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7|回复: 1

医圣张仲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8 21: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4-26 16:36 编辑
7 E4 a" n/ q7 o& [/ R( h) C
& l0 |4 L, V7 b4 b4 c4 ]医圣张仲景) V2 ^! W3 ^1 y' F" ]0 t' P/ W

$ K6 }; S' n/ ?' B, |3 q来源:中医养生' f; }. n: o2 c1 k1 Q4 p

7 [) P+ w1 O, J2 E- H9 z$ p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2 U( h* O) X2 R- G% h4 O
  《伤寒杂病论》原本已失传,后人曾根据其部分残卷,编纂成《伤寒论》和《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两本医书,流传至今。
6 L4 U7 c  o3 z d0366056.jpg
. G8 o: ^& f' z$ s% ~6 ]- _ d0366156.jpg , s, L; ~, |' x+ l% q1 a- w
针灸陶人0 B* q7 N' ^- I
  针灸陶人系东汉针灸陶人,是国家一级文物,陶人为女体,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穴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G; Y5 T+ z4 m' X. T
  出土地点:河南南阳医圣祠(张仲景纪念馆)东汉针灸陶人。
" Z6 {* ~- }0 |! C0 L3 F" s  质地:陶质1 @9 ?" F" I: x2 k0 Y. N4 F) G
  大小:人高24厘米,胸宽7厘米
/ R4 x1 _" l! m  收藏单位:原物藏河南南阳医圣祠;复制品藏中国历史博物馆5 P0 U6 Z8 N: |/ n
  简介:东汉针灸陶人是国家一级文物,陶人为女体,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穴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艺术价值很高,被编入《中国美术全集》。
0 p1 L5 |6 L4 J' O+ E* u zjt690.jpg , r3 [+ N7 |4 _
! R0 P  N" ~3 s3 F# Z
拜师张伯祖: m. K- _# G6 J0 J
  张伯祖,东汉医家。张仲景闻其名而拜为师,尽得其传,为医中之圣。& A) k5 P1 _- T2 {8 w
0 Z' E# ~! i2 z5 z+ u8 Q* U
  本名:张伯祖) F( |3 @. e( n$ l/ u( t- M4 B8 a
  所处时代:东汉
7 A! b& U1 M# |  n, y$ k3 L  I  民族族群:汉族# f4 ]7 j. `* Q8 J# y

" t! r5 Y3 \  N8 V0 h# Z6 }( i  出生地: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
1 m4 w' }! V3 x  张伯祖,名初,字品济,东汉医家。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笃好医方,精明脉证。其疗病每有奇效,传世《七柳品济清口方》。8 f  ^. X. M# A! ]0 O3 _3 g3 G
zbz1e52f.jpg 2 d! k7 N) O9 z$ m+ l" ^
8 @* S8 ^/ X7 }$ a# V1 E
张仲景始创“坐堂医”+ }" j! Z7 k, X1 v* `. X& ?
  张仲景是汉末著名的医学家,医术高超,深受平民百姓的爱戴。
. G9 a: d  I9 V& ]* d: c9 x; l  汉献带建安中期,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当时,湘江一带,瘟疫流行,很多人死于伤寒。他由于政务繁忙,不能经常走村串寨,为患病的老百姓送医送药,心中十分不安。% p! g" p$ c' l) l. l
  一天,张仲景正在审理一起盗窃耕牛的案件,一个听差进来对他说,有一位母亲搀着生病的儿子来了,在外面等候半个多小时了,要找大人给他看看病。张仲景一听,马上说:“快把病人请进来!”
0 h  M( K9 }9 B4 H7 z  病人是个20多岁的农民,几天来,持续发烧,体温逐渐增高,头痛,精神疲乏,吃不下饭,大便干结,肚子胀,还有恶心呕吐的现象。病人不愿说话,很多的临床症状是他母亲叙述的,说;“他的耳朵好像发背,身上有少量的淡红色的皮疹。”张促景给病人切脉之后又看了看他的舌苔,判断是伤寒。
5 n8 Z% Z  Y6 n  对伤寒病不可掉以轻心,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任其发展下去,肠道壁上的淋巴结可能会破溃,因而造成肠出血,甚至肠穿孔。那就有生命危险了。' t: ~3 @/ t$ O4 L
  张仲景对病人的母亲说,这种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健康人要与病人隔离开,以免传染。他给病人开了处方,最后的落款是“坐堂医生张仲景。” 此后,许多病人来找张仲景看病,他不管在办理什么重大的案件,都将其暂停,先为病人看病,最后,在处方落款处,名字的前面,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1 V& B* B9 u0 Y, d! ]; O4 B+ R3 x; {
  张仲景受到世人的崇敬。后来的药店和药铺都以“堂”为荣,以“堂”冠名,如同仁堂、达仁堂、济益堂、仙鹤堂……医生给病人看病叫坐堂。, ]% `0 Q- B+ t/ w& N, }, Q& u! R
zbz1e0f.jpg " h9 Q5 y- C: C2 D& U* t  K

