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9|回复: 0

经世治用与会通古今通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3 06: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说到经世治用,便想到孔子的损益之道。“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明确“吾继周”。
船山也有同类似理论:“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
船山所说的道,进入人类认知与践行的一定之理道。道即路,民所共由,社会运行路。理是道之理,道是理之道,理道一也。人类必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认识事物规律,“天下之务因乎物,物有其理”;“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人类必要解决整体的生存问题,人化事物弘其道,首先有本体论的易简理得性命学,“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循理而应乎事物”的性命学。从个体心性角度,本体论的个体心性,“天命之谓性”,实函斯活、活化心性的性命学。物之理与人之理一体的性命学,转换成人道理欲与天道体用之间的天人合道。天人合道,就是理道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1)一定之理,有一定之性,性即理。非宋明理学的理在气先,尊卑定理的性命学。而是理在气中,理气相函,“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气质之性,心性内外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命体;实践认知的理气一也;环境造人,文化造就心性的理气相函。所以,治世的道德通行,道德文化融入人的意识活动中;乱世佛学通行,道家自然的与世浮沉,人的意识活动更多吸纳道佛的人生“智慧”,应对乱世人心。治世道德,乱世佛道,儒道佛互补的内修心性学大全。内修心性学,在宋明时代盛行,应对君主专*制的时代环境,适者生存之人生学问,属于社会人生观范畴。
理气的形上层次是神理,理在神中。“气之精粹者入神”,“天曰神”,“天治者,神以依也”。心性内外之智神一也;君子质文、中庸修养的心性内修与环境宜人一也;适应环境与改善环境一也;人道教化与社会治道教化一也。人道理欲与天道体用的天人合道,大中涵化成经世治用,“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这就是理在神中的性即理;神化性命,活化心性的性即理。顺天应人,理成势者的哲学观。
2)一定之道,有一定之本体。中为体,庸为用,中庸本体。始以建中,万目从纲;终乎大始,大中涵化,“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成天用的本体论;实函斯活、活化心性的本体论,基础就是“循理而应乎事物”的性命学。各正性命,性命分殊,易简理得的性命学。各正性命学,仁统同,礼明分,成尊卑定位,健顺其纯,刚柔立本的本体论;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主客合一的礼本体,仁义人道融入成仁礼的本体与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势成理者的本体论。
3)经历王朝陵替的历史损益,从中洞明历史演变的文化准则:经世治用。经世,“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成自然之化的经世,神以依的社会治理。功能与价值的实践证验是:治用。满足于人们对物欲的需求,调理人道理欲。“终奏以物”的逻辑,确立“始奏以人”之活化心性的性命体,天道体用成大中涵化的继善成性。经世治用,是一定之理道的客观自然,事物矛盾的错综复杂,因果多路向。理势天也,存在波折性与灾难性的理势自然,最终走向顺天应人的理势必然,成就客观自然的经世治用。“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心物效应化生成人、天、物自然之化的经世治用。
二、会通古今通义,乃一定之理道的历史逻辑循序演变,智慧文化累积而成就会通古今通义的义理逻辑。
1)从一定之道体的事实逻辑角度,民所共由的客观自然,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理势的自然走向必然的客观自然。从客观自然的事实逻辑,提炼出古今通义。
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社会走向,体现着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从历史逻辑中提炼而引证的客观自然之精粹,就是古今通义。
历史逻辑演变的生生不息,“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事物本质深层的矛盾理一,就是古今通义。
“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成均一的自然之化,从中悟道出从幽而明,无极而太极,“无有一极,无有不极”,认知的深化不断,具有永恒真理意义的事实逻辑,就是古今通义。
2)从一定之性即理的逻辑义理角度,理论着哲学认识从幽而明,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不断深化发展之义理逻辑中,提纯而体证着理性逻辑的古今通义。
孔儒体系的逻辑本质是“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深化其通于人的义理逻辑,明辨庶物人伦而调理人道理欲,便是“通于人而合于天”。宋明理学的“合于天而不因于物”,不因于物,失庶物人伦明辨。不通于人,实质也不合于天,是孔儒的逻辑异化。纠偏其异化模式,通于人而合于天,顺乎物则,是孔儒通于人的逻辑理论的更高复归,人、天、物自然之化理论逻辑的古今通义。
通于人而合于天,顺乎物则的古今通义,具体见证在范畴内涵的逻辑演变,新旧范畴转换的义理贯通,以及范畴体系的义理通透,见证着义理体系向着精深度的本质演进。
孔儒通于人,质文心性是君子文质彬彬,存有“文胜质则史”与“质胜文则野”的两极走向。“通于人而合于天”,质文心性走向,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社会质文之合道合体。“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质文心性内涵的古今通义。
中庸的心性修养,转向心性人事合一的本体论方向,“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中庸本体,大中涵化。中庸内涵的古今通义。
孔儒通于人,倡导忠恕仁道,调理人际;船山合于天而通于人,倡导仁恕理念,“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调理人道理欲,务实于合理的实务安排,公平的社会原则。形成忠恕仁道到仁恕理念的历史逻辑走向。孟子言尽心尽性,到船山的“心统性情,性为情节”,情欲观的古今通义。
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易传》易简理得的性命学,到船山的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矛盾理一的神化性命学,是“循理而应乎事物”性命学原理的古今通义。
荀子的“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的理论逻辑,是船山昭明天体性命学的古今通义。“昭明天体也,昭物而物昭之,明物而物明之,天用也。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
《易传》以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的逻辑中,成形的三道三才理论,与船山的“仁心之用因于礼之体”,“礼义贯通于仁义之中而生仁心之大用”,是仁礼的心性论与本体论的古今通义。
《易经》以卦爻变化述象数,《易传》以象数学入义理学,到船山以象数义理学入本体论,象数学理论的古今通义。
从孔子的人心不古,到船山疑乎人心;从孟子的庶物人伦明辨,到船山顺乎物则与疑乎人心的逻辑,是心物理论的古今通义。
古圣有天民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以民本言天,到船山的“音容,天也”,乃天民理论的古今通义。
荀子解蔽、张载参两、到船山理一,是矛盾理论的古今通义。
还有其他范畴义理的古今通义,不一一述理了。
三、会通古今通义,是鉴证历史逻辑的因果事实成文化累积,对文化累积的思维再加工,智神研思入精微的哲理结晶。
1)克服“一人之正义”的义理局限性。“一人之正义”,往往会“成于事而亏于道”,明辨是非于庶物人伦,却是“通于人而不合于天”。所以,从人际关系的调理,到整体利益关系的调理,转向人道理欲的调理,克服“一人之正义”的思维局限,提高到“合于天以通于人”之整体观高度。
2)克服“一时之大义”的时代义理之局限性。“一时之大义”,往往导致急功近利,纠正时弊短视性质的头痛治头,忘其根本,民所共由之心物逻辑之准则根本;“音容者,人物之元也,鬼神之绍也”的心物根本;道心微、人心危,危微之几的心物根本;“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成自然之化的心物根本。从物角度,天理达人欲,更须人欲见天理,调理人道理欲,“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从心的角度,必以顺乎物则的活化心性,天理达人欲的更无转折,天道体用而继善成性,不可“知其常而不达于变”,“守其常以为明”,道德内修以合乎天,失庶物人伦明辨,心物分离不通人。天理定在而定性定命,失实函斯活而活化心性之功能与价值。克服“一时之大义”时代义理的局限性,坚持心物原则的整体观,通于人而合于天,顺乎物则,预测而设计理道的因果路,会通古今通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