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80|回复: 8

[求助] 《文子》《列子》和郭象《庄子》都源于《庄子辩论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0 11: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5-10-16 10:37 编辑

1:文子就是庄子天下篇的宋銒吗?


见百度:【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汉族,出生地,涡阳,生卒年不详,是道家祖师,被尊为太乙玄师,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同时,是《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文子思想尚阳[1] 。常游于 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而灭吴。
汉书·艺文志》道家[2] 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范蠡师事于计然,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广为流传的,从先秦两汉至宋元,都有史料可以证明。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相关史料,当属《太平御览》卷404所引太史公《素王妙论》中的一段话:“计然者,蔡(葵)丘濮上人,其先晋国公子也,姓辛氏,字文,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史记·货殖列传》载:“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刘宋裴禀《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故谚曰‘研、桑心稴’。”裴禀又引《范子》所载以为佐证:“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三晋之地的文子学派与列子学派和齐国的黄老学派共同形成了北方道家。《文子·上德》篇有明显的《易》学特色。《上德》解易与《彖》、《象》为同一思想脉络的发展[3-4] 。】


宋人南谷子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则据此得出结论:“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名,字计然,文子某号,家睢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读作jian,平声),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有二篇,曰《文子》。”

《庄子·天下篇》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 、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
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2:从《计然传·内经》中和勾践对话中,看不出其学术有明显老子道学的痕迹。三才分析法,五德,以道治国都不明显。从现有的文献看,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面。北方方面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与列子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入世”倾向。南方一系则为庄子代表,发展《老子》去“欲”之说,进而将“长生久视”的取向扭转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遥”,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
为什么《杂篇·天下篇》并没有说文子这个人呢?

《庄子·天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馀,岿然而有馀。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3:柳宗元的怀疑

见百度【《隋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篇。唐柳宗元认为《文子》这本书是夹杂抄袭了儒、墨、名、法诸家语句,来解释《道德经》,故称之为“驳书”。由于柳宗元的影响前人皆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敢于发声为文子翻案的几乎没有。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6章,不见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但确证了《文子》一书的存在,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文子在唐代时与老子、庄子并重,天宝元年唐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通玄真经》是否计然所做?或者说考古只是证明了《文子》在《淮南子》之后出土,但是文子否在庄子之前就不好说了。从年代看,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编撰的《淮南子》,中山怀王刘修(公元前69——公元前54年),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年6),就是说《文子》可能是在《淮南子》之后编撰成的。我觉得柳宗元的“驳书”怀疑是对的,但是确实不是汉唐伪书。

问题可能出在庄子学说从出现到汉初刘安之前,儒道围绕庄子学说的辩论从来就没有的停止过,刘安集合当时的学者整理《庄子辩论集》之后,编撰了《淮南子》进行学术整理,但是因为《淮南子》思路是庄子学说为主、儒学为辅而老子学说次之的格局,各家都不满意,所以将一代学人集合历代观点之后的抉择,最终打入了 杂家了,因此才有了《文子》的出书。

到刘向时期整理学术时,儒学一脉从《庄子辩论集》中摘编了《列子》,是不是道学一脉同时期从中也摘编出了《文子》呢?《庄子辩论集》中剩下的部分才是郭象版《庄子》。 那样的话,思路倒是顺,考古证据也顺,就是人物、时间、事件不顺,如果文子和宋妍不是一人,就都顺了。
很可能文子和列子一样只是儒道为主的学术辩论中的两个虚构的代表人。

可以肯定的是,《文子》出于《庄子辩论集》,出土在《淮南子》之后,但是刘向是不是摘编了《文子》需进一步考证。
请这方面的专家吗?请发表高见。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30 功勛 +3 收起 理由
yong321 + 10 + 30 + 3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08: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文子》正名

