(这是由于日月离我们太遥远而造成的视觉差使然)。既然月亮有这样的拟人特征和人格魅力,诗人当然只能将自己的忧愁之心托付给明月了——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光代表我的情(月光就是我心情的挥洒与流露),一路护送着西去的好友。

如上所述,月亮伴人同行与是否有风毫无关系,风不可能吹动月亮,也不可能吹动月光,所以,从道理(逻辑)上来讲,“随风”是讲不通的,有悖情理的,应该予以纠正。
而且,再退一步讲,即使假定风能吹动月亮前行(仅仅是假定!),月与风同行也并不能代表月与人同步吧,难道谪迁之人也要被动地被风吹着前行不成?这样的情景场面不免让人有些失望啊。
再说了,李白是冠绝古今的大诗人,许多诗句都是浑然天成的神来之笔,总不至于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把。以此就教于方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7 17: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随风”好,这里的“风”是一种拟人化的应用。

这种手法在古诗中很多,比如: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

这里是说将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随着迅疾的长风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与,是付与的意思,托付给明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7 19: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夫子:我不是说“风”不能拟人化(我在《忆江南·游西湖》中开篇就用过“风耳语”),而是说拟人化也要讲究个自然贴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总不能乱拟一气吧,否则艺术感染力会大打折扣的。

“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
但这句诗也与“风”毫不相干啊,不能作为您所谓“随风”好之论据。

这里是说将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随着迅疾的长风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您的这种说法正是我前文所说的不合逻辑之处。很多人以为诗可以不讲逻辑,大错特错了。
{: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8 07: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