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69|回复: 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9 22: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9-2 13:27 编辑
& }+ k' A2 S- I- O! D6 S
% ~' ^$ O5 M+ G* ^) ^/ q6 F( |) Q“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8 k& G; ]( y( l6 Z# I来源:中国新闻
3 ^* }9 n7 K2 [
& s- _' K$ Q$ i$ f  v. o6 D  s2 L  为每一位抗战老战士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2015年中央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0 R  F, o2 h* z" N2 ?, v9 I1 C  纪念章正面雕刻的是抗日战士浮雕,背景是延安宝塔山、黄河、橄榄枝以及万丈光芒,反面则写着纪念章的名称、颁发机构以及编号,拿起来也是相当有分量。
+ D* M* y2 T9 _8 X) k7 v; V  纪念章发放的主要对象包括: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各地游击队的健在的老战士;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地方工作和地下工作的健在的老同志;曾在国民党军队参加抗战并于解放战争时期及其以后参加革命工作(或入伍)以及回乡务农的健在的老战士、老同志。! k. D! z/ y$ H; c
  正式颁发仪式在2015年9月2日上午,为部分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纪念章。. E* `4 C, `3 T! ]& M
kr2443.jpg , K, Q  O) G; G1 Z
kr0443.jpg + x3 e8 L  X: e8 R+ w& v$ c
kr1443.jpg
4 ~- k' R5 k0 J6 U& y kr3443.jpg
( x* ]* M0 B& T! q3 k% f0 w kr4443.jpg . }! }. E3 L2 X* R) Z8 e( o9 u" t
  2015年9月2日上午,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向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纪念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 Q/ X0 T/ s* g2 b' K3 U- R* V0 W pp2190.jpg 2 F9 X  G( Z) c6 \8 b, o
pp2191.jpg ( g+ e) K! d3 J4 j# p! [9 w
pp2192.jpg / {$ a' ~; @+ ^0 \0 T  r
pp2193.jpg 6 F/ o3 `3 a0 F! ^4 g; Y! b+ t: b
pp2195.jpg
1 M( j8 b# d. T* e1 \ pp219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1: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南侨老机工许海星) c2 C% p& h  r2 z; i, }4 ?9 Q

0 W; a* C" K/ S  x4 R2 B! Z5 f  E! `2 v  许海星,原名许志昌,1903出生在沙捞越一个华商家庭,少时家境宽裕,父亲还送过他回汕头聿怀中学念过书,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才重回沙捞越。他17岁就学开汽车,在机器厂做过工人,也当过内河船上的船长。东南亚物产丰富,这位懂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年收入不错,日子过得很是滋润。但在中国抗日最艰难的时期,他放弃了公子哥儿的优越生活,改名许海星,于1939年8月应征加入南侨机工队。现定居马拉西亚沙捞越州古晋市。* Q6 E9 J- \3 ]9 Z0 o