来源:博客     作者:殷诚安     时间:2011-02-09 17:51:58      次 繁體中文版     手机访问道教之音《文子》,道家称《通玄真经》。相传是老子弟子辛研(计然)所著,因为历代学者均认为其为“伪书”,故研究者甚少。
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文子》一书的残简。内容与今版《文子》相同处有六篇,不见于今本《文子》的还有一些。通过与今本校对,得以部分恢复《文子》原貌。由于汉简《文子》的出土,使得历代文人学者指责《文子》为伪书之说,不攻自破。
《文子》篇章中大部分内容与《淮南子》相同,历代学者由此断定《文子》为后人抄袭《淮南子》而成,判其为“伪书”。按历史年代推断,中山怀王刘修(公元前69——公元前54年)去世时,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编撰的《淮南子》一书早已问世,但是却在墓中陪葬的是带有“文子曰”的《文子》而不是《淮南子》。这除了《淮南子》因淮南王定为罪人而成禁*书外,只能说明《淮南子》抄袭了《文子》,而不是《文子》抄袭《淮南子》。因为《文子》是原著,并且可信,所以才能被中山王刘修带入坟墓。假如《文子》是抄袭了《淮南子》的伪书,刘修不但不会带伪书入墓,而且会用比对待禁*书《淮南子》更糟糕的方式对待《文子》——早就弃之如敝履矣!又岂会带入坟墓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是《淮南子》抄袭了《文子》;《文子》确是先秦时期的著作无疑。而《淮南子》之所以有大量与《文子》相同之处,只能说明是当时淮南王所养的一群食客中的“文抄公”们抄袭了《文子》的结果。
不过今版《文子》(《通玄真经》)中的“老子曰”,在竹简中多为“文子曰”,由此可见,《文子》确有被后人改动过的痕迹,但却不是伪书。
回顾“伪书”之论
谨以当代学者傅亚庶《〈通玄真经〉释读》之序言作如下说明:
《通玄真经》唐以前称为《文子》,乃世代通行之书。但过去学术界一向以伪书对待,因此长期以来,关于《文子》的研究颇为冷清。
最早认为《文子》是伪书的是《汉书》的作者班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关于《文子》一书中自注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自班固以下,对《文子》持伪书之说人数众多。
唐柳宗元《辩文子》曰:“其辞有若可取,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己者多,凡《孟》、《管》数家皆见剽窃,峤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辞,义牙相抵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今删去谬恶乱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
黄震《黄氏日抄》曰:“文子者,云周平王时辛研之字,即范蠡之师计然,尝师老子而作此书,其为之注与序者,唐人默希子,而号其书曰《通玄真经》,然伪书耳。孔子后于周平王几百年,及见老子,安有生于平王之时者,先能师老子耶?范蠡战国人,又安得尚师平王时之文子耶?此伪一也。老子所谈者清虚,而计然之所事者财利,此伪二也。其书述皇王帝霸,而霸乃伯字,后世转声为霸耳,平王时未有霸之名,此伪三也。相坐之法,咸爵之令,皆秦之事,而书以为老子之言,此伪四也。伪为之者,殆即所谓默希子而乃自匿其姓名欤?”
陶方琦《汉孽室文钞》认定《文子》非古书,认为现今属于杂家的《文子》与《汉书·艺文志》属于道家的《文子》不同。
梁启超《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认为,《文子》自班固起已疑其依托,今本又非班固所见之旧本,实是伪中出伪,其大半袭自《淮南子》。
章太炎《菿汉微言》认为,今本《文子》,半袭《淮南子》,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
钱熙祚《文子校勘记》认为,《文子》出《淮南子》十之九,取它书不过十之一,惟《淮南》传写已久,间有《淮南子》误而《文子》不误者。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肯定柳宗元的驳书之说,认为《文子》虽伪,但不全伪。
孙星衍独具慧眼
在关于《文子》真伪之辩中,只有清孙星衍认为其不伪,其《问学堂集》卷四《文子序》曰:“《艺文志》注言‘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盖谓文子生不与周平王同时,而书中称之,乃托为问答,非谓其书由后人伪托,宋人误会其言,遂疑此书出于后世也。按书称平王并无‘周’字,又班固误读此书,此平王何知非楚平王?书有云‘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知柔。’又云‘齿坚于舌而先弊。’考《孔丛子》云‘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曰:子不见乎齿乎?齿坚刚卒尽相磨,舌柔顺终以不弊。’老聃疑即老莱子,《史记》所云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文子师老子亦或游于楚,平王同时,无足怪者。杜道坚亦以为楚平王不听其言,遂有鞭尸之祸也。书又云‘秦楚汉魏之歌’,则其人六国时犹在矣。《范子》称文子为辛计然之字,而为其师,尚可引据,范蠡之学,出于道家,其所教越,以亡取存,以卑取辱,以退取先之术也。又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亦出《文子》,是文子即计然无疑……淮南王受诏著书,成于食时,多引《文子》,增损其词,谬误迭出,则知《文子》胜于《淮南》,此十二篇必是汉人依据之本。”
自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出土竹简有《论语》、《文子》)。其中与今本《文子》文字相同的有六篇,不见于今本《文子》的还有一些,这就使得《文子》得以部分地恢复其本来面目。由于汉简的出土,使得《文子》为伪托剽窃之说不攻自破,根据汉墓出土的竹简,可以认定《文子》是先秦时期的古籍,同时亦可印证孙星衍“《文子》胜于《淮南》”之说。
从简文《文子》与今本《文子》相同的章节来看,凡简文中的文子,今本都改成了老子,并从回答的先生,变成了提问的学生,平王被取消,新添一个老子。由此可以看出,《文子》是一本西汉已有的先秦古书,今本虽经后人篡改,但不是伪书。
班固误将“楚平王”作“周平王”
《通玄真经·道德》篇原文:
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虽有道,而遭淫世之乱,以一人之权,而欲化久乱之民,其庸能乎?”文子曰:“夫道德者,匡邪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上美之则下食之,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淫乱之世矣。积德成王,积怨成亡;积石成山,积水成海。不积而能成者,未之有也……”
此处的“平王”,除清孙星衍外,自班固以来,历代学者都以为是指“周平王”,只有孙星衍认为是指“楚平王”,孙星衍见识高于众人。
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zatan/info-2423.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14: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5-10-13 15:08 编辑

