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1|回复: 4

诠释学应用的三大理论*功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7 06: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究哲学文化史,需要诠释学。根据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还原古人思想的逻辑之真。历史逻辑的承与传,接与续,思究而透彻理解思想演变的逻辑循序,会通古今通义,从而清晰显然哲学文化史演变过程与规律。
跨越悠远的历史时空,诠释孔子的思想本貌,已属艰难;诠释三玄,即《易经》、《道德经》、《庄子》,更具艰难。诠释学的理论应用已有数十年历史,传统文化史研究依然未能进入健康性的常态轨道,遗留的文化难题太多了。以西方文化图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业已失去文化的主心骨与自主性,范畴涵义及义理逻辑模糊不清而随意理解,往往被曲解致古人思想的逻辑失真;话语体系无法构建,哲学的范畴体系与义理体系也就失去真确性、整体性与完善性,从而扰乱了诠释学的理论应用;文化学的理论逻辑不清明,也使诠释学的理论应用步步维艰,有诠释学,等同为无,何以能还原古人思想的逻辑之真?现时文化研究最需要解决的文化问题。
研究哲学史,需要诠释学。改变现时的文化研究现状,必须要摆脱西方文化的图解,构建话语体系,清晰哲学范畴与义理逻辑,落实文化自主性。诠释学的理论应用,存有三大理论*功夫。
一、坚持以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理,是还原古人思想之逻辑原真的理论*功夫。历史逻辑,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逻辑,一定之物质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受该时代,物质条件限定的政治形上道导向,制度的环境造人,形上道与形下器矛盾关系所成形的社会运行形态,就是道。解释而清晰道的哲学内涵与原理规律,便是理,理道一体。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自然而显然着人们的心性形态。“文以益质”,思想文化的融入,文化造就心性,成形社会的质文心性,就是道心。因道而有体,成中庸体用;因理而有性,性即理,人类认知与践行之道,乃一定之理道,理势天也。各正性命,性命分殊的社会分工;人欲见天理,合理、公平的社会分配原则。社会的分工与分配制度造就个体的心性形态,便是人心。道心微,人心危,《书》言的人文文化逻辑,蕴涵个体与整体的矛盾性,早于《道德经》已成形的文化逻辑。危微之几,极深研几的心物逻辑,“明有性情,幽有鬼神”。接续有《易传》的孔儒逻辑。时代逻辑精辟归纳为道与道心的逻辑,即存在。任何思想体系、学术门派,处在该时代道与道心的历史逻辑中成形其逻辑原真,产生儒道歧路。还原孔、老的逻辑原真,首要清晰该时代逻辑的道与道心,证论其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切忌套入现代逻辑想当然地理解,有失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违反原理规律,扰乱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
二、研究历史逻辑成演变循序的理论*功夫。某历史阶段的时代逻辑,道与道心内存损益,承接前一阶段的时代逻辑,损益成形。又传续成后一阶段的时代逻辑。承与传,接与续的文化接力,没有中断,不会推倒重来。拔根论,拔掉文化本根,移植外来文化,成西方文化图解。文化结果是:西方文化图解成邯郸学步;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自主性理解,消化不良成囫囵吞枣,教训殊深。
孔、老同时代人,接上阶段时代逻辑是三代前的历史逻辑,《易经》逻辑时代的道与道心。所在的春秋时代,诸侯分封的王制政治发生危机,波及社会与人心。道与道心发生危机,方有孔子的人心不古说,注力于人文的道心方面,从神道设教所蕴涵民本、道德、正义的人文文化中,探究道心的文化真谛,更高复归成论理学的仁礼理论,仁义道德的人道施教,寄希望能扭转人心不古的道心沦落,人文文化的传续。也有老子的人心复古说,注力复古之道。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因道生有无成非常道,无为本源,无中生有的道法自然,质朴民性不能变的非常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执古之无,思想今日之有的道法自然。“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纪的古始逻辑相当清楚。“人法地”,大地生物成财,生产方式因于此,生活方式源于此。生存法则,离不开大地的万物化生,大地母亲的历史逻辑渊源。“地法天”,天有四时,如《易传》的天施地受;天主生,地广生。阳极阴至,阴极阳至的四时流转,天道运行之自然规律,成形大地的万物化生。荀子也有此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天地概念,儒道类同。儒道歧见,天地之间,人的角色是什么?儒家视人为主体,人探究天道变化规律而“地法天”,“精于物者而物物”的主体性。老子淡没人的主体性的“地法天”,“知于天而不知人”。“天法道”,道的逻辑是什么?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乃万物生成现象,何以生成?