  2015年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由于时间关系,未回到中国领奖,由中国驻古晋总领事馆代发。此时,在世的南侨机工仅剩15位,他们均已年近百岁,10人生活在国内,1人在加拿大,4人定居马来西亚。8 t0 p$ f! E" l& x
d0122fbe.jpg
$ z- ^6 c! M' B  H9 Y2 R  中文名:许海星: g( r/ t: c& p/ g+ A: t) }- S
  国籍:中国
* h( [4 ~0 ~: w  出生地:沙捞越2 F# {' d( h# j; e. z5 E2 T: j
  职业:南侨老机工
/ N# _# {  P% @# k( L  性别:男* l! F$ L  d$ P: |+ b9 E% W

, |0 V  M' Z% \/ q! b  回国赴难,道路为乡车为家
9 Z) [: s7 T% ~( i, Y9 e  在马来西亚古晋新尧湾的百年老街附近,没有多少人不知道97岁的老人许海星。这位幽默的老寿星除了讲马来话,还能讲客家话、潮州话、福建话;他见多识广,满肚子的故事,不少人都知道他年轻时曾经走南闯北,但70多年前参加“南侨机工”的经历,他却鲜与人提起。* K  F3 X* t- d' m1 U: V# d4 w$ v+ _6 l7 n
  “那是只属于我们老一辈的回忆,没必要再提。”这位健谈的老人记忆力惊人。他一打开话匣,讲起大半个世纪的遭遇,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得意地以“电脑”自诩。
/ V4 W6 r% e# c( v  K" {- q  他出生在沙捞越一个华商家庭,少时家境宽裕,父亲还送过他回汕头聿怀中学念过书,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才重回沙捞越。他17岁就学开汽车,在机器厂做过工人,也当过内河船上的船长。东南亚物产丰富,这位懂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年收入不错,日子过得很是滋润。但在中国抗日最艰难的时期,他放弃了公子哥儿的优越生活,于1939年8月应征加入南侨机工队。
/ E& T, f8 `5 `" L  因为技术好,许海星未经培训便上路了,他所在的仰光路负责将各种抗战物资从缅北运送到国内。此后几年,他和队友以道路为“乡”车为“家”。他们的战场是险峻的公路,他们的掩体是载满军需的卡车,他们的武器是双手紧握的方向盘,他们的任务是挂上前进挡勇往直前。如果侦察到日军轰炸机暂时不来,他们就没日没夜地赶路,半夜累了把车停在路边,驾驶室便是“临时旅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饿了他们便上树摘果、下塘捕鱼,保持体力继续赶路。
- F6 f/ Y* L+ _6 q% V6 x& c# L! L/ @9 R8 ?1 p+ |8 e9 i
  穿越硝烟,一滴汽油一滴血
7 Q& ]9 _7 x2 P: a: {  t, l  “从缅北的腊戍到昆明,再到贵阳、重庆、湖南、广西、浙江。总之,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开。”在许海星的印象中,由畹町到保山这一段滇缅公路最为险峻。当时,走在这段路上的南侨机工中就流行着“初一翻车,十五见底”的说法。仅1939年5月至11月间,就有10名机工在车祸中丧生。他们牺牲后,找到尸骨也无法带走,只能向着南洋的方向就地掩埋。! ]& T$ B& r0 O: s/ P  u: \
  除了路难走,山林里有传播恶性疟疾的蚊子,这对经常露宿在外的机工也是一大困扰。“蚊子有多大,我见的十个可炒一盘!”许海星回忆称,跟他一同从沙捞越应征去的60多名机工中,抵达缅甸后水土不服病倒折返的就有11位,到了昆明又有十多人因疟疾返乡。比疟疾更可怕的是日军的轰炸,有时车坏了停在路上,或是来不及躲避,他们便成了“活靶子”。“有一次,日本人的炸弹就落在我附近,炸得我满身是土,连嘴里都是。”
  }0 N# P2 t) E0 F5 }4 |! a  1939年至1942年间,3000多名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抢运的军需物资便占了当时国际援助90%以上。但危险无处不在,当时在抗战后方就流传着“一滴汽油一滴血”的说法。据统计,当年在滇缅公路上,就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付出了生命。8 Q2 z- a  `6 X

4 b; B/ G/ }3 W2 j  抱残返乡,手臂没了半截骨