一:综合先秦古籍可以看出文子不是计然:

1:从《庄子天下篇》可以看出,如果宋钘是老子弟子的话,或者宋钘和老子学术观点相近的话,庄子不会将老子、尹喜作博大真人而对宋钘态度差这么大。

2:《荀子·非十二子》
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释文: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行为像禽兽一样,谈不上和礼义合拍、和正确的政治原则相贯通;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它嚣、魏牟就是这种人。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钘也。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

释文:不懂得统一天下、建立国家的法度,崇尚功利实用,重视节俭而轻慢等级差别,甚至不容许人与人间有分别和差异的存在、也不让君臣间有上下的悬殊;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够用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墨翟、宋钘就是这种人。
推崇法治但又没有个法度,卑视贤能的人而喜欢另搞一套,上则听从君主,下则依从世俗,整天谈论制定礼义法典,但反复考察这些典制,就会发现它们迂远得没有一个最终的着落点,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确定名分;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够用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慎到、田骈就是这种人。

3:《荀子解蔽》

昔宾孟【萌】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和】。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欲】谓之道尽慊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



评说:

荀子没有议论老子的言论。治国一要建立国家道路,二要建立治国理论,三是建立管理制度。老子对道路和制度所言很少,说的主要是治国理论。孔子倡导的主要是制度而理论次之。明白这个基础,再看荀子对各家学说的得失就比较好把握了。

