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7|回复: 3

“内则道佛”到内则儒道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7 08: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内则道佛”与“外则儒术”的内外一体,出现在盛唐后五代十国第二次大动乱期前后,是汉武“独尊儒术”专*制主义的文化延续。“内则道佛”的逻辑定义,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成立。外来佛理,值乱世人心困惑,植根于“贵无”的自然理论基础上,渐变而脱离贵无,还原佛学空境,实现社会人生观从自然无为向着幻化真如的方向转。贵无是自然观,空境是人为观。世间事物实相,没有纯自然,没有纯人为。心性内外,透现人的知行活动,从表层现象深入探究本质矛盾,都是自然与人为之矛盾体。撇开人为与自然的分隔不论,道佛意涵不是一致?从自然观角度,诸法因缘生,不是道法有无生?从人为观角度,道法有无生,不是诸法因缘生?人为与自然分隔成道佛两家。人为与自然本属一体,道佛之间有相通性、互补性与一致性,成乱世的“内则道佛”。直到今天,佛学显然老子学,老子学彰显佛学,证确着道佛之间的逻辑相通性。
1)佛理的诸法因缘生,缘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身受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身受而心受,诸法生五蕴(色受想行识)。从身受到心受,心所诸法,缘转化因。儒家有格物致知说,佛理心法,没有认知成分。身受,非格物。五蕴转悟性,非穷理尽性。悟性是因,实相转为幻化成悟性之因。作个比如:当你遇到花容月貌姑娘,有人性自然的本能冲动,妄想或非份想,人为因出于自然缘。儒家教人明于庶物人伦守本份,理性制约感性。佛理教人断非份想之本根,将花容月貌幻化,四十徐娘半老时,老病缠身珠黄夕,不是有“井中月”、“水底花”之感觉?熄情灭欲,幻化花容月貌为空境。悟空是因,无思无欲无杂念是果,实相转为真如。值得一提是:荀子虚壹而静谓大清明,静为心底大清明是解蔽正道,“精于道者兼物物”。佛教打坐念佛也是静,静便于悟,离尘心无牵挂而禅静。这便是儒学静与佛学静的不同应用处,儒家格致正诚的修齐治平,与佛教身受心受,心所悟性达致真如的不同境觉处。
2)老子的道法有无生,我的文贴有很多评说了,简单作个概述吧!
老子以执古道纪的质朴心性,混沌无境为本源,道法有无而无为自然;随顺自然流,我自清静民自朴(化)的无为政治;惉滞情、止欲念,弱者道之用的无为人生。三者合一成道法自然而无为。在进入魏晋南北朝时代,老子宇宙自然观与无为政治论的存在合理性日渐消退。对自然无为的心性困惑,致老子无为说的影响力更多聚结在社会人生观方面,即无为人生,近乎物化人生。老子学尚未显然,庄子学透彻了。
3)乱世“内则道佛”,道之无为人生而物化,佛之幻化人生入真如。视事物实相为有无混沌与诸法因缘入空境,接触都是心性问题,时代的心性文化背景。心性文化研究,儒学有探究道心与人心的矛盾理论。“人物之元,鬼神之绍”的存在“音容天”。“道心微、人心危”的危微之几,引出就是鬼神心性。“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鬼神心性都在现实社会中显然。神道极深研几,探赜索隐,治理时弊,顺乎物则知幽明显有无。“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正义利物,化无为有。鬼域反其道,有转为无,将公共所有占为一己之私有,行贿,贪腐而败坏社会风气。合理公平的社会原则被践踏,激化社会矛盾成心性乱相。在危微人心乱时代,神道不显,鬼域流行,贵无还是贵有?实相还是真如?混沌有无、与世浮沉的无为人生,道法自然的内心修持;诸法因缘生,幻化入空境,佛教离尘心避因果的内心修行,都与鬼域乱人世的道心环境相关。人心的力量渺小,“无可奈何奈何天”,适者生存应对君子专*制动乱时代的“内则道佛”。
二、“内则道佛”,士大夫群入道入佛,儒学道德危机,掀动儒学复兴,内则儒道佛互补。治世的道德通行,乱世“内则道佛”。人类合群明分的社会性,仁礼本体与仁礼心性,断定不能遗弃道德。凝聚民心,忠恕仁道,礼义规范,保持社会人际间和谐相处;凝聚民力物物道,道德的正义利物。利物需要和谐,和谐助于利物。离开利物,何言正义?何言道德?孔子圣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亦言:“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非行仁义”,道德非终极目标,目标是“仁义行”的正义利物。“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合体的民所共由物物道,顺乎物则,“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的“终乎大始,理一而已”。