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9|回复: 0

抗战国际友人乔治·艾温·何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0 22: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9-10 22:22 编辑 , H6 I/ N$ \7 O) p) ~# N

" @4 ~+ V9 x5 f( w抗战国际友人乔治·艾温·何克
6 H+ i4 n1 w; P* \) r7 f, \来源:甘肃百科) J. A" t. v# w/ g! q

& ]# ^4 x9 `5 S, M" e- ?$ p0 {  中文名:乔治·艾温·何克0 u4 U5 U% p- J- r$ R
  国籍:英国; ]' i* N+ v4 v% W% ~) ?# Q. G' w
  出生日期:1915
# a+ p: o  Z$ r0 u" [8 i+ g  逝世日期:19459 x  K8 K! y: C* y
hk095860.jpg
/ \: G8 `% Q% i& w  乔治·艾温·何克((1915~1945),英国人。1938年来中国,曾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后为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副校长。1945年7月22日,何克不幸因破伤风病在山丹逝世。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V( {. p# ?/ ?3 [$ W# u/ U7 l
hk395861.jpg 1 n3 n. [4 t: |5 ^- \# B
  人物介绍8 O: o# Z; Q5 O
  何克(1915~1945)全名乔治·艾温·何克。英国人。1937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作环球旅行,1938年初抵达上海,决定留华考察中国社会。同年6月,他以合众社自由撰稿记者身份到延安参观访问,对延安特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生活,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民众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赞叹不已。他在《我看到一个新中国》一书中写道:“这是我生活过的全世界最好的地方”;“这里不仅法律比中国其他地区执行的要好得多,而且实行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政治制度,也比其他地区要民*主得多。”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历尽千辛万苦奔向延安的情景,更使他深切感到这里不愧是“抗日运动在全国最强有力的中心”。一星期后他离开陕北,写了不少关于延安的报道在英美报刊发表,加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 m+ I( ^7 c7 E7 l
  1939年初,在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介绍下,何克二次入陕来到宝鸡,被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创办者新西兰人路易·艾黎(1897-1987)留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这是一个只领生活费、不拿工资的岗位,何克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深入西北各地采访工业合作社的活动,并写出报告,供“工合”国际委员会对外宣传。1942年,经路易·艾黎推荐,何克担任陕西凤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教导主任。该校实行半工半读,学生多为无家可归的战时难童。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起早贪黑地勤奋工作,请教员,修校舍,筹划培训项目,购买教学器械,特别是为筹集学校的经费,常常翻山越岭,四处奔波,终于建起了纺织、机械等车间,培养了许多对恢复和发展战时经济有用的人才。他终生未婚,却以国际主义情怀收养了四个孤苦的中国孩子。
% Q- m" {; G) z0 d: y; a  Z3 `$ K hk395860.jpg ( k* U, ?# N. R- l' d  V. J# R
hk295860.jpg # f/ @/ N6 f% a
  1944年,由于局势影响,培黎工艺学校决定西迁甘肃山丹。何克出色地组织了全校师生与物资设备的一千公里长途大迁移。在山丹,何克使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又增设了造纸、皮革、玻璃、电器、化工等车间,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加工作。1945年7月22日,何克不幸因破伤风病在山丹逝世。他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培黎学校,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歪歪斜斜的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p% l/ s. r; X% {* N  k: b2 u