如果知道庄子无为就是不干事,以“不知、无用”为逍遥根基的话,就知道庄子天下篇的依据了,也就理解荀子将庄子为第一位要批驳的理由了。计然(宋钘)第三。如果宋钘的学术主要是老子理论的话或者说是《文子》解释老子的话,荀子的重点应该和老子相关,但看不出道德经的痕迹。
看看《庄子天下篇》就知道荀子为什么将墨子和宋鈃排在一起了。相传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宋钘,从荀子对慎到、田骈和宋钘评价来说确实有些类似。但是庄子和荀子都都认为宋鈃和老子言论差的比较远。
文子被认为是老子弟子的原因主要是《文子十二篇》,如果说文子是【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计然不会早于孔子。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96年范蠡到勾践处,这时范蠡40岁,计然小于55岁。之后范蠡以计然为师,向勾践献策图强,到范蠡60岁左右时泛舟西湖。范蠡还为计然作传,一般情况下应该是人死后才会作传。如果文子就是计然, 从《计然传》看其学术主要是五行,和老子学说的联系几乎微乎其微。
所以综合各种资料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文子不是计然(宋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11: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5-10-15 13:15 编辑

二:《文子》不是先秦古籍,《淮南子》在《文子》之后成书,二者内容大部分都源于《庄子辩论集》。

1:庄子、荀子在学术评说中都没有提到过《文子》,如果《文子》是先秦古籍的话,作为老子道学重要的解释者,为什么这两个人都没有提起《文子》呢?

2:竹简本《文子》什么时候撰写?

摘自【刘群栋《文子》撰作年代考 】李学勤先生认为:【如此则《七略》所著录九篇本《文子》是经过刘向父子整理才成为九篇,而且可能也是由刘向父子来分篇的。从时间上看,如果汉墓墓主是中山怀王,则竹简本《文子》不可能是刘歆《七略》所著录的九篇本。即使墓主是中山孝王,他下葬的年代也在刘歆校书之前,竹简《文子》也不会是刘向父子所校定的九篇本。但九篇本和竹简本确实是同时代的不同抄本。因为当时的书籍传播主要靠抄写,远不如今天我们的图书出版事业发达。正因为当时的很多书籍都没有统一的本子,所以才需要校订。刘向父子整理的九篇本《文子》还不至于流传那么快。但竹简本《文子》和刘向父子整理以前的《文子》内容比较接近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竹简本《文子》应该是西汉时期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本子,但肯定不会是刘向父子整理的九篇本《文子》。】


我的观点:此说需要考量,中山怀王刘修(公元前69——公元前54年),中山孝王刘兴(前1世纪?-前8年)。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年6),刘歆(约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刘向23岁刘修死,这时期刘向编辑没编辑文子不能下定论说没有。如果是刘兴的话,基本长刘向23岁,藏有刘向所编撰的《文子》可能性就很大了。 至于说“刘向父子整理的九篇本《文子》还不至于流传那么快”,更不能确定,尤其是刘向刘修同是皇族,有了新成果应该先知道才对。而且如果《文子》只是摘编于《庄子辩论集》时间也不会很久。

不过有一个疑点: 刘兴墓中《文子》竹简为什么和刘向父子整理的九篇本《文子》内容差距较大的问题。
再看看中山孝王刘兴的资料,见百度:【刘兴(前1世纪―前8年),即中山孝王。汉元帝刘奭第三子,母冯昭仪。汉平帝刘衎父。建昭二年(前37年)封信都王,十四年,徙封中山。汉成帝无子,议从诸侯王子中立太子,御史大夫孔光曾建议立刘兴,汉成帝以他不才,又是兄弟,遂立刘欣为太子。】班固评论刘兴见百度:【元帝的子孙,遍有天下,但是汉世在他的孙子时断绝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淮阳宪王当时在诸侯之中可算很聪慧的了,但被张博引诱,几陷无道。】
《宣元六王传》是《汉书》的一篇。说了些张博的事,见百度:【博知王意动,复遗王书曰:“博幸得肺腑,
数进愚策,未见省察。北游燕、赵,欲循行郡国求幽隐之士,闻齐有驷先生者,善为《司马兵法》,大将之材也,博得谒见,承间进问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尔非世俗之所知。今边境不安,天下骚动,微此人其莫能安也。又闻北海之濒有贤人焉,累世不可逮,然难致也。得此二人而荐之,功亦不细矣。】
以上可知,刘向在对《管子》、《晏子》、《韩非子》、《列子》、《邓析》、《关尹子》、《子华子》以及《战国策》等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认为它们皆有符合儒家经义的地方。刘兴喜欢和隐士打交道,又仕途不顺,喜欢老子学说是自然不过的选择,也说明了上面的种种疑问的缘由。刘兴时代皇帝喜欢儒术,认为刘兴不成才,可见当时刘向刘兴时期道学的境遇。刘兴看到的竹简《文子》或者是刘向父子早期摘编本,只是送给刘兴作为收藏。或者刘兴喜欢原文《文子》而不喜欢刘歆通俗本也有可能,这都是“九篇本和竹简本确实是同时代的不同抄本”的合理解释。