化生万物,不仅是满足人们的物欲需求,更重要的是:化生物质的认知与实践过程,“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昭明天体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促动社会向前的文明演进,促动“命日降而性日生”的心性文化发展,显然人、天、物均一自然之化的文明进程。也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认知外部世界,知幽明不知有无,“无有不极”与“无有不极”,可穷尽(命的条件内)与不可穷尽(命的条件外)的无极而太极过程。也是永恒性的“仁义行,非行仁义”的道德实践过程,这就是道德的功能性与价值观。然而,宋明理学的道德内修,正义与利物分隔,只言道德先天的定理性,轻弃道德实践的功能性与价值观。道德性善入虚位,自然人性异化了。这就是船山所揭示宋明理学的道体弊根:“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则执其常而不达于变”。“不因乎物,则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其理论弊端有三:
1)儒道合流的道法自然观,“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引出中为心体庸守常的中庸本体论,引出惉滞情,“存天理,去人欲”的人性异化与道德异化。
2)“天命之谓理”,各正性命的理一分殊。理一是尊卑定理,分殊是礼教定理守本份,“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以天地之性(即天命之理)制约着气质之性内存的善与恶,扬善去恶;扬圣贤之清气,抑压愚不肖之浊气。尊卑定理成心性逻辑的理一分殊,与佛教的心性逻辑的月印万川,从内修心性的社会应用方面,治乱互补,儒佛合流了。
3)“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宋明理学道德异化的惉滞情,阻塞了人的活力与动能。不仅阻碍了正义利物的顺乎物则,也阻滞了社会活力与生机的文明进步;同时,也阻滞了人类性命的生生不息路,阻碍了心性文化的文明进化。如果说,老子学是无为自然观,与之对立是儒家顺天而制天的有为自然观;那么,宋明理学则是无为的道体观,与之对立是船山的有为道体观。“不协于芚愚之化”的“守其常以为明”之道体观,与始奏人、中奏天、终奏物均一自然之化的道体观之间的理论殊异。
宋明理学有心学与理学两分支,心统性情,大其心定“千百年不变”之“心即理”,简易之学就是大其心以道德内修操持,走下去有致良知,知行合一的阳明学。一是正视各正性命,性命分殊的客观事实,回应天命之理一。分殊而定理,落实到细微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理学繁锁,不似心学简易。因定理在分殊处,所以在理学盛行期处主统位置。毕竟道德入虚位,“不因乎物,则不能芚愚之化”,空谈误道,弊病显然。理学转变,走向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即理,否决客观存在的性定理,主心性良知而定理,掀动思想解放,不觉而不能禁,理学走势被弱势的气学逐渐取替,请看《新诸子论坛》23期宋大琦《明儒礼法学》。气学即实学,出现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宋明理学,包括心学与理学,走向终结。
从“内则道佛”走到内则儒道佛,伴随着君主专*制制度而产生,伴随君主专*制制度衰落而盛行,盛极而衰落,在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思潮中走向终结。明晰理论的逻辑次序,探究思想文化的演变循序和文化规律,“会通古今通义”。不因满清逆转的四百年文化厄运,不因文化研究史的百年坎坷路,迷乱心性。前车之鉴,深究精微。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发展软科学,中国文化当正本清源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05: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往曾经讨论过,为何传统文化没有哲学思想?清晰了吧!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阳儒阴法的文化专*制主义,培育出适者生存于专*制环境的“内则道佛”,内则儒道佛文化,何以出哲学活动?“可以断定,中国产生不出民*主与科学来”。在窒息了哲学思想的文化土壤里,即使有哲学活动的思想家,备受压抑。如张载的气本说、参两说、神化说、大中说、知幽明不知有无说等,承继孔儒时代的人文文化与哲学思想,在宋明理学时代处弱势。历经宋明两朝,待阳明学后方逐渐成势。“空喊”“为往圣继绝学”,候到天命方成势。说到现代,马寅初的人口论,顾准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SHZY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论,法权体系论等,不是有先知先觉的卓越见识,如何?非候到天命方见证。