2 ?1 y  @, f' E: h$ |% H" O  1942年,惠通桥被炸断,滇缅公路中断,南侨机工队被解散,许海星转入美国陆军后勤部当司机。后来,在一次战事中,他被机关枪击断右臂肱骨,从此离开了战场。当时的后方医院缺医少药,伤口痊愈后,医生本想置入银板帮他接好断裂的肱骨,却发现伤口无法密合,只得取出银板。此时,他右臂的肱骨已切去两寸,少了一段骨的右臂从此废了,虽有知觉、甚至可任意旋转,但却使不上劲,拿不稳东西。& f( f  q) R4 _% A  h* t# R8 n
  1950年,当他带着一只残废的右臂孑然回到南洋,一无所有的他早过了而立之年,身体条件限制了他的工作选择。他背起背包走街串巷当起了流动小贩,内衣、香烟、各种小杂物都卖。1953年,他终于在离家几十里远的乡村定居下来,与当地一位不懂华语的土著姑娘结了婚,并改行务农,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乡间生活。偶尔,当他想用右手拿锄头却感到力不从心时,那段鲜为人知的沧桑岁月才又重回到他脑海中。, V& q; o+ i6 j' X
  1994年,太太去世。这位勤奋的土著姑娘陪伴了他半生,共同养育了8个子女。他给她取了个中国人的姓,以表达对她的敬意。# c4 s& y, L( t0 E* Y: C' ]. P
d1122fbe.jpg
) W8 Q* P, n) N+ a  死生契阔,泛黄信笺成珍藏  a6 n3 ~7 _" ~4 E3 u
  讲完他认为“并不惊险”的经历,许海星老人又回忆起封存在记忆深处刻骨铭心的一段情——7 `0 N) A$ j& D4 Z& `7 g
  那是在1947年,他随部队到达东北四平街,住进了一个四合院。邻居中有位18岁的满族姑娘,她叫阿敏,是个电影院售票员。阿敏对英俊帅气的他颇有好感,但却“口难开”。她悄悄找邻居大嫂帮她递了两张电影票给这位帅兵哥,说有人请他看戏。“快开场了,她才悄悄坐到了我身边。”
7 b' G8 Z* \% p) L  但两个人刚刚萌芽的情愫很快被一纸调令打乱了。1948年,他随部队南下之前把她送回了老家,没有留下一封信,从此天各一方,至死未再相见。“我废了一只手,以后的生活没着落,如果带她跟着我漂泊,不知道要受多少罪?我怎能忍心这么做?”老人说。
0 W+ ]$ i5 B  M2 g  1977年,在返回南洋27年后,对阿敏的牵挂让许海星忍不住提起了笔,按记忆中的地址给她写信。信寄到东北四平街,却被退回了。他又照着旧地址再次去信。好心的邮差帮他查到阿敏已调往长春当教员,遂将信转去。% i$ l1 ~) r) ~9 {$ m
  阿敏很快回信。得知她在离别后找了他6年,他百感交集。他想给她寄点东西,她却回信道:“谢谢您的关心,我什么东西也不需要,而且我所需要的您也寄不来。如果对您没有什么太大的不便,请您常来信,告诉我您的起居健康情况就行了。”她还祝福他“和大嫂永远美满”。字里行间,关切但不失分寸,让人倍感心酸。此后20年,他们一直通信。但从1947年认识、1948年离别,到1977年互通音信,直至1997年去世,阿敏至死也未盼来两人再次相见。
) F/ H. l% \( f# {& o* C+ s  “其实我打听过从广东到长春的机票和火车票价。”许海星老人叹了口气:8个孩子要读书、一大家子要吃饭,他只有一只使得上劲的手,挑起家谈何容易?1997年大年初一,他打电话给阿敏拜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直接的问候。短短的3分钟,两人互道保重。如今,虽然生死相隔,但她当年所寄的一封封已经发黄的信,至今仍是他珍藏的宝贝,他会不时拿出来,独自怀念。
' {* e& y: @- {0 J  l% P, G4 H; Z& Z( j9 K5 ~7 A
  南侨机工
  U- l" h6 O2 E# c  指抗战时期东南亚华侨青年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辛阶段,沿海对外交通要道先后沦陷,国际军援运输濒临断绝,简陋的滇缅公路成了当时抗战最重要的“输血管”。滇缅公路山高谷深,地势险恶,其时国内驾驶人员十分缺乏,陈嘉庚遂发表“南侨总会第六号通告”,3200多名南洋爱国华侨响应号召回国服务。1939年至1942年间,他们通过滇缅公路抢运的军需物资占当时国际援助90%以上。1000多名南侨机工为此付出了生命。抗战胜利后,1000多名机工返回南洋,余者因各种原因留在了国内。
: f3 T+ ~6 I) k' s7 p nqjg4052.jpg   w& q* F3 y* k2 Y# E& L" n
nq0651n.jpg 0 X4 r! E6 y! S* U  i$ K
sloy0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