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16|回复: 0

[围棋] 围棋“座子”浅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30 14: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7-30 14:56 编辑

围棋“座子”浅谈
来源:围棋规则演变史

  现在的围棋是空枰开局,但古代的围棋是有座子的,即在开局之前要先在棋盘上固定的位置放上几颗子。中国古代到底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座子已无可考证了。虽然现在还能见到一些汉、晋或稍后一些的有关围棋的文献,但中国古人作文重理辩轻记述,其中关于当时的棋制、棋规的内容绝少,偶有几字也语焉不详。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晋以前的围棋有五个座子,即四角星位加中央天元。东晋蔡洪《围棋赋》中有“取坤象于四方,位将军于五岳”,宋章樵解释说:“棋心并四角各有一子,谓之五岳,言不能动摇也”,认为将军即座子,五岳即座子的位置。宋朝人这样解释,也许当时还有对古代棋制的这样的传闻。
zzw690.jpg
  围棋为什么要设座子?
  围棋为什么要设座子?最初的围棋有座子吗?有多少种形式的座子?古人并无解说,现在也只能凭想象来作点推测了。有总是在无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因此最初的围棋不会有座子。座子应该是在围棋发展的某一个时期出现的,这时随着棋盘的增大,游戏者会产生一种想法:双方先在棋盘上布一个阵,在这个阵的基础上开局下棋。这也是游戏设计的一种正常思路,象棋(包括国际象棋)是代表,其他如军棋等现代的游戏也常常如此设计,因此说围棋也许有类似的想法,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座子的方位
  19道棋盘座子在四四,17道棋盘的座子在哪里没有准确的记载。现在发现的汉朝的l 7道围棋盘实物共有两件,一为1954年河北望都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石制围棋盘,上面没有星位标记,棋心(天元)也没有;另一为2000年在西安出土的西汉阳陵的围棋盘的残片,我曾专门去看过,残片只有四分之一,但四四上有一个叉,这说明l 7道围棋的座子也在四四位上。
  四个座子的制度一直保持到民*国时期。虽然由于受日本影响,清末以后已经开始不设座子了,但民间还是保存了这个习惯,到解放后才正式废除

  座子与模仿棋
  从纯逻辑出发,围棋的确需要4个座子,它的作用是防止模仿棋。日本取消座子以后,就出现过模仿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模仿棋曾经在日本最高等级的棋手的重大对局中也流行过。
  总之,模仿棋是围棋理论中一个实实在在的悖论,而有了对角置同色棋子的座子以后,全局的模仿棋就不成立了,因此中国古棋的4个座子是有道理的。在日本取消座子以后,理论上模仿棋有可能成为一个问题,之所以没有成为实际上的大问题,那仅仅是因为没有人真的那么无聊,没有人真的有那么大的耐心下一局完整的模仿棋。但总归还是有人下了,这无论如何总是令人心烦的。

  座子是为了鼓励战斗?
  中国古代围棋设四个座子是有其道理的,不过在现代的贴目制度下就没有必要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座子制度是为了抑制先行之利.甚至认为有了座子就不需要贴子了。先行之利客观存在,布上对等的4个子局面仍然完全平衡,怎么就会消失了?还有说座子是为了鼓励战斗。四个座子黑白错分四角,导致对角型布局,可以想象比双方各归一边平行型布局要比较容易引向战斗;我们还可以想象星位比小目对角地的确立要不那么确实一些。但毕竟还只有四个子,离战斗不战斗还远,如果是棋风不好斗的人,不论怎么样的结构,怎么样的棋形,他照样可以回避战斗;如果棋风好斗,什么时候他都可以挑起战斗。即便有座子比较容易导向战斗,那也起不了强制性作用,而规则是要有确定的强制作用才有意义。而且如果说是为了要鼓励战斗。必然是围棋不战斗成了风气,磨得大家都乏味,就像足球平局太多,才要把胜一场定为3分。没有听说中国古代围棋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没有动因何来规定?若是由于中国古代围棋有四个座子,因此有可能会比较容易导致战斗,这可以是一说。但设座子的目的肯定与鼓励战斗没有联系。