天命由之,客观条件意蕴的范畴,打上了文化专*制主义的烙印,付出灾难性代价。文化的专*制主义,窒息了哲学思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08: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一统阳儒阴法的专*制制度,造就了心性内修,内外断隔,窒息哲学思想的儒道佛文化。盛期过后,出现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社会思潮。实学,天道之诚,人道之明诚,诚明一体,理性务实。启蒙,心性之正蒙。正义必利物;人性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心性内修必与环境宜人而改善社会的内外一致。心性内外一体,双向流,决不是单向流。实学与启蒙的社会思潮,一是应对大一统的阳儒阴法,君主专*制世袭的二世走向衰落,导致乱世必然的历史事实,存有无法避免的三大弊症:贪腐天下、势尊必蔽、文有法而礼无法。开始对二千年的专*制史,特别是宋后尊君为爱国的忠诚异化,招致汉夷王朝陵替之历史事实的深刻反思,发出批判专*制的理论先声。二是对儒道佛窒息哲学思想的文化反弹,理性务实于客观化理论研究,出现史无前例的哲学思想活动,开创了传统文化史最光辉灿烂的哲学文化时代。
一、存在意蕴的音容天,“人物之元,鬼神之绍”。心性内外,彰显人为本位的存在音容天。“容者犹有迹也,音者犹无方也”,显然着顺乎物则“终奏以物”的哲学意涵,“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容所不逮,音能逮之”,显然着顺乎物则“始奏以人”的哲学意涵,逮音容成的心性动力能;“故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显然着顺乎物则“中奏以天”的哲学意涵,社会的制度环境造人,文化的“文以益质”,必以压制邪恶,“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张扬正义,礼治天下,解放思想,释放活力,“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宽松而活跃的民所共由物物道之经济环境与道心环境。从顺天应人的理势天角度,音容天的存在演变,就是道体“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的均一自然之化,彰显顺乎物则之始奏人、中奏天的主体地位。哲学活动的理论基础是人文文化。
二、存在即本体,音容天,脱现心性人事合一之本体。本体之价值功能体现为:“循理而应乎事物”。顺乎物则的“终奏以物”,事物之客观性与规律性。始奏人的动力能,就是人的定位结构性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人事就是天命的“性命一也”。仁义人道融入,以人的德性材质定其位的阴阳天道为客体基础;仁义人道融入,以健顺之礼义心性为刚柔地道之主体动能,知行实践活动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质文刚柔之心性人事本体的“理气一也”。正视人事错位与性命错配现象存在的“刚柔杂居”,探究精微,方有知智分界。知明于事与礼,智必明辨识别于人的德与才,明辨仁礼而智辨忠奸邪恶,仁智同体明察秋毫。“义奠于位”而易简理得;“义辨于事”而“立纲陈常”,必以落实““循理应乎事物”为实践验证;“义判于几”于辨清“是非善恶”,鬼神心性之化学反应与道心走势,警惕“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的危微之几,制造出鬼域流行而伤害健康与健顺的仁礼之心性与本体。极深研几,易简理得之性命学,提升到“审微而定命”的神化性命学,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的矛盾理一。落实处依然是“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各正性命,始奏人的心性动力能。也是天命由之“性命一也”,神理规导之“理气一也”。人事心性合一之本体。
容有迹,逮音容成顺乎物则,事物的客观性与规律性,也是始奏人之音,中奏天之容的时空限定性。“义殊乎时”,决定着“进退存亡”。时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条件范围内。“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中庸本体之“始以建中”;继善成性,大中涵化成本体发展的“终乎大始”。知幽明不知有无,无极而太极成生生不息路的发展本体论。质量互变过程,本体的“实函斯活”,“函之中,仁也。仁则活之理赅而存焉,仁则活之体赅而存焉,仁则活之用赅存焉”。活,就是中庸本体成大中之继善成性最显明的动能特征。