3:郭店竹简和老子本意不符,证明不了《文子》竹简的年代问题

摘自【刘群栋《文子》撰作年代考 】李学勤先生认为:【首先,我们从《文子》对“仁义”的态度符合早期《老子》对“仁义”的态度来考察《文子》的成书时代。《文子》一书是老子的弟子文子及文子的后学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文子》的思想应该符合早期《老子》的思想,而《老子》在流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在版本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以及郭店楚简甲、乙、丙本《老子》的出土,《老子》在版本流传方面的历时性差异也逐渐清晰。根据最新的郭店楚简《老子》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知道,早期的《老子》并不像今本《老子》那样反对“仁义”。比如今本《老子》第16章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在简甲本中分别是“绝智弃辩”、“绝巧去利”,这些不同正好解决了今本《老子》中对“圣”、“仁”、“义”态度的矛盾,充分说明了《老子》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修改的痕迹,其实早期的《老子》不反对“仁义”。我们再来看《文子》中对“仁”、“义”、“圣”等思想的描述。
从以上所举竹简《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仁”、“义”、“圣”都是《文子》一书所推崇和提倡的,对于治理国家也需要用到“仁”、“义”、“圣”等思想。这些思想和郭店楚简中《老子》的思想相同。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出土郭店楚简的墓葬年代大致可确定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根据《文子》竹简中符合这个时期《老子》的“仁义”思想来看,《文子》的出现应该不会晚于公元前4四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今本中“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思想的形成当在庄学形成的战国中晚期。如果《文子》成书在此时期之后,它必然受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思想的影响,而不可能出现竹简《文子》中提倡的“圣”、“仁”、“义”等思想,所以《文子》一书中“圣”、“仁”、“义”等思想与郭店楚简《老子》一致,充分说明了《文子》形成年代的下限应当早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这也和唐兰先生从《文子》中一些文句和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道原》等篇有呼应之处,从而认为《文子》应属先秦道家古籍的观点相一致。

我的观点:

因为郭店竹简和《文子》竹简对仁义的看法类似,就说《文子》竹简也是老子早期思想,这个说法有些先入为主的意味,违背了训诂学的基本原则。
郭店竹简本老子是不符合老子愿意的,是儒家改造后的版本,《庄子》和现今通行本《老子》观点一致,绝圣弃智是老子一贯的观点,但不是针对孔子的,老子不反对仁义作为修身的做法,只是反对用仁义治国。否则就不会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经*文了。说到《庄子》要从肉体上铲除圣人的观点,虽然错误理解了《道德经》的内涵,不过这倒是可以作为《道德经》是否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以及“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样的话的一个佐证,从《外篇·骈拇》“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和《外篇·马蹄》“道德不废,安取仁义!”和《外篇·脍箧》“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说明在庄子看到的《道德经》是这么说的,可以算是《庄子》提供的一个旁证。