2 C/ {/ t" T9 ?1 l& u3 \# H6 m  主要经历
' R; f" H+ `$ m" l2 Z' j  初到中国
& _3 N) J. ~9 p) q! k9 g' f1 v' N  乔治·艾温·何克1915年出生在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同年随姑母游历美国、日本后来到中国。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他应邀以合众国际社撰稿人身份对中国进行实地采访。他目睹了日寇在上海、南京、武汉的暴行,撰写了大量文章,深刻揭露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2 j  D( R- W6 m  大敌当前,国民党政府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何克表示出无比的愤慨,刺刀见红地质问“为什么前线的军队不打日本人却和日本人勾勾搭搭?”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罪恶嘴脸。# ^- F! F5 t; F$ J8 P  O
  加入“工合”
0 ?/ M8 W$ n; s: |, M  1939年,乔治·何克接受了路易·艾黎的要求,参加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的工作”,在大后方和边区,组织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安排在战争和水灾中失去家园的难民,并生产抗日军需和民用品。此后,乔治·何克以工合视察员和外事秘书身份,足迹遍及中国的大后方和边区,促成了许多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成为“工合之父”路易·艾黎的得力助手。“工合”运动有效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乔治为此很兴奋。他给家人写信说:“现在是我为中国工作的时候了”。
" e0 j' a# }6 Q4 W7 {1 T/ m  在爱国民|主人士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工合”自1938年8月创办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已在全国大后方及延安等地发展到3000多个,成为支援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j+ H! l1 D: v* r% V9 ]& n0 A
  认识八路军/ G+ z, D! H- O$ h8 _1 {5 a) K
  通过1938年夏季对延安和八路军敌后游击区的采访,特别是经过与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司令员的深入交谈,使乔治·何克对中国问题有了深入、真正的了解,从此对抗日和中国的前途产生了信心。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带头使中国走向民|主和抗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他在结束边区之行后,向国外发表题为《我看到一个新中国》的小册子,其标题开宗明义,向全世界预告了一个以人民作主的新中国,必将取代独裁专、腐*败无能的旧政权。
* b4 V  S  m0 j2 ?0 X hk195860.jpg ( {5 }" z2 x- F( p6 h9 b. |  J
hk495860.jpg ; v3 z6 A3 E4 [* o8 L
hk595860.jpg
! Q* d* o0 \4 A( R3 a hk695860.jpg % P7 R/ M1 n; e; F. |
  投入培黎教育工作
/ q+ g; x8 F% `+ q$ T  因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对干部的需要,乔治·何克于1942年春,全力投入了培黎教育工作。2 N8 t* [& V' q3 p. N$ y
  为了把学校办得更好,何克和艾黎在自己挖的窑洞里,反复探讨教学方法和教育方针,几经斟酌,终于确定了"创造分析,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
6 Z& b  o( R7 g; T& V5 s  为了树立学生们的远大志向,极大地启发他们的劳动、学习积极性,何克还写出了师生喜爱的《校歌》。歌曰:我们生活/我们学习/我们生活学习在培黎/纺织车辆/钢铁机器/工业技术都具备/求知生产不相离/毋自暴/毋自弃/亲爱团结,齐心合力/发挥合作精神/为新中国奠定工业建设的石基。$ V) c2 u4 l: ~% K/ R
  收养遗孤' n: s2 k; G+ D) S% V
  在此期间,何克以国际主义的情怀,收养了被国民党追杀的地下党员的几个孩子,当父作母,关怀无微,一直到他诀别人世。6 F) I% J0 _9 d( ]" \
  迁移校址9 i' {, b3 ]0 S- o  k
  1944年,在国民党当局的刁难下,培黎学校在陕西双石铺办不下去了,艾黎和何克多次考察,决定迁校甘肃山丹。" ^2 z# |: T( H* l8 ]: i2 O8 r
  1944年隆冬,何克率领运输队和30名学生,开始了迁校的“小长征”。迁校队伍,顶风雪,迎严寒,途经天水、秦安、兰州,翻越4800多米的高山,长途跋涉1100多公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1945年3月辗转山丹。' R. X0 R6 W7 ?2 o
  何克身先士卒,带领学生们投入整修新校舍的工作。拾砖铺地,严封门窗;安装机器,发电照明;筹备师生口粮,组织师生开课,安置从各地投奔来的贫寒子弟上学,还要应付当地官场、衙门的干涉、破坏……( G9 c; c: y) r$ o3 |4 h
  学校工作繁多,千头万绪,都被乔治·何克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妥当当。
! h$ M7 G2 ]  y, t8 N/ L1 K1 J  那时候,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艾黎对何克分析: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就要全力以赴地向共产党进攻,企图在美国的支持下,占领北方所有的城市。培校早已被称为“红党”了,还会遇到新的麻烦,组织开展护校斗争。2 N9 C: P) w9 S: _! j
  何克说,我知道,在这些地区,打败日本后,接下来的伟大斗争,将是阶级斗争……我们必须站在贫苦农民的一边,我们营垒里都是穷人,我们必须为革命工作,并准备牺牲。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就是继续斗争。就是使山丹工合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坚持下去,就地迎接解放军的到来。- W8 t- J. Y0 d# O3 Y
  何克还用中文写了一首歌:“我们在山丹获得新生,我们要坚持在这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何克这个异国青年,把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已完全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了。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心,决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鼓舞了全校师生的斗志。
3 q7 |7 Q2 s/ b8 A5 O# C6 R  不幸逝世' z( p0 h+ @$ O5 h
  正当何克为办好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艰苦奋斗,为中国培养人才的时候,在一次打篮球时,他的脚趾不幸被碎玻璃片扎破,因当时缺医少药,致使病情恶化,被感染为破伤风。1945年7月22日,何克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年刚刚三十岁。全校师生,无不为失去了一位亲爱的战友和师长,而悲痛万分。+ v! H2 }  h& P6 o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