  白先?黑先?
  相比座子的方向,确定先行一方的棋子的颜色,对围棋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围棋先行一方有利。中国古代正式的对局采用多局制.称为“筹”,日本则有“先相先”这样的对局制,确定先行方一律执黑(或执白),就会便于计“筹”。如果终局双方相等,是作为先下子方输的,因此,事先规定先行方一定执黑(或执白),还是有意义的。现代围棋要贴先,那就更需要事先确定先行一方的棋子颜色了。
  但是到底是规定白先,还是规定黑先,这就没有关系了,只要统一规定一个就行了。中国最古老的宋朝棋著《忘忧清乐集》上一共收有棋局谱18局,其中黑棋先的l 2局;白棋先的5局;还有l局是让三子,也是黑先在星位放三子后白棋下,即让黑棋三先。其中宋朝的棋谱全部是黑先,而宋朝以前的棋谱黑先白先均有。到明朝流行白先了,但开始也并无定规,现在看到的明朝棋谱也有黑先的。真正确定白先是在明末的万历年间,当时的围棋国手苏之轼(字具瞻、亦瞻)在其所著的《弈薮》的“凡例.第一条”中说:“诸谱先着黑白互见,每势要查着则(着子规则)谁先,未免劳神检点,今更一例(律)白先,凡系黑先者,一切换去,亦一捷径法门也。”由于苏之轼作出规范,“后来棋谱,皆从此脱胎”。
  到了近代,受日本围棋影响,黑先成为规范。而日本围棋的黑先可能也是传自唐朝的习惯。

  座子的兴废
  围棋的座子制是中国古代围棋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什么是座子制呢?我们知道,现代的围棋对局,在开局之前棋盘上是不能摆棋子的,也就是通常说的空盘开枰。而古代的座子制就是开局之前,双方要先在棋盘斜对角的星位上各摆放二颗棋子,在确定了黑白双方各占据两个角部的星位之后,才开始轮流下子,行棋的次序是白先黑后。开局之前事先摆在棋盘上的四颗棋子就称之为“座子”也叫“势子”,见图1-19所示。如果从围棋的棋理来讲,古代的这种座子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布局方式,现代棋手有时也会采用。那么,古代围棋的这种座子制起源于何时?是原来固有的,还是后来实行的?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准确的考证。现在有证可考的是,围棋的座子制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了,这距今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根据班固在《弈旨》中关于“四象既陈”的说法,就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有了座子。后来晋时的蔡洪在《围棋赋》中就曾提到了座子制的规则:“命班输之妙手,制朝阳之柔木,取坤象于四方,位将军乎五岳。然后画路表界,立质朱文,曲直有正,方而不圆。算涂授卒,三百惟群,任巧于无主,譬采菽乎中原。”这其中的“取坤象于四方,位将军乎五岳”就是指的座子棋。虽然不能由此推断出战国时期的行棋规则,但可以看出,座子棋的规则确实是由来已久,其出现的时间至少应该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由于座子制是在双方开局前,先在棋盘四角的星位上摆四颗棋子,这就使得开局的变化大为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围棋布局的创造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了中国古代棋风多以好战著称,也导致了古代围棋在布局理论上的匮乏。甚至有人认为,座子制根本就不存在布局理论。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实行这种座子制呢?换句话说,这种座子制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存在,难道它有什么好处吗?要知道,古代的围棋规则是执白先行,而且没有现代围棋的贴子规定。所谓贴子,就是为了体现公平竞技,人为地规定在终局数子时,先下子的一方要向对方贴还几个子,以此来补偿后下者的亏损。在不贴子的情况下,座子制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执白棋一方的先行之利。这是因为座子制的对角型布局不容易导致双方互围的大模样作战。围棋中的大模样作战,就是对局双方都将自己的棋子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很强的势力范围。这样的作战形式显然是对先行棋的一方有利。这在今天贴子的条件下尚且如此,何况在不贴子的情况下呢。在通常情况下,作战总是对先手的一方有利。由于座子制不会形成大模样作战,相反却很容易导致从局部到全局的激烈战斗,这就等于给了后下子的黑方一个有利条件。在不贴子的条件下,如果棋局平稳进行,肯定是后手的黑方不利。只有挑起了战斗,后手一方的胜机才会增大,这一点在座子制时代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围棋大师吴清源(1914-2014)先生不贴目执白棋时的对局,就可以发现,他总是主动求变并力争挑起战斗。所以,我们应当客观地、辩证地来看古代围棋座子制存在的合理性。
  随着围棋理论的不断发展创新,几百年前日本围棋界就率先将中国围棋沿袭了数千年的座子制,改为了自由落子制。这一重大改革,极大地丰富了围棋布局的变化,同时也对围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战法都产生了极其巨大和特别深远的影响。清末民初,随着自由落子制在我国的普及,中国古代围棋的座子制就被逐渐废弃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吴清源先生和日本著名棋手木谷实先生共同掀起了“新布局”的潮流,从而开创了现代围棋的新纪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围棋的座子制虽然被废除了,但是与之相同的对角型布局形式还时常出现在现代的棋局之中。

zzw691.jpg
zzw69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