至于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庄子时期的观点,并据此推断《文子》应在庄子之前,所以应是先秦古籍。言下之意,【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庄子的观点而不是老子的观点,一是庄子视老子为博大真人,不可能大幅度篡改老子观点;二是通行本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观点散在各个章节中,除非总体篡改否则安排不出通行本的次序来。所以我说,这个观点有点以讹传讹,《经法》、《道原》是儒家观点不足为据。《文子》中提倡的“圣”、“仁”、“义”等思想可能因为在《庄子辩论集》中屡屡受质疑而改变了,这从《文子》中有儒道融合的迹象可以看出来。



证明这个问题可以从《道德经》整理文中得到验证:《道德经--学道之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将欲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我又发现了一个《老子》故乱其辞做法的好处,就是《老子》乱的水乳交融,象【学道之极】篇章分散在81章中,一般人很难再恢复出来,所以后世只是对“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论点的刺眼语句加以批驳、甚至删减,但是对论据却无从下手。所以众多原文得以保存,为后世恢复《老子》真意留下了可能。从这方面也可以反证出来,郭店竹简和文子竹简都不是老子早期的观点,《文子》也不会是先秦古籍。


4:唐柳宗元《辩文子》曰:“其辞有若可取,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己者多,凡《孟》、《管》数家皆见剽窃,峤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辞,义牙相抵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今删去谬恶乱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钱熙祚《文子校勘记》认为,《文子》出《淮南子》十之九,取它书不过十之一,惟《淮南》传写已久,间有《淮南子》误而《文子》不误者。
摘自【刘群栋《文子》撰作年代考 】李学勤先生认为【从目前对郭店楚简本《老子》、帛书本《老子》的研究成果来看,《老子》一书在流传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果没有这些出土文献的佐证,我们很难相信《老子》从开始到今天的传世本会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流传版本和过程对《文子》一书在先秦的流传做个推测:《文子》一书在成书之初,应该像《老子》一样,经历了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如果这个推论成立,则韩非子读过《文子》也是可能的。司马迁说韩非“归本于黄老”,应该受到了《文子》一书的影响。】

我的观点:
李先生的推论确实很难让人信服,如果郭店竹简和帛书本有问题的话,先生的推论就有些以讹传讹的味道了。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应该是《淮南子》在《文子》之后成书,二者内容大部分都源于《庄子辩论集》。《文子》如果是来源于《庄子辩论集》,只能说明其原始素材从庄子学说诞生到刘安刘向,期间年代长远,所以会有多种痕迹,混淆起来难于辨清,但是不能证明成书也在先秦。但从《庄子天下篇》《计然传》可看出学术理思路不同,计然和道家文子不是一个人,道家文子是虚构人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09: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文子》问题是2015年10月9日开始的,《文子》是道学四大经典之一,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

从版本看《文子》实质和《列子》类似,都是刘向父子从《庄子辩论集》中摘编出来的,刘兴《文子》竹简属于早期摘品,刘歆《文子》九篇属于润色后的通俗本。《文子》属于道家老子的注疏,这从侧面印证了我说《列子》属于儒家修炼说的正确性。
从学术方面看,刘兴《文子》竹简也好,刘歆《文子》九篇也好,都是《老子》故乱其辞和庄子误导道学的基础上,产生出的作品,其学术水平可见一斑。所以,我只是从版本角度,举几个契合度较高的例子,来支持我的观点,学术问题就不再详细解说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5: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5-10-15 15:39 编辑

举例说明一下,《文子》、《列子》和郭象《庄子》的契合度,《文子》从文章风格看,明显是答辩语气,但不见答辩双方;《列子》答辩痕迹较轻;郭象《庄子》原样保留了答辩情形。

第一卷:道原

1:老子〔文子〕曰:大丈夫恬然无思,惔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以天为盖,则无所不覆也;以地为车,则无所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所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照见天下者,执道之要,观无穷之地也。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历其精神,偃其知见,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列子·天瑞第一》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逍遥游,对“一”不变的批驳,已经遗失在《天下》中有痕迹)