纯属自然。“混而为一”,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的“混而为一”。天与道之间,人的角色又是什么?道的动力源是形上导向成人的认知与践行吧!《易传》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张载接续诠释:“圣人仰观俯察,云知有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张载的幽明有无之论,与荀子解蔽的“知于天而不知人”说一样,明确指出老子学说的理论弊端,缺失人文精神,缺失人的主体性理论。儒家有天命学与性命学;有理气学与神理学;有天道之中庸体用学,人道之仁恕理欲学;有大中涵化、继善成性学;有实函斯活,活化心性学,等等。《道德经》全然皆无。《易传》三道三才,研究仁礼本体论。人在道中,有主体性,地道刚柔;有客体性,天道阴阳。天道与地道合一,礼本体的主客关系。仁义融入,天人合道的仁礼本体,有为自然的人能弘道。老子的道法自然,道以弘人的“知于天而不知人”,所谓执古之道,还不明白?能知古始的道纪,还不明白?为什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见天道”?其逻辑意涵还不明白?孔老时代刚刚脱离神道设教而进入论理学时代,人类对事物及客观化理论处在认识的初级阶段吧?对人自身的哲学问题,道与道心的哲学问题,也是处在认识的初级阶段吧?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见天道”?解铃处就是执古之道纪,与儒家格物致知的性命一也,理气一也,终乎大始,生生不息的逻辑理论比照,不同道也不同体。老子承接的是天地人同的《易经》逻辑,面对天地人参的世间文明走向,却是守其常以为明的执古之道,“知于天而不知人”、“知有无而不知幽明”的道法自然。
因战国时期的道与道心,由入世老学,转为出世的庄子学;秦汉战乱平息,因汉初的道与道心,老子道法自然转为无为政治的理论应用,由文景之治之因,生成汉武有为,实质妄为之果。魏晋南北朝,儒道佛三教鼎足,定型君主专*制历史的学术路。从汉唐的有道伐无道,王朝正常陵替的道与道心,进入宋明汉夷王朝陵替时代的道与道心,演绎成适者生存,内修心性学的生长期与盛行期。老子道法自然观,转为无为人生的内修心性学,铺成道法自然观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寻找其演变轨迹,返回老子学的历史逻辑,依前后文化传续循序的逻辑分析,“会通古今通义”,方可以诠释老子学的逻辑原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是《道德经》的逻辑概论。
三、从会通古今通义的理论*功夫去还原、证论古人的逻辑原真,方是真正的诠释学。会通古今通义的哲理逻辑是船山提出来的。有会通古今通义的儒学,从天地人参,有为自然的人能弘道。承续的是理论实学,研究天道体用与人道理欲的天人合道之客观化理论,研究“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成均一自然之化的总体理论。理性务实,人能弘道的儒学传统的会通古今通义。也有老子道法自然观的古今通义。从老子执古之道的道法自然,随着历史逻辑循序演变,有出世道教的道法自然;无为政治的道法自然;无为人生,内修心性学的道法自然。历史逻辑的演变,都以道法自然一以会通。是否确立人为主体的道体论,便是天地人参与天地人同的道法自然;有为自然与无为自然;人能弘道与道以弘人的儒道分歧。所说儒学,并不是君主专*制时代的专*制儒学,道德内修之心性儒学,而是孔儒发展系统与脉理传承的思想体系。心性内外一体,成理性务实的儒学传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7 15:23: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先生这个题法甚好,现代确实很需要诠释学。我赞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08: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自在先生坦诚表明态度。
在论坛内,深有感触。没有诠释学的理论应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谓争论太多,偏激者弄到面红耳赤,此一。
没有诠释学的理论应用,论理水平与是非辨识水平较低,直接影响到论坛应有的学术文化水平,此二。
没有诠释学的理论应用,难以还原古人思想的逻辑原真;未能会通古今通义,也难以还原古人思想的逻辑原真。争论持续,很难取得殊途同归的理论效果,此三。
如大自在先生所说,“现代确实很需要诠释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8 11:16: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自在 于 2015-8-9 05:29 编辑

古人的思想是真理,有时也是极端,以前有不理解先生的地方,还望多包涵。
以前我很悲观,是悲观的悲观,现在我很乐观,恢复了以前最初的状态,还得感谢质文先生,并且感受到网络好大的功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9 06: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大自在:这样就好,替你高兴。以往事成过去式,人之常情勿计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