三、矛盾理一论。“理气一也”,“性命一也”,乃人类知行实践活动的矛盾理一说。一切心性范畴,都是心性内外的矛盾体。矛盾体运行,“有相因者,有相成者,有相反者”。“特其相因之际,有继,有存,有通,有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有同一性,天道之诚,与人道之明诚,“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明合体的同一性;也有差异性,“非诚之离明,明之离诚矣”。矛盾差异性导致人道偏离天道的“明之离诚”,与“明诚同一”两走向,不是制造着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的理势天?“事物,人也”,成一定之理道。理势自然,却因事物规律性限定,有顺天应人的必然性。矛盾理一说,必与实践出真知的顺乎物则终奏物逻辑同在,离开“终奏以物”之哲学义理,何言理一?矛盾理一论必与“始奏以人”的动力能,思想解放,活力释放的逻辑同在,能否顺乎物则成逮音容成?疑乎人心?离开始奏人的逮音容成之哲学义理,何言理一?矛盾理一论必与中奏天的压邪恶,树正气,释放活力的逻辑同在,防避“音以节容”,的现象发生。离开中奏天的哲学义理,何言理一?研究矛盾运动的“相资以相成,相抑以相生,消息之用存乎其间”,矛盾理一论应用到研究天人的诚明合道,人事心性之刚柔质文的中庸本体,人、天、物自然之化的道体理论,音容天的存在理论各方面,明晰着哲学的范畴内涵、范畴体系和义理体系。
四、容有迹,顺乎物则“终奏以物”,心物逻辑之心性唯物。“终奏以物”,不是局限于人们的物欲需求,更重要的是:理气一也,性命一也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向前的“昭明天体”,促动“命日降而性日生”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推动心性文化的文明进化。心性唯物,理性务实,依然回归到主体实践人方面,“理气一也,性命一也”的心性文明与社会文明,推动以实现的依然是终奏物的物质文明。
五、“人物之元”的音容天,也是“鬼神之绍”的音容天。“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心性鬼神两极,逮音容成与音以节容同在。言顺乎物则,更要言疑乎人心。心性动能走向,成一定理道的事物走向,产生的是人为因果多路向,由此引出心物逻辑的心性辩证。离开心性动能成因果多路向的逻辑事实,何言辩证?辩证心性,质实鬼神,凝聚民心民力,顺乎物则,辩证法与唯物论联结成心性科学的文化体。之所以是心性科学,与存在音容天的理论,本体论与矛盾理一论等,紧密相联成完整的哲学范畴体系与义理体系。
六、经世治用而会通古今通义。经世治用,神以依的社会治理,应用到人、天、物道体自然之化的历史观方面。会通古今通义,继善成性之古今通义,也是应接在道体自然之化的义理学方面。唯物辩证的心性科学,历史的唯物辩证。船山提出道体三模式:一是“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显然是孔儒的道体模式。理性务实以通于人而成于事,局限于人际观,缺失整体观,未合于天而亏于道。孔儒道体模式的历史与逻辑之局限。二是“合于天而不因乎物,执其常而不知变”。“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不因乎物,心物分隔不通于人,实质也是不合乎天的宋明理学,帝制儒学成异化孔儒的道体模式。三是船山道体模式,“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通于人合乎天因乎物的均一之化,船山提升孔儒,批判而扬弃宋明理学,成为会通古今通义的道体模式。
儒道佛文化的内修心性,窒息了哲学文化。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思潮,以及船山学,创造了传统文化最光辉灿烂的哲学理论。上述六点,还不足以证确?光辉灿烂的哲学文化被满清的文化逆转而荒芜,至今仍未弘扬,中国文化的极大损伤。思究船山学,看看现在的哲学文化的研究状态,看看软科学的文化研究状态,道心乱,人心危,与政治文明极不相称。催人奋进而省思,而悟觉。昭明船山学,弘扬船山学,业已成为振兴中华文化事业的历史使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06: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理性务实?船山明晰:
形态性的道体模式:因乎物而通于人、合于天。理论源根是《易传》的通志成务,存在的音容天。容有迹的心性唯物,逮音容成的心性动能,音以节容的心性辩证。
动态性的道体模式:“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理论源根是荀子的“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民所共由物物道。“循理而应乎事物”的易简理得性命学,仁智同体的神化性命学。逮音容成,实函斯活而活化心性,终乎大始的中庸本体论。神理规导理气,顺天应人的理势天。
凡属传统思想的哲理观念,都在现实生活中留有逻辑影子。尽管存有领略的全面性与深刻性问题,都可以领悟其哲学意涵。感觉能否如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