2:老子〔文子〕曰: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知时者,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而应,智之动也;智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出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是故,圣人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情,故通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智,以漠合神,即乎无门,循天者,与道游也;随人者,与俗交也: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内篇·齐物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之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庄子,人的思想)
《列子·天瑞第一》
粥熊曰:“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 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批驳庄子不可知论)

3:《内篇·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宀夭}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逍遥游)

《文子》: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杂篇·寓言》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
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
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儒家, 逍遥游)

第四卷 符言
1:老子〔文子〕曰:人之情,心服于德,不服于力。德在与不在来,是以,圣人之欲贵于人者,先贵于人;欲尊于人者,先尊于人;欲胜人者,先自胜;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贵贱卑尊,道以制之。夫古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乐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重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与之为取,后之为先,即几之道矣。

《列子说符》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1),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2)。
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2:《列子说符》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1),以为军正(2)。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3)。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于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苦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4)。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扰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5)。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6),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温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老子〔文子〕曰: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智主,藏于无形,行于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始于无形,动于不得已,欲福先无祸,欲利先远害。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乱。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剥,其角美者身必杀,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华荣之言后为愆,石有玉伤其山,黔首之患固在言前。



3:老子〔文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见誉而为善,立〔名〕而为贤,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则无功,妄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事败足以灭身。

《列子说符》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1),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2):“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3)。”遂共盗而残之(4)。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若莫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文子》、《列子》和郭象《庄子》辩论中高度契合相关的例子俯拾皆是,我只说几个明显的,其他的有兴趣的可以自查。

(写于2015年10月16日,延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4: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参考拙作《归途三部曲》之第二部《紫薇星明》:

《道旨正源》
目录
第一卷: 古《易》归真
第二卷:《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纲
第一篇:大智《阴符经》
第二篇:至善《道德经》

第三卷:《庄子》实质
前言
第一篇:混乱的郭象版《庄子》
第二篇:郭象版《庄子》整理
第三篇:《列子》实质
第四篇:郭象《庄子》与刘向《列子》的融合
第五篇:魏牟原始《庄子》
第六篇:儒道为主的学术大融合
第七篇:《文子》实质

第四卷:杂篇
第一篇:批驳《太一生水》
第二篇:学习《道言浅近说》
第三篇:《简白》胜《厚黑》
第四篇:与傅佩荣先生商榷《向老子问道》
第五篇:由《辩论学》看《庄子》的诡辩术
第六篇:郭店竹简本不符合《老子》整体思路
第七篇:培育软实力中的硬道理——中国传统哲学
第八篇:建言:【中国国学中心】应展现怎样的话语特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9: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庄子学说版本的演变过程应该有【原始《庄子》】诞生,自【原始《庄子》】诞生一直到淮南子整理学术思想时期,儒道为主的学术大辩论就没有停止过,这期间的辩论过程经过历代增补成为《庄子辩论集》,《淮南子》就是根据《庄子辩论集》和当时学术发展情况整合而成。刘向在《庄子辩论集》基础上摘编出《列子》,之后的残存部分就是郭象《庄子》。不过《庄子辩论集》可能不止刘向《列子》和郭象《庄子》两部分内容,很可能不完整,流传中还有遗失,主要是《逍遥游》、《齐物论》部分,这部分从《列子》以及郭象《庄子》残篇中,可以反衬出些端倪 。
郭象《庄子》大部分保留了道家观点,《列子》则是刘氏父子认为儒家观点的精华结合。郭象 版本所谓的内、外、杂篇的分法,是没有看透内部联系的结果,实质上只有内篇七篇内容,其它的都是内七篇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9 09: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准备了阳光空气水和土等基本原料,然后就任由拾遗补缺形成了繁茂的大自然。道管理自然的要素控制方法,就是平台管理的模式,操控平台的是“道”,自然万物在平台规则内是自由的,感觉不到平台的存在,所以说是“无为”。
从道的要素管理方法获得启示,应用于社会管理的成果,就是五贼、五德方法,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可以无缝连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