* ~; t, D7 W# c1 b' z  H张仲景的诊病技术* a3 h! ]+ P3 p' q$ q8 }. f. l
  介绍一个张仲景给著名文学家王仲宣(177-217)诊病的故事。在东汉的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张仲景在荆州的首府襄阳见到了来投靠刘表(142-208)的王仲宣,刘表当时是荆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因治理有方,全国各地来投奔刘表的贤达成百上千。当时王仲宣年方二十一岁,张仲景一见到他就说:你看起来有病,可能在你四十岁时眉毛先脱落,眉落半年后会有性命之忧。我给你一个方子叫“五石汤”,服了这个方子就可以免除你将来的疾病。王仲宣嫌张仲景的话不好听,勉强接过汤药,但并没有服用。又过了三天,二人又见了面,张仲景就问王仲宣:我给你的方子服用了吗?王仲宣故意说:已服。张仲景说:我看你的气色不像是喝过了我给你的药,你怎么拿自己的命不当一回事?王仲宣虽心里不高兴,但不便说话。就这样过了20年,到了公元217年春,王仲宣的眉毛果然开始脱落,之后100多天死亡,真是让张仲景说中了。这个故事记载见于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里,在宋代《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和卷739“疾病部”也有记载,可见张仲景望诊以断死生的技术是何等的高超精确!7 U/ \" ^# P/ [- ~' _+ ?' a  M& G2 Q
w8gyu.jpg
) A; j& c& N5 t% P$ }1 b. K' n lb2882.jpg % V/ ?6 z+ V. v
hp2882.jpg
. S' \* Y: M) c! F" d: ?! h! W3 c9 \2 Z2 Q
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 [& T5 m% F- }; W/ x$ g3 `( }
  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医术精湛,而且心地善良,心怀百姓。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而据说饺子的出现和他施药治病有莫大的渊源。
: K0 I3 s8 \1 J! a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于是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4 @& X8 i$ N. `" Z  f  w
  张仲景回到家后,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m$ X9 R2 Q2 p, d+ K* B- N
  张仲景将这种药名称之为“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 i9 H' _. F/ v0 B" x# }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过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时,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Y8 D. C, r* |# p* {2 V' g* j5 c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年初一时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从此,饺子逐渐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4 _- I, L' V, y; z0 l; p7 ~0 s
zbjiz0.jpg # M& d" ^  t+ `3 Z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21: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3-28 23:30 编辑 8 H) J% v  m3 z( Y& |4 L

. w. {# {+ W7 H1 |1 w六味地黄丸. x' |- O8 G$ O' u& p" i* _: l
  六味地黄丸作为一种滋补肾阴的中成药,应用较广。但在当今社会,不少人却把它当作一个万能的补肾秘方,时不时地吃上一把,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它来补肾呢?
7 V3 J& c1 S* z- I8 i7 w  六味地黄丸历史悠久) a& o5 T7 l- z9 }7 z4 [2 f3 Y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在古医籍中有地黄丸方近20首,而流传最广的就是出自宋代钱乙间(约1032-1117)《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
$ o8 \! p- C3 i d0366256.jpg 0 |! E4 X- Z* E: j( b0 J! [% M
  史书有记载,公元1079年的北宋,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顿时誉满京城。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是不是忘了呢?”钱乙听了,并未立即反驳,反而带着商量的口吻,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助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钱乙后来被尊为“儿科之祖”。
' d4 d7 E0 v8 i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六味地黄丸是钱乙根据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结合小儿的体质特点变化而来。不过,由于本方具有滋补肾阴,且有补而不腻的功效,所以对于成人的肾阴不足之证,也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应用越来越广。
' ]2 u( r8 V+ O; K8 V) k( Z, R8 H+ _  此丸并不是万能神药$ l) R. ]7 Z, O
  但是,不是任何体虚的症状都可服用六味地黄丸。一个青年男子,由于自身反复感冒,听说六味地黄丸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该男子连续服用了好几个月,不仅感冒未见好转,还增加了食欲不振、手足怕冷的毛病;还有一位89岁的黄奶奶,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多年,听说六味地黄丸对于阴虚火旺有很好的疗效,就服用了较长时间,但溃疡非但未见好转,反而发作越来越频繁。' O- E7 l# I  P, p8 H, ?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在于滋补肾阴,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脚心发热、遗精盗汗等。不少是肾阳不足的患者,盲目迷信六味地黄丸的补肾作用,长时间服用不仅无效,反而带来不少问题。“其实六味地黄丸不是万能的补肾药,也不是壮阳助兴药,更不是万能的增强免疫力药。”. b9 W# l" x+ n5 {& h
  中医指导下服药最佳
: c$ `5 S% ?6 s! ]' ?1 r" K  是否能服用六味地黄丸,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把把脉,看看自己的病情与体质是否适合,千万别自作主张。即使病情与体质均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在服用期间,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当患者出现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时,要暂停服用。有些人虽然适合服用,但有时会消化力弱、脾胃功能差,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产生胃满腹胀的不适症状,这是应先服用健脾开胃的药,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服六味地黄丸。
; s) d+ i( e2 ?* s: M  另外,对于形体肥胖、身重肢困、口黏不爽、舌苔厚腻的患者来说,也要慎用六味地黄丸,否则可能助湿生痰,使痰湿之邪久滞难去。$ E4 s- Q% `) Q) |
d1366256.jpg ' g0 s( m# g7 c( c% V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